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Blood) 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 8%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Advertisements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生理学 --- 血液 Physiology--- Blood. 白细胞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定义 --- 为一类有核血细胞。 ×10 9 /L( /ul) 。 WBC 大于 1 万增多。 WBC 分类: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1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 RBC )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  血型于输血.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第五章 血 液 血 液 生 理 第一节 体液与内环境 一体液 体液 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 —1/3 占体重的 60%--70% 二、内环境 —— 细胞外液 稳态: 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
血液检查 ( 下 ). 二. 白细胞计数和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起源、发育阶段 干细胞 祖细胞 前体细胞 成熟细胞.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章 血 液 细胞外液的 4/5 在血管外 组织液 1/5 在血管内 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在体内不断循环,是内环境中最活跃 的部分, 是沟通各种组织液与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 气体和物质交换、散热; 参与生理性止血 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血 液 blood. 血液 (blood) 红细胞 ( erythrocyte ) 血细胞 白细胞 ( leukocyte ) 血液 血小板 ( blood platelet ) 水 血浆(细胞间质) 血浆蛋白,糖,维 生素, 激素, 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十一章 血 液 的 生 物 化 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人體的奧妙 姓名:林佩儀 班級:六年4班 指導老師:趙美華老師.
血液检验 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 李海亮.
BLOOD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2 血细胞生理 § 3 生理性止血 §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CHAPTER 3 BLOOD.
人体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Chapter 3 Blood 灵台电大工作站 李晓凤.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红细胞平均指数 P32 临床检验基础教研室 程杨艳.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第二章 血 液 (Blood Physiology)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小组成员: 贾睿楠 别依凡 段若楠 孙世成 石金源 郭奎
blood group & blood transfusion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第三章第二节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 (第二课时) 罗店中学:晏牡丹.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2) 血 液 江阴市长寿中学 徐利国 0709.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第三章 血 液.
赞美诗 平稳而富饶 我生活在你温暖的怀抱 是你,为我平添物质和能量 是你,吸纳我无尽的烦恼 是你,默默地搭起流通之桥 没有你—— 我——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第五章 血液生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血液凝固 第五节 免疫系统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三章 血液 (blood)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章 血液( BLOOD ) 主讲教师 : 张志方
抗血栓药.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血液生理.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血液生理 体液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细胞及其功能 止血和血液凝固.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血液(Blood) 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 8%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特性 一、组成 (一) 血浆 (plasma) 表3-1 包括: ① 晶体物质溶液 (基本成份) ② 血浆蛋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特性 一、组成 (一) 血浆 (plasma) 表3-1 包括: ① 晶体物质溶液 (基本成份) ② 血浆蛋白 (二)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40%  50%         女:37%  48%

血浆蛋白的功能: 1 营养 2 运输 3 缓冲 4 形成胶体渗透压 (见后) 5 参与机体免疫 6 参与凝血和抗凝 (见后)

三、 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量 (blood volume) 占体重7  8% (一)比重 全血比重 1.05  1.06 三、 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全血比重 1.05  1.06 红细胞比重 1.09  1.092

(二) 粘度 全血为水的 4~5倍 (三)血浆渗透压 300mOsm/L 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1.3mOsm/L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产生     的渗透压。 等张溶液: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能保持正常   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等渗溶液: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  

0.9%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 (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1.9% 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 ( 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起红细胞溶血)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白蛋白为主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四)血浆pH值 7.35  7.45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RBC)生理 (一)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1 数量:男 ( 4.0  5.5)×1012/L 女 (3.5  5.0)×1012/L 功能:① 运输O2、CO2 ② 缓冲pH

(二) 红细胞生理特征 1.可塑性变形 2.悬浮稳定性 (二) 红细胞生理特征  1.可塑性变形  2.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血沉):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性:0  15mm/h 女性:0  20mm/h 影响ESR因素: 白蛋白减少 球蛋白增多 纤维蛋白增多 红细胞叠连 血沉加快

3、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0.9%NaCl 正常形态和大小 0.42%NaCl 部分红细胞破裂 0.35%NaCl 全部红细胞破裂 脆性大,易破裂

(三) 红细胞生成调节 1、 生成所需物质: 2、 生成调节 铁、叶酸、Vit B12、 AA、蛋白质等 缺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 生成所需物质: 铁、叶酸、Vit B12、 AA、蛋白质等 缺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叶酸、Vit 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生成调节 ⑴爆式促进因子(BPA) ⑵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⑶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一)分类、数量 总数(4 10) 109/L 中性粒细胞 50  70% 嗜碱性粒细胞 0%  1% 中性粒细胞 50  70% 嗜碱性粒细胞 0%  1% 嗜酸性粒细胞 0.5%  5% 单核细胞 3%  8% 淋巴细胞 20%  40%

(二)白细胞功能 1、中性粒细胞功能: 吞噬、杀灭细菌 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

2、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释放肝素 抗凝血 释放组织胺 过敏反应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限制

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单核细胞功能 吞噬、消灭致病微生物 参与机体防卫机制 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他细胞生长调控

5、淋巴细胞功能 T细胞: 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三、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数量:100-300(×109/L) 功能:①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 参与生理止血(见后) 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μm

(二)血小板生理特性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2、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2、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3、聚集 血小板相互粘着 4、收缩 5、吸附 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一、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 基本过程: (1) 血管收缩 (2) 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3) 血液凝固(加固止血)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 释放 5-HT、TXA2 参与局部血管收缩 2、 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3、 促进凝血 4、 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 血凝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液体。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 已知14种。 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因子Ⅳ、PF3外,余为蛋白质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 已知14种。 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因子Ⅳ、PF3外,余为蛋白质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前激肽 释放酶均为蛋白酶 因子Ⅱ、Ⅸ、Ⅹ、Ⅺ、Ⅻ均为酶原 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VK 因子Ⅴ、Ⅷ为辅助因子

(二)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 (2) 凝血酶原激活 (3) 纤维蛋白形成 Ⅹ Ⅹa Ca 2+ 、Ⅴa、PL Ⅱ Ⅱa Ⅰ Ⅰa

因子Ⅹ的激活途径: 1 内源性激活途径 参与凝血因子全来自血液 2 外源性激活途径 由来自血液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后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三)、 抗凝系统 1、血管内皮抗凝作用 2、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血流稀释凝血因子等 3、生理性抗凝物质: 血管内皮作为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的屏障。 2、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血流稀释凝血因子等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酶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

三、止血栓的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激活和纤维蛋白降解二个基本阶段。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 :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 凝集原(agglutinogen) :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agglutinin) :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

抗A血清 抗B血清 抗A血清 抗B血清 A型血 B型血 抗A血清 抗B血清 抗A血清 抗B血清 O型血 AB型血

(二)Rh 血型系统 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99%属Rh阳性 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 Rh 血型特点:

第一次输血:  Rh阴性 Rh抗体 Rh抗原 第二次输血: Rh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 血液凝集 Rh抗原

三、输血原则 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主侧、次侧不凝集 可输血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紧急时少量、缓慢输 主侧凝集 不可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