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清 热 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Advertisements

妊娠期药物的应用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 梁雪芳. 中药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干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 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定义 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功效及适应证 化痰药-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亦可用 于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癫痫惊厥、中风等。 温化寒痰药-温燥-温肺祛寒-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化热痰-热痰、燥痰证.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十六章 消 食 药. 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 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一. 含义 :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 第六课肝、胆食疗方法分析 病因分析 肝炎、胆囊炎 高血压 头痛、失眠、黑眼圈.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第十节 止血药 定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 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适应证: 出血证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 为咯血、咳血、鼻出血、吐血、便血、 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 可分为: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虚寒性 出血;出血兼有瘀滞。
1 止血药 一、含义 : 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 药,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 : 止血 。 三、分类 :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四、适应证:出血证。 五、配伍: 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防止止血留瘀。 六、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2 .关于炒炭止血的问题。
第十七节 开窍药 定义:凡以开通心窍,启闭醒神为主要 作用,用以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 开窍药。 适应证: 用于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 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痫病、中 风等猝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 特点:味辛、芳香,善于走窜,入心经。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第三节 补阴药及方剂. 阴虚证 表现为两类见症: 表现为两类见症: 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 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 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 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 二是阴虚生内热,出现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 颧发红;或阴虚阳亢,出现头晕目眩。
第四章 袪风湿药.
第 四 章 清 热 剂.
第十一章 二、止血药 (一)、含义: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止血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概念: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 消 除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 发散风热药。
感冒中成药合理使用 德胜中心 刘桂伶.
第八章 理气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平肝息风药 一、含义: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 二、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三、主治: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祛风湿药.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温经散寒话艾叶.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蓼 科Polygonaceae.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清热剂.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第三节 补血药.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王 付 制作.
第六单元 解表药.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第二十一章 安 神 药.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 十 章 泻 下 药.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第一节 喉痹.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经行感冒.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清热药.
安神药 一、含义: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 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二、功效:宁心安神。 三、分类:重镇安神,养心安神。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消食药.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大血藤(红藤) 苦平 大肠肝 藤茎
利水渗湿药.
鸡蛋知多少 制作人员:郭怡欣 崇家荣 张茅 郑云淇.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消 食 剂.
化痰止咳平喘药 概 述 第一节 清化热痰药 第二节温化寒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 活血化瘀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九章 清 热 药

一.含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性味归经: 药性寒凉,沉降入里,味多为苦。

三.功效: 1. 清热泻火 2. 清热燥湿 3.清热解毒 4. 清热凉血 5. 清虚热

四.适应证:里热证 1. 实热: 气分实热证 脏腑实热证 湿热证(湿疹,泄泻,痢疾,黄疸,带下,热痹…) 血分实热证 热毒疮疡证 2.虚热:阴虚内热证

五.分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六.使用注意: 1.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某些苦寒药易化燥伤阴,阴虚者慎用。 3.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 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肺热喘咳 石膏 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 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肺热喘咳 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内热消渴

2.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疮疡不敛,湿疹,烫伤,外伤出血

石膏 使用注意: 煎服,15---60克 内服宜生用,须打碎先煎 外用宜火煅,研末敷患处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 母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 1. 清热泻火—热病烦渴 2.滋阴润燥 — 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骨蒸潮热 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知母 使用注意: 煎服,6---12克。 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芦根 天花粉 相同功效应用: 芦根 清热泻火 热病口渴消渴 生津止渴 (+沙参,麦冬…) 天花粉

芦根 甘,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除烦止呕----胃热呕哕 2.清热泻火----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3.利尿----热淋

芦根 使用注意: 煎服,15—30克,鲜品用量加倍 脾胃虚寒慎用。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肺热咳嗽 2.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肺热咳嗽 2.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3.含有天花粉蛋白,可引起流产,孕妇忌用

天花粉 使用注意: 煎服,10—15克 孕妇慎用。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

竹叶 淡竹叶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热病烦渴 2.清心火---口疮 3.利尿—热淋,小便短赤涩痛

竹叶 使用注意: 煎服,6—15克,鲜品15—30克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栀 子 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应用: 1.泻火除烦—热病心烦 2.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3.凉血—血热吐衄 (吐血,尿血,血淋等) 栀 子 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应用: 1.泻火除烦—热病心烦 2.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3.凉血—血热吐衄 (吐血,尿血,血淋等) 4.泻火解毒,消肿—目赤肿痛,热毒疮疡

栀 子 使用注意: 煎服,6—10克 生用入气分清热泻火 炒用入血分凉血止血(处方名:栀子炭,焦山栀) 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

夏枯草 辛,苦,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明目—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2.散结消肿—瘰疬,瘿瘤,乳胀,乳腺增生 夏枯草 辛,苦,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明目—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2.散结消肿—瘰疬,瘿瘤,乳胀,乳腺增生 3.现代常用于降血压

