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及其哲学 二、后期墨家哲学 三、名家哲学 (一)惠施 (二)公孙龙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讲:导论 The Introduction  哲学与中国哲学  哲学与哲学史 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Advertisement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 一 )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 二 ) 道家 老子 庄子 ( 三 ) 法家 韩非子 ( 四 ) 墨家 墨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看日历.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中小学教师 & 教育研究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宋维红.
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 王强 北京大学哲学系.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平民圣人---墨子 讲授人:杨一.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第一节 名辩思潮与名家 第二节 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第三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欢乐颂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胡巧巧.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姓名:娄宸铭 年龄:8岁 采访地点:北京望京新华书店 协助人:妈妈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第五章 墨子哲学思想.
墨子 1 这一生.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四章、墨家的政治思想:兼爱公利 平民百姓的侠义之道与明君清官理想 一、墨子其人其书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 教师 李琳.
宝洁的品牌战略.
兼爱 墨 子.
墨子与墨家思想.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色彩 · 对比.
小考 – School Subjects (Small) test
用event class 从input的root文件中,由DmpDataBuffer::ReadObject读取数据的问题
第3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陈恭和.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4.2 证明⑶.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东城中学 孙雅力.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Salem, Good Morning 大家早上平安
§8.3 不变因子 一、行列式因子 二、不变因子.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惊弓之鸟 山西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王 丹.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組員:盧皓昕 老健儀 石妙瑩 黃正怡 黃靜儀 黃碧如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使用Fragment 本讲大纲: 1、创建Fragment 2、在Activity中添加Fragment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一、墨子及其哲学 二、后期墨家哲学 三、名家哲学 (一)惠施 (二)公孙龙子 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四章 墨家、名家哲学 一、墨子及其哲学 二、后期墨家哲学 三、名家哲学 (一)惠施 (二)公孙龙子

墨子与墨家 兼爱与“仁”的反省 尚贤与尚同 非乐与节葬 天志与明鬼 三表

一. 墨子与墨家 墨子其人 墨子其书 墨学渊源 墨家

墨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墨子 墨子本人活动:《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 墨子本人思想:《尚贤》、《尚同》等31篇 墨家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辩》。 墨家专业技术知识:《备城门》等11篇

墨子其人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杨墨之道,得圣人之一而废其百者是也。圣人之道,兼杨墨而无可无不可者是也。……二子之失于仁义而不见天地之全,则同矣,及其所以得罪,则又有可论者也。杨子之所执者为己,为己,学者之本也。墨子之所学者为人,为人,学者之末也。是以学者之事必先为己,其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则不可以不为人。故学者之学也,始不在于为人,而卒所以能为人也。”( 《杨墨》)

2. 墨子其书:《墨子》(墨家哲学的主要典籍) 明· 福建芝城姚奎排 印的铜活字本《墨子》

3. 墨学渊源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淮南子》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

二.兼爱与“仁”的反省 兼相爱,交相利 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这就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兼爱中》)

2. 兼即仁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人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墨子·兼爱中》)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同上) “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也,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兼爱不是无偿地泛爱,爱人是为了人爱,利人是为了人利)

3.非儒 “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为上者行之,不必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公孟》) “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从事于义,必为圣人。”(《贵义》)

4.非攻——兼爱原则用于国与国间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者,其说将何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誉?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所同义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非攻》下) (征伐对天、鬼、人的利益皆有害)

三. 尚贤与尚同 1. 尚贤——推广到设官治事上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而不注重其出身。 贤人标准与儒家不同,儒家主要的标准是:“其为人也孝悌”;墨子的标准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选拔对象,儒家根据“亲亲”、“尊尊”的原则,先要分亲疏、贵贱;墨子则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2. 尚同——兼爱用于行政上 (1)论国家起源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形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尚同上》)

(2)尚同而下不比 天 天子 国君 乡长 里长

四. 非乐与节葬、节用——“兼爱”的原则推广到人民生活上 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之衣食之财”(《非乐上》)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这一点:“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三辩》)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俯仰周旋威仪之礼……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中》)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者,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野。虽身知其安野,口知其甘野,目知其美野,耳知其乐野,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命下》)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伐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

2. 节葬、节用 厚葬的危害 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节葬下》)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信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信也。其信之,非外取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是以信之。”(节用下)

