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系列课程 预 算 会 计 主讲:杨月莲 E-mail: yylian2@163.com
本书的主要内容简介: 第一篇 总论 第二篇 事业单位会计 四大部分 第三篇 行政单位会计 第四篇 财政总预算会计
学习材料 一、基本教材 《新编预算会计》第五版 李海波 刘学华 主编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年05月第5版 二、辅导教材及参考书籍 《新编预算会计》第五版 李海波 刘学华 主编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年05月第5版 二、辅导教材及参考书籍 1、《新编预算会计》曾召友 廖中新 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第2版 2、《预算会计》肖秀玉 主编 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预算会计概述 第二章 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 §第一节 定义、体系、对象、特点 §第二节 基本前提、一般原则、记账基础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预算会计概述 §第一节 定义、体系、对象、特点 §第二节 基本前提、一般原则、记账基础 §第三节 基本要素、会计等式 第二章 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记账方法
第一章 预算会计概述 §第一节 定义、体系、对象、特点 一、我国会计体系:(分2大类) 企业会计:应用于物质生产部门中的各类企业单位,以价 第一章 预算会计概述 §第一节 定义、体系、对象、特点 一、我国会计体系:(分2大类) 企业会计:应用于物质生产部门中的各类企业单位,以价 值形式反映。 预算会计:应用于我国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非物质生 产部门事业、行政单位的一种专业会计。 二、预算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法) (一)会计在原始社会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的发展(官府财务、官厅会计的萌芽) (三)会计在封建社会的发展
1、西汉、唐朝、宋朝、明末:(官府财务、官厅会计的逐步发展) 特点: 封建社会时代,“官厅会计”逐成为独立的专职部门,“官厅会计组 织机构”与国家财政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成为反映和监督 国家财政支出的工具。 2、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进一步完善) (1)演变: 旧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会计——“政府会计”,这阶段 正是我国“官厅会计”向“预算会计”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时期。 (2)内容:“政府会计”——国家在预算年度内的一切收支的会计 投入会计(税收会计):核算年度内所有收入 发出会计:主要核算预算年度内的所有支出。 收支会计:经营现金收支相关的会计,核算经营现金的收入、 支出和结余。 综合会计:主要核算财政资金的收、支、余、超和资金的调度。
3、新中国改革: 各级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为适应预算管理的要 求,建立核算、反映、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余 的会计——预算会计,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趋于完善, 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概念:(分解法) (一)定义: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级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 单位等的国家政府预算资金的运动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引 起的经济活动所进行地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反映、 监督、控制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分解:(5层含义) 1、会计主体: 专门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所服务的。 2、会计工作对象: 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运动的结果,具体而言,指 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各项收支;事业单位的事业业务收支、 经营业务收支;行政单位的经营收支和预算外资金等。 3、计量: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作价值的形式反映出来。 4、主要职能: 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监督、反映、控制政府预算资 金的执行情况 5、预算会计实质: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四、预算会计的组成体系: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及各级财政部 门的会计。 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及各级财政部 门的会计。 事业单位: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均为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等 财政部门:组织国家财政机关、办理国家预算决算的行政机关、中 央财政机关、地方各级财政机关。
(二)组成体系: 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 政单位会计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税收会计等共 同构成。 行政单位会计 单位预算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 国库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 税收会计
