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2 血细胞生理 § 3 生理性止血 §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 一 ) 毛细血管采血 ( 二 ) 静脉采血 ( 三 ) 常用抗凝剂 1. 肝素 2. 柠檬酸钠.
Advertisements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生理学 --- 血液 Physiology--- Blood. 白细胞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定义 --- 为一类有核血细胞。 ×10 9 /L( /ul) 。 WBC 大于 1 万增多。 WBC 分类: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复习回顾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 RBC )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第四章 血液 基本内容: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鉴 别 血液( blood )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红色粘稠状液体,由血 浆和血细胞组成。习惯上将红细胞和白细胞称为血细胞,将血 细胞和血小板称为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浆是血液的细胞间质。 当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解状.
第二节 结缔组织 血液 基本内容: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鉴别 血液( blood )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红色粘稠状液体,由血 浆和血细胞组成。习惯上将红细胞和白细胞称为血细胞,将血细 胞和血小板称为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浆是血液的细胞间质。 当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解状态.
七、血液及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红色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构 成,成人血量为 4000—5000 毫 升,占体重的 7—8% 。
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 一 ) 血液 Blood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 细胞间质 ) 水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 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课件 组织学 第 5 章 血液和淋巴 苏中静 陈海滨 汕头大学医学院.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  血型于输血.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第五章 血 液 血 液 生 理 第一节 体液与内环境 一体液 体液 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 —1/3 占体重的 60%--70% 二、内环境 —— 细胞外液 稳态: 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
血液检查 ( 下 ). 二. 白细胞计数和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起源、发育阶段 干细胞 祖细胞 前体细胞 成熟细胞.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章 血 液 细胞外液的 4/5 在血管外 组织液 1/5 在血管内 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在体内不断循环,是内环境中最活跃 的部分, 是沟通各种组织液与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 气体和物质交换、散热; 参与生理性止血 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血 液 blood. 血液 (blood) 红细胞 ( erythrocyte ) 血细胞 白细胞 ( leukocyte ) 血液 血小板 ( blood platelet ) 水 血浆(细胞间质) 血浆蛋白,糖,维 生素, 激素, 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十一章 血 液 的 生 物 化 学 Hemal Biochemistry.
血液检验 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 李海亮.
CHAPTER 3 BLOOD.
人体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Chapter 3 Blood 灵台电大工作站 李晓凤.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第三章 血液(Blood) 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 8%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第 四 章 血液 牡丹江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第十四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三章 血 液.
赞美诗 平稳而富饶 我生活在你温暖的怀抱 是你,为我平添物质和能量 是你,吸纳我无尽的烦恼 是你,默默地搭起流通之桥 没有你—— 我——
填字游戏 热__沸腾 心__来潮 血 一针见 __ 浴__奋战 呕心沥__.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第三章 血液 (blood)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章 血液( BLOOD ) 主讲教师 : 张志方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血液生理.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第十章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两课时).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BLOOD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2 血细胞生理 § 3 生理性止血 §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概述: 细胞内液(40%) 体液(60%) 组织液15% 细胞外液(20%) 血浆4% 淋巴液.脑脊液1% 体液(60%) 组织液15% 细胞外液(20%) 血浆4% 淋巴液.脑脊液1%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血浆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  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含氧量、pH值、温度、渗透压等)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组成: 二、理化特性:   三、基本功能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一)组成: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 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比重: 1.050~1.060(血液) 1.025~1.030(血浆) (二) 血液的粘滞性: 二.  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比重: 1.050~1.060(血液) 1.025~1.030(血浆) (二)    血液的粘滞性: (三)    血浆渗透压: 313mOsm/L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成正比.  