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肥胖防治 撰稿:蘇美禎 曹麗英 報告日期:101年10月26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兒童肥胖 高雄榮總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潘湘如. 台灣的胖小孩越來越多 根據台灣地區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 示,我國兒童身高、體重的成長情形較以 往快速,因此過重或肥胖的盛行情形也明 顯增高。
Advertisements

健康勻稱 好 有型. 全球超過一億的成年人體重超重 Globally, there are more than 1 billion overweight adults 全球至少有 300 萬成人有肥胖問題 At least 300 million of adults worldwide are obese.
廖宜彥 創辦人兼集團董事長 政大企業家班校友會 12 屆會長. 肥胖原因 ☆ 90% :吃多、運動少、營養不均衡 ☆ 10% : - 疾 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腦下垂體分泌異常 - 藥 物:類固醇、荷爾蒙等 - 遺 傳、環 境.
腹愁者,健康減重才是王道 ! 徐華穗 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 肥胖防治暨運動中心 主治醫師.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高血压代谢病中心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高血压代谢病中心 重庆市高血压研究所 重庆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肥胖性高血压的代谢手术治疗 祝之明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西安
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防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興院區心臟科 中興院區心臟科 主治醫師 陳冠宇 主治醫師 陳冠宇.
為人生減壓 ─ 悠活配方 ─ 悠活配方 何謂壓力? 定義: 當你覺得生活的要求已經超過自己能力所及。 壓力因素 一般分為 : 1. 個人內在: 生理上, 如疲勞. 飢餓;心理上, 如自我否定. 自尊受挫.. 等 2. 外在環境: 如噪音. 塞車. 高犯罪率.. 等 3. 未來發展: 如求學. 求職.
運動與肥胖 Obesity. 肥胖 Obesity is defined as ‘ a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excessive bodily fat ’ by Webster ’ s dictionary. 體脂肪過多. 美國約有 30-40% 的民眾是體重過重 (overweight),
運 動 的 好 處運 動 的 好 處 小朋友分組討論ㄧ下,5 分鐘之 後上台報告 !. 好處有哪些呢 ? 強健骨骼、肌肉和關節。 減少抑鬱和焦慮的情緒。 減少體脂肪、控制體重。 減緩老化延長壽命。 減少因為心臟病造成的死亡。 減少高血壓的機會,並可幫助降低血壓。
大學生的體適能教學 ─ 如何培養健身運動習慣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卓俊辰
绝经综合征 (menopausal syndrome, MPS)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朱 瑾.
研究能量心得分享 護理系 林佑樺 (Yu-Hua Lin,) 日期: 102 年 10 月 09 日 1.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與體重的關係 6B 袁康傑. 肥胖的簡介 其他相關資訊... 相關網頁簡介 : 肥胖是由身體內脂肪的積聚,引致身體形態產生變 化,體重亦會不斷增加。根據肥胖的各種不同成因, 綜合來說可分爲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二大類。
遠離肥胖~談減重與健康 主講者: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營養室 謝藍琪主任. 何謂「肥胖」?  攝取的熱量 ﹥消耗的熱量,導致熱量以脂 肪形式儲存  肥胖如果不能適當的控制,容易引發許 多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
成大斗六分院內科部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歐玲君 體重控制. 肥胖與健康問題 高血脂 高血壓 糖尿病 脂肪肝 心臟血管疾病 膽囊疾病 肌肉骨骼關節疾病 月經失調 不孕 呼吸中止症候群 癌症  子宮內膜癌  乳癌  卵巢癌  大腸癌  肝癌  攝護腺癌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網站.
個人基本資料. 學歷 學 校 名 稱院系科別 修 業 年 月修 業 年 月 學位 起訖 台灣大學微生物與生化學研 究所 營養科學組 2000/9/1~2006/7/1 博士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 營養組 1985/9/1~1987/7/1 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 1981/9/1~1984/7/1.
講題 大 綱 認識代謝症候群 認識高血脂症 認識糖尿病 升糖效應與升糖指數 五色蔬果健康飲食 慢性疾病與健康.
