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化 主講人:梁蕙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甲狀腺甲狀腺 一年 六 班 一年 六 班 第 六 組 第 六 組. 位置 * 頸部前方, 喉部氣管兩側。
Advertisement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感情豐富的雙魚座 衝動的白羊座. 雙魚 處女 巨蟹 天秤天蠍 金牛 雙子 魔羯 水瓶 射手獅子 牡羊.
論點 “ 自由 ” 主張 照顧 ” 弱勢 ” 父母 我 配偶配偶 子女子女 8 夫 妻.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一) 1~3課 主題:心理 師大附中 魏嘉美老師.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化 主講人:梁蕙蓉.
中國人壽 徐真真.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石牌金頭腦 概數篇(可複選)加油哦!.
第一章 證券投資概論.
企業說明會 (台灣水泥公司) 活動宗旨 為提供貴校應屆畢業生踏出校園之前,能對產業發展與就業機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本公司將舉辦企業說明會,藉此分享產業動向並讓社會新鮮人定位屬於自己的職涯方向,並充分展現學校與產業之合作,一同提升國家青年人才之發展。 專業類別與對象: 機械、電機、化工、材料、資源工程、地質、地球科學、工業工程、土木…等相關系所。
第一課 自我與社會 壹、自我的形成 貳、人格的類型與發展 參、青少年的發展 肆、青少年的壓力與調適.
上、下學時 搭乘汽車請舉手!. 上、下學時 搭乘汽車請舉手! 小朋友 是否知道搭乘汽車 要注意到的事情是什麼? 小朋友 是否知道搭乘汽車 要注意到的事情是什麼?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性別平等課程 男女生不同.
製作人:黃玄兆,宋宇宏,賴鎧茵 報告人:王金耀,黃玄兆,宋宇宏 電腦操作人:賴鎧茵 指導老師:陳鴻綸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一) 師大附中 魏嘉美.
我所知道的知性話題 請發表已知的知性話題.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 從系統觀看見每一個孩子 台灣海寧格機構系統排列師 李悅寧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新公投法首發 反同婚公投 V.S 同婚釋憲 配合第2冊第6章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數位學習評鑑期末專題 國內案例分析.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初接班級時,可實行之輔導活動 1.畫人測驗 2.家庭動力畫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統計學應用~~ 學生心目中的老師.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寡占市場的特徵.
心靈饗宴 林家儀.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一、生命週期 二、經濟需求 三、收支狀況 四、人身風險事故 五、人生八大規劃 六、財務規劃
Women in management: Delusions of progress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資訊安全和資訊倫理宣導 永康區復興國小教務處.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Presenter : Siang Wang Advisor : Dr. Yen - Ting Chen Date :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在職專班 網頁色彩學--- 以顏色分析網頁設計 指導老師:吳有龍教授 學生:陳正忠 學號: G.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 )下列何者正確? (A) 7< <8 (B) 72< <82 (C) 7< <8 (D) 72< <82 C 答 錯 對.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 遠離危險關係 ~ 打不是情, 罵不是愛 !. 警 訊 警訊一. 旋風般的激烈開端 警訊二. 占有慾 警訊三. 極端情緒 警訊四. 歸罪他人 警訊五. 言語暴力 警訊六. 冷漠 警訊七. 過去和現在的暴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 传 宝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營運模式.
生科背景學生就業力講演系列 (4) 講題:臨床試驗的推手:生科人可以做的比你想像得多
On Liberty: Chapter 1 Introductor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化 主講人:梁蕙蓉

分析命題趨勢 17.侯麥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與賴老師對其影響甚大。依據學者米德(G.H.Mead)的理論,在自我形成的過程中,對個人影響深遠的人稱為什麼?98 (A)鏡中自我 (B)重要他人 (C)偶像崇拜 (D)概化他人。 (B)

55. 歌唱比賽節目流行,許多愛好唱歌的年輕人因而紛紛投入各項歌唱比賽。甲、乙、丙三人引用包括佛洛依德(S. Freud)、顧里(C 55.歌唱比賽節目流行,許多愛好唱歌的年輕人因而紛紛投入各項歌唱比賽。甲、乙、丙三人引用包括佛洛依德(S. Freud)、顧里(C. Cooley)及米德(G. Mead)等三位學者的理論解釋上述現象。97 甲:在別人掌聲中,個人開始相信自己是個受歡迎的人 乙:在現代的社會,個人的行為常深受偶像歌手所影響 丙:透過參加比賽,人們得以滿足受人喜愛的潛在慾望 甲、乙、丙三人所引用的學者理論,依序應為何? (A)米德-顧里-佛洛依德 (B)顧里-米德-佛洛依德 (C)米德-佛洛依德-顧里 (D)顧里-佛洛依德-米德 -(B)

44.小文被朋友批評只顧唸書,不願意多花點時間練習籃球,以爭取班上榮譽。落單的小文覺得自己人緣差,因而失去原本自信的笑容,經與同學溝通後,各自調整而重新和好。小文的例子最能與下述哪一位學者的理論相符?95 (A)亞當斯密認為行為的目的在增進社會利益 (B)米德認為自我之形成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 (C)涂爾幹指出個人的意志乃取決於社會規範 (D)佛洛依德認為女性童年經驗使其缺乏自信 (B)

自我的形成是社會化的重要關鍵,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 H 自我的形成是社會化的重要關鍵,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H.Mead)提出「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理論,來說明這個現象。下列何者為米德的自我理論? 94 (A)每一個人同時具備三個「我」─本我、自我與超我 (B)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是「本我」與「超我」之間協調的結果 (C)生活中的社會行為是「主我」與「客我」不斷互動與對話的表現 (D)自我概念的形成隨著個人認識外在世界的能力發展與時俱進,一般要在八歲以後才逐漸脫離自我中心的現象。 (C)

深入探究重點 自我形成的理論 1.顧里的壹個我:「鏡中之我」 2.米德的兩個「我」:主我、客我 3.佛洛依德參個「我」:本我、自我、超我

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的壹個我:「鏡中之我」 ⒈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經由人與人之間不斷互動而來的。 ⒉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從別人對自己的反映,使我們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⒊「鏡中之我」的形成步驟: (1)呈現(presentation):想像自己的容貌或行為出現在別人腦海中的景象。 (2)判斷(judgement):想像別人對自己的容貌或行為的評斷。 (3)主觀的解釋(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藉由別人的評價,形成對自我的感覺和反應。