五、预算会计的分级: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分级(5级): 中央、省、市、县、乡(镇)5级财政总预算会计。 (二)单位预算会计的分级:(3级) 1、主管会计单位(主管单位) 2、二级会计单位(二级单位) 3、三级会计单位(基层会计单位) 主管会计单位——---与同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经费领报关系或建立财务 (主管单位)关系,并有所属会计单位。 二级会计单位——---与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会计单位发生经费领报关系 (二级单位)财务收支计划与会计决算审批关系。 三级会计单位——---与主管会计单位或二级会计单位直接发经费领报关 (基层会计单位)系,财务收支计划与会计决算审批关系
六、作用 (一)核算预算财务收支情况、监督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 (二)分析预算收支执行进度,调节预算资金的供求关系。 (三)检查预算收支执行结果。 (四)维护财政纪录,保护国家资金的安全。
七、特点:(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一)中心不同: 企业会计:以资本为中心 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中心 (二)目的不同: 企业会计:以盈利为目的 预算会计: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健康持续发展为目的 (三)对象不同: 企业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 流通领域的经营资金运动。 预算会计:核算、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的预算 资金运动。
(四)工作性质不同: 企业会计: 具有基本准则的统一性与具体操作的灵活性 预算会计:具有全国强制的统一性与内容的广泛性: 注:统一性与内容的广泛性具体体现 1、在全国形成一个预算会计的统一体系和信息系统; 2、所提供的预算收支指标的内容,必须与政府预算收支 科的内容相一致,统一核算范围。 3、内容广泛性,如财政总预算会计: A、预算收入情况 B、预算支出的使用情况 C、资金的领拨、最终结余。
(五)记帐基础(结帐基础)不同: 企业会计:全部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记帐基础 预算会计: A、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对于 非生产经营性的业务均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 B、而事业单位在事业业务活动之外所进行的生产经 营性、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业务要采用权责发生 制原则
(六)成本核算要求不同: 企业会计:必须要计算产品成本,核算企业一定时期利润。 预算会计: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盈亏,只核算预算 收支和结余。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即核 算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全面检查和监 督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单位资金收支执行情 况,从而加强预算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资 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节 基本前提、一般原则、记账基础 一、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假设) (一)概念: 对预算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 §第二节 基本前提、一般原则、记账基础 一、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假设) (一)概念: 对预算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 (二)内容: 会计主体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和币值不变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假设) A、会计主体: 指预算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可以是 某级财政部门、某一特定事业、行政单位 B、假设要求: 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 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者的经济活动 C、原因: 因为会计核算必须是站在本企业的角度上观察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能与其他会计主体相混淆,目的在使各单位明确了解其处理各种经济活动的范围限制,和所持的基本立场,从而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者权益待情况
2、持续经营假设: (时间范围上的规定) 假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制地延续下去,即假定 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和清算,目的是为了解 决计量和费用分配等问题 3、会计分期假设: A、定义: 指在企业持续不断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为地把持续不断 的生产活动分割成相等会计期间,分期核算经济活动和 报告经营成果。 B、会计期间: 会计年度:通常一年(1月1日—12月31日止,一个会 计年度),即日历年度 会计半年度/会计季度/会计月度:按半年/季/月核算, 并编制财务报告
