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otoxicology jianxiang Li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Kaposi’s sarcoma ( 卡波济肉瘤 ) 谢喜秀
Advertisements

THE HUMEN PERSPECTIVE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virus 第 24 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传染源 人 === 感染者(病人)、隐性和慢性感染者 动物 = 发病动物、带病毒动物 Man > 99% Animals
第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概 述 ● 肝脏的功能 ◆ 物质代谢: 包括糖、脂、蛋白、维生素等。 ◆ 分泌和排泄: 胆汁(包括胆盐和胆红素)。 ◆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的调节 ◆ 免疫: 产生 Ig 和补体;处理抗原、抗体;枯否细胞。 ◆ 生物转化 : 药物、毒物、激素等。
A11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eukaryotes 2 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真核生物表达调控与原核生物的不同: ( 1 )染色体结构不同; ( 2 )原核生物具有正调控和负调控并重的特点,真核 生物目前已知的主要是正调控; ( 3 )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是相偶联的,真核生物的.
薏 苡 保 健 機 能 性 研 究 與 產 品 開 發 -( 薏而康、薏而美、臺大清爽茶 ) 除老人斑、美白 抗致突變 抗氧化與 消除自由基 改善過敏體質 胃腸道生理調節 與改善胃潰瘍 薏苡籽實 殼、種皮 糙薏仁、麩皮 精白薏仁 薏苡加工食品 薏而康 薏而美 輔助抑制腫瘤與 減輕放療副作用 調節荷爾蒙與.
病毒性肝炎的預防保健 峨眉鄉衛生所 錢瑞芳 護理師. 民國 95 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 順位 死 亡 原 因 死 亡 原 因死亡百分比 1 惡性腫瘤 (37,998 人 ) 腦血管疾病9.3 3心臟疾病9.1 4糖尿病7.2 5事故傷害5.9 6肺炎4.0 7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5,049.
、休克的概念 2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5 、休克的防治原则 1 、休克的概念 3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及发生机制 4 、休克时机体机能和代谢改变.
BASIC PRINCIPLES IN OCCUPATIONAL HYGIENE 职业卫生基本原则 Day 2 第 2 天.
第 2 章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Cells and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
甲状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安徽省立医院 陈 燕. 方法与原理 甲状腺功能测定 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测定 甲状腺球蛋白测定 降钙素测定.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教研室 李菊英. Content 肾脏结构与生理 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1 肝胆疾病生物化学诊断. 2 掌握内容: 黄疸的发生机理和各型黄疸的代谢特点及实验室鉴 别诊断要点;肝胆疾病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的种类;血 清蛋白质、胆红素、胆汁酸和常用酶类测定在肝胆胰疾 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方法学评价。 熟悉内容: 蛋白质、糖和脂类物质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肝臟保健及 靈芝保肝實驗 林文川 中國醫藥學院藥理學科. 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 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十大癌症死因.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消化系统疾病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CH27 Metabolic Integration and Organ Specialization
認識粥狀動脈栓塞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 心臟內科張其任醫師.
病 理 学 Pathology 第六版 李玉林 主 编 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陶春.
生物化學、癌症生化學、天然物抗癌機制研究室
人体代谢与疾病 , Metabolism in human body and Diseases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吴耀生教授 ,
肥胖發炎與糖尿病 國防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 謝博軒教授兼所長.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14章 消化腺 Digestive Gland.
壯筋續骨湯對骨細胞活性之影響 壯筋續骨湯為一種常用於促進骨折癒合之中藥複方,當中包括17種中藥材。根據傳統之中醫理論,這些組成物具有補腎強精、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胃腸道吸收等功能。而在本實驗中擬藉由骨細胞培養之模式,探討此一複方對骨形成作用和骨吸收作用之影響,並以各種生化分析之方法來印證其作用機制。 中藥複方經水煮萃取,將之濃縮乾燥,針對此一初萃產物進行各項活性分析。並進一步以乙酸乙酯.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
胎盘早剥 汪希鹏.
Flow cytometry在研究上的應用
肝臟的功用 (Functions of Liver)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微生物技术应用 背景知识四:微生物生长测定技术.
綠色創意伙伴Green Creative Partner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电话:
指侵犯人体肝细胞为主,并引起肝炎的病毒,有甲、乙、丙、丁、戊等种类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HE)
医学细胞生物学 第十六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同学们:新年好! 欢迎你们学习病理学! 病理学系全体教职工 2008年2月25日.
狗之營養與飼料.
(Kalemia disturbance)
不同榖類為糖類來源對糖尿病老鼠體內氧化壓力、蛋白質糖化及脂質代謝的影響
多菌株乳酸菌組合在飼料添加物及保健食品之應用-
第五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嗜中性彈性蛋白酶藉由誘發NF-κB抑制因子降低人類呼吸道平滑肌細胞介白素8的合成
缺 氧 (hypoxia).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TCM Evaluation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第十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常规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urine
第一章 绪 论.
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第四章 毒性机制 Mechanism of Toxicity
酵母双杂交系统 Yeast Two-hybrid System(interaction trap)
第 十 七 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愛尚它®菁英配方粉末 表現 防禦 能量 © 2012 美安臺灣公司版權所有 僅供內部教育訓練使用.
環境奈米技術 授課教師:張章堂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三月.
Interrelationships & Regulations of Metabolism
重症病童輸液問題之處置與照護 成大小兒部 王玠能醫師.
Introduction of aquatic resource
概 述 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和作用缺陷(胰岛素抵抗),导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代谢异常 急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
多元新配方— 添加日本專利原料褐藻醣膠Fucoidan
主页: 骆严 Yan LUO 主页: 手机: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
BASIC PRINCIPLES IN OCCUPATIONAL HYGIENE 职业卫生基本原则
Immunoassay and dioxin detection
肝功能不全 王婧婧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第九章 蛋白质的加工、易位及降解 1 蛋白质的加工 2 蛋白质易位 3 蛋白质的降解 4 小 结.
突發神經性耳聾病患 周邊血液白血球之 日夜節律基因表現變化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5级技术(2)班 刘俏敏
消化腺 Digestive gland.
第7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主讲教师: 王曦.
八大行星課程統合 普通生物學 召集人:余豐益 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Hepatotoxicology jianxiang Li