围绝经期综合症 Perimenopause Syndrome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 女性的一生 青春前生育期绝经后 青春发育 岁 绝经 50 岁 卵巢的一生.
1 中風及其他長者疾病 崔紹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生化博士 亞洲抗衰老協會會長.
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全军心血管研究所 韩 雅 玲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陈方庆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出版物 健康生活方式 核心信息 第一册(试用版)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牛津期刊- Oxford Journals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教育訓練 Oct 邱子翎.
反方.
健康體能運動處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卓俊辰.
統合分析臨床試驗實之文獻品質評分:以針灸療法之統合分析為例
心血管疾病篩檢 季瑋珠.
專題報告 代謝症候群 報告人:鄭秀姿護士.
台灣歷年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發生率的變化.
了解血压现状、关注变化趋势 ---全国第五次高血压调查的意义及方案介绍
體重控制 署立豐原醫院 新陳代謝科 林育玲.
Extreme Bodies : super Obesity 特異人體:超級肥胖
老人憂鬱症-- 診斷、治療與自殺防治 台中榮民總醫院 助理教授 莊凱迪.
健體領域分享 體重管理.
一、體重與健康.
過重/肥胖兒童與青少年 之篩選及處理流程 體位評估 BMI ≧ 該年齡、性別過重BMI值者 否 隔年再評估 是 是否符合以下 任一條件:
實證醫學專題報告 服用綜合維他命,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有多少?
健康體位小常識.
植物性功能食品分类 2014级食品工程 姜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營養科 歐于詳營養師
預防復吸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臺安醫院 吳憲林.
101年度與糖共舞 糖尿病系列課程 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原萬華區衛生所) 關心您 糖尿病 與合併症 糖尿病飲食 端午節怎麼吃 美麗人生
100年上半年度三高團體健康講座 三高剋星課程 歡迎參加 一律免費 來電預約專線 轉3276 小港醫院關心您 日期 時間 講題
全人健康 2017/3/20.
糖尿病患者预混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高 宇
红曲的研究与发展.
老化的細胞生物學 (1)細胞衰老(senescence) (2)基因體的不穩定(genomic instability)
遠離三高健康講座暨篩檢活動 歡迎來參加~~ 遠離三高健康講座暨篩檢活動
預防醫學導論 季瑋珠 預防醫學研究所.
基因改造或回歸生態- 從演化與生態變遷談現代人的健康議題 台灣運動健康學會 理事長 陳俊忠.
單元內容 什麼是高血壓 高血壓有哪些症狀 導致高血壓的可能原因 高血壓對健康的危害 高血壓的危險因子 如何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Telemedicine Study 进一步改善轻中度高血压治疗
第四章 防治目標與策略指引 第二節 身體活動與生活型態重點 劉燦宏 2012/10/26 小組成員:劉燦宏*、劉影梅、林正常、
脂质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流行病学 临床实验证据 饮食与药物调节 Nathan Wong 翻译:童俊翔 校对:王一鸣.
實證醫學個案報告 泌尿科 林鴻裕 醫師 2008/08/16.
質証護理 PhD 陳淑溫
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 BMI=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年齡 男生 女生 正常範圍 (BMI介於) 過重 (BMI≧) 肥胖 2
MEDLINE with full text (EBSCO)
實證醫學常用資源及檢索 策略介紹 林愉珊 典藏閱覽組 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 民國98年5月11日.
每一個人都有三種年齡 實際年齡 生理年齡 心識年齡
Health and Eating Behavior of the People in Hong Kong
南京基层骨质疏松骨干规范化培训 国际研究新进展之 精粹钙述.
拒做大腹翁.小腹婆 中華科技大學.
一、生命週期 二、經濟需求 三、收支狀況 四、人身風險事故 五、人生八大規劃 六、財務規劃
健康生活 林思敏 五禮.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on the court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Discussion.
OVID Medline vs. PubMed 邱子恒
大腸直腸癌手術後的營養照顧 大腸直腸癌手術後的營養照顧 一、對象:手術後有營養疑問的病友及家屬 二、地點:亞東醫院10樓 第二教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更年期肥胖防治 撰稿:蘇美禎 曹麗英 報告日期:101年10月26日

