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9
P209 P210
P210
P210
P211
課文整理 重商主義 1.內涵:一切以貿易獲得財富為主 A.向殖民地傾銷商品 B.殖民地也生產廉價原料供給殖民國家,後者 引進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種充當奴隸,從事生產 2.新經營方法 A.發行股票集資,組成股份公司 B.使用信用狀和商業會計 3.影響:促商業發展更邁向資本主義
P210
P210 u P211
課文整理 中國的關鍵地位 1.成16~18世紀世界上最主要的製造中心 A.大量美洲、日本白銀輸入換取中國 瓷器、絲綢等商品 B.中國成最鉅額的白銀持有國-順差 2.白銀大量輸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A.物價上揚 B.促成工商業的繁榮 C.形成以白銀支付的稅制→促商業資本主義萌生
P211
船上的科學家-英國人安森 課文整理 1750年左右,西方人的航海事業促成科學性質的探險迅速發展 1.曾在南美海上截獲一艘西班牙船隻-促使西班牙政府的祕密檔案和珍貴航海地圖曝光 2.1740~1744年間完成環球壯舉 3.1748年公開航海日誌-轟動全歐洲
P211
P211
海外新知的探索 課文整理 1.背景:18 世紀中葉以後,航海人員帶回各種海外新知使西方人大開眼界 A.各國培訓海軍軍官-兼具天文學或數學知識 B.隨行者-博物學者、考古學者、畫家 2.影響 A.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B.影響歐洲人的新人生觀、宇宙觀和探求知識的新精神 C.形成近代世界的新貌
P211 P212
16、17世紀的歐洲 課文整理 1.經歷之大事 A.各國中央王權持續擴展 B.宗教改革引發三十年戰爭 C.民族國家的發展
P212
16、17世紀的中國 課文整理 1.影響動亂之因素 A.社會階級貧富不均 B.滿、漢民族的改朝換代 2.明末:未能妥善處理流民問題,導致發生大規模的民變形成致命的威脅 3.明清之際的動亂 A.糾葛著饑饉的流民、傳布於下層社會的祕密宗教,以及滿、漢民族間的衝突 B.影響:造成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停滯或衰退。
P212
P212
16、17世紀世界體系的素描 課文整理 1.世界體系日漸形成:17、18 世紀以來 2.各地素描 A.歐洲、穆斯林地區、東亞及美洲的商業網路比以前更為熱絡 B.新興商人在佛羅倫斯、英國和荷蘭等地促進共和或民主政治的發展 C.世界其他各地未改變原有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甚至更專制
P212 P213
蘇里曼大帝的權勢 課文整理 1.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A.16 世紀中葉時-蘇里曼大帝在位時 B.版圖:波斯北非巴爾幹半島、部分東歐 2.權勢 A.所有土地屬於蘇丹的財產 B.蘇丹可向各地徵收各種財稅
P213
荷蘭的發展 課文整理 1.1581年尼德蘭北部七省組成聯合行省共和國 A.「荷蘭」為七省中商業最繁榮地區而漸成共和國代名詞 B.阿姆斯特丹港口,大小船隻運來各地貨物 2.1609年迫使西班牙承認荷蘭獨立
P213
P213
追求利潤的風險 課文整理 1.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互為因果 A.資本主義的興起刺激了個人主義的成長 B.個人主義肯定「自我利益」又促進資本主義 2.追求利潤的風險 A.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熱」 B.1720年-英國的「南海公司泡沫」
P214
P215
P215
P215
「理性」的誤用 課文整理 1.歐洲日漸重視理性思維:自科學革命以來 2.對「理性」的誤用 A.「非理性」或無法以「理性」解釋時 →被視為不正常的「異類」 a.西方開始有「精神病」的概念 b.西方開始設立精神病的診所 B.影響:妨害了他人的自由
P214
P214
課文整理 18世紀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 1.戰爭減少 2.黑死病消失 3.手工業興起 4.糧食增產
