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背诵 第6课 逍遥游 晨读 新课启航 资料助读 第二单元 识记 知识必备 整体把握 探究 文本研读 文本层析 课文对译 写法借鉴 领悟 学海览胜 高考对接 素材档案 积累 写作点滴 佳作欣赏 应用 体验之旅
◎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 ◎ 第5课 滕王阁序 ◎ 第6课 逍遥游 ◎ 第7课 陈情表
名 与 实 1.追求真实的人性,方可成就率情任性、秉持真我的文与名。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文人墨客“我手写我心”的心灵史,一部迁客骚人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戏曲史。屈大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怀瑾握瑜”,自投汨
罗;虞世南“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李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他们用本真的自我写出了一篇篇映照千古的性灵之作,成就了令后人仰慕的文坛美名。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低吟至今还回响在我们的耳旁。为了“君臣”之名,即使颠沛于荒蛮之地,还在苦苦等待明君圣朝。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像庄子那样“曳尾于涂中”?或者,如易中天先生的调侃,“换一个老板”,拯生灵于涂炭,安天下于乱世。天下既安,楚国能不受惠吗?汨罗水吞噬了一代才俊,他也留下了一身清白之名,赢得了千古浩叹和惋惜。为了“正名”,屈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让后人对“名”有了新的审视。
3.你可以做阳光下艳丽娇嫩的牡丹,让世人艳羡;你可以做雄伟壮丽的河流,让世人赞许;你可以做山顶上高耸入云的大树,让世人惊叹。但在面对艳羡、赞许、惊叹的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脚下是孕育你的土地,是承载你的河床,是支持你的高山,所以在我们面对一切美名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是实在的精神成就了我们。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折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因为“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使他无法一展抱负。另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
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溟” 海 “智” 才智 “辨” 区别 “返” 返回 “又” 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变” 变化 “能” 才能,能力
游动的雾气 饱的样子 一般人
指四季 虽然这样 无所为,无功利
向南飞 降落 向南飞
怪异的事物 郊野景象,指近郊 奋发,此指鼓动翅膀 直上穿过 以……为非
使……到来 使……满意;使…… 信任,取信
记述、记载 志向 动词,标记、做标记 形容词,志向节操 高尚
名称、名字 声名 命名、起名 说出、指出
计划 考虑 地图
放上、安放 购置、添置 放弃、丢下
气息,这里指风 气息 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代词,此 助词,的
代词,代风 连词,表选择 代词,他们
介词,凭借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 介词,因为
介词,引进动作处所,到 介词,被 介词,比 介词,对 介词,在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小大之辩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③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①翱翔蓬蒿之间 (省略介词“于”)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省略主语“宋荣子”) ③众人匹之 (省略介词“于”)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而莫之夭阏者 (夭阏之,宾语前置) ②而彼且奚适也 (适奚,宾语前置) ③奚以知其然也 (以奚,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介宾短语后置) ②翱翔蓬蒿之间 (于蓬蒿之间翔介宾短语后置)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六月息去也,介宾短语后置)
[课文主旨]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脉络梳理]
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 “有所待”的一项是 ( )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解析:③是说鹏在天空往下看的情景;⑤是蜩与学鸠的浅陋见识。 答案:C
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鹏鸟要在海动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飓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大小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 .
D.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世上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是不自由的。 解析:C项,理解有误,文章虽然谈到了“小大之 辩”,但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是“有所待”的。 答案:C
二、阅读第2~3自然段,回答问题。 3.对第2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出朝菌、冥灵、大椿、彭祖等例,是为了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B.作者在本部分作了一系列的比喻,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
C.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但“汤之问棘”的一段话与第1自然段“北冥有鱼”内容重复有些啰嗦。 D.斥 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解析:C项,这一段不是重复,是与第1自然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大鹏能南徙天池,但无扶摇之风也不能高飞,宋荣子“犹有未树也”,列子也得乘风而行。大鹏、宋荣子、列子都不是“逍遥游”。 B.庄子认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像那蜩、学鸠、斥 一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就像那乘大风南徙的大鹏一样。
C.如果顺着天地自然的正气,驾驭着“六气”以游于无穷的宇宙,他就没有什么依待的了。这样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庄子认为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当是圣人,“圣人”比“神人”“至人”要高。 D.庄子宣扬完全超然而神秘的境界和不要任何客观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所谓“无所待”的自由。
解析:C项,说“‘圣人’比‘神人’‘至人’要高”不当,庄子认为这三者是一样的,都是指修养最高的人。
1.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 ,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 “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 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 的表达效果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对接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翻译句子,就是把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要通顺、规范、简洁、明白、生动。
其命题特点为: (1)在阅读材料中找出2至3个句子,准确翻译句子的意思。 (2)给出一小段百字左右的文字,准确翻译整段或其中几个句子的意思。 (3)以选择题的形式,选出对某个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考题印证 (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
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
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题目]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 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厚衣、封、树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包裹;“封”,加上土堆;“树”,名词作动词,栽树(作标记)
关键虚词 以 介词,用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厚衣之以薪”翻译时语序应调为“以薪厚衣之”
(2)句 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求 译为“寻找” 关键虚词 其 第一个代指“项籍放火之事”,第二个代指“墓室”,第三个代指“始皇” 文言句式
