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冰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欧洲的 14 - 16 世纪,史称 “ 文艺复兴 时期 ” 。这是一场从 14 世纪到 16 世纪, 起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 的思想文化运动,由于其搜集整理古 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称之为 “ 文艺复兴 ” ( renaissance ,原义为 “ 再生 ” ),而实际上它的实质是人文.
Advertisements

藝術花園主題藝術花園主題 巴洛克時期 主講:董若蕙老師 主講:董若蕙老師. 認識巴洛克 「巴洛克」 (Baroque / Barock) ,源自 葡萄牙文,為「變形的珍珠」之意,隱 含有貶抑之色彩,此一術語其後在歐洲 藝術史上係指一個時代之標誌,即西元 1600 年至 1750 年間之藝術文化,它上.
先來首歌吧! 圖片來源:
集 合 执教: 韩青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 数学广角 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 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 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 院,为什么? 妈妈 女儿.
新北市林口國中 / 數學輔導團 交大 AMA 團隊 李政憲 於 宜蘭縣羅東國中
第三讲 人生与伦理 第三讲 人生与伦理.
聖多明我‧沙維豪 青少年主保
課名:現代世界的興起 授課老師:許紫芬老師 PowerPoint製作:歷史系碩三杜恒毅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周 剑 QQ: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增分突破一 金手一指,让你做好情节作 用分析题.
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 上海市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 戴 耀 红
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 ——《教育大国的崛起》第一章 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丁东全
品德教育 讓我們來了解何謂品德教育 6105盧育安.
Decoding the future 4 of 14: 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信
不是我的錯 文---雷.克里斯強森 圖---迪克.史丹伯格 譯---周逸芬.
一, 简单的经历 二,从这些年所学到和领会到的 三, 结论:我们敬拜的神是什么样的神
这面墙位于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高7米,长100
招考新政与高中学校面临的挑战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俞宏胜
任科教师: 孟老师 办公室:二楼成教2 时 间: 14年5月 电 话:
腹有诗书气自华 邓 兵 2014年6月12日.
古代四大美女de风云 沉鱼 . 西施 落雁 . 王昭君 闭月 . 貂禅 羞花 . 杨玉环 编者:周惠婷,李雪蓉
临床护理教学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吴蓓雯.
ABC 2013 課碼(Workshop): T201 教室(Room #): 南S1 講員(Speaker): 謝建國 授課語言: 華語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Shuǐ mā mɑ de hái zi 水妈妈的孩子.
第八課 人論 二 梁家麟「華人諾斯底主義的屬靈觀」 梁家麟「《屬靈人》與倪柝聲的三元人論」 唐崇榮指控倪柝聲的三元論是諾斯底異端.
高一地理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续二)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王全胜.
教義比較的歷史背景 一、初期教會的俗化: 從使徒時代教會建立到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期間。
一、银行保证金质押 二、理财产品质押 三、银行卡被盗刷的责任问题 四、票据纠纷
活力 射 四 简报 种子发芽咯 de 国培(2015)小学数学四组 3/11/2017.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一節 帝國主義的入侵
确定位置 执教者:刘霞.
南美洲 吉林省延吉一高中 韩贵新.
第三章 企业战略策划 第一节 企业整体战略策划(一).
第27课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 移墾社會的特質 本土社會的形成 社會風氣與習俗.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簡介 中華保險服務協會 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 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
漫漫人生 主办:平远县田家炳中学 总第一期 2008年2月 主编:初二(11)班 肖遥.
馬丁路德與 宗教改革.
数学广角(一) 重叠问题(集合).
第三节 词类(下) 虚词概说 一、什么是虚词 二、虚词的共同特点: 三、学习和研究方法: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增分突破二 准确概括传主形象,深入分析传主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年资助情况及医学科学部学科设置
Dai 與父親在一起的日子.
班主任专业素养 漫 谈 普陀区教育局德研室 陈镇虎
降世為人的神 從人的眼光看, 神應彰顯公義慈愛。 從神的眼光看, 人要被拯救和引導。 兩者的交會點, 神定意要降世為人。
冷静应对不确定局面
第三章 宪法.
我有一个梦想 背景简介 Martin Luther King 马丁.路德.金 作者介绍 课文朗读.
资产宣传推介手册 2017年10月.
陳敬文、蘇裕庭、吳昱甫、王梓興 、陳柏任、袁子恆、姜傑仁
哪一個最能代表你觀念中的教會?
卓越的人生(七) 苦盡甘來 杜榮華長老.
教會恢復史-瑞士的改教運動 瑞士有兩個世界:一是德語世界,以蘇黎世做中心;一是法語世界,以日內瓦為中心。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 路德 金.
英伦乡村之旅(3) _____西敏寺,英国皇室御用教堂.
祈禱.
飲食與藝術.
主講人︰顏彗如 E mail: 志願服務內涵 主講人︰顏彗如 E mail:
第二章 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本讲在阐述霸权稳定论的理论内涵、政策主张的基础上,分析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的相互关系。
John Calvin 约翰·加尔文 圣徒脚踪 2016 Hans Holbein 画的加尔文像.
歡迎使用 eSlate!.
哪一个最能代表你观念中的教会?
“结对读书 相伴成长”——读书成果分享会 《为奴十二年》 老师:李秀荣 学生:王聪.
小学数学第一册 10的认识 锦山小学 高婧媛.
經文 : 約 21:1-19 前言 1. 細心觀察與適時的指引 2. 僕人服事的榜樣 3. 生命進深的挑戰
Lord, I offer my life to You 1/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单元 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冰心