Introduction Toxicant Mechanism of liver injury Assay and assessment of chemicals liver injury

ANATOMY The liver is anatomically organized in hexagonal lobules around a central vein (the terminal hepatic venule - THV) & 6 clusters of vessels each cluster located in the 'portal space' at the 6 points of the hexagon.

The 3 vessels in the portal space (PS) are: A branch of the portal vein (carrying blood from the gut to the liver). [PV] A hepatic arteriole (carrying oxygenated blood to the liver). [HA] A bile duct (collecting bile from canaliculi and carrying bile to the gall bladder for storage)

REST OF BODY LUNGS HEART GUT LIVER HEPATIC PORTAL VEIN ingested xenobiotic LUNGS HEART 20% GUT LIVER 80% HEPATIC PORTAL VEIN

3 zones peri-portal region - Closest to PS - these are the youngest cells which are high in cytogenic enzyme activity –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ghisthione here. Mid-zone, most active regenerative activity. Centrilobular region - Closest to THV (central vein) – then “center” of the lobule - site of centrilobular necrosi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450 ezymes,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glutathione compared to periportal region.

FUNCTIONS 1. Metabolic/detoxification (highest levels of most metabolic enzymes in the body). 2. Produces plasma proteins (albumin, immunoglobulins). 3. Produces clotting factors - (prothrombin). 4. Produces bile - aids fat digestion (see below). 5. Stores glycogen. 6. Synthesizes urea & ketone bodies. 7. Stores iron (as ferritin). 8. Stores vitamins A & D (made in kidney converted in skin, stored in liver). 9. Phagocytoses microorganisms & other foreign bodies. Secretes angiotensinogen.

Nutrient metabolism –storage / metabolism / distibution regulation of blood levels of amino acids, glucose, vitamins, lipids and proteins. 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bile acid metabolism regulation of blood flow / volume uptake of immune complexes uptake of solid material – quantitatively most important site for phagocytosis of eg bacteria.. Note – liver is a vital organ – failure leads to death.

