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性心理与性健康.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病因学 发病学 疾病的转归. 一、健康( health ) 健康至少应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二、疾病( disease )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 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
Advertisements

別向惡視力低頭 主講者: 光復國小 吳亞芳 護理師 眼睛是靈魂之窗,體積雖小但構 造精巧機能獨特。大約只有 1/6 的眼球表面是可以被看到的。其 餘的眼球則被眼瞼、眼球外部肌 肉、脂肪襯裡和眼眶周圍的強韌 骨骼遮蓋起來。 認識眼睛.
藥很大 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 說 清 楚 對 明 白 用 正 確 愛 自 己 交 朋 友. 故事要從 心寶的用藥經驗 說起……
19 《山岳的形成》. 褶皱山 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 代表: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小紅帽 仁愛國小 三年一班 黃馨慧 從前有個可愛的小姑娘,誰見了都喜歡,但 最喜歡她的是她的奶奶,簡直是她要什麼就 給她什麼。一次,奶奶送給小姑娘一頂用絲 絨做的小紅帽,戴在她的頭上正好合適。從 此,姑娘再也不願意戴任何別的帽子,於是 大家便叫她 “ 小紅帽 ” 。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荣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觀舌知健康 第三課 蒲公英學會 蒲公英學會.
『青少年成長階段幾件關鍵事的安裝!』.
東華三院羅裕積小學 ITCA金章專題報告 兔子 馮凱頌 6E (5).
我的家乡 南通 ….
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本次家长会 !
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执着 因为我们是戴中教师所以我们更加努力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部分 微专题强化练.
第41课 公民的财产权 .
國小階段「性教育」議題之概念與教學 晏涵文
漫游语文世界 漫游语文世界.
漫游语文世界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中崙諮商中心 林雪琴 諮商心理師
欧洲西部 要点·疑点·考点 欧洲西部 1. 自然环境 位置: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宜蘭縣古亭國小教師研習─ 校園性騷擾防治與案例研討
作者:湖山國小 蔡明錡 指導老師:吳小芬老師
广东农村供水发展现状和“十三五”工作设想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与病人心理护理的关系〉.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2节 分析综合.
古文明中的直角三角形.
消防安全伴我行! 济宁市兖州区第九中学 刘新成.
轻扣诗歌的大门.
Next 三個士兵,拖著腳步,走在陌生鄉下的路上。他們剛打完仗從戰場走路回家。他們很累,肚子又餓。實際上,他們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
當兒少保護工作的療癒型守門員 -談性平事件防治與輔導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心理異常及其成因 情緒異常 1.焦慮症:泛焦慮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 2.體表症:體化症、慮病症、轉化症
案例总结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课堂回顾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及处理 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处理: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第16课时 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 考 纲 内 容 要 点 探 究 考 点 解 读.
研 究 背 景 現在若談到木屐時,世界上最知名國家就屬 日本,是日本服飾文化的一個標誌。據記載,日
时政研修室 抓住3个基础知识点 高效训练5个题 掌握2个核心考点 课时限时检测.
藥很大 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 說 清 楚 對 明 白 用 正 確 愛 自 己 交 朋 友.
口腔保健宣導 擁有一口好牙齒 2011 新北市溪洲國小訓導處製.
职业责任保险 郝豫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快递 Health tips.
阅读领航 春天景致类诗歌 徐扬 小组 组员:徐成 周闻欣 洪骋宇 胡浦欣 (排名不分先后).
國立暨大附中 104年度教育部無菸校園金質績優學校評選 報告人:廖麗娜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基础落实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第十九章 货币均衡 一、本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货币均衡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对联.
五、学习方法及应考对策 (一)学习方法 1.保证复习时间,吃透教材:上课之前应该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预习,把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听课。考试之前务必把课本看3遍以上,第一遍一定要精读,最好能做笔记,边读边记,不要快,要记牢。第二、三遍可以查缺补漏型的看,通过做题目看书,加深课本印象。 2.加强概念、理论性内容的重复记忆:概念、理论性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定要重复记忆,在接受辅导之后,再加以重点记忆,以便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切忌走马观花似的复习,既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
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课时 信用工具和外汇 建行龙卡 工行 牡丹卡 农行 金穗卡.
星期四 散文阅读之鉴赏表达特色.
“育人路上 總有你我”— 校園性教育的重要性與內涵講座 晏涵文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组 组长:欧阳俊斌 组员:卓小华 谢三艳 邱旭燕 吴美莲 邓建红.
政治常识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第4课时 政体及其与国体的关系.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喪禮組多媒體PPT 前言 喜怒哀樂,而人們最怕的事情,就是面對 死亡。而喪禮,這個承接在死亡背後的儀 式,總是給人灌上了神祕的面紗,其實它
貨幣需求與貨幣市場的均衡.
粵劇服裝 組長:鄧凱文(14) 組員姓名:蔡慧虹(2) 李祖兒(9) 楊紫盈(19).
五十年前英国伦敦的情况与我国当前 何其相似乃尔
商業行為成立的要件 動動腦 Q 請試著判斷下列何者為商業行為? 請試著判斷下列何者為商業行為?.
第二节 怎样研究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加速度.
第五课 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106年免試入學第一次模擬 選填重要日程表說明 1.106年1月10日中午12時~106年1月16日中午12時完成第一次模擬
序偶及直角坐標系統.
平面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泰州中学 数学组 姜莹. 平面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泰州中学 数学组 姜莹.
撒母耳記下23 :8-39 同路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讲 性心理与性健康

第一节 性心理 Sex Psychology

主要内容 概述 一、青春期前性心理 二、 青春期性心理 三、青年期性心理 四、中年期性心理 五、老年期性心理

概 述 性心理学 (sex psychology) 是研究人类在性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概 述 性心理学 (sex psychology) 是研究人类在性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性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从自然界的生物分化发展为雌雄两性之后,性就成为生物,包括人类繁衍种族和进化的基础。

几千年来,人们把性行为仅仅当作和其他动物一样的一种“本能”,凭着“本能”的驱动去摸索性行为。 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性行为绝不仅仅是生理本能的反映,而是包括思维、语言、情感、意识形态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性活动是行为、情欲、态度、品质和心理的综合表现。

性心理所要研究的正是人类在性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这些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性心理的研究有益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发育时期有不同的性心理,下面介绍不同发育阶段的性心理发展过程。

一、青春期前性心理 (一)婴儿期性心理 (二)幼儿期性心理 (三)儿童期性心理 (四)青春期前性心理健康的培养

(一)婴儿期性心理 出生至1岁属于婴儿期。 从心理上说,婴儿并没有形成性意识,但从行为和发展来看,婴儿期的性心理现象是存在的。 婴儿期的性心理特点是一种无意识的性愉快体验,例如 :⑴ 男婴玩弄生殖器 ⑵ 女婴 “夹腿综合征” ⑶ 吃奶吮乳 ⑷ 抚摸母亲乳房

(二)幼儿期性心理 1岁至3岁属于幼儿期。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是性意识的孕育期,也是性心理发育的最重要的时期。其性愉快体验从无意向有意转化,逐渐认识到性器官的差异,识别性身份,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角色。 生物因素(先天的染色体组成和生殖器官结构)只是决定了婴儿的性身份,但如何发展性心理和进入性角色,后天的学习,尤其是幼儿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性身份和性角色的发育途径是比较复杂的。幼儿时性的认识受到父母、社会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影响,其中包括父母亲对子女的态度、同龄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幼儿本身的个性因素。 如果父母不能恰当地打扮孩子,或是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去打扮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甚至将女孩当成男孩抚养,男孩当成女孩抚养,将严重影响孩子的性别心理发展,最终可能造成孩子性角色识别障碍,导致性别认同障碍,成年后往往导致性心理异常。

幼儿性心理发育具有两个特点:自发性和好奇性。 父母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周围环境的积极影响对幼儿的性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家庭和社会对幼儿自发的和好奇的性心理应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家庭与社会应按性别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使之进入符合自己生物学性别的性角色。如对小孩的衣着打扮、教养、行为方式等,要按社会对不同的性别要求进行教育,否则可能出现性角色错乱。

因此,性健康教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蒙教育,为以后性心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儿童期性心理 儿童期又称童年期,是介于幼儿期和青春期之间的发育时期。性心理学上的儿童期一般指3~8岁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是人类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这一发展全过程的开始,也是这一全过程正常发展的关键。

1.认清性别标志 性别标志就是与是男是女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和行为等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它既包括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客体(他人)的认识。儿童能通过服饰、头发、称呼、声音和行为等认清自己或他人的性别。 对于性别标志的认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纠正,逐渐建立起来的。

2.学习性角色规范 性角色规范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性角色出现,即社会对不同的性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例如,男孩子要勇敢坚强,女孩子要文静淑雅;丈夫就主要承担养家的责任,保护妻子,妻子要管理家务、孩子,体贴丈夫等等。个人只有按此实行,才能和社会达到和谐一致。

性角色规范是从幼儿开始,通过平时点滴逐渐积累形成的。从父母的评价中懂得怎样做才能符合自己的性角色规范。 性角色规范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很大。传统文化要求男孩子坚强、勇敢、豪爽;女孩子应文静、贤淑、体贴。 此外,他们还对那些与性别相联系的活动等持有某些特殊的态度或偏好,即具有了性角色的情感倾向。比如,男孩往往偏爱刺激的游戏,喜欢冒险;女孩一般喜欢言情小说,情感丰富多变。

(四)青春期前性心理健康的培养 婴儿、幼儿和儿童期是性心理萌发和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出现的性心理问题,对今后整个性心理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深远影响。那么,青春期以前如何培养性心理健康呢?

1.防止产生性神秘感 这是保持性心理健康的关键。 性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因此,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它,这样孩子反而会习惯的,不以为怪。性器官和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如眼睛、鼻子等一样是身体的一部分,应该正确科学地教给他们。 如果感到有些相关的性内容确实不适合小孩,也要自然地、不露痕迹地把小孩的注意力引开,而不能以粗暴的态度横加干涉。

性模仿也是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现象。他们对性器官和异性交往既新奇又朦胧,他们学着大人亲吻、爱抚,但却不懂其中的含义。这种性模仿本身并无多大危害,但如果不被正确引导(如打骂或视而不见等),则可能严重影响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导致性心理异常。

2.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保健习惯 引导并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保健习惯对小孩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会影响到小孩以后的一生。要正确引导小孩养成经常清洗外生殖器、勤换内衣、早晨不睡懒觉等习惯。 要正确对待小孩的自慰。小孩的自慰往往是由于生殖器的不卫生或局部瘙痒引起,一般是无意识的。 多数孩子在长大后,会逐渐改掉自慰行为的。

3.注意家庭中性的开放度 一般来说要避免在小孩面前谈论有关成人的性问题,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避免过于亲昵的动作,以免孩子发生误解。但若偶尔被孩子看到,也要正确对待,泰然处之,而不要惊惶失措,使孩子产生性神秘感或产生心理压力。

4.教育孩子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 性器官毕竟不同于眼、耳等其他器官,应该指出在别人面前暴露生殖器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同时要培养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他们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看到或触摸的。在现实生活中分清善恶美丑,不能轻易相信别人,避免受到性侵害。

二、青春期性心理 (一)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 (二)青春期性心理发展 (三)青春期性心理特点及两性性心理差异 (四)中学生恋爱心理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变化、发展时期。伴随着身体迅猛发育和性生理日趋成熟,心理活动自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性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发展。同时,社会上各种性信息(如文艺作品、报刊、电视、电影中的性信息以及成人的两性交往活动等)的刺激不断增加,也促使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注意到自己的性角色,性意识从朦胧到清晰,并逐渐得到强化,对与性有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了解这一时期的性心理变化特点及产生原因,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性心理教育和调适,对于促使青少年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 青春期由于身体上的明显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原因,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主要包括对自己感知、动作、行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理想追求和世界观的认识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春期开始出现独立性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增强 2. 出现明显的“闭锁心理” 3. 具有极强的自尊心 4. 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和自制力,价值观初步形成

2.追求新鲜事物 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得到快速发展,接触面也不断扩大。对周围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追星族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若我们能因势利导,利用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有的放矢地适时进行“顺水推舟”式的教育,则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有许多学生崇拜乔丹,那么家长或老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乔丹的刻苦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3.情感丰富,情绪多变 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烂漫,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力逐渐提高,逐渐走向内心探索阶段。开始探求人生价值,向往崭新生活。他们情感丰富,热情奔放,富有活力,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但情绪往往不够稳定,波动性较大。有时会因某事而高兴得欢呼雀跃,得意忘形;有时也会因一件小事而悲伤得痛不欲生,苦闷绝望。面对一点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受到一点点挫折时又会垂头丧气,孤独寂寞。

