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 学前教研室
指导性游戏治疗 赫尔姆斯是自弗洛伊德之后第一个用分析的方法治疗儿童的精神分析学家。但是,她对游戏的使用并不是纯粹的精神分析治疗,原因在于她反对使用解释,反对触及儿童最深层的情感。赫尔姆斯把游戏用于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沉默从而与儿童建立接触。
游戏的介入是分析者决策的结果,使用游戏的原因是因为7-8岁的儿童不适应标准的分析情境。她的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步,由分析者发明游戏的主题,即分析者在治疗中编造游戏和故事以激起儿童的兴趣,并使他做出反应。第二步,以这种方式与儿童的潜意识交流。赫尔姆斯认为,游戏可被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理解,而儿童的反应是由游戏的“潜在内容”――儿童自己的潜意识或欲望激起的,所以,游戏主要用于通过揭示儿童的潜意识而引起儿童的反应。第三步,小心地避免任何解释赫尔姆斯认为,儿童分析的终结应该是使潜意识的内容成为前意识的,达到这一目的无需用言语解释,只用象征性的行为来表达就足够了。
安娜和克莱因是儿童精神分析的直接创立者,也是使游戏治疗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两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 安娜主要把游戏用于儿童分析的准备阶段,作为一种鼓励儿童与分析者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的方式,所以游戏在儿童分析的准备阶段与谈话配合使用。安娜主张,在儿童分析的准备阶段,分析者通过与儿童游戏和谈话建立一种强烈积极的移情关系,从而奠定了分析治疗的基础。进入分析治疗过程之后,则应该主要依赖儿童对其幻想和梦的言语报告。她把这些结果看作是潜意识过程的症状派生物,认为只有通过解释才能了解其内涵。此外,她还主张解释儿童与分析者之间的关系。
在安娜所进行的儿童分析过程中,游戏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它只是使儿童接受分析和认识分析者的权威性的重要手段,她的最终目标不在于对神经症进行彻底的病理治疗,而是关注儿童的发展过程和未来的心理健康,即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所以她的分析治疗常被称为教育性的治疗措施。
克莱因与分析性的游戏治疗 对游戏的重视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共同特色,但是最终将游戏发展为系统的分析方法的却是克莱因。她注意到,儿童表达自身的最自然方式是游戏,通过游戏,儿童将他们的幻想和冲突戏剧化。因而克莱因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并不“仅仅是游戏”。它还是活动(work),是儿童表达和通彻其潜意识幻想,探索和把握外部世界的方式。如果是这样,游戏就可以成为分析者探索和控制儿童焦虑的手段。总之,她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的语言,儿童的游戏可等同于成人的自由联想,分析者通过观察和解释儿童游戏的象征性内容,就可以接近儿童的深层潜意识。使潜意识提升到意识之中,从而得到修正,并最终使自我成长,从而建立满意的对象关系,这是克莱因分析治疗的目标和任务。
为达到治疗的目标,必须与儿童尽可能严格地建立一种分析性的情境。针对安娜“儿童不能产生适当移情”的观点,克莱因指出,儿童也像成人一样,能够对分析者产生真正的移情,它是在和儿童对于分析者――这一内在父母式人物的投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认为,婴幼儿期所有的焦虑或神经症冲突都来自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在分析中,儿童内部幻想世界中父母的理想的和迫害性的特征都可以被投射到分析者身上,正是儿童与内部的幻想人物即父母的意象的关系构成了移情的基础。解释是区别分析性的治疗者和其他治疗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克莱因非常重视分析者解释的作用,认为建立信任和减少焦虑最有效的方式是解释病人的材料:包括病人的游戏、言语及其活动产品如绘画等。
克莱因认为环境的设置和玩具的使用是游戏技术的一个本质部分,因而她对于游戏技术的环境设置具有特别的要求。首先,环境设置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其次,游戏室内儿童的玩具应以小、中性化和安全性为要义。温尼克特认为,“克莱因把小玩具引入分析是儿童分析中最有意义的进步”。其三,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与病人的适宜性。在克莱因的游戏治疗中,儿童的游戏完全是自发的,分析者尽量不去干涉,或者说尽量保持中立,只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帮助儿童削铅笔、打结,扮演游戏的一个角色等。通过观察和解释对这些角色的表达和安排,克莱因可以帮助儿童疏通各种冲突。
