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 刘东宁 易伟宏 等 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 脊柱外科
我院PELD的发展历程 2007年9月采用YESS技术完成第一例PELD
我院至今成功完成PELD 300余例
2007年9月:开展YESS技术 通过Kambin三角进入椎间盘,适用于包容性LDH,适应症窄,仅开展20余例。
2009年10月:开展TESSYS技术 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能处理各种类型的椎间盘突出,扩大了适应症,至今已完成170余例。
L5S1 LDH(侧后方入路) 髂嵴高,L5横突肥大,穿刺困难; 工作通道难以进入; 易挤压并损伤L5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
L5S1经椎板间隙的解剖特点 椎板间隙较大; S1神经根呈垂直方向走行; 硬膜囊内仅剩骶神经,所占椎管空间小;
椎板间隙入路的优势 前提:必须要有足够宽的椎板间隙 可避开髂棘和肥大横突的遮挡; 穿刺定位快; 采用与MED手术相似的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 符合 广大骨科医生的操作习惯; 镜下硬膜囊、神经根清晰可见,便于保护。 前提:必须要有足够宽的椎板间隙
椎板间隙入路(Choi术式) 腋下型穿刺点紧靠硬膜囊外侧、神经根袖内侧 肩上型患者穿刺点紧靠小关节内侧缘、神经根袖外侧 穿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失败率高; 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发生率高。
硬膜内造影辅助下椎板间隙入路 (Choi术式)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同时也增加了X线直接暴露时间; 工作套管需先进入椎间隙再往椎管内退出,有可能将脱出髓核挤向对侧。
椎板间隙入路(Ruetten术式) 穿刺定位快,X线暴露时间显著减少; 完全内镜监视下切开黄韧带,硬膜囊、神经根清晰可见,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典型病例
麻醉:硬膜外麻醉 定位:L5椎板下缘与关节突交界处 冠状位:中线旁开约1.5cm 矢状位:椎间隙稍下缘
术前及术中透视定位
椎板间隙入路(Ruetten术式)
相对禁忌因素 解剖因素 病史长短 椎管内治疗病史
解剖因素 椎板间隙偏小(单侧椎板窗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均≥10mm ); 相对于椎间盘水平的椎板较低; 椎管内径较小,硬膜囊所占空间相对较大。
病史因素 病程较长,神经根与脱出髓核、黄韧带粘连,常会造成神经根显露与硬膜囊撕裂。
椎管内治疗病史 解剖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增生的瘢痕组织,黄韧带、硬膜外脂肪、残留髓核组织与神经根、硬膜囊相互粘连,工作套管置入时易导致硬膜囊或神经根的损伤。
L4/5经椎板间隙入路? √ ×
L4/5LDH 病例:术前
术后1年
L4/5LDH术式的选择 or 外侧型或椎间孔型选择侧后方入路; 病史3~6个月内、单侧椎板窗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均≥10mm 的中央或旁中央 型突出者,可考虑采用椎板间入路; 髓核向头侧脱出者选择侧后方入路; 有椎管内治疗病史者,采用侧后方入路或MED。 Interlaminar or Transforaminal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