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情绪 知识要点: 情绪的含义及其基本成分 情绪的功能 情绪表达的基本途径 情绪的分类 经典情绪理论 情绪调节的含义、过程和策略
第一节 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一、情绪的概念 (一)情绪的含义 情绪被界定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具有以下特征: 1.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2.情绪是有一定的刺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变化过程。 3.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两极性 动力性 积极增力 消极减力 维度 激动性 激 动 平 静 紧张度 紧 张 轻 松 强 度 强 弱
二、情绪的成分 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 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 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
三、情绪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调控功能 (四)信号功能
第二节 情绪的表达 一、面部表情 快乐、惊讶、生气、厌恶、 害怕、悲伤、轻视 二、姿态表情 身体表情 手势表情 三、语调表情 高低、强弱
第三节 情绪的分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一)基本情绪 1.快乐 2.痛苦与悲伤 3.愤怒 4.恐惧
(二)复合情绪 1.爱 2.焦虑 3.敌意 4.自我意识情绪 羞耻 内疚 傲慢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二)激情 (三)应激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 丹麦心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 丹麦心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 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近的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主要观点: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二、坎农—巴德理论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Cannon,1927),首先反对詹姆斯—兰格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主要观点:认为情绪是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三、沙赫特—辛格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中的核心作用。 主要观点: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结果。
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含义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含义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美国心理学家格罗斯: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具体有什么养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体验与表达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
二、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 第一,选择情境。 第二,改造情境。 第三,调动注意。 第四,改变认知。 第五,调整反应。
三、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实验人员让两组参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后一组的参加者与那位女士交谈得很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前一组参加者的时间长。而前一组参加者与女士的交谈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你事先的态度或看法决定了你的交往方式,包括你的语言信息和非言信息都会受到这些态度的影响。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言行举止受无意识的态度、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这些未经意识过滤的态度、观念会通过微妙的途径传达到对方身上,从而成为未经验证的“事实”。试想,假如这些态度和观念是消极的、敌意的,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两个不同的人同时迁到一个小镇。第一个人到了市郊,在加油站停了下来问一位职员:“这个镇里的人怎么样?” 加油站的职员反问:“你以前那个镇上的人怎么样?” “他们确实糟透了,很不友好!” “我们这个镇上的人也一样。” 第二个人到了市郊,也在同一个加油站停下来,问了同一个问题。 “他们好极了,真的十分友好!”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脸上读到自己的表情。在人际互动中,人们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么看别人,别人就怎么看你;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否则,对方就会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对他人有一些消极的看法,那么,这些看法势必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表现在你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上,而对方觉察到你发出的信息后,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成功的交往是人人希望的,把握交往成败的关键在于调整你自己的态度,把别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
欣赏漫画,判断下雨有无价值?
一枚硬币到底有没有价值?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哲理? 两个年轻人一同寻找工作,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犹太人。 有一天,他们结伴在大街上行走,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地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起。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 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生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两个年青人同时走进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很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高兴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英国青年对此不理解,说:“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这么快地‘发’了?”犹太青年说:“因为我没有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迈过去。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大财呢?” 一枚硬币到底有没有价值?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哲理?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的时候,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呢。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呢。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人得到了去上海的车票,要去上海的人也得到了去北京的车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没见过泥土而又爱种花的上海人兜售,每天他在城郊间往返6次,净赚50元。一年后,“花盆土”竟让他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去上海的人又有了一个新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却是黑的,一打听才知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面而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挡,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站,他刚要下车,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暖卧车厢,向他讨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楞住了,因为5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火车票。 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感受,说说他体现了怎样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