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赵丽芳 内蒙古财经学院教授 会计学博士 联系方式: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内容说明:  本培训内容根据 2001 年注册会计师考 试辅导教材《会计》一书和《企业会 计制度》(财会[ 2000 ] 25 号)相关 内容编写.
Advertisements

思政 2 班 帅宇迎. 延长石油 是什么公 司? 什么是 有限责任 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 它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3 万元,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 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
大至正中诚以至运大至正中诚以至运 上规上限企业培训讲座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特殊 普通合伙)中山分所 主讲:李治球.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2012 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 份(集团)有限公司 小组成员:胡佳英 杨玲 陈依云 骆朱岚.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概况 : 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年末流动负债合计( ) 存货( 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资产总额(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财务管理学 第1章:总论 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 白秀萍 2017/3/3.
审 计 学 齐鲁光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审计的概念和属性 第三节 审计的目标和对象 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第十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一节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第10章 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下).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工程建设基本程序 项目决策 初步设计 技术设计 施工图设计 招投标 项目实施 竣工验收.
20个常用财务指标 判断短期偿债能力的两大财务指标: 1,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自主创业.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绩效考评表格设计 班级:15服务4班 姓名:杨冬茜.
第十五章 企业会计工作组织 制作人:徐文亮.
内容讲解 第五节 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一、会计法律 二、会计法规 三、会计规章 ●.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2013年度述职报告.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第二节 审计风险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1.年度报告公开流程示意图 2.事业单位填报 3.事业单位附件上传 4.举办单位审核
CH2 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1).
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及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
【1】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2007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培训班
第一章 概论 第一部分 本章内容框架 第二部分 本章教学内容.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第十三章 审计报告 【学习目标】 1.了解审计报告的含义、特征、种类和作用; 2.理解审计意见的形成;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三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单项选择题1 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 )发表的审计意见。 A.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B.经济活动
9.4.2 审计基本法律制度 一、审计机关制度 (一)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国家执行审计监督职权的专门机关。在审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审计制度的核心。 机构:(1)中央审计机关(审计署);(2)地方审计机关(分为省级、设区的市或自治州级、县级,乡镇不设审计机关,只设审计员);(3)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
审计实务微课---项目6 审计报告出具 主讲人:滕 萌 制作人:滕萌.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财务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1、基本指标计分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相应行业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1)单项指标得分= 本档基础分 调整分 +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功效 系数 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调整分=
“基于时政热点问题,政史地学科横向统整”的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第十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三篇 组织工作.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9.1.3 财经监控法的体系 一、财经监控法体系的涵义 二、财经监控法体系的构成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R i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企业环境中的R
Harvard ManageMentor®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1、某项目变动对总资产的影响是用某项目本年
组织机构图.
扬智科技 (股票代号: 3041) 2016年第4季法人说明会 2017年03月17日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投资建议书 XXX有限公司 制作人: 制作日期: mp2_v_styleguide_ ppt 1.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IT审计简介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T审计培训 第一讲.
IT 方法 INTOSAI IT 审计培训.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主讲:赵丽芳 内蒙古财经学院教授 会计学博士 联系方式:6317520 zlf666@163.com 审计学 ( 审计基础与业务循环审计 ) 主讲:赵丽芳 内蒙古财经学院教授 会计学博士 联系方式:6317520 zlf666@163.com

《审计学》 简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和重建了审计制度。2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在业务范围、从业人员、职业准则的制定等方面均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但是,迎接21世纪到来的却是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陆续出现的大型上市公司造假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案件,这些案件严重影响了审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独立审计职业的广泛质疑。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政府审计近年出现的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李金华审计长果敢的工作作风开创了政府审计的崭新局面。内部审计举步维艰的现状与国家要求建立内审计机构发展内审的思路并不一致。

《审计学》简介 面对审计职业的不同社会反映,我们迫切需要梳理了解审计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从理论上梳理清楚:审计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界定?审计职业产生发展动力到底在哪里?审计失败或审计成效的取得关键是什么?世界各国审计的发展趋势怎样?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审计的社会公信力?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环境、配合怎样的审计技术支持才能实现审计目标?等等一系列审计领域发展问题。

《审计学》简介 《审计学》在此社会背景下,以其产生的社会环境为分析起点,探寻审计发展的历史规律与社会地位;发掘审计技术支持工具;找寻最新审计理念。在此基础上,以21世纪风险管理思路设计审计程序,将重大错报风险、风险中的职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审计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简介 课程以我国新审计准则为基础,结合国际审计准则,应用国际国内的典型审计案例,介绍一般性审计程序基础上,突出、强化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体现《审计学》应用性学科的基本特点。同时辅之以专项与综合审计实验,以培养“准职业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课程力图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结合,借助审计实验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学习与专业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四大循环审计程序的实验、实践,提升对财务报告审计实务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

2 掌握规范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技术(审计实验、实践) 《审计学》课程设置目的 审计学课程设置目的理解为一个目的系统,非单一目标。 了解审计的社会经济地位 审计产生发展历史 了解审计的工作开展依据 审计规范发展 审计模式的演变 了解审计程序及技术支持 具备审计职业素质与能力 1 具有基本的审计理念与审计知识 2 掌握规范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技术(审计实验、实践)

《审计学》教学要求 《审计学》作为审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与财务基础知识。因此,《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是学习审计学的先修课程,这些知识将为审计学的学习奠定有力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温习掌握这些前期课程的基本内容。

《审计学》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审计理论与技术,由于审计案例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以各种方式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理解审计的同时掌握审计程序、方法、技术,培养审计职业理念与职业能力。 从专业角度及时掌握、分析社会出现的各类审计现象,培养运用所学理论解释或创新思考审计问题的基本素质,发展我国审计事业(特别是社会审计事业)。

《审计学》教学安排 对审计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安排:设置为专业主干课,具体细分为:审计学原理与实验(36+18课时;第5学期上)与财务审计与实验(54+36课时;第6学期上); 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安排:设置为专业主干课,讲授审计学与审计实验(54+36课时;第6学期上); 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设置为专业选修课(36+36课时;第6学期上)。

《审计学》主要内容设计 第一篇 审计基本理论 第二篇 业务循环审计 第三篇 非审计服务

第一篇 审计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六章 ) 第一篇 审计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六章 ) 主要讲授审计的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与发展的历史规律;现代审计系统的构成、运行框架与发展趋势;现代技术条件支持下的审计理念及相应技术方法选择;基本审计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通过这些基本审计知识的学习,掌握审计基本概念,树立审计专业认识,了解审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实践的具体程序。