生如夏花——泰戈尔 导读: 《生如夏花》一诗,诗人以他独特的抒情方式,展现给世人清丽、淡然的人生之歌。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已经至深至透,无人企及。“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泰戈尔用这样的比喻手法来阐述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

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等。

《生如夏花》——泰戈尔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一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治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生如夏花》——泰戈尔 二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生如夏花》——泰戈尔 三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生如夏花》——泰戈尔 四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生如夏花》——泰戈尔 五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生如夏花》赏析 夏日的鲜花,在盛开的瞬间便极力的展示自己的美丽,全部植物的生命在花开的一瞬间达到了顶峰,完美而又盛大的绽放自己的希望。意喻人生就要尽兴而为,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对于所渴望的要极力的争取。然而经过了夏花般的肆意绽放,纵情欢乐之后,对待死亡,要保有平常心,安然的通过这样的过程通往生命的永恒,就像落叶一样,安静、却又义无反顾的扑向大地的怀抱。

《生如夏花》赏析 没有经历过“生如夏花”的绚烂的人何尝体味的到“死若秋叶”静美呢?“死若秋叶”是一种对生活的满足,一种对生命的感激、和一种由感激和满足衍生出的豁达啊。 这是一种伟大的自信,它抛却了对名利、地位的崇尚,执著于对人本身的关注,在这种语境下,名利、地位都变得无足轻重,人因而变得高贵,更接近本质,只有在这种语境下,我们才会领悟到:生而为人,是一种莫大的骄傲。

思考与练习 1.聆听朴树的《生如夏花》,感受作者所追求的生命蕴意。 2. 背诵此诗。

《秋声赋》——欧阳修秋日私语 导读: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以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于是创作《秋声赋》,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是为六一) 。

诗:以文为诗(散文化、议论性)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词:他的词 ,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 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关于“赋” 文体赋,是以“文赋”为体式而发展倾向,呈现在当代辞赋创作中的普遍现象,被称为“辞赋文体赋现象”。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类: 曰古赋、曰俳赋、曰文赋、曰律赋。文体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宋古文运动,一部分赋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倾向,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秋声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秋声赋》——欧阳修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欧阳修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秋声赋》——欧阳修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夜读——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自然/人事)——童子垂头而睡 从四方面,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分别具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画面。   秋色   惨淡,烟霏云敛   秋容   清明,天高日晶   秋气   慄冽,砭人肌骨   秋意   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赋》翻译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声音,惊异地仔细倾听,说道:“奇怪啊!”起初,听起来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相互相击时是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脚步声。我问童子:“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秋声赋》翻译 童子回来说:“星星和月亮皎洁光耀,银河当空高挂,四处没有一点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童子回来说:“星星和月亮皎洁光耀,银河当空高挂,四处没有一点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啊。它为了什么而来呢?秋的情景是:颜色惨淡,烟云密集;容貌清明,天高日亮;气候寒冷刺人肌骨;意态萧瑟,山川寂寞。所以秋的声音才凄凄切切,呼喊号叫,愤然而作。

