大学语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9 、少年王勃. 探望 南昌 滕王阁 都督 宴会 庆贺 文章 野鸭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顺序 读书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滕王阁序》 téng dūdu 序.
Advertisements

第二单元 语文 · 新课标( YW ). ┃复习重点┃ 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成语的正确使用; 识记文中的重点语句和重要的文学常识。 2 .理解小说中插叙的作用。 3 .掌握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4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 上册 第 1 单元 ┃ 复习重点 语文 ·
猜谜语 有个小娃娃,真是没 礼貌。 见到小树摇一摇,吓 得树叶哇哇叫。 见到小花逗一逗,摘 去她的太阳帽。 没人和它交朋友,只 好自已到外处跑。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 上册第六单元. 世界上有很多种鸟类,说说你认识哪 几种呢? 你认识 翠鸟吗?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凹 ( ) 凼 ( ) 硌 ( ) 涎 ( ) 水 揩 ( ) 嘎 ( ) 筹 ( ) 划 黏 ( ) 撬 ( ) 尴尬 ( ) 过瘾 ( ) 唿 ( ) 嗒 熬 ( ) 住 憋 ( ) 住 门槛 ( ) 微不足道 : 大庭广众 : āo dàng gè xián.
黄帝内经 内经教研室 王黎.
《大学语文》 期末复习指导.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语文园地二.
职官与科举 职官: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花开有日 芬芳天下 “国培计划(2012)” ——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山东幼儿园教师8班第4期简报 主办人:张瑞美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你 认 识 这 些 图 片 的 故 事 吗 《丑小鸭》 《拇指姑娘》 它们都来自于哪位作家笔下?
5.冷遇是曹雪芹、施耐庵等伟大作家都曾受到过的因社会反对作品所欲传达的理念、不了解意义、不喜欢作品所叙述的事实等原因造成的小则禁书焚书、大则作者遭殃的社会对伟大作家的报偿。(以2为主干的2分,按照例子、原因、结果限定次序切句子通顺的4分,次序混乱扣1分) 6.花香一刻,让您的生活更鲜艳芳菲 塑造健美身体,创造美好生活。
过秦论 贾 谊.
台 阶 李森祥.
语文园地三. 语文园地三 黄 金黄 杏黄 橙黄 鹅黄 红 火红 粉红 橘红 桃红 绿 嫩绿 翠绿 碧绿 墨绿 蓝 宝蓝 碧蓝 蔚蓝 湛蓝.
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 我國的中央政府體制 我國中央政府的功能 地方政府組織與功能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说名道姓》 运村实验学校五(3)班.

珠海市夏湾中学 曾雪静 引言: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有12位皇帝。他们各有个的故事,有的开创了“盛世”有的则把清朝推向灭亡。下面,请看清朝列位皇帝简介 清朝皇帝史.
短歌行.
銷售與顧客關係管理 巫立宇.邱志聖 著.
埃及的 金字塔.
《诲人不倦》.
20、豆花庄的小家伙们.
大 堰 河,我 的 保 姆 ◇艾青.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剖析小语试卷题例 增强监测工具的导向功能.
CH11 心理疾病 李志鴻.
——曹文轩 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溪头中心学校 汪永超.
五 柳 先 生 传 陶 渊 明.
解题 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
华 夏 之 祖 第 3 课.
法學緒論第六單元:法律適用 設計課程︰ 財經法律系 --楊東連 法學緒論-6.
温馨提示 课前准备: 课本、导学案、典型题本 释放你的激情:大声朗诵课文,全身心投入 课堂目标:激情高效 惜时高效 全力以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CH1 . 集 合 与 命 题.
燕 子.
小狗包弟 巴金.
冀教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梳理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详略的写法。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Ch19 創業精神 管理學:整合觀點與創新思維3/e.中山大學企管系 著.前程文化 出版.
肖邦故园.
陈涉世家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陈胜 吴广起义.
以考试说明带动二轮复习 福州第三中学 张璐.
想一想: 一分钟你都能做哪些事,请你举手大声说一说!.
第三节 1.熟悉现代汉字字音的特点。 2.根据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利用声旁来分析汉字的字音。 2017/9/11.
一 导入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暴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惑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逍遥游 庄子.
小石潭记 (游记散文) 柳 宗 元.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施耐庵 罗贯中.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wán)绔(kù)少伟男。” 你知道哪些古人苦学成才的例子吗?
枣核 萧乾 萧乾(1910——1999)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记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专题二 号角,为你长鸣—— 第5课 指南录后序.
A1 “奔腾少年” 学校生活 本刊第001期 本刊共 28 版 出版人:刘雨清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五月初四 甲午年 己巳月 癸卯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课文 1 窃(qiè )读记.
小石潭记(复习课).
语音练习(二) 制作:王树海.
宋濂 读准字音 翻译2 词性活用 中心思想 课文朗读 翻译3 通假字 写作特色 作者简介 内容概括 虚词 联系实际 解题 一词多义 练习1
比尾巴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玉桃园分校 王 竞.
花 脸.
水乡歌. 水乡歌 水乡歌 ① ③ ② ④ 水乡什么多? 水多。 千条渠,万条河, 河塘一个接一个, 处处绿水扬清波。 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出门就要把桥过。 ③ 水乡什么多? 船多。 千条船,万条船, 白帆片片像云朵, 飘满湖面飘满河。 歌多。 千首歌,万首歌, 大船小船装满歌,
学习目标:.
2、郑成功.
挖 荠 菜 张 洁.
尧字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大学语文

