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渭 堂 彰化師大教育學博士 國家諮商心理師特考及格 中台科大兒教系及文教研究所副教授 彰師大師培中心兼任副教授 輔導諮商原理與實務 魏 渭 堂 彰化師大教育學博士 國家諮商心理師特考及格 中台科大兒教系及文教研究所副教授 彰師大師培中心兼任副教授
成為助人專業人員
助人工作 非正式助人工作─ 正式助人工作─ 未經專業訓練的人 未經系統化規劃或執行 間接性幫助他人 經過專業訓練者 在專業倫理的規範下 有計畫、有系統的專業服務 滿足人的特定需求
正式和非正式助人者比較(P.3) 正是與非正式助人工作之比較 非正式助人工作 正式助人工作 沒有計劃 不需特別訓練 不具系統規劃 非刻意 對當事人有未知的影響 目標不明確 有計劃安排 由訓練有素的助人專業人員提供 有系統的規劃 刻意的 當事人狀況可能變得更好或更差 以增進心理健康為目標
助人專業者三項類型服務 初級預防─ 次級預防─ 全面性的 預防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產生 促進身心健康的教育 助人者為教師、心理師等 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 減少心理健康的症狀和影響 控制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症狀 助人者為輔導教師、心理師等
三級預防─ 少部分的 針對嚴重心理健康和經神疾病的個人 避免心理症狀成為終身的威脅 助人者為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
輔導諮商運動的歷史淵源 教育的演進 心理衛生運動的發展 教育目標的轉變─有知識和記憶的傳授轉變為重視個人的發展 教育的普級─重視大班級教學中的個別需要 心理衛生運動的發展 心裡分析論的興起 比爾斯(Beers)推動心理衛生工作 精神醫學兼心理治療影響輔導諮商的發展
心理實驗室的興起 行為學派在實驗中研究人類行為產生學習原理 標準化測驗的興起 對實驗心理學的反動 人本主義的興起 個體是完整的獨特的且重要的
美國輔導運動的發展 時代背景─民主精神的反應及解決工業快速發展的問題 萌芽階段 推展跟演變─1930~1960 莫瑞爾(Merril),1895提倡有系統的職業輔導計劃 帕森斯(Parsons)等,1908設立波斯頓職業局 推展跟演變─1930~1960 全國職業會議1933年招開,重視職業輔導 輔導與人事協會1934年成立 1936年美國總統成立美國教育諮詢委員會,建議設置職業資料及輔導工作處及職業展望處 1951年成立美國人士與輔導協會,後改為諮商與輔導協會 1958年美國國會頒布國防教育法案
我國輔導工作的發展 萌芽時期─民國元年~民國38年推動學校職業輔導 試驗期─民國38年~民國56年 建立時期─民國57年~民國78年 僑生輔導 民國47年成立中國輔導協會,傳播理論、培養人員及推廣服務 建立時期─民國57年~民國78年 九年國教增列指導活動課程 民國72年將指導活動改為輔導活動 民國64年在課程標準中增列國民小學輔導活動實施要領 民國68年公佈國民教育法規定國民小學應設輔導室或輔導人員,國民中學應設輔導室 民國68年高級中學法擬定高中應設輔導工作委員會 民國65年起教育部通令大專院校設立學生輔導中心或心理衛生中心 生命線、張老師、協談中心等相繼推廣輔導工作 成長時期─民國78年以後 指著輔導轉業的成長茁壯 民國78年輔導研究所設置博士班培育輔導諮商高階人才 民國80年後教育部推動輔導工作6年計劃 民國87年起,第二起輔導工作計劃,推動新教、訓、輔三合一整合架構
教、訓、輔三合一整合架構 ◎初級預防乃針對一般學生及適應困難學生進行一般輔導 ◎二級預防乃針對瀕臨偏差行為邊緣之學生進行較為專業之輔導諮商 社區 輔導 資源 教學 訓導 全體教師(含導師) Postvention 三級預防 Intervention 二級預防 Prevention 一級預防 ◎初級預防乃針對一般學生及適應困難學生進行一般輔導 ◎二級預防乃針對瀕臨偏差行為邊緣之學生進行較為專業之輔導諮商 ◎三級預防乃針對偏差行為及嚴重適應困難學生進行專業之矯治諮商及身心復健
輔導工作的目的(P18) 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提供專業之協助,以增進學生之成長與學習 協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問題,並運用學生有關之資料,修訂教學計畫,以適合學生所需 提供正確的學生資料與評量結果,以為學校行政方面擬定決策的參考
