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本 开 校 发 ——兼谈江西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现场交流 学习体验 江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谢 翌 博士
教师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在观念上发生改变的前提一定是因为实施了某项改革,使得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发展理论所认为的,先通过“洗脑”,改变教师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效果的改善。 ——学者托马斯·古斯基
报告的主题: 背景与概念框架 课程与课程意识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联校课程开发范式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第二轮课改: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我国课程权力下放 第一轮课改:从中央到部分地方(省一级) 1990年代 第二轮课改: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2000年始
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规定: 地方和学校安排的选修课占周课时的10.8%-18.6%,同时承担8.8%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原则上肯定了教师和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利和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 地方和学校为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也应创造条件开设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平均每周4-6节。
《关于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赣教基字〔2008〕41号) 对新课程选修课 : 分步实施规划 新课程选修Ⅱ可划分为通用地方课程2学分,专题地方课程1学分,校本课程至少3学分。 据此,学生在普通高中阶段必须获得地方课程3个学分(每学分需18学时),同时,至少获得校本课程3个学分(每学分需18学时)
校本课程开发 决策模式: 1、国家制定标准,学校决定内容,叫校本的课程开发,也可叫学校课程开发。 2、国家制定课程计划框架,留出一小部分空白课程由学校决定,叫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两种典型的定义 黄政杰(1985):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通过中央、地方和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教育人员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和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计划、实施和评价。 科恩(1985);校本课程开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学校少数人员,如校长、部分教师开发课程文件或成品;广义上,是指学校所用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视角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看,其基本视角有以下几个方面: 校本课程开发即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即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即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即国家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即以学校为主体的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弥补了中央课程管理体系的不足; 弥补专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促进课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合理分配课程资源; 满足多元化和民主化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反映学校特色; 提升教师和学校的主体地位。
开发范围 全部课程 部分课程 单项课程 非定向课程 新编 开发程度 改编 选择 个体 小组 全体 合作 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1.学校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为整体;满足学生需要为宗旨 2.课程开发活动 3.自主自愿 课程开发的幅度或者范围:课程结构的调整;部分课程的开发;个别课程的开发;隐性课程的开发;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课程开发方式:课程引进;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创新 课程开发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计划的实施、学习内容和结果的评价等等。 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3.自主自愿 4.持续和动态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 操作层次: 学校课程一级 领域一级 科目一级 课时一级
例:上海建平中学的校本课程层次 学校一级的校本课程 领域一级的校本课程 学科一级的校本课程 课时一级的校本课程
学习领域与科目、模块 学生心理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心理、校班会——主题活动、学习心理、人格心理…… 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音体美——双周音乐会、国庆通宵、健美操、电脑绘画……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理化生、政史地——环境保护、社区活动、南京行、长江行……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数理化生、信息科技、劳技——网络技术、电脑组装、机器人…… 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语文、政史地——诸子百家选读、史记选读、西部行…… 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外语、政史地——莎士比亚选读、欧洲行、美国行、澳洲行……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各学科——学农、学军、航模社团、跆拳道社团 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各学科——作文比赛、英特儿创新大赛、数学竞赛、化学竞赛……
模块课程举例 数学大师系列: 1.了解数学大师——选择部分中外著名的数学大师,让学生大师的成长经历中,学习数学大师的科学精神 2.接触数学大师——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平台上,了解一部分数学大师的重要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人类的贡献。
