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Advertisement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妊娠期药物的应用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 梁雪芳. 中药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干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 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理血药对. 桃仁 — 红花 桃仁 红花 组成 桃仁:苦甘而平,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 血 1. 配对机理 红花: 味辛而温,破血、行血、和血、调血.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定义 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功效及适应证 化痰药-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亦可用 于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癫痫惊厥、中风等。 温化寒痰药-温燥-温肺祛寒-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化热痰-热痰、燥痰证.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咖啡因 (caffeine) [ 药理作用 ] 1. 中枢兴奋作用 消除瞌睡 减轻疲劳 改善思维 (对大脑皮层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大剂量 : 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升高 (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第十节 止血药 定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 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适应证: 出血证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 为咯血、咳血、鼻出血、吐血、便血、 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 可分为: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虚寒性 出血;出血兼有瘀滞。
1 止血药 一、含义 : 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 药,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 : 止血 。 三、分类 :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四、适应证:出血证。 五、配伍: 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防止止血留瘀。 六、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2 .关于炒炭止血的问题。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正确使用药物.
雾化吸入法 定义 目的 常用药物 常用方法 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 湿化气道 控制呼吸道感染 改善通气功能
第十五章 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概念: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 消 除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 发散风热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平肝息风药 一、含义: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 二、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三、主治: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化痰、止咳、平喘药.
蓼 科Polygonaceae.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九章 清 热 药.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1.概念: 峻下逐水—指以作用峻烈的泻下药攻逐水饮,用治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病证的方法。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咳 嗽.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46、 痹 证.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王 付 制 作.
安神药 含义: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第二十一章 安 神 药.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 十 章 泻 下 药.
咳嗽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镇咳药.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经行感冒.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清热药.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 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止咳平喘药。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大血藤(红藤) 苦平 大肠肝 藤茎
利水渗湿药.
鸡蛋知多少 制作人员:郭怡欣 崇家荣 张茅 郑云淇.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消 食 剂.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甲状腺激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概 述 第一节 清化热痰药 第二节温化寒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分类:化痰药主治痰证,而痰又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之分,化痰药也相应因药性有温燥与凉润之别而分为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痰药二类。 适应范围: 1.痰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的病证甚多,皆可用化痰药治之。   2.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各种咳嗽和喘息。 配伍方法: 应用本章药物,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化痰药及止咳、平喘药外;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再则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 使用注意  1.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  2.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化痰药 功效: 1.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痰,燥湿化痰之功。     2.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 适应范围: 1.温化寒痰药,主治寒痰、湿痰证,如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之证;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   2.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其中痰干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其他如痰热痰火所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用之。 配伍方法: 应用时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应据成痰之因,审因论治。常与健脾燥湿药、理气药配伍同用原因,以加强化痰之功。 使用注意: 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寒痰与湿痰证不宜用。 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白附子 旋复花 白前 桔梗 *皂荚 川贝母 浙贝母 前胡 瓜蒌 竹茹 *竹沥 *天竹黄 *海藻 *昆布 *黄药子 *海蛤壳 *海浮石 *瓦楞子 *礞石 *胖大海

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白附子 旋复花 白前 桔梗 *皂荚

半夏 Ban Xia 温 有毒 药性说明 本品辛温性燥,主入脾胃肺经,长于燥湿健脾以消痰,和胃降逆以止呕,凡脾湿痰盛咳喘及胃失和降呕逆等证,半夏均为要药。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 于湿痰,寒痰证。本品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 2. 用于胃气上逆呕吐。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 3.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 4. 用于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制半夏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至于竹半夏,药性由温变凉,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反乌头。其性温燥,一般而言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然经过配伍热痰证亦可用之。 源于《本经》   《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   《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间采挖,晒干,即生半夏;经白矾制后者,称清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者,称姜半夏;经白 矾、石灰、甘草、生姜制后者,称法半夏;用姜半夏研粉,加面粉、赤小豆、杏仁等发酵制成曲者,称半夏曲。

本品含β-谷甾醇及葡萄糖甙,多种氨基酸和挥发油,皂甙,辛辣性醇类,胆碱,左旋麻黄碱等生物碱及少量脂肪、淀粉等。其对咳嗽中枢有镇静作用,可解除支气 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减少而有镇咳祛痰作用;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半夏对小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煎剂可 降低兔眼内压。 治疗重症妊娠恶阻:半夏30g,山药30g,先用文火煎半夏约45分钟,然后去渣调入山药末,再煎三、四沸后调入适量白糖,每日1剂。(《江苏中医杂志》1987;(3):16)   治疗食管、贲门癌性梗阻:鲜半夏剥去外皮,捣成糊状制成丸,每日2g,分3~4次,置于舌根部咽下,一般不超过30日。(《新中医》1988;(1):34) 3.   治疗宫颈糜烂:生半夏洗净,晒干,研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以带线棉球蘸适量药末置患处,紧贴宫颈糜烂面,24小时后自行取出,每周1~2次,8次为1疗程。(《陕西中医》1984;(5):11)   治疗急性乳腺炎:鲜半夏洗净取外皮,塞入患乳同侧或对侧鼻孔内,每周1~2次,日1次。(《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封4)

