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肌力评定技术
一、肌力概述 (一)肌肉的分类 1、原动肌 2、拮抗肌 3、固定肌 4、中和肌
(二)肌肉收缩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肌肉的收缩形式 (1)等张收缩 (2)等长收缩 (3)等速收缩
2、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初长度 (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4)杠杆效率 (5)肌肉收缩的类型 (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 (7)年龄与性别
二、评定的工具与方法 器械检查 一.一般器械检查 ⑴握力测试 ⑵捏力测试 ⑶背肌力测试
二.等长测试 ⑴四肢肌力等长测试 ⑵腹、背肌等长耐力测定 三.等张肌力检查 四.等速肌力测试
徒手肌力检查 零 级别 名称 标准 1 微缩 差 可 良好 正常 相当正常肌力的%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零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微缩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10 2 差 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25 3 可 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 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75 5 正常 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肩关节外展徒手肌力检查
2 级 1 级和 0 级
5级 三角肌中部 4级 3 级
肌力测试及评价时的注意事项 正确的姿势、肢位和必要的固定:为了只引起受检肌肉(群)及所在关节的运动,要取正确姿势规定正确肢位,并在固定关节近端的状态下进行检查。 使患者了解测试要求、意义,避免假象动作,防止被这种假象动作所蒙蔽,须在掌握解剖学、运动学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检查
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 行肌力测试。 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后,当出现肌肉 痉挛时,不宜采用 在检查时尚要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对肌力达4级以上时,抗阻须连续施加于被测关节远侧肢体,并保持与运动相反方向 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 行肌力测试。 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后,当出现肌肉 痉挛时,不宜采用 在检查时尚要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与健侧进行比较等。
第二节 关节活动度评定技术
一、关节活动度概述 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 (一)分类: 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 被动关节活动度( PROM )
(二)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1、构成关节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 2、关节囊的厚薄及松紧度 3、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 4、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状况
(三)引起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 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疼痛 2、肌肉痉挛 3、软组织挛缩 4、肌肉无力 5、关节内异常 6、关节僵硬
(四)关节活动度评定的工具与原则
1、测量工具 通用量角器 测量四肢关节 指关节量角器 测量指间关节 电子仪器 脊柱活动测量器
2、测量方法 步骤:1、体位 2、介绍情况 3、量角器放置 4、关节活动 5、记录
测量工具1——普通测角计 普通测角计 也称通用量角器,是临床最常用的测量关节角度的器械。 两个臂 移动臂,标有指针。 固定臂,附有刻度盘。 两臂以活动轴固定,轴为测角计中心。 使用通用测角计时,测角计轴心须与关节活动轴心一致,两臂与关节两端肢体长轴平行。
测量工具2——指关节量角器
测量工具3——脊柱活动测量器
3、主要关节活动度的具体测量 1 上肢
2 下肢
4、结果记录 采用由美国骨科学会运动委员会推荐的中立位法(解剖0位),记录开始位置至终止位之间的范围。 当关节出现非正常过伸展情况时,可采用“-”即负号表示。
5、结果分析 1、被动活动正常而主动活动不能 ——神经麻痹或肌腱断裂 2、主动被动活动均部分受限——关节僵硬 3、主动被动活动均不能——关节强直 4、关节活动超出正常范围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
6、、注意事项 1、采取正确的测量体位 2、固定好量角器 3、通常先测主动活动度后测被动活动度 4、应与健侧相应的关节比较 5、避免在按摩、运动后立即测量
第三节 肌张力评定技术
一、概述 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临床上所谓的肌张力是指医务人员对呗检查者的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时所感受到的阻力。
(一)肌张力的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障碍
(二)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精神因素的影响 3、并发症的影响 4、神经状态的影响 5、其他
二、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常见的异常肌张力 1、痉挛 2、僵硬 3、肌张力障碍 4、肌张力驰缓
(二)异常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异常肌张力检查方法 1、病史采集 2、反射检查 4、摆动检查 5、伸展性检查 6、功能评定
异常肌张力评定标准 1、肌张力的分级评价 2、改良Ashworth分级 3、弛缓性肌张力分级
其他检查方法 1、钟摆试验 2、屈曲维持试验 3、电生理评定方法 4、等速装置评定方法
第四节 感觉功能评定技术
一、概述 感觉分类 1、浅感觉 2、深感觉 3、复合感觉
常见的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5、感觉错位 2、感觉倒错 6、疼痛 3、感觉过度 7、感觉缺失 4、感觉异常 8、感觉减退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1、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 2、脊髓型感觉障碍
二、感觉功能的检测 检查工具 1.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 2.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 3.一些棉花、纸巾或软刷。 4.4~5件常见物:钥匙、钱币、铅笔、汤勺等。 5.感觉丧失测量器,或心电图测径器头、纸夹和尺子。 6.一套形状、大小、重量相同的物件。 7.几块不同质地的布。 8.音叉(256Hz)、耳机或耳塞。
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等。 (2)周围神经病变: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 (3)外伤:如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等。 (4)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糖尿病、雷诺现象(雷诺病)、多发性神经炎等。 2.禁忌证 意识丧失者。
检查内容 (一)浅感觉检查 1.触觉:用棉签或软毛笔轻触患者的皮肤,让患者回答有无一种轻痒的感觉或让患者数所触次数,每次给予的刺激强度应一致,但刺激的速度不能有一定规律。 2.痛觉:以均匀的力量用针尖轻刺患者需要检查部位的皮肤,让患者指出受刺激部位。 3.温度觉:用分别盛有冷水或热水的试管两支,交替、随意地接触皮肤,试管与皮肤的接触时间为2~3s。 4.压觉:检查者用大拇指用劲地去挤压肌肉或肌腱,请患者指出感觉。
(二)深感觉检查 1.运动觉:检查者轻轻握住患者手指或足趾的两侧,上下移动5°左右,让患者辨别移动的方向。 2.位置觉:将其肢体放一定的位置,然后让患者说出所放的位置;或嘱患者用其正常肢体做与病侧肢体相同的位置。 3.振动觉:将每秒震动256次的音叉放置患者身体的骨骼突出部位询问患者有无振动感和持续时间。
(三)复合感觉(皮质感觉)检查 1.皮肤定位觉:用棉花签、手指等轻触患者皮肤后,由患者指出刺激的部位。 2.两点辨别觉:是区别一点还是两点刺激的感觉,两点须同时刺激,用力相等。 3.实体觉:嘱患者闭目,将一熟悉的物件放于患者手中,嘱其抚摸以后,说出该物的属性与名称。 4.图形觉:用手指或其他东西在患者皮肤上划一几何图形或数字,由患者说出所写的图形或数字。 5.其他大脑皮质感觉:通常大脑皮质感觉检查还包括重量识别觉(识别重量的能力)以及对某些质地(如软和硬,光滑和粗糙)的感觉。