米德的「自我」:主我、客我 (1)強調環境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性,兒童期是發展自我的關鍵時期,將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社會化過程 年紀 特色 舉例 模仿階段(準備階段) 2-3歲 深受重要他人影響 小朋友穿爸爸的西裝,說要上班 遊戲階段 4-8歲 只注意自己的角色扮演 扮家家酒時,隨性扮演多人角色 團體遊戲階段 8歲以後 受到「概括化他人」影響,注意到其他人的角色和看法 身為球員懂得自己的角色為何,並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和別人相互協調

米德的兩個「我」:主我、客我 本能的、創發的、主動的 社會文化薰陶的、被動的 主我 (自然我)(nature I) 客我 (2)兒童在遊戲中,逐漸由模仿他人,注意自己角色的扮演,進而由他人角色看待自己,並學習社會認可的行為,由「主我」發展出「客我」的概念。 主我 (自然我)(nature I) 本能的、創發的、主動的 客我 (社會我)(social Me) 社會文化薰陶的、被動的

米德的兩個「我」 重要他人:對個人的自我評估具有特別重要影響的人,也是個人模仿的對象。如:父母、老師、同學等。也可能變成個人的「參考團體」:這個團體強烈影響個人評估自己的形象、行為或決定。 概括化他人:社會大眾對個人的自我期待和評估,這些期待與評估影響社會所有成員的行為模式及既值觀念。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參個「我」 三個我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意 義 生物的我 真實的我 道德的我 原 則 快樂原則 現實原則 完美原則 內 涵 原始的衝動、內在的驅力 本我與超我間的調節器 道德規範、社會約束的力量 作 用 追求食、性與刺激等立即性的滿足(滿足個人的慾望) 協調本我與超我,使個體能在現實環境中得到滿足(協調本我與超我) 管制或壓抑本我的衝動,以滿足社會的期待和要求(滿足社會的期待) 說 明 ⒈佛洛依德認為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三個「我」─本我、自我與超我。 ⒉三個「我」,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並在「自我」的統整下形成一個整體。

練習相關題目 桃園少年輔育院兩名疑似有學習障礙的少年,一個活潑愛搶話,一個反應慢半拍,他們都因被父母責罵、同學嘲笑,因而學業成績差,最後甚至蹺家蹺課淪為小偷。請問:從敘述強調他們二人因為別人嘲笑他們笨,所以就自甘墮落,這就是下列哪一個學者所提的自我理論? (A)愛森克「人格類型」 (B)顧里「鏡中之我」 (C)佛洛依德「超我」 (D)馬斯洛「生理需求」。 (B)

2007年由李安執導的《色,戒》一片,是改編自著名作家張愛玲於1950年居於上海時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說,故事背景是二次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的上海,描述一名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服務的中國年輕女人,王佳芝因愛國心驅使,決心為國捐「軀」,自願充當誘餌色誘汪精衛手下的一名特務頭目易先生,為了擄獲敵人的心,不惜犧牲自己,以身體換取敵方信任。請問: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人格三結構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的時間,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而王佳芝「為國捐軀」的決定,是受到那個「我」的影響? (A)本我 (B)自我 (C)客我 (D)超我。 (D)

社會化的定義 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就是社會化。 人類行為受到: (1)個人因素與社會因素的交互影響,一方面形成「自我」觀念,成為獨特的個人; (2)另一方面學習社會上的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規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這個過程稱為「社會化」。

社會化的補充 再社會化是指學習一套與先前不同的價值規範、信仰態度和行為的社會體系,可分為下列三種: 繼續社會化 指成年到死亡,不斷學習新的角色和價值發展過程。 新社會化 指個人到新環境求生存和適應,所接受新的社會化。 洗腦 採取強制徹底的改變,放棄原來的角色價值,一個人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例如:監獄或精神病院都是洗腦的方式。

「身體」與「心理」的社會特質 1.自我概念(對自己身體與心理的看法),都受到社會環境影響而具有其社會性質。 2.身體意象(body image)反應社會需求。 *「身體意象」: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各項認知和主觀評價。 3.心理的社會呈現:展現出自我中心(egocentrism)的特性 *自我意識:個人注意到自己的某些特徵的傾向。

「身體」與「心理」的社會特質 1.假想的觀眾:總以為自己在意的小事也是別人眼中的焦點,但其實這些小事別人可能不放在眼裡。例如,花了很多時間整理頭髮。 2.個人傳奇:錯認個人的思考內容和方式是與眾不同的,沾沾自喜於自己想法的獨特性。例如:父母親對於交往對象的意見,或是從事一些危險的事情(飆車、河邊跳水)而不自知。 Ex.吸菸有害健康,但不會危害到我。 Ex.吸食毒品容易上癮,但那絕對不是我。 Ex.飆車很危險,但我技術很好。

試題練習 青少年總會有這樣的想法:「飆車是一種刺激的活動並不危險,別人摔車是因為他技術不好,我一定不會摔車。」請問這樣的想法是因為青少年有哪一種心理認知? (A)個人傳奇 (B)假想觀眾  (C)重要自我 (D)概括他人。 (A)

試題練習 呂霖走在路上,不斷地覺得周遭的人都在關注他,於是他小心翼翼的維持髮型並且無時無刻露出迷人的笑容。請問:這樣自我中心的概念稱為什麼? 呂霖走在路上,不斷地覺得周遭的人都在關注他,於是他小心翼翼的維持髮型並且無時無刻露出迷人的笑容。請問:這樣自我中心的概念稱為什麼?  (A)自我迷戀 (B)個人不朽  (C)假想觀眾 (D)個人傳奇。 (C)

人格發展的相關理論: 1.精神分析學派 :佛洛依德(Freud) 2.新精神分析學派(心理社會發展論) :艾瑞克森(Erikson) 3.人本論 :馬斯洛(Maslow)

精神分析學派 人格發展的過程是─潛意識與社會約束力之間的心理鬥爭 十分重視兒童時期的發展,會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特質。若未獲得適度滿足,就會有「固著作用」 意識層次─自我、超我;潛意識─本我 0~1歲 口腔期 1~3歲 肛門期 3~6歲 性器期 7歲~青春期 潛伏期 青春期後 兩性期

精神分析學派 佛洛伊德將人格結構比喻為一座冰山,上層浮出水面的部分較少,代表「意識」(conscious)層次,包括「自我」、「超我」;大部分掩蓋在水面之下,屬於「潛意識」,「本我」就在其中。 他認為個人不知道為何會做一件事的原因或動機,就是潛意識在作祟,支配個人的行為。 如果個人在某一階段的行為受到過分限制或放縱,未獲的適度的滿足,就可能產生發展遲滯的現象,稱為「固著作用」。認為兒童階段的發展經驗,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特質。