3.感悟数学大师——感受数学大师发现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的角度、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当时没有计算机(器)的情况下,是怎样保证其成果的精确度。 4.追踪数学大师——现代人如何追踪数学大师的足迹,探究未知的科学领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数学实践与探究系列: 1.游戏中的数学——从游戏出发,提炼出游戏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以此指导学生 揭示游戏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带着眼睛观察问题,带着脑袋思考问题”的习惯。
3.形态中的数学——通过对各种物体形态的研究,培养学生从定量分析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设计中的数学——设计是人们生存的必然需求,如:建筑设计、商业网点设计、密码设计、军事基地设计等等,所有的设计都蕴含着“最优化”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诠释设计的玄机,促进学生更新理念,使之成为创新人才。
语 文 成长系列:自我·自然·社会——学习方式把选文内容与自己的成长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真实的阅读,汲取养料,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语 文 成长系列:自我·自然·社会——学习方式把选文内容与自己的成长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真实的阅读,汲取养料,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文学系列: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体裁)——以讨论、鉴赏为主,培养审美情趣。
文言系列: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史纲)——史纲线为纵,文体线为横,形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序列。 “大家”系列: 《论语》、《史记》、《红楼梦》、鲁迅、莎士比亚——从文化角度选取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大家,采用多种形式,下大力气做充分的导读,着眼于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培育。 知识系列:语修逻文,字词句段篇
二、课程与课程意识 何谓课程 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缺乏的归因分析
课程——即学生所得到的一切经验,包括有计划的与非预期的,显性的与隐性的,文本性与默会的,活动过程与活动体验等。 树立“大课程观”:溢出教育范畴且包含教学 课程——即学生所得到的一切经验,包括有计划的与非预期的,显性的与隐性的,文本性与默会的,活动过程与活动体验等。 课程不仅是教材,也包括活动; 课程不仅是课或学科,也包括课的过程; 课程不仅是显性的,也包括隐性的; 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更是一种意识; 课程不只存在于教学层面,而是运作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 课程不只以学科形态存在,而是具有多种形态。
“课程”即“一个过程” ——过程隐藏着教育的“秘密” “课程”即“一个过程” ——过程隐藏着教育的“秘密” “打陀螺” 的同题异构 日本:一学期完成。主要任务:自制陀螺——自己设计制作方案和模型——利用锯、斧制作——与同伴交流你制作的陀螺的特点——到操场上打陀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 中国:一课时。主要活动:做陀螺——玩陀螺——玩中的探究——拓展活动:陀螺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差异在哪?——过程中体验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过程好了,结果差不到哪里去!”——“留白处理”
美国课程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的“课程层次论”: 课程存在于多个层面 美国课程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的“课程层次论”: 理想课程 文件课程 理解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消极的;显性的/隐性的
课程意识—— 课程是开放的 课程是民主的 课程是科学的
我国课程意识缺乏的归因分析 课程理论的缺失 管理体制单一化 开发主体是学科专家 经验主义
三、影响校本课程的因素 教师个人的因素 学校自身的因素 学校外部的因素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学校本身的因素 法定的学校自主权 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 教师合作文化:打破单干 经费、资源、咨询服务等支援系统 教师流动 学校规模(小型学校资源、人力不足) 内部评价机制 学校中层须“变脸”
中层须“变脸”:校本课程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 校 长 校本课程实施促进委员会 课程学习促进委员会 校本活动促进委员会 低 学 年 促 进 委 员 会 中 高 校 活 动 班 级 课程开发中心 课程咨询委员会
促进委员会的职能 n研究和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指导计划 n组织和实施研究计划 n开展校本研讨交流活动 n反思与评价
课程开发中心的职能 n课程开发与规划 n课程研究与设计 n课程培训与指导 n课程实施与反馈 n课程咨询与服务 n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咨询委员会 n构成: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 n职能: 审议和论证 培训与指导 评价与咨询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教师个人的因素 教师的认同 教师的意愿 教师的知能 教师的时间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校外因素 国家整体政策:考试制度;全国性的评价方案;教育行政机构;教师人事法规;经费补助办法等。 社会观念: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往往参照个人以往的经验;对学校中异于传统教育经验的事物常常心存疑虑、心存抗拒,对新开发的课程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认为这些课程只会影响他们子女的教育机会与成就。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开发什么?/如何开发? 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校本课程方案的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确立课程目标 第二步:确定课程架构 第三步:建构课程纲要 第四步:开发各教学方案 第五步:开发评量工具