三、躯体感觉检查和评定的注意事项 (一)检查感觉功能时,患者必须意识清醒。 (二)检查前要向患者说明目的和检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合作。 (三)检查时注意两侧对称部位进行比较。 (四)先检查浅感觉,然后检查深感觉和皮质感觉。 (五)根据感觉神经和它们所支配和分布的皮区去检查。 (六)先检查整个部位,如果一旦找到感觉障碍的部位,就要仔细找出那个部位的范围。 (七)如有感觉障碍,应注意感觉障碍的类型。
第五节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一、概述 协调运动—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协调运动产生的基础: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常见的协调障碍 1、小脑共济失调 2、基底节共济失调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二、协调功能的检测 常用的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1、观察法 2、协调试验 (一)平衡性协调试验 (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 1、双足站立测试 2、单足站立 3、步行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和对指 4、对指试验 5、轮替试验 6、跟膝胫试验 7、肢体保持试验 8、绘圆或横8字试验
第六节 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一、概述 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平衡功能的分类 1、静态平衡 又称一级平衡 2、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 3、反应性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
平衡产生的基础 1、感觉输入 2、中枢整合 3、运动控制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一般平衡反应 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肩向前倾斜。 第四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 2、跨步及跳跃反应
二、平衡功能的检测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睁、闭眼坐,睁、闭眼站立(即Rombcrg's征),双足靠拢站,足跟对足尖站,单足交替站等。 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足跟着地走、足尖着地走、直线走、走标记物。 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量表法 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
平衡仪测试法 平衡测试系统是近来发展起来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这类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显示器、电子计算机、专用软件构成。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体感受、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用与影响,其结果以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
三、平衡功能的评定标准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Berg平衡量表(BBS) MAS平衡功能评测 上田平衡反应试验
第七节 步态分析技术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步态—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是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使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
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分为二个相 站立相/支撑相 (stand phase) 迈步相/摆动相 (swing phase ) 是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 分为二个相 站立相/支撑相 (stand phase) 迈步相/摆动相 (swing phase )
首次着地/足跟着地 负重反应(承重期)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摆动前期-双支撑期 (一)支撑相 同侧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与支撑面始终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单支撑相占40%,双支撑相占20%) 分为5个期 首次着地/足跟着地 负重反应(承重期)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摆动前期-双支撑期
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 分为3个期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二)摆动相
二、步态参数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宽、步频、步速、足角,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图示,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
步幅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等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如图示,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步宽 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
足角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图示,通常用°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步频 每分数迈出的步数 步频=步数/60(步/分) 正常:95~125步/分 步速 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米/分) 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
步态周期中的关节活动
步态周期中的肌肉活动
评定方法
步态分析方法 临床分析 观察法-定性分析 测量法-定量分析 步态分析实验室 步态分析仪-动力学分析
观察步态:定性 步态的定性分析是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用肉眼观察患者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进行描述记录,或按照检查表对步态作出结论。
观察步态:定性 从不同方向(正、背、侧面)观察 全身姿势 下肢各关节的活动 各步态参数 上肢摆动 按习惯的行走方式来回步行 让病人作变速行走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 1、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 2、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速,速度是否合理 3、疼痛:发生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4、肩:下沉、上抬、前伸、后缩 5、躯干:前屈、侧屈、摇摆、扭转 6、骨盆:前、后倾,左、右抬高,旋转 7、膝关节:屈、伸,稳定性 8、踝关节: 9、足 10、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
观察步态:定量 步态的定量分析是通过器械或专门的设备获得的客观数据对步态进行分析的方法。所用的器械或设备可以非常简单,如卷尺、秒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以及能留下足印的设备;也可以是较为复杂,如利用电子角度计、肌电图、录像、高速摄影,甚至步态分析仪等设备,通过动力学析进行这项工作。
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走,用秒表计时,实测行走距离不少于10米,两端应至少再加2—3米以便受试者起步加速和减速停下 测定时间参数 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走,用秒表计时,实测行走距离不少于10米,两端应至少再加2—3米以便受试者起步加速和减速停下 测定距离参数(足印法) 用滑石粉或墨水使病人行走时能在规定走道上或地面铺的白纸上留下足印 测试距离至少6米,每侧足不少于3个连续足印,以便分析左右两侧各项数值
实验室步态分析 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病人在行走时关节运动的精确信息,同时可以获得行走时激发的肌肉活动和肌力参数。
步态中所涉及到的力 地面的反作用力、力矩、关节力 肌肉收缩 需要测力台、摄像设备及专业技术 87
常见异常步态
肌痉挛步态 肌无力步态 关节强直步态 蹒跚步态 慌张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