第一章 诗 歌 【教学目的】 了解诗歌发展脉络,掌握诗歌基础知识,加深诗歌鉴赏要点的认识;通过诗歌作品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诗人的思想、创作方法、语言运用技巧。 【教学设想】 安排6课时。 重点是诗歌基础知识、诗歌鉴赏要点的掌握; 难点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诗歌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代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及现代新诗,如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诗歌是我国文学的源头,最早可溯至上古时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以古朴的语言、短促的音节,记录了一次完整的狩猎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原始诗歌的影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诗歌史上又一颗明珠。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后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代表两汉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乐府民歌。 “建安风骨”,是汉末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以及蔡琰等人对我国诗歌史的一个贡献。这些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动乱,对社会现实有较深接触和了解,自然而然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形成“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是诗歌史上新的发展。它继承前朝乐府民歌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还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唐诗涉及题材广泛,从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到细微的城乡生活点滴;从天上的飞禽到地下的走兽;从壮丽的雄山景色到秀美的河流,全都活跃在诗人的笔端。唐诗的流派也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成就突出,被后人冠名“诗仙”。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誉。其诗自唐开始公认为“诗史”。

宋代尽管以词著称,但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极其重要。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陆游都是杰出的诗人。 元、明既没有影响的诗人,也没有影响的作品,只有元曲独放异彩,占有崇高而辉煌的地位。 开近代诗风的龚自珍,其诗别开生面,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 龚自珍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是黄遵宪,他是梁启超大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五四”运动开创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继承了历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另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白话诗。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有胡适、郭沫若和闻一多等人。闻一多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卓有建树,提出并实践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抗日战争期间,也是我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方面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而各种不同风格的诗人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数量。

二、诗歌基础知识 (一)诗词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 诗歌是通过精练、形象、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载。它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感染人们,启迪人们的认识,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诗歌是泛指各种体裁的诗。包括古代以及当代各种体式的新诗。 2.分类 诗歌按形式分,根据其形式发展变化的大致递进过程,可分为旧体诗和新诗两大类。旧体诗又分为旧体非格律诗和旧体格律诗两部分。

(1) 旧体诗 ①旧体非格律诗。也称古体诗或称“古风”。 ②旧体格律诗。也称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2)新诗。是用白话写的诗的总称。它分为自由体、新格律体、梯形体等等。 诗歌按内容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二)诗歌的特点 1.高度的概括 2.强烈的激情 3.丰富的想象 4.精练的语言 5.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诗歌作品解读 短 歌 行 曹 操 【题解】《短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有《短歌行》和《长歌行》,其区别在歌声长短。作者的《短歌行》共两首,这是其中第一首。作者以慷慨激越、深沉雄壮的诗风,表达了一个政治家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诗笔力雄健,质朴率真,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作品】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1],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2]。 青青子衿[3], 悠悠我心[4]。但为君故[5], 沉吟至今[6]。 呦呦鹿鸣[7], 食野之苹[8]。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9]。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10]? 忧从中来[11],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12],枉用相存[13]。契阔谈讌 [14], 心念旧恩[15]。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16],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17]。周公吐哺[18], 天下归心。

[1]慨当以慷:“慨而且慷”,是“慨慷”的间隔用法。其倒置是为了押韵。[2]杜康:相传是古代最早造酒的人。这里是制一种品牌的酒。[3]衿:同“襟”,古称衣服交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4]悠悠:形容思虑悠长。这两句是《诗经•郑风•子衿》的成句。[5]君:指渴望的贤才。[6]沉吟:沉思吟味,意谓整日在心头回旋。[7]呦呦:鹿叫声。[8]苹:艾蒿,可食。[9]瑟、笙:乐器的名字。以上四句是《诗经·小 雅·鹿鸣》的成句。[10]掇(duō多):拾取。[11]中:中心,内心。[12]阡、陌:均指田间的道路。[13]枉用相存:枉劳存问。枉:枉驾。存:问候。[14]契(qiè怯)阔:聚散。指久别重逢的意思。谈讌:笑谈宴饮。讌,同宴。[15]旧恩:过去的情宜。[16]月明四句:将乌鸦比喻贤才。匝(zā扎):周。[17]山不两句:以山再高也不嫌高,海再深也不嫌深来比喻自己渴望多得贤才。 [18]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吐哺:吐出口中嚼着的食物。传说他虚心招纳贤才,忙得吃饭的时间也用上了 。

