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畜共患传染病 一、炭疽
炭疽杆菌,大小为3-8*1-1.5微米,革兰氏阳性,在动物体内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菌体两端平截,形成荚膜,遇上氧气6小时形成芽胞。 1、临诊特征: 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出血性 胶样浸润,血凝不良,死后尸不全。 2、病原: 炭疽杆菌,大小为3-8*1-1.5微米,革兰氏阳性,在动物体内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菌体两端平截,形成荚膜,遇上氧气6小时形成芽胞。 炭疽杆菌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短链排列,有荚膜
组织涂片中炭疽杆菌形态 死于炭疽的新鲜动物的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可见大量菌体 炭疽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8-24h,长成灰白色、扁平、不透明菌落、表面干燥、边缘呈卷发状 在PLET培养基上生长的炭疽杆菌菌落 经24h培养后典型的炭疽杆菌菌落
繁殖体煮沸2-5分钟死亡 芽胞体100度2小时可杀死。土中可存活10年,2%福尔马林20分钟可杀死芽胞,热10%氢氧化钠消毒作用显著。
3、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马、牛、羊易感, 猪感受性低, 人亦易感。 传染源:病畜、尸体。 感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创口。 流行性:地方流行。
4、症状:潜伏期1-14天。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全身战粟,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行走摇晃,迅速倒地,昏迷而死。死后天然孔出血(有时带有泡沫)。病程数小时。 急性型:体温40-42度。沉郁,不食,寒战,呼吸困难,粘膜发绀,并有小点出血。初便秘,后腹泻带血,有时腹痛。尿暗红,有时带血。病程1-2天。
亚急性:症状与急性型相似,病畜多在颈胸、腹、口腔等处出现局限性水肿,后期形成炭疽痈。病程2-5天。 马、牛、羊症状与上相似。 图9.1.1炭疽 病死牛肛门突出、流血(郑明球等) 图9.1.2炭疽 病死角羚脾脏显著肿大(郑明球等)
猪败血型少见,多为咽炎型,及少量的肠型。 咽炎型:咽喉部显著肿胀,吞咽、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肠型:不食,呕吐,下血痢,慢性经过猪无明显症状。
5、病理剖检:确诊为炭疽病畜尸体严禁剖检,应焚烧或深埋。 剖检病变: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有明显膨胀。天然孔出血,血黑红色,不易凝固,粘膜蓝紫色,有出血斑点。皮下、浆膜下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显著肿大(3-5倍),暗红色,软如泥状。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黑红色。
猪咽喉型:咽喉周围的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颌下淋巴结出血肿大3-4倍,切面砖红色。咽喉粘膜暗红肿胀。 肠型:肠粘膜上有炭疽痈。
6、诊断: A、据流行病学、病状、病变作出 诊断。 对原因不明而突然死亡或死后天然孔出血,临诊出现痈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发展急剧的病畜,应首先怀疑为炭疽。
B、细菌学检查: 病料采取及送检。 显微镜检查: 培养检查 动物接种 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水肿液或血便,死后采取末梢血或将尸体耳朵双重结扎切下,烧烙止血,并用0.2%升汞或5%石炭酸纱布棉花包裹送检。 显微镜检查: 将涂片用瑞氏染色,镜检发现病原菌即可确诊。 培养检查 动物接种
C、血清学诊断: 沉淀反应:环状沉淀反应是诊断炭疽简便而快速的方法。 荧光抗体检验。 噬菌体检验。 患珠试验。 D、鉴别诊断: 气肿疽、巴氏杆菌病。
7、防治: 1、疫情处理 发生疫情尽快上报,迅速确诊,划定疫点、疫区,采取隔离封锁等措施,炭疽病畜或疑似炭疽病畜时,应立即采取不放血的方式扑杀销毁。对同群家畜要逐一测温,体温正常者进行急宰处理。对于受威胁区的家畜,采用抗炭疽血清或青霉素注射预防。
炭疽病畜,全部肉尸及被污染物挖坑深埋3米以下;对现场进行彻底消毒,所有被炭疽病畜污染的栏圈、用具、场地等,均应用20%漂白粉溶液、10%烧碱溶液煮沸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上述所有消毒工作应于宰后6小时内完成。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5天时解除封锁,解除前再进行一次终末消毒。
2、免疫 炭疽常发区每年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注射,目前应用的疫苗是无毒炭疽芽胞苗(山羊不宜使用)和炭疽Ⅱ号芽胞苗。 这两种疫苗接种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另外,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不可食用死于本病动物肉品。
3、治疗 第一个病例常来不及治疗导致死亡,从第二个病例起尽早隔离治疗,早期治疗用抗炭疽血清使用效果好。 凡体温升高的可疑患畜可用大剂量的青霉素类、磺胺类等抗菌药物治疗(1天2次,连续用药3天以上)或紧急注射抗炭疽血清,或两者同时注射效果更佳。 以上治疗的同时应结合消肿、抗休克、补血、缓泻等对症治疗措施。
4、公共卫生 凡与炭疽病畜接触过的人员,必须注意卫生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