注:受托经济责任是联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键环节,也是二者的联系纽带。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一、审计产生理论分析 1.审计产生的必要前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所有权 受托经济责任 经营权 注:受托经济责任是联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键环节,也是二者的联系纽带。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其他研究观点:私有财产出现,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1)私有财产出现,不一定导致审计产生。 个体企业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其他研究观点:私有财产出现,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1)私有财产出现,不一定导致审计产生。 个体企业 所有权与经营权( 管理权) 合一 私有财产出现 私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分离 产生条件: 所有者客观限制;所有者主观需求 可能出现审计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所有者的主观需求:掌握经营管理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1.资源运作效果(资源保值、增值) 2.财务信息分析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所有者的主观需求:掌握经营管理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1.资源运作效果(资源保值、增值) 2.财务信息分析 所有者的客观限制:信息不对称现实环境 1.企业经营复杂性、多元化加强; 2.所有者自身条件限制( 学识限制\距离遥远\ 自身追求\现代理念等)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即使在客观限制条件下,如果所有者的主观需求能得到满足,审计也没必要出现。 制度约束(监控)诚信: 审计制度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即使在客观限制条件下,如果所有者的主观需求能得到满足,审计也没必要出现。 制度约束(监控)诚信: 审计制度 经营者诚信经营、诚信 报告财务信息。 现实环境假设:理性经济人:有限理性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经过两层剥离,我们发现:审计作为一种保障制度出现了。而每一次剥离,都是对现实环境的趋近考虑,即审计制度的生存发展根基是客观的、坚实的。 第一次:所有者有掌握经营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需求;(如果没有这种需求,根本不会出现审计) 第二次:考虑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的现实假设,需要审计作鉴证,审计制度出现。 (如果没有理性经济人假设,相信人没有个人利益追求、完全讲求诚信,也就没有审计监督制度的生存空间)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从信息传递流程分析: 会计信息传递流程 会计对象(经济事项和行为) 财务报告准备者/会计信息来源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从信息传递流程分析: 会计信息传递流程 会计对象(经济事项和行为) 财务报告准备者/会计信息来源 财务报告(经济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会计信息报告者(管理者)把经济信息传递给有关信息使用者(所有者)。使用者收到信息后需要做出以下判断: (1)把会计信息转换成他所要了解的经济事项的知识。 (2)评价收到的信息的质量。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做出这两项判断的现实约束: 信息不对称; 经济交易复杂; 距离遥远; 不具备专业知识; 等等。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做出这两项判断的现实约束: 信息不对称; 经济交易复杂; 距离遥远; 不具备专业知识; 等等。 目标不一致;激励不相容;信息不一致 所有者方面(主客观)限制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 审计产生的充分条件——信息不对称下的利益冲突 (1)修正的会计信息传递流程 证据 会计对象(经济事项和行为)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 审计产生的充分条件——信息不对称下的利益冲突 (1)修正的会计信息传递流程 证据 会计对象(经济事项和行为) 证据 财务报告准备者/会计信息来源 验证 财务报告(经济信息) 审计师 选择 会计信息使用者 审计报告 提供鉴证服务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完整的会计信息传递流程包括两部分: 第一,会计信息生产流程(企业管理者掌控);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完整的会计信息传递流程包括两部分: 第一,会计信息生产流程(企业管理者掌控); 第二,审计对信息质量的专业鉴证流程(审计专业鉴证服务的制度保证); 二者共同构成现代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因此,一定意义上,审计是会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审计学是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当然,由于现代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审计发展的广阔舞台,审计专业服务不断拓展(鉴证会计信息发展到提供各项非审计服务),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领域。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审计职业的产生 帮助使用者判断经营者提供的信息的质量(经济信息鉴证、评价、监督) 初步结论 审计概念: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审计职业的产生 帮助使用者判断经营者提供的信息的质量(经济信息鉴证、评价、监督) 初步结论 审计概念: 由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独立人员客观的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便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吻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一个系统的过程。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审计传统职能:经济鉴证、经济监督、经济评价 审计拓展职能:确认、咨询等。 审计作用: (1)基本作用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审计传统职能:经济鉴证、经济监督、经济评价 审计拓展职能:确认、咨询等。 审计作用: (1)基本作用 (2)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作用 加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与完善 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客观决策信息 利于公司科学信息提供机制的完善 利于形成有力的经营者声誉制约机制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历程 (1)从国别看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历程  (1)从国别看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 1887年 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 1916年改组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1581年 威尼斯会计协会 1721年 南海公司事件 1953年 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意大利在中世纪的发展: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意大利在中世纪的发展: 由于水上交通便利,贸易发展领先。贸易的发展催生了会计的产生。15世纪帕桥利《比、比例与几何概要》当中专章论述了簿记。当时成立了会计协会。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南海公司发展概况 1.英国南海公司的兴衰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南海公司发展概况 1.英国南海公司的兴衰 英国政府发行中奖债券,将所募集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公司,从事殖民地贸易。1719年,债券转换。(殖民地贸易大发展,董事们散布利好消息刺激转换。) 股价114英镑。1720年3月, 股价300英镑。7月,1050英镑。此时,布仑特溢价发行分期付款新股。获得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南海股价 扶摇直上。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大恐慌》中描绘当时人们购买股票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忘记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记了高傲和虚荣。”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1720年8月到9月,股价下跌,900英镑下跌到190英镑,12月到124英镑。 2.议会秘密查证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1720年8月到9月,股价下跌,900英镑下跌到190英镑,12月到124英镑。 2.议会秘密查证 9月,秘密查证。查尔斯查询审核了南海公司账目,指出公司存在舞弊行为,会计记录严重不实。 据此英国政府没收了公司全部财产,爵士判进伦敦塔监狱。英国政府制定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对股份公司的设立进行了严格限制。直到1828年,才设立了民间审计,初步解决了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问题,才撤销了泡沫公司取缔法,恢复了股份公司这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南海公司舞弊审计案例,对世界民间审计史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南海公司舞弊审计案例,对世界民间审计史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 查尔斯斯内尔是世界上第一位民间审计人员,他所撰写的查账报告是世界上第一份民间审计报告。南海公司舞弊审计案例,成为世界上第一起比较正式的民间审计案例。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到美国后,注册会计师制度在美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到美国后,注册会计师制度在美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成立,颁发的准则与研究成果对其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审计影响深远。 “经济警察”的社会地位: 美国总统里根说:“你们的协会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在建立和维持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审计人员为经营企业和政府机关财务报表提供可信性。没有这种可信性,债权人和投资者就几乎无法做出给我们的经济带来稳定性和活力的决策,没有你们,我们的财务市场就将土崩瓦解。”

(2)从审计内容看 阶段 资产负债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 现代审计 由会计账目扩大到 资产负债表 所有财务报表和相关 财务资料 阶段 资产负债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 现代审计 由会计账目扩大到 资产负债表 所有财务报表和相关 财务资料 所有财务资料和相关 财务报表 审计对象 审计目的 审计方法 报告使用者 审计范围 其他 通过资产负债表 审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 对财务报表发表 审计意见 对财务报表发表 审计意见 从详细审计初步 转到抽样审计 广泛采用抽样审计 普遍应用抽样审计;推广 应用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 导向审计;广泛采用计算 机辅助审计 企业股东;债权人 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 扩大到测试内控 扩大到测试内控 拟定审计准则;推行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跨国发展为几大所; 业务拓展到非审计服务

(3)从发展时间阶段看 1844年之前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审计目标;审计技术 1844年到20世纪20年代 审计目标;审计技术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审计目标;审计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后 审计目标;审计技术