(二)青春期性心理发展 性意识和性爱慕虽然在幼儿期已经开始出现,但只有进入青春期后才明显地表现出来,性意识才迅速增强。 在青春期前,产生了性意识和性爱慕,但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并无明显的男女界限,毫无顾忌地在一起玩耍,甚至抱成一团也不以为然,可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心理有了明显的发展。根据性心理的发展特点,可以把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大体分为三阶段:疏远异性期、接近异性期和两性初恋期。

1.疏远异性期 在青春期开始的头一二年,随着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的逐步出现,性意识明显增强,出现男女之间彼此疏远的心理。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与异性接触感到难为情、腼腆、羞涩。男孩不再与女孩一起玩了,即使是儿童时代的好朋友,这个时期也会不自然地回避。甚至连课桌也要划条“楚河汉界”或“三八线”。有时甚至对异性产生一种反感心理,这在女性尤为明显。此时,他们非常重视和珍惜同性伙伴间的友谊和感情。

但此时对异性其实是疏而不远,潜藏着对异性的好奇。例如在一起活动时,女生往往乐于围观在男生周围,为他们呐喊加油;而男生则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来博得异性的好感。有时表面上装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内心却非常希望得到异性的赞美和肯定。此外,他们还可能暗地里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有关性知识,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接近异性期 在青春期的中期,性器官不断成熟,第二性征不同步出现,他们逐渐摆脱了心理上的闭锁状态,开始希望了解异性、接触异性、爱慕异性。男女之间愿意相互接近,相互怀有好感,出现心理和情感上相互吸引。他们喜欢和异性一起活动,在异性面前努力表现自己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对异性则表现为关心和体贴。

在行为表现上,男女有所不同:男性开始注意自己的外形打扮,在异性面前表现得比较外露和热烈,有时故意做出一些“英雄行为”,显露自己的长处,掩盖自己的短处,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以图博得女性的欢心和好感。女性则以腼腆、矜持和单纯来表现自己,以吸引异性注意。开始学会如何珍藏自己的感情,即使对某个男孩有好感,也不会轻易显露出来,有时甚至故意造成对方窘态,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此时的女性常常充满幻想,容易做“白日梦”,构想与心目中的异性在一起生活时的浪漫情景;同时依赖性较强,容易崇拜迷恋有才华的异性,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喜悦,甚至出现单相思。

此时他们心理反应还不稳定,男女之间的兴趣和爱慕往往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没有专一性和排他性。他们注意每一个异性,又似乎觉得每一个异性也在注视着自己。这种两性间彼此吸引的心理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这种心理反应有助于消除男女两性交往过程中紧张情绪和神秘感,对促进男女同学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团结与友谊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3.两性初恋期 青春期的后期是由青春期到青年期过渡阶段,他们此时显得比青春中期更为成熟,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开始出现专一化,萌发出爱情,故称为两性初恋期。此时的爱是一种比友谊浓但又比爱情淡的一种朦胧关系,常表现出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的爱。他们大多不以直接的肉体接触来表达爱意,而通过两性间的交往,从精神上寻找寄托,显示出爱恋的纯洁感情。但此时的爱多半是凭直觉,他们往往被对方的容貌、外在气质所吸引,一见钟情或一往情深,显得幼稚单纯。

(三)青春期性心理特点及两性性心理差异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生理上逐步开始发育,导致性心理发生明显变化,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1.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逐渐成熟,直接诱发了自我性意识,对“性”很敏感,感到“性”神秘莫测,对性充满好奇心,于是出现对性知识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隐蔽的或半公开的讨论或通过各种渠道迫切希望知道和了解性知识。 女性在对性知识的追求方面较男性开放些。首先,她们获取性知识的途径相对多些。此外,她们在谈论性问题时,往往较为深入、透彻。

2.对异性的爱慕与追求 青春期男女之间彼此爱慕与追求是其性生理发展的正常阶段。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心理上,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引起异性注意,向往与异性交朋友;在行为上,喜欢打听男女之间的事。背后议论异性。

女性刚进入青春期时,由于刚出现生理上的变化,常会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情绪,并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羞涩、腼腆。随着性生理发育和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她们逐渐摆脱了闭锁心理,开始感到被异性吸引,产生接近异性的感情需要。她们喜欢有特点、潇洒、有幽默感、有才华的男性。同时,开始注意修饰自己,用“美”来塑造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出文静、端庄、大方。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她们渴望与男性交往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爱上某个异性,她们与异性交往大多是心理上的需要。但一旦找到钟情者,便会倾心于他,喜欢他的一切,并视其为自己的一部分,可以为对方付出全部感情。

男性在青春期到来初始,追求异性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表现出疏远和厌恶,而很重视同性伙伴的友谊。进入接近异性期后,他们对女性普遍好奇,希望了解她们,特别是对漂亮的女性。男性在异性面前的情感是外露的和热烈的。他们千方百计想在异性面前显露自己,希望自己成为异性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但这种希望值越高,越想表现自己,心理压力就越大,加上自信心不足,在异性面前往往心理紧张,表现失常,甚至无所适从、语无伦次,面对自己所钟情或暗恋的女性尤为如此。

3.具有性欲、性冲动和性行为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意识的增强,逐渐萌发了性欲望和性冲动.产生对异性的需求和行为,可能萌发出爱情,甚至出现性要求。

女性与异性的交往中,开始并不和性欲望直接联系在一起。她们的性意识是含蓄的、渐进的,欲望并不迫切。她们所理解的爱情就是被所爱的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和呵护,犹如自己被浸泡在蜜糖中的感觉。恋爱期间的女性感情体验较为深刻,她们更看重两性的心灵接触和情感交流,对肉体上的关系一般较为慎重。但一旦钟情于某个男性,她们将投入全部的感情,在对方提出性要求时,常出于对男友的感情,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坚持到底,而屈从于对方。

男性在两性关系上表现得比较主动、外露。一旦有了接近异性的欲望,并对具体特定目标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创造机会接近对方。男女由彼此接近到发展为爱情,一般也是由男性首先明确提出。而且一旦确定了恋爱关系,性欲望和性冲动就会进入亢进期,表现出强烈的肉体需求,甚至希望发生性关系。

如何正确对待性欲,如何控制自己的性行为,已成为衡量一个青少年性心理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它们的任务就是在青少年性欲望刚刚觉醒时,就让他们能理智对待。

(四)中学生恋爱心理 恋爱是指性成熟以后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种情爱,是一种美好的两性间的感情。它是青年男女之间相互倾吐爱慕之情,架筑婚姻桥梁的过程。 目前,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性生理成熟有明显提前趋势,有的甚至几乎接近生物遗传的下限,而人的社会成熟因社会对人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推迟。这样,性生理成熟和性社会成熟之间就产生了一个日益增大的时间差,造成一个既充满青春活力又潜伏危机的漫长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希望了解异性,接触异性,爱慕异性是很正常的,因此男女之间的交往也是很正常的。这种正常的交往可以给双方带来智力上的发展、性格上的互补和情感上的欢愉,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般认为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青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称为早恋。 作为家长和老师,应慎用“早恋”,最好不用“早恋”这个词,而用“中学生恋爱”这个中性词来概括,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反感和误解,有利于师生或亲子之间的交流。

中学生恋爱与青年期以择偶婚姻为目的的恋爱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爱恋往往是从友谊发展起来的一种比友谊浓,又比爱情淡的朦胧关系,他们并没有成年人的谈婚论嫁,而是一种感情上的愉悦。恋爱成了有的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这种恋爱可以沉淀为一段温馨的回忆;然而更多的恋爱会成为学习的阻力,导致他们沉迷于两人世界里,不求上进,这种恋爱则会凝结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噩梦。 从总体上看,中学生恋爱是弊大于利。

从总体上看,中学生恋爱是弊大于利。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⑴ 心理发育不成熟,恋爱的成功率极低。 ⑵ 这种恋爱缺乏理智,容易发生性行为。 ⑶ 中学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不是播种爱情的季节。 ⑷ 在精神、经济和责任上还无法承担恋爱重担。

对于女性而言,更应该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在恋爱过程中,女性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容易被山盟海誓所迷惑,被花言巧语所蒙蔽,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而献出自己的贞节,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作为女性首先应该自尊、自重、自强。只有自尊、自重、自强的女性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恋爱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对中学生而言,目前不合时宜。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学生恋爱呢?

⑴ 应该大力提倡中学生的正常交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高涨的情感有所发泄。 ⑵ 要把一般的异性正常交往与恋爱区分开来,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看谁都像早恋,更不能轻易地把恋爱与思想落后、品质恶劣划等号。 ⑶ 对个别确实发生恋情的学生,不能简单的压制打击;要循循善诱,尊重学生的感情;既不急于定性,也不轻易代替学生抉择,鼓励他们学会自己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在他们选择出现困难时,老师家长应起到保护、限制、引导作用。

三、青年期性心理(大学生的性心理) (一)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与冲突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 (三)大学生择偶心理 (四)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心理 (五)结婚性心理

青年期是指18岁至35岁这一年龄阶段。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以后,逐渐进入恋爱、择偶、结婚过程。 大学生年龄一般为17岁至24岁,就其年龄处于青春后期与青年期过渡阶段。身体发育已进入稳定阶段,体格、机能素质和适应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心理发展迅速但未完全成熟。同时,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以及文化水平等,构成其独特的性心理。

学习性心理与性心理健康必要性? 大学生的两个成熟期 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出现 性生理基本发育成熟 性心理也渐趋成熟 自身性生理反应的体验、大众媒介有关性爱方面内容的渲染,加之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中出现了较多的与性有关的问题

影响 (1)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甚至有个别大学生为此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因此,大学生应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性心发展 的一般特征与冲突

1.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的性心理,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主要还是生理发育成熟带来的本能作用,好像情不自禁地对异性发生兴趣,好感和爱慕。加上不少学生不了解性的基本知识,对性有较浓厚的神秘感,使得这种萌动又罩上了一种朦胧的色彩。 大学生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日趋成熟,希望与异性交往,他们喜欢探索异性的心理秘密。 正是在此基础上,在朦胧纷乱的心理变化中,大学生的性意识逐渐强烈和成熟起来。

2.性意识的强烈性与表现上的文饰性 大学生对性的关心程度明显强于中学生。 他们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十分看重来自异性的评价,并常按照异性的要求和希望来进行自我评价和塑造自己的形象。 从大学生宿舍中每晚的卧谈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对性的关心程度之高,表现出明显的对性的强烈渴求性。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大学生心理上对性问题和异性都很关注、很敏感,但在行为上却表现的拘谨、羞涩和冷漠,具有明显的文饰性。

3.性心理的压抑性和动荡性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欲最旺盛的时期。但不少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尚未形成稳固的道德感和恋爱观,自控和自制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性心理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动荡不安,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而且大学生并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满足性冲动的伴侣,容易导致过分的焦虑和压抑,少数人还可能以扭曲的、不良的、甚至是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

4.性心理的性别差异性 大学生的性心理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性。 在对于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生显得较为外显和热烈,女生往往表现的含蓄而温存; 在内心体验上,男生更多的是新奇、神秘和喜悦,女生则常是羞涩、敏感和不知所措;

性心理的性别差异性 在表达方式上男生比较主动和直接,女生更喜欢采取暗示的方式;男生的性冲动易被性视觉刺激唤起,而女生则易在听觉、触觉刺激下引起性兴奋。 不过,这种差异近年来有缩小的趋势。如在表达方式上,女生变的较为主动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常见。

大学生性心理的 矛盾冲突

1.生理成熟与心理不适的矛盾 大学生的性生理与整个身体的发育已基本成熟,但性心理的发展滞后。 由于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性的问题一直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大学生一直难以获得系统、完整,科学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科学的性知识的缺乏,使得健全的性心理在大学生身上尚未完全确立。 大学生走向独立的、全面的、成熟的时间相对推迟了。 由于对性的好奇和无知导致性困惑及性罪错行为等都与这种矛盾有关。

2.性意识的强烈性与社会规范的矛盾 大学生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在青春期就出现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此时会表现得更加强烈,这是身体发育中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但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性也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学校纪律的约束,使得大学生无法以社会认可的合法婚姻形式获得性满足。 性的生物性需求与性的社会性要求的矛盾使不少学生感到不安和压抑。 由于个体的性欲望有其隐曲性的特点,大学生的这种性压抑往往以多种形式宣泄出来。 如谈论有关性的话题、“桌面文学”、“厕所文学”中表现出性的内容,有时以非理智、非文明的方式宣泄,都可能与性压抑有关。

