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国演义
四大奇书 四大名著 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曰: 《三国》、《水浒》、《西游记》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赏称为近似。 ___李渔
魏 吴 蜀
合-分-合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文化影响 对东亚文化影响深远。 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评书、戏剧和其他口头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类文化群。各类三国故事剧集、漫画、书籍经久不衰。 《三国演义》及三国故事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在人们处于竞争环境或奋斗阶段,可能会以三国场景人物关系作为考量。其间的褒贬争论也一直未停止,人们对三国中人文精神的认可根深蒂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_____《临江仙》(明) 杨慎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三国演义》在日本战国时代被当作是军事政策的指南,德川家康效法诸葛亮的空城计,让武田信玄中计。陆奥国大名津轻为信崇拜关羽,留长胡须,被喻为津轻的美髯公。 对现代的影响:东西方以《三国》的故事做商业政策。(香港冯两努《三国启示录》\松下幸之助) 《三国演义》对《鹿鼎记》韦小宝的启发 水煮三国 麻辣三国
胡适评价《三国演义》 在中国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国民从这部书里得到了常识和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更从这部书里得到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 夏志清:是这一类型小说的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范例
胡适:《三国演义》算是一部有势力的通俗历史演义,但不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 。理由《三国演义》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只有赤壁之战前后阶段的描写还算是有想象力,他认为《水浒传》的想象力比《三国演义》好一些。作者、修改者、后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缺乏天才与想象力,文学技巧也平凡,对风流儒雅的周瑜,有政治智慧的诸葛亮在斗智方面写成“妒忌阴险”、“奸刁险诈”的小人。
文学史、文化史上的意义 文学史:历史演义开山之作 文类学:中国传统历史题材小说典范之作 英雄传奇经典之作 文化史:庙堂文化、士人文化、市井文化的 三合一;士人“帝王师”情节的典型投射;民众眼中的军事史;关帝崇拜的重要环节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和版本 第二节 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第四节 曹操和刘备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和版本
1、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纯虚构小说 史不能通于俗,演义可通耳
对历史的文学和类文学书写(文类)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史官文化 史学之最发达(梁启超) 务实、经验、无宗教狂热(巫与史) 顾准:历史书写与为皇权书写 史官文化之向下辐射:野史繁荣(观念、材料、体例、叙事经验、对象)
史官文化传统与历史演义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史著启发贤良、惩处奸恶,为有国有家不可或缺 历史演义为小说核心 三国之后,小说化的历史 一部书与一种文化习惯之形成 历史癖、祖先崇拜与民众集体潜意识 人物的重大影响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有传奇之意 基调:庄严肃穆、沉郁悲凉 ROMANCE无法概括
“七实三虚”:(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 丙辰札记》中对《三国演义》的描述,“三分虚构,七分事实” 朱大渭 :《三国演义》最多只有五分真。
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 对史料进行审美转化 1、移花接木,张冠李戴(鞭打督邮) 2、巧妙生发,合理演化(吕布与貂蝉) 3、添枝加叶,锺事增华(三顾茅庐) 4、驰骋想象,凭空虚构(温酒斩华雄、舌战群儒)
胡适认为好看的历史演义往往发生在历史分裂的时期,分裂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不用添枝添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春秋战国,楚汉之争、三国、南北朝、隋唐之际、五代十国、宋金分立)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作小说底材料。”
2、《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作品,是不知名的群众作者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创作成果。 写定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材料,历史记载很少,其籍贯、生卒年限、《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等问题尚在探讨之中。
也有一些说法认为是罗贯中和他的老师施耐庵合著,但未有明确考证。 从《三国演义》内容来看,如五关斩六将的路线明显不符地理常识,太原人罗贯中不应对邻省地理如此无知。而蜀汉将领黄权在黄正甫版中多次被写成“王权”,显示作者可能为南方人。此外,多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均有诸葛亮使用地雷对付藤甲兵的情节,且对地雷的制式描述仔细。地雷最早最现于1402年发生的靖难之变,是时尚未有“地雷”名,更没有地雷制式的记载。因此,诸葛亮使用地雷的情节,其编写的时间应后于1402年,约为永乐末年至正统初年,而罗贯中的卒年为1400年
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 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
生平 —、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
