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结构 开始
第四章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概述 视 前庭蜗器 皮肤
学习目标 掌握:眼球壁的组成;角膜与巩膜的特点;虹膜的位置及形态特点;眼房的位置与分部;视网膜视部的形态特点及组织学特点;眼球屈光系统的组成;房水的产生及循环;晶状体的位置与形态特点;玻璃体的位置及功能;内耳的组成及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和螺旋器的功能;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的注入部位。 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的组成;睫状体与脉络膜的形态特点;眼睑的形态及睑缘腺和睑板腺的临床意义;结膜的分部和结膜穹的概念;泪器的组成及泪液的循环;眼外肌的名称及功能;眼静脉的交通;鼓膜的位置与形态特点;中耳的组成及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声波的空气传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层及基底层的特点。 了解:感受器的概念及感受器的分类;眼睑的组织结构;眼动脉来源和眼静脉的回流;耳廓的形态;外耳道的位置及形态特点;鼓室的毗邻;听小骨的位置与功能;乳突小房的形态特点;骨迷路与膜迷路的组成;非角质形成细胞的特点;真皮的分层;毛、皮脂腺、汗腺、甲的形态特点。 开始
感觉系统 概 述 感受器 是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特殊装置。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脑或脊髓,建立起机体与内外环境间的联系。 外感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内感感受器 一般感受器 感受器分类 特殊感受器 特殊感受器 感觉器又称感觉器官 铺助装置
第一节 视 器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视器的概念 视器:由眼球和辅助装置组成,主要感受 光的刺激,经视神经传至脑的视中 枢产生视觉。 图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一) 眼球壁(由外到内) 角膜 外膜(纤维膜) 巩膜 虹膜 中膜(血管膜) 睫状体 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眼球是视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眼眶内,近似球形,后面借视神经连于间脑。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 (一) 眼球壁(由外到内) 角膜 外膜(纤维膜) 巩膜 虹膜 中膜(血管膜) 睫状体 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图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一)眼球壁 1.外膜(纤维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维持眼球外形和保护眼球作用。可分为前1/6的角膜和后5/6的巩膜。 1)角膜:曲度较大,无色透明,有折光作用,角膜内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灵敏。当角膜病变时疼痛剧烈。 2)巩膜:呈不透明的乳白色,前缘与角膜相连,交界处称角膜缘,(是眼内手术常用的切口处),其深面有一环形的小管称巩膜静脉窦。巩膜在视神经穿出部增厚,并与视神经鞘膜相续。 图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一)眼球壁 2.中膜(血管膜) 富含血管、神经和色素,呈棕黑色,有营养和遮光的作用。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虹膜:位于中膜的最前部,在额状位呈圆盘状,中央有圆形的瞳孔l,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 2)睫状体:是中膜最肥厚的部分,位于巩膜和角膜移行部的内面。 3)脉络膜:占中膜的后2/3,其外面与巩膜结合较疏松,内面与视网膜色素层紧密相贴。 图 图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一)眼球壁 3.内膜(视网膜)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一)眼球壁 图 3.内膜(视网膜) 衬于中膜的内面,可分为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视部。虹膜部和睫状部无感光作用,称为盲部。视部最大,附着在脉络膜内面,具有感光功能,视网膜后部偏鼻侧处,有一圆盘状的隆起,称视神经盘,为视神经的起始部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的部位,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在视神经盘颞侧稍偏下方3.5mm处有一黄色斑块,称黄斑,其中央凹陷处称中央凹,是感光辨色最敏锐的部位。在活体,可经眼底镜直接观察到上述结构。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一)眼球壁 3.内膜(视网膜) 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为色素部 内层为神经部 视杆细胞 视细胞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一)眼球壁 3.内膜(视网膜) 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为色素部 内层为神经部 视杆细胞 视细胞 视椎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 图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二)眼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均具有折光作用,与角膜一起称为眼球的屈光系统。 1.房水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二)眼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均具有折光作用,与角膜一起称为眼球的屈光系统。 1.房水 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眼房内。