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纺织品涂层整理 第一节 绪言 涂层整理:指在织物表面均匀地涂敷一层或多层高分子成膜 物,使其产生不同功能的一种表面加工技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稳定剂 Stabilizer · 热稳定剂 · 光稳定剂.
第九章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项目16 课件一 抗冲击强度与韧性.
维生素A结构和性质、鉴别试验.
界面聚合方法制备 反渗透膜的研究报告 报告人:许家友 导师:王志.
高分子化学总复习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逐步聚合 第3、5章 自由基聚合及实施方法 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第6、7章 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第二十一章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第七章 高分子材料化学.
Chapter 3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连锁聚合 离子 聚 合 缩聚反应 逐步聚合 合成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5 聚合物材料.
第十章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 1.
第七章 三萜以及苷类 定义 三萜(triterpenoids)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指基本骨架,不包括糖),可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的。 分类 从结构上分两大类:四环三萜 五环三萜 存在形式:游离形式(苷元) 苷的形式(与糖结合)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 葡萄糖、蔗糖.
第四章 塑料包装材料概论.
第八章 黏合剂 Chapter 8 Adhesives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项目28 课件一 高聚物的降解反应.
第九章 液体制剂.
项目19 课件一 高聚物的老化与防老化.
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产品.
热稳定剂概述 热稳定剂由来 现象:在PVC的加工过程中,人们发现PVC塑料只有在160℃以上才能加工成型,可它在120~130 ℃时就开始热分解,释放出氯化氢气体。这就是说,PVC的加工温度高于其热分解温度。 问题:此问题曾是困扰PVC塑料的开发与应用的主要难题 解决: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如果PVC塑料中含有少量的诸如铅盐、金属皂、酚、芳胺等杂质时,既不影响其加工与应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其热分解的作用。上述难题得以解决,从而促使了热稳定剂研究领域的建立与不断发展。
普通化学 第七章 高分子化学简介.
交联原理 & 交联技术
第九章 有机高分子材料 建筑塑料 建筑涂料 建筑胶粘剂 主要授课内容: 第一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第九章 有机高分子材料 西安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由中心离子和单齿配位体(如 NH3, Cl-, F-等)形成,分级络合
第九章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高 分 子 化 学 Polymer chemistry 潘祖仁主编 ( 第四版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邦特种增粘树脂的性能特点以及在热熔胶中的应用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VC绝缘套管 技术指标 产品说明 105℃UL PVC材料 工作温度-5℃-105℃ 额定电压300V,600V 阻燃UL224VW-1
项目26 课件一 高聚物的热物理性能.
4、弹性体材料 Elastomers.
交联作用及交联剂 高分子材料常用的交联方法:加热交联、辐射交联、添加交联剂交联(普遍)等
第十一章 合成高分子材料 第一节 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建筑塑料 第三节 粘合剂.
第5章 橡胶.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分异构现象.
基准物质(p382,表1) 1. 组成与化学式相符(H2C2O4·2H2O、NaCl ); 2. 纯度>99.9%; 3. 稳定(Na2CO3、CaCO3、Na2C2O4等) 4. 参与反应时没有副反应.
氮循环 肖子聪.
Ionic Polymerization 离子聚合 史素青 Polymer Chemistry
第七章 涂 料 Chapter 7 Coatings
利用TMA进行动态粘弹性的研究 测量案例 概 要 PMMA*树脂的动态粘弹性测量结果 粘弹性分析 SS曲线分析 2009.10
利用DSC评价生物降解塑料的结晶特性 测 量 案 例 概 要 a a b c b c c’ c’ 2013.01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12章 化学汽相沉积( CVD) 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是通过气相物质的化学反应在基材表面上沉积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 CVD的基本步骤与PVD不同的是:沉积粒子来源于化合物的气相分解反应。 CVD的实现必须提供气化反应物,这些物质在室温下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通过加热等方式使它们气化后导入反应室。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专题三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 第三单元 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125H201—无卤阻燃热缩管 ≥1014 Ω.cm 技术指标 规格表-1 产品介绍 产品特点 性能 指标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第五节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定海一中 黄 敏.
Astrid Schödel 全球质量管理总监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第一章 自由基聚合反应 Chapter 1 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2.4 典型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 烷烃 C-H 伸缩振动(3000 – 2850 cm1 )
阳极氧化近期实验计划
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和净化 一、利用SO2生产硫酸 SO2+1/2O2 钒催化剂 SO3 SO3+H2O H2SO4 二、工艺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三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及pH计算 一、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分子是一种两性物质,它既可 给出质子,又可接受质子。于是在水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质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化学共聚制备方法 物理混合制备方法 增塑法 增强法 填充法 高聚物共混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三章 纺织品涂层整理 第一节 绪言 涂层整理:指在织物表面均匀地涂敷一层或多层高分子成膜 物,使其产生不同功能的一种表面加工技术。 第十三章 纺织品涂层整理 第一节 绪言   涂层整理:指在织物表面均匀地涂敷一层或多层高分子成膜 物,使其产生不同功能的一种表面加工技术。 织物涂层加工的主要目的:  (1)改变织物外观    如珠光效果、反光效果、双面双色效果、皮革外观效果、光泽效果等。  (2)改变织物风格    如柔软丰满的手感、硬挺及高弹回复性等。  (3)增加织物功能    防水、防油、防酸、防碱、防辐射、防紫外和远红外辐射等功能。

