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郡王祠鑑賞 班級:系統三甲 學號:4A239008 姓名:邱宇賢 學號:4A239011 姓名:呂柏融 指導老師:唐蔚
目錄 歷史背景--------------------------- 3 建築特色--------------------------- 9 1.清代建築特色----------------- 10 2.日治時期建築特--------------- 13 3.民國時期建築特色------------- 18 其他景物介紹---------------------- 31 心得-------------- --------------- 38
歷史背景 1.建祠以前 早在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時,當地百姓們便建有一座小廟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而在清治時期因有政治上的顧慮,所以使用「開山王廟」之名來稱呼此廟,「山」暗指「臺灣」,有隱喻鄭成功為「開臺聖王」之意。此時期該廟為民間私廟,於乾隆十年(1745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有重修的紀錄。而在清代方誌中,大多僅記開山王廟位在東安坊,但並不清楚所祀神明之由來名姓。 2.奉旨建祠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清廷派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沈葆楨來臺後,接受臺灣府進士楊士芳、臺灣道道員夏獻綸與臺灣知府周懋琦等人的稟請,與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與福建將軍文煜等人一同上疏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中。 朝廷批准後,工程在同年三月動工,秋八月完工。工程耗費白銀7400兩,聘請福州師傅前來營造,材料也全來自福州,而成為一福州風格的建築。
清朝所建廟門— 廟門為福州式,三門分開,門較小而不相連,中門較大,左 右門較小。上額直書「奉旨祀典」,下額橫書「明延平郡王祠」。
3.改為神社 在日治時期時,鄭成功因具有日本人血統亦受到日人敬重,並將之作為臺灣與日本間的「導引線」。明治廿九年(1896年)7月25日,臺灣總督桂太郎,建議以鄭成功之忠烈與開臺事蹟與其母田川氏的貞烈事蹟為由,將鄭成功廟(延平郡王祠)改為「開臺神社」之社號並列為國幣社,隔年(1897年)1月13日日本拓殖大臣表示將清朝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列格為縣社,並舉行「奉告式」,每年2月15日舉行例祭。之後並增建了日式的拜殿與鳥居,但大致建築仍維持原本的福州風格,前殿供奉鄭成功,後殿供奉其母田川氏。每年農曆三月「迎媽祖」時,信徒也會請出開臺聖王神像為繞境隊伍做頭轎。大正三年(1914年)8月,開山神社進行大規模改建,保留原建築,增建必要附屬設施(神饌所、手水舍、神樂殿、社務所、宿舍)與改建原有建築,於隔年(1915年)4月下旬完工。改建後的開山神社正殿與偏殿仍為中國傳統建築,拜殿則改為日本具有唐風的形制。
大正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改建前後對照圖
4.恢復祠祀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該廟曾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重建,並於六年後由臺灣省政府指定為臺灣史蹟。但由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的重建中該廟被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建築,所以在後來並未列為古蹟。直到了民國99年(2010年)7月21日,指定為臺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但仍非古蹟。