前言 臺灣婦女平均自然停經年齡為49.33.8歲(張、周、陳、張, 1995),平均壽命為82.65歲(行政院衛生署, 2011),這些資料顯 示台灣婦女,與西方國家一樣會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時間是在 停經之後度過。更年期是全球性的,但每個人之更年期經驗 並不盡相同。從轉變(transition)的觀點,更年期婦女在其生 活中面臨各方面的轉變包含:中年期發展、身體健康、家庭 及不可預期之情境轉變等。如︰事業的瓶頸或再度就業、更 年期症狀、空巢期或滿巢期等(曹、蘇,2009)。這些轉變均 會對婦女生活造成相當衝擊,因此容易發生肥胖的情形 (Lovejoy, 2003; Teede, Lombard, & Deeks, 2010; Torng et al., 2002)。預防 中年體重增加及確保健康的老年生活須從更年期做起,婦女 在更年期有自我調整能力,成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將擁有 尊嚴及活力的老年期生活(Jones & Sutton, 2008)。

流行病學 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 遷調查國人肥胖及過重狀況:女性在青 年、壯年、中年及老年的過重盛行率分 別則為9.8%、12.1%、27.6%及32.0%,過 重情況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且男女性 年齡別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曲線於45歲交 叉,意即女性於45歲後盛行率逐漸高於 男性(Yeh, Chang, & Pan, 2011) 。

台灣現況與關鍵問題 更年期婦女過重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罹患慢性病風險增加 描述 證據強度 停經後婦女因雌激素降低及老化的影響,新陳代謝率下降,易造成體重增加;身體組成及脂肪組織分佈改變,腹部肥胖成為健康隱憂。 1+ 婦女停經三年體重平均增加2.25公斤,八年則增加至5.4公斤,若是一直維持年輕時的飲食習慣,更年期後便很容易體重上升 2++ 腰圍過大或體重過重的婦女,罹患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會急速上升。而婦女體重增加與癌症發生率亦有顯著相關,例如:乳癌、大腸直腸癌。 1-

台灣現況與關鍵問題(2) 肥胖對停經婦女骨骼關節的影響 描述 證據強度 停經肥胖婦女新發生踝部骨折和大腿骨折的風險高於非肥胖婦女,但腕部骨折風險則較低。 1+ 從50-80 歲,每增加10 歲,女性骨量減輕7%,在更年期骨量的流失則明顯加速,容易導致骨質疏鬆 肥胖婦女較常提早停經,且過去一年中跌倒兩次以上

台灣現況與關鍵問題(3) 面臨空巢期或家庭結構改變時的生活 型態變化 描述 證據強度 婦女更年期時適逢孩子出外工作、唸書或結婚搬出,面臨空巢期,易以多吃及整天看電視來抒發情緒。 1- 也可能是滿巢,可能同時要與(喪偶)父母及小孩、孫子同住,婦女就像三明治般(sandwich generation),婦女將大多的時間放在家庭與親人的照顧,猶如蠟燭兩頭燒,婦女於此期極易忽略自己的健康。 3

台灣現況與關鍵問題(4) 更年期婦女易有認知的迷思,導致容易 忽略自我健康照護 描述 證據強度 認為更年期是自然過程不需特別注意、家務勞動即運動、吃完剩菜是節儉的美德、福態是停經婦女的常態、一切以家人的飲食為主,不須做飲食調整、飲食聚餐是聯繫感情的主流。 3

策略相關文獻回顧 更年期肥胖防治觀念與其相關疾病的影響 描述 證據強度 英國停經協會(British Menopause Society)指出:提供50歲以上婦女簡易的健康篩檢及參與衛教門診,瞭解停經後如何落實健康生活型態,賦予婦女健康權利,以維護婦女健康。 3 衛生教育計劃介入能有效防治收縮壓、BMI、膽固醇升高,也能有效防治停經後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 1+ 應用網際網路提供更年期婦女健康照護諮詢,能有效改善婦女健康

策略相關文獻回顧(2) 修正生活型態,與預防更年期肥胖的關係 描述 證據強度 飽和脂肪攝取小於10%,避免攝取反式脂肪,總脂肪攝取維持在25-35%;採用低脂多蔬果飲食,以黃豆蛋白取代紅肉,鈣質攝取1200mg/day,每日建議熱量為1300-1500kcal/day,針對肥胖者建議每日減少攝取300-500 Kcal 。 1+ 設定減重目標,20周內體重過重者減輕4.5公斤;肥胖者減輕6.8公斤,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每天至少45分鐘,每周五天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持續一年,結果顯示運動訓練能有效改善代謝危險因子 每天執行消耗500-1000Kcal的身體活動,每週達總消耗3500-7000大卡,則可減輕0.5-1公斤。 3 健康宣傳、每日健走萬步、每月專家講座和健康說服與諮詢、簽定承諾、電話關懷與陪伴運動等,能激勵改變動機。