半夏: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陈皮 各种痰湿症及呕吐 干姜、细辛 寒痰咳嗽 生姜 胃气上逆呕吐 黄连、瓜蒌 胸脘痞满,咳痰黄稠,属热痰者 黄连、竹茹 心烦,失眠属于痰热者 人参 胃虚呕吐 紫苏梗、砂仁 妊娠呕吐 山药 重症呕吐 贝母、昆布 甲状腺肿 秫米 虚烦不眠,胃不和 瓜蒌、薤白 寒痰阻遏,胸阳不振之胸痹 天麻 风痰眩晕 益母草 子宫颈癌

天南星 Tian Nan Xing 温 有毒 药性说明 本品辛开苦泄,温燥化痰,既除经络风痰,又除脾胃湿痰,长于息风止痉,适于风痰诸证及顽痰咳喘,为温燥性烈之品。 功效 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 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之性更甚,祛痰较强。 2.用于风痰证,如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斜及破伤风等。本品专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 3.用于痈疽肿痛,毒蛇咬伤等。本品外用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 4.此外,近年来以生南星内服或局部应用治癌肿有一定效果,尤以子宫颈癌更为多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三萜皂甙、安息香酸、氨基酸、D-甘露醇等;近年分离得二酮哌嗪类生物碱,为抗心律失常有效成分。煎剂具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水提取液对小鼠实验性肿瘤(肉瘤S180、肝癌鳞状上皮型子宫颈癌移植于鼠者)有明显抑制作用;二酮哌嗪类生物碱能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实验性心律失常。 源于《本经》   《开宝本草》:“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本草纲目》:“治惊痫,口眼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本经逢原》:“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吐、泄泻以之为向导。”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 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或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 的块茎。 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四川、辽宁、吉林等省。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生南星;经白矾和生姜汁炮制者称制南星。用牛胆汁炮制者,称胆 南星。

治疗急性乳腺炎:生南星1g、葱白1根,共捣烂为“葱星丸”,用药棉包裹并浸冷开水后塞入患乳对侧鼻孔,日2次,2日为1疗程。   治疗冠心病:生半夏、生天南星等份研粉,水泛为丸。每次3.5g,口服,1天3次。(《中草药》1989;(4):10)   治疗毛囊炎:生南星1枚,米醋适量,先将米醋放入瓷碗底(底面粗糙者佳,光滑无用),然后用食指、拇指捏住一颗南星,在碗底中反复旋转磨汁成糊状,不拘时用棉签蘸擦患处。(《中医杂志》1983;(1):54)   治疗麦粒肿:天南星、生地各等份,共研细末,蜜调,外敷同侧太阳穴。(《江西中医药》1985;(1):11) 天南星: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三七、大蓟 中风引起的瘫痪(初起阶段) 蜈蚣、丹参 中风后半身不遂 全蝎、蜈蚣 破伤风 全蝎、僵蚕 癫痫 黄芩、半夏 痰热咳嗽、黄色痰 肉桂、半夏 寒痰咳嗽、痰多气急 竹茹、石菖蒲 中风眩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 陈皮、半夏 痰湿壅滞所致咳嗽,痰多稀薄,苔腻 旋复花 顽痰咳喘

半夏与天南星相鉴别:   半夏与天南星均属天南星科植物,皆为辛温燥烈有毒之品,都能燥湿化痰,同可用治湿痰、寒痰咳嗽。外用均能散结消肿止痛,用治痈疽痰核肿痛。二者生用均毒性较大,宜外用;内服宜制用,以降低毒性。不同之处在于:   半 夏 ── 长于化脾胃湿痰,主治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的咳嗽、气逆、痰多等症,也治湿痰眩晕,为治湿痰之要药。并善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又常用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痰热互结之胸脘痞闷;气郁痰结之梅核气等证。   天南星 ── 辛散温燥之性胜于半夏,毒性也较半夏为强,多用治顽痰咳嗽,胸膈胀闷。同时,本品长于祛经络中的风痰,又能祛风止痉,常用于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 斜,癫痫以及破伤风等证。

白芥子 Bai Jie Zi 温 本品温燥化痰,辛散利气,善除皮里膜外及滞于胸胁的寒饮痰湿之邪,适于饮盛支满及阴疽、流注等证。 药性说明  本品温燥化痰,辛散利气,善除皮里膜外及滞于胸胁的寒饮痰湿之邪,适于饮盛支满及阴疽、流注等证。 功效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应用 1. 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本品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善治“皮里膜外之痰”。 2. 用于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本品能祛经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易发泡,有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易致胃肠炎,产生腹痛,腹泻。 *实验研究 本品含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等。芥子甙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充血、发泡。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其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 疗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取白芥子100g,研细末,每次取1/3加白面90g水调做成饼,于睡前敷患儿背部,次晨去之。(《黑龙江中医药》1988;(1):29)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用黄芥子或白芥子研细末,取5~10g用水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敷贴患侧颊部,相当于地仓、下关、颊车三穴之间。  源于《别录》   《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的种子。主产安徽、河南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末秋初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咳喘、痰多清稀,尤宜于老人、虚人痰嗽之症 白芥子: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紫苏子、莱菔子 咳喘、痰多清稀,尤宜于老人、虚人痰嗽之症 *三子养亲汤 麻黄 治疗寒痰壅肺的喘咳证 甘遂、大戟 痰饮停滞胸膈所致的胸满胁痛 没药、木香 肩臂肢体关节疼痛、麻木

