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歷史 第三章 「歷史的轉折」 第二節 俄國大革命與共產黨 的極權統治
第二節 俄國大革命與共產黨 的極權統治 一、社會主義的興起 二、俄國大革命與共產蘇聯 三、共產主義的擴張
一、社會主義的興起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二)社會主義的分裂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1.社會主義的定義 因應工業革命所出現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的經濟思想和政治立場,主張以平均財產與權利的手段,建立一個公正平等的社會。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異: 資本主義強調競爭原則與個人利益的追求(個人主義),社會主義則號召群體合作與社會福利的推展(集體主義)。 資本主義的支持者大多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資產家或中上層人士;而社會主義的支持者則為社會的弱勢族群,也就是大眾或貧寒百姓。 工業革命惡化貧富對立的問題,也造成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抗。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2.烏托邦社會主義 又稱「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為馬克思用來稱呼那些不切實際的社會主義者,以有別於採行科學分析的馬克思社會主義。而「烏托邦」一詞則來自英國16世紀作家摩爾所寫的《烏托邦》(Utopia),書中描繪一個完全靠計畫、理性控制一切的理想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希望可以依照合作與理性的基本原則,將工業社會變成人間的樂園。 烏托邦社會主義的主張:競爭性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違反公平原則,鼓吹以普遍的兄弟之愛替代階級鬥爭,並規劃完整社會安排的計畫,建構想像中的社會合作模型。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2.烏托邦社會主義 烏托邦社會主義的代表:法國的聖西蒙、傅立葉與英國的歐文。 烏托邦社會主義的主張,部分雖付諸實施,可惜因過分相信人性本善,故計畫往往未能成功。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2.烏托邦社會主義 歐文曾在美國建立的「新和諧公社」:公社以平等、自由、和諧、博愛的精神,代替競爭的資本主義原則。但是從事生產的人太少,而投入科學研究、文藝創作的人又太多,消費遠遠超過生產,使得歐文受到巨大的損失,四年之後遭到完全的失敗。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3.馬克思社會主義 馬克思對烏托邦社會主義的批判:缺乏歷史基礎,忽視階級差異,計畫全屬幻想,尤其反對他們對統治者的妥協,欲以和平手段在其小實驗區中求目的實現,最終結果均告失敗;他稱自己的理論為科學的社會主義(Scientific Socialism)。 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 唯物史觀-馬克思認為宇宙萬物的一切本體與根源皆為物質,因此物質決定思維活動,物質變動促成世界變化。所謂的物質指的是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一旦生產工具或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則表示屬於下層的經濟部分發生變動,而此會影響到上層的部分,如政治、法律、思想、信仰等隨之發生變化。故物質是人類歷史的重心,一部人類歷史,就是一部經濟(物質)變遷史。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3.馬克思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 人類社會進化論-馬克思將人類發展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共產)社會等5個階段。 剩餘價值論-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是剩餘價值說(Theory of Surplus Value)。他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均因勞動而產生,亦即勞動創造價值。而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生產工具為資本家掌握,勞工只出售勞動力,資本家以工資購買其勞動力。然若物品出售之價格高於勞工工資,差額稱之為剩餘價值,此一剩餘價值往往被資本家搜括,並未回饋給工人,且資本家為獲利起見,常延長工時,降低工資,又抬高物價,使剩餘價值(即利潤)更多。剩餘價值使資本家的財富更加集中,勞工的痛苦比以往更甚,雙方的對立更嚴重。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3.馬克思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 階級鬥爭-馬克思認為以物質為中心的歷史中,所有的人分屬兩種不同階級,一是控制生產及享有經濟利益的階級,一是被剝削與宰割的階級。前者為保持既得利益,往往維護現狀;而後者也必然意圖爭取權益,於是兩個階級對立衝突勢不可免。故階級鬥爭乃人類歷史的必然現象,而階級鬥爭也促成歷史往前發展;不斷鬥爭的最終結果是進化到無階級對立的共產主義社會。 世界革命與國際主義-貧富的對抗或階級的鬥爭,不是國與國或民族與民族的對立,所以無產階級革命不應為一國的內部問題,而應為全世界的改造運動。故馬克思主義反對民族主義,而主張「國際主義」(工人無國界)。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3.馬克思社會主義 〈共產黨宣言〉手稿與封面: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4.費邊社會主義 主張: 代表:英國的蕭伯納與魏勃夫婦。 反對階級鬥爭、研究社會實況。 以漸進溫和手段並透過選舉投票方式來解決問題、支持英國工黨(The Labour Party)的成立 。 代表:英國的蕭伯納與魏勃夫婦。
(一)19世紀的社會主義 4.費邊社會主義 94學測: 十九世紀時有些社會主義者思考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用選票爭取勞工階級利益、勞工階級組成政黨、培養社會改革人才等方法。這類主張屬於何種社會主義? (A)共產主義 (B)費邊社 (C)工團主義 (D)無政府主義