夏枯草 使用注意: 煎服,9—15克 脾胃虚弱者慎用。

决明子(草决明)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目暗不明,头痛眩晕 2.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决明子(草决明)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目暗不明,头痛眩晕 2.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3.现代常用于降低胆固醇

决明子 使用注意: 煎服,9—15克 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热水冲泡亦可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青葙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 芩 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 1. 清热燥湿 —善清中上焦湿热,治疗湿热证如:湿温病,痞满呕恶,黄疸,泄痢 黄 芩 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 1. 清热燥湿 —善清中上焦湿热,治疗湿热证如:湿温病,痞满呕恶,黄疸,泄痢 2. 清热泻火 —善清肺火,泻上焦实热,治疗火热证如:高热烦渴,肺热咳嗽

3.清热解毒—疮痈肿毒 4.清热止血—血热证如:吐血,便血等(+大黄,槐花) 5.安胎—胎热之胎动不安

黄 芩 使用注意: 枯芩----年久宿根,善清肺火 子芩----年少子根,善泻大肠湿热 煎服,3—10克 清热,解毒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黄 芩 使用注意: 枯芩----年久宿根,善清肺火 子芩----年少子根,善泻大肠湿热 煎服,3—10克 清热,解毒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

黄 连 苦,寒 归心,胆,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善清中焦湿热,治泻痢要药) ----湿热痞满 ----湿热呕吐 黄 连 苦,寒 归心,胆,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善清中焦湿热,治泻痢要药) ----湿热痞满 ----湿热呕吐 ----泻痢,里急后重

黄 连 苦,寒 归心,胆,脾,胃,大肠经 2.泻火解毒(善清心经实火) ----高热神昏,心烦失眠 ----痈肿疮疡,目赤,口疮 黄 连 苦,寒 归心,胆,脾,胃,大肠经 2.泻火解毒(善清心经实火) ----高热神昏,心烦失眠 ----痈肿疮疡,目赤,口疮 ----血热吐衄 ----胃热呕吐吞酸,牙痛,消渴 ----外治湿疹,耳道流脓

黄 连 使用注意: 煎服,2—5克 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酒炙----清上焦火热,目赤肿痛,口疮 黄 连 使用注意: 煎服,2—5克 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酒炙----清上焦火热,目赤肿痛,口疮 姜炙----清胃和胃止呕,痞满呕吐 吴茱萸炙----疏肝和胃止呕,呕吐吞酸 本品大苦大寒,过量久服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阴,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 柏 苦,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 ----湿热泻痢,带下证,淋证 ----湿热黄疸 黄 柏 苦,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 ----湿热泻痢,带下证,淋证 ----湿热黄疸 ----湿热脚气,痿证 2.泻火解毒疗疮----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3.除骨蒸(善清相火,退骨蒸)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黄 柏 使用注意: 煎服,3—12克 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盐水炙----滋阴降火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龙 胆 苦,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治疗湿热黄疸,阴痒,湿疹,带下 龙 胆 苦,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治疗湿热黄疸,阴痒,湿疹,带下 2.泻肝胆火—善泻肝胆实热,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龙 胆 使用注意: 煎服,剂量不宜大,3—6克 脾胃虚寒者忌用 阴虚津伤者慎用

秦 皮 苦,涩,寒 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湿热泻痢 2.止带----湿热带下 秦 皮 苦,涩,寒 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湿热泻痢 2.止带----湿热带下 3.明目—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翳障

秦 皮 使用注意: 煎服,6—12克,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脾胃虚寒者忌用

苦 参 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湿热泻痢,黄疸 2.利尿—淋证,小便不利 苦 参 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湿热泻痢,黄疸 2.利尿—淋证,小便不利 3.杀虫 —带下阴痒,湿疹,疥癣,皮肤瘙痒,可内服及外用 4. 现代可用于治疗心率失常

苦 参 使用注意: 煎服,4.5—9克,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脾胃虚寒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白鲜皮 苦,寒 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皮肤科常用药,可内服外用 ----湿疹,疥癣,皮肤瘙痒 白鲜皮 苦,寒 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皮肤科常用药,可内服外用 ----湿疹,疥癣,皮肤瘙痒 ----湿热黄疸,热痹

白 鲜 皮 使用注意: 煎服,5—10克,外用适量,煎洗患处或研粉敷。 脾胃虚寒者慎用。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治疗热毒疮痈,内痈外痈之要药 功效应用: 金银花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痈肿疔疮 连翘 疮家圣药