策略相關文獻回顧(3) 家庭及社會支持對於婦女健康的影響 描述 證據強度 婦女宜與家人、朋友或外界多接觸,放鬆與適度放手身邊之雜務瑣事,此時期該是自我檢視健康的時候,健康的身體及年輕的心,須自我追求及營造。 3 尚未確認肥胖的停經婦女其生活品質比未停經的婦女或非肥胖的停經婦女差。但肥胖婦女有較高的情緒障礙,包括憂鬱、焦慮、社交功能障礙等,而這些障礙可隨著婦女體重減輕而獲得改善

策略相關文獻回顧(4) 社區介入及政策制定,對於更年期肥胖的影響 描述 證據強度 以社區生活型態介入可改善中年婦女之腰圍,進而降低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2+ 中年婦女對罹患心臟病危險因子的認知有限:大多數人都知道肥胖、不運動及高血壓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較少人知道更年期、抽菸及糖尿病等,也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之一。建議加強更年期諮詢推廣,以利更年期婦女能自我健康管理 提供一致性、多元及淺顯的更年期保健知識衛生教育如更年期衛教手冊、更年期衛教門診、更年期健康檢查、諮詢專線等,以降低更年期婦女之自覺不確定感,進而有助於更年期婦女落實執行健康行為。 3

更年期肥胖防治目標設定及策略 營造正確的更年期肥胖防治與迎接健康 老化的健康素養(A) 短期 目標 更年期婦女能了解肥胖與疾病預防的相關性。如:心血管疾病、膽囊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及癌症。 策略 1.更年期肥胖防治的概念加入所有中老年病預防的文宣及護理指導中。 2.於中老年健康指導及教材中,加強更年期肥胖正確的自我監測。 3.宣導更年期生活型態需改變以維持或促進健康之觀念。 中長期目標 落實更年期婦女執行減重之相關健康管理 1.進行更年期婦女執行自我健康管理及健康生活型態(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行為、營養行為、人際支持及壓力處理)之調查,建立基本資料庫。 2.更年期婦女能定期參與成人健康檢查(包括代謝症候群檢測: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及高密度膽固醇)。 3.建置E化健康管理模式-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網站。 4.建置肥胖引起之相關慢性病的居家安全照護。

更年期肥胖防治目標設定及策略(2) 全民更年期健康飲食(A) 短期 目標 更年期婦女了解肥胖防治相關之健康飲食攝取 策略 1.更年期肥胖防治的認知與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之宣導 2.製作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手冊,包括食譜及食物挑選方式 3.社區及門診之更年期婦女健康護理指導,加強健康飲食攝取的宣導。 中長期目標 建立更年期婦女肥胖飲食治療的相關政策與醫療措施 1.全國各健康服務中心及衛生所設置更年期健康飲食照護指導。 2.鼓勵友善的更年期健康飲食販售網絡。

更年期肥胖防治目標設定及策略(3) 中老年人健康運動習慣的養成(A) 短期 目標 更年期婦女了解肥胖防治相關之運動知識 策略 1.更年期肥胖防治的認知與適度運動的重要性之宣導 2.製作更年期婦女合宜的居家及社區運動指導手冊 3.社區及門診之更年期婦女健康護理指導,加強我國更年期婦女生活化的運動。 4.充足運動資訊協助發展,鼓勵更年期婦女找機會做運動,另應推廣社區運動團體。 中長期目標 制定政策,建立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的親善運動環境及團體 1.全國各健康服務中心及衛生所設置更年期正確運動照護指導。 2.鼓勵各社區建立友善的更年期親善運動環境及團體。 3.制定政策,推廣社區運動團體。

更年期肥胖防治目標設定及策略(4) 提高空巢或滿巢期時,個人及家庭的正向思維(D) 短期 目標 加強家庭支持對於營造正向更年期思維的重要性 1.在社區中加強更年期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2.加強個人抒發情緒的健康管道,勿以吃來發洩 3.更年期照護中,加強婦女學習對家人放心與放下,學會與家人及朋友分享生活 情趣或困擾 4.教導婦女開拓健康的生活圈 中長期目標 加強中老年人社區及社會支持 1.社區成立更年期婦女之身心健康照護與肥胖防治網絡。 2.社會加強增加中老年人休閒及學習網絡。