CLASSIFICATION OF HEPATOTOXICITY

根据真性肝毒物的作用机制,又可分为直接肝毒物和间接肝毒物 直接肝毒物: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膜、细胞膜或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毒物,这类肝毒物导致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质变形,使膜结构破坏,最后肝细胞死亡。 间接肝毒物:指进入肝细胞内具有干扰细胞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的化学毒物,或指经代谢转化后其代谢产物能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结合,使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的化学毒物。大多数肝毒物都具有细胞毒性。

肝毒物(hepatotoxicant):能引起肝损害的化学物质 第二节 肝毒物 肝毒物(hepatotoxicant):能引起肝损害的化学物质 肝毒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肝毒物类别 发生率 实验复制 剂量依赖性 组织学表现 毒物实例 体质依赖性肝毒物 过敏反应 低 - 胆汁淤积、细胞坏死 磺胺、氟烷 代谢异常 异烟碱、异丙嗪 真性肝毒物 直接肝毒物 高 + 细胞坏死、脂肪变性 CCl4、CHCl3 间接肝毒物 脂肪变性、细胞坏死 乙硫氨酸、乙醇

肝毒物接触方式 1、食物性接触,如 乙醇 2、药物性接触 3、环境性接触。 黄磷、四氯化碳、 联苯胺、硝基芳族 化合物、酚及其衍生物。 第二节 肝毒物 肝毒物接触方式 1、食物性接触,如 乙醇 2、药物性接触 3、环境性接触。 黄磷、四氯化碳、 联苯胺、硝基芳族 化合物、酚及其衍生物。 临床上常见的药物性肝毒物 药物种类 药物性肝毒物 麻醉药 氟烷、甲氧氟烷、氯仿 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盐、醋氨酚、非那西丁 抗菌药物 两性霉素B、四环素、磺胺药 抗结核药 利福平、异烟肼 抗精神药 可卡因、氯丙嗪、三环素抗抑郁药、苯妥因 中草药 黄药子、壮骨关节丸、雷公藤 抗肿瘤药 环磷酰胺、卡氮芥、巯嘌呤 其它 乙醇、降糖药、毒蕈等

短期接触较大剂量肝毒物或肝功能不全时接触某种肝毒物引起,病理改变常见于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胆汁淤积等。 第三节 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 急性肝损伤 短期接触较大剂量肝毒物或肝功能不全时接触某种肝毒物引起,病理改变常见于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胆汁淤积等。 慢性肝损伤 可因长期接触低剂量肝毒物引起,也可由一次急性坏死引起的后遗症,病理改变包括纤维化、硬化、癌变。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sions 1. Zonal hepatocellular alterations All types of changes (necrosis, apoptosis, stentosis, cholestosis…just zonally configured). 2.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Bile stasis, dilation of canaliculi w/loss of microvilli & focal necrosis.

3. Hepatic necrosis w/inflammatory rxn Example: viral hepatitis. 4. Apoptosis Increased incidence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Cancer associated Other

LIVER TOXICITY - ACUTE STEATOSIS: Hepatocellular lipid accumulation. Ranges from small cellular micelles to larger cellular globules, to visible fatty accumulations. Zonal or widespread. Examples: CCl4 (steatosis+ necrosis) - secretion block & interference w/protein moiety of lipoprotein.

Mechanisms by which Steatosis occurs: 1. Increased triglycerides form. 2. Decreased protein (for lipoprotein secretion) formed. 3. Normal levels of triglycerides & protein, but don't associate. 4. Secretion mechanism is blocked In general, triglycerides accumulate in parenchymal cells due to imbalance between rates of synthesis & release. Secretion block paralleled by decreased circulating lipids & lipoproteins (VLDL).

NECROSIS: Hepatocellular death characterized by cell and nuclear swelling massive (all cells within a lobule) or focal (central, midzone, peripheral). Examples: Tannic acid: centrilobular necrosis CCl4 : necrosis + steatosis. Acetaminophen®: necrosis + intense usage of glutathione.

CHOLESTASIS: Hepatobiliary dysfunction resulting in reduction or cessation of bile flow resulting in liver retention of bile salts & bilirubin (increased bilirubin in liver increased bilirubin in blood jaundice). Mostly drug induced, not so much industrial chemical-induced.

LIVER TOXICITY - CHRONIC

CIRRHOSIS: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loss of normal microscopic lobular architecture, w/fibrosis & nodular regeneration Example: excessive ethanol consumption – made worse by poor diet.

第三节 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 -肝纤维化及硬化 肝硬化(cirrhosis)是慢性进行性肝损伤的最后阶段,常常具有致命性和不可逆性。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纤维组织蓄积,特别是胶原纤维。 化学性肝毒物的反复损伤可导致纤维瘢痕代替受损的肝细胞。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着,纤维瘢痕的连接可破坏肝的系统结构。当肝被纤维瘢痕分隔成小结节时,纤维化已发展成肝硬化,最后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一旦发生是不可逆的,严重影响生存。 经常饮酒者,肝硬化的危险显著增高。

NEOPLASIA: Liver cancer. OTHER: Chemical-induced hepatitis - inflammation which produces lesions.

