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功能农业夏令营 苏州.2015 微量元素硒的前世今生 袁林喜 博士 2015-7-17
导入式问题: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 关于硒的前世今生的故事。 那么,你眼中的硒是什么?
单质硒
实际上
1817年,瑞典的贝采利乌斯(Jakob Berzelius)从硫酸厂的铅室底部的红色粉状物物质中制得硒,并命名为Selenium,意为满月女神。
Selenium 硒 古希腊人认为天界三位月神:菲碧Phoebe、塞勒涅Selene、阿耳忒弥斯Artemis, 这三位月之女神分别代表 新月、 满月 和弯月。
明月山与硒 南宋夏皇后夏云姑, 小名明月,明月山一名由来 温汤一名由来
硒姑娘、硒硒公主
200周年纪念 瑞典政府为了纪念贝采利乌斯发现硒200周年,2017年将在瑞典召开第五届国际硒会议,国际硒研究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共同主办这一国际盛事!
沉寂的140年 (1817年-1957年)
希特勒与硒 1941-1957年 德国科学家科劳斯.施瓦茨(Clowds Schwarz)发现硒能预防大鼠营养性肝坏死,这一发现成为近代微量元素研究的重大突破,此后,为纪念这个重大发现,设立了“施瓦茨”奖,被称为微量元素领域的“诺贝尔奖”。
1966年 第一届“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和进展”国际讨论会在美国召开。这也是最早的一个以单一元素作为议题而举行的国际讨论会。
1969—1971年 美国RJ Shamberger等经过一系列流行病、实验、临床研究后指出,低硒地区及血硒低的人群中癌症发病率高,消化道及乳腺癌尤为显著。这是最早的有关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
1972年 John Rotruck博士等人在56届FASEB年会上提出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分子酶中含有4个硒原子),该酶与免疫、衰老、抗氧化、抗癌密切相关,从而在分子机制上确立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全文发表于1973年的《科学》杂志上。 John Rotruck博士等人的研究结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硒元素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并带动了对相关含硒酶的研究,在随后的几年中,先后发现了十几种在人体内起重要作用的含硒酶,其中包括: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碘化甲腺原氨酸脱碘酶(5′ID)、硒蛋白P、硒蛋白W、硒代磷酸合成酶。
1973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1978年 美国Forstrom和Tappel鉴别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是硒代半胱氨酸(SeCys),由于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硒代半胱氨酸被称为第21个氨基酸。
中国与硒 1982年 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与地方病组首次报道:我国有72%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
恩施——世界硒都
中国人的第一次施瓦茨奖 1965-1984年 医学家杨光圻发现了克山病是由于严重缺硒引起的,并用补硒的方法短时间就克服了世界难题克山病,揭示了硒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作 用,开辟了硒研究领域的新纪元。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施瓦茨奖。 1982-1990年 我国科学家杨光圻教授等在低硒的克山病地区和高硒的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长达8年的硒的需要量和安全量的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如下:硒的生理需要量为40微克/日,硒的界限中毒量为800微克/日,由此建议推荐膳食硒供给量范围为每日50-250微克,最高硒安全摄入量为每日400微克。以上数据已为FAO/WHO/IAEA三个国际组织所采用。
1988年 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并且推荐日硒摄入量为50-400微克。 2014年更新为60-400 微克/天/成人。
中国人的第二次施瓦茨奖 1996年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于树玉教授发表论文,公布了自己在我国的 肝炎、肝癌高发区——江苏省南通地 区蹲点16年,用硒把当地的肝炎和肝 癌发病率下降了50%以上,向世界揭 示了硒与肝炎、癌症的关系,开创了硒研究的有一个全新领域。这个成果震 惊了世界,我们中国人第二次登上施瓦茨奖的领奖台!
2009年 第一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并发表“苏州宣言”。 中国的第三次机遇 2009年 第一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并发表“苏州宣言”。
2011年 第二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 2011年 第二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
2013年 第三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 2013年 第三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
并揭牌成立国际硒研究学会,常设秘书处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硒与长寿
安徽石台
NBP 石台 恩施 宜春 巴马
Se 硒的五项健康功能 防癌,应对环境污染 提高免疫,防流感 延缓衰老 护肝 保护心血管 每日摄入200微克的有机硒减少癌症50%发病率 土壤富硒区长寿 现象突出 保护心血管
量很少,但作用很大!
那么,我们真的缺硒吗?
2/3缺乏是中国硒产业的重要基础
2/3人群摄入量不足 WHO: 50-200 微克/天/成人 中国营养学会: 60-250微克/天/成人 苏州人中度缺硒。仅为44 微克/天。 Yin et al., Food Chemistry,2010.
环境污染
各种普通食品中的硒含量 玉米 2.9 鸡蛋黄 42 小麦 6.4 牛奶 5 标准粉 3.7 奶油 0.5 稻米 2.0 鲢鱼 24.6 黄豆 品 种 含 量(微克/100克) 玉米 2.9 鸡蛋黄 42 小麦 6.4 牛奶 5 标准粉 3.7 奶油 0.5 稻米 2.0 鲢鱼 24.6 黄豆 5.7 蟮鱼 20.1 豌豆 3.1 淡水虾 27.2 蚕豆 3.5 对虾 57.2 花生米 8.3 螃蟹 51 鲤鱼 35.4 大黄鱼 66.6 猪瘦肉 12 墨斗鱼 猪肉 9 带鱼 39.7 牛肉 3 牡蛎 54.1 羊肉 鲜蘑菇 12.2 兔肉 14 蒜头 27.6 品 种 含 量(微克/100克) 鸡腿 12.1 大葱 1 猪肝 53 洋葱 1.5 猪肾 217.3 胡萝卜 2.2 猪心 24 萝卜 0.6 鸭蛋 48 大白菜 3 鸭蛋白 40 洋白菜 鸡蛋 21 芹菜 0.7 鸡蛋白 9 菠菜 青椒 菠萝 0.8 土豆 0.3 橙子 1.4 白糖 核桃 1.7 食盐 0.05 栗子 苹果 2 人参 15 香蕉 黄芪 7
蛋白质高的食品含硒量>蛋白质低的食品 根据中外科学工作者对食物含硒量的测定数据,我们看到如下规律: 蛋白质高的食品含硒量>蛋白质低的食品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硒,食物中的硒才是主要来源。根据中外科学工作者对食物含硒量的测定数据,我们看到如下规律;蛋白质高的食品含硒量>蛋白质低的食品,其顺序为动物脏器>海产品>鱼>蛋>肉>蔬菜>水果。人参之类的名贵补品并不能很好补硒。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以这样的规律来饮食。 但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朋友都认可这样的规律,并愿意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调整饮食,但实践一段时间后,就觉得受不了啦,为什么呢?大家会发现,每天大鱼大肉实在受不了,特别是女性朋友,更注重少油饮食,并且,动物实验表明,硒主要在十二指肠被吸收,空肠和回肠也稍有吸收,胃不吸收,人体对食物中硒的吸收率已达到60%~80%。由此看来,一般人都不能坚持这样的规律去饮食,即使我们做得很好,吃了足够含硒量高的食物,而吸收率也只能达到60%~80%,所以,仅仅靠膳食补硒其实还是不够的。 动物脏器 > 海产品 > 鱼 > 蛋 > 肉 > 蔬菜 > 水果 38
功能农业——餐桌革命 涵盖: 果蔬粮茶 水产家禽
他们用诚信和故事感动你, 我们用科技和效果吸引你!
功能农业,方兴未艾! 有志青年,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