新精神分析學派(心理社會發展論) 每個階段都有衝突,成長是克服衝突的過程,每階段均有重要的發展任務必須完成。 (1)嬰兒期(0~1歲):信任他人─不信任他人 (2)幼兒期(1~3歲):活潑自信─羞愧懷疑 (3)遊戲期(3~6歲):自動自發─退縮內疚 (4)學齡期(6~青春期):勤奮努力─自貶自卑 (5)青春期(adolescence):自我認同─自我混淆 (6)青年期:友愛親密─孤獨疏離 (7)成年期:精力充沛─頹廢遲滯 (8)老年期:統整無憾─悲觀絕望

人本論 生理 最基本的需求,通常指生存的必要條件,如空氣、水、食物等 安全 免於恐懼、危險以及被剝奪的需求 愛與隸屬 將人格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需求,分成五種層次: 需求層次 內涵 生理 最基本的需求,通常指生存的必要條件,如空氣、水、食物等 安全 免於恐懼、危險以及被剝奪的需求 愛與隸屬 與人交際、歸屬以及結交朋友、友誼等需求 尊重 自信並受同儕團體的認同與尊敬 自我實現 個人充分發揮自我潛能

01.美國社會學家顧里指出:「人類藉由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他人角色,把他人的態度都轉化為自己的,於是產生自我的觀念。」這就是所謂的「鏡中自我」。 x 02.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在其理論中提到,『我』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本能的、具有創造力的『本我』;另一個則是已經社會化、受過社會薰陶的『客我』。 03.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自我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隨社會發展而來的。一個小孩對於成人世界的認識由模糊而清楚,由概化到特定,而這群對他最具影響力的人即為「概化他人」。 04.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狀態就像一座冰山,水面底下的部分相當於人的意識,決定整座冰山的流動方向與速度,所以了解一個人必須先了解他的意識。 05.人格是指一個人「內在自我」的外顯表現,它會受生理遺傳、個人際遇、社會文化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也可說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o

唐太宗想起賢臣魏徵時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遂亡一鏡矣。」其中「以人為鏡」若就「認識自我」而言,與下列何人的理論最相符? (A)顧里 (B)米德 (C)佛洛伊德 (D)艾瑞克森。 (A)

高一的阿美穿短裙走在街上,發現很多人目光都注視著她,所以日後更喜歡穿短裙。請問:阿美因他人肯定而穿短裙的行為,可以用誰的理論來解釋這種情形? (A)顧里的鏡中自我理論 (B)米德的社會自我理論 (C)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論 (D)艾瑞克森的危機發展階段論。 (A)

關於自我概念形成的理論,各家學者各有不同的主張,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顧里的「鏡中之我」是指我們要以他人的經驗為鑑,避免重蹈覆徹 (B)米德認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透過本我和超我相互協調的結果 (C)佛洛依德認為自我會壓抑或控制主我的衝動,以符合社會規範或現實環境的要求 (D)米德主張自我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時會參考重要他人的所作所為,做為自我抉擇的參考。 (D)

自我的形成是社會化的重要關鍵,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 H 自我的形成是社會化的重要關鍵,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 H. Mead)提出「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理論,來說明這個現象。下列何者為米德的社會自我理論? (A)每一個人同時具備三個「我」-本我、自我與超我 (B)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是「本我」與「超我」之間協調的結果 (C)生活中的社會行為是「主我」與「客我」不斷互動與對話的表現 (D)自我概念的形成隨著個人認識外在世界的能力發展與時俱進,一般要在八歲以後才逐漸脫離自我中心的現象。 (C)

胖丁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1000元,他的處理方式可能有許多種。下列相關敘述若依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而言,哪些是正確的? (甲)依「主我」的作法,可能會占為己有; (乙)依「自我」的作法,左思右想後仍可能占為己有; (丙)依「超我」的作法,若找不到失主,可能會捐給慈善機構; (丁)依「客我」的作法,也許會把它拿到警局失物招領; (戊)依「自我」的作法,則會在慾望與道德之間取得協調 (A)甲乙丙丁戊 (B)甲丙丁戊 (C)乙丙丁戊 (D)乙丙戊。 (D)

宋代啟蒙教材《三字經》中提到:「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請問:這個故事在說明個人成長及社會化的過程中,何者對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A)家庭 (B)學校 (C)同儕團體 (D)傳播媒體。 (A)

小新從小因為父母疏於照顧,因此結交損友,最後因吸毒、偷竊而入獄。法院判刑後,小新進入監獄服刑並接受矯治教育。請問:小新進入監獄接受與先前環境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教育的過程稱為? (A)社會化 (B)再社會化 (C)繼續社會化 (D)再教育化。 (B)

我們常說:「青少年時期是狂飆期」。根據艾瑞克森的理論,是因為青少年正經歷何種認同危機? (A)創造進取或退縮內疚 (B)活潑主動或羞怯懷疑 (C)自我統合或角色混淆 (D)友愛親密或孤獨疏離。 (C)

據報載,著名時裝名牌PRADA在最近的米蘭時尚週中,聘請一為身材豐腴模特兒走秀,一反過去時尚界強調紙片人的印象,同時時尚專家預測,此作法將會帶動時尚圈不再要求超瘦的紙片模特兒。請問:時尚界的作法將有助於改善世人在哪一方面的自我概念? (A)身體意象 (B)自我意識 (C)自我中心 (D)假想的觀眾。 (A)

高一新生小乖總覺得班上另一位同學胖丁很令人討厭,不僅上課愛吵鬧,下課還喜歡嘲諷同學的穿著與長相,有一回胖丁來找小乖麻煩,小乖一氣之下握緊拳頭,本來想出手海扁胖丁,但是想到教官曾告誡「打架是違反校規的行為」,最後還是隱忍下來。依據柯爾堡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小乖的行為表示其道德發展已進入到哪一個階段? (A)尋求認可 (B)避罰服從 (C)遵守法規 (D)價值取向。 (C)

分析命題趨勢 01.「玻璃天花板」是用來描述女性試圖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所面臨的障礙。美國政府於1991年設立「天花板協會」,希望消除阻礙女性職業發展的因素。關於該協會成立的目標,最符合下列哪個性別概念的敘述?98 (A)強化生物性別的確認 (B)明確性別角色的區隔 (C)追求性別的實質平等 (D)形成性別的刻板印象。 (C)