社會變遷下的婦女與家庭 課文整理 1.婦女:中產階級的婦女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了,日漸擁有個人的經濟權利 婦女的地位未必提高 2.婦女受教育的目的 : A.為了成為優雅迷人的名媛 B.成為男士的裝飾品 3.公共領域的活動範圍仍然屬於男性,女性以家庭為主。
社會變遷下的家庭結構 課文整理 1.亞、非地區:大家族制 2.西歐:小家庭制 A.新婚夫婦普遍自立門戶家庭成員人數降低 B.經濟上取得獨立後才結婚平均年齡大約在二十七歲左右 C.晚婚趨勢棄嬰和殺嬰情況比中古增加 D..奶媽成一流行行業
P216
P216
P216
P217
P217
P217
P218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制度,最主要的特色是以自由經濟、私有財產為前提,由資本家提供資本組織企業以從事各項商業活動,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透過商品的買賣,追求最大的利潤,並且更將利潤再投資於商業活動中。
商業資本主義 從十六世紀中期到十八世紀中期,歐洲的資本主義是以商人的投資為主,稱作「商業資本主義」
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主張國家直接干預經濟活動以增進國家的財富和實力的經濟思想。 重商主義為當時西歐各國君主和財政大臣所普遍擁護和執行,其代表人物是十七世 紀英國的托馬斯曼(Thomas Mun,1571~1641年)和法國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 柯爾伯特(Jean B. Colbert,1619~1683年)。
重商主義的特徵 1.金銀通貨主義(bullionism),認為國內儲有金、銀等貴重金屬愈多愈表示富強,必須努力發展出產貴重金屬的屬地。 2.力主維持優惠的貿易平衡,因而鼓勵出口,獎助工商。 3.採取保護關稅政策,以助國內工業的成長,同時亦可使利潤和工資留存國內,以便課稅而裕國用。
重商主義的特徵 4.重商主義主張發展殖民地,而殖民地存在的目的為輔助「母」國的經濟:供應原料和購買工業成品。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諸國之屢頒航海法規,規定運自和運往各該國之貨物必須由自己國家船隻(或供應地區的船隻)裝運,亦為此種政策下的產物。 5.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國家,亦致力於取消國內的貿易壁壘(如關卡及行會之類),以加強國內商業的發展。
17世紀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是這樣的: 儘量設法取得大量貴重金屬。 優先鼓勵對外貿易,而使國內貿易居於次要地位。 獎勵那些可以將原料製成輸出品的工業。 獎勵人口的大量增加,因為工廠裡面需要工人,而一個農業社會不能產生足夠的工人。 由國家監督這個程序的實施,在必要的時候加以干涉。
安 森 英國海軍上將。1712年,進入英國海軍。1740年,率領6艘人員與裝備均簡陋的船艦從英國出發,計畫越過大西洋到太平洋上劫掠西班牙的財寶運輸船,並奪取西班牙船艦的海圖。 當他航行繞過好望角時,損失3艘艦隻,剩餘船艦繼續前往智利沿海,並襲擊沿海的西班牙採礦殖民區。航行最後僅存的一隻船艦「百人隊長號」(Centurion)越過太平洋,並在菲律賓附近俘獲一艘西班牙運送財寶的大帆船。
安 森 他把這批財寶在中國的廣州賣掉,獲得四十萬英鎊。「百人隊長號」是進入中國水域的第一艘英國船隻。安森於1744年6月回到英國 安 森 他把這批財寶在中國的廣州賣掉,獲得四十萬英鎊。「百人隊長號」是進入中國水域的第一艘英國船隻。安森於1744年6月回到英國 於1751~1756年及1757~1762年兩度擔任英國的海軍大臣。擔任大臣期間,他重新組織英國艦隊、修正作戰策略與條例並建立海軍陸戰隊等,他的軍事改革提高了英國艦隊的作戰能力。
