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重点积累实词“师、传、从”,虚词“则、也、于、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3、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与背诵全文,也是学习重点。 4、树立尊师重教思想,培养谦虚好学之风。
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 则国运昌盛 鄙师轻教 则国运衰退
使命感 振兴国家 教育先行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千秋伟业教育为首 百年大计人才第一
责任感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学生要有一碗水 老师须有一桶水 国家设立小学是要造就国民以谋全民幸福,因此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学生要有一碗水 老师须有一桶水 国家设立小学是要造就国民以谋全民幸福,因此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 ——陶行知 为人师表今日始
荣耀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桃李满天下 教师最光荣 人梯 园丁 春蚕 蜡烛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九月十日普天同庆教师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韩 文 公 祠
师说 为我们所纪念的逝者上香!
姓名:韩愈 别名:韩昌黎 生辰:768年 忌日:824年 国家:中国唐代 职业:文学家、哲学家 天堂鸟
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道即为儒学道统。 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缜、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里,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道即为儒学道统。 首页
韩愈和 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韩愈和 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柳宗元
社会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愈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柳宗元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从师( ) 读书( ) 不能( ) 传道( )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 潘( ) 长幼( ) 须臾( ) 怡( ) fǒu dòu zhuàn cóng dú bù chuán cóng pán dān cháng yú yí rǎn pān zhǎng yú y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课文译文(1)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不从师就不能解惑 无长无少,道在即师在 1、对于从师,作者有何见解?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 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长无少,道在即师在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的? 用三组对比 1、纵比: 2、自比: 3、横比: 古圣人——从师而问——益圣 今众人——耻学于师——益愚 1、纵比: 2、自比: 3、横比: 择师教子——小学 己耻从师——大遗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对比论证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抒情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抒情 1、古之圣人 圣人 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 (纵比)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对其身 (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横比)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圣人无常师,即“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圣人无常师,即“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2、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从师学习提出什么新看法?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对师生、师道关系的全新概括,打破了“师道尊严”的传统,但在当时这却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印证了前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
■作者称赞李蟠有何作用? 作者称赞李蟠的不从流俗,就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作者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又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段落 段意 论点 一 阐述从师的道理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 评说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反面论述)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久也;欲人之无惑难矣; 三 以历史事实证明 (正面论述)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四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师的职责: 传道 受业 解惑 师道之不传久 从师的必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 传道 受业 解惑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师道之不传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 不拘于时期 能行古道理 从师的必要: 爱其子择师教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技艺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曰师而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弟子不必不如师 行: 孔子师郯子之徒 圣人无常师 择师的标准: 师不必贤于弟子 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
修辞探微 作用 顶 真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写作特色: 一、论证特点: 二、语言特色: 1、正反对比 2、例证法 3、下定义、作结论 1、形式整齐的排比对偶句 2、使论述严密紧凑的顶真(连珠句) 3、丰富的语气表达(感叹、判断、疑问)、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 “受”通“授”,教授,传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2 、古今异义 2 、古今异义 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动词“从”和连词“而” 。 今:表目的或结果 的连词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相当于“……的原因。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异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古:相当于“……的原因。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无论,不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没有。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 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 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小学而大遗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句读之不知 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 今之众人 今:许多的人。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②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 或师焉,或不焉(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 则耻相师 (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 (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 作宾语,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一词多义 无:孰能无惑 圣人无常师 (没有,动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贤: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鸿门宴》 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指南录后序》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指南录后序》 7、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 8、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五人墓碑记》 9、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 10、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报任安书》 11、来吾道夫先路 《离骚》 1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诗)
一词多义 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识别)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知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懂得)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八则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4、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6、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仲列传 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9、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逍遥游 11、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于园
师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则耻师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归纳图表 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的人 (1)作名词用 姓氏 师襄 学习、效法 吾师道也 从师(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2)作动词用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以……为师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课文中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A、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B、指示代词这、此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必有师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 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归纳 古之学者 (1)作代词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2)作助词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结构助词,“的”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2)作助词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
试判断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用法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蚓无爪牙之利 3、吾欲之南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众祠中 3、吾欲之南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众祠中 4、夫晋,何厌之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 岂管仲之谓乎?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之二虫又何知 今仆不幸,蚤失父母,无兄弟之亲 6、A、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宾语前置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被动句式:不拘于时 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翻译下列语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堂作 业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课堂作 业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课外作业 解释下列多义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余嘉其能行古道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表远指,那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代词,他们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