右圖為某國男、女勞動參與率的統計圖。根據此圖判斷,對於該國社會現況的描述與解釋,下列哪些最合理?97 甲、性別角色觀念影響勞動參與率 乙、女性的經濟自主權較男性為低 丙、男性的平均教育程度比女性高 丁、政府並未提供良善的托兒服務 戊、男性的貧窮老年人口比女性多 (A)甲、乙、丁  (B)甲、乙、戊   (C)乙、丙、丁  (D)丙、丁、戊 (A)

2005年10月同性戀團體舉辦年度大遊行,提出公民平等不受歧視之訴求,部分亞洲國家同性戀團體也來台共襄盛舉,並交流推動同性戀人權經驗。下列關於此次遊行的敘述何者正確?95 甲、以遊行提出訴求是一種公民權利的實踐; 乙、同性戀是值得同情與關懷的偏差性傾向; 丙、遊行訴求反映少數群體的權益常遭剝奪; 丁、跨國參與顯示人權關懷為亞洲文化特色; 戊、同性戀人權已明確列入我憲法保障範圍。 (A)甲丙 (B)乙丁 (C)丁戊 (D)甲乙。 (A)

一則新聞報導指出:「近幾年臺灣出現的霍亂案例,多與外籍新娘返回東南亞探親有關」。下列哪一項解讀最能說明這項報導? 95 (A)異國間的通婚很容易導致疾病的傳染 (B)霍亂發生於東南亞等低度發展的社會 (C)返鄉探親的女性外籍配偶最易成為疾病傳染源 (D)新聞媒體的報導有時會將女性外籍配偶污名化 (D)

性別平等是現代民主社會的重要指標,下列哪一項社會現象最符合性別平等的原則?93 (A)法律規定太太要出售夫妻共有房屋時,須得到先生的同意 (B)部份銀行為確保債權,要求已婚婦女貸款須附配偶同意函 (C)雇主聘雇女性員工,事先約定女性員工懷孕即應留職停薪 (D)工廠急需派駐外地的電機工程師,限定大專畢業男性應徵 (A)

我們每日的對話中,常會出現性別的刻板印象而不自知,下列何者帶有性別刻板印象?92 (A)老師對小學生說:「來兩個力氣大的同學,去隔壁教室幫老師搬桌子﹗」 (B)爸爸對女兒說:「後天你生日,想要什麼禮物?電腦遊戲還是圖畫書?」 (C)老闆對張小姐說:「不景氣,公司要裁員,王先生要養家,只好請妳離職﹗」 (D)班長對同學說:「星期天全班去烤肉,第一組負責生火,第二組負責洗菜。」 (C)

深入探究重點 1.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 2.促進性別平等的方式 3.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人權 4.性騷擾所反映的性別不平等關係

性別差異 1.生物性別(sex):藉由與生俱來的性徵(如性染色體、外部的性器官、內部的生殖器官)區別生理性別。 2.社會性別(gender):社會對不同性別有不同期待,進而形塑不同的性別角色期望。 3.心理認同的性別 :個人心理層次對於自己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認同

性別角色的形成 (1)性別角色: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各種期望與要求,這種期望在社會中具有一種規範的力量,導引人們的觀念與行為 (2)性別社會化(gender socialization) 1定義:說明個人在社會中學習扮演性別角色的歷程。 2舉例:新幾內亞的初步里(the Tchambuli)部落中,女性管理社會、捕獵,男性專注家事、化妝以獲女性青睞。

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 性別刻板印象 定義:社會上有關男性、女性性格特質過度簡化、固定的看法,而且不太允許有個別差異的存在。 舉例:君子遠庖廚、女子無才便是德。 性別偏見 定義:對某一性別持有負面觀點或態度。 舉例:女生一旦結婚就是應該回歸家庭,不該出外工作 性別歧視 定義:基於性別偏見再給予差別待遇,導致對該性別不利的後果。 舉例:單身條款、禁孕條款,認為女性一旦結婚或懷孕工作表現一定不如以往的性別偏見,給予其離職的差別待遇就是性別歧視。 職業性別隔離 水平隔離:將男女分成不同的工作領域 例如:男生適合當業務員,女生適合擔任護士。 垂直隔離:在職場中將男女依權力大小分成兩邊 例如:男生擔任管理階層的經理,女生擔任作業員。 性別角色階層化 定義:社會上某一性別因性別刻板印象,被列為優等,進而被賦予比較多的政治、經濟、法律上的特權和權力。 舉例:男性比女性更有機會獲得晉升。

促進性別平等的方式: 個人努力 親密關係民主化:談情說愛也要能平等協商,尊重多元。 國家法律制度 跨國公約: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1952年的「母性保護公約」 憲法: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性別工作平等法:廢除工作環境中的「單身條款」與「禁孕條款」 性別平等教育法:針對校園中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並防治性騷擾。 創造友善的性別環境 社會團體藉由各種方式推動建立

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人權: 1.尊重不同性傾向者: 2.提供基本公民權的保障:包括教育、就業、婚姻等權利。 *去除對不同性傾向的誤解:去除人們對於不同性傾向者的誤解(汙名化:藉著強化與他人不同的特質來貶抑別人,例如形容胖的人為「肥豬」。 ) *學習尊重不同的性傾向者: *包容差異社會才能更多元: 2.提供基本公民權的保障:包括教育、就業、婚姻等權利。

異性戀霸權 由於多數人為異性戀者,因此,社會中往往存在著「異性戀霸權」。 指將異性戀視為人類唯一正常情欲模式,並對於任何非異性戀型態之行為或觀念,予以否定及貶抑的一種意識型態。

在「異性戀霸權」的意識型態影響下: 認為同性戀是— 1、變態 → 感到厭惡 2、疾病 → 需要矯正 3、被誤導或受創傷造成 → 同情 不論是厭惡、矯正或同情,都反應出一般人無法接納同性情欲傾向的心態。

恐同症(同性戀恐懼症) 因否定同性戀,所伴隨產生的恐懼和排斥態度以及行為,就是所謂的「恐同症」。(南p.38-9) 指對同性戀行為以及同性戀者的非理智性的恐懼和憎恨。 此詞源自於心理學,是對同性戀產生恐懼的一種精神病術語。 也就是對同性戀抱持偏見,厭惡同性戀的一種心理。