涂层产品的应用领域  (1)服装    风雨衣、羽绒服、劳防服等。  (2)产业用布    篷盖布、土工布、遮阳布、送风管道、汽车用布等。  (3)装饰用布    贴墙材料、铺地材料、椅子及沙发面料、遮光窗帘等。 涂层剂的主要类型  (1)聚氯乙烯树脂(包括糊树脂和悬浮树脂)  (2)聚丙烯酸酯涂层剂(溶剂型、水分散型、超微乳液型等)  (3)聚氨酯涂层剂(溶剂型、水分散型)  (4)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涂层剂等

第二节 主要涂层剂的合成原理及其性能 一、聚氯乙烯涂层剂及添加剂 1、氯乙烯乳液聚合 第二节 主要涂层剂的合成原理及其性能 一、聚氯乙烯涂层剂及添加剂  1、氯乙烯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法得到的糊树脂,特别适用于直接涂层加工。由于粒径小(02~3μm),在常温下加增塑剂即可方便地混合成糊。然后采取浸渍、涂刮法生产人造革等涂层织物。     用PVC树脂进行涂层或制造人造革时,要添加多种助剂。主要有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填料、着色剂等。

2、增塑剂 增塑剂的增塑原理: 增塑剂分子借助和 PVC极性分子间的偶极力作用而进入 PVC大分子间,并通过三种方式削弱大分子间作用力:    增塑剂大多是难挥发的高沸点液体有机化合物,有少数是低熔点的固体。常用的有羧酸脂和磷酸脂。 增塑剂的增塑原理:    增塑剂分子借助和 PVC极性分子间的偶极力作用而进入 PVC大分子间,并通过三种方式削弱大分子间作用力:    (1)隔离作用:增塑剂分子介于大分子之间,增大其间的距离,从而削弱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2)屏蔽作用:增塑剂分子的非极性部分遮蔽聚合物大分子的极性基,使相邻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基不发生作用。    (3)偶合作用:增塑剂的极性基团与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基偶合,破坏原来聚合物分子间的极性联结,从而削弱其作用力。    增塑剂的加入可使 PVC分子链之间的相对运动变得容易,树脂的熔融流动温度、玻璃化温度,熔体粘度、脆性、硬度、拉伸强度、弹性模量都降低,而制品的柔韧性增加,抗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增大,耐寒性提高。

3、稳定剂    能阻止或抑制树脂因受热、光、氧、细菌等而引起变质的物质称为稳定剂。    PVC分子中存在许多结构上的缺陷,如双键、支化点、残存的引发剂端基、含氧结构等,这些薄弱点经热和光的活化很容易形成自由基,在自由基的引发下,PVC大分子按链式机理脱HCl降解。    连续脱HCl反应,使PVC大分子主链上产生共轭双键的多烯序列,当共轭双键的数目达5~7个时,PVC即开始变色,超过10个,即变为黄色。随 HCl的不断脱出,共轭序列不断加长,颜色不断加深,最后成棕色、黑色。    此外,多烯链段的化学稳定性很低,会发生聚烯烃的氧化而使分子链断裂降解。