清代建築特色- 福州式建築 右邊是福州特有的馬鞍牆, 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下圖)。
閩南傳統建築- 依照山牆頂端的形狀,將山牆分為五行。「金」的山牆則有一個大弧,「木」的山牆特徵是弧線窄而高,「水」的山牆頂端則由三到五個弧線組成,「火」的山牆形狀則帶有銳角,「土」的山牆則有平整的頂端。 *典型的閩東傳統建築的山牆以馬鞍形曲線為特徵。
燕尾脊 - 指屋主脊朝上微彎、兩端外延向上翹起並分叉的曲線,形如燕子尾。
日治時期建築特色- 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改建後增設日式拜殿、鳥居,並增建必要附屬設施(神饌所、手水舍、神樂殿、社務所、宿舍)與改建原有建築。改建後的開山神社正殿與偏殿仍為中國傳統建築,下圖拜殿為日本式具有唐風的形制。
鳥居: 最原始型態的鳥居大致是一個『开』字形,這種鳥居基本上就是模仿鳥棲木的形式設計的,也就是所謂的『神明系鳥居』。鳥居的最上面那一橫叫『笠木』(像帽子一樣架在最上面的木頭,由此語源也可知最原始的鳥居是木製的),第二橫叫『貫』(貫穿兩根柱子的材料,不過兩邊並沒有突出柱外),再加上兩根與地面垂直的柱子就成了。這種鳥居最早是由剝掉外皮的原木搭建而成,所以橫豎都是圓柱形的。不過,我們一般比較常見的鳥居其實是『明神系鳥居』。它與『神明系鳥居』最大的不同在於:笠木的下面多了一條緊貼笠木而較短的橫材叫做『島木』,而在島木和貫的中間多了一個垂直的支撐材叫做『額束』;此外,明神鳥居的貫是真的貫穿柱子而向兩邊伸展出去,而且柱子也不再是垂直的,而是由上往下向兩側微微張開;最後,笠木的兩側微微向上翹起,叫做『反增』。總之,明神鳥居比神明鳥居要來得複雜,增加了許多美感上的修飾。
石燈籠 2.幢頂: 1.寶頂: 3.燈室: 4.幢身: 5.竿: 6.基礎: 日語稱寶珠(擬寶珠),幢頂上的洋蔥狀物。 燈室的屋頂部分。以六邊形、四邊形為主流, 但也有圓的「雪見型」。多邊形的連線從寶珠下部分 延伸出去,最末端突出,稱「蕨手」。 3.燈室: 日語稱「火袋」,燈籠的主體,一些裝飾性的 燈籠燈室從不點火。 4.幢身: 日語稱「中台」,燈室最下部的基礎部份,有 蓮座之類的裝飾。 5.竿: 燈幢下部的長柱子。雪見型燈籠會省去這一部 份。一般是圓柱體,也有四面、六面、八面體。可能 有節狀飾物。也有人物、動物造型的。 6.基礎: 最下部。以六邊形和圓形為主流。也有以瑞獸 造型為基座。 石燈籠
庭園中有數個原屬於開山神社的石燈籠,此為「置燈籠」的一種(此類石燈籠並無「竿」部份與「基礎」部份,而是直接置於地面上),而石燈籠「火袋」部份則有開山神社之「开」字型社紋(梅花內側為一個開字,可參考下圖,而開山神社之社紋採用的並不是台灣各神社常見的菊紋或是櫻紋,應該是因為開山神社內曾有一株號稱是鄭成功生前所喜愛的梅樹之緣故)。
民國時期(民國五十二年改建後)- 北方宮殿式建築(屋頂) 廡(音舞)殿- 歇山 - 前後左右成四坡之屋頂,為所有屋頂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只准宮殿及寺廟使用。 歇山 - 上半部為懸山或硬山而下半部為廡殿之屋頂。歇山之等級僅次於廡殿,原只准官署使用,但民宅偶亦為之。
廡殿頂與歇山頂區別 廡殿頂 - 歇山頂 - 由四庇、五脊組成。五脊中的正脊和四根垂脊,都是庇與庇的交線。 由四庇、九脊組成。九脊包括一根正脊,四根垂脊,四根戧(音窗)脊。其中正脊和戧脊,是庇與庇的交線,四根垂脊則是庇在山面的邊緣線。 廡殿頂 歇山頂
懸山頂與硬山頂區別 懸山頂﹕ 由二庇、五脊組成。正脊是前後庇的交線,四根垂脊在山面的邊緣線處理而成的。懸山頂以四根垂脊懸挑於山牆之外為特徵。 硬山頂﹕ 由二庇、五脊組成。與懸山頂不同是四根垂脊不是懸挑於山牆之外,而是落於山牆之上,是庇的邊緣線,也是庇與山牆的交接線。 懸山頂 硬山頂
攢(音全)尖頂 - 由庇和垂脊組成。根據平面的四邊、六邊、八邊,相應地有四、 六、八面庇和四、六、八根垂脊。當平面為圓形時,則形成整個圓錐 形的庇而無垂脊。攢尖頂以脊庇攢於一點為特徵,它沒有正脊而代之 以「寶頂」,特殊形態的、點狀的「脊」,俗稱「絕脊」。 攢尖頂