相传他曾写过《十七史演义》,流传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参加过《水浒传》的编写。除小说创作外,罗贯中还编写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
3、《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漫长而丰富的书写与传播 1)素材来源: 一是正史晋朝陈寿《三国志》 刘宋裴松之注 二是民间传说、野史笔记以及民间说唱艺术和戏曲艺人的创造 漫长而丰富的书写与传播
简而有法 《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担任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书合一。 裴注文学化
裴注 字数超3倍,引书200多种(多散佚)(笔记、野史) 不可靠之处:空城计出自裴注,曹瞒中风来自于裴注 另:《后汉书》
成书:层层累积的高台 一、野史传说阶段(魏晋至隋唐500年) 二、民间演述故事阶段(宋元) 三、小说草创(元末明初)
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2)唐宋时期的民间文学中有不少关于三国故事的内容。 三国故事在中国民间流行久远。 曹瞒传“初不中风,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隋朝《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观看曹操谯溪击蛟的杂戏 唐初,刘知几《史通》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故事。 李商隐诗歌《骄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此时已有关于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
3)宋元戏曲中,有不少关于三国故事。《单刀会》等。 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城托孤等在元杂剧中就已有。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霍四究“说三分”之事(宋代的袁阔成)。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英宗至治年间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杂剧中三国故事胡适初步统计19种,关于刘备的有《黄鹤楼》、《三战吕布》、《斩吕布》等,关于诸葛亮的有《卧龙岗》、《诸葛论功》、《《诸葛祭风》、《五丈原》、《哭周瑜》、《隔江斗智》等,关羽的有《单刀会》、《义勇辞金》等。王实甫作有《曹子建七步成章》,关汉卿作有《单刀会》
4)元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共三卷,约八万字,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但一些人物形象颇为生动,如张飞。 另有《三分事略》平话。这些平话文学价值不高,但已初步具备《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是罗创作的重要基础。
《三国志平话》汉初三杰托生转世 疏漏:吕布形象“身长一丈”——“身长九尺二寸” 语言有趣,民间气息浓厚:“大眼汗”(张飞)出马、刘“猫狗之徒,饭囊衣架”
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5)罗贯中在长期传说基础上,参以各种历史资料,再熔铸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最后加工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4、《三国演义》的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嘉靖本是否最早存疑 一位名叫张志和的学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张先生发现虽然该版本封面、序言、目录、君臣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订,而正文部分却是早年留下的旧版本,这也让原先的“嘉靖本为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之说失去依据。
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有: 明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代志传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 明代李卓吾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清代李笠翁评本《李笠翁批阅三国志》 清代毛宗岗评改本《四大奇书第一种》 日本学者中川谕所整理的版本谱系
康熙年间,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批评本为基础,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修订、加工、评点《三国志演义》,并伪托金圣叹之名撰写序文,称“第一才子书”。 毛本
毛本的加工,主要在回目的修改调整(将杂乱无章、参差不齐的回目改为整齐的对偶两句),增删一部分情节,删改了一些多余的诗词赞语,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色加工。在情节上比原来更紧凑,文字也更精炼、流畅,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以及罗本中本来并不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毛本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毛本删除了罗本中关于关张互杀家人关索逃脱等有害于人物塑造的描写 毛本删除了 韩信英布彭越转世为曹操孙权刘备
第二节 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第二节 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分合说 乱世英雄说 拥刘反曹 兵书 智慧之书
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历史。120回分三部分: 《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历史。120回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50
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 董卓 悬头千余颗于车下(4) 吾为天下计 岂惜小民哉 (6) 百姓皆食枣菜,饿殍遍野(13) 鹛坞,囤积二十年粮 (8) 黄巾贼 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