1)热稳定剂 (1)热稳定剂的稳定作用机理   ①吸收 HCl,抑制其自动催化作用;   ②取代 PVC大分子中不稳定的叔碳氯原子和烯丙基氯原子,抑 制脱 HCl反应;   ③与多烯结构发生加成反应,破坏大共轭体系的形成和变色;   ④捕捉自由基,阻止氧化反应等; (2)热稳定剂的种类   ①金属皂类热稳定剂   属于此类热稳定剂有硬脂酸的钙、钡、镁、锂、锌、铝、锶、 钴、锡和钠盐,月桂酸的钡、钙、锌、镉盐等,还有蓖麻醇酸的 钡、镉、锶盐等。   金属皂类稳定剂,既能中和HCl,又可置换PVC分子链上的不 稳定氯原子,又由于含长脂肪链,故是一种兼具润滑作用的热稳定 剂。这类热稳定剂多是无毒或是低毒的。

②盐基性铅盐类热稳定剂 常用的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结构式分别为 : 3PbO·PbSO4·H2O;   常用的三盐基硫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结构式分别为 :     3PbO·PbSO4·H2O;     2PbO·PbHPO4·1/2H2O;   这类热稳定剂的主要作用是结合脱出的 HCl,其稳定性好,价 廉,故广泛使用。 ③有机锡类热稳定剂   这类热稳定剂与金属皂类一样,既能与 HCl结合,又能与不稳 定氯原子作用,还能与多烯结构进行反应,故热稳定效果很高。虽 然价格较贵,但用量很少,可单独使用。如: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简写为DBTL)   马来酸二丁基锡(简写为DBTM)

2)光稳定剂   太阳光对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光老化作用主要起因于其所含的 紫外光。在正常情况下,290~400nm波长的紫外线仅占大地日光总 量的5%,然而正是这为数不多的紫外辐射却对聚合物有着巨大的破 坏作用,成为现代聚合物光稳定性中的主要问题。  (1)光老化现象    聚合物的光老化,是紫外线和氧参与下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 结果,因此这一过程,又称为光氧化或氧化光分解。  (2)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光稳定剂可分为光屏蔽剂、紫外线吸收剂、猝灭剂和自由基捕 获剂。这4种稳定剂可构成渐次深入的四道防线。

又称遮光剂,是一种能够吸收或反射紫外线的物质。这是光 辐射和聚合物间的第一道屏障。具有这种功能的主要有: 炭黑、二氧化钛、氧化锌等。  ①光屏蔽剂    又称遮光剂,是一种能够吸收或反射紫外线的物质。这是光 辐射和聚合物间的第一道屏障。具有这种功能的主要有:    炭黑、二氧化钛、氧化锌等。  ②紫外线吸收剂    该类稳定剂能够强烈地吸收紫外光,并将其能量转变成无害 的热能放出。这构成了光稳定化中的第二道防线。具有紫外光吸收 作用的物质按化学结构式可分为:    a. 水杨酸类    b. 二苯甲酮类 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一类紫外线吸收剂;    c.苯并三唑类 苯并三唑类紫外光吸收剂为瑞士汽巴精化公 司首创,稳定效能高。目前销售仅次于二苯甲酮类。

 ③猝灭剂   又称减活剂。此为光稳定作用的第三道防线。即未被屏蔽和 吸收的紫外光,当被聚合物吸收使聚合物处于不稳定的“激发状态” 时,为防止其进一步分解产生活性自由基,猝灭剂能从受激聚合物 分子上将激发能消除,使之返回低能状态。  ④自由基捕获剂    这类光稳定剂特别适用于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氨酯等高分 子材料,其稳定效果比紫外线吸收剂高数倍。其为光稳定化的第四 道防线。   稳定机理:认为是吸收光氧化作用中产生的聚合物活性自由 基,以阻止链式氧化反应的蔓延。   这类光稳定剂为哌啶衍生物。

二、聚丙烯酸酯涂层剂 聚丙烯酸酯类涂层剂,由于其综合性能较好,价格低廉,原材 料易得,是近30多年来使用最普遍的涂层剂品种之一。   聚丙烯酸酯类涂层剂,由于其综合性能较好,价格低廉,原材 料易得,是近30多年来使用最普遍的涂层剂品种之一。   有机溶剂型涂层剂:   是聚丙烯酸酯的甲苯溶液。由于含有约80%的甲苯溶剂,故称 溶剂型涂层剂。其为大分子真溶液,故其成膜性好,皮膜光滑柔 软,易于烘干,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使用量大。但正是由于其含有 大量甲苯溶剂,因此易燃、易爆,污染环境,使其有逐渐被水分散 型涂层剂取代的趋势。   水分散型聚丙烯酸酯类涂层剂:   主要特点是以水为分散介质。因而避免了溶剂型涂层剂易燃、 易爆及污染环境的弊端。近10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 水分散型涂层 剂又可分为普通型、高固含量型和超微粒子乳液型等几种。