房水由睫状体上 皮分泌和血管渗出形成,自眼后房经瞳孔流入眼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处渗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汇入眼静脉。房水具有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维持眼压的功能。当房水回流受阻时,可引起眼内压增高,致使视力受损,临床上称为“青光眼”。 图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二)眼球内容物 2.晶状体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二)眼球内容物 2.晶状体 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呈具有弹性的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不含血管和神经。表面包有一层无色透明的晶状体囊,周缘借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 晶状体的曲度可随所视物体的远近不同而改变。当视近物时,反射性地使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驰,晶状体由于自身弹性回位曲度增大,折光力增强,使光线恰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视远物时与此相反。 图 图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二) 眼球内容物 3.玻璃体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二) 眼球内容物 3.玻璃体 为无色透明的胶状质,表面覆有玻璃体囊,填充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具有折光和支撑视网膜作用。 图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二、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及眶内筋膜和眶脂体,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一) 眼 睑 眼睑俗称眼皮,是眼前方的皮肤皱襞,分为上睑和下睑,有保护眼的作用。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为睑裂,内外侧的夹角分别称为内眦和外眦,睑的游离缘称为睑缘,向前生长有睫毛。睫毛的皮脂腺称为睑缘腺( Zeis腺)。该腺感染时形成麦粒肿,为常见眼病。上、下睑缘近内眦处各有一小孔,叫泪点,是泪小管的入口。 图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二、眼副器 (一) 眼 睑 眼睑由外向内分五层:①皮肤 ②皮下组织 ③肌层 ④睑板 ⑤睑结膜 图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二、眼副器 (二) 结 膜 为富含血管的透明薄膜,覆盖于眼睑内面的为睑结膜;覆盖于眼球巩膜前面的为球结膜;上下睑结膜与球结膜的移行处所形成的隐窝,分别称为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眼裂闭合时围成结膜囊。沙眼和结膜炎是结膜的常见病。 图
第一节 视 器 二、眼副器 (三) 泪 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二、眼副器 (三) 泪 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1.泪腺 位于眼眶上壁外侧泪腺窝内,排泄管开口于结膜 上穹的外侧部。分泌泪液,借瞬眼活动涂抺于眼球的表面,多余泪液流向眦,经泪点入泪小管。泪液有湿润角膜和冲洗异物作用。 2.泪小管 位于眼睑皮下,分为上下泪小管,起自泪点与眼睑垂直向上向下走行,然后转向内侧呈水平方向开口于泪囊。在作内囊冲时,应注意泪小管的走行特点。 3.泪囊 位于眶内侧壁的泪囊窝内。上部为盲端,向下移行为鼻泪管 。 4.鼻泪管 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接泪囊,下端开口于下鼻道。当鼻泪管和泪囊流通不畅时,可引起“溢泪症”。 图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二、眼副器 (四) 眼外肌 眼外肌均为骨骼肌,是视器的运动装置,包括6条运动眼球的肌和1条运动眼上睑的肌。 图
第一节 视 器 三、眼的血管 (一) 动 脉 (二) 静 脉 感觉系统 第一节 视 器 三、眼的血管 (一) 动 脉 眼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随视神经进入眼眶。在眶内发出分支营养眼球、泪腺、眼外肌和眼睑等。其中最重要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在眼球后方穿入视神经,在视神经中央走行,出视神经盘分为视网膜颞侧上下动脉和视网膜鼻侧上下动脉四支,营养视网膜。 (二) 静 脉 眼球的静脉主要有: ①视网膜中央静脉 ②涡静脉 ③睫状前静脉
第二节 前庭蜗器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概 述 前庭蜗器又称位听器,包括感受声波的听器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位觉器。两部在机能上虽不相同,在结构上难以分割。位听器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外 耳 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具有收纳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一) 耳 廓 位于头部的两侧,凸面朝后,凹面朝向前外。由皮肤和弹性软骨构成,血管和神经末梢丰富。耳郭下方无软骨的部分称耳垂,外耳门前方的突起称耳屏。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外 耳 (二) 外耳道 外耳道 是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长约2.1~2.5cm。外侧1/3为软骨 部(与耳廓软骨延续),内侧2/3为骨部,两部交界处较为狭窄。外耳道从外向内先弯向前上,再转向前下。作外耳道、鼓膜检查时,向后上牵拉耳廓,即可拉直外耳道,窥视鼓膜。儿童外耳道狭小、短且水平,检查时应将耳廓拉向后下方。外耳道的皮肤薄含有毛囊及耵聍腺,分泌耵聍(耳蜡)。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结合致密,故炎症肿胀时疼痛剧烈。