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治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徐广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运动与生命 阳光、空气、水和体育 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 泉 有氧运动在美国 高血压发病率下降 30 %以上 高血压发病率下降 30 %以上 心梗死亡率下降 37 % 心梗死亡率下降 37 % 脑卒中死亡率下降 50 % 脑卒中死亡率下降 50 % 人均寿命延长了 6 年 人均寿命延长了 6 年.
疾病离我们有多远? 张晓林. 我们的健康出了什么问题? 高科技、高收入带来了什么? “ 五高现象 ” 长寿命、老龄化催生着什么? 健康维护 快节奏、快经济发达影响着什么? 心理健康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高尿酸 生活指导、健康咨询、康复训练、有效防护 适应生活工作的节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恰当.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社區公共衛生護理 主題九: 慢性疾病的護理 ( 共 26 題 ). B 01. 當護理人員在衛教丁太太有關其先生中風後的 飲食調理時,發現丁太太在調理時,傾向高油、 高鹽,此時護理人員衛教的對象應為: (A) 中 風的丁先生 (B) 丁先生一家七口 (C) 與丁先 生同樣罹患中風的病人及其家屬 (D)
脑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科 黄如训. 病 因病 因 脑血管病变: A 硬化、 A 瘤、 AVM 、 A 炎、淀粉样血管瘤、 V 血栓形成 血液:抗凝、溶栓、嗜血杆菌感染、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 血流动力:高血压、偏头痛 其他:药物、酒精、肿瘤.
周围型肺癌 CT 征象 分 析 攀钢密地医院放射科. 周围型肺癌: 系指发生于段及 段支气管以远的肺癌,约占原发性 支气管肺癌的 1/4 ,以腺癌多见。 其发病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吸烟、 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 射、饮食与营养等。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癌症学会将结核列为肺癌发病 因素之一。尤其是结核瘢痕者,男.
1. 健康感知 — 健康管理形态 1.1 保持健康能力改变 1.2 个人执行治疗方 案无效 1.3 不合作 ( 特定的 ) 1.4 家庭执行治疗方 案无效. 1.5 社区执行治疗方案无效 1.6 保护能力改变 1.7 寻求健康行为 ( 特定的 ) 1.8 有感染的 危险 1.9 有受伤的危险 1.10.
脑梗死 脑 梗 死脑 梗 死 Cerebral Infarction C I. 脑梗死 脑梗死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 ),是由于脑部血液供 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 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黄旭升
肝脏疾病病人的护理.
血管性眩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闽医堂 名流之家 三 伏 灸 传承 传统 传神 传播 闽医堂名流之家推拿中心.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与处理原则 第二临床医学院普外一科 胡占良.
脑梗死的诊断分型 大连市中医医院 神经内科.
老年脑血管疾病预防.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 彭 海 第一节概述 1.定义 2.脑血管病特点.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脑血栓形成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部孟智宏.
Cerebravascular Disease ,CVD
房颤抗凝治疗危险分层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黄晓红.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APA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APA(美国精神病学会)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此指南2010年5月批准,于2010年10月正式出版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 第二节 脑梗死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 第二节 脑梗死
脑卒中的治疗进展 我还是把作者单位与姓名去掉较好.
Therapy of CI 史峻梅.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三种不同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必存用于脑干出血的优秀病例 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参赛医生: 卢秀芳 科室: 神经内科2组 职称: 主治医师.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急性脑血管病.
Hyperglycemia a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ET-CT-SUVmax与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原发灶 径线变化的关系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cerebral infarction CI)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严晓伟.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苏 全 喜.
脑 梗 死 急性意识障碍.
脑中风 (Cerebral Stroke) 开大顺主任 主讲.
*****临床试验 研究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科 主要研究者:**** 申办者:********公司
研究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科 主要研究者:**** 申办者:********公司 CRO:********公司
缺血性脑卒中的亚型分析.
颅内压增高.
实验二、灯的使用、玻璃管加工和塞子钻孔.
第 五 节 脑 血 管 疾 病 李 春.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脑梗死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厦门市第二医院神经科 林淑惠.
骨与关节结核 外科学教研室.
缺血性卒中分型.
糖尿病流行病学.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高血压脑血管病的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 宣武医院 神经科 魏岗之 第二届中国高血压世纪行.
脑梗塞的诊治 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神经内科 胡永强
脑梗塞的分型分期治疗 供大家参考.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 病人的护理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项目名称:XXXXXXXXXXXX 研究科室:XXX 主要研究者: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试验名称: 申办方: CRO:.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治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徐广润

脑梗死是脑部血流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流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的发病率为110/10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近年来,由于医学影像学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虽然新疗法不断问世,新药物不断涌现,但治疗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至今尚无显著疗效的治疗方法。近来,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认为有疗效的治疗方法是:ASA, r-tPA, Stroke Unit.