 1、溶剂型聚丙烯酸酯涂层剂    溶剂型聚丙烯酸酯涂层剂的合成,一般采用悬浮聚合法。 在 制备聚丙烯酸酯时,常用的单体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 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丙烯腈等。通常是选用其中的 数只单体进行共聚合。上述乙烯类单体一般是自由基聚合。因此, 除单体外,还要有引发剂的参与。悬浮聚合要求用油溶性引发剂, 常用的有:      偶氮二异丁腈(AIBN)      过氧化二苯甲酰(BPO) 溶剂型聚丙烯酸酯涂层剂的主要指标:    外 观 淡棕色至棕色黏稠液    固含量 20%±1%    粘 度 5000~6000mPa·s (NDJ—79粘度计,30℃)

 2、水分散型聚丙烯酸酯涂层剂   水分散型聚丙烯酸酯涂层剂的制备,采用乳液聚合法。 乳液聚 合体系主要由单体、水溶性引发剂(常用过硫酸铵、过硫酸钾)、 乳化剂和水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水分散型聚丙烯酸酯涂层剂的主要指标           普通型     高固含量型     外观   白色乳状液  白色乳状液     固含量    40%±2%   50%~60%     粘度 <30mPa·s <30mPa·s pH值 4~5 4~5

3、聚丙烯酸酯超微粒子乳液涂层剂   一般超微粒子乳液,其分散相颗粒平均粒径在50nm±10nm范 围内,外观为透明或半透明的胶体分散液。由于瑞利(Rayleigh)散 射,其反射光呈青白色,透过光呈黄红色。   由于其粒径在50nm左右,其最低成膜温度(MFT)约为16~ 17℃。在室温下即可干燥成膜,皮膜光洁滑爽,可与溶剂型涂层剂 媲美,但无甲苯污染和易燃、易爆问题;具有水分散涂层剂的安 全、无污染性,而又有水分散型涂层剂不可比拟的成膜性和光洁滑 爽性,又避免了普通水乳型由于乳化剂存在而引起的诸多弊端。 超微粒子乳液涂层剂主要指标:    外观 半透明黏液    粘度  3000mPa·s±200mPa·s    pH值 8~9

三、聚氨酯涂层剂 合物主链上有重复出现的氨基甲酸酯基团: -NH-COO- 聚氨酯是发展得较晚而性能较优异的一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具   聚氨酯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Poly ure thane,简称PU胶),聚 合物主链上有重复出现的氨基甲酸酯基团:       -NH-COO-   聚氨酯是发展得较晚而性能较优异的一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具 有优良的耐磨、耐油、耐寒、耐化学、耐射线等性能。在织物涂层 上的应用,主要有溶剂型PU和水分散型PU两种。  1、聚氨酯涂层剂合成原理    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一般先由聚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聚合, 制得较低分子量的预聚物,然后将预聚物与二元醇或二元胺等反 应,经扩链和交联而制得的弹性体。所以其过程可分为预聚反应、 预聚物扩链反应和聚合物交联反应三个步骤。

四、其它涂层剂 采用不同比例的丁二烯与丙烯腈,可以得到一系列性能不同的 共聚体。丁腈橡胶有优良的防水和抗油性。其涂层织物适合于制作  1、丁腈橡胶   采用不同比例的丁二烯与丙烯腈,可以得到一系列性能不同的 共聚体。丁腈橡胶有优良的防水和抗油性。其涂层织物适合于制作 油田、炼油厂、加油站等场所的劳动防护服装。    丙烯腈含量一般为:25%  2、氯丁橡胶   由二氯1,3-丁二烯聚合而成,由杜邦公司首先合成,并以 Neoprene商品名称行销市场。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产品。该材料具有 优良的抗油脂、耐汽油、耐酸碱及耐气候、耐磨损、耐挠曲性能。  3、氯磺酸化聚合物聚乙烯塑料(商品名称为Hypalon)  4、硅橡胶硅橡胶 是一种直链状的高分子聚有机硅烷,相对分子 质量一般在148000以上。