性騷擾的類型: 表達污辱、歧視等行為舉止或評論,如講黃色笑話 包括有性意味的身體接觸或語言挑逗,如吃豆腐 性別騷擾 (gender harassment) 表達污辱、歧視等行為舉止或評論,如講黃色笑話 性挑逗 (seductive behavior) 包括有性意味的身體接觸或語言挑逗,如吃豆腐 性賄賂(sexual bribery) 以身分職位要求性服務作為利益交換的條件,如允諾升遷 性要脅(sexual coericon) 以身分職位威脅恐嚇的手段強迫發生性行為,或提供性服務,如威脅開除 性攻擊(sexual assault) 以具有傷害性或虐待性,而與性有關的暴力行為,如強制性交。

練習相關題目 雲南摩梭族是母系社會,不同於父權社會,男性是依附於女性為主的家庭中。這種現象說明下列哪一項概念,會隨著不同社會及時代變遷而有不同? (A)生理性別 (B)社會性別 (C)性別傾向 (D)性自主權。 (B)

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eauvoir)曾指出:「女人並非生而成為女人,而是後天形塑所致。(One is not born a woman , one becomes one.)」這句話指出了刻板印象中的男女形象其實都是經由下列何者所引導而形成的? (A)生理構造 (B)社會規範 (C)政治文化 (D)法律制度。 (B)

最早有同性戀現象的歷史記載,發生在西元1969年著名的同志人權運動—「石牆酒吧」事件,是由於同性戀者長期累積的痛苦情緒所引發的。 X 學生在學校如果遭遇性騷擾事件,應以書面(言詞)向教務處申請或檢舉,經受理後會送至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成立調查小組調查。 根據統計顯示,性騷擾的發生與受害者的穿著言行並無關聯。事實上,性騷擾本身就是錯的,受害者究竟穿了什麼衣服、其言行如何都不是重點,因為無論個人的言行如何,都不代表別人有權利對其進行性騷擾。 O 志明對著公司的女同事春嬌說道:「女人阿,在家煮飯、生小孩就好,就算到公司上班,也不過就是個花瓶。」此言行是屬於交換利益的性騷擾類型。

性騷擾是一種權力的濫用,由於社會上男性掌握較多的權力與資源,再加上傳播媒體不斷物化女性,使得遭受到性騷擾的對象都是女性。 X 實現性別平等的社會,不僅要排除兩性間的不平等,也應該消弭性傾向的歧視,重視對不同性傾向的平等接納。 O 各項社會制度經常是許多性別差異形成的原因,若要真正實現性別平等,除針對弱勢者訂定保護法規外,根本之道必須修正社會文化中,對於男女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日本的電車,為防止色狼性騷擾,設有女性專用車廂,在臺北捷運,也有意思跟進。下列相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依據男女生理、體力之不同而有差別待遇,符合實質上的平等 (B)該做法是不對的,因為憲法第7條明示:中華民國無分男女,一律平等 (C)設置女性專用車廂,表示女性是柔弱的,這是性別歧視 (D)有了女性專用車廂,從此女性搭乘捷運再也不會受到性騷擾了 (A)

開學時,合作社通知各班領書,衛生組叮嚀要將環境打掃乾淨,結果班導師請男生去搬課本,而打掃教室的工作要女生負責。請問:班導師的作法是因為受了何者影響所致?  (A)性別偏見 (B)性別歧視 (C)性別刻板印象 (D)性別角色階層化。 (C)

某銀行人事室日前發出內部公文,要求該公司女性員工不得著褲裝上班,此事經網路流傳並由媒體批露後,引起不少爭議。請問:銀行規定女性員工必須穿裙子上班否則罰款,下列相關之敘述,何者正確? (A)在社會過程中,女性本應被教導穿著裙子  (B)「女人要有女人樣」,就該穿裙子,才端莊得體  (C)這是一種性別歧視,兩性不平等的限制 (D)女性穿裙子,才能凸顯團體紀律與專業形象。 (C)

下面哪一則就業廣告最可能造成「性別職業水平隔離」的結果? (A)「徵汽車展show girl,身材高,笑容甜美」 (B)「學歷大專以上,英打每分鐘100字,中打每分鐘120字」 (C)「肯吃苦,需日夜輪班,住在公司附近者尤佳」 (D)「需具備機車汽車駕照,溝通能力強,英文說寫流利」 (A)

下列有關當代同性戀人權運動的敘述,何者正確? (A)石牆酒吧事件是恐同症團體發起的運動 (B)同性戀者是愛滋病的主要傳播者,因此對抗愛滋病是同志運動的主要目標 (C)彩虹旗代表同志們的驕傲,是同志運動的象徵標誌,也是用來對抗異性戀霸權的代表旗幟 (D)各國同志運動都積極在爭取自身的工作權、平等權及合法組織家庭的權利。 (D)

據報載,某國立大學一名女性職員,因為懷孕末期身體不適因而提出產前假,不料卻遭到長官以影響工作為由不予續聘。該女性員工遂向勞工局提出「懷孕歧視」申訴,希望能爭取自己的權益。請問:該國立大學的作法明顯違反了何種法律規定? (A)《民法》工作篇 (B)《性別歧視法》 (C)《兩性工作平等法》 (D)《性別平等教育法》。 (C)

「性別平等」是對他人和其他性別尊重的觀念與態度,期望每一個人有相同的發展機會,以及適才適性發展的權利。請問:下列哪一項敘述最能符合「性別平等」的意涵? (A)夫妻結婚後,第一個孩子從父姓,第二個孩子從母性 (B)因每位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所以女性升遷主管機會應高於男性 (C)已故影星張國榮,精湛的演技與歌藝受到歌迷的肯定,而他的性傾向並不影響其成就 (D)詩人杜甫在其《兵車行》詩中談到:「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C)

一般人對性騷擾的認識不清,但近年來拒絕性騷擾的觀念漸被社會大眾重視。請問:下列哪一項關於「性騷擾」的敘述是正確的? (A)性騷擾只會發生在工作場合 (B)情侶間不會有性騷擾的情況發生 (C)性騷擾的認定是以被害人主觀感受為主 (D)性騷擾多發生在隱密的地點。 (C)

關於生物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的敘述有何差異? (A) 兩者皆具有性別平等的意涵 (B)前者是指生理器官的不同,後者是指一個人的性傾向 (C)前者是生物決定論者提出的名詞,後者是社會建構論者提出的主張 (D)前者是指生理器官的不同,後者是指社會文化建構的差異。 (D)