*白附子 Bai Fu Zi 温 有毒 本品辛温燥烈,其性上达,善除头面、经络风痰寒湿之邪,为风痰滞络、口眼歪斜及偏正头痛之要药。 药性说明  本品辛温燥烈,其性上达,善除头面、经络风痰寒湿之邪,为风痰滞络、口眼歪斜及偏正头痛之要药。 功效  祛风痰,燥湿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应用 1. 用于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等风痰、头面诸疾。本品辛温,其性上行,既能燥湿化痰,更善祛风痰而解痉止痛,故适用于上述诸证。 2. 用于瘰疬痰核及毒蛇咬伤。本品有解毒散结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3~5g,研末服0.5~1g。外用适量。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肌醇,粘液质、皂甙等。具有降血清胆固醇,止咳祛痰,抗结核及抗癌等作用。其毒性,生品成人中毒量为15~45g/日。 *临床报道  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复方牵正注射液(当归、全蝎、白附子、僵蚕各60g,蜈蚣40条,制成50%注射液),轮流在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等穴注射,每次0.6ml。(《湖北中医杂志》1982;(1):33)  源于《别录》   《别录》:“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去湿痹,生肌。”   《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平肝热,清血分之热。”   为柏科常绿乔木植物侧柏Biota orientalis (L.) Endl. 的嫩枝叶,各地有栽培。全年可采收,剪下小枝,阴干,切断。

旋覆花 Xuan Fu Hua 微温 本品辛散苦降,善降肺胃之气而消痰止呕,为肺胃气逆,咳嗽、呕吐之要药。 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药性说明 本品辛散苦降,善降肺胃之气而消痰止呕,为肺胃气逆,咳嗽、呕吐之要药。 功效  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 1. 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饮蓄结胸膈痞满等。本品苦降辛开,化痰下气。降气化痰而平喘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满。 2.用于噫气,呕吐。本品不仅降肺气,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 3.此外,还可用于胸胁痛,本品有活血通络之功,常配香附等同用,如香附旋覆花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宜布包。 *实验研究  本品含黄酮甙,旋覆花甾醇A、B、C及葡萄糖,槲皮素等。所含黄酮甙对组织胺引起的动物支气管痉挛有缓解作用,并有较弱的利尿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旋覆花、桔梗、败酱草各3g,蜂蜜9g。共制为丸,早晚各半分服,10天为1疗程。(《中药药理与应用》第1081页) 源于《本经》   《本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本草汇言》:“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主心肺结气,胁下虚满,胸中结痰,呕吐,痞坚噫气,或心脾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证。大抵此剂微咸以软坚散痞,性利下气行痰水,实消伐之药也。”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britannica L.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脾胃气虚、痰湿上逆所致呕吐、嗳气、心下痞满 旋覆花: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生姜、半夏、细辛 寒痰咳喘 桔梗、桑白皮、大黄 痰热咳喘的实证 人参、代赭石 脾胃气虚、痰湿上逆所致呕吐、嗳气、心下痞满 . 桔梗与旋覆花相鉴别:   桔梗与旋覆花均为常用的化痰药,皆能祛痰,都可用治咳嗽痰多的病证。但二者一宣一降,作用有别:   桔 梗 ── 辛散苦泄性平,善于宣肺祛痰,对于咳嗽痰多,无论风寒、风热、肺寒、肺热,皆可配伍使用。同时,桔梗又善于开宣肺气而利咽、排脓、利水、载药上行,又常用 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气滞痰阻,胸闷不舒;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风水水肿;作为引经药,引它药药力上行治胸膈以上病证。   旋覆花 ── 辛散苦降,咸可软坚消痰,温能宣通壅滞,善于下气消痰行水,主治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以及痰饮蓄积,胸膈痞闷。同时,旋覆花又善于降逆止呕止噫,又常用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呃逆、噫气等证。

白前 Bai Qian 微温 本品辛散苦降,消痰下气,故为肺家要药,凡咳嗽痰多不论寒热均可应用。 降气化痰 药性说明  本品辛散苦降,消痰下气,故为肺家要药,凡咳嗽痰多不论寒热均可应用。 功效   降气化痰 应用 1.  用于咳嗽痰多,胸满喘急。本品长于祛痰,降肺气,气降痰消则咳喘胸满自除。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均可用之,尤以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常配半夏、紫菀等同用。    2.若外感风寒咳嗽,则配荆芥、桔梗等宣肺解表之品,如止嗽散; 3.若内伤肺热咳喘,配桑白皮、葶苈子等,如《圣济总录》白前丸;若咳喘浮肿,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则配紫菀、半夏、大戟等以逐饮平喘,如《深师方》白前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实验研究 柳叶白前含皂甙,芫花叶白前含三萜皂甙。所含皂甙有祛痰作用。 源于《别录》   《别录》:“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本草纲目》:“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   为萝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Schltr. ex Levl.或芫花叶白前C.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 的根茎及根。 主产于浙江、安徽、福建及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白前: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紫菀、半夏 肺气壅盛,痰多而咳嗽不爽,偏寒者 桑白皮、地骨皮 肺气壅盛、痰多而咳喘,偏热者 荆芥、桔梗、陈皮 外感风寒咳嗽 . 百部 久咳不已,肺痨咳嗽