荷蘭獨立戰爭(1560~1609) 尼德蘭地區包括今日之荷蘭與比利時,原本為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所統治。十六世紀時,因婚姻繼承關係,在1556年轉由了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家族 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1556~1598在位)統治。他實施君主專制統治,忽視當地封建諸侯自主的傳統,更徵收貿易稅來支持西班牙的對外戰爭,令當地人民極為反感。
荷蘭獨立戰爭(1560~1609) 當喀爾文教派在荷蘭得到大量信徒之後,又遭到菲利普二世的宗教迫害。喀爾文教派主張好的基督徒有責任推翻違反上帝意旨的暴政,因此在受到宗教壓迫與經濟壓榨之後,北方各省起來反抗菲利普二世,而組成保衛新教的聯盟。由奧倫治(Orange)親王沉默威廉(William the Silent,1533~1584)領導,自1560年代開始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稱為「八十年之戰」。
荷蘭獨立戰爭(1560~1609) 1581年,北方各省組成尼德蘭聯邦,宣布獨立。以荷蘭邦為首,又稱「荷蘭共和國」。各邦擁有自治權,保障宗教寬容、公民自由。沉默威廉後被暗殺,其子繼續領導作戰,1609年荷蘭曾與西班牙簽訂12年的停戰協定,但雙方在海上競爭仍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兩國戰爭又起。北部的尼德蘭聯邦則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歐洲列國簽訂〈西發利亞條約〉,西班牙才承認其獨立。
荷蘭獨立戰爭 荷蘭原為西班牙的領地。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為集中政權,於是對商業發達的荷蘭地區課以重稅,並削弱其貴族與城市的特權,限制商業自由。對於在荷蘭地區盛行的喀爾文派,天主教的西班牙也加以嚴禁鎮壓,因此激發新教徒的反抗。 1579年1月,信奉新教的尼德蘭北部七省和和信奉舊教的南部十省達成協議,同時也確立了尼德蘭的正式分裂。同月23日,北部七省締結「烏特勒支聯盟」,奠立共和國的基礎;南部各省在新任總督的籠絡下,重回西班牙的統治,這個區域日後脫離西班牙,出現兩個國家,即今日的比利時和盧森堡。
荷蘭獨立 1581年,由北方各省組成的三級會議議決獨立,正式成立聯省共和國。由於共和國的組成,以荷蘭省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最為重要,因此也常被稱為荷蘭共和國,簡稱荷蘭。 這場荷蘭喀爾文教徒為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並未立即結束,斷斷續續。由1568年一直延續到1648年,故史稱「八十年戰爭」。1609年,荷蘭曾與西班牙簽訂12年的停戰協定,但雙方在海上競爭仍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兩國戰爭又起,直到1648年,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才真正脫離西班牙的威脅。
教會為何認為放貸是重利盤剝? 中古的神學家們認為營利事業是不道德的,因為對社會的服務,沒有人可以要求比應得的工資還多,所以工資以外積聚的財富,應該交給教會,或分配給貧困人民。放高利貸更是罪惡,因為貸款收取利息,卻不必勞動、不用負擔風險,此行為簡直和強盜無異,財富應建基於土地與勞役上才是正當。聖奧古斯丁就曾說:「所有營業皆屬邪惡,因為它阻礙人尋求真正的安息。」甚至十二世紀時,羅馬宗教會議有決議:「明目張膽放高利貸者,不准參加聖餐禮,若他們在罪惡中死亡,也不准以基督教儀式埋葬,教士也不能接受他們的賑濟。」馬丁路德也痛恨「富格爾作風」,喀爾文雖然對放貸行為較為容忍,但十七世紀的荷蘭喀爾文教會仍不太支持貸款生息的事業。
中世紀後期對放貸行為逐漸接受 中世紀後期的經濟型態改變,商人與製造業者以放貸來追求更高利潤,卻與基督教產生衝突,但因為貸款的利息甚高(十六世紀時的年息達百分之三十),所以在無法禁止情形下,各教會只好建立標準區分「重利盤剝」與「正當利息」的差別,而且隨著銀行業的日趨發達,各地貸款利息都有下降趨勢,加上十七世紀的阿姆斯特丹銀行經營得法,不僅以較高存款利息吸收存款,也讓存戶相信存款安全,可隨時提款,銀行再轉以較低利息貸與工商業者,建立起銀行放貸取息為正當觀念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