有關「性騷擾」的敘述,下列何者為真? (A)性騷擾也會發生在男性身上 (B)廣義的性騷擾並不包括性侵害在內 (C)一定要有肢體上的碰觸才構成性騷擾 (D)被性騷擾的一方要為自己的行為舉止負責。 (A)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大法官會議釋字365號宣告《民法》第1089條違憲。釋憲文指出,《民法》第1089條的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行使意思不一致時,由父行使之。」已違反《憲法》第8條兩性平等原則。請問:此種強化父親對未成年子女權利行使的決定權,弱化母親對子女權利行使的決定權,是屬於下列何者的表現? (A)性別偏見 (B)性別歧視 (C)性別主流化 (D)性別刻板印象。 (B)

某新聞報導:「25歲就讀○○技術學院夜二專的男子張○○,在公車上看到坐在最後一排穿著高中制服的女學生面貌清秀、身材姣好,竟心生歹念,以外套蓋住身體,裝睡靠近女學生,並伸手撫摸女學生的大腿,女學生害怕的掉下眼淚,尖叫並推開張嫌,衝到駕駛座旁告訴司機有人非禮她,司機遂將公車開往附近的派出所報案,警員隨後逮捕張嫌。」請問:張嫌的行為即是一種: (A)性騷擾 (B)性侵害 (C)性別偏見 (D)性別歧視。 (A)

2005年,任務型國民大會完成第七次的修憲工作,其中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規定,自第七屆起,依政黨得票比率選出之立法委員,各政黨當選名單中,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請問:「婦女保障名額」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落實下列何者? (A)性別分工 (B)性別認同 (C)性別平等 (D)性別角色。 (C)

性騷擾的現象和問題存在於許多社會中,並且不時引起人們的爭議和討論,臺灣也不例外。針對此現象和問題,下列哪些敘述是正確的? (甲)性騷擾不是普遍的現象,也不是嚴重問題; (乙)性騷擾與情侶間的親密行為不易劃分; (丙)性騷擾經常是受騷擾對象引誘的,且誇大其詞; (丁)性騷擾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權力的展現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D)

日前台中縣○○中學三名高三男生玩手機偷拍,歪腦筋竟動到英文女老師身上。過程中,甲男與乙男佯裝發問,丙男則趁女老師不注意,偷拍她的裙底風光。請問:此案若構成性騷擾,則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性騷擾? (A)趁人不備的性騷擾 (B)敵意環境的性騷擾 (C)交換利益的性騷擾 (D)肢體碰觸的性騷擾。 (B)

多元性別氣質為性別平等教育的工作重點之一,但「男人婆」或「娘娘腔」的說法仍是大眾對於某些性別氣質的錯誤認知,如在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中女主角伸張正義的個性被形容為「野蠻」;而同樣行為的男生則會被稱為「英雄救美」。下列哪一項法案是為了從小培養尊重多元性別氣質而制定的? (A)《教育基本法》 (B)《性騷擾防治法》 (C)《兩性工作平等法》 (D)《性別平等教育法》。 (D)

分析命題趨勢 02.歷年來很多權威研究一致指出,二次大戰後的現代婚姻與家庭型態已發生世界性的普遍變化,大大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情形。請問下列關於社會變遷下的現代婚姻與家庭情形的敘述,哪些是正確的?98 (甲)自由選擇配偶是一種普遍的趨勢; (乙)內婚制是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情形; (丙)性自由是一個逐漸被接受的觀念; (丁)擴展家庭是一個普遍發展的趨勢; (戊)子女權利的擴張是一種普遍趨勢。 (A)甲乙丁 (B)甲丙戊 (C)乙丙戊 (D)乙丁戊。 (B)

圖一為2008年的推估結果,顯示臺灣人口從1960-2060年間出生率與死亡率的預測變化,依圖所示,在不考慮社會增加率的情況下,下列何者最為正確?98 (A)在A時間點之後,人口總數仍將繼續增加 (B)在A時間點之後,人口老化現象逐漸減緩 (C)2010年後國小學生總入學人數將持續增加 (D)1980年後死亡率上升與老年人口增加有關。 (D)

右圖是某國在2000年至2004年間,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的變遷情形。學者指出此種變遷趨勢若持續下去,將會引發社會問題。依據圖中訊息判斷,下列何者為這種變遷趨勢最可能直接引發的問題?96 (A)販賣人口逐漸增加  (B)家庭價值趨於瓦解 (C)勞動人口負擔加重  (D)教育品質日益低落 (C)

關於臺灣近年來社會變遷對家庭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最正確? 96 (A)國民教育蓬勃,取代家庭原有的社會化功能 (B)福利政策擴張,免除了家庭照護長者的負擔 (C)性別平權落實,配偶平等分擔家庭勞務工作 (D)產業結構改變,家庭不再是主要的生產單位 (D)

表三是某國十六至六十五歲已婚女性之平均初婚年齡、婚前工作狀況與教育程度。根據表中的資訊可以獲得下列哪一項結論?95 (A)年齡愈高且婚前無工作者的初婚年齡愈早 (B)婚前工作的比例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降低 (C)婚前是否有工作對低教育程度者的初婚年齡影響較顯著 (D)教育程度愈高且婚前具有工作之女性,愈有晚婚之傾向 (D)

現代社會中,家庭型式愈來愈多元,離婚後帶著前次婚姻子女再結婚的家庭,也愈來愈常見,請問:這種家庭稱為什麼?91 (A)重組家庭 (B)兩地家庭 (C)隔代家庭 (D)新三代家庭 (A)

家庭暴力是現代家庭問題之一,但一般人對家庭暴力常持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下列哪一項對家庭暴力的敘述是正確的?91 (A)低社經地位的人才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B)有偏差行為的家庭成員才會被施暴 (C)偶而不給家庭成員吃飯,並不是家庭暴力 (D)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傷害,也算是家庭暴力 (D)

深入探究重點 1.現代社會中的婚姻 2.現代社會的家庭型態 3.家庭暴力

現代社會中的婚姻 1.強調因自由戀愛而結婚 2.重視夫妻雙方平權 3.婚姻形式約束力降低 (1)傳統婚姻強調由父母親作主,較忽略個人的需求與感受。 (2)現代婚姻則尊重個人意願,並重視從婚姻中獲得相愛與相互歸屬的感受。 2.重視夫妻雙方平權 (1)傳統社會的婚姻以男性為中心,經常可看到「男性至上」的現象,例如:婚後女方必須冠夫姓,且從夫居;男方可納妾等。 (2)現代社會的婚姻則強調男女平權,雙方對家務都要有所付出;並可擁有各自的財產與事業發展的空間。 3.婚姻形式約束力降低 (1)傳統的婚姻關係強調從一而終,不應輕言離異,雙方家族對婚姻關係具有強大的約束力。 (2)現代社會重視個人自由意志,加上女性獨立謀生的能力增加等,不得已選擇離婚時,已不會受到輿論的強烈指責。