(屋身) 正吻 - 正脊成筆直的柱狀,正脊與垂脊交叉點由兩隻神獸咬住,稱為正吻。其形式有鴟(音雌)尾、魚、螭(音雌)吻等數種均為具有壓制火神能力之神話動物。背上安劍把,意味用寶劍使它鎮住脊端,以寄望不要發生火災。 琉璃瓦 - 清朝以來,宮殿式建築的屋頂顏色以「黃色」為最高級,通常 只有皇宮和寺廟可用。其餘顏色依序為:綠(太子)、藍(天壇)、紅 (別館)、紫(別館)、黑(民宅)。
仙人走獸 - 在垂脊的尾端有仙人走獸等裝飾物。除仙人之外,其餘動物之數量為1、3、5、7、9隻(都是單數),數量隨宮殿等級下降而遞減。 仙人 龍 鳳 獅 海馬 天馬 狎魚 狻猊 獬豸 斗牛 行什 套獸 (音狹魚 酸泥 蟹志 航十)
瓦當 - 筒瓦最下面的一塊圓形物,上有圖案。 滴水 - 兩個瓦當之間的尖形物,又稱雨簾,雨水即由此處落下。
和璽彩畫- 雀替- 以龍圖騰為主的和璽彩畫是最尊貴的,只有皇宮神殿才能用,以藍色和綠色系為主。 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 ,又稱為「插角」或「托木」 。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樑枋與立柱的相交處,作用是縮短樑枋的淨跨度從而增強樑枋的荷載力;減少樑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
斗栱 - 安置在柱頭或樑上,由方塊形木與肘形木組合而成的構造。
石獅 - 一般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 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放在門口左側的雄獅 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方一個繡球;門口 右側雌獅則雕成左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臥一幼獅。 石獅在大門兩側的擺放都是以人從大門裡出來的方向為參 照的。從大門裡出來時,雄獅應該在人的左側,而 雌獅則是 在人的右側。有些建築物大門裡外都有一對石獅子的話,門的 外面(也就是進門方向)是雄獅在右側,雌獅在左側;門的裡 面(也就是出門方向)是雄獅在左側,雌獅在右側。也就是說, 如果從大門裡出來的話,門的內外兩側左邊一定是雄獅,右邊 一定是雌獅。
雌 雄
天花、誥命
「明延平郡王祠」、「擎天」、「闢地」- 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沈葆楨手筆,刻石為額, 崁余正門與左右偏門之上,三額今皆存 ,民國五十二年〈西元 一九六三年〉延平郡王祠重建後,將「擎天闢地」二額崁餘頭門 左右便門之上。
開山王廟石碑、「奉旨祀典」
正殿、東廡、西廡
鄭成功躍馬石像 - 材質: 尺寸: 高6.9公尺、長8公尺、寬4公尺,重量達200公噸。 於2008年5月3日,台南市政府舉辦的『2008年鄭成功文化節』,由福建省泉州市贈送,中國福建泉州當地豪翔石業藝術總監劉國文設計,惠安縣名匠雕刻,耗資新台幣近千萬元。 材質: 泉州市南安開採,列名北京十大建材之花崗岩龔石,俗稱「泉州白」。 尺寸: 高6.9公尺、長8公尺、寬4公尺,重量達200公噸。
成功池- 鄭成功於明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集結大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至臺灣驅逐荷蘭人,民國五十二年(1963)重建時委請建築師從庭園設計金門島型的水池,以紀念這段史實。
照牆、修祠紀念鼎爐
原開山神社入口前清代旗桿
開山神社步道- 為開山神社僅存的遺跡。
其他照片
心得 4A239008 邱宇賢: 這次的建築參觀讓我學到了許多平常所不知道的事情,去了解後才發現到原來台南有這麼一間具有歷史的寺廟,由於歷史悠久建築風格上有著各時期的特色存在著,去看過一次之後知的會讓人覺得不虛此行。 4A239011 呂柏融: 從這次的建築之美鑑賞,讓我對建築所呈現出的美有了不同的感受,從福州式的馬鞍牆、日式石燈籠、宮殿式建築...到現代石雕,他們背後有著許多的歷史與文化,也各自散發著不同的美。也要感謝老師設計這次的作業,讓我發現許多好玩又好看的景點。
