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体内产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发 热 fever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中暑、鱼鳞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发热 过热.
Advertisements

第 11 章.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C )。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实现的。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 调定点学说 (Set Point, Sp )
细胞因子及其生物活性检测 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细胞因子在免疫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在免疫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 人类新个体的产生需要经历由雌雄 生殖细胞(即 :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 个过程是靠生殖系统来完成。 人的生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 种现象。
炎症细胞因子与兔创伤性颅脑损 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所在院系:临床医学院 项目成员:吴祖创 吴龙 陈晓武 指导教师:吴明灿.
常见症状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心血管内科 雷 红. 症状 (symptome) 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异常感 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症状学 (symptomatology) 是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 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的一门科学。
掌握: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了解:发热的原因、分类和发生机制 发热时机体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重点: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难点: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发 热.
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第六章 发 热.
发 热 第六章 (fever) 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思路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刘国珍 教授.
合理选择饮食.
第六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
第六章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第一节 CK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CK的分类 第三节 CK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
细胞因子.
第六章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第一节 CK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CK的分类 第三节 CK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 CK受体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第五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CK).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第六章 发热(fever) 第一节 概述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一、体温调节中枢:
温升高,并伴有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发 热 fever 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第七章 细胞因子.
肠道杆菌有哪些种类以及它们的共同特性?为什么容易产生耐药性?
股票市場技術面概念介紹 斗六高中 馬明宏.
发热 (fever) 正常人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在一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上下波动一般不超过1℃。
发 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系.
第四章 发热 (Fever).
梅毒血清学 筛查结果的解释 检验科.
发热与退烧药 第五制作小组.
发热 Fever.
第10章 发 热 第一节 概 述 发热:是指致热原的作用使机体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 节性体温升高。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2008级硕士研究生免疫学讲授内容之一 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主讲教师:刘胜武.
炎症.
细胞因子白介素与肿瘤坏死因子.
研究發展處 業務簡報 報 告 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張明旭 研發長 中華民國105年4月14日.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常见症状.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发 热 (Fever).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五.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三部分 动作与技能实验 实验一 反应时实验 实验二 反应时运动时实验 实验三 敲击速度实验 实验四 动作稳定性实验 实验五 手指灵活性实验
HBsAg阳性肝细胞的膜表面HBsAg抗原的检测
幼兒常見的健康問題(IV) 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家長教育 之 電子學習.
順德與香港為空氣污染 而制定政策 組長:曾惠敏 組員:溫琪華 葉子賢 許焯琛 溫煜彬 曾偉南 帶組老師:甘建基老師
ATP SLYTYZJAM.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大致分为六大类: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趋化因子 生长因子.
Fever 发热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王建丽.
细 胞 因 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4 天然免疫应答和炎症.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一章复习 1、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常见聚合物的习惯命名 2、聚合反应 重点掌握按聚合机理的分类: 连锁聚合 逐步聚合 3、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4、聚合物微结构(链结构)的概念.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急性冠脉病症的病理机制 Nathan Wong.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赵书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体内产物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 (代谢产物,全菌体) 1 细菌 G_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一)外致热原: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 (代谢产物,全菌体) 1 细菌 G_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全菌体,胞壁---肽聚糖,脂多糖(LPS)) 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2 病毒: 流感V、麻疹V (全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 3 真菌:白色念珠菌----全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

内毒素(ET)是常见的外致热源,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耐高温,干热1600C、2h才能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渐下降。 体内注射ET 或 ET与产EP细胞 EP↑ 培养

4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体病 (溶血素、细胞毒因子) 回归热螺旋体------回归热 (代谢裂解产物) 梅毒螺旋体 (外毒素) 疟原虫:进入人体红细胞→破裂后释放 裂殖子和代谢产物 (疟色素)→发热 (二)体内产物: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 类固醇 激活产Ep细胞 3.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

内生致热原(EP): (一)定义: 由发热激活物激活产EP细胞 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具有致热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二)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1 白细胞介素--1(IL-1) . ⑴ 产生IL-1的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星状细胞,肿瘤细胞 等 ⑵ 属多肽类物质,17KD,作用于下丘脑外侧的受体 ⑶ 阻断剂为水杨酸钠 ⑷ 不耐热、70oC、30min丧失活性

支持依据: ①微电泳法: 提纯IL-1 POAH 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散热↓ T↑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产热↑ ②IL-1给鼠、兔iv 发热 小剂量 单相热 大剂量 双相热 ③ET引起的发热中,循环内也有大量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多种致热原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并能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1,有两种亚型,且都能人工重组,具有相似的致热活性;不耐热、700C、30min丧失活性 。 支持依据: ①TNF iv 发热,可被布洛芬阻断 ② 一般剂量 单相热 大剂量 双相热 ③脑室内注射 发热,并伴有PGE↑

3 干扰素:(IFN): 由白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有多种亚型,其中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IFNγ;不耐热、600C、40min可灭活 。 支持依据: ①IFN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热,并有剂量依赖性; ②可引起脑内或组织切片中PGE含量升高。 白细胞介素-6(IL-6): 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被ET、IL-1、TNF、PGF诱导。

支持依据: ①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 ②iv或脑室内注射IL-6 T↑,可被布洛芬和吲哚美辛阻断; ③动物发热期间,血浆或脑脊液中IL-6的活性↑; ④用IL-1β抗血清阻断LPS性发热,同时也抑制了IL-6的↑. 白介素2(IL-2) 也可诱导发热,但发热反应出现较晚;另外还可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TNF、IFNγ,因此有人认为IL-2可能是其他的EP间接引起发热。 其他 如:MIP-1、CNTF、IL-8、ET等也被认为与发热有一定的关系

发热激活物(ET)和EP的种类的比较 内源性致热原(EP) ET 来源 G-细菌 单核、M M 淋巴 单核 蛋白质 IL-1 TNF IFN MIP-1 ET 来源 G-细菌 单核、M M 淋巴 单核 成分 磷脂多糖 糖蛋白 蛋白质 糖蛋白 肝素结合 蛋白质 分子量 1000~2000 12~18 17~25 15~17 ? (KD) 耐热性 耐热 不耐热 不耐热 中度耐热 不耐热 致热 双峰热 双峰热 小:单峰热 单峰热 单峰热 大:双峰热 (剂量依赖) 耐受性 产生 不产生 不产生 产生 不产生

(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1 产EP细胞:巨噬细胞类: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肝星状细胞 肿瘤细胞类:白血病细胞、何杰金病瘤细胞 其它: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 2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的过程:有2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 (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发热激活物中的脂多糖(LPS) 血清中的LPS结合蛋白(LBP) 可溶性CD14 LPS--sCD14复合物 作用于受体 激活细胞 产生EP

第二种方式: (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LPS--LBP--mCD14复合物 激活细胞 LPS 跨膜蛋白(TLR) 信息导入细胞内 激活核转录因子 启动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合成内生致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