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婴幼儿身心保健 第二节 预防传染病 主讲:余睿赟
常见的传染病 (一)手—足—口病 1、定义: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以发 烧、厌食、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 溃疡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好发于夏季。
2、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摄食传播及接触传染
3、症状: (1)潜伏期:4~6日 (2)前驱期:发烧、全身不适、咳嗽、 咽痛等。 (3)出疹期:手-口-足出现皮疹,很快 变为疱疹或溃疡。 (4)恢复期:8~10天水疱干涸,病愈。
4、护理 (1)患儿应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新鲜 (2)吃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的食物, 多饮水。 (3)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嗓子, 一日数次 (4)患者的食具、便具等应专用,用 后消毒。
5、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时将患者隔离治疗;患 者接触 过的物品及时清洗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饮 食习惯集体设备应每日清洗消毒;与患者接 触过后的护理人员做好清洗消毒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好发季节减少带儿童到 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二)猩红热 1、定义: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 以发热、咽峡炎、杨梅舌、全身鲜红色 皮疹为典型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流行性 多见于2~10岁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多为散发,偶有流行 3、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染、接触传染、食物传播
4、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2~7天 (2)前驱期:起病急,突起高热、头痛、 咽痛、恶心、呕吐等→黏膜内疹、“白草 莓舌”→“杨梅舌”
(3)出疹期:起病第1~2天出现。24h内布 满全身皮疹,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 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 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出 现“帕氏线”及“口周苍白圈”
(4)恢复期:体温下降,皮疹3~4天消退, 退后1~2周开始呈糠屑样脱皮,无色素沉着。
5、护理 (1)患儿应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新鲜 (2)吃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 (3)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嗓子,一日数次 (4)退疹后有皮肤脱屑,避免用手撕剥,以免撕破 皮肤引起感染 (5)与病后2~3周观察小儿排尿情况。
6、预防 (1)控制传染源:患儿应隔离治疗直至症状全消失 (2)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季节做好个人卫生和环 境卫生。在流行期间加强晨间检查,发现病人应 立即隔离,病人所污染的衣物应煮沸和洗烫消毒 ,空气用一般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本病流行期间应尽量减少小儿 去公共场所的次数。对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用 青霉素预防。
(三)水痘 1、定义: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 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为特征 。 2、传播途径:接触感染、飞沫感染
2)出疹期:全身发热,头痛,24小时内出现皮 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圆形紧张水泡,周围 明显红晕,伴有明显的痛痒 3、临床表现 1)潜伏期:2~3周 2)出疹期:全身发热,头痛,24小时内出现皮 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圆形紧张水泡,周围 明显红晕,伴有明显的痛痒 3)退疹期:约2~3天水泡干涸结痂,痂脱而愈, 不留疤痕
4、预防 1)控制传染源,患儿应早期隔离,直到没有传 染性为止,水痘全部结痂为止。与患者接触过的 儿童,应隔离观察,以潜伏期的最长时间为标注 ,水痘即为3周。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曾住过的房间应通风, 并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衣服在阳光下暴晒消 毒,流行季节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抵抗力低下者,可肌注 丙种球蛋白。 4)对症处理,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水痘患 者应预防皮肤继发性感染,保持清洁避免瘙痒。 5)集体设备环境及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