第三节 涂层方法 一、直接干法涂层 干法涂层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涂刮、烘干成形、焙烘交联。 溶剂型聚丙烯酸酯涂层浆的配方大致如下: 第三节 涂层方法 一、直接干法涂层   干法涂层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涂刮、烘干成形、焙烘交联。  溶剂型聚丙烯酸酯涂层浆的配方大致如下:     溶剂胶    100份     交联剂    5~10份     稀释剂    6~7份     添加剂    适量   水分散型聚丙烯酸酯涂层浆的配方大致如下:     水性胶    100份     交联剂     5~10份     氨水调pH值 8~9     增稠剂     5~10份     添加剂     适量    烘干温度一般是 90~95℃,也有 120~130℃的。 焙烘温度溶剂胶在 140℃以上,水性胶 160℃以上。

二、湿凝固法涂层(简称湿法涂层)  1、底布和涂层浆配制  2、浸涂和凝固过程  3、湿法涂层产品   PU湿法涂层产品分为人造麂皮和光面革两类。 三、转移涂层   转移涂层是先将一层涂层剂涂在离型纸或不锈钢带载体上,形 成均匀、连续的薄膜,然后于薄膜上涂上粘结剂,经叠合辊与织物 叠合,经烘干、固化,最后将载体剥离,涂层膜(包括粘结层)就 转移到织物上。 四、层压法涂层   层压织物就是将织物与高聚物薄膜以及其他软片材料粘结在一 起,形成兼有多种功能的复合体。故层压织物又称复合织物、贴合 织物、叠层织物等。  

第四节 功能涂层织物 能性添加剂,可以方便地制得功能性涂层织物。 一、防水透湿涂层织物 第四节 功能涂层织物   采用不同的高分子材料作涂层剂,或在涂层剂中混入不同的功 能性添加剂,可以方便地制得功能性涂层织物。 一、防水透湿涂层织物 涂层织物作为服装面料,在不同程度上能抵御雨水和寒风的侵入,保护肌体。 二、红外辐射涂层织物   红外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当辐射至人体表皮并且穿透至皮下组织 后,遂引起一系列生理效应,如可激活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促进、改善 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微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以及消炎、 消肿、镇痛等,因而对人体产生保健和理疗作用。   能够在人体体温下发射3~16μm远红外线的物质,有Al、Mg、Ca、Cr、 Ni、Fe、Zr、Ti、Si等的氧化物和碳化物。若精心筛选、混配、烧结、粉碎、 分档,可制得在体温下其红外线发射率高达90%的红外陶瓷粉。

三、防紫外线涂层织物   过度照射紫外线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紫外线波长范围在180~ 400nm,又可分为:      紫外线A(320~400nm)      紫外线B(290~320nm)      紫外线C(180~290nm)   其中紫外线C在通过大气层(主要是臭氧层)后,被散射和吸 收,不能到达地面。因此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是紫外线B和A,尤其是 穿透力较强的紫外线A。紫外线的过度照射,不但会引起皮肤变黑、 干皱、老化、红肿,而且会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影响和失 去修复功能,使皮肤癌变。防紫外线涂层织物通常是将紫外线屏蔽 剂和紫外线吸收剂两种材料按适当比例混进涂层剂中,进行单层或 多层涂层而制得。

四、防酸、防碱涂层织物   化工行业职工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一旦发生意外 就会引起严重伤亡事故。   以前一般采用耐酸橡胶或PVC压延涂层布做成的防酸、碱服 装,但此类织物不透气,穿着闷热不适。   采用聚丙烯酸酯共混改性技术和耐久性拒水整理技术,可制得 防酸、防碱、防水又透湿功能的涂层织物。 五、主要功能评价、测试方法原理   评价涂层织物的性能,常用的指标有抗渗水性(静水压试 验)、拒水性(沾水性试验)、透湿量、拒油性能及防钻绒性、耐 低温性、遮光性等,特殊功能的涂层织物还有各自的功能性指标, 如耐酸性、耐碱性、紫外线屏蔽性、远红外反射率等。

 1、抗渗水性(耐静水压)   测定采用国家标准GB 4744—1984进行测试,使用仪器为抗渗水 性测定仪。  2、拒水性测定(沾水性测定)   采用国家标准GB 4745—1989进行测试。仪器为ISO—4920沾水 仪。本方法只测定涂层织物表面的亲水或憎水性能。  3、透湿量测定采用国家标准GB/T 12704—1991进行测试。  4、防钻绒性测试方法 采用仪器为防钻绒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