桔梗 Jie Geng 平 桔梗性平,辛散苦泄,善于开宣肺气而祛痰浊,利胸咽,且能载药上行,引经入肺。凡痰阻气滞,咳嗽胸闷之证,均为主治。 药性说明  桔梗性平,辛散苦泄,善于开宣肺气而祛痰浊,利胸咽,且能载药上行,引经入肺。凡痰阻气滞,咳嗽胸闷之证,均为主治。 功效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应用 1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利气,无论属寒属热皆可应用。     2. 用于咽喉肿痛,失音。本品能宣肺利咽开音。 3. 用于肺痈咳吐脓痰。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 4.此外,又可以其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实验研究 本品含多种皂甙,主要为桔梗皂甙,另外还含菊糖、植物甾醇等。能反射性增加气管分泌,稀释痰液而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并有镇咳作用;桔梗皂甙有抗炎作用;能 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溃疡;此外还有解痉、镇痛、镇静、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桔梗皂甙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但口服能在消化道中分解破坏而失去溶血作用。  源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晕、血痛、赤目痛肿、虎咬蛇伤诸病。”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 H.Chen的根。主产云南、广西等地,现已有许多省市引种栽培,选栽培三年以上的植株,于秋季结籽前采挖的为“春三七”,质佳;在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的 为“冬三七”,质较差。洗净泥土,剪下支根、须根及茎基,大小个分开,先曝晒至半干,边晒边搓,使其表面光滑,体形园整坚实,晒干生用,切片或研末入药。

桔梗: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远志、款冬花 外感咳嗽、咳痰不爽 诃子、甘草 音嘶、音哑及慢性喉炎 栝楼仁、薏苡仁 肺痈,肺咳吐脓性 枳壳 气滞痰阻,胸闷不舒 . 桑叶、菊花 风热犯肺、咽喉痒痛,口干 荆芥、薄荷、甘草 感冒咳嗽痰多,及急性扁桃体炎 黄芪、柴胡、升麻 中气下陷,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蒲公英、紫花地丁 疮毒 黄芪、杏仁、知母 慢性支气管炎

*皂荚 Zao Jia 温 有小毒 辛散温通,走窜开窍,咸软痰结,为作用强烈的祛痰、开窍药。 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药性说明 功效  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应用 1. 用于顽痰阻肺,咳喘痰多之证。本品辛能通利气道,咸能软化胶结之痰,故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可用皂荚研末,以蜜为丸,枣汤送服,即《金匮要略》皂荚丸。近代有以本品配麻黄,猪胆汁制成片剂,治咳喘痰多者。 2.用于痰盛关窍阻闭之证。本品味辛而性窜,入鼻则嚏,入喉则吐,能开噤通窍,故如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等痰涎壅盛者可用之。 3.此外,熬膏外敷可治疮肿未溃者,有散结消肿之效;以陈醋浸泡后研末调涂可治皮癣,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近代又有治便秘和轻症动力性肠梗阻。 用法用量  多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 *实验研究  本品含三萜类皂甙等。皂甙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从而产生祛痰作用;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堇色毛菌,星形奴卡氏菌有抑 制作用。大量皂荚中所含之皂甙,不仅刺激胃肠粘膜,产生呕吐、腹泻,而且腐蚀胃粘膜,发生吸收中毒,甚至产生全身毒性,引起溶血,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 统,先痉挛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源于《本经》   《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   《本草纲目》:“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其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本经逢源》:“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    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果实。又名皂角。形扁长者,称大皂荚;其植株受伤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弯曲成月牙形,称猪牙皂,又称小皂荚,均入药。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河南等地。 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切片(不去种子)生用,或炒用。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浙贝母 前胡 瓜蒌 竹茹 *竹沥 *天竹黄 *海藻 *昆布 *黄药子 *海蛤壳 *海浮石 *瓦楞子 *礞石 *胖大海

川贝母 Chuan Bei Mu 寒 川贝母味甘性凉,清肺润燥以止咳化痰,善治燥咳久嗽;浙贝母苦寒开泄,清火散结,治瘰疬疮痈见长。 药性说明   川贝母味甘性凉,清肺润燥以止咳化痰,善治燥咳久嗽;浙贝母苦寒开泄,清火散结,治瘰疬疮痈见长。 功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 1. 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2.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  反乌头。 *实验研究  本品含多种生物碱,如川贝母碱,西贝母碱,青贝碱,炉贝碱,松贝碱等。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祛 痰作用。此外,西贝母碱还有解痉作用;猫静脉注射川贝碱有降压作用,并有短暂的呼吸抑制,西贝碱对麻醉狗也有降压作用;贝母碱有使豚鼠离体子宫张力增加的 作用。贝母总碱有抗溃疡作用。 源于《本经》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本草会编》:“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川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isao et K.C.Hsia,甘肃贝母 F.przewalskii Maxim.或棱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的鳞茎。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

川贝母: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沙参、麦冬 肺虚久咳、痰少咽燥 知母 咳嗽少痰因肺热者 *二母散 杏仁 咳喘大量痰 浙贝母 乳痈或瘰疠 枇杷叶 肺热咳喘 远志、茯苓 胸痛胸痹

浙贝母 Zhe Bei Mu 寒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1. 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 功效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应用 1. 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 2.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本品能苦泄清热毒,开郁散结。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反乌头。 *实验研究  本品含浙贝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醇等。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有明显镇咳作用。浙贝母碱在低浓度下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此外还有中枢抑制作用,有镇静、镇痛作用。 源于《本草正》   《本草正》:“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解热毒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本草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原产于浙江象山,现主产地浙江鄞县。此外,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亦产。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擦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 去浆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块。 川贝母、浙贝母相鉴别:   川贝母、浙贝母二者皆味苦性寒凉,均能清热化痰止咳、散结,都可用治痰热咳嗽,风热咳嗽,痰火郁结、胸闷心烦,疮痈肿痛,乳痈肿痛,瘰疬痰核,肺痈吐脓等证。贝母反乌头,不宜同用。不同之处在于:   川贝母 ── 味甘性微寒,长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久咳,阴虚燥咳,劳嗽咯血,痰少咽燥等证。   浙贝母 ── 苦寒较甚,开泄力大,清火散结力强,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所致的咳喘,以及疮肿、乳痈、瘰疬、肺痈等证。