孔孟的“男女授受不亲”,老庄的“存天理,灭人欲”,对性强调“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把性看作是“万恶之源”。 3.传统性观念与开放性观念的矛盾 中国传统的性观念: 孔孟的“男女授受不亲”,老庄的“存天理,灭人欲”,对性强调“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把性看作是“万恶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所谓的“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大量涌入,传统的性观念与开放的性观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和矛盾冲突,使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处于多种矛盾的相互作用之中,一些大学生无法处理好这些矛盾,从而使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出现了偏差。

有的大学生对性冲动持否定、抵制的态度,采取压抑的方式,性压抑的结果不仅有碍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严重的会导致性变态或性过错。 与此相反,有的大学生对性持放纵态度,性意识受到错误强化,沉湎于谈情说爱之中,甚已发生性过失、性犯罪。

大学生性心理 状态

性别的认同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觉得自己是男是女,以及对自己现有性别的喜恶和是否有选择相反性别的倾向。 1.性别认同 性别的认同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觉得自己是男是女,以及对自己现有性别的喜恶和是否有选择相反性别的倾向。

《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 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大学生喜欢自己性别的占76.5%,不喜欢的占8.8%,无所谓的占14.7%。 与10年前刘达临教授主持的《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 其中不喜欢自己性别的男大学生为4.72%,比10年前上升了2.1% ;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大学生为14%,比10年前下降了1.6% ;持无所谓态度的还降低了4.4%。

大学生对自己现有性别的喜恶与十年前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约八成的大学生能悦纳自己的性别,女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现有性别的比例有所降低 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这给女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

2.对性别选择的心理倾向 《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 “如果能选择性别,你愿为男还是为女”的结果是:愿意为男性的占57.3%,愿意为女性的占23.5%,无所谓的占19.2%。无所谓的比10年前下降了7.3%。 从男女大学生对性别选择的心理倾向来看,男大学生愿为女性的比例下降,有6.5%的男大学生愿意选择为女性,比10年前下降了1.6%;女大学生愿为男性的比例降低(且降低的比率较大),有32.8%的女大学生愿意选择为男性,比10年前下降了9.0%。

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社会在对女性的人文保护和社会保护措施加大的背景下,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做女人真好”的广告词反映了一部分男大学生选择相反性别的心声;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社会对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男大学生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出现了异性化的心理倾向。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愿意为男性的大学生数是愿意为女性的2.4倍强,且仍有近1/3的女大学生不愿为女性,远远高于男大学生不愿为男性的比例。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在性别上的自贱心理较男大学生严重。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存在的这种异性化心理倾向,都是一种不健康的性别自贱心理,这种心理将会影响其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从而影响到现有性别角色在社会上的表现。 如果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就会对自己成长与成才带来不利影响。

大学生性成熟带来的 情绪波动

《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 数据显示:男大学生对遗精的情绪反映是:感到“羞愧”、“厌恶”、“不安”、“困惑”的共占了15.3%; 女大学生对月经的情绪反映是,感到“紧张”、 “厌恶”、 “不安”和“情绪低落”的共占了61.0%。

男女大学生由遗精和月经引起的这些负面性心理体验说明,尽管遗精和月经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自然和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其有着不正确认识,并受其困扰。

1.男大学生对遗精的困扰来自几个方面的影响 (2)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是自己思想肮脏、卑鄙所致; (1)“一滴精十滴血”、 “遗精会大伤元气”的错误认识影响,对遗精感到恐慌担忧,焦虑不安; (2)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是自己思想肮脏、卑鄙所致; (3)有的认为自己的行为(如自慰)下流、堕落才会导致遗精。

负面影响 由于对遗精缺乏正确认识,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感到难以接受,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但遗精的现象却仍然存在,于是扰乱了睡眠,导致神经衰弱,出现失眠、头晕、头痛耳鸣等。 这些症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心理负担,一方面怕别人知道后嘲笑、蔑视自己,把这种担心恐惧郁积心中,闷闷不乐;另一方面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遗精的问题上不能自拔,出现了恶性循环。

个别大学生因此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影响了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事例,在国内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心理咨询报告中,也常有报道。 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遗精现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精满自溢”,适度的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现代医学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除人体内的紧张,形成一种生理上的平衡,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如果遗精过于频繁,它对身体可能有不利影响。

发生遗精过于频繁时,恰当的处置方法 一方面要减少对与性有关的内容的关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集体活动, 另一方面,不穿过小过紧的内裤,睡眠时减少俯卧睡姿,下身不要过重受压迫,保持生殖器官的卫生等,都有助于减少遗精的发生。

2.月经带给女大学生的困扰 月经是女性走向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自然而且正常的生理现象。 每个女同学都有自己的月经周期,随着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她们的食欲、性欲、情绪、记忆力等方面的生理活动都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当多的女大学生还会有诸如头痛、疲乏、腹痛等的身体不适感。 部分女大学生还可能出现痛经和有着烦闷、焦虑、易怒或者沉默寡言、消极抑郁甚至恶心、呕吐等身心体验的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英国女作家埃琳娜·谢泼德写过“月经应该是无痛的,这是大自然所规定的。”

有20%的左右的女性出现痛经。 痛经有生理上的原因,但通过医学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90%的痛经都与心理因素有关。

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是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出现的经常性月经功能失调,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抑郁、不安的情绪所致。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关的性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月经本是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母亲或老师都在女孩初期来潮前做好一些思想工作,就不会使她们由于心理紧张而造成痛经。 它也可通过女性自身有意识的调节,予以减轻和消除。 除注意经期生理卫生外,还要注意保持心理卫生,情绪舒畅,适度参加文娱活动,转移注意力,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大学生性意识 与困惑

1.性冲动 性冲动是男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是在性诱因刺激下,性兴奋强度逐渐增加并企图诉诸行为的一种心理体验。 研究表明,引起性冲动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种。性学家发现,激素(荷尔蒙)是造成性冲动的内部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起着较大的作用。

调适 首先是适度的压抑,这是经常用的方式。 适度的压抑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的反映。 适度健康的压抑表现为:压抑并不费力气,个人应清楚知道压抑的是什么;压抑不妨碍心理活动效率,不妨碍人的社会功能。

其次是用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取代性欲,转移性欲。 一些学者认为,强烈的性冲动可以转化为高水准的情绪活动和理智活动。 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性冲动的升华创造了文学、艺术和社会文明。

其三是宣泄。即以某种性的方式获得性冲动的满足。 对大学生来讲,性自慰和婚前性行为是较常用的方式。要教育大学生懂得,性宣泄不只是一个生理行为,其方式应符合社会规范,有易于身心健康。

2.性梦 性梦,是指人在睡梦中梦见与性对象发生性接触而出现性冲动或性高潮的现象。 潘綏铭(1995)的研究表明,95%的男生和56.7%的女生做过性梦。

它可能导致生理上的性兴奋、也可能偶尔体验到性高潮。其情景通常具有虚幻、恍惚的特点,难以用普通语言形容。而且醒后往往也难以回忆出梦境的全部细节。 一般说来,梦境越生动,色情的色彩也就越浓厚。

《2000年大学性文明现状调查》显示: 67.7%的大学生做过性梦,其中男生占88.5%,女生占40.8%。 “在梦中与异性是否有过亲密行为”的情况,“经常有”和“偶尔有”的大学生共占67.7%; 从性梦的内容来看,包括了性行为的一切方式 “接吻”、“抚摸”、“相拥”、“性交”、“嬉戏”。 性梦也是大学生中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从性梦中与异性的行为来看,女大学生对“性交”的心理要求已由10年前的6. 7%上升到了11. 1%,男大学生由10年前的26 从性梦中与异性的行为来看,女大学生对“性交”的心理要求已由10年前的6.7%上升到了11.1%,男大学生由10年前的26.5%上升到了53.6%。

反应: 性梦中的反应与原因 性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男性可能会有遗精、女性有性兴奋等身体反应。 涉猎具有性刺激特点的内容; 劳累过度; 性自慰过于频繁或过于强烈;

性梦中的反应与原因 原因主要有: 内裤穿的过紧,阴部受到摩擦刺激; 泌尿系统炎症、膀胱充盈以及心理兴奋、情绪激发等。 有学者认为,导致男性性梦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精囊中精液的充积。

对性梦的正确认识 (1)性梦是大学生性意识的传达。 在性梦中,大学生丢开了现实的一切约束,可以将白天想做又不能做的“性事”自由自在地发挥,这种梦中的性“实践”由于可以直接地让大学生释放性能量(如遗精、性冲动等),较之性幻想,能更好的调剂大学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

(2)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 对于性成熟而未婚的大学生而言,渴求与异性交往,甚至产生性冲动,希望自身的性需求能得以满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 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无法和已婚成人一样,通过真正的性爱活动使自己的性需求得到满足。 通过性梦和性幻想,使自己的性冲动得以缓解,进而减缓和消除因为性冲动不能满足所导致的心理紧张。

心理学家认为,对青年期的学生而言,性梦是一种调整性张过高的自慰现象。 异性间的性吸引,有时会导致性冲动,但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理智和道德可以抑制这种冲动。 在进入梦乡后,这种被压抑的性冲动就象弗罗伊“德”说的,按照“本我”的享乐原则行事,可以不受理智道德的约束了。

性梦现象会随着婚姻阶段性生活的满足而下降。

(3)性梦具有积极意义 医学及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性梦的自然宣泄,类似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可以使大学生过高的性张力得以缓和,并有利于大学生性器官的完善和成熟,是性生理、性心理发育正常的标志。 对自己有性梦或性幻想认为自己卑鄙下流,进而感到羞耻、自卑,甚至焦虑不安,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负面影响 频繁的性梦也会影响休息、睡眠和体力的恢复,严重的还会导致神经衰弱,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沉迷于性幻想或性梦之中,还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有的大学生不能从幻想中脱离出来,看见身边的异性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与性有关的画面,甚至下意识的通过肢体表现出来,而招致他人的指责。

执意地去追求梦境中的内容,无谓的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负面影响 执意地去追求梦境中的内容,无谓的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调适 首先,重视科学性知识的学习,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有关知识,掌握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规律。 只有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性生理变化和性意识活动,才能有效的消除性无知所产生的不良情绪。

其次,睡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利于上床后尽快入睡。 其三,尽量避免夜间过多的涉及与性有关的话题和活动,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保持性健康的克制力。 如,避免观看色情影视、网页,也不在临睡前阅读有性描写的小说和性绘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保护性健康的克制力。

3.性幻想 性幻想也称性想象,性的白日梦,精神“自淫”—— 指在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在遇到有吸引力的异性、在阅读或看到影视及报刊杂志中与性有关的镜头、图片或文章时,联想到性的问题,如产生与对方或自身有关的裸体表象、性感部位等同性相关的联想,甚至产生并体验到性冲动。性幻想是人为的幻想和梦境。

是一种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带有性色彩的精神自慰行为,是在没有异性参与的情况下,在大脑中进行的自我满足的性欲活动,故又称“意淫”。 性幻想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伴有性行为的性幻想,又称“白日梦”。第二种伴随性自慰的性幻想。第三种是伴随性生活的性幻想。

性幻想是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和正常的心理活动。 《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 性幻想是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和正常的心理活动。 “经常有”性幻想的大学生占4.4% ,“偶尔有”性幻想的大学生占67.7%。

著名学者关于性幻想的观点 英国著名学者蔼理士(H.Ellis) —— “白日梦的婉转的情节和性爱成分,虽不容易考察,但它在青年男女的生活中,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尤其是在少女的生活里,无可怀疑的。”——[英] 蔼理士著:《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7页

对于性幻想的作用 美国的精神病学教授霍兰特·凯查杜里安 “性幻想是每一个人随时准备进入的一种快乐源泉,也是对行动的一种替代——作为一种暂时的满足,同时等待更具体的幸福,或者是对不能实现目标的一种补偿。他们允许被禁止的希望进行部分的、可容忍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性生活上的挫折。幻想不能完全满足性的要求,但它们可以缓解由失望带来的气馁。”——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2月第2次印刷,第88页

性幻想是个体性冲动发泄的形式之一,它多发生于个体入睡前及睡醒后卧床的那段时间,以及闲极无聊之时,其内容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性幻想不仅是正常的生理上的反映,而且更可能是当代社会中包括对青少年影响极大的书刊、电影、艺术、音乐和广告中的几乎泛滥成灾的性内容的自然反映。” ——吴阶平等编译:《性医学》,科技文献出版社,第77页

负面影响 当个体在观看、想象异性形象,尤其是异性的第二性性征的性吸引,会使性幻想更加频繁。 性幻想太频繁,甚至把幻想当现实,就成为病态而影响健康。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采用与别人交谈、转移注意力、参与到群体活动中去的方法,强迫自己从性幻想中解脱出来。