审计目标演变伴随着经济背景的发展变化,并带来审计技术的发展变化。    审计目标演变伴随着经济背景的发展变化,并带来审计技术的发展变化。 查错防弊(诚实性)  发现舞弊或错弊; 确定资产负债表  正确性 评估财务报表 信息的公允性 合理揭示重大舞弊 差错;验证财务 报表公允性 详细审查 资产负债表审计 抽样审计 现代分析性复核技术 经济环境的发展(经济背景)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注册会计师发展历程揭示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商品经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且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注册会计师发展历程揭示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商品经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且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两权分离; 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特征。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演进与发展 (1)历史演进 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 的规定 会计师暂行章程 国民经济恢复初期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演进与发展 (1)历史演进 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 的规定 会计师暂行章程 国民经济恢复初期 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会计师事务所 各地事务所涌现 推动我国民间审计发展 辛亥革命后,1918年9月 新中国成立后的审计发展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 时间 重要事件 财政部发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是我国恢 复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标志。 新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上海会计师事务所 颁布新中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 册会计师条例》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 恢复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颁布新中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注 册会计师法》 正式颁布第一批审计准则,于1996年1月1日实施` 中注协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接纳中注协为正式会员,同时成为国际会 计准则委员会正式成员 发布第三批审计准则,于1999年7月1日实施 颁布48项审计准则,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1980年12月23日 1981年1月1日 1986年7月3日 1988年底 1991年 1993年10月 1995年12月 1996年10月 1997年5月 1999年2月 2006年2月15日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与注册登记 报考条件:2条 考试组织: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 考试科目与成绩认定:5科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与注册登记 报考条件:2条 考试组织: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 考试科目与成绩认定:5科 注册登记:程序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会计师事务所 组织形式: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普通合伙制 股份有限公司制 有限责任合伙制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会计师事务所 组织形式: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普通合伙制 股份有限公司制 有限责任合伙制 我国规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有2人以上符合规定的注册会计师为 合伙人,聘用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注 册会计师和其他专业人员从事工作; 有满足需要的资金;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设施 有5名以上符合规定条件的发起人; 有10名以上专职人员,其中5人以上 注册会计师; 注册资本30万元以上;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设施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4)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 设立条件 申请程序 业务范围:审计及其他鉴证业务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4)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 设立条件 申请程序 业务范围:审计及其他鉴证业务 管理咨询、财务咨询、会计咨询与服务业务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 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性组织。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 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性组织。 (1)依法加强自律性监督,督促会计师公正执业,严格遵 守职业道德规范; (2)加强职业标准建设,强化业务指导,提高职业水平; (3)组织注册会计师考试,完善后续教育制度; (4)改善职业环境; (5)提供专业援助,维护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 (6)加强行业与国际组织职业机构的交流合作。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政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履行必要的自律管理职能,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政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履行必要的自律管理职能,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   个人会员:执业会员与非执业会员   团体会员:会计师事务所   名誉会员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一套包含法律、部门规章、行业自律性规范等内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行业管理体制,为保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册会计师法 法律规范 业务监督 违纪处理 制定收费标准 政府监督: 财政部门、工商税务部门、 中国证监会 注册管理制度、业务监督制度 考试制度、培训制度 涉外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制定职业规范 行业自律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4.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1972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国际会计职业协调委员会; 1977年在慕尼黑成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4.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1972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国际会计职业协调委员会; 1977年在慕尼黑成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宗旨:以统一标准发展和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会计专业,促进国际范围内会计协调。 组织形式:代表大会:各成员国代表1人,5年召开一次; 理事会:7个常设委员会(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 我国于1997年加入,成为正式会员。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三、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阶段 时期 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古代审计产生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三、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阶段 时期 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古代审计产生 封建王朝审计 近代审计演进 现代审计振兴 夏禹时代:会稽(汇聚以考核验证) 西周初步形成、秦汉最终确立、隋唐 宋日臻健全、元明清衰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1.西周审计结构示意图 国家财会机构 地官司徒 天官家宰 报告 司会(会计) 小宰(监察) 审查 审查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1.西周审计结构示意图 国家财会机构 地官司徒 天官家宰 报告 司会(会计) 小宰(监察) 审查 审查 宰夫(审计员)

与司法监督并列;独立于财政机关的审计监督机关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2. 秦汉时期最终确立 (1)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上计制度 (2)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3. 隋唐宋日臻健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与司法监督并列;独立于财政机关的审计监督机关 比 宋:审计院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4. 元明清停滞不前 元明未设审计机构,清拟定但未施行。 5. 中华民国不断演进 1912年国务院下设审计处;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4. 元明清停滞不前 元明未设审计机构,清拟定但未施行。 5. 中华民国不断演进 1912年国务院下设审计处; 1914年改名审计院,颁布《审计法》; 1928年国民党政府设审计院,颁布《审计法》和实施细则; 1933年改名审计部,直属监察院,将审计机构置于监察系统之中。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西方政府审计的产生发展: 最早官厅审计;(古罗马、古埃及、古希腊) 英国的政府审计: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西方政府审计的产生发展: 最早官厅审计;(古罗马、古埃及、古希腊) 英国的政府审计: 王室的财政审计制度13世纪已经正式建立。 《大宪章》奠定了英国政府审计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基础; 现代政府审计则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政府审计机关管理模式 立法型 议会 美英加澳 政 府 审 计 司法部门 司法型 西班牙、法、土 政府 行政型 中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政府审计机关管理模式 立法型 议会 美英加澳 政 府 审 计 司法部门 司法型 西班牙、法、土 政府 行政型 中 独立型 德、日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政府审计组织图 审计署 各部委 各省市自治区政府 领导 领导 各部委派驻机构 驻全国十八个特派办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政府审计组织图 审计署 各部委 各省市自治区政府 领导 领导 各部委派驻机构 驻全国十八个特派办 各省市自治区审计机构 对驻在部门及其归口 管理的经济实体审计 监督 根据审计署授权开展 审计监督工作 对本级政府所属单位 和下一级政府财政财务 收支审计监督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政府审计四级机构: 国家审计署 各省市自治区审计厅 省辖市、自治州、盟、行政公署审计局 旗县区审计局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政府审计四级机构: 国家审计署 各省市自治区审计厅 省辖市、自治州、盟、行政公署审计局 旗县区审计局 我国政府审计三级人员: 高级审计师 审计师 助理审计师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四、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 宫廷内部审计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四、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 宫廷内部审计 向国家最高统治者提供国库财产管理责任履行的可靠情况,督促财产管理者忠诚履行责任的审计。 经历了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社会形态。 2. 行业内部审计 在行业内部设置审计机构,以提供行业经济活动信息,督促行业管理阶层正确履行管理责任为目标的审计。 (1)行会审计 (2)部门内部审计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实施的审计 组织模式 独立性和权威性 监察效果 隶属于财务部门,由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3.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实施的审计 组织模式 独立性和权威性 监察效果 隶属于财务部门,由 财务负责人分管 由公司经理直接分管 审计委员会领导 监事会领导 总裁和董事会双重 领导 独立性和权威性最低 独立性和权威性稍高 独立性和权威性较高,能深 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 独立性最高,对董事和经理 进行监督 可以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 权威性最高 效果较差,基本淘汰 对经理层本身无法监控 对董事会无法监控 监事会若有职无权, 效果不理想