浙贝母: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桑叶、牛蒡子 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 玄参、牡蛎 瘰疠 *消瘰丸 *海藻、*昆布 瘿瘤(甲状腺肥大) 蒲公英、天花粉 疮痈、乳痈 鱼腥草、薏苡仁 肺痈 海螵蛸 胃痛以及胃酸

前胡 Qian Hu 微寒 本品辛凉疏散风热,苦降下气除痰,适于风热及痰热咳嗽。 药性说明 本品辛凉疏散风热,苦降下气除痰,适于风热及痰热咳嗽。 功效 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应用 1. 用于咳喘痰多色黄者。本品苦能泄降,寒能清热,宜于痰热阻肺,肺气失降者,常配杏仁、桑皮、贝母等,如《证治准绳》前胡散;因本品寒性不著,亦可用于寒痰湿痰证,常与白前相须而用。 2.用于外感风热咳嗽有痰者。本品味辛性寒,能发散风热,宣肺气,化痰止嗽,常配桑叶、牛蒡、桔梗等同用;若属风寒咳嗽,则配荆芥、紫菀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药理研究  白花前胡含挥发油及白花前胡内酯甲、乙、丙、丁;紫花前胡含挥发油,前胡甙、前胡素,伞花内酯、甘露醇等。紫花前胡煎剂,麻醉猫口服,能明显增强呼吸道 分泌,而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且作用时间长,其效力与桔梗相当;前胡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白花前胡丙素能增加冠脉流量,但不影响心率和收缩力。 临床报道 1. 治疗菌痢:用前胡粉每次6g,水煎服,每日3次。  2. 治疗顽固性咳嗽:前胡、杏仁、桔梗、贝母各10g,柴菀、百部各15g,芦根、仙鹤草各20g,荆芥、陈皮、马勃各6g。水煎,分2次服。 源于《别录》   《别录》:“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下气,治伤寒寒热。”   《本草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或紫花前胡P.decursivum Maxim的根。前者主产于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后者主产于江西、安徽等地。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末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前胡: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半夏、杏仁、陈皮 痰气互结于胸膈:见胸脘痞闷,呕吐 桑白皮、贝母 肺热有痰,咳嗽痰稠,气急胸闷 薄荷、牛蒡子 外感风热表症:痰多、咳嗽、咽痛 白前 咳嗽初起,咳痰不爽 *二前汤 白前与前胡相鉴别:   白前与前胡有“二前”之称,二者皆辛散苦降,均能降气祛痰,都可用治痰壅气逆,咳嗽痰多,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白前 ── 性微温,偏于温化寒痰,主治寒痰咳嗽。且本品微温不燥,若配伍清化热痰药,也可用治热痰咳嗽。   前胡 ── 性微寒,偏于清化热痰,主治热痰咳嗽。并能宣散风热,又常用治外感风热,肺气不宣之咳嗽、头痛。

瓜蒌 Gua Lou 寒 本品甘寒清润,上能清肺润燥化痰,下能润肠润燥通便,主治痰热咳嗽及胸痹、结胸、肠燥便秘等证。 药效说明 本品甘寒清润,上能清肺润燥化痰,下能润肠润燥通便,主治痰热咳嗽及胸痹、结胸、肠燥便秘等证。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应用 1. 用于痰热咳喘。本品有清肺化痰之功。单以本品治小儿膈热,咳嗽痰喘,久延不愈者,如《宣明论》润肺散;临床常配知母、浙贝母等同用。 2.用于胸痹、结胸等。本品既能清化痰热,又能宽胸散结。 3.用于肺痈,肠痈,乳痈等。本品能消肿散结。 4.用于肠燥便秘。瓜蒌仁有润肠通便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 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及湿痰,寒痰者忌用。反乌头。 *实验研究  本品含三萜皂甙,有机酸及盐类、树脂、糖类和色素。种子含脂肪油,皂甙等。瓜蒌皮含多种氨基酸及生物碱等。所含皂甙及皮中总氨基酸有祛痰作用;瓜蒌注射液 对豚鼠离体心脏有扩冠作用;对垂体后叶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有降血脂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及 流感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瓜蒌仁有致泻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喘息性气管炎及肺心病哮喘:瓜蒌注射液(每2ml,相当于生药10g),每次2ml肌注,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北京中医》1984;(1):22) 2. 治疗乳房纤维腺瘤:瓜蒌25个,全蝎160g。瓜蒌开孔,分别装入全蝎,放瓦上焙存性,研细末,每服3g,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1月为1疗程。 源于《本经》   《别录》:“主胸痹,悦泽人面。”   《本草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本草述》:“栝楼实,阴厚而脂润,故热燥之痰为对待的剂。若用于寒痰、湿痰、气虚所结之痰,饮食积聚之痰,皆无益而有害者也。”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和双边栝楼T. rosthornii Harms 的成熟果实。全国均产,秋季采收,将壳与种子分别干燥生用,或以仁制霜用。本品又名栝楼、全瓜蒌、瓜蒌仁。

