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 化 磷 酸 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健康生活方式之 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的益处  防治代谢综合症  增强心血管功能,预防冠心病  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功能  增强运动系统功能  减轻精神压力  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Advertisements

最根本的養生之道 主講人:無毒的家國際連鎖店創辦人 《不用刀的手術》作者 王康裕 不用刀的手術 ── 布魯士根菜汁的神奇配方.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实务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危害 来源 食品本身含有,如河豚鱼毒素、组胺等 种养殖过程带入,如农药兽药残留 人为添加,如三聚氰胺、甲醛、罂粟壳等 外界污染,如重金属、真菌毒素等 食品危害来源及分类 危害 分类 物理危害:玻璃、金属、头发丝等 化学危害:农兽残、天然毒素、添加剂等.
認識食品標示 東吳大學衛生保健組製作.
第三节 发酵工程简介 学习目标: 1、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A:知道)。 2、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的 应用(A:知道)。
无效宣告请求书与 意见陈述书代理实务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耳鸣的原因及治疗 耳鸣的相关知识 周敬之整理,制作。.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追求 江苏省教研室 鞠文灿.
颞下颌关节常见病.
致理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 實習月開幕暨頒獎典禮
第六章 线粒体.
市场营销类流程化系列教材 市场营销综合实训 主编:渤海大学 单凤儒 教授 科学出版社.
第四讲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专题二 新陈代谢 植物新陈代谢 动物新陈代谢 微生物新陈代谢.
鱼类病害防控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孔祥会.
ATP与生物能源.
結腸直腸腫瘤的認知.
經歷復活的愛 約翰福音廿一1-23.
第九章 糖 代 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两个能量转换细胞器,它们能高效地将能量转换成ATP。线粒体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而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呈封闭的双层结构,内膜都演化为极其扩增的特化结构,并在能量转换中起主要作用。
生物電化學短講 生物體能量 呼吸作用 生物電子傳遞系 糖與醣 葡萄糖 糖解作用 檸檬酸循環(TCA cycle) 電子傳遞鏈 傳導概論
动物细胞工程 儋州市一中 金兆娜.
郭詩韻老師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音樂科科主任)
第28-29章、脂代谢 28.1 脂肪细胞是哺乳动物脂肪的主要贮存处 28.2 脂肪酸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氧化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徐 飞.
高考一轮专题复习——酶 酶的概念 酶的催化特点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的命名 酶的分离与提纯 酶的固定化 酶的应用 酶特性的实验探究.
一轮复习 细胞的增值.
生物氧化.
1.还原糖 2.脂 肪 3.蛋白质 10叶绿素 4.质流动 5.分 裂 6.酶温度 7.酶- PH 8.酶效率 9.酶水解 11.分 离 12.复 原 13.取DNA.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提高教学有效性刍议 赵占良 2010年10月.
氧化还原体系 ——供氢体与递氢体 化学专业2010级化学三班王金 学号
第31章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七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二篇 发酵机制 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积累的产物 微生物菌体 酶 厌气发酵:
第九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 八 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肝 性 脑 病.
第六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萧蓓蕾.
2. 戰後的經濟重建與復興 A. 經濟重建的步驟與措施 1.
好好學習 標點符號 (一) 保良局朱正賢小學上午校.
· 全球变暖 · 臭氧的破坏与保护 · 酸雨危害与防治
瞻前顾后解读文本 左右逢源补写句子 宜阳一高语文组:王小美.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 新陈代谢: 生物体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的总和。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包括: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4. 聯合國在解決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 C. 聯合國解決國際衝突的個案研究.
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第十九章 稅捐稽徵法 稅務法規-理論與應用 楊葉承、宋秀玲編著 稅捐稽徵程序.
微生物的代谢.
民法第四章:權利主體 法人 楊智傑.
第23章 糖异生和其他代谢路径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第四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三、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H经呼吸链传给O2 生成H2O 的同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15 柠檬酸循环.
第24章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血 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按真糖法测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为3.89~6.11mmol/L(70~100mg%)。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生物固氮) 一、固氮微生物 二、固氮酶 三、影响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
二、呼吸链 electron transfer chain ,ETC,respiratory chain
四年級 中 文 科.
CHAPTER 7 MITOCHONDRION AND PEROXISOM.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1.ATP的结构: A-P~P~P 高能磷酸键 ADP+ Pi+ 能量 酶 磷酸基团 腺苷.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制作者: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薛晓燕.
聖誕禮物 歌羅西書 2:6-7.
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教学实践 自制葡萄酒与酵母菌形态观察 第二组 组员:陈安书 董思瑶 裘佳妮 田 泳 王 凯 叶 琳.
依撒意亞先知書 第一依撒意亞 公元前 740 – 700 (1 – 39 章) 天主是宇宙主宰,揀選以民立約,可惜他們犯罪遭
白 内 障 哈尔滨医科大学 附属二院眼科 齐艳华.
經文 : 創世紀一章1~2,26~28 創世紀二章7,三章6~9 主講 : 周淑慧牧師
Tel: 环境微生物学 侯森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 Tel: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氧 化 磷 酸 化