当代内部审计实务: 1.环境变化 2.新角色与新责任 3.新定义

内部审计和组织治理 ( 内部审计:组织治理的必备要素) 1.内部审计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2.内部治理和组织治理关系研究

内部审计职能分析 1.确认服务 2.咨询服务 3.连续统一体

内部审计与ERM 1.内部审计和风险 2.企业风险管理 3.内部审计部门对ERM业绩的监控

内部审计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 1.内外部审计的近期变革 2.三维模型 3.项目实施框架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内部审计职业协会 1987年成立,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负责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内部审计职业协会 1987年成立,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负责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1941年成立于美国,现有196个分会。 宗旨:为会员履行各项专业职责、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制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颁发内部审计师证书、提供各种内部审计信息、加强各国内部审计师联系促进内部审计教育事业发展。 新世纪战略方向:完善内部审计形象、突出介入风险管理和高层管理、指导内部审计适应形势发挥作用。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为适应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目前在全球组织了4项资格考试: (1)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为适应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目前在全球组织了4项资格考试: (1)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考试内容: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技术 (2)CCSA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认证 (3)CGAP注册政府审计专家 (4)CFSA注册金融服务审计师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不同审计主体从事的审计类型及关注领域 政府审计 社会审计 内部审计 经营审计—— 效率和效果 财务审计——公允性 第一章 审计发展历史回顾 不同审计主体从事的审计类型及关注领域 政府审计 社会审计 内部审计 经营审计—— 效率和效果 财务审计——公允性 合规性审计 主要 一般 很少 主要 次要 主要 次要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第一节 审计准则 第二节 质量控制准则 第三节 职业道德准则