【解读提示】 本诗是一篇“言志”之作。作者经历赤壁之战的惨败之后,面对易逝的时光,抒发了人生苦短、功业未成的焦虑,以及渴望招纳天下贤才,帮助自己完成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从内容看全诗可分为四层,每八句为一层。第一层感叹人生寿命“譬如朝露”般短暂,功业尚末完成,只有借酒浇愁以排遣内心苦闷之情。第二层用“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表示他延揽贤才的迫切和热诚接待贤才的意愿。第三层写招揽贤才而不可得的苦闷以及对朋友远道而来所表示出的兴奋之情。第四层用乌鹊比喻贤才寻找归宿,自己对贤才是“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并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自己延揽天下贤士的态度。希望他们向自己归心,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本诗立意高远,感情跌宕。该诗虽有感叹人生苦短、借酒浇愁的苍凉之感,但作者刚毅自信,对人生的慨叹是积极进取的,不是消极的。随着诗意的逐层展开,表现出的是诗人延揽天下贤士、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使诗篇充满奋发向上的积极意义。 善于比喻,用典巧妙。如诗中以“朝露”来比喻人的生命短促;以“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比喻贤才不怕多。众多新颖的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诗中用典来抒情言志。如对于远道来的朋友,求贤若渴的诗人就用《诗经·小 雅·鹿鸣》的成句,借诗中欢快的情调表达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准确、贴切。“周公吐哺”典故的巧妙运用,更是与诗人的远大志向结合得天衣无缝,而且还扣住了延揽贤才来统一天下大业的全诗主旨。全诗语言优美;音韵转换自然,错落有致;风格深沉雄壮。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作者简介与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唐德宗贞元九年进士,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职。时王叔文得幸,与之交,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徙和州刺史。还京后,裴度荐为翰林学士,迁太子宾客,官终检校礼部尚书。晚年居洛阳。有《刘宾客集》传世。 本诗又题为《金陵怀古》。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记载,长庆中,刘禹锡与元微之、韦楚客、白乐天论六朝兴衰事,各赋《金陵怀古》诗,以“西塞山”为题。刘引满一杯,饮已即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于是罢唱。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是长江中游的军事要塞,地势险要。三国时,东吴曾以之为江防前线,恃险固守。

【作品】 王濬[1]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2], 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生几回伤往事[3], 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 , 故垒萧萧芦荻秋 。

【注释】 [1] “王濬”,《全唐诗》一作“西晋”。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据《晋书》本传记载,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古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楼船”即指此。下益州:意指王濬率师从益州出发,直指金陵。[2]据《晋书》记载,东吴曾经以铁锁横截江面,“又作铁锤,长丈余,暗置江中”。王濬作火栰、火炬,遇锁则“燃炬烧之”,船行无碍。寻:古人以八尺为寻。千寻,极言其长。 [3]往事:意指东吴灭亡后,均建都于金陵的东晋和宋、齐、梁、陈五朝的兴亡历史。

【解读提示】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作,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作者简介与题解】《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后主和宫中女学士及朝臣唱和为诗,《春江花月夜》是其中最艳丽的曲调,是一首充满了哲理的抒情诗。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写得景物清丽,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之美,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初步洗脱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其中虽有些消极感伤情绪,但基调还是好的。张若虚(约660—约720年):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以“文词俊秀”名显长安,其诗作大部份都已遗失,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作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解读提示】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1、结构严紧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2、情真、景美 皓月当空,纤尘无染,月华如水,一泻而下,在江海相连处,水波荡漾,泛起点点金光 。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孤独寂寞中,思妇登楼远望,一种相思,两处离愁,纯洁真挚的离情渐明渐远渐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依然,可游子不归,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寄别情于明月,托相思于江水。 诗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美景:明月从地平线上升起,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浩浩长江的浪潮中涌出一样,月华如练的春夜,鲜花烂漫,草色清新,月色融融。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令人迷醉的氛围,给人以阴柔之美,令人不禁触景生情,要是能与佳人一起共享这良辰美景,共叙思念的话儿,倾听潮涨潮落的絮语,那该多么好啊!可是偏偏是别离,愁绪顿生,百转愁肠如曲折东流的一江春水,何时才是相聚之时啊!在这里,如果诗人不选取好寄情的意象——一江春水、皎皎明月、原野鲜花……那么,离情别绪就难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就难以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3、意境高远 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倾诉离情别绪之外,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文人沉沦失意的感伤,带有人生短暂的苦闷。不过,透过这些,我们还读出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注目,读出了诗人对人类起于何时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短短几句诗中,诗人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对比,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反映出前人对自然、人类的探求。大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生易变,人不过是宇宙间一个匆匆过客。逝者如斯,明月常在,江水依然滔滔,月光依然融融,可是物是人非,世事多变,心中的至爱在哪里?心中的情向谁倾诉?月亮渐渐西沉,而思念之情却越发的深沉、浓烈。“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路迢迢,情无限,何时距离缩成零?唯有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此时此景此情,有谁不为之动容?有谁不为之深思?有谁不为之遐想?