书籍介绍 《儿童游戏治疗活动设计》[美]苏珊.丹尼森 柯尼.莱特 着 陈庆福 方家铭 陈勤慧 高秀蓉 陈雅丽 叶明衡 译 《儿童游戏治疗活动设计》[美]苏珊.丹尼森 柯尼.莱特 着 陈庆福 方家铭 陈勤慧 高秀蓉 陈雅丽 叶明衡 译 丹尼森治疗实务模式的理论支点在于:治疗者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与儿童互动,让儿童逐步接纳自己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使儿童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治疗者可以了解儿童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运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活动来协助儿童解决问题。
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游戏治疗师的态度 1.接受儿童的原貌 (1) 不问为什么 (2) 不指导或暗示 (3) 要对儿童有兴趣 (4) 要能接受模糊或沉默 (5) 要先接触儿童,而非问题 2.选择权和自由 (1) 尚未发生的事不限制 (2) 明确的表达 (3) 容许选择 (4) 鼓励决定 3.专心陪伴 (1) 足够的反应 (2) 丰富的表情 (3) 表达欣赏与鼓励 4.尊重 (1) 跟随儿童的步调 (2) 预先告知 (3) 以儿童为主体
游戏101 (美)卡杜森、雪芙尔 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四、游戏空间的选择 (一)游戏空间的概念 物理的空间(游戏治疗室和玩具) 心理的空间(儿童主观世界所在):足够的安全感、明确的界线 (二)游戏场地的选择 1. 明确的界限 2. 自由选择 3. 不被干扰 4. 一致性 5. 够安全
五、游戏玩具的选择 玩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用来做游戏治疗的玩具要不易损毁、能激发儿童投射力等特性,若以种类来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Landreth,1983;叶贞屏,民87): 字符串5 (一)拟实物类:玩具的外型若能与儿童生活中的人、事、物类似,儿童将可以较容易地投入游戏中,例如像洋娃娃(身体软软的)、娃娃家、娃娃家的家具、塑料奶瓶、家家酒的器具、电话、飞机及车子(各种类型都可)等。
(二)发泄情绪类:手铐可以自动跳起来就开了的较适合,不要用那种需要用钥匙才能打开的,免得儿童打不开体尴尬的,玩具枪、军人、敲打台和橡胶刀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三)投射内心世界类:例如像粉蜡笔、报纸、剪刀、黏土、手掌型布偶、面具、沙、球、各类画具及绘画材料等。尽量避免科技型玩具如计算机、电视游乐器、电动玩具等,因这些玩具抑制了儿童内心世界的流露和表达
基本的游戏治疗技巧 在做好上述的准备工作后,要提醒各位家长如何开始亲子游戏治疗,又要如何结束。 (一)将可能会中断游戏治疗的各种因素事先排除掉,例如记得让孩子在未开始游戏时间之前,先去洗手间。 (二)具体明确的告诉孩子可以玩多久。例如现在长针在3,等一下到5的时候,我们就要结束。 (三)在结束游戏前五分钟,给孩子一个提示,不要延长结束时间超过二或三分钟。
案例分析(转载网上资料) 1:观察对象:张XX 6岁 时间:2005年3月-4月 地点:大三班教室区角 时间:2005年3月-4月 地点:大三班教室区角 观察目的:缓解3.13商业街男孩肢解突发事件对XX的影响 观察记录内容: 事件背景: 2005年3月13日商业街五金店老板的儿子被邻近一家“幻影魔术”的青年小伙子肢解,该幼儿园离台州市商业街距离近,所以新闻通过口传、传媒,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一起突发事件,许多家长曾亲临现场,后向孩子描述案子的前因、后果经过。
个案表现:(阶段一) 镜头一:张XX一进美术区开始绘画,画了几个零散的物体告诉小朋友:“这是那个小男孩被砍成几块后的样子”他的情绪开始激动,拿画笔的手在隐隐的颤抖。小朋友眼中有了几丝恐惧的神情,区角有些燥乱。 镜头二:“这是煮孩子的手的锅”XX指着教室里的电饭锅。此时正是午餐时间,显然XX的恐惧严重干扰了其他小朋友的进餐情绪,孩子们开始躁动起来了,我请XX到外面冷静一下,殊不知引起了XX极度的恐惧。 “我不去,外面有坏人会杀死我的。” 教师反应:可能XX在有意无意之间经历“3.13”事件对其的压力了,尽管他与暴力事件接触是短暂的,但它却或多或少影响了孩子身心发展,所以教师要做的: 一、耐心向XX解释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突发时间,不是每天必发事件。 二、及时与XX父母沟通,了解更多信息,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005年3月23日,下午放学 地点:教室] 目的:向来接XX的爸爸了解事情经过。 师:最近XX在学校似乎有点情绪不稳定 父:哦,这样啊,是不是又表现不好啊 ? 师:没有没有,表现不错,但他似乎很害怕独处。 父:是的,他胆小了现在。 师:你们家经常看新闻吗?我看XX对新闻的报道事件了解的挺多的。 父:哈,是我喜欢的,有时XX陪着看。 师:对了,“3.13”事件,XX看过新闻吗? 父:看过为了教育他不要轻信外人,我们还借机教育了他呢? 师:是嘛? 父:那次看新闻,我特地叫XX一起看,一边看一边我还故意给他讲的很可怕,当时他钻进我的怀里,我乘机告诉他不要相信外人,特别是陌生人,社会上坏人很多,小孩子很容易上当受骗。 师:XX有什么反应? 父:乖多了,以前放学老爱一个人下去玩,现在都呆在家里,有时候想下去非拉着大人不可。 师:那XX在家一个人睡吗? 父:没,那敢啊,有一次睡觉了,抱到小床半夜就哭了,硬是跑回大床睡。
如何分析?