MECHANISMS OF LIVER INJURY 1. Accumulation of lipids (steatosis): Rate of synthesis > rate of secretion. Examples: CCl4 - blockage of secretion, decreased synthesis of protein moiety of lipoprotein (used in VLDL). (CCl4, w/necrosis, Cycloheximide, w/out necrosis.)

2. Protein Synthesis: Inhibition of incorporation of amino acids via one of several mechanisms. Organelles often affected prior to necrosis: A. Decreased cytoplasmic basophilic material. B. Cytoplasmic vacuoles appear. C. ER dilates, becomes less defined. Examples: Dimethylnitrosame, CCl4 (causes necrosis), Cycloheximide (inhibits protein synthesis w/out causing necrosis).

3. Lipid peroxidation: Presence/production of free radicals leading to lipid peroxidation chain reaction Examples: CCl4, tetrachloroethane

4. Ca++ homeostasis: Massive influx of Ca++ into cells leading to Ca++ mediated cytotoxicity. Examples: CCl4, Ca++, bromobenzene

Apoptosis: one version of Ca++ mediated cytotoxicity Apoptosis: one version of Ca++ mediated cytotoxicity. Large cytoplasmic & nuclear blebs, early chromatin clumping, single & double stranded DNA breaks, ultimate result is disintegration of nucleus and cell. Intracellular processes affected by Ca++ disruption: Activation of: phospholipase Az, Ca++-dependent proteases & endonucleases, causing increased transcription of intermediate-early genes and stress genes (c-fos, c-jun, c-myc, hsp70).

5. hypersensitivity: Eosinophilic or 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signs reappear with re-exposure. Examples: chlorpromazine, p-aminosalicylic acids, sulfonamides.

7. Cirrhosis: collagenous septal form fibrous sheaths in a 3D network affecting pattern of hepatic blood flow which generally results in necrosis. Examples: CCl4, aflatoxin, EtoH (poor diet may make worse ­ increases the rate of progression of disease).

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 肝细胞坏死后,细胞被分解吸收,成纤维细胞增生,合成胶原增多,胶原沉积形成纤维化。 肝细胞受损后,激活Ito细胞,细胞内脂滴减少甚至消失,内质网增大,胞内微丝增多,产生原纤维,在细胞膜下出现平滑丝, Ito细胞变成肌成纤维细胞,最后成为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增多。 Ito细胞:贮脂细胞

8. Carcinogenesis Examples: aflatoxin B, safrol, alkylnitrosamines, PCBs, CCl4, vinyl chloride, acetylaminofluorene.

化学毒物引起肝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 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如CCl4等化学毒物在细胞色素P-450系统作用下,产生三氯甲烷自由基,后者可使细胞质膜和亚细胞结构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引起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生物大分子发生结合,使生物大分子功能丧失,导致细胞死亡。

影响肝细胞呼吸链中酶蛋白的合成,由于肝线粒体DNA(mtDNA)编码电子传递链所需的酶蛋白,化学毒物如碱基类似物可插入mtDNA链中,或终止其酶蛋白合成,导致肝细胞呼吸链中酶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肝细胞内呼吸停止、细胞死亡。 由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钙稳态失调,引起肝细胞死亡。 通过消耗谷胱甘肽(GSH)损伤肝细胞,化学毒物如CCl4染毒,GSH急剧消耗,导致毒物中间代谢产物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引起肝细胞死亡。

第三节 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 -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cholestasis) 出现频率较低。常常是肝对化学毒物的一种急性毒性反应,有时可伴有轻微的胆道炎症和肝细胞坏死。常常表现为胆汁形成减少,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胆汁中的正常成分特别是胆盐和胆红素在血清中含量增加。 磺溴酞钠(bromsulphalein,BSP)可用于评价胆道排泄功能。 引起胆汁淤积的化学物质主要有:红霉素、氯丙嗪、二氯乙烯、雌激素和环孢菌素A等