金银花 甘,寒 归肺,胃,心经 处方别名: 银花,双宝花,忍冬花 功效应用: 1.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2.清热解毒—暑热证,小儿热疮,痱子 金银花 甘,寒 归肺,胃,心经 处方别名: 银花,双宝花,忍冬花 功效应用: 1.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2.清热解毒—暑热证,小儿热疮,痱子 (金银花露)

金银花 使用注意: 煎服,6—15克 生用----疏散风热 炒炭----治热毒血痢 露剂----治暑热烦渴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连 翘 苦,微寒 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应用: 1.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连 翘 苦,微寒 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应用: 1.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2.清心利尿----苦寒泄降,善清心火,治疗热淋

连翘 使用注意: 煎服,6—15克 清翘----清热解毒 老翘----疏散风热 连翘心----清心泻火 脾胃虚寒及疮疡脓清者不宜。

桑叶,菊花:解表之力轻,与杏仁,桔梗配伍重在宣肺止咳 金银花,连翘:解表(疏散风热)之力强,且能清热解毒

穿心莲 (苦草) 苦,寒 归肺,心,大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咽喉肿痛,外感风热 2.凉血 3.消肿 穿心莲 (苦草) 苦,寒 归肺,心,大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咽喉肿痛,外感风热 2.凉血 3.消肿 4.燥湿----湿热泻痢,湿疹 5.现代多作为广谱抗菌药

穿心莲 使用注意: 煎服,6—9克 其味苦,入煎剂易致恶心呕吐,故多做丸剂,片剂。 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药材来源: 大青叶 ----菘蓝的干燥叶片 板蓝根—菘蓝的干燥根 青黛—马蓝,蓼蓝,菘蓝茎,叶加工后的干燥粉末

板蓝根 苦,寒 归心,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温热病,温毒发斑,痄腮等 2.凉血,利咽—外感发热,咽喉肿痛 板蓝根 苦,寒 归心,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温热病,温毒发斑,痄腮等 2.凉血,利咽—外感发热,咽喉肿痛 3.现代多用于抗病毒,抗细菌药

板蓝根 使用注意: 煎服,9—15克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青黛 咸,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温热病,温毒发斑,痄腮,口疮等 2.清热泻火—咳嗽,痰中带血 青黛 咸,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温热病,温毒发斑,痄腮,口疮等 2.清热泻火—咳嗽,痰中带血 3.清肝泻火,定惊 —惊风 4.现代多用于抗癌药

青黛 使用注意: 内服1—3克,难溶于水,宜入丸散剂服用或外用 胃寒者慎用

蒲公英 苦,甘,寒 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乳痈(治乳痈要药) 疮疡疔毒 肠痈肺痈,咽喉肿痛,瘰疬,毒蛇咬伤 蒲公英 苦,甘,寒 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乳痈(治乳痈要药) 疮疡疔毒 肠痈肺痈,咽喉肿痛,瘰疬,毒蛇咬伤 2.利湿通淋—热淋,黄疸

蒲公英 使用注意: 煎服,10—15克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土茯苓 甘,淡,平 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1.解毒,通利关节—治梅毒要药 2.除湿—带下病,湿疹,皮肤瘙痒 3.解毒----痈肿,瘰疬

土茯苓 使用注意: 煎服,15—60克 外用适量。 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鱼腥草 辛,微寒 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治肺痈要药,痰热喘咳 2.清热解毒,消痈—痈肿疮毒 3.利尿通淋—热淋,热痢

鱼腥草 使用注意: 煎服,15—25克 不宜久煎。 鲜品加倍,水煎,捣汁服,外用适量。 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

大血藤(红藤)苦,平 归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治肠痈要药 2.活血—闭经,痛经跌打,损伤 3.祛风止痛—风湿痹证

大血藤 使用注意: 煎服,9—15克 外用适量。 孕妇慎用。

败酱草 辛,苦,微寒 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肠痈腹痛首选药,治疗肠痈,肺痈,疮疡 败酱草 辛,苦,微寒 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肠痈腹痛首选药,治疗肠痈,肺痈,疮疡 2.祛瘀止痛—产后腹痛,痛经

败酱草 使用注意: 煎服,6—15克 外用适量。 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不宜服用。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功效应用: 射干 山豆根 清热利咽,为喉科要药 马勃 ----咽喉肿痛(热毒痰火蕴结型)

射干 苦,寒 归肺经 功效应用: 使用注意: 1.苦寒降泄,入肺,善清肺火,兼能消痰,治痰热咳喘(+桑白皮,黄芩);寒痰咳喘(+麻黄,细辛) 射干 苦,寒 归肺经 功效应用: 1.苦寒降泄,入肺,善清肺火,兼能消痰,治痰热咳喘(+桑白皮,黄芩);寒痰咳喘(+麻黄,细辛) 使用注意: 煎服,3—10克 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

