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Advertisements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咖啡因 (caffeine) [ 药理作用 ] 1. 中枢兴奋作用 消除瞌睡 减轻疲劳 改善思维 (对大脑皮层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大剂量 : 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升高 (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第十六单元 补阳药. 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诸证。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章 袪风湿药.
第十五章 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补益药对.
第八章 理气药.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二节 补阳药 1.特点: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主入肾经。因肾阳为一身之元阳,乃诸阳之本。此类药能温补助长肾阳,肾阳之虚得补,就能温煦其他脏腑,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的阳虚诸证。 2.应用:主治肾阳虚证。(怯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萎早泄,宫冷不孕,尿频遗尿;呼多吸少,咳嗽喘促;腹中冷痛,黎明泄泻;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水泛为肿;以及崩漏不止,带下清稀等证。
第十讲 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祛风湿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了解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王 付 制作.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第三节 补血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药药剂学 本科教学课件 2009年9月.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含义】祛风湿—指以苦燥之性的药物祛除流于 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的风湿之 邪,用治风湿痹痛的方法。
46、 痹 证.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川乌 附子 一、教学重点 二、真伪问题:名称求真、药用历史、基原鉴定、产地采制 性状特点、显微特征、 理化鉴定、草乌
王 付 制 作.
补骨脂 来 源 豆科植物 补骨脂 干燥成熟果实 Fructus Psoraleae 破故纸 返 回 来源 来源 历史 沿革 采收 加工 产区
第七章 温里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定义】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属“十剂”中“涩可去脱”范畴。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清热药.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消化功能调节药.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名师垂教 呕恶、吐涎沫、头痛.
第 八 章 固涩剂.
利水渗湿药.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第八章 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掌握附子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了解干姜、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⑴⑵⑶.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消 食 剂.
甲状腺激素.
中药学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活血化瘀药.
补虚药.
铁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迟百胜 二0一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七章 温里药

第七章 温里药 含义: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第七章 温里药 含义: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物多味辛性温热,主入脾胃、肾、心经,兼入肝、肺经,主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部分药物还具温补脾胃、补肾助阳等作用。

第七章 温里药 主治:里寒证(脏寒证、亡阳证)。 1.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吐泻利、脘腹冷痛、食欲不振等脏寒证,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 第七章 温里药 主治:里寒证(脏寒证、亡阳证)。 1.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吐泻利、脘腹冷痛、食欲不振等脏寒证,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 2.心肾阳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证,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第七章 温里药 使用注意: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热证及阴虚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第七章 温里药 使用注意: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热证及阴虚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回阳救逆:恢复阳气,解除厥逆证侯,为救治阳气将脱的一种方法,如干姜、附子。

附 子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 子根的加工品。

附 子 回阳救脱的第一要药 性能特点:本品性味大辛大热,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上可补心阳而通脉,中能温脾阳而健运,下会助肾阳而益火。乌头的母根为川乌,有大毒,为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良药。

附 子  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附 子 主治: 1.亡阳欲脱证。见昏迷、面色苍白、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本品能够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常配伍干姜、甘草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如四逆汤。

附 子 2.阳虚证。本品辛热温煦,能通行十二经脉,温一身之阳气,善于补火助阳,可用于多种阳虚证。 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酸脚弱,阳萎,尿频;②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浮肿;④心阳衰弱,胸痹心痛;⑤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者;⑥卫阳虚自汗者。

附 子 3.痹痛。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宜,用之能祛除寒湿,温经止痛。 用量:3-15g。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附 子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或慎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附 子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或慎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干姜能缓解附子中毒症状,既相须又相畏,酒与附子同用易引起中毒。 用法注意:应先煎30-60分钟,至品尝无麻味为度。与乌梅、干姜、甘草同煎可减少毒性。

附 子 备注: 中药附子的毒性反应及预防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性大热,味辛甘,有毒。生附子极毒,其化学成分中含乌头碱0.01%,中乌头碱0.006%,次乌头碱0.048%。乌头碱有毒,有抑制呼吸、引起心律失常等毒性作用,但去甲猪毛菜碱、去甲乌药碱为水溶性强心有效成分,棍掌碱有明显升压作用。附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用于元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胸腹疼痛,虚寒吐泻等症。内服用量3~15g,孕妇忌服,阴虚火旺者忌用。附子不宜与半夏、贝母、白及、白蔹、瓜蒌同用,畏犀角。

附 子 附子是中医处方常用的温里药之一,在临床的使用中应严格注意其毒性作用,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 1.必须经过严格加工炮制 附 子 附子是中医处方常用的温里药之一,在临床的使用中应严格注意其毒性作用,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 1.必须经过严格加工炮制 生附子含有极毒的乌头碱,在炮制的过程中,用稀明矾水或姜汁闷润等处理后,分别蒸至4~8小时,如此反复加热炮制后,乌头碱才能被破坏、分解或含量减低、毒性减弱。据实验报道,小鼠口服初加工生附子,LD50为5.49g/kg,口服加工后的附子,LD50为161g/kg。但炮制后,其所含强心成分去氢乌头碱不受影响,并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附 子 目前,已发现有未经规范加工炮制的附子混入中药房。据报道,有患者煎服制附片9~10g(与蜜糖配伍)后立即出现中毒反应。经调查,发现所服附片为粗加工品,即粘附有乌头的母根及小子根(即为川乌,毒性大),加大了毒性作用,临床医生虽按常规剂量处方,亦发生中毒症状,出现口麻、流涎、恶心、呕吐、头昏乏力、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瞳孔散大,最后可因心脏麻痹、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生附子必须经过严格加工炮制后方可内服。