心得 4A239061 黃柏軒: 透過這次做的報告,我發現原來建築並不只是用水泥蓋成而已,背後還有設計的成分,並不只有安全,而且還有美感,從外觀的配色還有裡面擺設都是,我想我以後會更用心的欣賞每個建築,不再它當成理所當然的。 4A239902 劉鉑洋: 今天參觀完延平君王祠後,我覺得當時的人對建築的設計很厲害因為在屋頂的尾端把它設計成尖銳的形狀,稱為燕尾脊,這樣整體看起來才不會太單調,而且他們的屋頂還用了瓦當跟滴水來組合如果只單純用瓦片蓋的話就沒有端莊的感覺了。 最後他們柱子跟屋頂的結合都是靠木頭來結合而成的,完全都沒用到任何一根釘子,當時的人有計算好,否則一有個小地方出差錯的話就無法撐起整個屋頂了,我覺得這個技術蠻厲害的。
心得 4A239060陳昆賢: 這次到延平郡王祠的參訪收穫良多,除了可以在這裡發現歷史的轉變外,也看見了不同時空背景對建築物的設計,延平郡王祠的內容之豐富,如果沒有細細品味,是無法用肉眼看出它的美。
資料來源 歷史背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B6%E5%B9%B3%E9%83%A1%E7%8E%8B%E7%A5%A0#.E5.BB.BA.E7.A5.A0.E4.BB.A5.E5.89.8D 開山神社改建前後資料:http://www.himoji.jp/database/db04/preview.php?name=%E9%96%8B%E5%B1%B1%E7%A5%9E%E7%A4%BE 馬鞍型山牆: http://blog.xuite.net/b5401015/twblog/89129279-%E6%98%8E%E5%BB%B6%E5%B9%B3%E9%83%A1%E7%8E%8B%E7%A5%A0 火焰形山牆:http://61.60.3.60/02region/region4-1-4.htm: 燕尾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7%95%E5%B0%BE%E8%84%8A 開山神社: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1055/tony1055.html 鳥居: http://u466164.pixnet.net/blog/post/286247024-%E7%99%AE%E5%A3%AB%E7%9C%8B%E7%A5%9E%E7%A4%BE%EF%BC%88%E4%B8%80%EF%BC%89%E9%B3%A5%E5%B1%85%EF%BC%9F%E7%A5%9E%E5%B1%85%EF%BC%9F 置燈籠: http://blog.xuite.net/richard.tw/twblog/108265938-%E9%96%8B%E5%B1%B1%E7%A5%9E%E7%A4%BE(2008.9.8) 石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B%AE%E5%AD%90 屋頂:http://inthuman.mukuang.edu.hk/roof.htm#屋頂形態 建築風格(建築涼亭)拍攝參考:http://gogohsu.blogspot.tw/2009/02/blog-post_14.html 建築風格拍攝參考:http://cyberpunk.myweb.hinet.net/trad/trad.htm 雀替:http://baike.baidu.com/view/359864.htm 斗栱:http://web2.nmns.edu.tw/Education/ActivitySheet/unit5/ljp8.htm 擎天、闢地:http://collection.th.gov.tw/item/21242 鄭成功躍馬石像 :http://gaxiong.blogspot.tw/2008/05/blog-post_07.html 現場拍攝
感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