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答李翊書 韓 愈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3歲喪父,由兄嫂撫養成人。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禦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古代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州刺史。不久回朝,曆官國子祭酒等顯職,卒于長安。 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韓文公廟碑》)。
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諫迎佛骨表》、《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 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新唐書 韓愈傳》),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誌銘》等。
其深于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 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像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曆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等名篇。
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 有門人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 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通行注本有近代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可供參考。
二、題解 這封信是韓愈在文學理論方面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在介紹自己學習古文的經驗中,闡述了創作中的若干重要問題。 第一,他提出了“氣盛言宜”的文氣說,強調文章的形式取決於內容,而內容又取決於作家的思想修養。 第二,他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的主張,在語言運用上力求獨創、新穎。
這正是韓愈古文理論的兩個方面:前者是韓愈的文學創作觀,主張文道兼備而以道爲主;後者是韓愈的文體改革論,力求創造一種融化古人語言材料而又適合反映現實、表達思想的新文學語言。 這種主張對於古文運動的發展,對於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綺靡文風,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②。李生足下③: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④。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⑤? ①李翊(yì),中唐時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802年)中進士。 ② 六月二十六:指貞元十七年(西元801年)六月二十六日。白:稟告,陳述。這裏用作謙詞。 ③生:前輩對年青讀書人的稱呼。 ④辭甚高:文辭很好。 “何……也”,表示感歎,相當於“多麽……啊”。而,連詞,第一個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但是”,第二個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其,指示代詞,那。何,副詞,相當於“多麽”。也,句末語氣詞,表示確認語氣。 其問:指信中向韓愈請教問題的態度。下:謙下,這裏指李翊來信中言辭謙虛。 ⑤以,介詞,介紹對象,相當於“把……”,句中“以其道”這個介賓詞組作補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挪到動詞“告”前面作狀語。其道:指“文以明道”的道,即儒家的仁義之道。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⑥?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入於其宮者⑦,焉足以知是且非邪⑧?雖然,不可不爲生言之。 ⑥ 有日:有確定的日期,意思是時間不長了。其外之文:“其”指道德。韓愈認爲文章是道德的表現,所以說“其外之文”。 ⑦抑:連詞,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可是”。所、者,都是結構助詞。“所”與“謂”組成“所字詞組”,表示“說的”,“者”字與“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室”組成“者字詞組”,表示“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室”的人,“所字詞組”、“者字詞組”都是名詞性短語,二者是“定中”關係。 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意思是對孔子的學說造詣還不深。語出《論語·子張》:“譬之宮牆,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宮:室,房屋。這句“愈”是主語,後面的“者”字結構作判斷句的謂語。 ⑧ 且:連詞,或,還是。 雖然:雖然這樣。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①;生所爲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②。抑不知生之志,蘄勝於人而取於人邪③? ①你所說的“立言”這句話,是對的。立言:指人的言語文辭能夠留傳後代。《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所、者都是結構助詞,“所謂”、“立言者”都是名詞性詞組,二者是“定中”關係。是,指示代詞,這樣。也,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語氣。 ② 所爲者:所做的事情,指寫的文章。所期者:希望達到的目的,指立言。幾(jī):近,接近。 ③蘄(qí):能“祈”,求。勝於人:勝過人。取於人:被人取用。
