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发热(fever) 第一节 概述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一、体温调节中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发 热 fever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中暑、鱼鳞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发热 过热.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 一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曹 颖.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The vital signs( 生命体征 )are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espi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第 11 章.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C )。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实现的。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 调定点学说 (Set Point, Sp )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第 九 章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糖类及其生理功能 二、脂肪及其生理功能 三、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营养意义 (二)氮平衡 (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互补作用.
掌握: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了解:发热的原因、分类和发生机制 发热时机体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重点: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难点: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发 热.
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 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合作研究项目 日期 中国科学院 2002 合作单位 项目
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第六章 发 热.
发 热 第六章 (fever) 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思路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刘国珍 教授.
第六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
第六章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第一节 CK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CK的分类 第三节 CK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
细胞因子.
第五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CK).
细胞因子、黏附分子、CD抗原.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体内产物.
温升高,并伴有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发 热 fever 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第七章 细胞因子.
发热 (fever) 正常人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在一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上下波动一般不超过1℃。
发 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系.
第四章 发热 (Fever).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主讲人:罗官莉 生 理 学教 研 室.
发 热 Fever.
发热与退烧药 第五制作小组.
发热 Fever.
第10章 发 热 第一节 概 述 发热:是指致热原的作用使机体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 节性体温升高。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炎症.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小儿高热惊厥.
发 热 Fever.
糖尿病流行病学.
发 热 (Fever).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五节 肾上腺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皮质醇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神经调节 神经元 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大致分为六大类: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趋化因子 生长因子.
Fever 发热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王建丽.
细 胞 因 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免疫学概述.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安徽省级精品课程 汪思应主持 发热 fever or pyrexia.
第六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 贵阳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发热(fever) 第一节 概述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一、体温调节中枢: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温调节中枢: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 2、次级中枢 位于延髓、脊髓 二、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学说

四、概念: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三、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应激 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P相适应)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P水平) 四、概念: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而引起调节温升高(超过0.5℃)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细菌:(l )革兰氏阳性菌及其外毒素 2.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 5.疟原虫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 热原的物质,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致热 原(exogenou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 1.细菌:(l )革兰氏阳性菌及其外毒素 (2)革兰氏阴性菌及其内毒素 (3)分枝杆菌 2.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 5.疟原虫

(二)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本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 (三)其它:尿酸结晶

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能引起 体温升高的物质. (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1.白细胞介素 -1( interleukin –1,IL-1)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3.干扰素(interferon,IFN) 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5 .其它:

1.IL-1 ⑴ 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 及肿瘤细胞等细胞产生; ⑵ 多肽类物质,分子量为 17000,有IL-1α和IL-1β 两种亚型; ⑶ 不耐热,70℃30min即丧失活性; ⑷ IL-l导入大鼠的POAH→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IL-1给鼠、家兔等动物静 脉内注射均可引起典型的发热反应。

2.TNF ⑴ 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 ⑵ 有TNF α和TNF β两种亚型,重组的人 TNF α( rh TNF α) ⑶ 不耐热,70℃30min失活; ⑷ 将TNF给家兔、大鼠等动物静脉内注射可引起明显的 发热反应,脑室内注射可以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并且 伴有脑室内PGE含量的升高; ⑸ TNF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IL-l的产生。

3.IFN ⑴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 由白细胞所产生; ⑵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 ⑴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 由白细胞所产生; ⑵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 ⑶不耐热,60℃40分钟可灭活 ; ⑷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

4.IL-6 ⑴是一种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 21000,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 等分泌; ⑵ET、病毒、IL-l、TNF、血小板生长因子等都 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 ⑶给兔、鼠静脉或脑室内注射IL-6,可致体温明显 升高。

5 .其它 ⑴白细胞介素一2(interleukin-2,IL-2); ⑵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n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l,MIP-l); 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CNTF、); ⑷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 8); ⑸内皮素(endotheli)。

(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 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等。 LPS激活细胞的方式: LPS LBS 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sCD14 LPS-LBS LPS-sCD14 mCD14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LPS-LBS-mCD14 EP LPS:脂多糖 LBS:脂多糖结合蛋白 sCD14:可溶性的CD14 mCD14:细胞表面 CD14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1 .正调节中枢:POAH 中杏仁 腹中核 弓状核 2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 腹中核 弓状核 2 .负调节中枢: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2.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EP通过迷走神经同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1.正调节介质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 (2)Na+/Ca 2+比值 途径:EP→ 下丘脑Na+/Ca 2+↑ → cAMP↑→调定点上移 (3)环磷酸腺苷(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CRH) (5)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机制:①通过作用于POAH、OVLT等部位,介导发热时的体温上升; ②通过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 ③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四)发热的发生机制: 2.负调节介质 l)精氨酸加压素 如下图所示 (arginine vasoPressin, AVP) 2)黑素细胞刺激素 (a-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a-MSH) 3)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l) (四)发热的发生机制: 如下图所示

体温↑(发热)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源 免疫复合物 产热↑ 散热↓ 骨骼肌紧张、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产EP细胞 EPs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EPs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PGE Na+/Ca 2+↑ cAMP、CRH NO 调定点↑ AVP a-MSH Lipcortin-1 发热发病学示意图

(五)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 2.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 > 散热→体温↑ 表现:发冷或恶寒,皮肤可出现“鸡皮疙瘩”。 2.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体温在高水平上保持恒定。 表现:皮温上升,鸡皮消失。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 < 散热→体温↓ 表现: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分解代谢↑) 1.糖代谢 :分解代谢加强,糖原贮备减少 。 2.脂肪代谢:分解代谢加强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分解代谢↑) 1.糖代谢 :分解代谢加强,糖原贮备减少 。 产生氧债(oxygen debt) 2.脂肪代谢:分解代谢加强 3.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产生负氮平衡。 4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二)生理功能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兴奋性增高 3.消化功能改变 :食欲减退 4.循环系统功能改变:心率加快,血压的改变。 2 .呼吸功能改变:呼吸加快加强 3.消化功能改变 :食欲减退 4.循环系统功能改变:心率加快,血压的改变。

心率增快: 机制:血温↑→窦房结兴奋→心率↑ 代谢↑ →耗氧量↑CO2↑ →心率↑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 →心输出量↑ 心率过快→心输出量↓ 血压的改变: 体温上升期:心率加快、外周血管的收缩→血压↑; 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外周血管舒张→血压↓; 少数病人可因大汗而致虚脱,甚至循环衰竭。

(三)防御功能改变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 有利面:抗感染能力增强 不利面:降低免疫细胞功能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3.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se) 是机体在细 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 反应。 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 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 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治疗原发病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40℃)又不伴有其它 (二)发热的一般处理 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治疗原发病 (二)发热的一般处理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40℃)又不伴有其它 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 (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1.高热(>40℃) 2 .心脏病患者 3 .妊娠期妇女 4 .解热措施 (1)药物解热 (2)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