更年期肥胖防治目標設定及策略(5) 更年期肥胖防治明確列於國家健康政策(C) 短期 目標 基層社區宣導更年期肥胖防治 策略 1.更年期肥胖防治納入中老年人保健政策 2.肥胖防治宣導納入更年期相關門診,例如:婦科、骨科、心臟科、肝膽科、乳房醫學及家庭醫學等門診。 中長期目標 更年期肥胖之防治政策納入健保及醫院評鑑 1.基層衛生中心及門診增加更年期肥胖門診。 2.全國各醫療院所設置更年期婦女健康親善門診,肥胖防治列為評鑑項目。 3.將肥胖治療納入其相關疾病治療的健保項目。

監測指標 類型 功用 過程 process 1.更年期健康諮詢中心成立數量及諮詢標準之建立 2.肥胖防治融入更年期婦女親善門診 3.每三年一次更年期婦女健康檢查、自我健康管理及健康 生活型態調查,以建置完整資料庫。 4.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網站之建立 產出 output 1.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手冊內容建置及印製 2.通過評鑑之更年期婦女親善暨肥胖防治門診數量 3.更年期婦女身體活動時間 4.更年期婦女健康飲食攝取 結果 outcome 短期-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知識的提升 中期-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的行為 長期-更年期婦女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政策立法建議 相關部會 說明 內政部 制定政策,建立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的親善運動環境及團體 衛生福利部 1.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手冊內容建置及印製 2.更年期婦女執行自我健康管理及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及 資料庫建立 環境資源部 鼓勵各社區建立友善的更年期親善運動環境及團體 環境營造 1.飲食:建立更年期婦女肥胖飲食治療的相關政策與醫療 措施。 2.運動:充足運動資訊協助發展,鼓勵更年期婦女找機會做 運動,推廣社區運動團體。 3.資訊:(1)建置 E化健康管理模式更年期婦女肥胖防治網站 (2)社區成立更年期婦女之身心健康照護與肥胖防治 網絡 4.媒體:更年期肥胖防治宣導

參考資料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潘佩君(2007)•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 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北市醫學雜誌,4(3),235-244。 邱淑娟、彭雪英(2010)•社區生活型態介入計畫對中年婦女之代謝危險因子的成效•臺灣醫學,14, 496-508。 葉美玲、王佩棋、林昭庚、林宜信、陳興夏(2011)•運動改善更年期 身體組成之成效-系統性回 顧暨統合分析•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7(1),35-44。 曹麗英、蘇美禎(2009)•婦女重要的人生過渡期:更年期面面觀。於王秀紅、曾綺華總校閱:婦 女健康理論與實務(二版,9-1~9-50頁) • 台北:禾楓 。 曹麗英(2004)•更年期婦女健康照護研究近況分析•中華民國更年期協會。 Blanck, H. M., McCullough, M. L., Patel, A. V., Gillespie, C., Calle, E. E., Cokkinides, V. E., et al. (2007). Sedentary behavior,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7-year weight gain among postmenopausal U.S. women. Obesity (Silver Spring), 15(6), 1578-1588. Bond, G. E., Burr, R., Wolf, F. M., Price, M., McCurry, S. M., & Teri, L. (2007). The effects of a web- based intervention on the physic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among adults age 60 and older: a randomized tri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9(1), 52-59. Carroll, S., Borkoles, E., & Polman, R. (2007). Short-term effects of a non-dieting lifestyle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weight management, fitness, metabolic risk,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bese premenopausal female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32(1), 125-142.