化学毒物引起胆汁淤积的可能机制: 损伤肝细胞膜的功能。 胆管上皮细胞通透性降低。 化学物在胆管内沉淀,胆拴形成,阻塞胆管,使胆汁流降低,发生胆汁淤积

第三节 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 -肝窦状隙损害 窦状隙是肝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是一种伴有许多小孔并具有高度通透性的特殊毛细管。窦状间隙的阻塞和扩张、肝窦内皮细胞壁的进行性损害可影响窦状隙功能的完整性。 同化类固醇类(anobolic steroids)、达那唑、硫唑嘌呤等可以使肝窦扩张 有些植物毒素如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及某些化学物如氯乙烯、砷制剂等可对窦状隙上皮细胞产生进行性损害,导致窦状隙内皮间隙的屏障功能丧失,使血液充满肝窦间隙,出现紫癜性肝炎。

第三节 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 -肝癌变 化学物质诱到的肝肿瘤包括由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的肿瘤或罕见的高度恶性的窦状隙细胞血管肉瘤等。 诱发因素:雄性激素药物、黄曲霉素、慢性乙型肝炎、氯乙烯、砷、二氧化钍、乙硫氨酸、四氯化碳。

体内试验(in vivo),整体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第三节 化学性肝损伤的 检测与评价 血清酶学检测 肝排泄功能检测 肝化学组成成分的检测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离体灌流肝(isolated perfused liver.IPL)实验 肝匀桨试验 肝薄片孵育试验 原代肝细胞培养试验

肝毒理学实验最常用的是大鼠和小鼠,其次是仓鼠、豚鼠、兔、狗等 选择动物时要考虑的因素: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肝毒理学实验最常用的是大鼠和小鼠,其次是仓鼠、豚鼠、兔、狗等 选择动物时要考虑的因素: 受试动物对肝毒物的敏感性。敏感动物种类可通过文献查阅和预试验来确定。例:豚鼠对氯丁二烯的敏感性高于大鼠。 选择与人暴露途径相同的动物染毒途径。由于吸入染毒相对麻烦,在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可用腹腔注射和经口途径来代替。

根据血清酶对不同类型的肝损伤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可将血清酶分为4组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血清酶学检测 根据血清酶对不同类型的肝损伤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可将血清酶分为4组 实验性肝损伤血清酶活性变化 酶类组别 血清酶 胆汁淤积肝损伤 细胞毒性肝损伤 肝外器官损伤 I ALP、5’-NT、γ-GT +++ + II-A GOT、LDH、MDH + ++ II-B GPT、GDH II-C OCT、SDH III CPK 正常 IV ChE 下降 ALP-碱性磷酸酶; 5’-NT(5’-核苷酸酶);γ-GT(γ谷氨酰转肽酶);GOT(谷草转氨酶AST);LDH(乳酸脱氢酶);MDH(苹果酸脱氢酶);GPT(谷丙转氨酶ALT);GDH(谷氨酸脱氢酶);OCT(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SDH(山梨醇脱氢酶;CPK(肌酐磷酸激酶);ChE(胆碱酯酶)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血清酶学检测 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 检测方法较为简便和敏感,是应用最广泛的肝危害检测指标。 应用GPT和GOT应注意4点: 1、不同种系动物肝中酶活性可存在明显差异。如CCl4染毒,血清GOT几乎在所有哺乳动物中增加,血清GPT活性仅在大鼠中明显增加,在其它物种动物中含量甚少。 2、不同类型肝损伤酶活性敏感性不同。GPT是一种细胞质酶,在肝细胞坏死时活性增加,但肝脂肪变性时不敏感。 3、用转氨酶变化测定肝损伤时,需同时测定OCT、SDH等肝特异性的酶活性,以排除肝外器官损伤造成的酶活性增加的可能性。 4、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排除假阴性和假阳性。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是肝素合成中重要的催化酶之一,正常情况下血清及其它组织含量较少。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血清酶学检测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是肝素合成中重要的催化酶之一,正常情况下血清及其它组织含量较少。 人体患有急慢性肝疾病时,血清中OCT水平显著增高。 实验性诱导的动物肝损伤,动物血清中OCT活性增加要比血清转氨酶显著。 若选用大鼠作实验,无论是何种受试肝毒物,血清OCT都是有用的肝损伤检测指标。

是一种细胞质酶,对肝损伤具有专一性,其血清酶活性的增加是评价肝细胞损伤较为敏感的指标之一。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血清酶学检测 山梨醇脱氢酶(SDH) 是一种细胞质酶,对肝损伤具有专一性,其血清酶活性的增加是评价肝细胞损伤较为敏感的指标之一。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存在与肾皮质、小肠粘膜、骨与胎盘中,肝中含量相对较低。ALP在胆小管上皮细胞含量较为丰富,所以它是胆管疾患的良好指标。 能使ALP升高的胆管疾患有: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胆小管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与侵润性肝疾患。 ALP有6种同功酶,ALP1、ALP2来自于不同肝疾病。