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外 耳 (三) 鼓 膜 为椭圆形半透膜,位于外耳道底,为外耳和中耳的分界。鼓膜的边缘附着于颞骨上,中央凹陷称鼓膜脐,有锤骨柄的末端附着,前下部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为光锥。光锥消失是鼓膜内陷的重要标志。鼓膜前上1/4薄而松驰称松驰部,活体上呈红色。后下3/4厚而紧张称紧张部,活体上呈灰白色。 图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二、中 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 (一) 鼓 室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二、中 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 (一) 鼓 室 图 为颞骨岩部内形态不规则的一个含气腔隙,位于鼓膜与内耳之间。腔内有听小骨、肌、血管和神经。表面覆盖有粘膜,与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的粘膜相延续。鼓室可分为六个壁:①上壁与颅中窝相邻。②下壁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邻。③前壁与颈动脉管相邻,有咽鼓管的开口。④后壁与乳突小房相邻,有乳突窦的开口。⑤外侧壁大部分是鼓膜。⑥内侧壁为内耳的外侧壁,有前庭窗(被镫骨底封闭)和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二、中 耳 (一) 鼓 室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 、砧骨和镫骨 。锤骨附于鼓膜,镫骨底连于前庭窗。三骨间借关节相连,似一曲折的杠杆系,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可借听小骨链的运动将声波传入内耳。若镫骨底与前庭窗之间有骨质增生,所致听力下降,临床称为耳硬化症。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二、中 耳 (二) 咽 鼓 管 为连通鼻咽腔与鼓室的管道,使鼓室和外界大气压相等,以利于鼓膜运动。咽鼓管外侧端开口于鼓室前壁;内侧端开口于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内面覆盖有粘膜,并与鼓室和咽的粘膜相延续。幼儿咽鼓管较成人粗短而水平,管腔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二、中 耳 (三) 乳 突 小 房 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这些小腔相互交通,向前经乳突窦开口于鼓室后壁,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内衬有由鼓室延续而来的粘膜,故中耳炎时可蔓延到乳突小房,引起乳突小房炎。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内耳为位听器的主要部分,包埋于颞骨岩部内,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骨质围成,膜迷路为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道,两者之间的间隙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图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一) 骨 迷 路 1.骨半规管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一) 骨 迷 路 由后上向前下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1.骨半规管 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C形小管组成。按其位置分别称为前半规管、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每个半规管都有两个脚,一为单脚,一为膨大的壶腹脚,其膨大部称骨壶腹。上、后半规管的单脚合成一个总脚,因此三个半规管有五个孔开口于前庭。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一) 骨 迷 路 2.前庭 位于骨迷路中部,后部有五个孔通三个半规管,前部借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前庭外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为内耳道的底。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一) 骨 迷 路 3.耳蜗 形似蜗牛壳。蜗顶朝向前外,蜗底朝内耳道底,耳蜗由骨性蜗螺旋管围绕蜗轴卷曲构成。蜗轴向蜗螺旋管内发出骨螺旋板,并与膜迷路相接,将蜗螺旋管分为上、下两条半管,上半为前庭阶,下半为鼓阶,上下半管借蜗孔相通。前庭阶与前庭窗相接,被镫骨底封闭;鼓阶与蜗窗相接,被第二鼓膜封闭。前庭阶和鼓阶内均充满外淋巴。 图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二) 膜 迷 路 位于骨迷路内,由膜性的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组成。 1.椭圆囊和球囊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二) 膜 迷 路 位于骨迷路内,由膜性的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组成。 1.椭圆囊和球囊 位于前庭内。椭圆囊位于后上方,与膜半规管相通,球囊位于前下方,借连合管与蜗管相通,借椭圆球囊管与椭圆囊相通。椭圆囊的底壁和球囊的前壁粘膜呈斑块状隆起,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图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二) 膜 迷 路 2.膜半规管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二) 膜 迷 路 2.膜半规管 位于骨半规管内,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在膜壶腹壁上有粘膜呈嵴状隆起的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图