调适 首先,树立文明的性观念。 将性视为“下流”,把性看做是“万恶之首”的思想,是落后愚昧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抛弃这些陈旧的性观念,树立文明的性观念。 要敢于正视性的问题,科学对待性问题,把性看成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避免自我道德谴责所产生的强烈的罪恶感和自卑心理。

调适 其次,开展正常的异性交往活动,建立异性间的友谊,能够满足青春期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减少人为的压抑,防止形成强迫性观念。 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有利于了解异性,消除对异性的神秘和敏感,建立适当的异性心理反应,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性自慰 性自慰俗称自慰。 我国青少年性自慰焦虑的发病率普遍高于西方国家,除了性教育的普及程度底外,还与“自慰”这种习惯性称呼的明显贬义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近年来我国已经将自慰更名为性自慰,它界定了性行为的对象为个体自身,其功能在于心理缓释,从而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这种行为,克服偏见,缓解心理压力。

性自慰引起的心理困惑 其一,虽然从理论上知道性自慰是一种自慰行为,但潜意识中仍然认为有害。 其二,性自慰行为引起大学生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阻碍了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表现,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业。 其三,性自慰行为引起无休止的联想和一系列强迫性观念,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疲惫和沉重的压力。

性自慰的比例 《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表明 在大学生的自我性行为中, 36.0%的大学生有过自慰行为,其中男生占57.5%,女生占14.1%。

对性自慰的态度??? 《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表明 认为“是不道德的下流行为”的占4.3% 认为“是有害的行为”的占 13.2% 认为“有罪恶感”的占9.9% 认为“是变态行为”的占3.4% 以上约共占30.8%(男女分别为26.2%和40.2%) 女大学生从不道德和有害、罪恶、变态等方面来认识自慰的比率远远高于男大学生。

性自慰带来的困扰 自慰后产生较严重焦虑不安情绪的占40.0%,女生占51.4%。 对自慰持否定评价,认为是“恶习”、“坏毛病”、属有害行为的男生占31.8%,女生占39.0%。

造成困惑的原因 我国传统观念中把自慰叫做“自慰”,这个“淫”字使许多大学生把自慰与“肮脏”、“淫荡”、“下流”以及“万恶淫为首”的“罪恶”联系起来 还有一些父母以“自慰要流失精液、损失元气、劳神害体”威胁孩子,使得大学生产生了对自慰“既爱又怕”的心理矛盾冲突,给许多大学生造成高度的心理紧张。

对性自慰的正确认识 第一,从性心理的角度来看,自慰是人类自我调节性心理和性生理紧张的一种合理宣泄。它是人类处于特殊的状况而不能性交时,用以满足性要求的一种替代方式。 第二,从性社会学的角度看,有节制的自慰既满足了性需要,还恪守了自己性行为的道德规范,加上不会染上性病、绝对不会怀孕、容易达到性兴奋等,有助于维持健康的性需要和社会的稳定等优点。

第三,定期有节制的自慰使精液定期排放,可减少前列腺的充血和炎症; 第四,从性医学的角度看,适当的自慰不但不会影响婚后的性生活,在临床上还用于治疗性生活不适和不育。

过度的影响 毫无节制的自慰,使人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感到疲劳,引起食欲下降,严重者还会出现神经衰弱现象。 过度的自慰会造成泌尿生殖系统的持续充血和其他病变,如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静索静脉曲张等。在女性则可引起慢性盆腔充血、白带增多等。

调适 首先,改变认知。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性自慰是性宣泄的一种方式,对身体无害。性自慰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对性自慰行为的过分担忧而引起的心理困惑。所以,必须正确认识性自慰行为,改变错误的认知,消除过分担忧,才能减轻危害。

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人际交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缓解对性自慰问题的关注。 其次,调整行为。 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人际交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缓解对性自慰问题的关注。

其三,发展独立意识。 性自慰行为引起的心理困惑的实质是大学生青春期的自恋倾向,说明其心理断乳的问题尚未解决好,缺乏自信,关注自我。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展独立意识,把注意力转向外界,关注社会,关注学业,树立远大理想,追求高层次的心理需要。

(二)大学生 恋爱心理

1.大学生恋爱现状 大学是一个较为开放、民主的小社会,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异性交往的良好条件。同时,他们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因此大学中恋爱现象较为普遍。据《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统计,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男生为51.7%,女生为51.5%),在不同年级恋爱比例有所差异,一般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恋爱比例急剧上升;

“正在谈恋爱”男女生分别占27.4%和30.9%,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而“从未考虑过恋爱”的则相反。以上结果说明,大学生恋爱相当普遍。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社会阅历的变化,性心理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恋爱心理和行为日益强烈。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恋爱关系是相当不稳定的,失败率占有恋爱史的一半左右,值得注意。

2.大学不同阶段恋爱的一般心理变化 经过中学阶段的努力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学生不免产生自傲心理,对别人往往不屑一顾;同时,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学习生活等都需要一个熟悉、适应过程;还有,大学新生往往注重与原来中学同学的交往。因此,一年级学生恋爱的比例较低。到了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生活,也大开了眼界,发现原来“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傲气自然渐消。同时,对新的集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融入了新的团体生活,他们开始从心理上“挑”对象。有的同学已开始尝试恋爱滋味。

到了三年级,看到部分同学已确定恋爱关系,由于“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理”等的影响,心理上开始产生紧迫感,行动上就不敢再多“等”或多“挑”,积极寻找机会与异性接触。因此恋爱比例显著增加。到了最后一年,阵线已基本分明,可供“挑选”的余地不多,许多同学害怕走上社会后更难找到适合的对象,抓紧最后的时间努力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另外,有部分同学经过一段时间恋爱,因性格、兴趣爱好不和或考虑分配等原因而分手。因此,四年级学生恋爱比例一般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3.大学生恋爱的动机 大学生恋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真正出于爱情而恋爱的仅占38.0%左右,有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大学生恋爱的非爱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好奇心理 由于生理发育成熟,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日益强烈,往往被对方吸引、出于了解异性或想尝试恋爱滋味而恋爱,这是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性爱的好奇心理是不会持久的。或许只有某方面的相互欣赏和认可就走到了一块,或许也仅仅因为某一点小事看不惯就分手了。殊不知,要达成多方面的默契是需要时间的,要建立一份永久的幸福爱情是需要相互理解、共同努力的。

(2) 依赖心理 考上大学后,中学时代的升学压力已不复存在,突然失去精神支柱,生活、心理感到空虚;加之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突然失去家长的关心,顿感孤独。许多大学生为了得到心理补偿或寻求心理平衡而恋爱。“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由于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极易受挫。

(3)游戏心理 有些大学生受到性解放等观念的影响,加上课余时间多、生活空虚,希望通过恋爱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他们怀着游戏心理,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

(4) 虚荣心理 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一些同学恋爱时的那种幸福和浪漫,便产生了攀比和虚荣心理,觉得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都不亚于别人,却是孤身一人,怕被别人瞧不起而盲目恋爱。 (5) 从众心理 有的大学生自己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看到同学恋爱或受到早恋、文学作品等的影响而不加思索地盲目效仿。

(6) 占有心理 这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越早挑选,余地就越大。看到自己梦中的“白雪公主”,就迫不及待地想“先下手为强”,占为己有。有些女性看见自己所钟情的“白马王子”时,认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抓紧行动,于是主动献出贞操,试图以最宝贵的圣地换取最忠诚的爱。也有的女性受到“大龄青年”的影响,认为年龄大了就不好找对象,趁现在年轻主动出击。

(7)功利心理 有的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希望从所爱的人那儿获得某种利益,如在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或是在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

总之,主观上,多数同学是由于被对方吸引或感情上有所寄托而恋爱,显示出他们的纯真感情。但想尝试恋爱滋味、了解异性而恋爱的也占相当的比例,甚至有少数同学由于生活空虚、寻求刺激而恋爱;客观上,同学中恋爱风气、文学作品、课余时间多、性解放观念等的影响是促成大学生恋爱的外部因素。

4.大学生恋爱的现状特点 (1) 低龄化 由于时代观念的改变和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变化,目前大学生恋爱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目前,低年级、低年龄的大学生恋爱呈明显上升趋势。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发现,原来严肃紧张的中学生活一去不复返,呈现在面前的是多彩的世界,男女交往不再有家长的“草木皆兵”、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异样目光,于是,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2)公开化 在20世纪的80、90年代,大学生恋爱还是有所顾忌,他们一般较为隐蔽。但现在的大学生恋爱不再像以前那样“搞地下工作”。他们一旦确定恋爱关系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在一起,在教室里,在马路上,在食堂里随处可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身影。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或看法,有的甚至以此来炫耀自己。

(3) 浪漫化 现在大学生恋爱更多的是注重情感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而对恋爱是否成功并不那么看重,甚至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他们信奉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4) 快速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大学生的恋爱似乎也变得迅速起来。许多人,特别是男性不习惯那种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顺眼的姑娘,他们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想追谁当面不好说就在电话中说。

那种痴痴追求一个女人数年不成,而又不另寻新欢的事似乎已是童话。若被对方拒绝也不会痛苦,而是潇洒地将丘比特之箭射向另一位可爱的姑娘。一旦恋爱确定后,他们的亲昵方式也是快速发展。有的人说,“爱就要爱得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爱就意味着“奉献”。于是,勾肩搭背已是司空见惯,接吻、拥抱也是家常便饭,爱抚在所难免,婚前性行为也是迟早的事。

(五)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 1. 排他性 排他性是抵御任一异性接近自己热恋对象的一种心态。马克思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恋爱是两个异性之间建立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伦理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深切而亲密的情感。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排他的。青年男女一旦相爱,就排斥任何第三者对其恋人的任何亲近行为。恋爱双方往往把恋人当成是自己的另一半,不允许别人去碰他(她)。如果看到自己的恋人与其他异性亲密接触交往,心理就觉得不舒服,甚至导致感情破裂。

2. 冲动性 冲动性是对热恋对象强烈亲近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大学生恋爱中一个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如果不能结合或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不幸;仅仅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甚至拿生命来孤注一掷” 。它可使恋人为了爱情冲破一切枷锁和干涉,为恋人赴汤蹈火,为对方付出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在情欲高涨和性爱激发时,又会情感胜过理智,一时冲动,不顾一切后果而发生越轨行为。

3. 波动性 热恋中的男女青年情感丰富,但情绪又极不稳定。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顺意时兴高采烈,“魂不附体”;不顺意时,则垂头丧气,甚至痛不欲生。

4. 幻想性 大学生恋爱充满浪漫色彩,他们常常独自或两人在一起幻想未来,憧憬美好明天,编织理想的梦。在实际生活中,男女大学生的性幻想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恋爱时,男生容易幻想到性,幻想两性肉体上的接触;女生在爱情上也充满着无边无际的幻想,她们幻想无比浪漫、无比温柔、无比激动人心的情爱过程,而较少幻想两性肉体上的关系。

结果是:男性给予女性的往往是肉体上的需求,而不是精神上的食粮。而女性往往只能从“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等文学作品中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得以“画饼充饥”。她们极渴望男朋友不断地向她表示爱意和忠心,“爱你千遍也不厌倦”。

(六)大学生失恋心理 在倡导自由恋爱的今天,失恋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恋爱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走到爱情的尽头。据统计,在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中,失恋约占一半左右,而最终真正能够结为夫妻的就更少了。

1. 失恋类型 根据失恋的原因可将失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幻想破灭型。大学生恋爱往往是浪漫的,充满幻想,对恋爱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当对对方所抱的幻想或期望遭到破灭时,恋爱遂告失败。

(2) 个性相抵型。有些大学生因被对方的某种个性吸引而恋爱。但恋爱后,如果两个人的个性性格相抵而无法调适,又不愿意作出自我牺牲,双方可能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爱情旋即崩溃。 (3) 第三者插足型。由于“第三者”的出现,使恋爱一方受到诱惑或纠缠,可能导致原来恋爱双方关系难以继续维持。

(4) 双方淡漠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后,恋爱双方若都觉得没有情趣,没有共同语言或幸福可言,于是双方“心平气和”地分手或不了了之。 (5) 两地离散型。由于恋爱双方的地域隔阂,距离拉远了双方的情感,时间冲淡了双方的思念,或不甘忍受长期的相思之苦而忍痛割爱。特别当身边出现比较中意的异性时,这种原有恋情的结束就很难避免。

2. 失恋心理 对大学生而言,失恋会对其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根据失恋的心理变化,可以把失恋大约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