例如大鼠肝或肾损害引起的血清LDH酶活性变化明显不同。肝损害时LDH5活性明显增加,而肾脏损害时血清LDH1、LDH2活性增加。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血清酶学检测 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H) 是一组催化相同反应的细胞质酶。目前发现有5种同功酶,LDH1、LDH2、 LDH3、 LDH4、 LDH5。它们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各种器官组织中,血清LDH活性及同功酶种类可用于检测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 例如大鼠肝或肾损害引起的血清LDH酶活性变化明显不同。肝损害时LDH5活性明显增加,而肾脏损害时血清LDH1、LDH2活性增加。

根据胆汁/血浆浓度比可将随胆汁分泌的化学物分为3类: A类:胆汁/血浆浓度比约为1。包括钠、钾、氯离子及葡萄糖。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肝排泄功能检测 根据胆汁/血浆浓度比可将随胆汁分泌的化学物分为3类: A类:胆汁/血浆浓度比约为1。包括钠、钾、氯离子及葡萄糖。 B类:胆汁/血浆浓度比大于1。包括胆汁盐、胆红素、磺溴酞钠(BSP)和许多外源化合物。 C类:胆汁/血浆浓度比小于1。包括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菊粉、磷脂、粘蛋白和清蛋白。

胆汁/血浆浓度比越大的物质约容易通过胆汁分泌和排泄。因此B类物质对于定量检测肝损伤具有特殊价值。 B类物质随胆汁分泌的过程涉及多个转运系统:有机酸转运系统(如胆红素和BSP的分泌);有机碱转运系统(如乙基溴化普鲁卡因酰胺PAEB);中性有机分子转运系统(如喹巴因);与分泌金属如铅有关的转运系统。 检测肝损伤的常用方法有血清磺溴酞钠(BSP)排泄试验和靛(dian)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试验。肝功能衰竭时BSP和ICG从血中消失时间延长,通过测定血清BSP的清除率可评价肝功能的损害程度。

是肝功能中较为敏感的指标,反应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比反应实质细胞性肝损伤更为敏感。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肝排泄功能检测 BSP排泄试验 是肝功能中较为敏感的指标,反应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比反应实质细胞性肝损伤更为敏感。 BSP是一种阴离子酞染料,属于胆汁分泌的B类物质。静脉注射后,BSP出现于血液中,从体循环消失的速率取决于肝的摄取。 BSP从血清中的清除具有饱和性,即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清除量随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BSP达到最大转运极限时,清除量不再增加。

不同动物对BSP的清除率有很大差异。大鼠、兔的BSP清除率约为1mg/(min.kg)体重,而狗约为0.2mg/(min.kg)体重。 BSP排泄试验,BSP选用剂量因试验动物不同而异。一般兔、狗、大鼠的BSP剂量分别为75mg/kg、15mg/kg、50mg/kg b.w。小鼠因品系不同而异,一般介于75~100mg/kg b.w。 适宜的BSP剂量一般应为正常动物30min残留2%~3%量为宜。 干扰因素:某些外来因素可干扰BSP的分泌和排泄,如肝微粒体诱到剂苯巴比妥能大大加快BSP的排泄。