一、急性脑梗死治疗理论的进展 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供血动脉引起的,而脑细胞是人体最娇嫩的细胞,血流一旦完全阻断,持续8-10分钟神经元就发生不可逆损害。大量研究证明,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短短时间内恢复血流供应。

20ml/100g/分↓—电衰竭(神经元电活动竭,传导功能丧失) 15ml/100g/分↓— 膜衰竭(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衰竭,进入不可逆损害) (一)、缺血阈与半暗带 1、缺血阈 脑血流量为50ml/100g/分↑ — 正常 30ml/100g/分↓—临床症状 20ml/100g/分↓—电衰竭(神经元电活动竭,传导功能丧失) 15ml/100g/分↓— 膜衰竭(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衰竭,进入不可逆损害) 10ml/100g/分↓— 细胞进入死亡

2、半暗带 (Penumbra)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血流并未完全中断,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称为半暗带。如果血流马上恢复,功能可恢复正常;若缺血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成为梗死扩大部分。

缺血阈与半暗带理论为早期溶栓复流治疗急性脑梗死带来希望,临床治疗的目的就是抢救半暗带。目前认为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是最基本、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大量的研究证明:血管闭塞3-6个小时内恢复血流,脑梗死还可能挽救,超过这段时间后恢复血流,不但难于挽救脑细胞,还可能引起再灌流损伤,继发出血、脑水肿,这段时间称为复流治疗时间窗(Time window)。

(二)、缺血瀑布理论 脑缺血、缺氧首先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神经介质释放→自由基反应→ 钙过量内流→ 细胞死亡。这一系列缺血性连锁反应,是导致缺血性脑损害的中心环节,称之为缺血瀑布。

迅速溶栓复流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脑保护治疗打断缺血瀑布反应连则是治疗成功的基本保证,两个治疗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没有溶栓复流,即使用最有效的脑保护方法和药物,最终也不能挽救持续缺血的脑组织;而单靠溶栓复流,没有针对缺血各个不同时间、不同机制的可靠脑保护,无法扩大复流治疗时间窗,也不可能对抗缺血造成的多种代谢紊乱和再灌流损伤,真正挽救脑组织。

1、再灌流损伤:超过治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脑梗塞的炎症反应使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阻塞微循环;有的白细胞甚至游出血管外,直接损伤脑组织。 (三)、再灌流综合征 1、再灌流损伤:超过治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脑梗塞的炎症反应使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阻塞微循环;有的白细胞甚至游出血管外,直接损伤脑组织。 2、出血性梗死:血管再通后,梗塞血管通透性增加甚至坏死,血液渗出血管外,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治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 鉴于再灌流损伤和出血性梗死皆易发生在治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故溶栓治疗要严格掌握治疗时间窗。

二、急性脑梗死分型治疗 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证明急性脑梗死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包括不同的病因、严重程度、临床转归的疾病的总称。决定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决定因素是闭塞血管引起的脑梗死灶的大小和位置。轻者(如腔隙性脑梗死)可在数小时、1-2天内不治而愈;重者(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引起的大片梗死)一发病即昏迷,用尽各种治疗办法也难以挽救。开始治疗前分型的目的是区分病人的轻重缓急,以便实施针对性治疗。但截止目前,急性脑梗死尚无统一的分类:

(一)、根据病程分类: 把急性脑梗死分为稳定型和进展型二型。但这类分型缺乏确定性,同一病人在病程不同时间就诊,就可以定为不同型。 (二)、根据梗死灶大小分类: 1、大梗死:d> 5cm或累及2个以上脑叶 2、中梗塞:d 3-5cm 3、小梗死:d 1.5-3cm 4、腔隙性梗死(≤1.5cm) 这种分型不适用急性期,因发病早期CT、MRI尚不能充分显示梗死灶大小。