感觉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三、内 耳 (二) 膜 迷 路 3.蜗管 位于蜗螺旋管内。横切面上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分隔前庭阶与蜗管;外侧壁为增厚的骨膜,有丰富的血管;下壁为基底膜(又称螺旋膜),与鼓阶相隔。在基底膜上有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可感受声波的刺激。螺旋器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所组成。 图
第三节 皮 肤
感觉系统 第三节 皮 肤 一、概 述 覆盖于人体表面,是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约占体重16%,面积1.2~2.2㎡,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有保护、感受刺激、调节体温、排泄和吸收等功能。当皮肤大面积受损时可危及生命。
第三节 皮 肤 二、皮肤的微细结构 (一) 表 皮 皮肤可分为表皮和真皮两层。 感觉系统 第三节 皮 肤 二、皮肤的微细结构 皮肤可分为表皮和真皮两层。 (一) 表 皮 位于皮肤的浅层,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未梢。表皮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角质形成细胞,构成表皮的主体;另一类是非角质形成细胞。数量少,散在分布。 图
第三节 皮 肤 二、皮肤的微细结构 (一) 表 皮 1.角质形成细胞 (1)基底层 (2)棘层 (3)颗粒层 (4)透明层 (5)角质层 感觉系统 第三节 皮 肤 二、皮肤的微细结构 (一) 表 皮 图 1.角质形成细胞 (1)基底层 (2)棘层 (3)颗粒层 (4)透明层 (5)角质层 由一层立方形或低柱状细胞组成,细胞较幼稚,有活跃的分裂增生能力,又称生发层。 4~10层多边形的细胞,细胞表面伸出许多短 小棘状突起,故称棘细胞 2~3层梭形细胞,胞质内有呈强嗜碱性的粗 大透明角质颗粒。 数层扁平细胞。细胞界限不清,呈均质透明状, 核和细胞器消失 多层角质细胞构成,细胞完全角化,细胞膜较厚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
第三节 皮 肤 二、皮肤的微细结构 (一) 表 皮 2.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色素细胞:散在于基底层细胞间,伸出许 感觉系统 第三节 皮 肤 二、皮肤的微细结构 (一) 表 皮 图 2.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色素细胞:散在于基底层细胞间,伸出许 多细长突起。该细胞具有合成 和释放黑色素颗粒的功能,所 释放的黑色素能被角质细胞呑 噬,进入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 内。黑色素是决定皮肤颜色的 重要因素,并能吸收紫外线, 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2)朗格罕细胞:为具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散 在于棘细胞之间。参与免疫应 答,属单核呑噬细胞系统。
第三节 皮 肤 二、皮肤的微细结构 (一) 真 皮 位于表皮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分乳头层和网状层。 感觉系统 第三节 皮 肤 二、皮肤的微细结构 图 (一) 真 皮 位于表皮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分乳头层和网状层。 1.乳头层 借基膜连于表皮,呈乳头状突向表皮。乳 头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等感受器。 2.网状层 位于乳头层深面,胶原纤维粗大交织成网。 此层内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 毛囊、皮脂腺、汗腺和环层小体。 皮下组织即浅筋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皮下组织将皮肤与深部组织连接为一体,并使皮 肤有一定的可动性。其厚度随年龄、性别和部位而异。 皮下注射时,药物即注入此层,而皮内注射则是将药 物注入真皮内。
第三节 皮 肤 三、皮肤的附属结构 (一) 毛 发 (二) 皮脂腺 皮肤附属器有毛、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等。均为表皮衍生而来。 感觉系统 第三节 皮 肤 三、皮肤的附属结构 皮肤附属器有毛、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等。均为表皮衍生而来。 (一) 毛 发 除手掌和足底处外。体表皮肤均有毛分布。露于皮肤外的称毛干;埋于皮肤内的称毛根,毛根周围包有毛囊。毛根和毛囊的下端膨大称毛球,为毛和毛囊的生长点,毛囊与皮肤表面的钝角侧,有一斜行的平滑肌束,称竖毛肌,连于毛囊和真皮乳头层,收缩时使毛竖立,皮肤发生“鸡皮疙瘩”。 图 (二) 皮脂腺 皮脂腺位于毛囊和竖毛肌之间,其导管开口于毛囊。皮脂腺分泌皮脂,有柔润皮肤和保护毛发的作用。
第三节 皮 肤 三、皮肤的附属结构 (三) 汗腺 (四) 指(趾)甲 感觉系统 第三节 皮 肤 三、皮肤的附属结构 图 (三) 汗腺 汗腺为弯曲的管状腺,分泌汗液。遍布于全身各处,以手掌、足底和腋窝最多。其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蟠曲成团;导管部向上穿表皮,开口于皮肤的表面。汗液中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极少量的钠、钾、尿素等固体物质。汗液有湿润皮肤、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的作用。 在腋窝、会阴及肛门周围等处还有一种大汗腺(顶泌汗腺),分泌物浓稠,经细菌分解后可产生特殊臭味。 (四) 指(趾)甲 图 位于手、足远节指(趾)的背面,由多层紧密排列的角化细胞组成。露在外面的称甲体;埋于皮肤内的称甲根;甲根深部的上皮为甲母质,是甲的生长点。甲体周缘的皮肤皱襞为甲襞,甲体与甲襞之间的沟为甲沟。
结 束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下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前庭窗 咽鼓管 鼓 膜 乳突小房 返回
返回
返回
前庭窗 咽鼓管 鼓 膜 乳突小房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返回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返回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