4、货币计量和币值不变假设: A、定义: 指会计以货币计量单位核算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并假定在不同时期货币的币值是不变的。 B、假设内容: 一切会计事项均能用货币计量。(只限于那些能够用货 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假定货币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二、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概念: 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预算会计工作成败标准 (二)内容: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预算会计工作成败标准 (二)内容: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真实性 相关性 可比性 一致性 及时性 明晰性 2、确认和计量原则: 收付实现制 配比原则 实际成本 3、对以上原则进行补充修正的原则: 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对于国家预算拨款和其他指定用途资金, 应按规定用途使用,不能擅自改变用途, 挪作他用
三、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 (一)定义: 又称“会计基础” “结账基础”,指结账所遵循的原则,一 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二)分类: 又称“会计基础” “结账基础”,指结账所遵循的原则,一 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二)分类: 收付实现制原则: 从建国预算会计改革前,我国预算会计一直采 用,但发现事业单位经济核算已渐渐脱离现实。 权责发生制原则:预算会计改革后,我国预算会计变为 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统一实行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会计--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1、收付实现制原则:“实收实付制” “现金制” A、定义: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与费用的 原则 B、确认标准:以款项的实收实付日期确定其归属 C、内容:凡属本期内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出的费用, 不论其是否应归属本期收入和支出费用 ,在会计 核算上均确认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处理。 凡属本期未实际收到的收入和未实际支出的费用, 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和支出费用 ,但在会计核算 上均不能确认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处理。 D、适用范围: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事业单位 对于非生产经营性的业务均采用收付实现制
2、权责发生制: “应收应付制” “应计制” A、定义: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与费用的原则 B、确认标准:以应收应付日期确定其归属 C、内容:凡属本期应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论其款 项是否实际收到或支出 ,在会计核算上均确认作 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处理。 凡不应归属本期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即使 款项在本期内收到和支出 ,但在会计核算上均不 能确认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处理。 D、适用范围: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生产经营性业 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 基本要素、会计等式 一、预算会计的基本要素: (一)概念: §第三节 基本要素、会计等式 一、预算会计的基本要素: (一)概念: 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与具体内容,是将会计对象具体内 容按经济特征所做的最基本分类。 (二)预算会计的基本要素: (5大要素) 预会基本要素 比较 企会基本要素(6大) 资产 资产 负债 负债 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 收入 收入 支出 费用 利润
1、资产: A、定义:指预算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 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B、特点:实质是经济资源;由特定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 的;能以货币计量的。 C、内容: 事业单位资产: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对外投资等。 行政单位资产: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各级财政资产:财政性存款 有价证券 财政周转金存款等
2、负债: A、定义:指预算会计主体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 资产或劳务偿 付的债务。 B、特点: a、已发生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须偿付经济责任; b、实质是未来的经济利益的丧失或牺牲; c、能以货币进行确切计量或可合理预计; d、一般都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 C、内容: 行政单位负债:应缴预算款 暂存款 应缴财政专户款 事业单位负债:借入款项 应付款项 预收帐款等 各级财政负债:应收及暂付款项 借入财政周转金等
3、净资产: A、定义: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是属于一级政府、一个 单位所有的资产净值。 B、内容: 事业单位净资产:事业基金 固定基金 专用基金 结余 行政单位净资产:固定基金 结余等 各级财政净资产:各项结余 财政周转基金等
4、收入: A、定义: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B、内容: 事业单位收入:事业收入 财政补助收入 其他收入等 行政单位收入:拨入经费 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各级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等