通常作BSP排泄试验的补充试验。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大致与BSP相似。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肝排泄功能检测 靛青绿(ICG)排泄试验 通常作BSP排泄试验的补充试验。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大致与BSP相似。 ICG具有以下特性: (1)ICG进入血液后很快并完全与血清蛋白(主要是清蛋白)结合;(2)大约97%给予量在胆汁中以原形存在;(3)不从尿液中排泄;(4)其分泌排泄不受肝外因素影响;(5)无刺激与过敏作用;(6)血清中清除率与BSP相似。 用狗作试验,ICG血浆清除量随时间变化通常在30~60min时间内呈指数曲线,每分钟清除量与给予量负相关,ICG分泌到胆汁的最大速率约为0.4mg/(min.kg)体重,胆红素、玫瑰红、BSP能干扰ICG的分泌。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肝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检测 检测肝化学组成成分的改变可以定量地评价肝损伤的程度,同时有利于阐明化学物肝损伤的机制。 最常用于评价肝损伤的化学组分有: (1)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是评价肝脂肪变性的常规指标。产生肝损伤的化学物质也可引起肝实质细胞内脂肪(主要是TG)的异常蓄积,一般认为TG的蓄积是由于肝实质细胞TG的合成速率增加或TG释放到体循环的速率减低引起。许多肝毒物如CCl4、乙硫氨酸、四环素等在大鼠体内可阻止TG分泌到血液中,导致脂肪肝形成;另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是转运内源性脂蛋白的主要载体,有些肝毒物如CCl4、乙硫氨酸等可使VLDL合成降低,从而使TG从肝运出发生障碍,导致TG在肝中的蓄积。TG含量的测定是评价肝脂肪变性的常规指标。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肝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检测 最常用于评价肝损伤的化学组分: (2)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dphate,G-6-P)。 G-6-P是肝的特异性酶,其活性与肝细胞内质网的完整性密切相关。有的肝毒物如CCl4可使内质网脂质发生过氧化,导致G-6-P活性明显降低。 (3)肝胶原(hepatic collagen,HC)。肝胶原蓄积是肝纤维化的基础,隔膜纤维化是实验性肝硬化的主要体征。 许多毒物可诱导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如CCl4和乙醇。 羟脯氨酸仅在胶原中有髙的含量,所以肝羟脯氨酸含量是评价肝组织纤维化的一个标志物。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肝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检测 最常用于评价肝损伤的化学组分: (4)脂质过氧化产物。有些肝毒物如CCl4可化学毒物使肝细胞膜或细胞器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可通过检测肝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来评价对肝的氧化损伤程度。 (5)肝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肝细胞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有些肝毒物如乙酰氨基酚、呋喃苯氨酸等在肝微粒体过氧化物酶体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高度反应性的亲电子代谢产物,与肝细胞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脂质发生共价结合诱发肝细胞损伤。目前检测DNA加合物的方法很多,如32P-后标记法、免疫学方法、荧光测定法、碱洗脱法等。

(1)一般检查。整体动物实验结束,解剖动物,肉眼观察肝颜色合外观,可发现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病理变化。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常用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有: (1)一般检查。整体动物实验结束,解剖动物,肉眼观察肝颜色合外观,可发现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病理变化。 (2)光镜检查。可发现肝细胞坏死、肿胀、脂肪空泡、细胞癌变以及肝组织纤维化、结节性增生等病变。 (3)电镜检查。提供肝细胞早期损伤的形态学改变依据。发现亚细胞水平的改变,如内质网、线粒体等。

体外主要包括:离体灌流肝试验、肝细胞毒性试验、原代肝细胞培养试验、肝匀浆试验及肝切片孵育等。 肝损伤的体外试验评价 体外主要包括:离体灌流肝试验、肝细胞毒性试验、原代肝细胞培养试验、肝匀浆试验及肝切片孵育等。 体外试验的缺点是:没有考虑生物机体对毒物的整体反应性,因而体外试验外推到人存在较大距离。 离体灌流肝实验:运用体外肝灌流技术,在保持肝组织结构完整的条件下,研究毒物对肝生物合成功能、物质代谢、转运与排泄等过程的影响。也可用来研究某些药物对肝的损害作用。离体灌流肝实验的优点是可保持肝的完整性,化学毒物随灌流液进入肝细胞的途径接近生理状态。缺点是结果的重现性差;同时由于是在手术状态下进行,只能用于肝的急性毒性研究。

肝匀浆实验。肝匀浆用于毒物代谢、蛋白质合成能力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等研究。缺点在于失去了正常存在的细胞器之间的生理调节。 肝损伤的体外试验评价 肝匀浆实验。肝匀浆用于毒物代谢、蛋白质合成能力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等研究。缺点在于失去了正常存在的细胞器之间的生理调节。 肝薄片孵育试验。用于观察毒物对肝细胞膜的损伤和对脂质分泌功能的抑制作用。 原代肝细胞培养试验。将新鲜分离的肝细胞放入适当的培养基中培养,可用于检测化学毒物对肝细胞的毒性。原代肝细胞的两种作用:一是像S9一样起代谢活化作用;一是作为毒作用的靶细胞,检测化学毒物对肝细胞的各种损害作用,如遗传毒作用。

小结 急性肝损害和慢性肝损害分别有哪些表现?发生机理是什么? 不同肝损伤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