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邪?蘄勝於人而取於人,則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④。奶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⑤。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⑥。 ④勝於人:“動詞+於+施事”式被動句。竢:同“俟”,等待。實:果實。膏:脂肪,油。古人用來點燈。希:希望,盼望。光:光亮。 ⑤遂:成,順利成熟。沃:肥美。這裏指油脂多而好。曄:火光很盛的樣子。 ⑥藹如:和順的樣子。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爲,不自知其至猶未也①;雖然,學之二十餘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②。處若忘,行若遺③,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④。 ① 至:指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 ② “非……不敢……”,相當於“不是……不敢……”,強調動作行爲的條件、趨向。 三代:指夏、商、周。聖人之志:指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存:存留,保存。 ③呆著的時候好像忘掉了什麽,行走的時候好像丟失了什麽。處:居住。 ④ 儼乎:壯重的樣子。乎:形容詞詞尾,用法同“然”。茫乎:不清楚的樣子。迷:迷惑。 以上四個分句形容學習時冥思苦想、專心致志的樣子。
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⑤,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⑥!其觀於人,不知其非笑之爲非笑也⑦。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⑧。 ⑤ 意思是當自己把心中的思想寫出來的時候。注:灌注。這裏是傳寫的意思。 ⑥ 陳言:指世人慣用的言詞,即陳詞濫調。務:必,力求做到。賓語前置,“陳言”是“去”的賓語,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戛戛(jiá jiá)乎:困難的樣子。 ⑦兩個其都是代詞,第一個指代文章,第二個指代嘲笑文章的人。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觀於人:指文章被人看。非:非難。笑:譏笑。這句意思是說,不怕別人非難譏笑自己的文章不合時俗。 ⑧ 有年:有不少年头。不改:指不改上述學習的方法和對非笑所抱的態度。
然後識古書之正僞,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⑨,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⑩。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⑪。其觀於人也,笑之則以爲喜,譽之則以爲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⑫。 ⑨然後:然,這樣;後,……之後。正僞:指與“聖人之志”相合的和不相合的。不至:指沒有達到頂點。昭昭然:清楚明白的樣子。 與,連詞,表示並列關係,和。雖,連詞,表示讓步關係,雖然。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但是。焉,兼詞,相當於“於之”,即“……到極點”。者,結構助詞,與“雖正而不至焉”一起組成“者字詞組”,表示“雖正而不至焉”的古書。 ⑩ 去之:指去掉“僞”和“雖正而不至焉者”。徐:慢慢地。 ⑪兩個“於”都是介詞,第一個介紹動作之所自,相當於“從”,第二個介紹動作之所向,相當於“到”。汩汩(gǔgǔ)然:水流急速的樣子,這裏形容文思敏捷。 ⑫這是因爲自己的文章中還有世人的見解存在。說:言論,見解。
如是者亦有年,然後浩乎其沛然矣⑬。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⑭,其皆醇也,然後肆焉⑮。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⑯,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⑬ 浩乎:水勢廣大的樣子。沛然:水勢洶湧的樣子。這句比喻文章的思路寬廣奔放。 ⑭ 迎而距之:迎著水勢去阻擋它。比喻不要讓文思過於洶湧。距:能“拒”。這句的意思是說,在寫作時對於思想和文辭兩方面還要反復推敲。 ⑮ 醇:純正。肆:放縱,指放手去寫。 ⑯詩書:《詩經》和《書經》。這裏泛指古代儒家經典。
氣,水也①;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②。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③。雖如是,其改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於人也奚取焉④?雖然,待用於人者,其肖於器邪⑤? ① 氣:指文章的氣勢,這與作家的思想修養有關。《孟子·公孫醜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②畢:盡,完全。 ③與,相對。猶,如同。言之短長:語句的長短。聲之高下:聲調的抑揚。這句意思是說氣盛了就能駕馭語言,運用自如。 ④其:語氣詞,表是反詰,相當於“豈”。即使接近于成功,那被人用時又有什麽可取的呢? ⑤ 其:語氣詞,表示反詰。肖:像。器:器物。
用與舍諸人⑥。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⑦,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⑧,垂諸文而爲後世法⑨。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⑥ 用與不用都決定於別人。屬:歸屬,指取決。 ⑦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處在”;行,“使……行”。這兩句意思是,使自己的思想不離於道,使自己的行動合乎原則。 ⑧ 被用時就[把自己的道德學問]在世人之間施行開來,不被用時就把它傳授給自己的弟子。 ⑨ 垂諸文:把它表現于文章而留傳下去。垂:傳下去。法:效法。 其:語氣詞,表示推測語氣,相當於“大概”。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①。吾誠樂而悲之②。亟稱其人,所以勸之③,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④。問於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爲言之⑤。愈白。 ①希—稀,古今字。兩個“乎”都是介詞,第一個介紹動作的趨向,相當於“在”,第二個介紹施事,表示被動,相當於“被”。遺乎今:被今人所遺棄。“動詞+乎+施事”式被動句。 ②樂、悲,都是動詞的爲動用法,“爲……樂”、“爲……悲”。我確實爲此而高興,也爲此而悲憤。 ③所以:所,結構助詞,以,介詞,介紹原因。二者結合,表示“……的原因”。 [我]屢次稱讚那種[志于古的]人,是要不得此勉勵他們。亟(qì) :屢次。勸,勉勵。 ④ 意思是不敢有所褒貶。 ⑤ 姑且爲你講這些。聊:姑且。相爲:指爲李翊。