审计职业规范概述 国家审计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审计法规 注册会计师审计法规 中国注册会计师法 内部审计法规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国家审计准则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准则 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准则 48项鉴证准则 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具体准则 质量控制准则 其他职业规范 职业道德准则 继续教育准则 审计机关的其他规定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 1. 鉴证准则:基本准则 业务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准则 2. 质量控制准则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 1. 鉴证准则:基本准则 业务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准则 2. 质量控制准则 3. 职业道德准则 4. 后续教育准则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第一节 审计准则 一、鉴证业务与验证业务 1. 鉴证业务 国外:提高决策者所需信息或相关内容的质量的独立性专业服务。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第一节 审计准则 一、鉴证业务与验证业务 1. 鉴证业务 国外:提高决策者所需信息或相关内容的质量的独立性专业服务。 我国: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2. 验证业务:注册会计师对他人认定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属于鉴证业务,也属于验证业务。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二、审计鉴证业务分析 1. 相关当事人 :注册会计师、责任方、预期使用者 2. 鉴证对象: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二、审计鉴证业务分析 1. 相关当事人 :注册会计师、责任方、预期使用者 2. 鉴证对象: (1)鉴证对象条件:可以识别;不同人员判断结果一致;可以收集对象信息,获取审计证据。 (2)鉴证对象及其信息形式: 财务业绩或运营状况,财务报表; 非财务业绩或运营状况,反映效率或效果的关键指标 物理特征,物理特征的说明文件; 系统或过程,有效性认定; 某种行为,遵循情况的声明。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3)判断标准 相关性 完整性 可靠性 中立性 可理解性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3. 鉴证业务分类 (1)根据鉴证的性质不同 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 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 其他鉴证业务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3. 鉴证业务分类 (1)根据鉴证的性质不同 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 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 其他鉴证业务 (2)根据鉴证对象不同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 直接报告业务 (3)根据保证程度不同 合理保证 有限保证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准则 (一)基本准则 (二)审计准则 (三)审阅准则 (四)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其选择 会计报表合法、公允 审计范围未受限制 无保留意见 个别重要项目不合法 个别重要项目审计范围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其选择 会计报表合法、公允 审计范围未受限制 无保留意见 个别重要项目审计范围 受限,虽重大但不足以 影响会计报表整体公允性 个别重要项目不合法 不公允,虽影响重大 但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 整体公允性 保留意见 否定意见 无法表示 意见 审计范围受限,影响 会计报表整体公允性 会计报表整体不合法 不公允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第二节 质量控制准则 一、国际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准则 (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7项) 1.职业要求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第二节 质量控制准则 一、国际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准则 (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7项) 1.职业要求 独立客观公正、保密及基本的职业行为; 2.技术与专业胜任能力 3.工作委派 4.督导 5.咨询 6.接受与保留客户 7.监控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二)单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3项) 1.指导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二)单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3项) 1.指导 告知助理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审计目标、被审单位业务性质及可能影响审计程序的会计或其他问题——传达审计指令。 2.监督 (1)监控审计过程:助理人员是否具备技能;是否理解审计指令、是否按照审计计划进行工作; (2)了解审计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评价其重要性并解决; (3)解决审计职业中出现的专业判断分歧,考虑适当咨询。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3.复核 工作是否按照方案进行; 工作过程是否记录; 所有重大审计问题是否适当反映或解决; 审计程序目标是否实现;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3.复核 工作是否按照方案进行; 工作过程是否记录; 所有重大审计问题是否适当反映或解决; 审计程序目标是否实现; 形成的审计结论是否与工作结果一致。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1997年1月1日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2006年新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重新定义了质量控制要素。 业务质量控制准则:共8项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1.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质量为导向评价业绩、确定薪酬,培育质量导向的内部文化。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1.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质量为导向评价业绩、确定薪酬,培育质量导向的内部文化。 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具体制度运作责任人履行责任。 2.职业道德规范 制定政策和程序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教育、培训、监控;保持独立性、职业胜任能力、保守秘密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新开发客户:知己知彼,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保持客户:重大事项的影响。 4.人力资源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新开发客户:知己知彼,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保持客户:重大事项的影响。 4.人力资源 招聘、业绩评价、人员素质、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发展、晋升、薪酬、人员需求预测。 提高人员素质与专业胜任能力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职业发展培训、提供辅导等措施。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5. 业务执行 (1)指导监督与复核:事前、事中、事后 (2)咨询 (3)意见分歧 (4)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5. 业务执行 (1)指导监督与复核:事前、事中、事后 (2)咨询 (3)意见分歧 (4)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6.工作底稿 7.监控: 质量控制制度的监控应当由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和适当经验人员实施。 监控内容:质量控制制度设计的适当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8.记录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第三节 职业道德准则 一、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第三节 职业道德准则 一、职业道德概述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对审计人员思想意识、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品德、业务胜任能力、技术要求、对客户的责任和对同行的责任等方面的行为标准。 二、国际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 (一)适用于所有职业会计师的道德要求 公正性和客观性;道德冲突的解决;专业胜任能力;保密;宣传等方面。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二)适用于执行公共业务的会计师 1.鉴证业务的独立性(实质独立、形式独立):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二)适用于执行公共业务的会计师 1.鉴证业务的独立性(实质独立、形式独立): 独立性受到威胁的情况:自我利益威胁、自我复核威胁、倡导威胁、信任威胁、胁迫威胁; 2.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利用专家工作的责任 3.收费和佣金 4.不相容活动的考虑 5.与其他职业会计师的关系 6.广告与招揽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1997年1月1日执行,除了总则和附则外,主体部分规定了职业道德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责任、对同行责任等内容。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2002年7月1日实施。 1. 独立性 损害独立性因素: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关系、外界压力; 保持独立性措施: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1)从会计师事务所整体维护独立性 制定有关独立性的政策和程序,要求鉴证小组成员保持独立性;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1)从会计师事务所整体维护独立性 制定有关独立性的政策和程序,要求鉴证小组成员保持独立性; 制定必要的监督和惩戒机制遵循独立性政策程序; 及时向高级管理者业务人员传达政策; 制定能向更高级人员反映独立性问题的政策和程序。 (2)承办业务时,维护独立性措施 定期轮换项目负责人;安排鉴证小组以外人员进行业务复核;制定确保审计小组不对客户开展其他服务的制度;独立性受到损害的成员调离小组;向审计委员会告知服务性质和收费范围。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2.专业胜任能力 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教育、培训和职业实践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不得宣称自己不具有根本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不得提供不能胜任的专业服务;在特定领域可以利用专家提供的工作,同时保持对专家遵守职业道德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3.保密 不因业务终止而泄露秘密、助理人员和专家应当保密、不得利用信息谋取私利。 4.收费和佣金 原则以提供服务所需知识技能、经验、工作时间等因素确定收费标准;不得降低收费或提供收取佣金。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5 .不相容业务 不得在鉴证业务时同时提供其他收费服务; 不得单位重要管理职务; 其他损害独立性事项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5 .不相容业务 不得在鉴证业务时同时提供其他收费服务; 不得单位重要管理职务; 其他损害独立性事项 6 .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 新准则规定: (1)后任注册会计师接受前任注册会计师业务时,不得蓄意侵害前任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2)接手时应询问变更原因,了解存在重大会计审计问题上存在的分歧;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2)接手时应询问变更原因,了解存在重大会计审计问题上存在的分歧; (3)客户应当授权前任注册会计师作出询问答复,否则考虑是否接受委托; (4)前任注册会计师有责任作出答复或说明答复的有限性; (5)后任注册会计师发现前任有错,应提请客户告知前任注册会计师,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7. 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第一节 审计责任 一、审计责任的历史演进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之前: 审计责任以查错揭弊为主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第一节 审计责任 一、审计责任的历史演进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之前: 审计责任以查错揭弊为主 当时的社会经济格局中,受托的经理人尚未形成一个明显的社会阶层;所有者在财产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他们关系受托人使用资金的诚实性,掌握着审计人员选聘权。 审计人员发现经营人员舞弊,检查其诚实性。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审计责任逐渐转向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审计责任逐渐转向 1. 20世纪20年代: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所需资金庞大,公司组织形式正式出现。但规模较小,股东保持着与公司的密切联系,依然掌握审计人员选聘权。关注经营人员的诚实性及财产的安全性。所以审计目标:保护股东利益,发现舞弊或错误。 同时,债权人成为审计的有力需求方。反映债务人资产流动性的资产负债表审计成为债权人需求。审计目标:资产负债表数据正确性。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2.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证券市场日益发达,所有权管理权彻底分离,职业经理层出现。职业责任:保持资产安全完整、追求效率效益、关注更多利益相关者。政府加大对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出现了强制性审计。社会审计专业化,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 经营管理者称为实质上的审计委托人,管理者对审计的需求:鉴证报表降低筹资风险,传递信号。 政府管制力量介入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1936年,美国正式将审计目标界定为” 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遵循公认会计原则表示意见.” 1948年,美国在审计准则暂行说明中,确认审计目标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表示意见.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三)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审计: 并重的审计责任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三)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审计: 并重的审计责任 舞弊案件频发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社会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揭露舞弊责任的需求剧增;美国司法判案( 审计人员对可合理预见的第三者承担揭露重大舞弊责任)鼓励了外部所有者诉讼热情,诉讼爆炸到来.政府加大了监管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力度,转变了审计目标的认识. 注册会计师职业界” 任何一个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应与其社会地位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就审计人员而言,只有当其准备承担责任并对因未满足要求所引起的后果负责时,其地位和执行能力才会被认可.否则,审计报告毫无意义.”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审计目标重新定位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审计目标重新定位 1974年审计人员职责委员会成立,1977年提出SAS NO. 16和17号,开始有限度地将查找错误和不当行为纳入审计人员责任体系. 1983年审计人员职业行为特别委员会成立,指出职业界确认和处理低于正常标准的工作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重申职业界对职业服务和行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所做的承诺. 1985年,成立了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提出反舞弊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审计人员应该: 具有检查舞弊性财务报告的责任,评估舞弊可能性;提高揭露舞弊的能力. NO53和54号,确立审计人员揭露舞弊\查错和不法行为的责任.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1993年提出” 审计人员有责任检查舞弊.”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1993年提出” 审计人员有责任检查舞弊.” 1997年NO.82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力图缩小舞弊方面的期望差距. 2002年NO.99”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更加强调关注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舞弊,强调审计职业怀疑的重要性,与被审单位董事会管理当局沟通等,并记录这一过程. 这一过程表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已经逐渐将审计目标定位于合理揭示重大舞弊查错与验证财务报表公允性并重.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 《审计准则——错误与舞弊》第六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第1141号的规定,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 由此可见,我国审计准则也将揭露舞弊差错及违法行为看成是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审计目标与审计责任。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第二节 审计法律责任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演变 (一)美国成文法对审计法律责任的演变过程 1995年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第二节 审计法律责任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演变 (一)美国成文法对审计法律责任的演变过程 1995年 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 1934年证券交易法 1933年证券法 普通过失责任: 证券原始购买人; 刑事责任: 不超过1万美元罚金 或不超过5年有期 徒刑或并罚 重大过失与欺诈: 享有权利人群扩大 刑事责任: 100万美元以下罚金或 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并处 比例责任系统替代了以往的 连带责任规则; 损失赔偿上限确定方法改变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2002年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强化审计独立性; 细化出发措施; 加重刑事责任; 延长诉讼时效。