(三)、OCSP分型: 1.全前循环梗死(TACI):TACI 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表现:(1)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2) 同向偏盲;(3)对侧三个部位(面、上与下肢)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PACI 有以上三联征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失语),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3.后循环梗死(POCI):POCI 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1)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交叉性体征);(2)双侧感觉运动障碍;(3)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 4.腔隙性梗死(LACI):LACI 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常见有纯运动卒中、纯感觉卒中、手笨拙构音障碍综合征、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另有一部分无临床表现,仅在CT或MRI诊断。

此分型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于辅助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全脑症状和局灶脑损害症状)可迅速分类,并同时能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及部位:1)TACI: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2)PACI :MCA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梗死;3)POCI :脑干、小脑梗死;4)、LACI :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据此, TACI和少数较重的PACI、POCI是需紧急溶栓的亚型。这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建议急诊病人CT排除脑出血后,采用此种分型,按亚型决定采用治疗措施。 我国腔隙性脑梗死占缺性脑卒中的半数以上,一般无昏迷等全脑症状,只需对症处理,不必盲目使用昂贵复杂的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治疗应注意下列三点:1)因无脑水肿,避免脱水。2)因其病理基础多为高血压脑小动脉硬化,部分小动脉壁可能有纤维素性坏死或微动脉瘤形成,在Fisher报告病例腔隙合并出血者占5%左右,应用溶栓、抗凝剂有诱发脑出血的可能,对腔隙梗死无益。3)如果收缩压高于180mmHg,慎用抗血小板药物。

三、急性脑梗死的分期治疗 主要的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TACI 和部分POCI,大多数为进展性脑卒中,且病情较重。为指导治疗,按病程分为4期,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和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

(一)、超早期:发病6小时以内。 治疗原则是:溶栓+脑保护。 1、溶栓治疗: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时间窗。 (1)病例入选标准 ①发病6小时内。 ②脑CT除外颅内出血,没有与神经功能缺失相对应的低密度改变,可有与神经功能缺失不相对应的腔隙性梗死。 ③ 无明显意识障碍(昏迷)。

④ 肢体瘫痪肌力3 级以下。 ⑤ 年龄小于75岁。 ⑥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 (2)病例排除标准 ① 溶栓之前临床表现已明显改善。 ② 全身活动性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小于10万/mm3。 ③ 近6个月有脑出血、颅内手术及颅脑外伤。 ④ 近6个月有消化道出血,近3个月内患急性心 梗、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近6周外科手术、分娩、严重创伤。

⑤ 颅内A瘤、AVM、颅内肿瘤及可疑SAH。 ⑥严重心功能不全、败血症性血栓性脉管炎、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及已知的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⑦妊娠。 ⑧正在使用肝素等抗凝治疗。 ⑨未经控制的的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00mmhg。 ⑩收缩压<100mmhg 疑为血液动力学机制所致脑梗死。

(3)给药方法: ① 尿激酶(UK):50-150万单位(一般100万单位)溶于100-200ml NS ivgtt <2小时。若肌力恢复>1度,放慢速度,再追加25万单位。若肌力恢复<1度,再观察15分钟,恢复仍不明显,无脑出血表现时,可再追加25-50万单位。 ② r-tPA:总量0.9mg/kg,总量10% IV,其余90% ivgtt <1小时。

(4)终止治疗标准 给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寒战、过敏或病情加重疑有脑出血者。 (5)合并用药: ① 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 ,ivgtt,qd,10天。 ② 可用甘露醇,制酸药。 ③ 溶栓治疗24小时内不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24小时后开始口服或鼻饲水溶性阿司匹林300mg,qd,共10天,以后改为100mg,qd,共用90天。 ④ 可用降压药。

(6)检测项目 ① 溶栓治疗前、结束后2小时、24小时、1月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治疗90天的Barthel 指数评分。 ② 一次性溶栓治疗后随访头颅CT。 2、脑保护 (1)脑保护药物: 经典的脑保护药物主要有3种。 ①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作为脑保护剂,临床研究无效。

②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MK801):副作用大,停止临床试验。 ③自由基清除剂:目前尚无特异性自由基清除剂 (2)促脑细胞代谢剂:脑保护机制不清,疗效不肯定,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 ①与蛋白代谢有关的制剂:各种动物脑蛋白水解物(国家药检局已经提醒存在过敏反应建议慎用)及小牛血清蛋白水解物。

②与脂类代谢有关的制剂: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酯。 ③与糖类代谢有关的制剂:FDP ④与神经介质有关的制剂:脑复康。

