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 证 Flaccidity diseases
一、概述 1、定义: 以肢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则肌肉萎缩或肢体畸形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的认识 小儿麻痹后遗症: 为小儿多见,发热、 热退后出现一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多发性神经炎: 小儿麻痹后遗症: 为小儿多见,发热、 热退后出现一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多发性神经炎: 具有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障碍,伴弛缓性瘫痪及营养机能障碍等症状。
运动神经元疾病: 缓慢发生的四肢肌肉萎缩,肌涑颤动,有明显的病理征,感觉障碍不明显。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起病急,四肢或双下肢瘫痪,脑脊液有改变。 急性脊髓炎: 起病急,于发热后出现截瘫或四肢瘫,伴有浅深感觉障碍,二便出溜。
重症肌无力: 肌无力以及随意肌的易疲劳性。 周期性麻痹: 反复发作无体征,有家族史。 外伤性截瘫: 癔病性瘫痪 : 突发,有特殊性格或刺激下发作。
二、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痿证 久病体虚 感受邪热 肝肾亏虚 络脉瘀阻
三、辨证 1.肺热津伤 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咽燥,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湿热浸淫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3、脾胃虚弱 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病久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形疲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4、肝肾亏虚 病久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形疲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5、瘀阻脉络 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治 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夹脊穴为主 针用或泻或补 。
取穴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即主穴在阳明经取穴。 2、以上带下,以主带次。即上肢痿先补肩 部穴,下肢痿先补腰、臀、股之穴。 3、辨麻痹之经以补之。即辩明某经麻痹, 就补某经穴位。
常用穴位: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 颈胸夹脊穴
下肢: 髀关、 风市、 伏兔、 阳陵泉、 足三里 腰部夹脊穴 阳陵泉
配穴: 肺热:尺泽—宣肺清热 湿热:阴陵泉—健脾除湿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健补脾胃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滋养肝肾 瘀阻脉络:三阴交、血海、委中— 行气活血,疏通经脉
其他疗法 1、耳针:相应部位、肺、胃、肝、肾 2、穴位注射 药物:VitB1 + VitB12 、北芪 、 当归 、胎盘等 穴位:足三里双 脾俞双 肾俞双 (交替)
3、头针:脑三针、颞三针(适用于以大脑发育不全等较好) 4、皮肤针:皮肤针轻叩手、足三阳经,以皮肤潮红为度。 5、电针: 取夹脊穴,每椎1针,加电,适用于截瘫、运动神经元疾病。
6、灸四花穴:运动神经元疾病、 脊髓炎 7、排针法:手足阳明经(肌肉萎缩) 8、埋羊肠线:手足阳明经(每次2~4穴),每周一次。
小结 2、三大取穴原则要互相配合,灵活运用。 3、综合治疗。 4、加强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 1、本病病情缓慢,疗程较长,穴位应适当组合,交替使用。 2、三大取穴原则要互相配合,灵活运用。 3、综合治疗。 4、加强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
教学要求 掌握痿证的辨证分型及针灸治疗。 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要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