死 水 闻一多 【题解】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 又改名一多。湖北省浠水县人,出生于世家望族的封建大家庭。六岁入私塾,十岁进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1922年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受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之后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和研究;倡导新的格律诗,成为“五四”以来独树一帜的诗歌派别。1925年回国以后,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同年出版诗集《死水》。本诗选自《死水》,是诗人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本篇是一首社会性极强的隐喻诗。诗人以一沟粘滞不动、腐烂发臭的死水比喻在军阀统治下满目疮痍、令人窒息的祖国:揭示了当时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作品】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解读提示】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节,诗人描绘了一幅粘滞不动、腐烂发臭的 “死水”景象。身处其中的人们,应该“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以加快“死水”腐朽灭亡。然后期待“新生”;第二部分为二、三、四节,诗人用翡翠、花、绿酒、珍珠白沫、青蛙等对死水世界进行了色、声、静、动的描绘,用极美丽的比喻来反衬其肮脏,以达到人们对死水世界的反感。期望早日促成其“新生”。诗人讽刺的本意也在于此。第五节为最后一部分,诗人在概括全诗时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沉忧虑:“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对于祖国的“新生”,诗人的确流露出了消极的情绪。作为当时一个有志而无法有成的热血青年来说,这是其情怀的真实写照;他愤激的背后仍是其炽热的爱国情怀。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成熟之作。诗人提倡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在本诗均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外型看,每节句数、字数相等,排列整齐为“建筑美”;从内在韵律看,每句由四个音尺(三个两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双行押韵,每节一韵,形成诗歌节调的动听为“音乐美”;诗中色彩丰富、词藻美丽即“绘画美”。 “三美”主张的成功运用,为新格律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尾段再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主旋律诗句,既体现了诗篇首尾照应,结构的严谨,又有强调题旨之意;象征、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也使诗旨鲜明、突出。吟诵该诗具有深沉的震撼之感。

第二章 词和散曲   【教学目的】   了解词和散曲的发展脉络,掌握词和散曲基础知识,加深词和散曲鉴赏要点的认识;通过词和散曲作品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词和散曲作者的思想、创作方法、语言运用技巧。   【教学设想】   安排6课时。   重点是词和散曲基础知识、词和散曲鉴赏要点的掌握。 难点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词的发展概况   1、词是随着燕乐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词于隋唐产生,到中晚唐,蓬勃发展的民间曲子词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一些著名诗人,如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先后开始涉足其中,词逐渐由民间创作走向文人笔端。当时写词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五代时,韦庄的词师承温庭筠,风格较温庭筠清新明朗。南唐的冯延巳,其词缠绵悱恻,将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李煜词语言清新明净,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词风。这些词人的努力,都为宋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晏殊、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代表词人。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作家。苏轼的词作是宋词发展史上的另一座重要里程碑。他以诗为词,冲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以及音律的束缚,使词的内容,风格都得到很大拓展,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和地位。南北宋之交,出现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艺术表现上,她善于运用提炼过的口语委婉地抒写凄苦的情怀,音律和谐,给人一种自然隽永的感觉。 毛泽东作为伟人,一生中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创造了无数奇迹,他在词的创作中同样创造了奇迹。其词作内容广泛,涵盖自然、社会、人生多个方面,无论思想还是艺术,均体现出恢弘博大、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

  2、宋词两大流派:婉约和和豪放。   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具有阳刚之美,偏重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二、词的含义和分类 词是随着燕乐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的句式大多参差不齐,又称长短句。词按字数多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 (2)中调; (3)长调。 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情况还是如此的。

三、散曲的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散曲   散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产生于金末元初。当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即散曲。而散曲盛行是在元朝和明代。   元散曲的创作大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大都是杂剧作家,比较重要的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等人,他们的作品大多通俗晓畅,具有曲的本色。元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张可久和乔吉,他们的作品注重音调的和美、辞藻的雕琢。张养浩也是这时著名的散曲作家,小令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其代表作之一。   进入明代,散曲发展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散曲作家达到400多人,散曲作品有12000 多篇。无论是作家的数量还是散曲作品的数量,均远远超过元代。   到了清代,散曲的发展已从明代的辉煌时期走向没落阶段。散曲作家少,散曲作品少,名作更是凤毛麟角。清代以后,曾经风光无限的散曲,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散曲的含义与分类 散曲是一种新的韵文体式,属广义上的诗歌。这种与“诗”、“词”相提并论的“曲”,它是由北方少数民族的胡曲、番乐与中原原有的音乐相结合所孕育出的一种新乐曲。散曲又称“北曲”,元人称为“乐府”。散曲的“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作家创作中,如果将曲体纯以抒情,而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即为“散”。 散曲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韵文体式,可分为两大类:小令与套数。