[经过30分钟的交流,我了解了XX紧张事件的源头] 分析:有些家长尚不了解他们的孩子正处在紧张之中,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家长本身就是紧张事件的制造者。虽然家长教育目的是为了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和为孩子安全着想。但其教育过程却使孩子感到了压抑和伤害,而许多家长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对孩子的“变化”而暗自窃喜:孩子变乖了。 对策:根据《儿童心理与成长教育600问》里的测试量表之“您了解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吗?”设计调查问卷。 XX得分是31分 测量结果解释: 0——12分:说明孩子情绪稳定,心理发展健康 13——28分:说明孩子情绪基本稳定,但仍有不足地方 29——36分:说明孩子情绪不稳定,需要寻求指导和帮助!
分析:“3.13“事件给XX带来了压力,导致其情绪不稳定。至少这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2005年4月4日:下午放学] 师:XX最近在家表现如何? 父:还挺好,不到处乱跑了。(顿了一会) 父:对了,这小孩睡觉很令人头痛啊,晚上睡觉搞得我们筋疲力尽。 师:怎么啦? 父:睡觉以前规定9:10以前必须睡觉,但从3月份开始到了11:00还不肯去睡,我们教育过、命令过,他都毫不理睬,大发脾气更不想去睡觉。有一次,我火起来打了他一顿,才变了,到点就去睡。 师:这样啊
父:但进房间以后,一遍又一遍要求他妈妈进房间去,说想喝水,有时又说突然有一件事想告诉妈妈等等,烦死人啊! 师:最后怎么样了? 父:我们妥协了,让他就这样醒着,直到他在客厅睡着为止,然后抱他到床上。 [其间,XX拿了一张画跑了过来] 父:XX,今天晚上要自己乖乖地睡啊! 亮:睡着了,有魔鬼,我经常做恶梦的。 父:(叹了一口气)没办法 师:他做梦哭喊,你们怎么办呢? 父:妈妈跑过去打开灯、抱着他、哄着睡,下半夜母子俩挤小床。
分析:孩子不想睡觉或整夜地和父母一起,是因为他害怕黑暗,XX可能对“3 对策:短期的伤害、创伤、恐惧等在时间上不允许非结构式游戏,因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可见的成果就必须采用结构式游戏治疗。为此我采用了《游戏治疗101》(即101 Favorite play.Therapy Technigues)中文译本。海德*卡杜森 查理斯*雪芙欠 编著中的《噩梦》。
治疗实录: 时间:2005年4月20日 对象:全班5名有噩梦困挠的孩子 环境:阅读室,有软垫子供幼儿靠 师:小朋友有没有做过噩梦啊? 幼:有啊,噩梦很可怕的。 (幼儿开始议论……) 师:请你们讲一下你们做了一个什么梦。 亮:我经常梦到有一个大怪兽在追我,我不停地跑结果跑到一个山头,我就跑不动了,怪兽就一口咬过来了……。 (小朋友一个接一个讲自己可怕的噩梦,师耐心地听) 师:那老师现在请你们变个魔术,把自己噩梦最可怕的地方改一下,好不好? (幼儿又纷纷议论,但似乎没有什么结果) 师:比如XX梦到怪兽扑到自己身上,突然,一道强光刺过来,怪兽突然消失了。XX高高兴兴回家,天空挂了一条美丽的彩虹。 亮:好啊,好啊。(他似乎很兴奋,也很满意)