瓜蒌: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杏仁、桔梗 痰热壅肺,咳喘频作 贝母、半夏 慢性支气管炎 蒲公英、乳香 急性乳腺炎 薤白、半夏 胸痹痛,不得安卧、咳嗽 *瓜蒌薤白半夏汤 鱼腥草、芦根 肺痈 火麻仁、枳壳 肠燥便秘 火麻仁、当归 血虚便秘 瓜蒌与贝母相鉴别:   瓜蒌与贝母都为常用的清热化痰药,皆药性寒凉,均能清热润燥化痰,同可用治热痰咳嗽、痰黄质稠,燥痰咳嗽、干咳痰粘。并能消肿散结,用治乳痈肿痛,肺痈咳吐脓痰。二者均与乌头相反,不宜同用。不同之处在于:   瓜蒌 ── 又能利气宽胸,润肠通便,也可用治痰浊痹阻,胸阳不通之胸痹心痛;痰热结胸,胸膈痞满,按之则痛;肠燥便秘等证。   贝母 ── 则清热化痰散结之功,又常用治痰火郁结、胸闷心烦,疮痈肿痛,瘰疬痰核等证。

竹茹 Zhu Ru 微寒 本品甘寒清降,善清肺胃之热而化痰止呕,开郁除烦,为热咳、郁烦及多种呕吐所常用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药性说明 功效  本品甘寒清降,善清肺胃之热而化痰止呕,开郁除烦,为热咳、郁烦及多种呕吐所常用 功效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应用 1. 用于痰热所致的咳嗽或心烦不眠等。竹茹甘寒,善清痰热。痰热除,肺气清肃则咳止;痰火清,心神得安则烦除,寐安。 2.用于胃热呕吐。本品能清胃止呕,常配黄连、半夏等同用;若胃虚有热而呕者,可配橘皮、生姜、人参等同用,如《金匮》橘皮竹茹汤。 3.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实验研究  竹茹粉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恶心呕吐:竹茹30g,陈皮12g,生姜汁小半盅(药煎成过滤后对入)。服下。(《中药精华》第28页) 源于《别录》   《别录》:“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   《本草经疏》:“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啘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本经逢原》:“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   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青杆竹Bambusa tuldoidesMunro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 Stapf 等的茎杆的中间层。主产于长江流域和南部各省。全年可采。鲜用,晒干生用或姜汁炙用。

竹茹: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黄连、半夏 湿热阻胃所致呕吐 陈皮、半夏 痰热互结、烦闷呕逆 温胆汤 黄芩、瓜蒌 肺热咳嗽、痰色黄稠 栀子、陈皮、半夏 胃热呕吐、急性胃炎、妊娠呕吐 茯苓、甘草、黄芩 心烦发热 枳实、陈皮、半夏 痰热内扰,惊悸虚烦 人参、陈皮、半夏 胃虚呃逆,胸脘痞闷 竹茹、竹沥与天竺黄相鉴别:   竹茹、竹与天竺黄均味甘性寒凉,皆能清热化痰,同可用治肺热咳嗽,痰黄粘稠等症。不同之处在于:   竹 茹 ── 善于清热化痰除烦,清胃止呕,又常用治胆火挟痰,犯肺扰心所致的胸闷痰多,心悸失眠,惊悸;胃热呕吐等证。此外,竹茹兼能凉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竹 沥 ── 性质滑利,善于清热豁痰,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并能定惊利窍,也可用治中风痰迷,惊痫癫狂等证。   天竺黄 ── 化痰之力较缓,又能清心定惊,多用治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等心肝经痰热证,为治小儿痰热诸证之良药。

*竹沥 Zhu Li 寒 本品甘寒滑利,善清心肺之热而涤痰除烦,定惊透络,为痰热内盛,中风、惊厥所常用 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药性说明 本品甘寒滑利,善清心肺之热而涤痰除烦,定惊透络,为痰热内盛,中风、惊厥所常用 功效  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应用 1. 用于痰热咳喘。本品性寒滑利,祛痰力强。治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常配半夏、黄芩等,如《沈氏尊生书》竹达痰丸。   2.用于中风痰迷,惊痫癫狂等。本品入心肝经,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 用法用量 内服30~50g,冲服。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膏;近年用安瓿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对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实验研究   本品含有十余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创木酚甲酚、苯酚、甲酸、乙酸、苯甲酸水杨酸等。竹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 临床报道 疗重症乙脑痰阻:将鲜竹从胃管注入,每次50~200ml,一日2~3次,连用2~3天。(《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2):114) 源于《别录》   《别录》:“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本草衍义》:“竹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 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本草纲目》:“竹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

*天竹黄 Tian Zhu Huang 寒 本品甘寒滑利,善清心肺之热而涤痰除烦,定惊透络,为痰热内盛,中风、惊厥所常用。 药性说明  本品甘寒滑利,善清心肺之热而涤痰除烦,定惊透络,为痰热内盛,中风、惊厥所常用。 功效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应用 1. 用于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等心肝经痰热证。本品清化热痰之功与竹相似而无寒滑之弊,又兼清心定惊之功。 2.近代有用治白内障者,以天竹黄作粘吸头,按白内障摘除术进行操作,进行粘吸,有效而简便。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粉冲服,每次0.6~1g。 *实验研究   本品含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竹红菌乙素及氢氧化钾,硅质等,竹红菌甲素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小儿惊痫:天竹黄6g,赭石10g(打末)。水煎服。(《中药精华》第303页) 源于《蜀本草》   《开宝本草》:“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本草汇言》:“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入抱龙丸,治婴科惊痰要剂。如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亦屡奏效。”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等杆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收。砍破竹杆,取出生用。