  小令又称“叶儿”,又可分为寻常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三种。寻常小令是指单只曲子的一般小令,全篇仅有一段;重头小令则由数支小令组合在一起,同题同调,内容相通,首尾句法一致;带过曲是同一宫调中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组合体,韵脚相同。   套数也称套曲。组成套数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是两个以上的同宫调的曲子组合而成,其相连的顺序也有约定俗成的定势;其次是每一套数有“尾声”,或称为“煞尾”、“收尾”;再者,一篇套数尽管可多达几十曲,但全套在押韵上,必须押相同的韵。

三、词曲作品解读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与题解】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与题解】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少年追求功名,未能如愿。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后,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隐居杭州乡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后因不满官场黑暗,五十岁左右离开官场,归隐田园,过着“仙中酒、尘外雾、林中友”的生活。他的散曲常表现“叹世”、恋情与自然风光的内容;风格多样,兼具豪放;语言清俊、典雅、遒劲,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 越调:曲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秋天的思绪。这首小令通过秋天傍晚景物的描绘,烘托出一个游子的愁思情怀。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    

【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解读提示】 这首小令,通过旅途中秋天傍晚景物描绘,创造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环境,衬托游子浪迹天涯的彷徨愁苦,抒写“断肠人”的羁旅愁怀。 马致远是描写自然景物的高手。这首小令,自作品问世以来,人们久爱不衰,关键是表现手法的高超。首先,选取典型秋景,情随景生,凸现秋思。“昏鸦”、“枯藤”、“老树”代表三个不同时间的“秋景”:一天中的“秋景”;一年中的“秋景”;一生中的“秋景”。此时的作者身处三种“秋景”之中,情景相融,体现了其冷落、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

其次巧用精炼字句,描绘意象图画。开头三句话,一共十八个字,九种景物,以“断肠人”为中心组成三幅意象图画:“枯藤老树昏鸦”,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创造一种凄凉的意境,体现游子寂寞、悲凉的秋思;“小桥流水人家”,以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安居人家,寸托“断肠人”飘泊无定的羁旅愁怀;“古道西风瘦马”,以对一匹不堪长途跋涉而极端疲惫的瘦马,艰难地踟躇在冷落的古道西风之中的描绘,抒写游子落魄他乡的孤苦和凄凉。最后,面对“夕阳西下”,目睹“流水人家”,心想漂泊无期:游子百感交集,万分惆怅,水到渠成地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楚哀叹。 本篇情景相生。开始写景,景中寓情;结句抒情,画龙点睛。语言清俊、典雅、洗炼,行文自然流畅。该曲集中体现了马致远散曲的特点,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作者简介与题解】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chóu)躇(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百姓苦。 亡,

【解读提示】 全篇以作者见闻为线索, 极目河山,产生对历史兴衰的强烈感悟,使作品的内容博大,同时深化了主题。 开篇三句抒写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后有华山天堑,前有黄河奔腾, “峰峦如聚”中一个“聚”字写出了山形气势;“波涛如怒”中的“怒”字写出了大河的声威,它们实质上就是代代百姓的魂魄,冷眼看人类蘸血前行,但潼关路上仍然一遍荒凉。

中间四句抒写怀古之情。“望西都”,“意踌蹰”,一个“望”字,将视线从潼关内外的高山大河转向古都长安,作者不是用眼睛在看,而是用心思索,雄壮的潼关激发起无尽的思绪和感慨。故都长安,犹如一座历史舞台,曾经上演了多少兴衰荣辱,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兴建过多少宫殿庙堂,楼台亭阁,倾耗了多少民脂民膏……曾经欢宴达旦,歌舞升平的秦宫汉苑,如今灰飞烟灭化为尘土。大火烧掉的,固然是统治者的富贵温柔乡,缺也是百姓的血汗和泪水。 结尾两句格调激越,感情鲜明,是作者对历史的总结。朝代在不断更替,百姓的痛苦却总在轮回。作者通过暗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层的无比失望。 这首小令,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宕荡起伏,将描写、抒情、议论融汇贯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曲调抑扬顿挫,风格高昂壮阔,转换自然顺畅,是难得的怀古写实的篇章。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作者简介与题解】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毛泽东一生是在自己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的奋斗哲学中度过的,并创造了无数奇功伟绩。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带领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1976年9月9日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3岁。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是著名诗人柳亚子读毛泽东《沁园春•雪》后,对其词的高度赞赏。

这首词是毛泽东接到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菩萨蛮》后回赠的词作。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苟是毛泽东的老战友,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湖南政府委员,湖南农民协会秘书长,中共党员。1932年于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1957年一月,李淑一把自己1933年写的一首纪念丈夫的词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于是写这首词作答。 诗人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将人间、天上,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创造优美壮丽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真实情感,赞颂先烈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表现了对为革命献身的人民英雄的崇敬。词的意境开阔。语言绚烂多彩。