輔導工作的內容(P18~19) 個別評量與研究(individual appraisal research service) 諮商(counseling service) 定向服務(orientation service) 資料服務(information service) 生涯輔導(career guidance) 諮詢(consultation) 追蹤輔導(follow-up service)
學校輔導工作的功能(P20~21) 了解個別學生─評量與診斷 協助個別學生成長與發展 促進個別學生的適應─矯正與治療 提供資料服務與進行溝通的回饋
輔導工作的原則(P22~P23) 輔導工作的目標來自民主社會的需要及價值觀 輔導工作尊重個體的價值、尊嚴與獨特性 輔導工作是教育計畫中獨特而重要的一環 輔導工作的基本功能為預防性功能 輔導工作協助個體達到改變、成長及成熟 輔導工作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行為 輔導工作是一項團隊工作 輔導工作是一項專業性的工作
輔導工作與教學的比較 目的的決定 情境關係 方法 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學生學習,預達成的目的由教師決定 輔導要達成的目的由師生共同決定,輔導人員從旁協助 情境關係 教學情境未強調隱密性,師生關係能與教師指導為主 輔導重視隱密性以及信任接納尊重的深厚關係 方法 教師為專家角色 輔導為催化者的角色
輔導工作與教學的配合 輔導對教師的協助 教師對輔導人員的協助 溫暖而接納的教士氣氛 鼓勵輔導服務 個案研討 轉介 發現需要協助的學生 諮詢 諮商 輔導學生學習 教師對輔導人員的協助 溫暖而接納的教士氣氛 鼓勵輔導服務 個案研討 轉介 發現需要協助的學生
教學、輔導、諮商和心理輔導的比較 資料性 情感性 教學 心理治療 輔導 諮商 教育性 發展性 強調知識的提供與獲得 指導性、專家 一般學生 預防性 強調知識的提供與獲得 重視現在與未來 以正常人為對象 強調認知與環境因素 發展性 預防性 解決問題 強調諮商關係 以正常人為對象 以意識內容為主 補救性 再建性 強調協助者之「權威」與專家性 重視過去 以精神病患或嚴重情緒困擾者為對象 深入分析潛意識內容
輔導工作的趨勢 以全體學生為對象 專業人員分工負責化 專業化 理論和技術統整化 重是輔導諮商人員的專業特質 強調心理諮商的認知問題 兼重團體方式 輔導助理員的產生 電腦輔助工具的應用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
助人工作者服務內涵 與當事人面對面處理問題 與電話和網際網路完成助人工作及推廣 體認到合乎倫理和專業技巧中進行 是一種有目的性的過程
助人者受訓中所面對的挑戰 學習再學習 處理自我懷疑 接受基本的課程 在實務中不斷的成長 嚴格的受訓會懷疑自我是否升任 接受督導中未能達成目標加深自我懷疑 面對多樣性的當事人 處理跨文化的工作
擴展學習 實習 解決個人心理健康問題 選擇適切份量的課程 發展自我覺察和敏感度 藉由實務中的實踐不斷學習 模擬實習 學習楷模 接受實習督導 自我不斷覺察 體會成為當事人 運用各種不同方式處理個人問題
當事人需求 30%的成人及17%的兒童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13%染了焦慮性疾病6%有憂鬱症5%人格疾患1%精神分裂症1%阿茲海默症10%藥物酒精濫用 當事人的問題 創傷症候─地震、海嘯… 特殊家庭─受虐兒童… 心理疾病─焦慮症… 身體疾病─性無能… 短期受創─失業… 個人問題─價值觀、生涯發展…
助人的策略 諮商或心理治療 個案管理 教育和輔導 諮商和心理治療 找出當事人 當事人需求評估 設定目標 提供資源和協助 確保服務品質 追蹤輔導
倡導 諮詢 預防服務 賦權與增能 圓融價值觀 適切的服務 間接性服務 了解狀況 改善成長 防患未然─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 心理健康服務─壓力調適…
社區方案 社區倡導 發揮影響力─國中攜手計畫 危機介入 危險事件已經發生 事先防患 事後補救
危機事件 危機事件類型 個人 家庭 社區 性侵害 肢體傷害 意外事故 師去摯愛的人 慢性病和重症 自殺意念和行為 不法行為 遭到歧視 失業 目擊暴力犯罪 離婚/分居 失去經濟來源 家庭遭受謀殺,或遭親人殺害 虐待兒童,或其他親人 親人自殺 喪親 家庭暴力 天然災害 大型企關閉 戰爭 恐怖主義 吸毒