要 點 提 示 一、文字 【通假字】1、蘄勝於人而取於人。(蘄—祈) 【古今字】1、有志于古者希矣。(希—稀) 【異體字】1、養其根而竢其實。(竢—俟) 二、辭彙 【古今異義詞】 1、氣之與言猶是也。(與,相對。猶,如同) 2、其敢自言幾于成乎?(幾,接近) 3、所以勸之。(勸,鼓勵)
【同形異用詞語】 1、雖然,不可不爲生言之 / 雖然,學之二十餘年矣 / 雖然,不可以不養也。(雖然,雖然這樣) 2、然後識古書之正僞 / 然後浩乎其沛然矣 / 然後肆焉。(然,這樣;後,……之後) 3、所以勸之。(所,結構助詞,以,介詞,介紹原因。二者結合,表示“……的原因”。
三、語法 【句式】 [一]判斷句 1、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室者。(主語:愈;謂語: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室者) 2、生所謂立言者,是也。(主語:生所謂立言者;謂語:是。) 3、氣,水也。(主語:氣;謂語:水) 4、言,浮物也。(主語:言;謂語:浮物)
[二][被動句] 1、蘄勝於人而取於人,則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 / 無誘於勢利 / 其觀於人 / 待用於人者。(取於人、誘於勢利、觀於人、用於人:“動詞+於+施事”式) 2、志乎古必遺乎今。(遺乎今:“動詞+乎+施事”式) [三]賓語前置 1、惟陳言之務去。(“陳言”是“去”的賓語,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2、其用於人也奚取焉。(疑問代詞“奚”是“取” 的賓語)
[四]倒裝句 1、儼乎其若思。(主謂倒裝) 2、茫乎其若迷。(主謂倒裝) 3、戛戛乎其難哉。(主謂倒裝) 4、昭昭然黑白分矣 5、然後浩乎其沛然矣。(主謂倒裝)
[五]習慣格式 1、而其問何下而恭也。(格式:“何……也”,表示感歎,相當於(“多麽……啊”) 2、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室者 /生所謂立言者(格式:“所謂……”,相當於“說的……”) 3、非三代兩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格式:“非……不敢……”,相當於“不是……不敢……”,強調動作行爲的條件、趨向) 4、惟陳言之務去。(格式: “唯<惟>……是<之>……”,強調賓語) 【詞類活用】 1、處心有道。(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處在”) 2、行己有方。“使……行” 3、吾誠樂而悲之。(樂、悲,都是動詞的爲動用法,“爲……樂”、“爲……悲”)
【重要虛詞】 1、而其問何下而恭也。 (而,連詞,第一個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但是”,第二個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其,指示代詞,那。何,副詞,相當於“多麽”。也,句末語氣詞,表示確認語氣) 2、誰不欲告生以其道? (以,介詞,介紹對象,相當於“把……”,句中“以其道”這個介賓詞組作補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挪到動詞“告”前面作狀語)
3、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室者。 (抑,連詞,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可是”。所、者,都是結構助詞。“所”與“謂”組成“所字詞組”,表示“說的”,“者”字與“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室”組成“者字詞組”,表示“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室”的人,“所字詞組”、“者字詞組”都是名詞性短語,二者是“定中”關係) 4、生所謂立言者,是也。 (所、者都是結構助詞,“所謂”、“立言者”都是名詞性詞組,二者是“定中”關係。是,指示代詞,這樣。也,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語氣)
5、生所爲者與所期者。 (所、者都是結構助詞,它們和動詞一起構成“所字短語”,表示動作的對象。“所爲者”即“做的事情”、“所期者”即“期待的事情”) 6、愈之所爲。 (所,結構助詞,與動詞“爲”組成“所字詞組”,“所爲”即“做的事情”) 7、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焉,疑問代詞,哪里。且,選擇連詞,相當於“或”、“還是”)
8、雖然,不可不爲生言之。 (雖,連詞,雖然。然,指示代詞,這樣。爲,介詞,介紹物件,相當於“對……”) 9、蘄勝於人而取於人,則固蘄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 (兩個句子中的“於”都是介詞,第一個介紹對象,相當於“過”,第二個介紹施事,表示被動,相當於“被”。而,連詞,表示遞進關係,“並且”。則,連詞,表示順承,引導結論,相當於“那麽”。矣,句末語氣詞,表示發現語氣。)
10、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 (兩個“於”都是介詞,第一個介紹動作之所自,相當於“從”,第二個介紹動作之所向,相當於“到”) 11、其觀於人,不知其非笑之爲非笑也。 (兩個其都是代詞,第一個指代文章,第二個指代嘲笑文章的人。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2、與雖正而不至焉者 (與,連詞,表示並列關係,和。雖,連詞,表示讓步關係,雖然。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但是。焉,兼詞,相當於“於之”,即“……到極點”。者,結構助詞,與“雖正而不至焉”一起組成“者字詞組”,表示“雖正而不至焉”的古書) 13、然後浩乎其沛然矣。 (第一個“然”指示代詞,這樣。第二個“然”爲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的樣子”。乎,形容詞詞尾,用法與“然”同。其代詞,指代文章。矣,句末語氣詞,表示發現語氣,相當於“了”)
14、氣之與言猶是也。 (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是,指示代詞,這樣) 15、其敢自言幾于成乎? (其。語氣詞,表是反詰,相當於“豈”。) 16、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乎? (其,語氣詞,表示推測語氣,相當於“大概”) 17、志乎古必遺乎今。 (兩個“乎”都是介詞,第一個介紹動作的趨向,相當於“在”,第二個介紹施事,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