* 海藻 Hai Zao 寒 本品性寒清热,咸以软坚,味苦降泄,长于软坚消痰,清热利水。主治瘿瘤瘰疬,及脚气水肿等证。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药性说明 本品性寒清热,咸以软坚,味苦降泄,长于软坚消痰,清热利水。主治瘿瘤瘰疬,及脚气水肿等证。 功效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 1. 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等。本品味咸寒,有软坚消痰散结之功。 2.用于脚气浮肿及水肿等。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可与泽泻等利湿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传统认为反甘草。但临床也每有配伍同用者。 *实验研究  羊栖菜和海蒿子均含藻胶酸、甘露醇、钾、碘等。海蒿子还含马尾藻多糖、岩藻甾醇等。海藻因含碘化物,对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有治疗作用;并对甲状腺 机能亢进,基础代谢率增高有暂时抑制作用。藻胶酸硫酸酯有抗高血脂症作用,又可降低家兔血清胆固醇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海藻水浸剂对麻醉犬、兔有降压作 用。海藻中含有抗血凝的物质而有抗凝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抗菌作用,并对流感病毒及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源于《本经》   《本经》:“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   《本草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   为马尾藻科海蒿子(大叶海藻)Sargassum Pallidum(Turn.) C.Ag.和羊栖菜 (小叶海藻) S. fusiforme(Harv.) Setch.的藻体。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及辽宁等地。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用清水漂洗,稍晾,切段晒干,生用。本品又名淡海藻。

* 昆布 Kun Bu 寒 昆布功似海藻,亦为消痰软坚行水之品,治瘿瘤、瘰疬及脚气浮肿、水肿等证,两者常相须为用。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药性说明 昆布功似海藻,亦为消痰软坚行水之品,治瘿瘤、瘰疬及脚气浮肿、水肿等证,两者常相须为用。 功效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 同海藻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实验研究  本品含藻胶酸、昆布素,半乳聚糖等多糖类,海带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维生素B1、B2、C、P及胡萝卜素,碘、钾、钙等无机盐,由于含碘和碘化物,有防治缺碘性甲状腺肿的作用;海带氨酸及钾盐有降压作用;藻胶酸和海带氨酸有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此外,还有轻度通便作用。 源于《本经》   《本经》:“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   《本草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   为马尾藻科海蒿子(大叶海藻)Sargassum Pallidum(Turn.) C.Ag.和羊栖菜 (小叶海藻) S. fusiforme(Harv.) Setch.的藻体。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及辽宁等地。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用清水漂洗,稍晾,切段晒干,生用。本品又名淡海藻。 海藻与昆布鉴别:   海藻与昆布二者皆为藻类植物,皆味咸性寒,均能消痰软坚,同可用治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等证,为治瘿瘤、瘰疬之要药。并均能利水消肿,也可用于水肿、脚气浮肿等证。二者功用相似,临床常相须为用。海藻反甘草,不宜同用

* 黄药子 HuangYaoZi 平 有毒 消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功效 应用 1. 用于瘿瘤。本品能消痰软坚,散结消瘿,可单用,如《斗门方》治项下气瘿结肿,单以本品浸酒饮;亦可与海藻、牡蛎等配伍同用。 2. 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本品能清热解毒,可单用或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近代用治甲状腺、食道、鼻咽、肺、肝、胃、直肠等多种肿瘤,常与海藻、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其他抗肿瘤药同用。 3.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并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气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 煎服,5~15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如多服、久服可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并对肝脏有一定损害,故脾胃虚弱及肝功能损害者慎用。 *实验研究  黄药子含呋喃去甲基二萜类化合物,黄药子萜A、B、C,皂甙及微量碘等。对缺碘所致的动物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有止血作用。水煎剂有抗菌作用。黄药子有一定毒性,可引起口舌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瞳孔缩小,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心脏麻痹而死亡。 *临床报道 治疗食道癌:用黄药子浸膏片(片重0.3g),每次3片,日服3次。(《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149页)   源于《开宝本草》   《开宝本草》:“主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   《本草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为薯蓣科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黄独Dioscrea bulbifera L.的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秋冬两季采挖。除去根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 海蛤壳 Hai Ge Ke 寒 本品咸寒,主入肺经,上能清肺热、散痰结,下能通水道、消肿满,然以消痰散结为主要作用。 药性说明 本品咸寒,主入肺经,上能清肺热、散痰结,下能通水道、消肿满,然以消痰散结为主要作用。 功效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应用 1. 用于肺热,痰火之咳嗽气喘等。本品能清肺热而化痰清火。 2.用于瘿瘤、痰核等。本品味咸,能软坚散结,常与海藻、昆布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含化丸。 3.此外,有利尿、制酸之功,可用于水气浮肿,小便不利及胃痛泛酸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 *实验研究  文蛤和青蛤的贝壳均含碳酸钙、甲壳质等。  源于《本经》   《本经》:“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本草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   为软体动物帘蛤科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等多种海蛤的贝壳。沿海地区均产。夏秋季采集。生用、煅用,或捣末,或水飞用。本品又名蛤壳、海蛤粉。