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2002年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强化审计独立性; 细化出发措施; 加重刑事责任; 延长诉讼时效。 会计监管委员会 一旦发现违法 行为,可以处罚 或惩戒。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成文法下的著名案例 1. 鄂特马斯案例 创造了“鄂特马斯主义”即知悉原则。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成文法下的著名案例 1. 鄂特马斯案例 创造了“鄂特马斯主义”即知悉原则。 一般过失:特定的主要受益人负责; 重大过失和欺诈:一切可合理预见的第三者负责; 2. 罗森布洛姆案例 挑战了鄂特马斯主义,注册会计师要对客户、直接受益人和遭受损失的可预见的第三者负责; 3. 花旗银行案例 进一步偏离了鄂特马斯主义,受益人扩大到可合理预见的第三者。“如果依赖信息的第三者,如债权人,不允许从注册会计师那里得到赔偿,那么公众所承担的信贷成本将会提高,因为债权人将被迫承担因1信赖错误的报表而发放不良贷款的损失”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4 .1993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案例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4 .1993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案例 加利福尼亚高等法院驳回了购买奥斯邦计算机股票投资人的起诉,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仅对可客户负有谨慎负责的责任,如果简单地准许第三者以客户的财务报表存在错误为由起诉注册会计师并得到赔偿,注册会计师事实上就不仅成为财务报表的保证人,还成为了不良贷款和不良投资的担保人。” 知悉法则重新确立。 对委托人负有限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对第三者承担责任 对一切可合理预见的第三者承担责任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构成法律责任的四要素: 原告证明受到损失; 财务报表存在错误; 信赖错误报表; 注册会计师存在过失;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演变 (一)1980——1991年平静时期 (二)1992——1995年初步形成时期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演变 (一)1980——1991年平静时期 (二)1992——1995年初步形成时期 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审计案件,唤起了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关注。相关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到处罚(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颁发了系列法规制度:《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规定》《禁止证券欺诈交易行为的暂行办法》等。 (三)1996年至银广夏:诉讼浪潮渐起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诉讼依据: 1.1996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函56号的颁布,拉开了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序幕。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诉讼依据: 1.1996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函56号的颁布,拉开了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序幕。 2.法复(1996)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行政机关批准开办的公司提供注册资金的验资报告不实应当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 3.法释(1997)1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验资单位对多个案件债权人损失应如何承担责任的批复》 4.法释(1998)1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 明确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三、法律责任种类及规定 责任种类 原因 处罚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违约、过失 违约、过失、欺诈 欺诈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三、法律责任种类及规定 责任种类 原因 处罚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违约、过失 违约、过失、欺诈 欺诈 对注册会计师:警告、暂停执业 吊销证书; 对会计师事务所:警告、 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暂停、撤销 赔偿受害人损失 按法律判处一定时期徒刑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法律规定: 《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处罚规定 《证券法》 《公司法》 《刑法》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四、法律责任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自身 1. 过失:在一定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缺少应具备的合理的职业谨慎。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四、法律责任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自身 1. 过失:在一定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缺少应具备的合理的职业谨慎。 普通过失 重大过失 2. 欺诈: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行为。 3. 错误:非故意行为 4. 舞弊:防止或发现舞弊是被审计单位治理层与管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合理怀疑,考虑治理层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充分沟通,采取措施发现重大舞弊。 5. 违约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二)间接原因 1 .错误、舞弊与违反法规行为 2 .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第三节 避免法律诉讼 一、缩小期望差距 二、谨慎受托 1. 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2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第三章 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 第三节 避免法律诉讼 一、缩小期望差距 二、谨慎受托 1. 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2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3 .签订业务约定书 三、严格专业规范 四、诉讼准备 1. 提取风险基金和购买责任保险 2. 聘请律师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主要内容: 通过审计程序的描述与审计方法的介绍,掌握基本的审计实务操作事项。结合案例,进一步理解程序执行重要性与选择审计方法的基本技巧。 审计程序: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审计方法:一般方法、具体方法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审计程序示意图(计划阶段) 确定审计目标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执行分析性复核 评估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审计程序示意图(计划阶段) 确定审计目标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执行分析性复核 评估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内外经营环境评估) 制定审计计划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审计程序示意图(实施阶段) 审计计划 收入 循环 审计 支出 循环 审计 存货和 固定资产 审计 筹资与 投资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审计计划 审计程序示意图(实施阶段) 收入 循环 审计 支出 循环 审计 存货和 固定资产 审计 筹资与 投资 循环 审计 货币资金 审计 运用审计抽样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审计报告阶段: 终结测试;审计报告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汇总 详查法 审计风险大小 抽查法 顺查法 审计程序 逆查法 审阅法、核对法、复算法、盘点法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汇总 详查法 审计风险大小 抽查法 顺查法 审计程序 逆查法 审阅法、核对法、复算法、盘点法 运用的具体技术 调节法、质量鉴定法、查询法、分析法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观点一:审计四大方法: (李若山著,《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观点一:审计四大方法: (李若山著,《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 1. 账证核对 2. 函证与盘点 3.内控测试 4.比率分析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观点二:分析性复核,审计利器 (郭强华,注册会计师审计视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观点二:分析性复核,审计利器 (郭强华,注册会计师审计视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观点三:新审计准则颁布后审计模式的选择:风险导向审计 (谢志华,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会计研究,2006,7;赵德武,治理系统基础审计,会计研究,2006,4) 新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侧重强调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等审计方法运用(红旗标志)。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一节 审计目标 一、审计总目标 1.对财务报表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2. 揭露重大舞弊。 二、审计具体目标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一节 审计目标 一、审计总目标 1.对财务报表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2. 揭露重大舞弊。 二、审计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认定和总目标确定的。 1. 管理当局认定(5类) 2. 注册会计师审计具体目标(9类)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1. 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1. 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 认定,是指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业务和相关帐户所作的陈述或声明。这些陈述和声明有些是明示性的,有些是暗示性的。 2. 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有以下五类: (1)存在或发生。(与虚计或高估有关) (2)完整性。(与漏计或低估有关) (3)权利与义务。 (4)估价与分摊。 (5)表达与披露。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3. 注册会计师具体目标 (1)总体合理性。(职业判断) (2)真实性。 (3)完整性。 (4)所有权。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3. 注册会计师具体目标 (1)总体合理性。(职业判断) (2)真实性。 (3)完整性。 (4)所有权。 (5)估价。 (6)截止。 (7)准确性。 (8)披露。 (9)分类。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管理当局认定(首次认定) 注册会计师认定(再认定) 总 体 合 理 性 存在或发生 真实性 完整性 完整性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管理当局认定(首次认定) 注册会计师认定(再认定) 总 体 合 理 性 存在或发生 真实性 完整性 完整性 权利与义务 所有权 估价 估价与分摊 截止(分摊) 准确性 表达与披露 分类 披露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二节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 二、签约之前工作 1. 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二节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 二、签约之前工作 1. 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 2. 初步了解被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 3. 评价胜任能力 4. 商定审计收费 5. 明确被审计单位应协助的工作 三、业务约定书的内容(参考书范例)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1. 签约双方名称 2. 审计范围及目的 3.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4. 双方义务 5. 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1. 签约双方名称 2. 审计范围及目的 3.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4. 双方义务 5. 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6. 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 7. 审计收费 8.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 9. 违约责任 10. 签约时间 11. 其他事项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初步确定可能错报领域 1.了解被审单位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初步确定可能错报领域 1.了解被审单位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内容:被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单位性质、会计政策选用、目标战略与经营风险、财务绩效的衡量和评价 方法:询问、查看、实地观察 2. 分析性复核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三节 审计计划 一、总体审计策略的确定 1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目的范围和方法、主要会计问题及重点 审计领域;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三节 审计计划 一、总体审计策略的确定 1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目的范围和方法、主要会计问题及重点 审计领域; 2审计工作进度、时间费用预算; 3审计小组及人员分工; 4审计重要性确定及风险评估; 5对专家、内部注册会计师及其他会计师工作的利用; 6需要被审单位提供的帮助及其他。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二、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 审计目标(再次认定) 审计程序 执行人及执行日期 审计工作底稿安排 其他内容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二、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 审计目标(再次认定) 审计程序 执行人及执行日期 审计工作底稿安排 其他内容 三、审计工作底稿 1 审计工作底稿及其作用; 2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 3 审计工作底稿复核; 4 审计工作底稿管理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四节 执行分析性复核 一、分析性复核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四节 执行分析性复核 一、分析性复核 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从而发现问题探寻审计线索的一种审计方法。 二、用途 审计计划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报告阶段 帮助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 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认定的证据 对财务报表整体合理性作最后复核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分析性复核的类型 1. 与同行业平均数据比较 客户数据 行业平均数据 2003年 2004年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分析性复核的类型 1. 与同行业平均数据比较 客户数据 行业平均数据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存货周转率 毛利率 3.4 3.5 26.3 26.4 3.9 3.4 27.3 26.2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1)发现的问题 (2)行业标准的选取 本所收集资料、 行业协会发布信息、 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发布资料、 统计年鉴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1)发现的问题 (2)行业标准的选取 本所收集资料、    行业协会发布信息、    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发布资料、    统计年鉴 (3)行业比较局限性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2. 比较同期历史数据 (1)本年度余额与上期对比; (2)同一总帐不同年度明细帐对比; (3)比率分析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2. 比较同期历史数据 (1)本年度余额与上期对比; (2)同一总帐不同年度明细帐对比; (3)比率分析 常用财务比率 可能存在的错误 材料周转率 存货、销售成本的错报、存在过时材料 销售费用率 销售费用的错报漏报 本年度应付销售税金/ 以前年度应付销售税金 将不属于本年度的税金计入本年度帐户 销售收入是否存在问题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3. 比较企业实际数据与预算 4.比较企业实际数据和审计人员预期数据 例如: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3. 比较企业实际数据与预算 4.比较企业实际数据和审计人员预期数据 例如: (1)审计人员根据历史销售费用率结合本年销售收入预计销售费用,若与实际销售费用相差较大,需要查明原因;(2)长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合理性,只要通过长期借款登记簿逐笔计算利息,即可知财务费用中记录利息费用的大致合理性。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分析性复核的核心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分析性复核的核心 审计人员认为分析差异并得出结论是整个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核心部分,因为通过这一步骤最有可能发现相关帐户存在的错误、欺诈及不规范的会计处理。