參考資料(2) Cicero, A. F., Dormi, A., D‘Addato, S., Gaddi, A. V., & Borghi, C. (2010). Long-term effect of a dietary education program on postmenopausal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metabolic syndrome: the Brisighella Heart Study. J Womens Health (Larchmt), 19(1), 133-137. Col, N. F. (2007).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and simplify counseling about menopause: the WISDOM website. Maturitas, 57(1), 95-99. Compston, J. E., Watts, N. B., Chapurlat, R., Cooper, C., Boonen, S., Greenspan, S., et al. (2011). Obesity is not protective against fractur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GLOW. Am J Med, 124(11), 1043-1050. Cumming, G. P., & Currie, H. (2005). The Internet and the menopause consultation: menopause management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J Br Menopause Soc, 11(3), 103-108. Davis, S. R., Castelo-Branco, C., Chedraui, P., Lumsden, M. A., Nappi, R. E., Shah, D., et al. (2012). Understanding weight gain at menopause. Climacteric, 15(5), 419-429. Dubnov, G., Brzezinski, A., & Berry, E. M. (2003). Weight control and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after menopause: th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Maturitas, 44(2), 89-101. Eliassen, A. H., Colditz, G. A., Rosner, B., Willett, W. C., & Hankinson, S. E. (2006). Adult weight change and risk of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JAMA, 296(2), 193-201. Frank, L. L., Sorensen, B. E., Yasui, Y., Tworoger, S. S., Schwartz, R. S., Ulrich, C. M., et al. (2005). Effects of exercise on metabolic risk variables in overweight postmenopausal wome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bes Res, 13(3),615-625. Hooven, F. H., Adachi, J. D., Adami, S., Boonen, S., Compston, J., Cooper, C., et al. (2009). The Glob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Osteoporosis in Women (GLOW): rationale and study design. Osteoporos Int, 20(7), 1107-1116.

參考資料(3) Huerta, R., Mena, A., Malacara, J. M., & de Leon, J. D. (1995). Symptoms at the menopausal and premenopausal year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sulin, glucose, cortisol, FSH, prolactin, obesity and attitudes towards sexuality.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8), 851-864. Jones, G. L., & Sutton, A. (2008). Quality of life in ob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Menopause Int, 14(1), 26-32. Keitt, S. K., Resnick, E. M., Simon, V. R., Iskikian, S. O., & Marts, S. A. (2008). Behavior and obesity in women across the life span: a report by the 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J Investig Med, 56(6), 830-842. Kuller, L. H., Kinzel, L. S., Pettee, K. K., Kriska, A. M., Simkin-Silverman, L. R., Conroy, M. B., et al. (2006).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changes over 18 month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Women On the Move through Activity and Nutrition (WOMAN study) clinical trial. Womens Health (Larchmt), 15(8), 962-974. Lovejoy, J. C. (2003). The menopause and obesity. Prim Care, 30(2), 317-325. Lumsden MA, Pitkin J, Panay N, Abernethy K, Ayres J, G. S., Mander T, et al. (2011). Modernizing the NHS: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British Menopause Society. Menopause Int, 17(2), 41-43. Malacara, J. M., Huerta, R., Rivera, B., Esparza, S., & Fajardo, M. E. (1997). Menopause in normal and uncomplicated NIDDM women: physical and emotional symptoms and hormone profile. Maturitas, 28(1), 35-45. Mastorakos, G., Valsamakis, G., Paltoglou, G., & Creatsas, G. (2010).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menopause: diet, exercise, pharmacotherapy and bariatric surgery. Maturitas, 65(3), 219-224.

參考資料(4) Neve, M., Morgan, P. J., Jones, P. R., & Collins, C. E. (2010). Effectiveness of web- based interventions in achieving weight loss and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Obes Rev, 11(4), 306-321. Simkin-Silverman, L. R., Wing, R. R., Boraz, M. A., & Kuller, L. H. (2003). Lifestyle intervention can prevent weight gain during menopause: results from a 5- yea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nn Behav Med, 26(3), 212-220. Teede, H. J., Lombard, C., & Deeks, A. A. (2010). Obesity, metabolic complications and the menopause: an opportunity for prevention. Climacteric, 13(3), 203-209. Teixeira, P. J., Going, S. B., Houtkooper, L. B., Cussler, E. C., Metcalfe, L. L., Blew, R. M., et al. (2006). Exercise motivation, eating, and body image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weight control. Med Sci Sports Exerc, 38(1), 179-188. Torng, P. L., Su, T. C., Sung, F. C., Chien, K. L., Huang, S. C., Chow, S. N., et al. (2002). Effects of menopause on intraindividual changes in serum lipids, blood pressure, and body weight--the Chin-Shan Community Cardiovascular Cohort study. Atherosclerosis, 161(2), 409-415. Tsao, L. I., Su, M. C., Hsiao, P. J., Gau, Y. M., An, C., & Lin, K. C. (2007).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a perimenopaus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mid- life women in Taiwan. Maturitas, 57(3), 29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