5、支出: A、定义:指一级政府或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报发生的资金 耗费和损失。 B、内容: 事业单位支出:事业支出 经营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等 行政单位支出:经费支出 拨出经费等 各级财政支出:一般预算支出 基金预算支出等
二、预算会计的会计等式: (一)定义:指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之间的关系等式 (二)等式: 1、资产=负债+净资产(静态等式) 1、资产=负债+净资产(静态等式) 2、收入-支出 =结余(动态等式) 3 、资产=负债+ 净资产+ 4 、 = (动态等式) 资产部类 负债部类 等式4--资产负债表编制的依据。 收入-支出 资产+支出 负债+净资产+收入
第二章 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述: 二、分类: (一)定义: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所作出科学分类。 第二章 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述: (一)定义: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所作出科学分类。 (二)内容: 统一的名称 统一的编号 核算内容 二、分类: 标准: 按经济内容或用途分类(是主要基本的分类) 按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或核算层次
(一)按经济内容或用途分类:(分5大类) 1、资产类会计科目:现金、银行存款、对外投资等 2、负债类会计科目:借入款项、应缴预算款等 3、净资产类会计科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等 4、收入类会计科目: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 5、支出类会计科目:拨出经费、拨出专款等
(二)按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或核算层次分类: 1、总分类科目 也可设“二级科目” 2、明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地分类核算的 科目,又称“总帐科目/一级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详细分类核 算的科目,又称“明细科目/细目”。 也可增设“二级科目”:介于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两者之间。 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子科目——明细科目
例如: 总分类科目 (二级科目) 明细科目 A物资公司 应付帐款 ————— B钢铁厂 C商贸集团 甲材料 原材料及主要材料 乙材料 丙材料 钢板 材料 辅助材料 ——— 生铁 木材料 燃料 ——— 煤 汽油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要求: 四、使用要求: 1、简明,适用,分类,编号 2、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相适应 3、会计科目名称和核算内容应统一一致。 1、简明,适用,分类,编号 2、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相适应 3、会计科目名称和核算内容应统一一致。 四、使用要求: 1、财政部制订统一的会计科目编码,各单位不得随意变更或 打乱重编; 2、填制凭证、登帐时,应填列名称或同时列名称、编码,不 得只填编码,不填名称; 3、按科目使用说明加以应用,不得擅自更改科目名称; 4、明细科目的设置,除财政部已有规定外,各单位可根据需 要自行设置。
§第二节 记账方法 一、记账方法的概述: (一)定义: 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来编制会计分录和 登记帐簿的方法 §第二节 记账方法 一、记账方法的概述: (一)定义: 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来编制会计分录和 登记帐簿的方法 (二)我国记账方法的演变: 1966年前: 单式记账法 1966年-1998年: 资金收付记账法 1998年改革后至今: 复式借贷记账法
二、复式借贷记帐法: (一)定义: 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为记账规则,对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在两 个或两个 以上的帐户中,用相等金额进行登记的记帐方法。 (二)内容:(四个方面) 记账符号: “借” “贷” 账户结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试算平衡:“发生额试算平衡” “余额试算平衡”
1、资产部类帐户的基本结构: 借方 —— 记资产部类的增加额 贷方 —— 记资产部类的减少额或转销额 资产部类帐户 期初余额:XX 本期增加额(+)XX 本期减少额(-)XX ………… 本期转销额(-)XX ………… ……… 本期发生额:XX 本期发生额:XX 期末余额:XX 资产部类帐户期末余额 = 借方期初余额 + 借方本期发生额 – 贷方本期发生额
2、负债部类帐户的基本结构: 贷方—— 记负债部类的增加额 借方 —— 记负债部类的减少额或结转额 负债部类帐户 期初余额:XX 本期减少额(-)XX 本期增加额(+)XX 本期结转额(-)XX ………… ………… ……… 本期发生额:XX 本期发生额:XX 期末余额:XX 负债部类帐户期末余额 = 贷方期初余额 + 贷方本期发生额 – 借方本期发生额
注意: 支出类帐户(与资产部类帐户结构基本相同) 借方——支出的增加额(+) 贷方——支出减少额或支出转销出去到结余帐户额(转出) 平时余额在借方,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支出类账户 1)增加额(+)XX 减少(-) 2)增加额(+)XX 或转销出去额 ………… 本期发生额:XX 本期发生额:XX
收入类帐户:(与负债部类帐户结构相同) 借方——收入转销出去额(减少额)(-) 贷方——收入的增加额(+) 平时余额在贷方,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收入类帐户 减少额 1)增加额(+)XX 或转销额(-) 2)增加额(+)XX ……… 本期发生额:XX 本期发生额:XX
三、‘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的运用举例: 以行政单位的10笔经济业务为例 例1: 4月1日,主管部门拨入经费100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银行存款 拨入经费 例2: 4月2日,从银行提取备用金800元。 银行存款 现金