新三代家庭:只有父親或母親帶領未成年子女,並與(外)祖父母同住。 隔代家庭:家庭重大事故或父母赴外地工作等因素,由祖父母照顧、教養小孩。可能面臨的困境是代溝、經濟問題。 繼親家庭/重組家庭:父親或母親有一方曾結過婚,離婚後帶著前次婚姻的子女再結婚所組成家庭。可能面臨的困境是親子教育。 單親家庭:父母離婚、一方死亡或未婚生子等因素,造成只有父親或母親與其未成年子女所組成的家庭。 雙薪家庭/雙生涯家庭/雙工作家庭:夫妻雙方都從事有薪資的工作,有各自的職業生涯規劃。可能面臨的困境是親子教育。 通勤家庭/兩地家庭:因為工作、求學等因素,造成夫妻分隔兩地,由一方單獨教養子女,假日才團聚的家庭。 跨國婚姻家庭:由於出國留學、經商、晚婚找不到理想對象等原因,造成跨國婚姻家庭數目快速上升。 同性戀家庭:兩個同性的相戀者組成的家庭。欲求合法化的目的為爭取領養小孩、家庭津貼、賦稅減免等公民權。 同居家庭:未婚男女選擇不結婚而同住的形式。 單身家庭:不婚或是喪偶、離婚後不再婚的人,選擇獨自一人。 候鳥家庭:大陸經濟崛起後,台商定期往返海峽兩岸之間,如候鳥般遷徙。

家庭暴力 定義: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違反法律的侵害行為。 家庭成員: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定,除了具有婚姻、血緣或收養關係的家庭成員之外,還包括目前或曾經以家庭形式長久共同生活的成員,如前配偶或同居者等。 家暴對策: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聲請保護令: (a)聲請資格:被害人、檢察官、警察機關、地方主管機關。 (b)聲請對象:法院。 (c)保護令內容: 1保護生命(遠離住居、工作場所、就讀學校)、 2保護精神(禁止聯絡、會面方式、接受戒癮或心理治療)、 3保護財產(撫養費、律師費)。 (d)違反保護令的處罰:刑事責任。

相關概念延伸 家暴的迷思 (1)家庭暴力是家庭中心智失常者的行為 (2)家庭暴力較常出現在低社經階層的家庭 (3)受害者大多是因為不聽話才會成為被虐者 (4)受害者應該是有受虐傾向才一直忍受 (5)暴力和愛可以並存於家庭之中

練習相關題目 重組家庭又稱為繼親家庭,是指失婚者再婚後所組成的家庭,目前國內重組家庭的比例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O 家人間的溝通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倘若溝通不良造成暴力衝突,也只有肢體暴力行為能請求法院核發保護令以保障人身安全,而辱罵、限制行動、性虐待等行為須以刑法來解決。 X

有些社會以單婚制或多婚制來規範其成員擇偶對象的範圍;前者指婚配對象必須是自己所屬團體的成員,如同文化背景者,後者則是禁止與自己所屬團體的成員結婚,如同姓不得結婚。 X 在傳統社會裡,往往由家庭成員共同生產,來滿足家庭各成員的消費需求,所以家庭是經濟生產與消費的單位;而現代社會中,由部分家庭成員進入企業組織工作,將所得供應全家人的消費需求。 O 政府曾於民國五十七年公布《台灣地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這是由於當時出生率偏低,為了鼓勵多生育的政策口號。

有些社會以單婚制或多婚制來規範其成員擇偶對象的範圍;前者指婚配對象必須是自己所屬團體的成員,如同文化背景者,後者則是禁止與自己所屬團體的成員結婚,如同姓不得結婚。 X 在傳統社會裡,往往由家庭成員共同生產,來滿足家庭各成員的消費需求,所以家庭是經濟生產與消費的單位;而現代社會中,由部分家庭成員進入企業組織工作,將所得供應全家人的消費需求。 O 政府曾於民國五十七年公布《台灣地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這是由於當時出生率偏低,為了鼓勵多生育的政策口號。

我國《民法》中有關「夫妻的住所」之規定,由原本的「妻以夫的住所為住所」,修改為「由夫妻雙方共同協議,沒有協議或協議不成時,可以聲請法院裁定。」請問:此項條文之修訂,顯示現代社會中的婚姻具有何種特質? (A)強調自由戀愛 (B)履行同居義務 (C)尊重司法判決 (D)重視夫妻平權。 (D)

台北市教育局為了回應家長的需求,宣布開放國小課後照顧,國小學童可以留校至七點,讓家長能在下班後從容地去學校接回小孩。請問:此一政策說明了家庭哪一項功能的式微? (A)生育功能 (B)經濟功能 (C)照顧功能 (D)情感功能。 (C)

依據我國(甲)法律的規定,家庭成員在遭遇家暴事件時,可依法向(乙)機關申請核發民事保護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請問:上述(甲)、(乙)選項的配對何者正確? (A)甲:《家庭暴力防治法》;乙:所在地的警察局 (B)甲:《民法》;乙:地方法院 (C)甲:《民法》;乙:各地地檢署 (D)甲:《家庭暴力防治法》;乙:地方法院。 (D)

承上題,親密關係中並非全然都是美好的一面,從許多新聞案例中也常看到有暴力的情形發生,下列哪些親密關係間的暴力事件,可依上述法律向有關單位求援? (甲)同居男友毆打女友; (乙)養子毆打養父; (丙)父親毆打兒子的同學; (丁)婆婆精神虐待媳婦; (戊)老師時常辱罵班上同學; (己)同志情侶間的暴力虐待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戊 (C)甲乙丁己 (D)甲丙戊己。 (C)

承上題,有關家庭暴力的敘述,何者是正確的? (甲)家庭暴力通常發生在社經地位較差的家庭; (乙)家庭暴力的行為通常會重複出現; (丙)跟蹤、忽視也算是家庭暴力的一種; (丁)家庭暴力是個人的家務事,鄰居無權干涉; (戊)受虐者通常都是處於弱勢地位的人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丙戊 (D)甲丙戊。 (C)