(3)句 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去、神、则 “去”,舍弃;“神”,神明;“则”,准则 关键虚词 可以 “可”,可以;“以”,把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可以(之)为则”,译为: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答案:(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技法汇总 翻译文言语句的5个注意 在翻译句子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注意文言实词 (1)注意通假字 (2)注意多义词 (3)注意古今异义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与现代汉语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如上面题目第(3)小题“可以为则”中的“以为”,在句中都是“把……作为……”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认为”。
2.注意文言虚词 翻译题中虚词有时本身就是得分点,翻译不准确就意味着直接丢分。并且虚词的理解也影响着对语句大意的把握,虚词理解不当会导致句子大意把握不准,而句子大意也往往是一个得分点。因此,要根据语境具体把握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注意词类活用 有个别词,是词类活用现象,在翻译时也要特别体现出来。如成语“狼吞虎咽”,这里的“狼”“虎”都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狼一样”“像虎一样”,不能译成“狼吞下虎咽下”。 如上面材料中的“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一句中,“水银”“黄金”都是作“为”的状语,都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水银”“用黄金”
4.注意文言句式 (1)特殊句式一般在词序上都与现代汉语不一致,在翻译时要调整过来才能文从字顺;如果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如上面题目中第(1)小题的“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一句中的“厚衣之以薪”“易之以棺椁”都是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都要加以调整。
(2)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得无……乎”,只要在文言文中出现就要翻译成“莫不是……吧”“恐怕……吧”。 5.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般的句子在翻译时都要字字落实,除了人名、地名不译外,要把重要的文言实、虚词都要体现出来。
有些句子或句子的某个词语如果不能直译,或者直译后句子太别扭,可采取意译的方式。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这些有很多情况是不能直译的。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为比喻,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 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运用借代的句子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 “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 婉说,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婉说的句子,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替换,该换成什么就换成什么说法,可将“山陵崩”译为“百年之后”,可将“填沟壑”译为“死了以后”。
至于运用互文的句子,既不能直译,也不能替换,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就不能译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明圣德的君主,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从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椁,哪里还能打开它呢?”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如果墓室里面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仍然有缝隙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虑的呢?”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有废,因此张释之说的话,是为了国家的长远打算。孝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采用薄葬,不建山坟。
《易经》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安葬使用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随葬品极少。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谋远虑传之久远的打算。等到了吴王阖闾的时候,违背礼制采用厚葬。(可)十多年后,他的坟墓却被越国人挖掘。秦始皇在
骊山旁安葬,堵塞了地下深处的三重泉,把坟丘堆得像山一样高,坟丘高达五十多丈。方圆五里多的墓室里用水银做成江、海,用黄金做成野鸭、飞雁。天下不堪修陵徭役的困苦,纷纷反叛。骊山坟墓还没有修完,周章率领的百万大军已打到骊山脚下。项羽烧了宫殿、屋宇,凡去的士兵都参加发掘秦陵了。后来,牧人丢失了
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自古到今,厚葬还没有超过秦始皇的,然而数年之间,在外遭受项羽纵火灾,在内遭受牧人失火之祸,难道不是很可悲吗?因此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越简陋,智慧越高深的人,安葬越微薄。无德又无智慧的人,安葬越奢华,坟墓也越高大,宫殿庙宇越富丽,也必然迅速地被人发掘。由此看来,坟冢的明显与隐蔽,墓藏所隐含的吉凶,就很明白可见了。
陛下即位之初,亲自推行节俭,开始营建的初陵,规模很小,天下的人没有不称颂陛下贤明的。等到后来改迁昌陵,把低下的地方增高,堆土成山,挖掘百姓的祖先坟墓,累计有一万多座,又设立县邑,修建房舍,限期急迫,功时费用超达几百万。工程中死去的人在地下含恨,活着的人在地上愁苦,积累的怨气感动天地,天下因此出现饥荒,百姓因此死亡或流亡的以十万来计数,(想到这些,)
我的心中十分伤心。陛下慈祥仁爱笃实美善宽厚,聪明才智盖世,实在应该弘扬并尊崇汉家刘氏美好的德行,光大发扬五帝三王的精神,可是现在您却要跟残暴昏乱的秦国国君一样攀比奢侈,在山陵上修造豪华陵墓,背离了自己贤良智慧的本心,使万代基业的安宁丧失,臣
私下里为陛下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堆山厚葬,因为奢侈而引发祸难,足可把这作为鉴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建议,使黎民百姓休养息。
课内素材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应用角度:“直面生活”“无为与有为”等
[应用片段]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的哲学有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来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独于天地精神往来》)
鲜活素材 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于丹出版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 在本书中,于丹延续讲述《论语》的方法,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庄子的思想。在《于丹〈庄子〉心得》中,她将主线放在庄子的“逍遥游”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这
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于丹说,庄子写在书里面的东西,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
[热评] 《于丹〈庄子〉心得》尽管把《庄子》这样的经典讲成了融合“成功学”和“人生学”的文化快餐,坊间褒贬不一,但是毫无疑问,在如今这个物质化时代,它对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是有功劳的。
《庄子》作为一部古老的中国哲学著作,它折射出人生的诸多可能和方向,是繁华散尽后对淡泊朴素的回归。沉溺于“逍遥”之游的庄子自己有所抉择,又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了阅读者,于是它产生了越发多的可能和方向。显然,于丹很精明,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群体中,合适地推销了一回文化快餐,狂受追捧不足为奇。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泥沼的围困中挣脱出来,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
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充当自己的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庄子这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对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 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 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对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散文》2008年第3期)
[美文评点] “庄子的翅膀”是什么?是庄子超越世俗、不可羁勒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庄子能在泥淖一样的浊世中“毫发无损”,质性皎然;而“我”却在现实中倍感沉重。文章就在这两相对比中,凸显了先哲的伟大之处,给人以启迪。
点击下面图画进入 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