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电子传递 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 氧化磷酸化与某些疾病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即是氧化磷酸化作用。其全过程可用方程式表 示如下: NADH + H+ + 3ADP + 1/2O2 → NAD+ +4H2O + 3ATP

氧化磷酸化是需氧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生物产生ATP的主要途径。氧化磷酸化作用指的是与生物氧化作用相伴而生的磷酸化作用;是将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用以使ADP和无机磷酸生成高能ATP的作用.

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过程 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过程 需氧细胞内糖、脂肪、氨基酸等通过各自的分解途径,所形成的还原型辅酶,包括NADH和FADH2 电子传递过程包括电子从还原型辅酶上通过 一系列按照电子亲和力递增顺序排列的电子载体所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的过程。 需氧细胞内糖、脂肪、氨基酸等通过各自的分解途径,所形成的还原型辅酶,包括NADH和FADH2

通过电子传递途径被重新氧化。还原型辅酶上的氢原子以质子形式脱下, 其电子源着一系列的电子载体转移,最后转移到分子氧。质子和离子型氧结合成水。在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自由能则使ADP磷酸化成ATP。

电子传递链 电子从NADH到O2的传递所经过的途径形象地被称为电子链,也称呼吸链。由一系列的递氢体(hydrogen transfer)和递电子体(eletron transfer)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所组成的连续反应体系,它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交给氧生成水,同时有ATP生成。

这条链主要由蛋白质复合体组成,大致分为4个部分,分别称为:NADH-Q还原酶(复合物I)、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物II)、细胞色素还原酶(复合物III)、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Ⅳ。复合物Ⅰ催化两个电子从NADH转移到CoQ,其间经过FMN和几个铁-硫簇。电子在复合物Ⅰ传递时,伴随着4个质子从内膜内侧跨膜转移到膜外侧(即膜间空间)。

复合物Ⅱ只催化电子从琥珀酸经FAD转移到CoQ,不涉及质子的转移。复合物Ⅲ催化两个电子分步从CoQ传递到细胞色素c。每次Q循环只转移一个电子至一个电子的载体,同时协调1个质子跨膜转运至膜间空间(两对电子需要4次Q循环,共协调4个质子转运)。复合物Ⅳ(细胞色素氧化酶)催化电子从细胞色素c转移到O2,使O2还原成H2O,每分子水的生成需要两对电子,同时伴随着4个质子(每对电子伴随两个质子)跨膜转移。

氧化磷酸化的作用 ATP的合成部位 能量偶联的假说 质子梯度的形成 ATP合成机制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ATP 的合成部位 真核生物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都是在细胞线粒体内膜发生的作用。原核生物则是在浆膜发生的

能量偶联的假说 氧化磷酸化作用与电子传递相偶联已经不存在任何疑问了。但是电子在传递链中究竟怎样从一个中间载体到另一个中间载体的过程中促使ADP磷酸化,还不是很清楚。共存在三种假说:化学偶联假说、结构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

这里大致介绍一下化学渗透假说。 1961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P.Mitchell)提出他认为电子传递链像一个质子泵,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可促使质子由线粒体基质移位到线粒体内膜外膜间空间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即线粒体外侧的H+浓度大于内侧并蕴藏了能量。当电子传递被泵出的质子,在H+浓度梯度的驱动下

通过F0F1ATP酶中的特异的H+通道或“孔道”流动返回线粒体基质时,则由于H+流动返回所释放的自由能提供F0F1ATP酶催化ADP与Pi偶联生成ATP。 此假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 偶联需要完整的线粒体内膜。膜对带电 的 溶 剂是不通透的,否则质子浓度