* 海浮石 Hai Fu Shi 寒 本品性寒清热,入肺经能清肺火,化顽痰;咸以软坚,消痰散瘰。适于实热老痰及瘿瘤等证。 药性说明  本品性寒清热,入肺经能清肺火,化顽痰;咸以软坚,消痰散瘰。适于实热老痰及瘿瘤等证。 功效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应用 1. 用于痰热咳嗽,痰稠粘者。本品能清肺化痰,治热痰,常配瓜蒌、贝母等同用;若肺热久咳,痰中带血者,配青黛、山栀、瓜蒌等同用以清肺化痰止血。 2.用于瘰疬,瘿瘤等。本品能软坚散结,清化痰火。常配牡蛎、贝母、海藻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打碎先煎。 *实验研究   脊突苔虫的骨骼,主含碳酸钙,并含少量镁、铁等;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主要成分为SiO2,亦含氯、镁等。 源于《本草拾遗》   《本草纲目》引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结块,咸能软坚也。”   《本草纲目》:“消瘤瘿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浮石,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rassler.的骨骼,呈珊瑚样不规则的块状物;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多孔状的石块。前者主产于南方沿海各地,后者主产于广东沿海。夏秋季采集, 晒干,研粉用。本品又名浮海石、海浮石、石花、水花。

* 胖大海 Pang Da Hai 寒 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功效 应用 1. 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咳嗽等。本品甘寒质轻能清宣肺气,化痰利咽开音。常单味泡服,亦可配桔梗、甘草等同用。   2. 用于燥热便秘,头痛目赤。本品能润肠通便,清泄火热,可单味泡服,或配清热泻下药以增强药效。 用法用量 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实验研究  本品含胖大海素、西黄芪胶粘素,戊聚粮及收敛性物质。胖大海素对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能改善粘膜炎症,减轻痉挛性疼痛。水浸液具有促进肠蠕动,有缓泻作用,以种仁作用最强。种仁溶液(去脂干粉制成),对猫有降压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咽炎:胖大海25g,赭石(打细末)20g,川牛膝15g,薄荷叶12g。水煎,放凉服。(《中药精华》第310页)   源于《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治火闭痘,服之立起,并治一切热证劳伤,吐衄下血,消毒去暑,时行赤眼,风火牙疼……干咳无痰,骨蒸内热,三焦火证,诸疮皆效。”   《本草正义》:“开音治喑,爽嗽豁痰。”   为梧桐科落叶乔木植物胖大海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等国。4~6月果实成熟开裂时采收种子,晒干。

* 礞石 Meng Shi 平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功效 应用 1. 用于顽痰,老痰胶结,气逆喘咳之实证。 2.用于癫狂,惊痫等痰火内盛之证。本品既能攻消痰积,又能平肝镇惊,为治惊痫之良药。 用法用量  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使用注意 本品重坠性猛,非痰热内结不化之实证不宜使用。脾虚胃弱,小儿慢惊及孕妇忌用。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硅酸盐,镁,铝,铁等。   源于《嘉祐本草》   《嘉祐本草》:“治食积不消,留滞在脏腑,食积癥块久不差。”   《本草纲目》:“治积痰惊闲,咳嗽喘急。”“治惊利痰……然止可用之救急,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   《本草备要》:“能平肝下气,为治惊利痰之圣药。”   为硅酸盐类矿石,分青礞石与金礞石两种。 青礞石为绿泥石片岩Chlorite-schist,应用较广;金礞石为云母片岩Mica-schist.我国凡有云母矿山处均产,但以四川产者为佳。采 后,击碎,与火硝共煅至礞石呈金黄色时为止,再水飞去其硝毒,阴干。

* 瓦楞子 Wa Leng Zi 平 本品味咸,长于消痰结、化瘀滞;煅用制酸止痛。适于痰结、痞块及胃痛吞酸等证。 消痰软坚,化瘀散结。 药性说明 本品味咸,长于消痰结、化瘀滞;煅用制酸止痛。适于痰结、痞块及胃痛吞酸等证。 功效 消痰软坚,化瘀散结。 应用 1. 用于瘰疬,瘿瘤等。本品咸能软坚,消痰散结,常与海藻、昆布等配伍,如含化丸。   2.用于癥瘕痞块。本品有化瘀散结之功,可单用,醋淬为丸服,即瓦楞子丸;也常与三棱、莪术、鳖甲等行气活血消癥软坚之品配伍成复方用之。近代以此用于肝脾肿大及消化道肿瘤等。 3.此外,煅用可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胃痛吐酸者。近代用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甘草同用为散,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宜打碎布包先煎。研末服,每次1~3g,入丸散1.5~3g。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碳酸钙,并含有机质及少量镁、铁、硅酸盐、磷酸盐等。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临床报道 1. 治疗消化道溃疡:瓦楞子、甘草各等份,共为细粉,每服10g。(《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344页)  2. 治疗淋巴结核:瓦楞子(煅,醋淬,以酥为度)、海浮石(醋炙)各60g,僵虫30g(酒炒香),夏枯草30g。各为细末,糊丸,每服10~15g,日服3次,饭后服。(《中药精华》第222页)  源于《别录》   《日华子本草》:“烧过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气,冷气,癥癖。”   《医林纂要》:“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癥瘕,攻瘰疬。”   为软体动物蚶科泥蚶A granosa Linnaeus 和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或魁蚶A. inflata Reeve. 的贝壳。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及辽宁等地。秋冬至春采集。晒干。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本品又名瓦楞子、煅瓦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