墨子把“利”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他所谓“兴天下之利”的“利”,其具体内容是“富”与“庶”。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兼爱中) 墨子把“利”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他所谓“兴天下之利”的“利”,其具体内容是“富”与“庶”。 墨子的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不仅强调行为的效果,也注意到行为的动机。

五. 天志、明鬼、非命:墨子的人生观与天人关系论 1.“非命”、“尚力”的人生观 力指个人主体创造性、人的活动,命指人生境遇的固定性 反对宿命论,主张命运由人自为

2、“天志”、“明鬼”的天人关系论 孔子“畏天命”,墨子则大讲“天志”、“天意” 。 天能对人赏善罚恶,人也能以其行为感应天 鬼也能与人交通,对人赏善罚恶 “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非命下》) “天子未得恣己而为政,有天政之。”“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天志上)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天志上》)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天志上》)

“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以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天志下》)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明鬼下》) “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 “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兄弟之不慈孝弟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听治,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乱。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明鬼下》)

墨子不仅重“天”,而且重“鬼”。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墨子则根据历史传说和众人“耳目之实”,证明有鬼。他之所以重鬼,是因为鬼能尚善罚暴。 墨子坚决否认命运的存在——非命。他认为,王公大人的国家治乱,卿大夫的贵贱荣辱,庶人的贫富、饥饱、寒暖,都决定于个人的努力或不努力,不在于命运,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鬼神又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是沟通天人的中介)

六. 取名予实与三表 先秦,认识论主要是围绕着“名实”之辩而展开的 。 “故我曰瞽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亦以其取也。”(贵义)

“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 (提出“三表”或“三法”来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客观标准)

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 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的标准。墨子讲的直接经验并非是个别人的经验,而是指“百姓”、“众人”的经验。

再次,“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墨子认为一种好的学说,一定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获得好的效果。“三表”法表明墨子是一个经验论者 。

墨子并不否定逻辑思维。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非攻中) 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类”、“故”、“理”三个互相关联的逻辑范畴。 “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非攻下) “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

七. 思考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

名家 历物十事 白马论 坚白论 指物论

一. 名家 名家与辩者 名家渊源 名家代表人物

1. 名家与辩者 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庄子天地》)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庄子天下》)

——《汉书·艺文志》 2. 名家渊源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謷者为之,则苟钩鈲析乱而已

3. 名家代表人物 (1) 惠施: 合同异派 (2) 公孙龙:离坚白派

(1) 惠施: 合同异派 惠施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生平已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370年,死于公元前318年。惠施曾做过魏国的相,与庄子经常辩论问题。他的著作已全部散失了,现在仅能根据《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的片断记载,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濠梁之辩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2)公孙龙:离坚白派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公孙龙子·疾府》 《公孙龙子》

二. 历物十事 惠施的著作已经散佚,仅《庄子天下》篇记载其历物十事: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讲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无厚是薄之极至,虽没有体积,但有面积,所以“其大千里”。

Have A Break!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讲空间的相对性。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讲时间的相对性。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天下之物,如果说其是同,则皆有相同之处,所以可以称作“毕同”;异亦亦然。世俗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同异,只是小同小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万物既然有“毕同”的方面,那对万物就应当同等看待,无差别地、普遍地爱一切东西。 今日适越而昔来。 讲时间的相对性。 连环可解也。 讲事物的相对性。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讲空间的相对性。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万物既然有“毕同”的方面,那对万物就应当同等看待,无差别地、普遍地爱一切东西。

三. 白马论 (1).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2).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可致;白马者有去取于色,故黄黑不可致。 (3). 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 马与白马的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

四. 坚白论 公孙龙所谓的“离坚白”,就是说“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坚白论》)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同上) 他看到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官与感觉,感觉与感觉之间联系的论证方法是错误的。

五. 指物论 公孙龙所谓的“指”就是指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他认为,事物都有共性或概念(指),而每一共性或概念则不必依赖于别的共性或概念。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指物论》) 公孙龙所谓的“指”就是指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他认为,事物都有共性或概念(指),而每一共性或概念则不必依赖于别的共性或概念。

六. 思考 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谈谈公孙龙的白马论 惠施与公孙龙思想有什么不同?

Next Time:易传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