【作品】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附:李淑一的《菩萨蛮》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解读提示】  这是一首馈赠友人的词作。诗人怀着深厚的感情,以高昂激越的格调,表达了对战友,亲人的悼念,对烈士、英雄崇高革命精神的赞颂。本词艺术表现上呈现以下特色:   (1)结构严谨   全词紧扣“答”字,围绕“颂”字来抒写伟人情怀。   (2)意境开阔   诗人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将天上、地下,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创造壮丽阔大的意境:黄地青天,万里碧空,为英雄的莅临而增色;吴刚捧酒,嫦娥献舞,感谢英烈为天庭增辉。在此典型环境中,突现英烈们的崇高形象,渲染英烈们的永锤不朽,表达了诗人对英烈的崇敬之情。   (3)词风博大恢弘、想象奇恣纵肆,语言绚烂多彩。

钗 头 凤            陆 游 【作者简介与题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于南宋时期,从小过着逃难的生活。由于国势危迫,年轻时就立下了从军抗金杀敌的壮志。高宗时应试礼部,名列前茅,却因“喜诠恢复”遭秦桧黜落。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也是因他力主用兵而遭罢官。他仕途坎坷,一生屡受投降派的排挤与打击,但从军抗金杀敌的信念至死不变 。诗人最终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民族悲愤与世长辞。     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向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了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并且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有名的爱情词《钗头凤》。

【作品】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绵书难托。莫,莫,莫! 附:       钗头凤 唐婉    世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解读提示】 这是一首高雅的言情之作。词的上阕:以比喻的手法、委婉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作者与唐琬有缘相见但无法亲近的尴尬局面,更加痛恨自己过去所作的分离决定。词的下阕:借景抒情,情景相生。诗人以委婉曲折的笔调,书写了无法改变冷酷现实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特色:   (1)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   作者采用往事不堪回首与现实冷酷逼人的两相对照。这样就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怀,揭示了这场婚姻悲剧给两人精神和情感上带来的双重伤害。

(2)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诗人以委婉曲折的笔调,书写了无法改变冷酷现实的痛苦和无奈。首先描叙:又一个明媚的春天悄然而至,可唐琬却与自己一样,始终沉浸在过去的美满婚姻中而不能自拔,以致面容憔悴、消瘦;当她一旦见到终日冥思苦想之人,“泪痕红浥鲛绡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凄怆至极。接着,诗人以“桃花落,闲池阁”的词句,比喻自己与唐琬那已被“东风”所摧毁的美满幸福的婚姻:人各自东西,“池阁”也就闲寂、凄凉。 (3)语言平实、清丽、凝练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温庭筠 【作者简介与题解】   温庭筠(812?—870?):名一作庭云,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少敏悟,胸怀大志,博学多闻。善鼓琴吹笛,精于音律。长于诗赋。恃才傲物,讥嘲权相,好为蒲饮,放浪不羁,多作艳词,屡应进士,终生不第。曾任襄阳巡官、方城尉、隋县尉、国子助教等小官。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词人、骈文名手。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新唐书》)。词作多为小令,《花间集》收入六十六首,在唐人中存词最多。温词大都抒写妇女相思离别的闺怨之情,题材狭窄,风格秾艳细腻,绵密隐约,也有通俗明快、清新疏朗之作。下开一派词风,被尊为“花间鼻祖”(《花草蒙拾》)。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抒写一名女子的服饰及其富丽的居住环境,隐约表现了女子对游子的思念。《花间集》收温庭筠《菩萨蛮》词十四首,此词是其中第二首。

【作品】   水精帘里颇黎枕[1],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3]。 藕丝秋色浅[2],人胜参差剪[3]。双鬓隔香红[4],玉钗头上风。 [1]水精:即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颇黎:即玻璃。古代指状如水晶的宝石。 [2]藕丝:纯白色,指藕丝衣,此用借代手法,以衣料纯白的颜色和轻柔细薄的特质代指衣料。且谐音“耦思”,令人联想起“藕断丝连”,暗示女子对游子的思念。[3]胜:古代妇女首饰。人胜:人形的首饰。[4]香红:以花的气味和颜色代指花。也可喻指女子红润的脸庞。

【解读提示】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的闺情。上片以意象的突然跳接来描写女子的居住环境,并暗示女子的闺思。词的下片借物衬托,铺写女子的服色、首饰和妆扮以表现她的美丽。 本词像一幅精致的美女图,对美女的服饰及其居住环境只作客观、细腻、静态的描绘,至于她的感情写得非常含蓄,只能靠暗示去体味。此词意象密集,有时意象之间跳跃衔接,主要风格是秾艳隐约。