(二)、急性期:6小时-2周(病情严重可持续4周)。 1、抗血栓治疗:急性期抗血栓主要包括抗凝、降纤及抗血小板疗法。

1)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三种① 抗血小板活化剂:抗TXA2-ASA,抗PAF-银杏叶,抗磷酸脂酶-西洛他唑;②提高血小板cAMP:潘生丁;③抑制血小板聚集药:氯吡格雷、噻氯匹啶(国家药检局已经提醒存在骨髓抑制建议慎用)。 ④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其中ASA是研究最多和最肯定疗效的药物,他们之间的联合应用较多的是ASA+潘生丁;ASA+银杏叶;氯吡格雷(噻氯匹啶)+ASA有增加出血的可能,疗效正在研究中。

2)抗凝治疗:适应症为进展性卒中、POCI、脑栓塞、脑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脑栓塞易出血,应用时应慎重。 (1)病例入选标准: ①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病6-72小时(进展性卒中可适当延长)。 ②头颅CT 或 MRI 排除脑出血。 ③无出血病史及出血倾向。 ④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2)病例排除标准 ①难治性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00mmhg。 ②脑CT 示出血性梗死或大面积梗死伴脑水肿。 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④4周内做过大手术。 ⑤血小板计数10万/mm3以下。

(3)给药方法 ①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4100或5000 u 腹壁皮下注射,q12h,共10天。 ③普通肝素证实无效,增加出血的危险,不再推荐应用。 (4)终止治疗 ①疑有脑出血,复查脑CT示有脑出血。 ②消化道、泌尿道出血。 (5)监测项目 注意检测凝血四项。

3)降纤治疗 很多证据显示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血液粘滞增高。蛇毒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尚有增加纤溶活性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更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 (1)巴曲酶 国内已应用多年,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国内曾有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入组者为发病72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结果显示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可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症状改善快且较明显,不良反应轻,但亦应注意出血倾向。

(2)降纤酶 近期国内完成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证实,应用国产降纤酶可有效地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并减少卒中的复发率。值得注意的是纤维蛋白原降至130mg/dl以下时增加了出血倾向。10u溶于NS 250ml,ivgtt,共3天(或10u,5u,5u) (3)其他降纤制剂 如蚓激酶、蕲蛇酶等临床也有应用。

应用降纤酶时注意检查纤维蛋白原1.6g/L以下有效,1.0g/L以下慎用,0.5g/L以下停用。 3)抗血栓治疗的联合应用: (1)抗凝 + 抗血小板 (2)降纤 + 抗血小板

2、对症治疗 1)降低颅压:适应症为颅内压增高者。 (1)降颅压药物:甘露醇、速尿、白蛋白联合应用。激素利少弊多不建议使用。 (2)过度换气形成轻度呼吸性碱中毒,用于应用呼吸机者。 (3)外科:骨窗减压、脑室引流。

2)调整血压 多数患者不需要处理,下列情况需要处理: ①收缩压>200mmhg(WHO规定220mmhg),舒张压>110mmhg(WHO规定>120mmhg)。 ②高血压脑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或 EEG 明显心肌缺血。 ③降压速度不宜太快。 3)控制血糖 ①空腹血糖高于7.5mmol/L时,适当应用降糖药。 ②急性期常规查血糖,必要时观察血糖动态变化。

4)降温治疗: ①并发感染者,积极选用抗生素。 ②物理降温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床等。 ③必要时药物降温,甚至压冬眠疗法。 3、预防合并症:常见并发症有呼吸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积极预防,一旦出现,迅速处理。

4、支持疗法 1)输液:① 输液量:前一天尿量 + 500ml ②输液种类:脑梗死病人发病24-48小时内原则上不静滴高渗葡萄糖液体,代之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1000-1500ml,但要根据心脏功能、肾脏功能及血糖适当调整,必要时加入胰岛素抵消外源性葡萄糖。 2)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供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3)营养:72小时以内可以靠静脉输液维持,72h仍不能进食者插鼻饲管。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应当把对症治疗看作是科学的、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法。80年代美国在急性脑卒中治疗方面并无重大进展,但病人存活情况确有显著改善,其根本原因在于急性期的对症治疗。

(三)、恢复期:脑水肿、颅高压症状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 1、一般治疗:按病人经济条件可适当造用改善脑循环、神经促代谢药和中药。 2、康复治疗:有神经功能缺损(语言障碍、瘫痪等)者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3、预防新梗死:控制高危因素 + 抗血小板药物。

(四)后期症期(1年以后):三级预防、功能锻炼、继续康复治疗。

以上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感谢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