(1) 由爱生恨型。恋爱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恋人的一切都是好的,甚至连缺点也被美化。但失恋后,心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原来的恋人现在形同陌生人,甚至痛恨对方的一切。爱得愈深,心理就越痛苦,越恨对方,可谓“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甚至有个别同学出现报复心理,认为你不让我幸福,我也不让你好过。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是一种卑劣的、不道德的感情。

人有爱的权利,也有不爱的权利,如果对方的确不爱你,强扭的瓜不甜,又何必强求呢?真正的爱情意味着为对方的幸福而牺牲,如果自己真的爱她(他),而她(他)确实认为和另一个人结合更幸福,那就友好地说声“Bye bye”,祝她(他)幸福。再者,虽然情人不成,但仍然是朋友,不应该视同陌生人,更不应该是见到仇人,分外眼红。

(2) 遗弃、孤独型。失恋后感到感情被“戏弄”、“遗弃”,受“屈辱”,心理产生莫名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感到无限的痛苦,这种闭锁心理只会增加自己的苦恼,使自己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严重者可能会引起精神问题。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人,失恋后往往表现为离群、冥思苦想,情感无法发泄或转移,可能出现极端行为。

失恋后应该认识到自己失去的只是一个人的爱,并不等于失去所有的爱。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把自己的痛苦向朋友倾诉,从中获得一些安慰或鼓励,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人不只是为爱情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自己的理想相比,失恋算不了什么。居里夫人在回忆她年轻时失恋的那段痛苦岁月时说:“我激励自己,我天性中的勇气占了优势,我觉得似乎是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我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叫人打倒你,也不要叫事情打倒你。”人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气概面对现实,做生活的强者。从精神上充实自己,战胜挫折和不幸。

(3) 宣泄型。有些大学生失恋后,好像精神上失去了支柱,生活失去了光彩,只有把感情发泄到其他方面,心理才能得到补偿。比如,试图通过抽烟、喝酒来发泄自己的痛苦。但往往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行为,得到的只是片刻的轻松,而换来的是更多的痛苦和惆怅,反过来,又想通过这些不良行为试图解放自己,于是形成恶性循环。一些不良习惯往往就此染上。

(4) 转移注意力型。有些人失恋后,把感情、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以求得心理平衡。部分同学能收拾破碎的心,理智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激励自己,以学习工作来抚平心灵的创伤。但也有一部分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异性身上,他们认为“天涯何处无芳草”、“好马不吃回头草”,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从现在起重新生活,积极创造机会与其他异性接触、恋爱,来填补破碎的心灵。也有极少数同学报复心理特别严重,专门寻找与原来恋人最要好的朋友恋爱,来显示自己、炫耀自己、刺激对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寻找心理上的平衡。

3. 失恋的心理调适 如何及时调适失恋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失恋后应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使学习生活得以正常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倾吐。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知心朋友倾诉,并接受他们的抚慰,也可用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虽然有时朋友或日记并不能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但倾吐后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心情会平静一些。

(2) 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走向大自然、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来解脱苦闷的情绪。广阔大地能开阔郁闷的胸怀,锦绣山河能复苏僵死的心灵,多彩世界能重新唤起对未来的憧憬,各种活动能重新点燃对生活的乐趣。 (3) 升华型。它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特殊类型。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和事业中去,使自己在忙碌中无暇自怜、自恨、自怨,从而逐渐忘却伤心的往事,同时能从修养上更上一层楼。

(4) 反向思维。有些人失恋后,对对方仍然念念不忘,割不断、放不下,导致心情郁闷。此时可以反向思维,来一点阿Q精神,则可能利于抚平心灵创伤。多想对方的不足,多分析自己的优势,“天涯何处无芳草”,鼓足勇气,迎接新的生活。

失恋是意志的磨刀石。莫里埃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怎样做人。”失恋是痛苦的,但真正让人痛心的是一蹶不振的绝望之情和在缺乏理智冲动下所做出的让以后后悔莫及的错事。失恋后,真正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关键是转一个弯,换个角度来看待整段恋情。应该重新振作精神,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面对未来,面对新生活。

总之,失恋不等于失败,失恋失去的只是一段恋曲,不该是自信和自尊,更与个人的好坏无关。失恋并不意味着你不够好,只是你们彼此并非对方最喜欢的、最渴望的。

(七)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 恋爱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近十多年来,大学校园中的恋爱现象日益普遍,社会对此看法不一,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对此也感到非常棘手。现在,大多数高校一般采取既不干涉,也不提倡的态度,但往往又陷入放任自流、缺乏引导的漩涡。根本的问题在于能否正视与承认大学生谈恋爱这一自然需求和客观现实。

有的同学恋爱后成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相互促进、相互帮助;有的同学恋爱后专心恋“爱”,对其他的事情漠不关心……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利弊与否,要看当事人对恋爱如何理解,抱什么样的态度,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等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应该正视大学生恋爱这一客观事实,并给予尊重和理解,对于大学生的性问题,不能压制,也不能默许,只能疏导;不能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要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并进行贴心的感情教育。对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重点应该是什么是正确的恋爱观,摆正恋爱在人生中的位置,把感情与道德结合起来,把爱情、婚姻与性三者统一起来。

大学生恋爱是青年人的心理要求和权利,但正确行使这一权利需要有高度的修养,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大学的四年生活极其短暂,是为今后事业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当你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把爱情和事业一起抓时,应该冷静思考,千万不要盲目涉足爱河。而当你已在爱河中荡漾时,首先应该理智对待,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把爱情动力放在学习上,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其次,应注意把握恋爱的分寸,避免过早发生性关系,更不要“见色忘友”,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同学间的友情。

(三)大学生择偶心理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青春期的青年到了性成熟中后期,自然就会出现爱慕异性和追求异性,渴望接触异性,产生一种强烈的择偶愿望。他们在思考着自己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希望从众多的异性中选择一个作为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伴侣或专一的性爱对象。这是青春期的情爱从泛化到专一化的必然过程。

1.择偶一般心理标准 择偶标准即是人们常说的选择婚恋对象的条件。获得爱情、结婚是每个人的终身大事,选择怎样的人作为未来丈夫或妻子自然就成为人们经常关心或考虑的问题。男女择偶标准因社会、时代、民族、文化、自身条件和家庭背景等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

(1)外貌方面 男性比较重视女性的外貌美。这也是女性引起男性注意或吸引男性的首要因素。女性对外貌的要求则不太严格或不太看重。即使都注意异性的美,男女性的审美观也有所不同。

男性一般看重的是女性的外表美,即身材、脸盘、五官、肤色、装饰等,具体讲,要求女方身材苗条,丰满性感等。即使不那么理想,男性也希望自己的恋人应该“对得起观众”。女性也往往是从这些方面显示自己的漂亮和魅力。一些男性在看待女性外貌上存在矛盾心理。恋爱时希望恋人性感漂亮;而当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时,过分漂亮的恋人有时会使男性产生退却心理,特别是对一些自身条件不够理想的男性尤为如此,他们担心以后自己能不能“守”得住性感的妻子。女性看重的往往不是男性的外貌,而是“男子汉”的气概,比如风度潇洒、举止大方、身材魁梧等。

(2) 在性格气质方面 男性较重视女方温柔、宽容、聪明可爱、活泼开朗、有个性等特点;而女性既重视男性的刚强,又重视男性是否能关心体贴人。

(3) 在思想品德方面 男性重视女性贤惠、作风正派、忠诚老实、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等品质;而在这方面女方的要求较高,她们要求男方思想要进步,要有事业心、有上进心、忠厚老实、感情专一等。一些女性在看待男性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矛盾心理。恋爱时,有雄心壮志、远大理想的男性往往会使女性倾心;而结婚后,男性把全身心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上则会使妻子陷入痛苦的境地。

(4) 在知识能力方面 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较低,男性一般只要求女性能善理家务就行,甚至有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至于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不高,甚至觉得无所谓。在一些男性眼里,女性的知识水平高于自己,比自己能干,反而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可能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强有关。 女性较重视男方“干大事业”的能力,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文化程度高,知识丰富,才华横溢。她们往往会以此为荣。

(5)在志趣爱好方面 在志趣爱好方面,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不高,他们往往认为“顺着红毡就能顺利走到厨房”的女性是最好的(结婚后妻子能料理好家务,而不希望志趣爱好太广泛,经常独自出入社交场合);而女性的要求似乎比男性高些。她们往往要求男性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体育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了解,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兴趣广泛,爱好多样。这与她们的依赖性较强有关。当她们不知道某事时,总希望从恋人那儿得到满意的回答,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6) 在社会地位和社会背景方面 男性在这方面的要求不高。因为他们比较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而女性的要求比男性高得多。她们重视男性的政治面貌和社会地位,重视男方的经济实力和工作单位,这也是她们依赖心理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青年,这一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比如有些女性择偶的标准首先是房子或车子等。

总之,男女青年在选择自己的配偶时有明显的差异。男性对对方的相貌要求较高,其次是性情温柔、情感细腻等,也就是说情感色彩较浓;而女性选择对象时,理性色彩较浓,她们择偶条件不仅全面,而且有时近乎苛刻,可以概括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才华出众、性格优良、体貌端庄、职业显赫、经济宽裕等。

2.择偶心理模式 然而,人非完人,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就使得人们在择偶时可能有所侧重。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不同,家庭环境与社会阅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择偶心理模式。

(1)外倾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选择恋人时侧重于容貌、身材、言谈举止、风度等外形特征和大方、开朗活泼等性格特征。具体说,此类择偶心理模式的女青年一般选择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潇洒的男子;男青年则一般选择如花似玉、苗条丰满、温柔善良、活泼可爱的女性。

(2) 内倾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在选择恋人时侧重于知识丰富、有修养、有才华、品德好、诚实稳重的青年。具体说,女性往往选择事业心较强、才华出众、为人正直、忠厚老实的男性;男性则选择有较高素质修养、勤快能干、用情专一、体贴入微的女性。

(3)求全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的择偶标准最为苛刻,他们要求恋人十全十美,完美无缺。具体说,女性要求自己的恋人应该是运动员的体魄、演员的容貌、科学家的才华、外交官的风度、服务员的殷勤;男性则要求自己的恋人是舞蹈家的身材、明星的容颜、学者的修养、贵夫人的气质、厨师的本领。

(4) 精神型择偶心理模式 (5) 事业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为主要倾向,而性爱的要求降到次要地位。这种人往往对对方有一种敬佩或敬畏之情,或是一种报恩或怜悯之心。 (5) 事业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追求的是共同的理想目标,希望寻找的对象在事业道路上双方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决不会为了儿女情长而放弃自己的事业。

(6)经济型择偶心理模式 (7)政治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主要是从个人的经济利益、生活享受的追求出发,把经济条件作为寻找对象的主要条件,而其他条件都处于次要地位。 (7)政治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把择偶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通过择偶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或政治地位,为自己的政治生涯铺路。他们看中的往往是对方的权利和地位,而不是其本人。

(8) 情感型择偶心理模式 (9) 忘年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往往是一种理想主义者,但同时又具有坚韧的意志。他们以情感的满足为首要条件,是爱情至上主义者,只要相爱,其他长相、才华、人品、经济、地域、父母态度等一切条件都可以不顾。 (9) 忘年型择偶心理模式 这类人在择偶时,突破了年龄上的界限,喜欢比自己年长的异性为恋人,喜欢成熟美,感到这样才能在情感上有更大的满足和安全感。

择偶心理虽然有多种模式,但每个人又是活生生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择偶心理也不是单一的。对于个人而言,往往同时具有多种择偶模式,只不过是某一种模式占主导地位而已。

择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意中人,结成夫妻共度人生。择偶心理端正与否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决定着人们今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对性生活也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择偶心理会促进未来夫妻情感融洽、性生活和谐美满。相反,不健康的择偶心理常常导致婚后夫妻不和,以致婚姻破裂。

青年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对象才是理智的呢?莎士比亚曾说过:“爱情是理想一致,意志的融合,而不是物质的代名词,金钱的奴仆”。选择配偶时应该从中得到启示。爱情、性爱与婚姻在正常情况下是统一的。但在某种情况下,三者有时是相对独立的。

有爱情不一定有婚姻,有婚姻不一定有爱情,有性爱也不一定有爱情和婚姻。只有爱情、性爱与婚姻完美统一才是人类获得快乐、幸福和健康的强大心理动力和精神源泉。否则,婚姻是不会美满和幸福的。因此,理想的择偶标准应是形态美与心灵美的结合,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美。也就是说爱情的核心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追求的应是志同道合,彼此性格、爱好、习惯等方面的默契与包容,不应苛求对方的地位、经济条件或容貌等因素。