电解质 →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311 mOsm/L 白蛋白→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1.5 Osm/L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0.85%NaCl 溶液5%G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RBC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0.85%NaCl 溶液5%G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RBC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张力”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 0.85%NaCl 溶液、5%G溶液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RBC的渗透脆性: RBC的渗透脆性:用以衡量RBC对低渗溶液抵抗力的大小. NaCl溶液浓度 RBC的渗透脆性 0.46%~0.42% 开始溶血,最小脆性 0.34%~0.32% 完全溶血,最大脆性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三. 基本功能 物质运输; 维持内环境稳态; 防御和保护 血浆蛋白功能:运输、缓冲、免疫、生理止血、营养储备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一、RBC生理: (一)RBC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D 8μm H: 2μm S: 128μm2   (一)RBC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D 8μm H: 2μm S: 128μm2 RBC数: 5.0X1012/L (男) 4.2X1012/ L(女) 1.  数量: Hb量: 120~160g/L (男) 110~150 g/L (女) 贫血:外周血液中RBC数或Hb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RBC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形态和功能: 2 功能: 3. 形态: 表面积增大 双凹圆碟(盘)形 气体扩散距离缩短 可塑性变形能力增强 运输O2和CO2、 2  功能: 运输O2和CO2、 缓冲酸、碱物质 3.  形态: 表面积增大 双凹圆碟(盘)形 气体扩散距离缩短 可塑性变形能力增强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 RBC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1.RBC的悬浮稳定性: RBC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沉降的特性. 2.RBC的沉降率(血沉.ESR): 在一定条件下,以RBC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RBC的沉降速度,称ESR.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RBC叠连现象:许多RBC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RBC,称~. RBC叠连 →表面积/容积↓→磨擦力↓ → 血沉↑ 形成的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白蛋白↓,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红细胞叠连↓→摩擦力↑→血沉↓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叠连↑→摩擦力↓→血沉↑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三) RBC的生成: 1. 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   1.   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母细胞→早幼粒RBC→中幼粒RBC→晚幼粒RBC→网织RBC→成熟RBC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 足够的造血原料: 珠蛋白 96% 地中海贫血 Hb 血红素 4%(含Fe+2) 缺铁性贫血 内源性铁:95% 21mg/d 2.   足够的造血原料: 珠蛋白 96% 地中海贫血 Hb 血红素 4%(含Fe+2) 缺铁性贫血 内源性铁:95% 21mg/d 1).铁(20~25 mg/d) 外源性铁:5% 1mg/d 2).蛋白质: RBC可优先利用体内的AA.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必要的RBC成熟因子: 1)维生素B12 胃大部切除→内因子缺乏→VitB12吸收↓→RBC合成、血红蛋白合成↓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叶酸 合成DNA的辅酶 ,缺乏时也可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变异→异常血红蛋白→RBC扭曲→溶血性贫血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 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分子量25000-40000的糖蛋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分子量34000的糖蛋白,主要由肾脏产生。 组织缺氧→EPO↑→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RBC↑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血氧分压↓→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 ↓ 缓 解 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 成熟红细胞↑← 幼红细胞增殖   血氧分压↓→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 ↓ 缓 解 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 成熟红细胞↑← 幼红细胞增殖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白细胞生理: 中性 粒细胞 嗜酸性 白细胞 淋巴细胞 嗜碱性 单核细胞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中性粒细胞: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抵抗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 三步曲: 渗出: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抵抗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 三步曲: 渗出: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 趋化性: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 吞噬: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肝素,促进脂肪分解; 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释放PGE→组胺合成和释放↓ 吞噬组胺等 释放组胺分解酶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释放PGE→组胺合成和释放↓ 吞噬组胺等 释放组胺分解酶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借助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受体→粘附于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作用的蠕虫→胞内溶酶体的酶损伤蠕虫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单核细胞:   杀菌 破坏衰老的细胞 促进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5.淋巴细胞: 特异性免疫 B淋巴细胞:15%,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抗原(如细菌)→B淋巴细胞→特异性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   特异性免疫 B淋巴细胞:15%,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抗原(如细菌)→B淋巴细胞→特异性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 T淋巴细胞:70-80%,主要执行细胞免疫 抗原(如异物)→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6.裸细胞: 杀伤细胞(killer cell): 抗原依赖性,但非特异性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 非抗原抗体依赖性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数量.形态 1.形态:.双凸面圆形或椭圆形盘状. D:2~4μm 2. 数量: (100~300)×109/L 正常范围 >1000×109/L 血小板过多 血栓形成 <100 ×109/L 血小板减少 <50 ×109/L 血小板过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 血小板(thrombocyte) 的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止血过程: 1).