(二)社會主義的分裂 1.第一國際與第二國際 第一國際: 原名為「國際工人協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義、普四國工人代表在英國倫敦成立的團體,希望成為聯絡各國工人的機構。 在馬克思的指導下,國際工人協會漸漸以「科學的社會主義」指導整個組織的運作。在其宣揚下,參加的各國工人代表越來越多,不過也受到各國政府與資本家的聯合打壓。 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失敗。最後這個組織在1876年解散。
(二)社會主義的分裂 1.第一國際與第二國際 1866年9月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一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
(二)社會主義的分裂 1.第一國際與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 1889年,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再度風起雲湧,希望能夠聯合各國工人的力量,為勞工階級爭取權利。 德國社會民主黨、法國社會黨、英國工黨與其他各國的勞工政黨代表,在巴黎集會成立「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由恩格斯擔任主席。 相較於第一國際是各國工人代表的聯合組織,第二國際是各國工人政黨的聯合組織,最後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止。
(二)社會主義的分裂 2.社會民主派與社會革命派 社會主義分裂的背景: 由於工業革命在19世紀後期的西方建設有成,並未出現馬克思所預期的嚴重勞資衝突局勢,許多馬克思主義信徒開始覺得社會主義建設不必藉由工人的暴力革命達成,而可由民主立法的溫和手段促成。 這批「修正派」人士與堅持原始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對立,終於造成社會黨人的分裂,前者稱為「社會民主派」、後者稱為「社會革命派」。後來通稱的社會主義便是民主派的主張,而共產主義則是革命派的立場,俄國共產革命即是屬於後者的路線。
(二)社會主義的分裂 2.社會民主派與社會革命派 社會民主派與社會革命派的比較: 社會民主派 (Social Democrats) 社會革命派 (Social Revolutionaries) 手段 民主立法的溫和手段 暴力革命 派別 修正派 原始馬克思主義 主張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代表 各國社會黨或工黨 俄國共產革命與各國共黨
Tea Time
二、俄國大革命與共產蘇聯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1917年俄國發生兩次革命.mpg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背景: 在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下,俄國知識分子開始接觸西歐文化,認為俄國落後的原因與專制體制、農奴制度有關,因此19世紀前期曾經發動革命,意圖推翻專制政體與廢除農奴制度,革命雖然失敗,但已代表俄國正在思考其未來要如何發展。 1861年沙皇雖宣布廢除農奴制,但對大部分沒錢的農民來說依舊是不自由的。部份知識分子轉而接受馬克思主義,向城市工人宣傳革命思想,並煽動發起罷工活動。 尼古拉二世為為俄國的最後一位沙皇,由於個性保守,反對各種改革,並且鎮壓反對派、民主派與工會人士,所以又有「血腥尼古拉」的稱呼。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爆發: 結果: 俄國對外作戰屢屢失利。 宮中政治被皇后與寵臣把持。 長期的經濟衰退。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爆發: 俄國對外作戰屢屢失利。 宮中政治被皇后與寵臣把持。 長期的經濟衰退。 1917年3月,首都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工人罷工,最後演變為革命。 結果: 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Romanov Dynasty, 1613~1917)結束。 在民主派人士主導下,成立俄國臨時政府,由克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Керенский, 1881-1970)領導。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曆2月),聖彼得堡的工人率先發動罷工,最後演變成革命。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臨時政府的處境: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臨時政府的處境: 臨時政府宣布民主新政,但它並無實力控制俄國全境。且臨時政府並沒有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打算,俄國困境依舊。在民不聊生、民心思變的情形下,主張退出一次大戰與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聲勢越來越盛,社會主義的氣勢高漲,賦予左派勢力發展的空間。 當時,列寧已在德國的支持下潛回俄國,在俄國宣揚革命。雖然列寧在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初,表態支持臨時政府,但是其仍不斷發展勢力,等到後來得到軍隊、農人、工人的支持之後,開始拒絕加入臨時政府,造成當時俄國政治的分裂,最後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尼古拉二世與家人:尼古拉二世退位後,與其家族被臨時政府安置在西伯利亞。十月革命爆發後,尼古拉二世家族遭俄共軍隊於1918年殺害。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 列寧: 1900年-赴西歐宣傳革命事業,在德國創辦《火星報》(The Spark)。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 列寧: 1900年-赴西歐宣傳革命事業,在德國創辦《火星報》(The Spark)。 1905年-回國領導革命,失敗後再度流亡。 