《秋声赋》翻译   (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清脆茂盛,令人愉悦。一旦秋风来临,绿草变色,树木落叶。它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时候,时令上属于阴;它又是征伐的季节,五行上属于金,这就叫做天地的义气,它常把严酷的摧残作为主旨。天对待万物,让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在音乐上,商声是西方之声(也就是秋天的声音),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

《秋声赋》翻译   ‘商’是悲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令人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于茂盛就必然衰败。 “唉!草木是没有感情的东西,秋天来了也会凋零。人是动物,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百种忧虑影响他的心绪,万件事情劳累他的形体,心绪波动,必然耗损他的精神。更何况要考虑他的力量办不到,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呢。

《秋声赋》翻译   这当然就会使他红润丰满的容貌变得像枯木一样,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为什么拿自己并非金石般坚固的身体,去和草木争繁斗盛呢?应当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磨难,又何必去怨恨那秋声呢?”   书童没有回答,低头睡着了。此时只听到四面虫鸣唧唧,好象应和着我的叹息。

《秋声赋》赏析   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这种认识和情调蕴含着他经过大半生政治波折之后,一种希求解脱、随遇而安的心灵境界。

《秋声赋》赏析   文章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精妙的形象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艺术特点之二,是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思考与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飒( )铮铮( )针砭( ) 寂寥( )悚然( )戕贼( ) 萧飒( )铮铮( )针砭( ) 寂寥( )悚然( )戕贼( )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山原旷其盈视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B.木遭之而叶脱 酌贪泉而觉爽 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盖夫秋之为状也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2)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4.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任选写一种,100-200字。

《容忍与自由》——胡适 导读: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1960年《自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正在美国开会,在答美联社、合众社记者问时表示,雷震案不应由军法审判。

作者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现代史最著名的学者之一。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容忍与自由》——胡适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耐儿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urr)。   我们谈到英国文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写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容忍与自由》——胡适   我十七岁的时候(一九○八)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无神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记》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容忍与自由》——胡适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一九二三)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容忍与自由》——胡适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政体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诛”之中的第四诛:“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我当时完全没有梦到第四诛的“假于鬼神……以疑众”和第一诛的“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里用了公输般作“奇技异器”的例子;更没有注意到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故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故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容忍与自由》——胡适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们。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叙述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为的是要说明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共产党自己主张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这就是我五十年前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的态度了。

《容忍与自由》——胡适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

《容忍与自由》——胡适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邪教。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容忍与自由》——胡适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 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的活烧死。这是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烧死呢?何以高尔文的门徒(后来继任高尔文为日内瓦的宗教独裁者)柏时(de Beze)竟会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呢?

《容忍与自由》——胡适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像高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末他的意见还会错吗?他还有错误的可能吗?在塞维图斯被烧死之后,高尔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评。一五五四年,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他毫不迟疑的说:“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说话。……这工作是为上帝的光荣战斗。” 上帝自己说话,还会错吗?为上帝的光荣作战,还会错吗?这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容忍与自由》——胡适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各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容忍与自由》——胡适   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容忍与自由》赏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容忍与自由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以母校史学大师布尔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为起兴,不仅深表同感,而且认为它“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顺着布尔的思路,胡适进一步发挥并引申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容忍与自由》赏析 人不是上帝,任何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因而具有认识的局限性和出错的可能性,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可错性,才会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愿望和容忍的态度。因此,胡适所倡导的容忍态度在当下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做到“和而不同”,必须根除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之是”的狭隘、极端的认识态度。