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第一步要同管理当局讨论,询问异常原因; 第二步寻找佐证资料; 这一过程充满专业判断的运用。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五、分析性复核的目的 1. 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 2. 评价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3. 辨别可能出现的错报漏报;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五、分析性复核的目的 1. 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 2. 评价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3. 辨别可能出现的错报漏报; 4. 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五节 评估审计重要性 一、重要性定义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五节 评估审计重要性 一、重要性定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规定: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二、审计人员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一)判定的基准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一)判定的基准    一般来说,选作基准的报表项目及数据是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项目,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等;同时以一定百分比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通过将这些适用者认为重要的项目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防止相应报表项目误差对使用者的决策判断造成影响。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税前利润的5%---10%; 净资产的1%; 总资产的1%——2%; 流动资产的3%——6%;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税前利润的5%---10%; 净资产的1%; 总资产的1%——2%; 流动资产的3%——6%; 总收入的3%——6%;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二)性质因素对量的影响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二)性质因素对量的影响   1. 故意造成的差错比马虎大意造成的差错具有更为严重的后果。意味着管理层品行问题、舞弊的可能性增加,审计人员扩大测试。   2. 一些合约及法律的规定使某些数字处于微妙的地位。    贷款合约流动比率的规定(限制性条款);    配股资格的界限规定;   3. 影响企业发展趋势的误差。    由亏损变为盈利、由上升变为下降等;   4.会计项目本身的性质。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重要性水平的两个层次 1.会计报表层次: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重要性水平的两个层次  1.会计报表层次:   总体重要性水平,会计报表的累计错报金额超过该层次重要性水平,可能造成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误导。  2.帐户余额或交易金额层次:   可容忍误差,将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分解到各帐户或交易,就形成帐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分配重要性水平的一般方法及原则 1. 项目的审计难易程度: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分配重要性水平的一般方法及原则 1. 项目的审计难易程度: 项目难以获取审计证据,重要性水平可适当大,反之可相对小; 2. 项目发生差错的可能性: 现金、无形资产可分配较小的重要性水平;将较大重要性水平分配给其他审计成本高的项目; 3. 项目受关注程度 受关注程度高,分配较小的重要性水平。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五、重要性确定实例 某公司资产负债表如下: 利润表显示利润总额411111元。 注册会计师分析: 第一步: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五、重要性确定实例 某公司资产负债表如下: 利润表显示利润总额411111元。 注册会计师分析: 第一步: 以资产总额的1.8%和利润总额的9%确定重要性水平: 3067000*1.8%=55206 411111*9%=36999.99 二者相比,确定重要性水平37000元。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二步:分配重要性水平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二步:分配重要性水平 原则:避免将重要性水平全部分配至某一个项目。因此设定:任何一个项目的可容忍误差不能超过报表总体重要性水平的60%。 37000*60%=22200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三步, 所有项目可容忍误差不能超过报表总体重要性水平的2倍。 测试: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三步, 所有项目可容忍误差不能超过报表总体重要性水平的2倍。 测试: 第四步,分析单个项目特性,调整可容忍误差。 1.审计,不允许产生误差或可容忍误差较小; 2.应收帐款、存货的审计需要较复杂的程序,审计成本较大,分配最大的可容忍误差(总体重要性水平的60%); 3.其他流动资产、应付工资一般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就可检查总体合理性,审计成本较低。应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允许有较大的可容忍误差。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4. 固定资产一般不会出现较大变化,可能不需要实施审计程序, 因而可以分配较小的可容忍误差;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4. 固定资产一般不会出现较大变化,可能不需要实施审计程序, 因而可以分配较小的可容忍误差; 5. 应付帐款存在低估的可能性,预期误差较大,应分配以较大的可容忍误差; 6. 盈余公积、利润项目的误差来自于其他项目的误差。对其他项目的控制同时也就控制了该项目。因此不需要实施审计程序,因而不需要分配重要性水平。 总结: 分配重要性水平,就是以审计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以审计 程序能保证财务报表整体公允表达为限制条件,确定 各项目的可容忍误差。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货币性资产 41000 应付帐款 236000 应收帐款 948000 应付票据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货币性资产 41000 应付帐款 236000 应收帐款 948000 应付票据 1415000 存货 1493000 应付工资 73000 其他流动资产 68000 应付股利 102000 固定资产净值 517000 其他负债 117000 股本 425000 盈余公积 699000 合计 3067000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六节 审计风险 制度基础审计侧重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不注意分析被审单位的政策面、环境面、市场面和经营管理面,不注意识别和评估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可能: (1)承接不应接受的审计项目,掉入审计陷阱; (2)错误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不利于控制审计质量; (3)使审计风险失控。 于是,风险导向审计在弥合日益扩大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社会因素中应运而生。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形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1 审计风险理念; 2审计风险模型: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形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1 审计风险理念; 2审计风险模型: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1强调重大错报风险; 2强调对风险的识别、评价与应对; 3审计风险模型: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一、审计风险及风险模型 (一)审计风险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一、审计风险及风险模型 (一)审计风险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全面了解被审单位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测试程序。 2.检查风险: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3.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措施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3.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措施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相关;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向项目组分配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利用专家的工作;提供更多督导。 4.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措施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比。 (二)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 高 中 低 低 中 高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风险等级与审计证据数量及成本的关系 期望审计 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水平 可接受的检查 风险水平 所需证据数量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风险等级与审计证据数量及成本的关系 期望审计 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水平 可接受的检查 风险水平 所需证据数量 及成本 高 低 中 低 高 中 高 中 低 低 中 高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确定 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及财务发展趋势 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偏好 事务所之间的竞争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确定 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及财务发展趋势 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偏好 事务所之间的竞争 审计结论错误招致的诉讼和相关制裁 外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依赖程度 审计职业界对期望审计风险的经验确定:5%。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影响领域) 一、准备阶段 利用客户员工 询问客户员工 二、研究经营情况和行业情况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影响领域) 一、准备阶段 利用客户员工 询问客户员工 二、研究经营情况和行业情况 经济信息 行业信息 经营信息 三、分析程序 行业平均水平 以往年度数据 当年年内关系 业绩报告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 1 风险因素分析法 2 风险矩阵评价法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二、风险导向审计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二、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人员通过对风险的分析评价,确定重点审计领域,集中审计资源,实施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审计模式。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注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为导向的,目的在于把设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注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为导向的,目的在于把设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同时又要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原因在于被审单位风险会对审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的评估。 所以,风险导向审计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了审计风险的评估中,目的是为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服务,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支持。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流程 风险导向审计特别强调风险评估,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和审计测试程序。 (一)初步风险评估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流程 风险导向审计特别强调风险评估,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和审计测试程序。 (一)初步风险评估 1.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经营环境信息 被审单位信息 内部控制信息 2.进行企业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经济环境方面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 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因素 内部控制方面 与契约有关的因素 3. 制订审计计划 (二)实施审计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 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因素 内部控制方面 与契约有关的因素 3. 制订审计计划 (二)实施审计 1. 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并非必须程序,但存在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控制测试: (1)审计人员期望相关内部控制有效; (2)单靠实质性程序不能为某项认定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2. 风险再评估及修改审计计划 预期审计风险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审计计划 检查风险评估 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2. 风险再评估及修改审计计划 预期审计风险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审计计划 检查风险评估 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实施 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的再次评估 审计报告 终极审计风险评估、修订重要性水平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审计报告完成阶段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三)审计报告完成阶段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事务所规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内,再一次考虑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人员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七节 内部控制测评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 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结构 范畴内涵外延逐渐扩大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第七节 内部控制测评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 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结构 范畴内涵外延逐渐扩大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1. 内部控制目标 保证业务活动按照授权进行;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2. 内部控制要素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1. 内部控制目标 保证业务活动按照授权进行;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2. 内部控制要素 会计系统 控制程序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 经营管理理念 组织结构 董事会 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 管理控制方法 内部审计 沟通与 信息传递 组织结构与 职责分配 监控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二、内部控制初步了解 1. 初步了解程序 询问、了解控制环境、了解控制程序、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二、内部控制初步了解 1. 初步了解程序 询问、了解控制环境、了解控制程序、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2 .调查内部控制方法 调查表法 流程图法 文字表述法 三、内部控制测试 1.控制测试的种类: 同步测试、追加测试、计划测试;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2. 控制测试程序 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 询问并观察未留下痕迹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重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程序。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2. 控制测试程序 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 询问并观察未留下痕迹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重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程序。 3. 控制测试范围的确定 范围大小: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不进行测试的情况:内部控制不存在、运行实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评价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高信赖:控制风险低;可执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 第四章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四、评价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高信赖:控制风险低;可执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 内部控制低信赖:高控制风险;执行较多的实质性测试,才能控制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