助人者的生涯路徑 師資培育法─成為一位老師 心理師法─成為心理師 尋找自己方向─興趣和使命 思考服務對象─興趣和使命 學歷和學力 知識經濟和終身學習 學習型組織
輔導諮商人員
學校輔導人員的角色 角色─團體成員對個人在組織中所任職位的期望 學校輔導人員的角色期望 學校輔導人員的角色功能
輔導人員的特質 認知方面(102~103) 了解自己─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明確的認識 了解人的特質與行為法則 人有能力作選擇與決定 人有追求成長與自我實現的意願,而非僅求維持現狀 人的行為主要受個人當時的知覺或認知狀態的影響 人有能力學習新的行為,同時去除舊有的行為 人的行為是有目標的,而且行為的結果會影響該行為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人的學習受「預備狀態」的影響,因此,系統化的學習相當重要 人的學習呈現個別差異的現象
情意方面(100~102) 行動方面(104) 對人關心─適度、適時的表現,了解當事人過去的經歷 肯定自我─自信、情緒穩定及接納自己和他人 保持彈性─靈活運用專業能力及個人特質 行動方面(104) 善於控制自己─自知+自治=控制自己的情緒及行為 負責任─表現在積極的參與態度上,而非輔導諮商效能的承諾 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具體且明確的詞彙、語言及非語言
輔導人員的專業教育 師資培育法 心理師法 專業證照 專業倫理道德
有效能助人者的特質 成熟的種族和文化認同感 高層次的自我覺察跟自我接納─周哈里窗(P41) 對熟屬種族的信仰、傳統、歷史、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所理解 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及種族優越感 高層次的自我覺察跟自我接納─周哈里窗(P41)
高層次的自我覺察跟自我接納─周哈里窗
助人者的個人價值觀 價值觀是引導行為的訓練,如關懷他人、歸屬感、責任和創造力 真誠 真誠包誇誠信和直率 自動自發避免個人防衛 同理心 保持客觀角度的名義 能正確體會他人的感受和內在參考架構 尊重他人 接納她人價值觀、宗教信仰、文化、種族、民主遺產、性傾向、生活方式、智慧能力和各種生理功能 尊重不應以接受或認可所有當事人的價值觀、態度或習慣產生困擾 建立親密感 能與人分享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 最有效的協助需要與當事人建立無性關係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的前提要素是信任
良好的人際風格 自主能力 精力充沛 高標準的倫理守則 在日常生活及助人關係中能提供關懷、接納、主動、積極 對他人的責任感 對他人保持讚賞和興趣 主動協助 自主能力 將自己獨立於團體外的能力 從兩難的協助關係中考量到促進他人需求的主要目的 精力充沛 專注力 心理能量 高標準的倫理守則 遵守法律 遵守專業倫理規範 個人生命哲學
阻礙助人者專業效能的特質(P51) 僵化:無法修正助人方式以符合當事人的特殊需要 過度控制:利用助人過程來掌控及操弄當事人 賣弄能力:當助人者將自己置身於助人過程中的中心舞台,以炫耀自己在助人過程中的各種能耐時,變不能將當事人擺在第一位 笨拙:當助人者不能夠獲不願意學習助人的技巧與方法
我的價值觀(P43) 關懷他人 1 幫助他人之後我得到滿足感 2 幫助他人使我感到興奮 3 我會花費時間來幫助他人 歸屬感 4 當我認為他人接受我時,我感到特別滿足 5 我不喜歡衝突,並且盡量避免之 6 我敬我所能維持合諧 責任 7 以正確的方式做事對我而言很重要 8 我喜歡位他人承擔責任 9 我是個可依靠的人 創造力 10 我喜歡以創新的方式完成舊有的任務 11 有時後我對一再重複的工作感到厭倦 12 我總是尋求更好的做事方式 精神靈性 13 我有強烈的精神信仰 14 我知道我屬於某一個偉大事物的一部分 15 生命中能與更高的力量接觸是重要的事
多元文化與助人專業
個別諮商理論
心裡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
個別諮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