梯度将消 失,离子 代谢物通过特殊的转运体跨过膜。 2 梯度将消 失,离子 代谢物通过特殊的转运体跨过膜。 2. 通过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产生质子浓度梯度,使得线粒体内膜外侧(膜间隙)的H+浓度升高。 3.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在跨膜的质子转移驱动反应中催化ADP磷酸化

质子梯度的形成 电子传递使复合体Ⅰ、Ⅲ、Ⅳ推动H 跨过线粒体内膜到 线粒体的间隙,线粒体间隙与细胞溶胶相接触。H 跨膜流动的 结果造成线粒体内膜内部基质的 H 浓度低于间隙。线粒体基质形成负电势,而间隙形成正电势,这样产生的电化学梯度即电动势称为质子动势或质子动力。其中蕴藏着自由能即是ATP合成的动力。

质子泵出是个需能过程 一个质子逆电化学梯度跨过线粒体膜的 自由能变化公式可以用PH值表示如下式: △G=2.3 RT [ PH(膜内)— PH (膜外) ] + ZF △ψ 公式中 Z 为质子上的电荷(包括符号),F为法拉第常数, ψ为膜电势。

质子转移的机制有两种假设 (1) 氧化—还原回路机制 该机制由Mitchell 提出。他认为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的各个氧化—还原中心即FMN、CoQ、细胞色素以及铁—硫聚簇的排列可能既能执行电子的转移,又能转移基质的质子。前一个被还原的氧化—还原中心被后一个氧化—还原中心再氧化, 同时相伴而产生的是质子的转移,包括质子

由基质泵出和在线粒体内膜外的质子回流到基质一边。 (2) 质子泵机制 这个机制的内容是,电子传递导致复合体的构 像变化。质子转移是氨基酸侧链PK值变化产生影响的结果。构像变化造成氨基酸侧链PK值的改变,结果发挥质子泵作用的侧链暴露在外并交替地暴露在线粒体内膜的内侧或外侧,从而是质子发生移位。这种系统即认为是质子泵的机制

ATP合成机制 ATP酶的结构 ATP合成机制

ATP酶的结构 ATP的合成是由一个酶的复合体系完成的。这个复合体系称为ATP合酶。其结构如图:

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 F1由5种多肽组成α3β3γδε复合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每个β亚基具有一个)。α和β单位交替排列,状如桔瓣。γ贯穿αβ复合体,并与F0接触,ε帮助γ与F0结合。δ与F0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αβ复合体的结构。F0由三种多肽组成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

12个c亚基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可使质子由膜间隙流回基质。 它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也可以水解ATP,转运质子,属于F型质子泵。每个肝细胞线粒体通常含15000个ATP合酶、每个酶每秒钟可产生100个ATP。

1979年代Boyer P提出构象耦联假说,一些有力的实验证据使这一学说得到广泛的认可。其要点如下: ATP的合成机制 1979年代Boyer P提出构象耦联假说,一些有力的实验证据使这一学说得到广泛的认可。其要点如下: 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象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

2. 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 催化位点的构象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 不同。在L构象(loose),ADP、 Pi与酶疏松 结合在一起;在T(tight)构象底物与酶紧密结合 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加合在一 起;在O(open)构象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 释放出去。

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γ亚基旋转,由于γ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β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L、T、O),不断将ADP和Pi加合在一起,形成ATP。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解偶联剂使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氧化仍可以进行,而磷酸化不能进行。解偶联剂为离子载体或通道,能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因而无ATP生成,使氧化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以热的形式散发。动物棕色脂肪组织和肌肉线粒体中有独特的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 UCPs),与维持体温有关。

常用解偶联剂主要有: 质子载体: 2,4-二硝基酚(DNP),羰基-氰-对-三氟甲氧基苯肼(FCCP)。 质子通道:增温素(thermogenin)。 其它离子载体:如缬氨霉素。 某些药物:如过量的阿斯匹林也使氧化磷酸化部分解偶联,从而使体温升高。

氧化磷酸化与某些疾病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主要的不可治愈性致盲眼病之一。最新研究表明年龄相关的老年变性疾病与机体氧化磷酸化功能衰退有关,表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酶复合物活性降低,组织ATP生成减少和代谢异常.

组织能量主要来源于有氧氧化。有氧氧化过程中,伴有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线粒体内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可损伤线粒体与核DNA,并影响ETC酶复合物活性,降低氧化磷酸化功能。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