第三章 散 文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散文尤其是古代散文发展概况,熟悉古代散文重要流派,掌握古代重要散文作家及其散文作品特色; 第三章 散 文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散文尤其是古代散文发展概况,熟悉古代散文重要流派,掌握古代重要散文作家及其散文作品特色;   2、学会分析鉴赏散文作品,体验其语言、结构、意韵等方面的特点;   3、在诵读中体味散文尤其是古代散文之妙。 【教学设想】 安排4课时。   重点是了解中国散文尤其是古代散文发展概况,熟悉古代散文重要流派。   难点是体验古代散文语言、结构、意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尚书》标志着我国散文得到初步发展,其中有些篇章富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是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作品有《春秋》、《国语》、《左传》。 《国语》和《左传》虽都是记春秋史事,但却各有特色。《左传》长于叙事,在叙事中写人,语言简洁、传神,艺术成就尤为明显,对后世散文影响尤巨。《战国策》则是主要表现谋士们纵横捭阖的言谈论辩,但它讲究较为曲折的情节设置,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倾注了较多笔墨。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顶点。《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洁,语言生动形象;格言式表达是《论语》的独具风格。《老子》是一部哲理著作,语言精警凝练。战国中期的《墨子》语言质朴,善用具体事例说理,逻辑性强。《孟子》说理明朗透彻,具有雄辨的特点和奔放的气势;言辞犀利;运用许多生动贴切新颖的比喻,文学成就较高,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庄子》中的文章比类连物,想象丰富奇特,构思宏伟;善用寓言来说理;语言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极具文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战国后期是论说文的成熟期,《韩非子》散文锋芒锐利;议论精避,论证事理切中要害,以寓言故事、历史事例作论据,分析透辟。《荀子》长于论辨,长篇大论,发挥极致;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说理论辨文。

秦代散文名篇只有李斯《谏逐客书》。两汉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专著,对后世的散文、小说、戏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时期,三曹散文成就较大,尤以曹操的散文最有特色。南北朝时期,南朝范晔《后汉书》、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衍之《洛阳伽蓝记》,均为散文佳作。    唐代是散文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尤其是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改变了当时那种脱离现实追求词藻典雅的浮艳文风,使文风、文体得到彻底革新,引导古文朝健康方向发展。 北宋中期,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当时有名的散文家,和韩、柳一起,并称“唐宋八大家”。元代散文无名作。明代散文虽无显赫大家,但出现了较多的文学流派,对继承唐宋散文有一定贡献。清代散文作家众多,散文作品量大。清代中期,出现了效法唐宋古文的桐城派,其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

五四时期开创了散文创作新的时期,这场运动的旗手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冰心是文学研究会白话散文写作颇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澄澈。朱自清又是一个有特色有成就的大家。新中国成立后,散文创作以杨朔、秦牧等人成就最大。曹靖华、吴伯箫、袁鹰、碧野等人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八十年代初期,散文发展在原有的文体模式上有所突破。一批老作家和一些中青年作家,如巴金、孙犁、张洁、贾平凹等,散文成就较大。    九十年代以后,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家队伍的人数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这时散文的主体是“随笔”,代表作家是张中行、余秋雨等人。

   二、散文基础知识 (一)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体,在我国历来有不同的含义。古代,它是同韵文、骈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之为散文,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本书所选的范文就涵盖这两方面,即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但侧重文学作品。选文中有的篇目,还属于现代散文概念的纯文学性质的作品(狭义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按文学体裁四分法划分的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体,它可分为两种类型:以记人叙事为主的为记叙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中心并展开丰富联想的为抒情散文。这是狭义说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点  文章的体式,都是由其在题材及表现方法上的特点决定的,所以不同的文章体式就有不同的特点。散文的特点一般来说有四个:    1.篇幅短而题材广    2.外型散而内神聚    3.长于抒情    4.语言优美

《论语》五则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德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在其次,“德”在“识”前。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就好像大车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安横木的軏一样,如何能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盼望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会接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不会去摆脱。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证》)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章 小 说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基本情况、发展脉络,熟悉中国古代小说的各种样式,熟悉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第四章 小 说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基本情况、发展脉络,熟悉中国古代小说的各种样式,熟悉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2、了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初步学会分析小说语言、艺术手法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安排4课时   重点是中国小说发展基本情况、发展脉络,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难点是学会分析小说语言、艺术手法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小说概况 我国小说发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中保留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一些神话故事已经凸现小说的萌芽。《左传》、《国语》等史书和《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书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记录人物琐事的小说的形成有直接的启发和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小说开始繁盛。就其内容看,这个时期小说一般分为两类:谈论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和记录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鲁迅称为“始有意为小说”时期。这一阶段的小说,文学史上称为唐传奇。代表作为《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和《莺莺传》等。 小说发展到宋代,话本取代了传奇。《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话本小说”,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语言的运用,对以后的小说、戏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末明初,在以前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长篇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无论思想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成就。明代中叶,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小说方面,长篇、短篇相继涌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是《西游记》和《金瓶梅》;短篇小说主要有《三言》和《二拍》。 清代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均大量涌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乃至古代短篇小说的最高峰。《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的长篇小说,它集我国讽刺文学之大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 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揭开了五四新小说的序幕。其后《阿Q正传》、《故乡》、《祝福》、《孔乙己》、《药》、《离婚》等相继问世。。