(师拿出一张纸,一盒彩笔) 师:现在请你把这个结局画下来好吗? (XX很快就开始动手了,并且很快就画好了) 师:现在请XX把眼睛闭起来,说一说经常做的梦。 亮:我在外面玩,外面也很好玩,有秋千、大型玩具,也有很多小朋友,后来我的朋友都不见了,红红的怪兽向我扑来…… (进入恐怖的阶段,我让XX大力握住自己的手,顺着新结局把梦说下去) 师:后来一道光,怪兽就消失了,XX高高兴兴回家了。 (我请XX重复我的话) 亮:后来一道光刺来怪兽就消失了,XX高高兴兴回家了。 (他说的时候,我轻轻地触摸他的手腕,以加强这个梦境新结局的感受) 师:XX睁开眼睛吧。 (XX情绪不错) 于是这个过程在我的要求下XX重复了三次。
师:好,现在你把你画的画放在枕头下,老师祝你有一个好梦。 2005年4月25日 [XX妈妈的电话家访记录] 师:现在XX晚上睡觉怎么样? 母:现在好一点了,半夜不太惊醒了,只是有一次。以前老半夜惊醒都大汗淋漓的,不过还是要做噩梦,早上起来跟我说:“梦见怪兽了”。 师:哦,没关系,对了,你每次要做到进入他房间不开灯,说说话使他感到安心,直到他把问题弄清,如果有绝对需要,再开灯。 母:为什么呢? 师: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妈妈到来与灯光之间没有联系,因为XX以前没有一些听可怕事件的经验,他以前并不害怕黑暗,对吗? 母:是啊,以前没有这种情况的。
师:不要心急,慢慢来,会好的。 母:谢谢。 师:不用。 2005年4月28日,重复《噩梦》游戏心理治疗 对象:上次参加的小朋友 地点:有靠垫的阅读室 师:现在请你们把最近的噩梦再说一遍好吗? 亮:我在玩,怪兽来了,我害怕极了。 师:改一下结局。 亮:一道光把怪兽杀死了,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师:很好,请你按上次的样子把这个新结局画一张画。
(XX画了一张与上次类似的画) 师:好,请闭上眼睛把梦说一遍。 亮:我在玩,怪兽来了,(他主动地握住自己的手)后来一道光把怪兽杀死了,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我轻轻地触他的手腕) 师:睁开眼睛吧。 (这个过程今天重复了二次) 师:现在带你的画回家放在枕头下,你会有个好梦的。 [2005年5月8日,家访] 师:现在XX睡觉还折腾吗? 父:不了,现在敢一个人睡了,他说他不怕怪兽了,怪兽被刺死了。小孩子鬼花样挺多的。 师:那就好。 2005年5月9日 日常活动观察,XX情况稳定多了。
个案二(转载网络) 一、背景资料 (一)学童状况: 姓名:慧慧(化名) 性别:女 年级:四年级 (一)学童状况: 姓名:慧慧(化名) 性别:女 年级:四年级 (二)家庭结构: 与父母及一个妹同住,爷爷、奶奶住在附近,每天由两位老人家帮忙接送上下学,奶奶是一退休老师,对孙女的管教十分用心。父亲是医生,工作之余也关心女儿的教养。母亲是一家私人公司的主管,工作忙碌,对女儿期望甚高。母女关系时常冲突,造成案主出现轻微情绪障碍的问题行为。
(三)生活状况:健康佳,喜欢小动物,平日与父亲同睡。 (四)生活适应: 1.自理情形:不能按时起床,常迟到。不善收拾东西,书桌很乱。 2.人际关系:在班上只教一、两位朋友,人际关系差,下课、放 学时都是独自一人行走于走廊间。。 3.生活习惯:做事拖拖拉拉,功课常常写到十一、二点还做不完。
4.学习情形:对数理、美劳有兴趣,数学曾考全班前三名。不喜欢记忆的社会课,尤其对写国字的功课更是厌烦。 5.情绪状态:在家常与妈妈顶嘴、冲突、发脾气。在学校也很容易生气,有时会尖叫。 6.其它:妈妈认为孩子从小就得严加管教,而爸爸、奶奶都太宠爱案主,不能和她用同样方法管教孩子,才造成案主今天的问题。
(二)个案会诊过程: 本个案诊断过程是由案主的父亲、奶奶提出认辅的书面报告,再由认辅老师、级任老师、低年级级任、辅导组长、辅导主任、案主奶奶参与会诊。至于诊断工具,以美国心理学家 Mary Wood所设计的DTORF(Development Test of Rating Form)分行为、沟通、社交、学业四方面进行施测,并订定辅导目标: 施测对象:级任或任课老师。 年龄分段:3~5岁 6~9岁 10~12岁 13~15岁 四个阶段 使用符号:○:十次有八、九次。 □:十次有四五次。 ×:十次有零或一次。