附 子 2.严格掌握剂量 按《药典》规定附子内服常用量为3~15g,原则上大于15g以上必须先煎30~60分钟。有些地方有用附子炖肉的习俗,应防超量中毒。南北地区气温相差较大,据医生处方经验及文献报道,附子用量北方大于南方5~10g左右。因本药是温热回阳药,据医生临床用药经验,成年人应根据患者体格及体质的差异而用药,如寒体者,附子用量偏大亦不会出现反应;热体者,即使用小剂量也可出现毒副作用。

附 子 3.煎煮时间 据有关部门了解,有相当多医院的中医处方中,医生对附子的用法不作必要的标注,而中药调剂员也只按处方用量称量,没有另包,以致患者将附子投入整剂生药中同煎内服。笔者认为如此配方存在中毒的危险。根据有关实验报道,经120℃处理40分钟后,附子的毒性仅为生附子的1/5~1/350。有临床报道,某患者将制附片18g与其它药同煎20分钟后,一次空腹服下,半小时后即出现中毒反应。后按医嘱将附子先煎30分钟以上,未再出现不良反应,故附子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用量较大时更需久煎1小时以上,一般煎煮至入口无麻辣感为宜,如此才能使其极毒的乌头碱水解为毒性较小或无毒的生物碱。

附 子 4.合理配伍 附子有反半夏、贝母、白及、白蔹、瓜蒌及畏犀角等配伍禁忌。但附子与甘草、干姜(如四逆汤)同煎时,其毒性大为降低,因为四逆汤中甘草含甘草甜素,水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葡萄糖醛酸具有结合解毒作用,甘草甜素具有吸附作用等。干姜含挥发油,油中成分姜烯、姜酮、姜醇、柠檬酮等能促进血液循环,能反射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升高,中毒症状缓解。因此选择适当药物配伍,可减少附子的毒性、增强疗效。

附 子 5.不宜与酒同用 据报道,在34例附子中毒中,以白酒为药引而发生中毒者有6例,其中5例停止饮酒,再服原剂量附子,则未发生中毒。因为附子中所含乌头碱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大,且乙醇还能促进乌头碱的吸收,故附子与酒同用易发生中毒。

干 姜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根茎。

干 姜 温中散寒之要药(善于散脾胃之寒) 性能特点:本品辛热,主归脾胃经,既能祛脾胃寒邪,又能助胃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故外寒内侵之实寒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均可应用。兼归心经而能通脉回阳,但药力单薄,故常配附子治亡阳欲脱。兼归肺经而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嗽常投。

干 姜 性能: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干 姜 主治: 1.亡阳证。中药中有一句话说“附子无干姜不热”。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温肾暖脾,走而不守,起效快捷,但不持久;干姜大热,温脾散寒,守而不走,起效虽慢,但药力持久,二者合用,起效快捷,药力强而持久;干姜又能减轻附子的毒副作用。故有――。

干 姜 2.脾胃虚寒。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本品为温经散寒的要药,无论实证、虚证均适用,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同用,如理中丸。 干 姜 2.脾胃虚寒。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本品为温经散寒的要药,无论实证、虚证均适用,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同用,如理中丸。 3.寒痰咳嗽,形寒肢冷。本品入肺经,功能温肺化饮,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量:3-10g。注意:孕妇慎用。

肉 桂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 的干皮或粗枝皮。

肉 桂 命门火衰之要药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性热,纯阳温散。既主归肾经,长于温补命门之火而益阳消阴、引火归原,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又兼入脾经,善温脾胃、散寒邪,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还兼入心肝血分,善散血分阴寒而温经通脉,为治寒凝瘀诸痛及阴疽所常用。

肉 桂 性能: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肉 桂 主治: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常与附子、熟地等同用,如肾气丸。 2.寒痹证、阴疽证。黄芪、当归-阳和汤。 肉 桂 主治: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常与附子、熟地等同用,如肾气丸。 2.寒痹证、阴疽证。黄芪、当归-阳和汤。 3.中焦虚寒证。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疝作痛,干姜、高良姜、荜茇-大已寒丸。 4.痛经,闭经。少腹逐瘀汤。

肉 桂 在补益气血药方中,常佐以少量肉桂,可达到温运气血效果。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旺行者及孕妇忌用。十九中畏赤石脂。

吴茱萸 来源: 芸香科植物 吴茱萸、石 虎或疏毛吴 茱萸的将近 成熟果实。

吴茱萸 性能: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 疏肝下气,燥湿降逆 治中寒肝逆或寒滞肝 脉诸痛的要药

吴茱萸 主治: 1.寒滞肝脉的诸痛。本品入肝经,善于治疗肝经的疼痛。如治厥阴头痛(巅顶痛甚,干呕,吐涎沫),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治冲任虚寒瘀血之痛经,常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 2.胃寒呕吐。干姜、甘草-吴茱萸汤。 3.虚寒泄泻。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四神丸。

细 辛 善于散肺经之寒(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花 椒 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 功效:温中止痛,燥湿杀虫(味辛性热,有小毒)

荜 茇 来源:胡椒科本专科荜茇的未成熟果穗。 温中止痛

丁 香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习称公丁香。 治虚寒呕逆之要药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使用注意:畏郁金。

高良姜 来源: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之佳品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胡 椒 温中散寒,健胃止痛(研末吞服,每次0.5-1g,内服:2-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