內政部關於人口政策的宣導,已經從「兩個恰恰好,一個不嫌少」的口號,轉變成「三個恰恰好,二個不嫌少!」請問造成這樣的變化的原因是下列何者? (A)臺灣的生育率創新低,人口結構將迅速老化 (B)臺灣的生育率創新低,國家安全首當其衝 (C)臺灣的生育率創新低,臺灣的出口經濟大受影響 (D)臺灣的生育率創新低,社會文化將無以為繼 (A)

妻: 「老公,不得了!」 夫: 「怎麼了?」 妻: 「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正聯合起來打我們的孩子呢!」 依據其對話,這一家應該是屬於何種家庭? (A)組合家庭 (B)繼親家庭 (C)跨國婚姻家庭 (D)寄養家庭。 (B)

有關家庭暴力核發的保護令,下列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A)一旦發生家暴事件,在審理終結之前就可以核發暫時保護令 (B)可以用「暫時使用令」強迫加害人交付汽機車等生活必需品,給被害人或其子女使用 (C)可以法律強制要求加害人支付未成年子女的扶養費 (D)可以驅逐令命令加害人遠離被害人的住所或工作場所 (D)

依據民國87年公布的《家庭暴力防治法》之規範來看,下列何者正確? (A)家庭暴力是家裡的私事,不需別人過問 (B)打是情、罵是愛,家庭暴力是親密的表現 (C)家庭暴力是展現父母仍是家中權力中心的方式 (D)家庭暴力是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為,公權力應當也必須介入 (D)

深入探究重點 馬斯洛需求階段理論 衡量親密的程度 親密關係的類型 親密關係的依附理論

馬斯洛需求階段理論 我們需要與他人相愛、相互認同,並建立親密關係。

衡量親密的程度 寬(廣)度:共同生活的範圍,共同參與的活動 寬度越廣 → 親密程度↑ 開放度:彼此敞開心門,交換想法的程度。 開放度越大 → 親密程度↑ 深度:彼此願意融入對方世界,並與之結合的程 度。 深度越大 → 親密程度↑

親密關係的類型 親情(家人至親):成分以「承諾」居多;對象包含父母親、兄弟姊妹等;出自於天性。 友情(知己好友):親密>承諾>激情;基於相互欣賞,能自我揭露。 愛情(親密愛人):三者都重要;勿迷失於「激情」中。 寵物與我:現代社會競爭強,心理需慰藉,不可任意棄養。

親密關係的依附理論 安全依戀:坦然接受親密關係,體會並回應另一半需求與感受,在關係中感到自在,自然依賴對方。 逃避依戀:強烈不信任親密的對方,甚至避免親近對方,害怕情感受傷而過度彰顯獨立自我,難以與對方建立真實且深入的關係。 衝突(矛盾)依戀:太過渴求親密感,卻又對於對方的反應缺乏三心,緊張與矛盾的心情造成關係的擺盪不安。

練習相關題目 社會學家雷斯提出「愛情之輪的理論」,說明愛情常以「雙方能和諧相處且談得來」作為開端,且兩人必須個性、嗜好相同,才能感受到彼此相處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X 家人間的溝通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倘若溝通不良造成暴力衝突,也只有肢體暴力行為能請求法院核發保護令以保障人身安全,而辱罵、限制行動、性虐待等行為須以刑法來解決。

親密的程度可以用「寬度」是指共同生活的範圍、「開放度」是指彼此願意敞開心門,交換想法的程度、「深度」是指彼此願意融入對方世界與之結合的程度來衡量,寬度、開放度以及深度越大,則彼此的親密關係程度越高。 O 心理學家包爾貝指出,人在兒童時期始能知覺人類親密的感受,藉由母親提供溫暖及親密,之後隨著個體不斷地發展成熟,進而有能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倘若無法得到安全依附,則會影響日後人格發展。 X 志明與春嬌交往了好一陣子,兩人感情也穩定發展,但每次志明看到春嬌都還會臉紅心跳,且無時無刻想著春嬌,並渴望分秒都與春嬌在一起,由志明迷戀春嬌的程度來看,符合史坦伯格所言之「激情」元素。

親密關係中最常見的壓力來源是「差異性」,也就是彼此觀念、行為、習慣不同與不適應。所以,出現衝突則意味雙方關係出了問題,是不正常的現象,應重新審視雙方關係,並著重彼此間的溝通。 X 由李國鼎先生所提出的「第六倫」主張,是指個人與非特定之一般社會大眾之間的行為規範,希望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對於陌生人也應給予公平的機會,而不加以歧視。 O

管仲曾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儀」從這句話說可以說明,馬斯洛的理論中,哪一個層次的需求應該先予以滿足? (A)生理 (B)安全 (C)愛與歸屬 (D)尊重。 (A)

鮑叔牙曾在管仲最落魄潦倒的時候幫助他;也曾在齊桓公面前推薦管仲擔任宰相,所以管仲曾對別人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由此可知,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的情感屬於親密關係中的哪一類型? (A)親情 (B)友情 (C)愛情 (D)寵物之情。 (B)

下列有關「親密關係」的敘述,何者正確? (A)真正相愛的親密關係,是不會有產生衝突和壓力 (B)關係越親近就會越在乎對方,也因此會帶來責任和壓力 (C)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其真正意涵是指兩人並不相愛 (D)真正的愛是自由和放任,這樣才不會帶給彼此壓力和責任。 (B)

漫畫《航海王》裡的糜鹿船醫喬巴本性非常善良,但他卻不太敢與人接近,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這與他早期受到父母拋棄的經驗很有關係。請問:這樣的情形類似哪一種依附型態? (A)安全型依附 (B)衝突型依附 (C)矛盾型依附 (D)逃避型依附。 (D)

有句話說「三歲定終生」,談的是心理學的理論,認為從小給予孩子充滿愛而穩定的環境,孩子長大就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相信自己能被愛,也能有能力去愛別人。請問,這個理論說明了何種概念? (A)內在運作模式受家庭是否完整的影響 (B)內在運作模式受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 (C)內在運作模式受孩子早期經驗的影響 (D)內在運作模式受父母教育程度的影響。 (C)

常看到情侶們吵架時,會用賭氣或故意不理對方的方式來對待另一伴。請問:會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親密關係的人,通常屬於哪一種依附形態? (A)安全型依附 (B)衝突型依附 (C)逃避型依附 (D)害怕型依附。 (B)

承上題,若與親密友伴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降低或解決衝突的狀況? (甲)不向對方做人身攻擊; (乙)對事不對人,探求衝突的原因; (丙)低聲下氣尋求對方的原諒; (丁)尋求客觀第三者的協助; (戊)避免見面或講話,就不會發生衝突了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丙戊 (D)甲乙丁。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