第五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含义 二、审计证据种类 实物证据 书面证据 口头证据 按表现形态分类 环境证据 第五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含义 二、审计证据种类 实物证据 书面证据 口头证据 环境证据 按表现形态分类 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 按相关程度分类

审计证据 自然证据 加工证据 按证据来源分类 基本证据 辅助证据 矛盾证据 按证据重要性分类

审计证据 三、审计证据特性:充分性和适当性 四、审计证据的收集 1.监盘;2.观察;3.询问 4.函证;5.检查;6.重新计算 7.重新执行;8.分析程序 五、审计目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认定、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六、审计证据的鉴定 审计证据的真实性 审计证据的重要性 审计证据的可信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证明力 审计证据的经济性

第五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1.有利于组织协调审计工作 第五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1.有利于组织协调审计工作 2.有利于审计工作质量控制 3.有利于考核审计人员工作业绩 4.便于编制\佐证和解释审计报告 5.便于制定以后各期的审计计划

审计工作底稿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和格式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1.编制原则 2.编制要求 审计工作底稿当期档案 按内容稳定性和使用期限分类 审计工作底稿永久档案

审计工作底稿 五、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和保管 三级复核制 注册会计师的复核(技术性复核) 项目负责人的复核(接近尾声复核) 主任会计师复核(最终复核)

第六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概述 一、结束外勤审计工作 二、审计披露 1.审计报告的作用:鉴证、保护和证明; 2.审计报告的基本划分 第六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概述 一、结束外勤审计工作 二、审计披露 1.审计报告的作用:鉴证、保护和证明; 2.审计报告的基本划分 按性质划分: 标准审计报告 非标准审计报告 按报告使用目的划分: 公布目的审计报告 非公布目的审计报告 按照详略程度划分: 简式审计报告 详式审计报告

第六章 审计报告 三、标准审计报告与非标准审计报告 标准格式: 非标准审计报告类型: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出具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第六章 审计报告 三、标准审计报告与非标准审计报告 标准格式: 非标准审计报告类型: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出具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某一重大项目存在问题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第六章 审计报告 四、审计报告的编制 整理和分析工作底稿 提请被审单位调整或披露 确定审计报告类型 编制出具审计报告

第六章 审计报告 第二节 管理建议书 ( 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取消了管理建议书相关规范要求,为什么?讨论) 一、管理建议书性质 第六章 审计报告 第二节 管理建议书 ( 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取消了管理建议书相关规范要求,为什么?讨论) 一、管理建议书性质 二、管理建议书内容 三、管理建议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