例3: 4月3日,通过银行承付供电局本月电费60000元。 经费支出 银行存款 例4: 4月9日,主管部门决定将前欠款4000元转作拨款。 暂存款 拨入经费
例5: 4月11日,下属单位从银行转来缴回多余经费35000元。 银行存款 拨出经费 例6: 4月13日,用银行存款缴回拨入经费20000元。 银行存款 拨入经费
例7: 4月15日,李华报销差旅费1500元。 经费支出 暂付款 例8: 4月19日,王林因公出差,本月工资420元未领,转为暂存款。 经费支出 暂存款
例9: 4月30日,年终核定本单位经费246920元结转“结余”帐户。 结余 经费支出 例10: 4月30日,年终本单位拨入经费344000元转入“结余”帐户。 结余 拨入经费
四、会计分录: (一)定义: 简称‘分录’,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帐户的 名称、方向及其金额的记录。 (二)内容: 1、确定涉及的帐户; 简称‘分录’,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帐户的 名称、方向及其金额的记录。 (二)内容: 1、确定涉及的帐户; 2、确定应借、应贷的方向; 3、应记的金额; (三)分类: 1、简单会计分录:一借一贷所组成的分录,即一个帐户 与另一个帐户对应 2、复合会计分录:多借一贷;一借多贷;多借多贷(少 用)的分录,
(四)实务操作:实际会计工作中,通过在“记帐凭证”上编制 会计分录来完成的。 (五)编制会计分录:(重点) 1、会计事项的变化类型: 借方 帐户名称 贷方 资产部类增加(+) 资产部类减少(—) 负债部类减少(—) 负债部类增加(+)
2、步骤:(四步走) ① 判断某一项经济业务是否是记帐对象。一般是看这一经济 业务所发生的数据,是否全部或至少有一部分可以用货 币计量;若不是,则这项经济业务就不是记帐对象; ② 判断这一会计事项是什么样的变动,如:是资产、还是负 债、收入、支出等的变动?是增加?还是减少? ③ 上述变动,要通过什么帐户来记录。判断采用哪一个帐户 关键是看帐户所应记录的经济内容与会计事项的内容是 否一致: ④ 判断应借、应贷的方向及应记的金额。是否遵循‘有借必有 贷,借贷必相等’的记帐规则,每笔分录做完后必须仔细 检查。 3、编制会计分录实题举例:(以事业单位的12笔经济业务 )
例1:从银行提取现金800元。 借 :现金 800 贷:银行存款 800 例2:本单位职工李明因公出差,预借差旅费600元。 借 :其他应收款——李明 600 贷:现金 600 例3:李明回来后实报差旅费400元,剩余现金交回。 借 :事业支出——差旅费 400 现金 200 贷:其他应收款——李明 600 例4:从工商银行借款20000元,已存入银行。 借 :银行存款 20000 贷:借入款项——工商银行 20000
例5:从财政部门取得经费120000元,存入银行。 借 :银行存款 12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 120000 例6:拨给下属单位经费20000元。 借 :拨出经费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例7:以存款购买办公用品600元。 借 :事业支出——办公费 600 贷:银行存款 600 例8:购买甲材料1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付。 借 :材料——甲材料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例9:收到上级主管单位的补助资金50000元,存入银行。 借 :银行存款 50000 贷:上级补助收入 50000 例10:收回应收帐款9000元,已存入银行。 借 :银行存款 9000 贷:应收帐款—— 9000 例11:生产产品用乙材料3000元,材料已领用出库。 借 :经营支出 3000 贷:材料——乙材料 例12:以银行存款购入专利权一项,款项28000元。 借 :无形资产——专利权 28000 贷:银行存款 28000
五、试算平衡: 1、定义: 根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平衡关系,按照记帐规则 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帐户记录的正确 性、完整性。 根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平衡关系,按照记帐规则 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帐户记录的正确 性、完整性。 2、依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推理原因: 由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的借贷发生额相等,一 定期间的全部经济业务的相关所有帐户的借方发生额 与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也必然相等,全部帐户的借方 期末余额与贷方期末余额合计也必然相等。
3、方法:(2种) (1)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公式:全部帐户的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 =全部帐户的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 (2)余额试算平衡法: 公式: 全部帐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 =全部帐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4、实务操作:一般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来进行。 A、将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试算平衡分别列表编制。 B、将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试算平衡合并一张表。
六、总分类帐户与明细分类帐户的平行登记: (一)“平行登记”的定义: 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在有关的总分类帐户中 进行总括登记,如设有明细分类帐的,另一方面要在所 属的明细分类帐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二)要求:1、两者登帐的原始依据应当相同; 2、记帐方向应当一致; 3、金额应当相等; (三)数量关系:公式 总分类帐户的本期发生额=所属明细分类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合计 总分类帐户的期末余额 = 所属明细分类帐户的期末余额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