(一)撰写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1、分析校情: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学校环境、教师能力、学生需求、所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总体规划等,要使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与特色。 2、确定方案。基于校情,确定校本课程建设总方案,并做出具体安排。总体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一)撰写《校本课程总方案》 原则:学校分析;学生需要分析 撰写的基本要求: 学校现状:优/劣/机/危分析 领导组织机构 方案确定的主要依据(政策依据,学生需要和条件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校本课程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门数、课时、课的基本类型以及限制条件) 选课说明,课程目录,课程说明,选择课程的方法。 评价 实施步骤 例:东塔乡校本课程方案
校本课程方案的制订:行动研究 目 标:校本课程标准的制订 组 织:将参与者分成6人小组,包括家长、学生及教师。 过 程: 目 标:校本课程标准的制订 组 织:将参与者分成6人小组,包括家长、学生及教师。 过 程: 1、解释拟订过程的重要性。 2、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如社会变化、社区的特性,学生群体特征,课程与教学的等方面的研究。 3、要求参与者各自完成这个句子:“我梦想中的课程是……”,在不讨论的情况下列出个人标准核心的形容词,举例:统整的,有意义的,…… 4、接着,每位参与者写一二句话来扩展形容词。如有意义的:课程应该让学生能够由学习的内容中发现意义与目的;课程应该和学习者的生活相联结。 5、小组成员分享各自的形容词,小组长只需在黑板上列举出形容词。 6、接着,小组成员分别针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以达到相互理解。 7、每位小组成员各自利用3分钟说明其中的一个形容词。在说明完毕之后,每位成员就黑板上的形容词进行投票,选出个人认为重要的15项。 8、小组确定得票最多的前15项。 9、在全体大会上,每个小组分别呈现各自的结果,找出共同的项目。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具体内容: (二)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4-6点;全面而具体;陈述格式 课程内容:知识与活动;选择与组织等 课程实施: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资源利用 课程评价:过程评价;评价主体多元 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案例
(三)撰写课程目标 一个案例 注意事项: 行为主体是学生; 使用外显的行为动词,如能做…,能说… 涵盖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大的范畴。
(四)确定校本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案例——档案袋评价等 主要是对校本课程纲要,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对课程纲要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能容选择是否合适,课程资源是否得到开发?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否?课程评价方法是否恰当等。 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过程,等等。 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学生参与能力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学生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课程评价案例——档案袋评价等
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 1.课程选择: 学校选择课程; 学校选择教科书;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2.课程改编:是一种常用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但是另一个方面也是学校比较忽视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 3.课程整合:跨学科/主题中心等 4.课程补充:存在比较早的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5.课程拓展:围绕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 6.课程新编: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时事专题的编写 一些案例
校本课程总体方案的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 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申报与审议 学生选择与科目确定 课程实施与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评价与管理
四、联校课程开发与教师培训(刘良华,2006) 教师个人开发校本课程的力量有限而且浪费资源,所以需要“联校开发” “联校开发”将带来教师共享、课程共享、物质资源共享等变化 使“联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同时成为“校本教师培训”的过程
“联校开发”的前提性条件 建立校本课程“联校开发” 的基地:建立联校课程开发中心和课程审议委员会 “联校开发”的基地类似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区提出的“基地校”。 “基地校”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区主要是“示范性高中”。
“示范性高中”的“示范性”问题 “示范性高中”应该成为本社区的“校本教师培训基地”。实际上很多示范性高中已经发挥了“校本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 使“示范性高中”成为本社区的新课程实验的“校本教师培训基地”
从“校本教师培训基地”到“校本课程联校开发基地” 另外两种可能:一是示范性高中与示范性高中之间的联校开发,这属于强强联合 另一种可能是一般性高中与一般性高中之间的合作交流。 相比之下,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使“示范性高中”成为本社区的“校本教师培训基地”。 相关的 “支持系统” 包括“专业支持”、“行政支持”、“财政支持”、“社区支持”(包括家长)——这里主要讨论专业支持
基于“自主开发”的“支持系统”:使支持成为一种需要 实验学校“需要”专家的专业支持的前提是专业支持者是否了解实验学校的需要相关。 大量的观察和调查研究工作。 相对而言,大学或教研部门的专业支持者往往更了解小学和初中,而对高中的了解相对“薄弱”。
关键词 能否形成一种师范院校和教研机构支持和辅导地方教育的文化,能否形成一种中小学教师热情参与当地的教育研究会和教育研讨会的文化,将极大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甚至对整个新课程实验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联校开发、示范性高中、联校开发基地、校本教师培训基地、支持系统。 在这些关键词中,无论专业支持,还是“联校开发”,都基于各个学校“自主开发”。
向全省的同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