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请思考:《岳阳楼记》里的范仲淹为什么会如此“心忧天下”呢?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2.4万 1.7万 1万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26万 116万 91万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欠缺1500万余贯 所出无余 剩2408万余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五代十国形势图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根据以上对话,宋太祖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宋太祖的担心是如何解决的? 宰相赵普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人教版必修一
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 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 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 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续资治通鉴》
请思考:你认为宋太祖为赵普置副的目的是什么? 上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 ——《续资治通鉴》 请思考:你认为宋太祖为赵普置副的目的是什么?
“冗兵” “冗官” “冗费” 原因 后果 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 ②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
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从各路、州、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全国军队总计1259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太祖、太宗时选练的禁兵大多已死去,老弱又不能裁减,后来的兵士没有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士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难免骄惰。太祖时,禁军领月粮,营在城西者在城东给,营在城东者在城西给,都由自己背负。仁宗时,禁军领粮,竟要雇人挑。首都东京的禁兵整天在街上嬉游,买卖“伎巧绣画”,衣服举止都不像军兵。陕西路沿边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知道作战,见到敌人就害怕。宋对西夏屡战屡败,西夏听说宋兵多禁军,就举手相贺,以为必胜。
“冗兵” “冗官” “冗费” 原因 后果 ①削弱官员权力,一职多官 ②科举考试、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军队战斗力低下;军费负担沉重 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冗兵” “冗官” “冗费” 原因 后果 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 ①削弱官员权力,一职多官 ②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②科举考试、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 军队战斗力低下;军费负担沉重
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加上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科举以外,还有所谓“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通过“恩荫”授官,甚至皇族宗室七岁时即可授官。 太祖时,曾立誓约,不杀大臣。太宗也对臣下极宽,曾对宰相说:“弊病如同鼠穴,如何能堵塞,只要除去其甚者就可以了。”真宗以下的皇帝,继续标榜“大度宽容”这个“祖宗旧法”,除叛逆谋反罪外,京官犯罪,只是贬任地方官,俸禄照旧,罪大者也只是降级到“远恶军州”安置,“过岭”(大庾岭)、“过海”(到海南岛)算是最重的处置,但仍然做官食禄。官员们相互庇护,有恃无恐,贪污行贿屡见不鲜。大小官员放手敲剥人民,生活极其奢靡腐败。 呦,他怎么也当官了啊?
财政困难 积贫积弱 “冗兵” “冗官” “冗费” 原因 后果 ①削弱官员权力,一职多官 ①冗兵、冗官 ②大兴土木 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冗兵” “冗官” “冗费” 原因 后果 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 ①削弱官员权力,一职多官 ①冗兵、冗官 ②大兴土木 ②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②科举考试、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③向辽、西夏交纳“岁币” 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 军队战斗力低下;军费负担沉重 行政效率低下;奢侈腐化;官俸负担沉重 财政困难 积贫积弱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北宋的统治 太祖 太宗 真宗 神宗 英宗 仁宗 哲宗 徽宗 钦宗 960-976 976-997 997-1022 1067-1085 1063-1067 仁宗 1022-1063 哲宗 1085-1100 徽宗 1100-1125 钦宗 1125-1127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 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纵容兼并) 苛捐杂税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反抗不断
公元1067年,不到二十岁的太子赵顼[xū]即位,他就是宋神宗。 神宗即位的第三天,三司使奏报:自宋夏战争以来,征调财力,动用国库,“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材料一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缗 入不敷出。从财政上讲,宋政权几近垮台。 ——摘编自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问题一:神宗即位时北宋的财政状况怎样?
血气方刚的宋神宗求治心切,他立即咨询前宰相富弼,富弼说:“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紧接着他召见谏官司马光,司马光说:国库之所以不够用,是由于花钱太过奢侈,朝廷赏赐不知节制,宗室数量太大,官员过多,军队素质不够精良。 两人的观点都没有使宋神宗满意,于是他想到了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此后在地方任职长达35年,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即位之初,宋神宗就召王安石进京,几个月后王安石任翰林学士。与此同时,宋神宗把司马光迁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不久,河北发大水,司马光向神宗建议:改变赏赐群臣的旧例,节省财务以救灾荒。几天后,宋神宗召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讨论赏赐方法,结果引发一场争论。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材料二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问题二: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宋神宗持何态度? 是节流还是开源。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1069年农历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而此前一天,宋神宗又任命了反对“大变法度”的富弼为宰相。二十多天后,朝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由王安石与管军事的知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筹划与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了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 请思考:宋神宗进行这样的人事安排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是幼稚的反映,还是智慧的表现?是为了防止措施失当,还是防止王安石权力过大?