思考与练习 1.《容忍与自由》中对“四诛”的诠释,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的理解。

《训俭示康》——司马光 导读:本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篇文章。训诫他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并教诲子孙崇尚节俭。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积极意义的。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神宗时,官至御史中丞,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1071)退居洛阳,凡十五年。哲宗时,主持朝政,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而卒,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训俭示康》——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服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训俭示康》——司马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训俭示康》——司马光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训俭示康》——司马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训俭示康》——司马光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楶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训俭示康》赏析 本文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告诫儿子洁身自好,不受侈靡的社会风气影响,并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生活哲理,阐述了“以俭素为美”的思想。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中对俭与侈的分析,很有道理,今天读来,仍可以受到不少启发。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融古今实例、古人名言于一炉。例子多,而不觉累赘;训诫严,而不觉古板。

思考与练习 1.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谈谈司马光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2.文中所讲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导读:境由心生,假如你的心中充满黑暗,那你看到的未来也会是一片黯淡;假如你的心中充满阳光,那你看到的未来也会是一片光明。朋友,你愿意让自己的心中充满什么呢?《最后一片藤叶》这个故事正是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道理。文中善良的贝尔曼用他的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藤叶,让患病的琼珊重新获得了生命的希望。作者通过对穷苦朋友间友谊的描写,赞美了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启迪人们应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抗逆境,去创造逆境中的春天。