1917年-二月革命後,列寧由德軍安排回到俄國領導革命,呼籲退出一次大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 革命進展: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 革命進展: 列寧喊出「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爭取士兵、農民、工人的支持,煽動工農兵運動、建立地方蘇維埃(Cobet,會議)。提出「一切權力回歸蘇維埃」的主張,與臨時政府對抗。 列寧在得到社會黨人與工人團體支持後,於1917年7月在首都彼得格勒發動政變,由於支持者不多,所以這次政變很快地被臨時政府撲滅。 1917年11月,列寧直接率領武裝力量向臨時政府進攻,並且在軍隊的協助下逮捕了臨時政府官員。是為「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 98學測: 歷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運動都有一些響亮的口號,這些口號經常表露了參與革命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下列何者正確 ? (A)1688年的光榮革命:沒有代表,不納稅 (B)1776年的美國革命:自由、平等、博愛 (C)1789年法國大革命:民主、法治、人權 (D)1917年的俄國革命:和平、土地、麵包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列寧初期的舉措: 召開「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蘇維埃政府,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通過〈和平法令〉, 1918年3月與德國簽約,退出一戰。 頒布〈土地法令〉,廢除土地私有制度。 一黨專政-社會黨正名為共產黨,並禁絕其他政黨活動。 遷都莫斯科。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列寧初期的問題: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列寧初期的問題: 反對勢力-列寧的政府並未獲得大部分人民的支持,除了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外,國內其他黨派、地主富人、工商業者、宗教人士,乃至軍人領袖等,皆對其抱持敵意;而俄國的戰爭盟友協約國集團的英、法等國也不予支持。 三年內戰(1917~1920)-紅軍(蘇共)與白軍及波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外國聯軍交戰,最後紅軍獲勝。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由於戰亂與疾病、旱災,人民傷亡慘重;國家經濟幾乎崩潰,農業及工業產量銳減;同時出現大規模難民逃離俄國。 內容-放鬆社會主義式的控管,容許相當程度的資本主義作為。如廢除餘糧徵收,停止配給制度,放寬貿易限制,允許個體私營。 影響-雖使蘇聯的農工生產皆有改善。但也引發共產黨內部的分裂,贊成者(右傾思想)認為此法應進一步推動,以富國強兵;反對者(激進主張)認為此法違背社會主義理念,應即時停止。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新經濟政策:新貨幣的發行使得新經濟政策得以成功進行,左下圖為1924年的盧布(Ruble)銀幣,右下圖則為1979年為紀念新經濟政策所重新鑄造。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蘇聯的建立: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蘇聯的建立: 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聯」U.S.S.R.)成立,這個國家是以俄羅斯為首,加上其他14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是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也曾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 國號無俄羅斯(Russia)一詞,表示其不抱民族主義的立場,而有「天下一家」的雄心。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蘇聯的建立: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列寧時期 蘇聯的建立: 1924年蘇聯頒布憲法,這部憲法顯示蘇聯與美國一樣雖為聯邦制,但實為中央集權,地方(各共和國)得以自主之處僅是區域性的事務,而中央的事權控於一個委員會中,並無三權分立與制衡的體制,政府權力集中於少數的共產黨領袖。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史達林的崛起: 史達林的崛起是在三年內戰時期,他多次被列寧委派到最關鍵的地區,擊敗國內的反叛勢力,以及國外的干涉勢力,對列寧政權的鞏固有極大的貢獻,使得他的地位節節高升,影響力與日俱增。 1924年列寧過世後,史達林開始與托洛斯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 1879-1940)鬥爭,最後取得最高領導權。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史達林的掌權模式: 史達林在1928年掌權後,開始殘酷地消除政敵,建立起個人獨裁政權,此與列寧以個人才能贏得眾人支持的局面大不相同。3-2史達林時期.mpg 史達林雖然讓蘇聯脫胎換骨,但是蘇聯社會從上到下遭到徹底的整肅。此舉連史達林的女兒都不能認同,她在回憶錄中如此寫道: 「差不多每個家庭都遭到了清洗之厄,……每個家庭中都不敢說心裡話。……唯其如此他們才得以苟全性命,免遭池魚之殃……莫斯科的這些變幻多端的情緒喲!……從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不幸的國家,不幸的人民啊!他們獲得的不是答應給他們的自由,而是比沙皇的喜怒無常還糟糕的變幻莫測,而整個國家的命運不得不取決於這些 」。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不同年份的史達林照片: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一國社會主義: 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由一個國家發動,在各國同時進行、在世界範圍內完成,但並不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內建成而終結,是世界性的革命。 