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國民中學實驗場所安全衛生輔導先驅計畫教師對實驗場所的危害認知 馮靜安1、宋碧娟老師2老師 謝宗樺、吳忻蒸 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 Preface 我們發現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與安全衛生問題常常被忽略。學校實習場所裡所使用的物品與化學品非常多,老師或學生對實驗室的安全衛生概念不足,或未遵守標準操作規定很容易發生意外。然而勞工安全衛生法在101年公告,已將國中實驗場所納入為適用範圍,所以實驗室的設施、設備及人員的管理是要被介入的,老師也必須接受預防災變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之義務。 因法規剛公布,且尚未全面推動於國民中小學之實習場所安全衛生觀念相對於大專教師是比較薄弱的,因為國民中小學並沒有這樣專業相關師資在學校任教。專家學者研究指出,國中、小教師實驗室發生意外多半是教師對危害認知不足所導致。我們在現場訪談發現,老師對實驗場所的安全意識是高的,但是對於相關知識卻明顯認知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跟學生在進行教學與實驗時常暴露在不安全的環境中而不自知。 一般在安全衛生領域中會將危害因子分為五大類,包含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及其他五大危害。在國民中小學的學習環境中若只是單純的上課教室在安全上是比較沒有顧慮的,但在專科教室(例如:理化自然實驗室,家政教室,生活技能教室等)就會有比較多不一樣的設備與原料,且課室的管理也大不同,在專科教室多半會採用「做中學」的概念,學生多半會動手進行一些練習,在這個過程中,若不瞭解實習課程中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項,是很容易在課程練習中發生意外。例如教師覺得酒精是一個易揮發的物質,若是噴濺到學生的皮膚是不需要以大量水沖洗,這樣的觀念容易判斷錯誤,萬一有一個化學品對皮膚的傷害是比酒精還嚴重,但教師不知道的情況下並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遭到化學品噴濺時應立刻以大量的水沖洗」的觀念,學生可能因此受傷。所以教師的危害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Objective 人因危害的部分,教師多半能體會自己身體的酸痛或者肌肉骨骼不適症狀,所以這一部份更改的教師並不多。至於「心理壓力」是老師認為一定有的危害,課後有許多老師詢問心理壓力的鑑定相關問題,102年7月3日總統頒佈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就將過勞死定義為職業病,教師大多認為教師工作心理壓力是很大的,且出現於無形。這個部分許多教師在課後均詢問心理壓力要如何測量?由此可見一般教師對自己的健康是會在乎的。 在前後測結果我們發現教師對安全衛生中的「安全」概念較「衛生」低,物理性的危害多半是教師無法從日常生活或是教室中的狀態中發現環境中有「安全」上的顧慮。例如「照度」、「捲、夾」、「滑倒、撞傷」。 二、危害認知教材編撰 上述結果之前後測充分反應教師對實習場所的危害認知與實際上是有差距的,為了教育學子安全衛生的概念,本團隊製作了三之互動學習式的動畫,包括:危害認知,危害鑑別與正確的實習場所該具備哪些管理措施。共有三部片子,如圖1~圖3。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教育部「101國民中小學校安全衛生輔導先驅計畫」在「國民中小學安全衛生教育研習會」於課前請老師以教師的角度與學生的角度去進行危害鑑定,授課後(校園安全法規與校園安全衛生系統課程均會提到這些國民中小學的校園危害有哪些)再填寫一次危害鑑定,前後測比較,是否有老師會改變原來的鑑定。 Methods 本研究主要是瞭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於安全衛生危害因子之認知。安全衛生危害因子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及人因危害及其他。這些危害因子在校園中,在教室裡都存在,教師是否瞭解在教室中的各項設備、設施及原料是否對學生對自己是有危害的。 Result and Discussion 圖1 科學小熊危害認知教材 一、危害認知測試 本問卷發出259份,回收211份,回收率81.5%。問卷將五大危害因子列出,讓老師勾選,若認為自己授課的場所有下列危害者請寫「1」,沒有者請寫「0」。 危害鑑定共分為五大危害因子,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人因工程危害及其他,內容如下: 1.物理性因子:物體飛落、倒塌、墜落滾落、跌倒滑倒、衝撞被撞、夾捲壓傷、切割擦傷、踩踏、溺斃、與高溫低溫接觸、漏電感電(含靜電)、漏水、塵爆、噪音過高、照明不良、粉塵暴露、游離輻射暴露、非游離輻射暴露、震動、異常氣壓等……。 2.化學性因子 :火災、爆炸、冒煙、缺氧窒息、人員皮膚接觸、人員眼睛噴濺、人員吸入、人員誤食、化學品(含廢液)洩漏、毒氣洩漏、異味等。 3.生物性危害:病媒滋生、食物中毒、病菌傳染、發霉腐敗等。 4.人因工程:設計不良導致人為失誤、人工搬運超過荷重、重複性操作造成人員疲勞、久坐下背痛、連續打電腦造成手部肌腱發炎等。 5.其他:公路交通事故、鐵路交通事故、其他交通工具事故、心理壓力。 我們比對前後測老師圈選的項目來進行分析。教師的後測比前測減少項目包括(非)游離輻射暴露、異常氣壓、鐵路交通事故。而前後測維持不變的項目教師部分包含粉塵暴露、久坐下背痛、連續使用電腦造成手部肌腱發炎,其他交通事故與心理壓力。老師針對學生暴露項目則包括衝撞、被撞、切、割、擦傷、久坐下背痛、連續使用電腦造成手部肌腱發炎、交通事故與心理壓力(見表.1)。後測比前測多的是非游離輻射及鐵路交通事故。 圖2 危害辨識 圖3 危害辨識錯誤篇 表.1危害鑑別前後測之差異項目表 後測比前測減少的項目 前後測維持不變的項目 教師 學生 游離輻射暴露 異常氣壓 粉塵暴露 衝撞、被撞、切、割、擦傷 非游離輻射暴露 鐵路交通事故 久坐下背痛、連續使用電腦造成手部肌腱發炎 其他交通事故 公路交通事故 心理壓力 此三套教材為互動式教材,需要教師於上課時播放,並與學生一行進行遊戲。 Conclusions 國民中小學的實驗室通常無法設置專員管理,也無法確保內部各項設備符合安全衛生規範,若學生缺乏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及觀念建構,多重原因的結合下,無法避免實驗室的重大災害事件的發生,輕則財產上的損失,重則人員的傷亡,顯見校園實驗室安全問題已成一大隱憂,所以才施行「國民中學實驗場所安全衛生輔導先驅計畫」。 本計畫瞭解學校管理人員對實習場所危害認知稍嫌不足,且對使用的設備也較無安全衛生概念去採購或設置。但設備組長均非常熱心願意配合完成示範學校。 從這些答案可以發現,教師對「游離輻射與非游離輻射」相關的定義不是很清楚。眾所皆知的核能發電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就是游離輻射,而一般紫外線,紅外線,微波等則是指非游離輻射。此一定義在課程上被說明後,教師在課後測驗時,會將原本勾選在國民中小學中會有的游離輻射改成非游離輻射,所以在結果上,有一項次是增加的,一項次是減少的,顯見在授課中教師是有收穫且更改原有之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