(四)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心理 1.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动机 爱情的道德纯洁性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理智和意志需要成为性欲高度警惕的哨兵。

具体地说,一个人在产生性欲以前,应当为心灵之美所陶醉,应当对他人怀有极大的道德责任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有牢固的真正的爱情。然而,在当今社会里,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各种利益的影响,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有各自的目的和动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崇尚性自由观念 近几年来,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及我国性文化的泛滥,冲击了有着很深文化积淀的传统性道德。有些青年人盲目崇尚西方的种种性自由观念,想冲破所谓传统性道德观念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观念一变,行为随之而变,当他们的爱情还处于不知道如何理智地去驾驭生活之舟时,就被欲火烧得不攻自破,发生了不该过早发生的性行为,有的与恋人周期性地发生关系,有的虽已预感到两人不可能最终成婚,但那种特殊的关系仍一如既往。扭曲的性观念使扭曲的性行为一发而不可收,结下了“不负责任的恶果”。

(2)满足对“性”的好奇与探秘心理 在当今文化环境中,性已渐渐撕去了遮遮掩掩的面纱。对于有些人来说,已不是“谈性色变”,羞于启齿,而是谈性欲如同谈食欲似的轻松、正常。

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他们产生对性的朦胧意识和好奇心理更加深化与现实化,由原来对性比较无知发展到已不满足于书刊上所介绍的和影视屏幕、马路大街、娱乐圈、月光下所目睹的,而是要亲自去尝试、探秘,以至于在恋爱期间,有时主动好奇地提出、不拒绝或迎合对方提出的性要求。

(3) 追求所谓“新”的恋爱方式 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高层次、快节奏、多色彩时期,生活方式在改变,恋爱方式也在变。 在追新潮的心理支配下,他们很快从初恋进入到热恋,由边缘性性行为上升到目的性性行为。如痴如醉地拥抱、亲吻、爱抚激发起性生理本能的强烈冲动,使理智已难以抵御。

(4) 感激恋人对自己的倾慕爱恋之情 虽然她们也懂得女子贞操十分重要,绝不应该轻易奉献,但在男友倾慕爱恋之情的不断激荡下,便坚守不住防线。有的或因男友对自己殷勤倍加,在学习、生活上给自己以极大地帮助,或因男友为自己亲属解决了许多困难而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常常感到余心不安,报恩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在她心中回荡。当男友提出性要求时,担心拒绝会伤害他的心,于是“我无以回报,只有以身相许”,把满足男友的性要求当作感激他深情厚意的回报

(5) 占有心理 有的大学生感到男友或女友符合自己的择偶条件,是理想中的“美男子”或“俏佳人”,一见钟情,大有“过了这村没有这店”之感触,在恋爱过程中表现主动。有的男性怕女性“另有新欢”、“先下手为强”,认为这样就可以据为己有;有的女性为了占有男性的心或不想被男方抛弃,采取了这种所谓“能拴住男人心”、“以性锁情”的行为,造成“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的效果。

这样的女生并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爱是相互吸引的,她即使用祭献式的真诚拴住了他的肉体,却不可能唤醒他心灵深处酣睡的爱。换一种角度讲,她最多只懂得爱的给予,却并没有弄明白爱的真意,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种行为当然是既不成熟又不明智的拙劣之举。

(6) 使爱情关系升级 许多青年把“性”作为衡量爱情的尺码,认为只有性方能维持爱情、发展爱情。有的认为,婚前发生性关系是恋爱的程序化要求,必经之路。提早发生,可以早日确定关系,使爱情升级、深化,加固双方凝聚力。有的认为,这种关系迟早要发生,不如“先上车,后买票”。在这种性爱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过快地获得或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7) 拒抗环境阻力 这是爱情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反向效应。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当经过一番了解确定爱情关系后,总希望得到周围环境中的人、特别是父母亲和朋友的支持和赞许。但如果遭到意外的粗暴干涉、他人干扰、父母竭力反对、亲友百般阻挠,他们不但不终止恋爱关系,反而更热情、更密切,以“生米煮成熟饭”的既成事实来拒抗这些阻力,促使恋爱成功。

(8)换取虚荣心 当今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部分女青年虚荣心极强,产生了严重的攀比心理和追求高消费,其“恋爱”标准趋于“郎财女貌”,有些人为了追求性享乐,讨取美貌女子而不惜挥金如土。于是,有的女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以肉体换取财物,很快献出了女性“第一次”,也有的女性在金钱的诱惑下,“爱情”不断转移,导致“来历不清”的怀孕。

(9) 追求功利目的 有的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动机是希望从所爱的人那儿获得某种利益。这些大学生以婚前性行为为代价,来换得社会地位或经济等方面的补偿,或以婚前性行为相要挟,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上是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心理动机,它反映出青年男女在性认知、性意识、性观念、恋爱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性、片面性,应当引起教育、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他们婚前性行为的动机是很单纯的,是为了发展爱情,在一时冲动下进行的。情侣在感情加深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性的欲望并进行性尝试,这是可以理解的。满足性欲可能会加深双方的恋情;但也有可能向其他方向转化,值得大学生冷静对待。

2.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突发性,特别是第一次婚前性行为,往往是在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二是自愿性而又非理智性,大学生已是青年,较少被别人胁迫,大多在双方自愿而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三是反复性,由于年龄、观念和心理的影响,一旦冲破这道防线,以后的事情就“简单”的多了。便不再过多顾虑,还会多次反复发生。

(三)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危害 在婚前性行为上,男女的性心理和性生理变化是不同的。首先,从性观念上看,男女均存在矛盾心理,在男性,他们虽然持开放、轻率和随便态度,但这是对他们自己而言的,而对自己的恋人则要求她们绝对忠诚、绝对贞洁;在女性,她们自己较注重感情和贞操,注重舆论对她们的评价,但对于自己的爱人,则较宽容,往往能包容、原谅对方。

其次,在恋爱中,男性具有很强的占有欲和冲动性;而女方的自制力较弱,意志不够坚定,在情欲高涨时,往往无法把握分寸,在不知不觉中容忍了对方要求。正由于男女在以上社会舆论、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差异,尽管在婚前性行为中,男女双方在性欲和其他动机方面都可能获得了一定满足,但女性多处于被动、不利地位。从近年来全国部分地区对未婚人流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婚前性行为给当事者,特别是直接给女方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毋庸置疑的。

(1) 婚前性行为使双方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或痛苦 婚前性行为给当事人双方,特别是女性带来了巨大压力。有时婚前性行为是女方主动提出的,而更多的时候是男方要求,女方迎合或抵御不了下进行的。在婚前性行为前后,男女双方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 对大学生而言,男女双方对婚前性行为都有一定的非法感,他们均怕被别人发现,处于紧张、恐惧、害羞状态之中。

在极度紧张、恐惧等心理状态下仓促进行的性生活根本谈不上和谐,而初次性生活的不和谐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可能影响到婚后正常的性生活。 至今,我国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贞操”并非已经不在意。因此,婚前性体检和婚后生活中伴有负罪和紧张心理,会给日后的性生活埋下隐患。

婚前性行为没有法律保证,女方因被抛弃而受哑巴吃黄连之苦,就会对男方怀恨在心。有的男性在发生性行为后,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不能走到一起,觉得自己的感情被愚弄或被出卖,于是产生报复心理,导致变态心理的出现。

(2) 危害身体健康 婚前性关系大多是在无准备、性欲高涨时发生的。此时很少顾及卫生和避孕问题,可能带来阴道损伤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有的女性因害怕受到校方的处分,怀孕后找那些江湖医生,在极不安全的条件下偷偷流产,使生殖器受到很大损伤,很容易引起大出血、感染等,导致婚后不孕、习惯性流产、宫外孕或早产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影响到以后的生育能力,乃至生命。

流产后又怕被人发现,坚持学习工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严重影响身体恢复,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医学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人流对女性可造成:月经量少、闭经、性冷淡、不孕,再次妊娠易导致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器官炎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子宫穿孔、产后大出血、甚至引起宫颈癌等。 此外,婚前发生性关系而不能结婚者,多个性伴侣的可能性更大,容易导致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3)使恋爱关系失去平衡 婚前性行为使恋爱关系出现不利于女方的方向发展。在未发生婚前性行为时,恋爱双方是相互平等、自由选择的关系,可发生之后情况则有所不同: ⑴ 双方吸引力比过去减弱; ⑵ 二是女方再选择机会减少; ⑶ 使男方对女方的猜疑开始萌生。

(4) 使新婚蒙上阴影 新婚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件之一,但婚前有过性行为或新娘子已有孕在身,这样的新婚就会失去应有的欢乐,使新婚蒙上一层阴云。对他们而言,结婚已没有新鲜感。只不过走走形式。婚前性行为往往是在提心吊胆、唯恐别人发现的“负罪感”心理状态下进行的,缺乏良好的性生活环境,双方不仅难以从中体验到性快感,反而留下了痛苦的性经验,容易造成夫妻某一方的性功能障碍,如性冷淡、阳痿等,导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

4.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 有70.0%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赞成态度,他们认为双方愿意就行、以后能结婚就行、不让人知道或不怀孕就行。其实,这些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婚前性行为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又受到社会伦理道德、法制的制约,不能简单的、盲目的赞同。

从一定意义上说,爱情的魅力在于它的神秘性,爱情的神秘色彩必须在两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才会产生。这一点在初恋阶段最易感受到。 性行为的发生就意味着爱侣间的审美距离的消失,它有可能对情爱的魅力造成极大的破坏,那种浪漫色彩就会破灭,爱情的神秘面纱也会被揭穿,一切都会变得裸露无余。也就难于得到神秘的魅力和距离的美感了,两性之间的其他交往就会变得平淡无味,爱情的神圣性就会遭到亵渎。当肉体关系成了维系爱情的唯一纽带,这种关系是相当脆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

随着情爱关系的发展,恋人间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性接触。同时性爱反过来又可增进情爱深度。从情爱到性爱的发展,将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和生活动力,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的关键是,在恋爱过程中,性接触既不可回避,又不可轻率。

性行为作为爱情最高阶段,若过早品尝到“免费的午餐”,轻而易举地占有一个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降低爱情的亲昵意义。他们就不会感受到爱情的神圣性和庄严感,就不会珍惜现有的爱情。

婚姻与性的统一仍是我国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我国历来提倡珍爱婚前性行为的圣洁性。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虽然双方自愿,不存在暴力,但没有法律保证,不存在夫妻之间的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会产生一系列的纠纷和严重后果。

爱情是对人性最严格的检验,真正的爱情能使理智有助于感情,能向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使内心活动在道德方向趋于高尚。具有较高修养的青年男女,总是在热恋中有持重,在亲密中有羞涩,在炽热的感情中注意行为端重,在爱情问题上需要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

具体讲,对于男性,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爱情不只是快乐,更重要的是责任,对恋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一个有修养的大学生,应该不断纯化自己的性价值观,善于把肉体结合的欲望升华为更为深沉的情爱,不在初恋时做热恋中的事情,更不要在热恋时做婚后的事情;

对于女性,应该自尊、自爱、自强、自重,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切勿为了爱而忍让对方过分亲昵的表现,要学会说“不”。如果当男子说“你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证实你对我的爱”时,姑娘们应该明确表态:“你若真的爱我,就应该尊重我的意愿”。一个有修养的男子便会停止鲁莽的举动,而一个玩弄女性成性或道德败坏者往往会死缠不放。遇到后一种人还是早日分手为好。这是自我保护的必要手段。

爱情的忠贞与否不能用是否发生性行为来衡量。保持和发展爱情需要男女双方感情的专一和呵护,需要理智和尊重。若把性欲强加给对方,或以性行为相要挟,就超越了爱情的范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五)结婚性心理 中国古代就描述了人生的三大快事:久旱逢甘雨,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其中结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单身生活的结束,另一种全新生活模式的开始。青年人通过择偶、恋爱,两个人的感情逐渐培养起来。当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准备结婚。此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既有激动、甜蜜和幸福;也会有烦恼、困惑和矛盾。

因此,即将结婚建立家庭的青年恋人,对结婚的全部生活含义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做好充分的婚前心理准备。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后,就能从思想、感情、行动上自觉地调整自己,在婚后建立起和睦、协调的夫妻关系,使婚后生活洋溢着甜蜜、欢快和幸福。 婚前心理准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爱人的认识 爱情往往有“晕轮效应”。恋爱期间,在恋人眼里,对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情人眼里出西施,甚至能从对方的呼噜声中听出美妙的音乐来,热恋不仅把对方的形象美化,而且会把缺点美化,这是一种把恋人理想化的心理倾向。