山豆根 苦,寒 有毒 归胃,肺经 功效应用: 使用注意: 1.大苦大寒,善清肺火,解毒利咽,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 煎服,3—6克 山豆根 苦,寒 有毒 归胃,肺经 功效应用: 1.大苦大寒,善清肺火,解毒利咽,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 使用注意: 煎服,3—6克 有毒,不宜过量,脾胃虚寒者慎用。

马勃 辛,平 归肺经 功效应用: 使用注意: 1.质地轻,入肺,能宣散肺经风热,清泻肺火,兼能止血,治疗内外伤出血证。 马勃 辛,平 归肺经 功效应用: 1.质地轻,入肺,能宣散肺经风热,清泻肺火,兼能止血,治疗内外伤出血证。 使用注意: 煎服,2—6克,包煎。外用适量。 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不宜。

白头翁 马齿苋 地锦草 功效应用: 湿热泄泻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湿热痢疾

半边莲 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半边莲 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清热解毒,是抗癌的常用药

木蝴蝶 苦,甘,凉 归肺,肝,胃经 功效应用: 1.清肺利咽----音哑,肺热咳嗽 2.疏肝和胃----肝胃气痛 煎服,1—3克

贯众 紫花地丁 野菊花 贯众----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重楼 拳参 漏芦 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拳参----清热解毒,消肿,止血 漏芦----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金荞麦 青果 鸦胆子 金荞麦----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青果----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

熊胆粉 千里光 白蔹 熊胆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千里光----清热解毒,明目,利湿 熊胆粉 千里光 白蔹 熊胆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千里光----清热解毒,明目,利湿 白蔹----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四季青 绿豆 四季青----清热解毒,消肿祛瘀,止血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甘,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热入营血证,血热出血证,斑疹 2.养阴生津 热病伤阴,内热消渴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生地黄 甘,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热入营血证,血热出血证,斑疹 2.养阴生津 热病伤阴,内热消渴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津伤便秘(+玄参,麦冬)

生地黄 使用注意: 煎服,10---15克 鲜品含大量的氨基酸,可捣汁入药。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

玄参 甘,苦,咸,微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温病热入营血,发斑 2.滋阴降火—热病伤阴,烦渴便秘,骨蒸劳嗽 玄参 甘,苦,咸,微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温病热入营血,发斑 2.滋阴降火—热病伤阴,烦渴便秘,骨蒸劳嗽 3.解毒散结—目赤咽痛,瘰疬痰核,疮疡肿毒等

玄参 使用注意: 煎服,10---15克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不宜配藜芦。

牡丹皮 赤芍 功效应用: 丹皮 1. 热入营血,血热出血证 2.温毒发斑 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 3. 闭经痛经 赤芍 4.跌打损伤

牡丹皮 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入血分善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2.活血祛瘀----闭经痛经 牡丹皮 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入血分善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2.活血祛瘀----闭经痛经 3.散瘀消痈----痈肿疮毒

牡丹皮 使用注意: 煎服,6---12克 生用----清热凉血 酒炙用----活血化瘀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不宜。孕妇慎用。

赤芍 苦,微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散瘀止痛----肝郁胁痛,闭经痛经,腹痛

赤芍 使用注意: 煎服,6---12克 血寒经闭者不宜。不宜配藜芦。

水牛角 苦,寒 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定惊—温病高热,谵语,惊风,血热出血证 2.解毒—咽喉肿痛,疮疡肿毒

水牛角 使用注意: 煎服,15—30克,先煎3小时以上 或磨粉冲服1.5—3克,每日二次 脾胃虚寒者忌用。

紫草 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苦,辛,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 清虚热,除骨蒸---- 苦寒清热,辛香透散, 善于清透阴分伏热,治疗温病伤阴,阴虚发热;治骨蒸劳热 2. 解暑热—外感暑热证 3. 截疟—疟疾 4.退黄----湿热黄疸

青蒿 使用注意: 煎服,6---12克,后下 本品苦寒,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用。

白薇 苦,咸,寒 归胃,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阴虚发热,产后虚热 2.利尿通淋—淋证(热淋,血淋) 白薇 苦,咸,寒 归胃,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阴虚发热,产后虚热 2.利尿通淋—淋证(热淋,血淋) 3.解毒疗疮---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4.清虚热----阴虚外感 实热,虚热皆能清

白薇 使用注意: 煎服,5---10克,外用适量 本品苦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地骨皮 甘,寒 归肺,肝,肾经 功效应用: 1.凉血—血热之出血证 2.除蒸—阴虚发热 3.清肺降火—肺热咳嗽 实热,虚热皆能清

地骨皮 使用注意: 煎服,9---15克 本品性寒,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银柴胡 胡黄连 功效应用: 银柴胡 阴虚发热 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 小儿疳热 清湿热---湿热泻痢,痔疮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