局部缩血管反应, 封闭止血 2).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白色血栓). 3).在血小板作用下,局部迅速出现血凝块, 形成牢固的止血栓(红色血栓). 4) 血凝的同时,激活生理抗凝及纤溶系统,防止血凝块不断扩大.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 血小板(thrombocyte) 的生理功能: 2.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因子(PF): PF2: 纤维蛋白(FP)原激活因子 PF3: 血小板磷脂,膜磷脂表面,为因子Ⅹ和Ⅱ的激活提供吸附界面 PF4: 抗肝素因子 PF5: 血小板内的纤维蛋白(FP)原 PF6:抗纤溶蛋白因子;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 血小板(thrombocyte) 的生理功能: 3.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沉着于毛细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 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并保持其完整性. 〆颗粒释放血小板衍生长因子,促进损伤的修复.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   1.粘附(adhesion):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 血小板膜糖蛋白I、Von willebrand 因子和内皮下组织的胶原是参与的主要因素。 2.聚集 (aggregation): 第一时相:发生迅速,可解聚,由受损组织和细胞释放的ADP所致. 第二时相:发生缓慢,不可解聚,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致. (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释放(脱粒): 致密颗粒释放: ADP:促进血小板聚集 PG→TXA2 : 促进血小板聚集 PF因子:促进血凝 5-HT、CA:收缩血管  4.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 血凝块回→ 血栓硬化 5.吸附:血小板质膜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Ⅰ、Ⅴ、Ⅹ、Ⅻ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相继激活,势如瀑布 §3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相继激活,势如瀑布 (一)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 已编号的12种+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 +血小板磷脂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蛋白酶. 5. 除因子Ⅶ外(因子Ⅱ、Ⅸ、Ⅹ、Ⅺ、Ⅻ)都是无活性的酶原酶原,必须被激活. 1.   除因子Ⅳ(Ca2+)外,其余均为血浆蛋白 2.   除因子Ⅲ(脂蛋白)外,其余均为球蛋白 3.  除因子Ⅲ为组织细胞释放外,其余均在血浆中. 4.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蛋白酶. 5. 除因子Ⅶ外(因子Ⅱ、Ⅸ、Ⅹ、Ⅺ、Ⅻ)都是无活性的酶原酶原,必须被激活. 6. 因子Ⅶ以活性型存在,但必须有因子Ⅲ同时存在才起作用. 7.   因子Ⅱ、Ⅶ、Ⅸ、Ⅹ为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 凝血过程: 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Ⅹa): 内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因子为因子Ⅻ,完全由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 (二) 凝血过程: 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Ⅹa): 内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因子为因子Ⅻ,完全由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 外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因子为因子Ⅲ 2.凝血酶的形成 (Ⅱ→Ⅱa): 3.纤维蛋白的形成(Ⅰ→Ⅰa): Ⅹ Ⅹa ↓ Ⅱ Ⅱa Ⅰ Ⅰa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三) 临床联系: 1. 维生素K缺乏:出血倾向 因子Ⅱ、Ⅶ、Ⅸ、Ⅹ VitK γ羧谷氨酸残基   1. 维生素K缺乏:出血倾向 因子Ⅱ、Ⅶ、Ⅸ、Ⅹ VitK γ羧谷氨酸残基 肽链的谷氨酸残基 →→→ (Ca2+结合位点) 2. 血友病(hemophilia): A型:先天性缺乏因子Ⅷ 血液很难凝固微小创伤出血不止。 B型:先天性缺乏因子Ⅸ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三) 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Ⅲ:与凝血因子Ⅱa、Ⅶ、Ⅸa、Ⅹa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失活. (三)  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Ⅲ:与凝血因子Ⅱa、Ⅶ、Ⅸa、Ⅹa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失活. 2.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使之与丝氨酸残基的亲和力↑100倍. 3.蛋白质C: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RBC凝集: 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RBC血型: (一) ABO血型系统: 1.血型抗原(凝集原):嵌于RBC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寡糖链决定了其特异性.   (一)  ABO血型系统: 1.血型抗原(凝集原):嵌于RBC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寡糖链决定了其特异性. 2.血型抗体(凝集素):天然抗体,生后半年出现,对抗自己没有的抗原. 属不完全抗体(IgM).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血型的遗传学特征: 血型基因型(genotype)→转糖基酶的种类→寡糖链的组成→ 血型表型(phenotype) A基因、B基因:显性基因 O(H)基因:隐性基因 从子女的血型表型可推断亲子关系: 父母血型:A型、B型、O型 O型子女 × 父母血型:AB型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二)Rh血型系统: 1. Rh抗原:C、c、D、E、e 有D抗原:Rh(+) RBC膜上 无D抗原:Rh(-)   1. Rh抗原:C、c、D、E、e 有D抗原:Rh(+) RBC膜上 无D抗原:Rh(-) 汉族人口:99% Rh(+) 1% Rh(-) 2. Rh抗体:获得性抗体,属完全抗体(IgG),能通过胎盘.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 临床意义: ¨ Rh阴性病人重复输血时可能发生意外 ¨ Rh阴性病人怀孕时可能发生意外 第一次怀Rh阳性胎儿→ 胎儿少量红细胞入母血 3. 临床意义:   ¨ Rh阴性病人重复输血时可能发生意外 ¨ Rh阴性病人怀孕时可能发生意外 第一次怀Rh阳性胎儿→ 胎儿少量红细胞入母血 ↓ ↓ 分娩时大量胎儿红细胞入母血 母体产生的抗体经胎盘入胎血 母体产生高浓度抗体 新生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或死亡 ↓ 再次怀Rh阳性胎儿可能发生严重后果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三.输血原则 血型相合 输血原则: 配血相合 (一) 血型相合: 1. 首先保证ABO血型相合.   血型相合 输血原则: 配血相合  (一)  血型相合: 1.   首先保证ABO血型相合. 2.   育年妇女和需反复输血者:必须Rh血型相合.  (二)  配血相合: 1.   复查血型. 2.   排除Rh血型. 3.   排除亚型.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A亚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 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主、次侧均无凝集反应 → 配血相合 → 可输血   供血者 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主、次侧均无凝集反应 → 配血相合 → 可输血  主、次侧均有凝集反应→ 配血不合 → 不可输血  主侧无、次侧有:紧急情况下可输O型血,量少(<400ml)、速慢、 勤观察。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