《三国演义》的情节线索及人物塑造大都以蜀为中心,小说有意识的将刘备宽仁与曹操残忍作对比,褒刘贬曹倾向十分明显。其他着力刻划的人物如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在蜀,并着力表现了他们忠于蜀汉的思想品质。罗贯中这一思想固然受朱熹《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观点的影响,但也是他那圣君贤相,主辅合德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南宋偏安
为人忠厚 知人善任爱民如子 刘备 三顾茅庐 借荆州 三让徐州 玄德 面如冠玉 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为《三国演义》对这两个人性格特点的表现过于强调,有时夸张失度 刘备:理想的仁君;虚伪(称帝时) ;城府极深,善用韬晦之计。 《三国演义》突出的是人物的社会性、政治性,而非人情、人性。随着情节的进展,逐渐成为读者的思维定势。
当安喜尉:“与民秋毫无犯”“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明君贤臣理想 政治上行“仁政”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 当安喜尉:“与民秋毫无犯”“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60) 60
虚声美词 徐州百姓: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12) 新野百姓望尘遮道而拜(39) 刘安杀妻献肉(19) 蔡瑁害刘,马一跃三丈(34) 做皇帝是天命有归(35) 新野、樊城撤退,百姓宁死不愿离开刘
明君贤相虎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完美组合 1、传承上肯定刘备的正统地位 2、从统治者德行方面肯定其正统地位 (信义著于四海)
刘 备 英气 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 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色,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刘 备 英气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曹操 煮酒论英雄 华容道挟天子以令诸侯 杀杨修 杀吕伯奢家杀华佗 官渡之战 孟德 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奸诈狡猾 自私残暴 纵横恣肆 权谋机变 从容不迫 志向远大 飞扬跋扈 目光敏锐 曹操 煮酒论英雄 华容道挟天子以令诸侯 杀杨修 杀吕伯奢家杀华佗 官渡之战 孟德 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说不尽的曹操:英雄 枭雄 奸雄 复杂丰富的人生经历,多重鲜明的性格作风,数个领域的杰出建树,曹操赢得了时人的高度关注和后人历久不衰的评论是很自然的。从政的人忘不了他,打仗的人忘不了他,文人墨客忘不了他,连普通百姓也忘不了他。多少年以来,无论是天下纷乱,还是太平盛世,人们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谈论着曹操,或赞赏,或崇拜,或谴责,或讥讽,或高堂讲章,或茶馆楼肆。这种情况,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无法与之比拟。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 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魏武帝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李世民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诸葛亮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毛泽东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的复杂性格: 1)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 2)同时,作者又展示其性格思想的另一面,即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识才、爱才,机智、注意发扬军事民主。
曹操 ——“奸绝” 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 ○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梦中杀人:贴身侍卫 ○酒中杀人:扬州刺史刘馥。 ○借刀杀人:名士祢衡 ○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杀吕伯奢 《魏书》:吕子与宾客共劫曹,取马及物 《世语》:伯奢出行,五子皆在,曹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 孙盛《杂记》: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 1、整体构思和格局,体现出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 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刘备集团(第55-115回),三国关系处置上,也以刘备集团为中心,将曹魏作为蜀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吴既联合又斗争。
2、拥刘反曹的主要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是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的反映。刘备与曹操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刘备写成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的形象,长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的形象,奸诈残忍的化身。 *历史与作者主观感情的矛盾,使得这部以展现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和斗争风云为特色的历史演义小说,在书中(特别是后半部写蜀汉衰亡时)表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
2)民族思想的反映。“汉裔”“汉室”有象其征性,体现民族观念或爱国思想。
3)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曹操作为“乱世奸雄”来刻画,“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不忠不义 刘备是汉家苗裔,称帝以继汉统名正言顺,符合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