欧·亨利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亨利、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有“美国的契诃夫”这一称号。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的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他的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到一毛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所以,不久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求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们又从第六街买来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的三层楼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琼珊”是琼西的昵称。她俩一个来自缅因州,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她们是在德尔蒙戈饭馆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间画室。 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肺炎先生不是一个你们心目中行侠仗义的老绅士。一个身子单薄,被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风刮得没有血色的弱女子,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老家伙打击的对象。然而,琼西却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的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扬了扬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苏叫到外边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这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绘画?——别瞎扯了!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男人?”苏艾像吹口琴似的扯着嗓子说,“男人难道值得... ...不,医生,没有这样的事。” “能达到的全部力量去治疗她。可要是我的病人开始算计会有多少辆马车送她出丧,我就得把治疗的效果减掉百分之五十。只要你能想法让她对冬季大衣袖子的时新式样感到兴趣而提出一两个问题,那我可以向你保证把医好她的机会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医生走后,苏艾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后来她手里拿着画板,装做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琼西躺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以为她睡着了,赶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给杂志里的故事画一张钢笔插图。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里的故事画插图,而这些故事又是年轻的作家为了铺平通向文学的道路而不得不写的。 苏艾正在给故事主人公,一个爱达荷州牧人的身上,画上一条马匹展览会穿的时髦马裤和一片单眼镜时,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她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12,”她数道,歇了一会又说,“11”,然后是“10”,和“9”,接着几乎同时数着“8”和“7”。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苏艾关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儿有什么可数的呢?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20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空墙。一棵老极了的常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几乎只有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什么,亲爱的?”苏问道。 “6,”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道,“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数得头都疼了。但是现在好数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哟,我从来没听过这么荒唐的话,”苏艾满不在乎地说,“那些破常春藤叶子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以前不是很喜欢这棵树吗?得啦,你这个淘气的姑娘。不要说傻话了。瞧,医生今天早晨还告诉我,说你迅速痊愈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几率有十比一!噢,那简直和我们在纽约坐电车或者走过一座新楼房的把握一样大。喝点汤吧,让苏艾去画她的画,好把它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来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再买些猪排给自己解解馋。” “你不用买酒了,”琼珊的眼睛直盯着窗外说道,“又落了一片。不,我不想喝汤。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琼珊,亲爱的,”苏艾俯着身子对她说,“等我画完行吗?明天我一定得交出这些插图。我需要光线,否则我就拉下窗帘了。” “你就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西冷冷地问道。 “我要在这儿陪你,和你在一起,”苏艾说,“再说,我不喜欢你老是盯着那些叶子看。” “你一画完就叫我,”琼珊说着,便闭上了眼睛。她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因为我想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飘下去,飘下去,像一片可怜的疲倦了的叶子那样。”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你争取睡一会儿,”苏艾说道,“我得下楼把贝尔曼叫上来,给我当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一会儿就会回来的。你不要动,等我回来。”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曼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犬。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苏艾在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斗室里找到了贝尔曼,满嘴酒气扑鼻。一幅空白的画布绷在个画架上,摆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经25年了,可是连一根线条都还没等着。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还说她害怕琼珊自个儿瘦小柔弱得像一片叶子一样,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来越微弱,恐怕真会离世飘走了。 老贝尔曼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傻呆的胡思乱想。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竟会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不,我才没功夫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你怎么可以让她胡思乱想?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艾说,“发高烧发得她神经昏乱,满脑子都是古怪想法。好吧,贝尔曼先生,你不愿意给我当模特儿就算了,我看你是个讨厌的老... ...老啰唆鬼。”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你简直太婆婆妈妈了!”贝尔曼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老天爷,像琼珊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时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一定的!” 他们上楼以后,琼珊正睡着觉。苏艾把窗帘拉下,一直遮住窗台,做手势叫贝尔曼到隔壁屋子里去。他们在那里提心吊胆地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后来他们默默无言,彼此对望了一会。寒冷的雨夹杂着雪花不停地下着。贝尔曼穿着他的旧蓝衬衣,坐在一把翻过来充当岩石的铁壶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只睡了一个小时的觉,醒来了,她看见琼珊无神的眼睛睁得大大地注视拉下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她低声地命令道。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苏艾疲倦地照办了。 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这是最后一片叶子。”琼珊说道,“我以为它昨晚一定会落掉的。我听见风声了。今天它一定会落掉,我也会死的。” “哎呀,哎呀,”苏艾把疲乏的脸庞挨近枕头边上对她说,“你不肯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啊。我可怎么办呢?” 可是琼珊不回答。当一个灵魂正在准备走上那神秘的、遥远的死亡之途时,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谊极大地联结起来的关系逐渐消失以后,她那个狂想越来越强烈了。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来临带来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蒙蒙亮,琼珊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 那片枯藤叶仍然在那里。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许久。然后她招呼正在煤气炉上给她煮鸡汤的苏。 “我是一个坏女孩儿,苏艾,”琼珊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曾经有多么坏。想死是有罪的。你现在就给我拿点鸡汤来,再拿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来,再---不,先给我一面小镜子,再把枕头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过了一个钟头,她说道:“苏艾,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下午医生来了,他走的时候,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走廊上。 “有五成希望。”医生一面说,一面把苏艾细瘦的颤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里,“好好护理,你会成功的。现在我得去看楼下另一个病人。他的名字叫贝尔曼... ...听说也是个画家,也是肺炎。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病势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医院里,让他更舒服一点。”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成功了。现在只剩下营养和护理了。” 下午苏艾跑到琼珊的床前,琼珊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苏艾用一只胳臂连枕头带人一把抱住了她。

《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最后一片藤叶》赏析 “含泪的微笑”的欧亨利作品的独特风格,《最后一片藤叶》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章。作品通过琼珊这个人物告诉我们,叶子落尽并不代表生命的死亡或者希望成为泡影,反之,这是一种等待,在它落尽最后一片叶子时,新的希望也就在叶子落下的叶柄处悄悄地孕育了,然后是静静地等待,等待春天的来到。生命,哪怕再弱小,都应该珍视,都应该保有生存的勇气和信念!  欧·亨利满怀深情地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的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创造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讴歌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物的高尚品质。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诙谐隽永,是短篇小说的佳作。特别是小说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思考空间。

思考与练习 1.文章中的“最后一片藤叶”指的是什么?它与文章中的琼珊、贝尔曼先生有什么关系? 2.把题目《最后一片藤叶》换成《最后的常春藤叶》好不好为什么? 3.贝尔曼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有什么美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