而这一切等到结婚以后,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由于角色的不同,由恋人变成了夫妻,在朝夕相处中本来面目逐渐显露出来,在热恋时掩饰起来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另一方也会更客观、更冷静地观察对方。发现对方并不是十全十美,甚至与自己原来的感觉相差甚远。到这个时候,才感到原来以为十分熟悉的爱人并不十分了解。

有的人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夫妻间似乎再也无话可说。恋爱时的耳鬓细语,现在还比不上和朋友一起愉快,有时甚至会遇见使自己更倾心的异性。于是可能出现第三者插足、红杏出墙,甚至离婚。因此,在恋爱时,应该“擦亮眼睛”理性看待对方;而结婚后,则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包容、理解对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2.对家庭的认识 青年在结婚前往往把婚后家庭生活想象得很浪漫、很理想,他们总是以热恋时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家庭,以为结婚后,有了心爱的人相伴,人生道路就会铺满迷人的玫瑰花,就会一帆风顺。 事实上,激情总会归于平淡,婚后的实际生活绝不是原来所编织和所憧憬的美好图画。

现实生活中的婚姻是实实在在的吃饭、穿衣、工作、学习,每天面临的可能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琐事。两人将一起承担起这副生活的重担。花前月下的耳鬓细语越来越少了,辛勤的汗水越来越多,生活的激情大为降低。对于这些即将结婚的男女必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顺利地从热恋的浪漫生活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生活,开拓婚后生活的沃土,创造出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从日常生活中体验爱情的真谛。

3.对家庭人际关系的认识 结婚以后,男女双方总要与陌生的家庭环境和许多原来不十分熟悉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朝夕相处。能否和家庭其他成员相处融洽,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和睦幸福,也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

恋爱时,由于与未来家庭的其他成员相处时间较少,而且往往以“客人”相待,相互关系较为融洽和客气。但结婚后,“客人”变成了主人,作为一个新的家庭成员而存在,各方面的关系就将重新调整,比如婆媳关系、妯娌关系都将是以后家庭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如果能顺利融入这个新家庭,和家庭的其他成员友善相处、关系融洽,就能促进夫妻间的感情;反之,就会极大损坏夫妻间的关系,甚至感情破裂,使家庭关系紧张。因此,对于即将迈进一个新生活环境、接触新家庭成员的人来说,一定要有同家庭其他成员搞好关系的心理准备。

4.对性生活的认识 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内容。性生活的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今后夫妻感情和家庭幸福。男女双方在婚前应学习性生活的一些必要常识,努力提高性生活质量。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结婚后性爱的激情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爱情逐渐被亲情所取代,夫妻双方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心理调适。

真正的爱情不仅以生理的吸引为基础,而且还需作心灵上的伴侣。爱情包括性爱和情爱两方面。满意的性生活有赖于性心理的和谐,在性生活中,应考虑和照顾到对方的心理需求。既不应只顾自己的冲动,也不应存在敷衍、勉强、应付的态度。

组成家庭需要靠夫妻双方的信任、把持、理解和照顾,需要双方共同应付。婚后生活出现一些风波是正常的,不必惊慌,不必斤斤计较,不要钻牛角尖。英国逻辑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说得好,“如果哪一对夫妻试图用理性的推理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事情,他们将是所有可怜虫中最可怜的一对”。

只要夫妻双方作出积极的心理调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埋怨和责怪;为对方着想多一些,以自我为中心少一些,不仅可一一化解这些矛盾,而且爱情将得到进一步升华。美国现代哲学家桑太耶那说过,“爱情并不如它本身想象的那样苛求,十分之九的爱情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被爱的对象”,爱情之花只有靠自己,靠双方共同浇灌,才会绚丽多姿,永不凋谢。

四、中年期性心理 (一)中年期性心理及其调适 (二)更年期性心理

对于成年阶段各个时期的划分,各方面的专家观点不一,这里从性心理的角度,将35~60岁这一年龄阶段归为中年期。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两性关系是夫妻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夫妻之间通过性行为,不仅起着繁衍后代的作用,而且享受到生理、心理上的极大快乐和满足。中年期的性心理是围绕夫妻性生活表现出来的。由于中年期在工作和家庭中均负担较重,而且生理上又处于向衰老转化过渡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因而性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中年期性心理及其调适 男女间的性欲和性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有差异的。据国外报道,男性性欲最强的年龄在17~18岁,而女性在35岁左右。此外,性欲或性能力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从我国情况来看,中年期性欲的个体差异很大,有逐渐减弱者,有逐渐增强者,也有基本不变者。性欲的改变往往与本人某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有关。比如,工作压力较大、家庭负担较重时,性欲可能会降低;而在工作顺利或心情舒畅等情况下,性欲则会增强。

人到中年,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社会和家庭都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一方面,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特别是男性,往往承担一定的工作重担或一定的社会职务;另一方面,在家庭则“上有老,下有小”,有赡老抚幼的繁重责任。他们的性爱不像青年人那么狂热、奔放,性生活中心理满足的成分逐渐增多,要求更和谐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把感情和精力重点逐渐转移到孩子或工作上后,夫妻之间的性爱和情爱仿佛有些淡化,可能出现夫妻间的不协调情况。

由于中年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和家庭位置,他们比青年人更理智,当夫妻出现不平衡或不协调,性爱或情爱淡化时,往往会将这种心理压力深深地埋在心底,一般不会草率分居或离婚。但这样会由于心理压抑而进一步加重性生活的不协调,出现更严重的性心理矛盾。许多人为此感到苦恼。任其发展,可能导致爱的转移,产生婚外恋、离婚等严重后果。因此,如何从生理和心理上调整协调中年人的性生活,进行感情再调适,对中年人的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首先,应该从生活高度理解性爱与情爱。要让中年人认识到,中年人的性爱不可能像青年时期那样熊熊烈火,而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和自己家庭及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次,要互相保持性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双方的性爱和情爱激情;夫妻间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审美距离也是维持性吸引力所必需的。第三,增添生活色彩,使平淡的生活浪漫而富有激情。

(二)更年期性心理 更年期是人生从生长发育成熟转向衰退的转折时期,是个体从中年向老年过渡的阶段。 女性在45~55岁左右,以月经停止为标志。男性一般在45~60岁。更年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在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从丧失排卵功能至停止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使月经周期紊乱、不规律,直到完全停止。同时,常出现面部潮红、头痛、消化不良、情绪易波动(如激动、紧张、忧郁),还会出现失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孤独、健忘、哕嗦等症状,这些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在男性,也有类似的变化,但不如女性明显,有的甚至察觉不到。

由于更年期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使这一时期的人在性心理上有一些特点,且一般以女性更为明显。更年期性危机是更年期最易出现的一种变化。其性欲变化趋势有:一种是性压抑,表现为性生活中情绪波动,对配偶的性爱信号无积极反应,对性生活由敷衍变成回避、厌烦,甚至反感;另一种是性欲增强,表现为对性生活兴趣增强,性交频度增加。

更年期性危机是由于性生理、性心理和社会因素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理上,性激素分泌明显减少,使相应的性器官开始呈现退行性的改变(如阴道弹性降低,润滑度下降等),导致性交疼痛等,引起性欲、性能力减弱。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性激素对性欲本身的启动作用是不大的,对性欲的维持作用也是不大的。部分女性在更年期性欲、性能力减弱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造成的。

也正由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更年期的女性性欲反而会增强。这是因为进入更年期以后,不需要考虑避孕措施,不再顾虑怀孕问题。再加上家庭生活较为稳定,负担大为减轻,积累了较丰富的性经验,性生活日趋和谐,因而其性欲反而有所增强。有人甚至把50岁左右的妇女性欲增高现象称为“第二次蜜月”。

男性的更年期比女性稍晚,在更年期一般仍能保持更年期之前的性欲及性能力水平,男性性能力直至老年仍可维持在一定水平。 进入更年期后仍可有正常的性生活,不会出现性功能的明显下降。因此,夫妻双方应当体谅、理解对方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不断进行情感交流,进行心理再调适,从新的生活高度来体验性爱和情爱,感受性生活,使更年期夫妻性生活更加充实,性心理更加完善。

五、老年期性心理 (一)老年人的性爱和情爱 (二)老年人再婚

中国素来有“六十花甲”之称。老年期是指从60岁左右起到生命结束为止的一段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明显老化和衰退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对老年人的性意识起着压抑作用,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老年人的性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老年人的性爱和情爱 大多数人,不仅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自己也简单地认为:花甲之后性能力已经丧失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许多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老年人普遍存在性欲,并能进行性生活。进入老年期,性欲和性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是,衰老并不意味着性欲的必然减退和获得性高潮能力的丧失,老年人并非没有性行为。其性欲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如中国的“无欲则长寿”等传统观念会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性压抑。

老年人的性生活不仅表现在性交行为上,而更广泛的是感情上彼此依恋和需要。他们害怕孤独,需要配偶;害怕寂寞,需要倾诉;害怕冷落,需要关爱。这种感情上的强烈依存是中青年人体会不到的。正如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所说,“被性的潜能之火点燃的爱情,在秋风瑟瑟的晚年,又会因那时隐时现的回忆而放出余辉。这时的爱情,是一种精神的和美感的珍贵物品,是精神和情感文明的表征,是生命的溢流。”由于性爱和情爱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感情上的满足,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增强自信力,整个社会应对他们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

(二)老年人再婚 目前,我国老年人中因丧偶、未婚、离婚而独身的已超过350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5.7%。老年独身男女比例为1∶2。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对自身的健康是有很大的影响。

有配偶的老年人,无论是生理状况还是心理状况,一般都优于无配偶者。我们常常看到,晚年丧偶后,存活的一方身心将受到沉重的打击,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死亡。丧偶后,原来从配偶那儿得到的关心、体贴和心理支柱突然消失,导致心理平衡失调,感到孤独空虚。他们非常希望重新获得配偶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帮助。因此,老年人的再婚问题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子女、社会对老年人的再婚不予理解,多持否定态度。很多现代的青年人对自己父母亲的再婚,感情上转不过弯来。有的人认为“这老头不愁吃,不愁穿,还结什么婚?”、“子女儿孙都满堂了,还老来俏!”、“难道他(她)们还迷恋性生活?”。这些使老年人常常感到烦恼和压抑,既想得到新的伴恋对象,又怕因此造成家庭不和和社会舆论的责备。

其实老年人的再婚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需求。尽管子女儿孙能对老年人体贴尊重和赡养,并给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关怀,但两代人在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子女的情感和行为不可能代替老人间的那种特有的依恋和情感。更有少数老人无法忍受子女冷淡、歧视、虐待的生活,渴望找到新的伴侣,从精神上得以慰藉和补偿。

事实证明,老年人再婚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对家庭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对老年人自身而言,再婚后,老夫老妻可以互相体贴照顾,打消孤独感,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使精神得到安慰,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长寿。

对于家庭而言,再婚后,可以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甚至还可以分担抚养后代的任务,有利于子女的工作生活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对社会而言,再婚后,夫妻可以相互鼓励,重新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余热,完成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还可以减轻国家对孤老者的负担。

总之,老年人再婚同青年人恋爱结婚一样,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老年人是否再婚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家庭和社会都不应横加干涉,而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当然,老年人再婚毕竟不同于青年人,他们有着较为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因此选择再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⑴ 加强了解。了解对方的脾气、性格、文化素养、经济状况以及家庭关系,尤其是双方子女对老年人再婚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⑵ 明确权利和义务。要明确双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和双方子女对两位老人应尽的赡养义务。⑶ 进行财产公证。应在婚前进行必要的财产公证,以免婚后因财产而发生纠纷。⑷ 履行法律结婚手续。只有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才是合法夫妻,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思考题 1. 你认为应该怎样培养儿童健康的性心理? 2.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一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 青春期性心理有哪些特点?男女两性性心理主要有哪些差异? 4. 如果您是一名中学老师,你会如何开展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5. 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择偶标准?

思考题 6. 你是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的?你认为大学生恋爱应该如何把握分寸? 7. 有人说,大学生的性心理、性生理已基本发育成熟,有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接受的。您是怎样看待这种观点的? 8. 你认为结婚前应该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9. 你认为应该如何从生活的角度理解中年夫妻的性与爱? 10. 你是如何看待老年人再婚的?为什么?