五四以后,叶绍钧长篇《倪焕之》,“创造社”作家郁达夫《沉沦》,茅盾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老舍《骆驼祥子》,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孙犁《铁木前传》、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以及柳青《创业史》等都是当时的名作。文革以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相继兴起,小说大量问世,小说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代表作家如高晓声、古华、路遥、贾平凹、冯骥才、韩少功、王安忆、余华、苏童、莫言、池莉、方方、刘恒等等,各擅胜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韩寒、郭敬明等新锐作家以及网络写手创作的网络小说也都是各领风骚,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必将以崭新的面貌载入史册。

   二、小说基础知识   (一)小说的含义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采用散文化的语言,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二)小说的特点 1、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2、建构完整的故事情节 3、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

《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节选) 罗贯中 【题解】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种种政治、军事与外交斗争,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腐朽;暴露了统治者的残暴、狡诈;反映了人民的灾难和苦楚,也表现了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与统一的愿望。小说结构宏伟,人物形象鲜明。 《青梅煮酒论英雄》选自罗贯中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五。作品写的是曹操与刘备两个未来的对手一次正面交锋,首次交锋中,两人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语言简练,故事曲折动人。

【故事梗概】 曹操在白门楼杀吕布后,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献帝和刘备论上了亲戚,并称刘备为皇叔。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而曹操谋臣也劝说曹操早日干掉刘备,免得刘备日后尾大不掉,曹操嘴上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实则还是有所顾虑,于是就发生了曹操对刘备的考验。课文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解读提示】 曹操青梅煮酒,既表达了他称雄天下的野心,又是对刘备政治抱负的一次试探。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牢牢抓住《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论”字,体会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作品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相别去了”止,写董承联络刘备图谋除掉曹操;第二部分,从“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到“或演弓马”止,写玄德为防曹操谋害而下园种菜;第三部分,从“次日”到“瞒过曹操也”止,写“煮酒论英雄”,失箸的玄德以惧惊雷而瞒过曹操;第四部分,从“操次日又请玄德”到“路昭军马速行”止,写玄德请兵截击袁术,乘机摆脱曹操的控制;最后为第五部分,写曹操为“放虎归山”而后悔莫及。第三部分是最出彩的部分。

  本文通过“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刘备与曹操各自的胆识、智慧,两人彼此面对面的第一次交锋,实际上是拉开了未来旷日持久的“三国鼎立”之争的序幕。这则故事不是杜撰,而是有其历史根据。《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中均有 “煮酒论英雄”的情节,不过只有寥寥几笔,极为简单,然而一经作者神来之笔的艺术修饰,就形成了一则流传千古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动人故事。   本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刘备深谋远虑、韬光养晦、小心谨慎;曹操老谋深算、骄横奸诈、大胆狂为。人物语言简练,表现力强。如“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滔滔不绝纵论天下英雄的语言,既体现有政治家的抱负、居高临下的霸气、老谋深算的谋略,也表现出其阴险奸诈的一面;玄德在小心谨慎的应答过程中,外表的低能、愚笨、唯诺与其内心的深谋远虑、韬光养晦形成强烈“反差”。

《林冲棒打洪教头》(《水浒》节选) 施耐庵 罗贯中  【题解】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经作者施耐庵增删修改而成。主要版本有三种: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 本文选自百回本《水浒传》第九回,有删节,描述的是林冲与鲁智深分手后,投奔柴进,遇上了傲慢无礼、百般挑衅的洪教头。林冲在柴进的安排下,在比武场上无奈地将洪教头打翻在地。小说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

【解读提示】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写林冲投奔柴大官人,受到其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从而引起洪教头的妒忌,这是比武的起因;二是写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经过;三是写比武结束后,林冲带着柴大官人的馈赠重踏发配路途。    林冲与洪教头比武,并非林冲初衷,而是洪教头言激势逼所致。洪教头要求比武,林冲却是“不敢”;真要比武了,林冲又“寻思”“踌躇”;待到洪教头步步逼近,林冲方礼貌地出场,只四五棒便“让输”了;解枷后真比,林冲略识破绽,洪教头便“扑地倒了”。用了不到90个字,揭示了林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性格及武艺高强,而洪教头则盛气凌人、外强中干。通过这场比武,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对未来还抱有幻想的性格依稀可见,其性格彻底逆转则是在火烧草料场之后,因为黑暗势力将其逼上绝境后以使他彻底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也极具生动传神的特色。 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谈到林冲和洪教头比武这一节,他说:“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划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

小说将几个主要人物置于同一矛盾冲突中,通过比武这一典型事件的具体描叙,他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林冲对洪教头言语友爱、礼貌周全,虽然实质上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性格的体现,但从他无奈的比武中依稀可见其反抗的端倪,这也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开始; 洪教头一个心胸狭隘不知自己斤两的狂妄小人; 柴进是一个侠肝义胆、仗义疏财、广结天下英雄朋友的豪杰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