准备工作就绪后,1069年农历七月,第一项变法措施出台了。 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150万人口。除士农工商外,还有数量巨大的皇室成员、各级官僚和驻军,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为了满足东京的需要,宋初设置东南六路发运使,每年按规定数目向京城供应各种物质。各地转运使既不了解京城所需与储备情况,也不管地方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规定数量采购。产量降低时采购数量也不减,富商大贾则趁机操纵物价,牟取暴利;消费数量减少时,大量物资积压京城,为防止霉烂变质不得不半价出售,造成巨大浪费。 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制定了均输法。
问题三:与以前的“发运”相比,均输法有哪些调整?这些调整有何益处? 材料三 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问题三:与以前的“发运”相比,均输法有哪些调整?这些调整有何益处? 根据各地的产量以及京城的需求量决定采购量,采购时考虑商品的价格和运输的成本,并出售多余的商品。
苏辙等人指出,政府采购,不是品牌不要,没有回扣不买,价格过高,腐败丛生。政府垄断商业,侵夺商人之利,商业受到影响,使商业税收减少。 每逢青黄不接或遇天灾人祸时,较富裕的上等户靠积蓄度日,而贫困的下等户往往被迫借高利贷以渡难关,一旦无力偿还,就可能失去土地。政府为此出台了青苗法。青苗法规定:用国库储存的钱谷作为本钱,在春秋之时放贷给农民,依户等高低贷与数额不同的钱;以青苗作抵押,待到春秋两季收成之后,随两税交纳,并加还利息钱。
材料四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问题四: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
材料五 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鞭打之意)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问题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 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收取困难,会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材料六 欧阳修认为:夏料钱于春中俵(biào,把东西分给人)散,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户户缺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尚有说焉。若秋料钱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 ——转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问题六:欧阳修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 夏季贷款利于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而秋季放贷纯粹是为了获取利息。
问题七: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其理由是什么? 针对青苗法,反对者的理由是否成立?王安石的解释是否合理? 材料七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问题七: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其理由是什么? 针对青苗法,反对者的理由是否成立?王安石的解释是否合理? 收取利息方面。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缓解财政困难。
材料八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问题八:易中天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 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
宋代役法规定,按户等高低分别轮流负担官衙的差役。服役不仅没有报酬,而且差役很多,如保管公物、督收赋税、追捕盗贼、传递命令等。有钱有势的人家服轻役或不服役,沉重的负担就落在一般平民身上。为了规避重役,民众“土地不敢多耕”,怕被评为大户人家;“骨肉不敢义聚”,怕被评为人多之户,甚至铤而走险,“不得已而为盗贼”。在这种情况下,免役法出台了。
免役法规定:向原服差役的农村上三等户征收免役钱,向其他户及原先不服役的官户等减半征收助役钱,免去原先按户等轮流到官府中服的差役,改由官府出钱募人服役。并征收宽剩钱,以防灾年役钱无法征收。 为了缴纳免役钱,广大农民被迫“杀牛卖肉,伐桑鬻薪”。而且宽剩钱由法定的百分之二十,普遍扩大至百分之四五十。免役钱并非都用于募役,还用于官府的开支、胥吏的工资。更为严重的是,交了钱还得服役。
材料九 苏辙认为:役使人民时不可不用乡间民户,犹如任命官吏时不可不任用士人。乡户有田产来谋生,所以无逃亡的忧虑;这些人纯朴愚钝而很少诈伪,所以无欺骗轻侮的祸患。现在舍弃这些人不用,恐怕掌管财务的人中,必定有盗用的奸吏;掌管捕拿盗贼的人中,必定有逃窜隐遁的弊病。……有官品的人家免服徭役,这是由来已久的事。在古代凡属国子俊秀即将要被国家任用为官的人,本人都免服徭役;政府中的办事及勤杂人员,既然在官府中任职做事,也都免除家人的徭役。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问题九:苏辙反对免役法的理由是什么? 招募的人员没有当地普通农户可靠;在政府任职的人家不应分担徭役。
1072年,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制,牟取暴利。因此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提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则“商旅以通,国用以足”。于是,朝廷拨款一百万贯,由官府收购滞销货物,商贩以财产抵押向官府赊购货物以贩卖,还账时还须每年纳息钱二分。这就是市易法。 王安石称,物品在市场上无法出售时,可以出售给有关部门,用来换取其他商品。也可以作为抵押品向政府借贷,半年期利息为10%。
问题十:对于市易法的实施,为什么“人不胜其怨”? 材料十 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商贾为之不行,通都会邑,至有寂寞之叹,非独商贾之患也,而上下均受其弊”。连最初倡议施行市易法的魏继宗也认为,“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问题十:对于市易法的实施,为什么“人不胜其怨”? 原本是购买滞销商品,但实际上却专门抢购紧俏物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利润指标,也才能从中渔利,中饱私囊。 政府垄断了市场,影响了商业的正常运行。
问题十一:从这段史料看,变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材料十一 青苗钱“岁收息三百万贯”;免役钱“岁计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而且役钱并非专用于雇役,“所费止用所入三分之一”;市易息钱并市利钱“总收百三十三万二千缗有奇”。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问题十一:从这段史料看,变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财政收入增加。
材料十二 国家加强了官营禁榷(榷:专卖),“徒使小民失业,商旅不行”。根据神宗逝世之后的统计,商人们共欠了市易息钱921万余贯。在政府一律免除市易息钱和罚钱之后,开封府的欠款数如下: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问题十二:变法对商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身份 户数 欠款(万贯) 大姓 35 154 酒户 27 83 小姓 (其中欠款二百贯以下户) 27093 (25353) (46) 总计 27155 320 商人欠债惊人,甚至破产,商业萧条。
当时有一千多农民集体进京上访,到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王安石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司马光上任后,全面否定了新法,受到了好评。若干年后因神宗去世,司马光入京,百姓夹道欢呼:“公无归洛(洛阳),留相天子,活百姓。”司马光去世后,京城民众多供奉其像;四方之人,多到京师请购其像。当时竟然出现了专画司马光遗像而发家致富的画师。
有人研究指出,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经济思想和现代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核心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商业化,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其经济思想具有超前性,但是,当时为什么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
问题十三:为什么变法会遇到那么多的阻力? 材料十三 “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这等于是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也不能展开。“市易法”使执行者成为零售商,“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问题十三:为什么变法会遇到那么多的阻力? 措施脱离实际,执行出现偏差。
变法最终失败了,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政策在执行中违背了初衷,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问题十四:在作者看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十四 王安石得不到朝中众臣的支持,只好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大都属于人品不正者。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大宋王朝从上至下都烂透了,靠这样的官员去实施新法,新法只能成为他们的又一条生财之道。 ──转引自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 问题十四:在作者看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用人不当,没有严格贯彻新法的官员,政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