第二节 心理健康、性心理健康 及其标准

一、心理健康 及其标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都臻于完满(We11一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伊始在其宪章的定义。

生理完满——身体健康 心理完满——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完满——个体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朵的环境变化,并为他人所理解、所接受 道德完满——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自觉以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八个方面: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七个方面: (1)能保持对学习的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完整统一的人格;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性心理健康 及其标准

1.性心理健康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健康的概念所作的论述: 所谓健康的性(sexual health),系融和了有关性的生理面、情绪面、知识面及社会面,亦以此提升人格发展、人际沟通和爱等等。 由此可见,性健康涉及到性生理、性情感、知识和社会,并把与社会有关的整体表现与是否积极增进人际交往和情爱作为性健康的标准,为我们认识性心理健康及标准提供了概括的依据。

定义 性心理健康是—— 指个体具有正常的性欲望,能够正确认识性的有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能和异性进行恰当交往,在免受性问题困扰的同时,还能使之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

2.性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己的性别。 一个性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视自己性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变化,会自觉地把自己融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认识自我,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并乐于承担相应的性别角色。

(2)具有正常的性欲望。 性欲是能够获得性爱和性生活的前提条件。因此具有正常的性欲望首先就得具有性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性欲望,就不会有性爱和和谐的性生活,性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同时,它又是正常的性欲望,性欲望的对象是指向成熟的异性而不是同性或其他物品等替代物。

(3)性心理健康的个体性心理特点和性行为符合相应的性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质的特征,性心理的发展也同样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性心理与大多数同龄人格格不入,就绝不是健康的性心理。

(4)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 性适应是指个体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性活动(包括性欲、性意识、性观念及相应的情感、品质和性行为)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形态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关系,也就是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的三要素在性生活过程中交互作用而显示出的一种协调状态,即性适应就是个体的性活动与外界形成的一种和谐关系。

性适应能力就是个体的性活动与外界形成和谐关系的能力。 性适应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它是伴随着个体的性生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逐渐建立的。 它表现为个体性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能够正确对待性生理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在出现性冲动后,能够正确地释放、控制、调节性冲动,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等等。

(5)性心理健康的人能和异性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希望与异性交往,并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个体自然而正常的性要求。 性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异性进行自然的、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交往,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自然有礼。

(6)性心理健康的人其性行为能增进社会风尚的文明。 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一定的性知识和性道德修养,能自觉去分辨性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淫秽与纯洁、庸俗与高雅、谬误与真理,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性文化的侵蚀,并以自己文明的性行为、性形象去为整个社会的性文明构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健康的性心理不仅表现为个体身心的健康,也表现为在健康性心理作用下的性行为的健康,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性心理健康。 所以 健康的性心理不仅表现为个体身心的健康,也表现为在健康性心理作用下的性行为的健康,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性心理健康。

三、性心理健康 的意义

1.健康的性心理有助于人们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正确对待性信息。 人们具备健康的性心理,就能坦然面对性知识,既不会把与性有关的语言、文学等视为下流,拒之于千里之外,也不会来者不拒,不分良莠,一味追求性刺激。 掌握科学的性知识与建立健康的性心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有健康的性心理,能正确接受有关性的知识与信息;具备了正确的性知识和理智的性认识,又有利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2.健康的性心理有助于人们接纳自己的性身份,承担起相应的性别角色。 性身份是从生理上讲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所属。 性别角色则是指作为生理意义上的男性或女性所应承担的社会生活角色。 性身份是客观存在的,性别角色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规定的,都是难以更改的事实。 人们若不能正视它、接纳它,就会导致心理失调。比如,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性身份,不能形成性的自我同一性,严重者会形成易性癖。

3.健康的性心理有助于增进个人、家庭生活幸福和社会文明进步。 健康的性心理使个体都乐于接受自己的性别,乐于承担自己的性别角色,恋人间相处融洽,婚姻关系和谐等等。而性别角色的偏差,会对家庭成员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健康的性心理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及其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性健康的 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性健康是指具有性欲的人在躯体、感情、知识、信念、行为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它包括这样三个内容,即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生理健康。

五、性 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 disorder 1. 性心理障碍的定义 指在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

2. 性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 对性心理和性行为正常与否的判别,只能使用相对的标准,包括: (1)生物学标准: 性欲与性反应, 性 功能

(2)性心理标准: 性身份的认同, 性取向, 性兴奋的方式 (3) 性的社会文化标准: 性关系, 性行为的方式, 性价值观,性伦理 有无给他人带来痛苦和影响 有无使自己痛苦

3. 分类 在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ⅠC D-10)中规定,性心理障碍包括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及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与行为障碍。

4. 性心理障碍的因素 (1)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MD 57% 同性恋, BD 24% 同性恋——值得商榷? 胎儿期的因素: 脑发育因素, 性激素水平( 睾丸酮) 遗传因素: MD 57% 同性恋, BD 24% 同性恋——值得商榷? 遗传度: 男性53%, 女性52%

(2) 心理行为因素 早年与母亲的关系 同性恋母亲的特点: 与儿子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 取代母亲与丈夫的关 ①精神分析观点 早年与母亲的关系 同性恋母亲的特点: 与儿子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 取代母亲与丈夫的关 过分亲密型母子关系, 成年后70%发展为的同性恋, 30% 发展为异性恋

B.同性的诱导 同性恋是环境因素所习得的 童年的环境, 青春期的经历对性取向的影响 ②行为学派理论 同性恋是环境因素所习得的 童年的环境, 青春期的经历对性取向的影响 A.有早年或青春期与异性的交往受挫, 与异性的不愉快的经历 B.同性的诱导

童年时受到同性恋者的诱惑, 导致童年期性别取向的错误 男同性恋者童年的特点: 体弱, 不灵活, 不爱好体育活动, 过渡保护, 可求细节 幼年时期的乱伦行为较多(受到同性乱伦行为) 早年性经验, 首次性经验的重要性

(3)社会学理论 ①双性同体, 性取向的文化选择及文化压制 男性角色及行为的文化界定 性取向的文化压制

②青春期的社会环境影响 青春期性紧张的释放, 三种方式: 自慰, 异性关系, 同性恋行为 性生理及心理早熟的男性更倾向于同性恋行为. 早年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印痕作用, 早年的同性恋经历对性本能有深远的影响

③儿童早期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或性虐待等;

5.常见的性心理障碍 (1)恋物癖(fetishism) 系指反复出现以异性躯体的某部分或其使用的物品为性满足的刺激物的心理障碍。几乎全发生于男性。

恋物癖 男性多见,青春期起病 物品:多为内衣或具有性刺激色彩的东西或一行身体上与性无关的部分,如手、足、毛发等——Stoller R说患者收藏这些物品“是因为它们安全、沉默、合作而宁静,即使收藏或销毁都没有不良后果” 对物体的偏爱并非将之看作物体主人的象征或替代,与恋人间的“爱屋及乌”不同 不择手段收集或偷窃,分类保存,与经济利益无关。 在自慰或性活动时使用:性唤起必须黑丝袜领结

案例分析 海南贪官李庆普(原为为海南省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嫖娼后收集了四个铁皮柜的淫秽录像带、带有编号的236份女人毛发、带血迹的女人内裤和95本日记。

(2)异性装扮癖(异装癖transvestism) 这是一种反复而强烈的涉及异性装扮的性渴求与性想像,并付诸实施的心理障碍。多见于男性。

异装癖 定义:以身着异性服装作为性幻想、性唤起、性冲动、或性活动的行为 起病于青春期,成年期明显。患者多为已婚男子。 偶然体会到异性服饰在性唤起中的作用,再发展 偶尔到经常;部分到通身异装 社会顾忌减少,暴露危险性增大 借助异装出入异性场合,寻找性伴或同性恋对象 着异装时内心平静、舒适、紧张感消除 患者常有人际困难、情绪困扰和社会、家庭疏离,

案例 某男,32岁,工程师,已婚有一女。个性内向、胆小、害羞,不喜与人交往,常独自在家玩耍。12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姐姐的衣物,出于好奇穿在身上,并体会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冲动和愉悦。此后一个人在家时常寻找机会穿戴姐姐的衣物,并明白了冲动和愉悦是与性有关的,学会了将这些行为与手淫结合起来并习以为常。不过,所有行为都是暗地里进行的。25岁结婚,婚后仍着女装,妻子发现后初感惊讶并严厉批评,建议看医生,病人强烈反对害怕被孩子和他人发现,影响声誉,加之其打扮不影响他人及夫妻性活动,家人咨询及此后便对此持宽容和默许态度。

(3)恋童癖 定义:以青春期前儿童(通常13岁以下)为性幻想、性唤起、性冲动或性活动对象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患者偏爱或唯一获得性兴奋的方式 年满16周岁且比受害者大5周岁以上才诊断 患者多已婚异性恋,且有子女,但存在婚姻或性方面问题 娴熟方法诱骗儿童与之性接触,儿童多为自己、亲友或陌生儿童 违反公德和法律的行为

案例 张某,男,40岁,工人,离异。25岁结婚,夫妻关系不好,因为妻子经常拒绝其性要求,患者对妻子心怀第一和不满。多次外出等候在小学门口,用糖果等引诱8-9岁小女孩到僻静处,让女孩为其自慰或猥亵女孩,事情败露后曾两次劳教。由司法部门送来鉴定,患者承认自己有病,愿意悔改。但总是控制不住,经过厌恶治疗,情况明显改善。

(4)露阴癖(exhibitionism)

露阴癖 定义:个体反复出现、强烈的以向不期而遇的陌生异性暴露生殖器作为性唤起、性幻想、性冲动和性活动方式的行为 20岁左右多见,40岁后起病应考虑器质性因素;男性多见,女性罕见;分为上、前、后型或温和、攻击型 方式较固定:多傍晚或夜间,僻静处守候,见到异性暴露;初衷是引起女性强烈情绪反应并获得性快感,可有手淫,对方惊骇后迅速离开 越危险、被抓可能性大,性满足感就高,但很少直接攻击对方

案例 男性,47岁,已婚,工人。18岁时在公共场合向异性露阴被抓获。以后反复作案,曾3次被判刑,25岁结婚,夫妻不和,常被妻子责骂,心存怨恨,其露阴行为多再遭骂后出现,且多发生在汽车内,看见可爱的异性就有情不自禁的露阴冲动,而与妻子发生性行为时多有性功能障碍。自称对露阴行为似乎有瘾,不愿意接受治疗

(5)窥阴/淫癖(voyeurism scoptophilia) 其特征是以窥视异性裸体或性交行为活动,达到性兴奋的强烈欲望,获取性满足的心理障碍。多为男性。

窥阴/淫癖 定义:反复出现强烈的以偷窥不知情者裸体、脱衣或性活动过程作为其性唤起、性幻想、性冲动或性活动内容的行为 特点:躲在阴暗角落偷窥,可数小时,也有借助仪器进行的,可当场或事后回忆手淫 患者无与偷窥对象发生性关系的企图,也不乐意与女性进行交往和性接触,对公开观看异性裸体不感兴趣。“叶公好龙”

( 6)摩擦癖(frotteurism) 亦称性摩擦癖 这是一种以在拥挤场所乘其不备,以生殖器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摩擦异性躯体或触摸异性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引起性兴奋为特征的心理障碍。仅见于男性。 在拥挤场合如商场、电影院等,与性兴奋同时出现的冲动油然而生,在摩擦行为前、中有紧张、恐惧情绪。 会给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招致殴打,患者会有人际交往和情绪问题

摩擦癖 在拥挤场合如商场、电影院等,与性兴奋同时出现的冲动油然而生,在摩擦行为前、中有紧张、恐惧情绪。 会给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招致殴打,患者会有人际交往和情绪问题

(7)性施虐癖(sexual sadism)和性受虐癖(sexual masochism) 前者特征是向性爱对象施加虐待,以获得性兴奋,多见于男性。后者以接受性爱对象的虐待而获得性兴奋,多见于女性。二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并存。

案例 男性,30岁,已婚。18岁因为强奸罪被劳教数年。3年前结婚,每次性交前均要将妻子的衣服剥光,用竹条狠狠抽打妻子以引起性兴奋。在性交接近和达到高潮时,要求妻子狠狠地用指甲掐其臀部,并用嘴狠狠咬住他的嘴唇。妻子告诉医生说丈夫是个怪人,要求给他治疗,但患者否认有病,也拒绝看医生。

(8)易性癖(transsexualism) 其特点是在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的性别特征相反,持续地存在改变自身性别的生理解剖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其性爱倾向为同性恋。

还有恋兽癖(zoophilia bestiailty)和恋尸癖(necrophilia or necrophism or necromania)等罕见种类,文献报道均为男性。

6.性心理障碍的干预 (1 )如何对待性心理障碍者? 尊重,理解,提供帮助的态度,提供有效的信息 (2) 消除对性心理障碍的误解

(3) 心理行为干预方法 (4) 心理分析法 (5) 行为治疗法 性心理障碍伴随问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