×:这些行为尚未学到,可以视为「长期辅导目标」。 问卷分类: 运用方法: ○:这些行为已经学到而且确实依行。 □:这些行为已经学到但未完全依行。 ×:这些行为尚未学到,可以视为「长期辅导目标」。 问卷分类: 行为方面-六岁到九岁: 他可以做出您的相反动作,例如您前进三步,他后退三步。 他会认识或分辨您的手势,例如「坐下」、「安静」。 他会先举手再发问或发言。 他会看到队伍,而自动依次排队。 他会自动做到例行值日生的工作。
沟通方面: 社交方面: 他会用如果的句型表达他的假设。 他会先叫你或引起你的注意才开口说话。 他的表达用字形容词增加,例如「生气」、「快乐」。 他会提出你句中所用的生字,例如「记者」、「失望」。 他会陈述事件而能依事情发生顺序。 社交方面: 两人谈话中,他会轮流说话或回答对方。 他会分享「共同玩具」,例如与人一起玩一套积木。 他对你说话会注视你,但反过来未必如此。 他会依口令与大家一起「起立」、「敬礼」或「坐下」。 他会用「谢谢」表达谢意。
学业方面: 数字加法运作。(10+5=15) 数字减法运作。(20-2=18) 数字加减法互换。(20-5=15,15+5=20) 数字乘法运作。(3×8=24,3×9=27) 数字加法与乘法互换。(4+4+4=4×3=12) 数字除法运作。(21÷7=3) 数字乘法与除法互换。(28÷4=7 7×4=28) 程序中有+-×÷的法则(先乘除,后加减)。 在每一方面找出三项案主已有显著现出,但还欠一致的行为作为短期辅导目标(三个月),另外也找出三项案主从未有的适当行为表现做为长期目标(一年左右)-此份报告内容,只做到短期辅导目标。
三、介入流程: (一)第一次见面日期:4月12日星期四下午 ※治疗重点在建立关系,先以晤谈、说故事再以「画人」和「画全家福」等活动以了解案主的家庭背景和学习状况。 附图一-妈妈的画像
因为一开始辅导者为案主说了一个「小克找妈妈」的故事。所以当说事说完以后,请案主画一画自己的妈妈(附图一),案主听完说明之后,就很快拿起色笔从「头」、身体一直往下画,结果画到裙子的一半时,纸没有了,辅导者告诉她,没关系,再给你一张将她接起来,案主居然拿起第二张,黏再第一张的下面,继续往下画。
画好之后,案主告诉辅导者妈妈长得不高,头发短短的。每天出门上班是 骑脚踏车,而且手上一定带着一个装钥匙的小袋子,还带着一个大一点的咖啡色包包。案主把「我的妈妈」画得很清爽、看起来就是一付精短能干的样子。不过案主画好之后,告诉辅导者:妈妈的脾气不好,常常骂她。她最喜欢奶奶,第二喜欢爸爸,第三喜欢爷爷,最不喜欢妈妈。
(二)第二次治疗日期:4月19日(星期四) ※先以说故事-「爸爸换我做」暖身,接着请慧慧画「全家福」如附图二:
案主说:晚餐之后,爸爸常常会坐在沙发上,拿起报纸之前,都会先抱抱妹妹(只有三岁)并且将妹妹放在他的坐位旁边。而她是站在妈妈的身旁,这充份显示出案主对母爱的渴望与迫切需求。
(三)第三、四次辅导:都是以游戏方式,以体会的精神,同理的心态努力专注于案主为何一进治疗室,就坐在沙箱前面,不断将动物模型埋进沙里,期望能辨识案主内在的情绪与想法。 (四)第五次辅导5月10日星期四下午 此次也一样先为慧慧说一个故事,书名是「胆小狮特鲁鲁」,由故事中的胆小狮因胆子小,看到别的动物拔腿就跑,而越变越小,但是又为了救它的好朋友-小老鼠,又越变越大。
最后谈到案主自己胆子、自己的长相,并请她画了一张描身画(附图三),及画了一个故事画(附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