然而從1925年起,史達林卻主張「一國社會主義」的論點,這是因為在蘇聯爆發無產階級革命之後,雖然德國、匈牙利也出現無產階級革命,但是最後都以失敗收場,而且其他的工業先進國家,也沒有出現相呼應的無產階級革命,所以在面對馬克思主義受到質疑的時候,史達林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個國家之內先行達成的修正論點。 之後,史達林將蘇聯外交政策從對國外輸出革命,轉變為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地相處及進行貿易。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經濟建設~農業集體化: 史達林將小農經濟改造為大集體經濟,1928年底開始大力推動農業集體化。 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成立集體農莊,農民透過集體生活,共同享有土地使用權,以及生產工具。 農業集體化的影響,使得蘇聯沒有富農、小農,農民成為共同生產的勞動組合,不過也由於其集合式的耕種,以及高壓的法律規定,大大提升了蘇聯的農業機械化,讓蘇聯農業快速現代化。 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使農牧生產更有規劃與效率,由此政府得以控有龐大資本轉而建設工業。這個作法雖使農民損失慘重,但其扶持工業的成效確為驚人。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蘇聯政府的宣傳海報:簡潔有力地向人民來誇示集體農場的成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經濟建設~五年計畫: 目的-為增加蘇聯的農業與工業生產,以五年為期設定工作重點與預期目標。二次大戰之前,史達林推行的五年計畫有三次(1928~1932、1933~1937、1938~1942)。 實施-將國家生產所得不斷再行投資,以壯大工業實力,著重發展重工業(含國防工業)而輕忽民生工業,亦即犧牲個人而成就國家。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五年計畫的海報:批判地主、富農等八類人士。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經濟建設~五年計畫: 評價-以政府規劃的目標而言,五年計畫大致是成功的,雖然在品質方面未必良好,但至1930年代後期,蘇聯的重工業與交通運輸業卻有所改善;東部的開發也更積極有成。對於提升蘇聯工業實力,成效極快。然而人民雖疲於工作,卻未能合理享受其生產成果。 影響-至二次大戰爆發前夕,蘇聯已經超越英、法,成為僅次於美國與德國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國,這個成績的確令各國驚訝不已。而二次大戰中蘇聯展現了其強大的國力,與一次大戰時的狀況相比,有如天壤。是故共產主義對落後國家的吸引力因此大增,有利於「世界革命」的推動。 相較於西方國家深陷經濟大恐慌的泥淖,蘇聯卻能創造經濟奇蹟,史達林的神話也從而締造。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二)列寧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2.史達林時期 強制推行五年計畫:這是一幅1930年代的宣傳海報,表示史達林不顧各階層人士反對,強行推動五年計畫。
Tea Time
三、共產主義的擴張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1.西方國家的反共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1.西方國家的反共 馬克思主義的衝擊: 馬克思抱持國際主義而反對民族主義,倡導的是全世界工人的革命,以求推翻全世界的資產階級,〈共產黨宣言〉末句呼籲「全世界的無產階級人民團結吧!」便是此意。 共產革命因是世界性的運動,而為富裕的西方國家猜疑並排拒俄國共產政權,美、英、法等國皆恐蘇聯有「輸出革命」之舉。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1.西方國家的反共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1.西方國家的反共 一次戰後西方的反共: 西方在一次戰後扶持東歐國家,以建立一道阻擋蘇聯擴張的反共防線。 德、義等法西斯政權藉反共立場,以贏取上層人士與產業界的支持。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國際的建立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國際的建立 共產國際的成立: 成立-1919年,以蘇聯為基礎成立於莫斯科,又名「第三國際」。 任務-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統治,確立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作用-共產國際是統一的世界共產黨,各國共產黨都作為它的支部(如1921年的中共、1922年的日共),直接受其領導。 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產國際號召各國共產黨反對法西斯侵略。但隨著各國內部情況和國際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在得到各國共產黨的同意後,1943年6月,共產國際宣告解散。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國際的建立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國際的建立 93指考單選第24題: 某種政體揭櫫的理想是:階級、種族、貧富的分別都消失了,人人平等,社會形成一個沒有分別的大團體。這個政體是下列何者? (A)自由民主 (B)極權政體 (C)專制政體 (D)法治社會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國際的建立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國際的建立 1920年共產黨的宣傳畫:「列寧同志清理地球的垃圾」。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國際的建立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國際的建立 共產國際的發展困境: 無力推動世界革命-因國內動亂接踵而至,經濟衰敗,自顧不暇。 無法成為舉世的左派陣營領袖-因排斥溫和派,影響力大減。1923年歐洲各國的工會、社會主義政黨繼承第二國際的名稱,繼續透過議會與溫和路線,從事社會主義改革,並且與共產國際打對臺。 蘇聯霸權的工具-因蘇聯自居全世界的社會主義領導中心,使得許多左派人士深感共產國際只是蘇聯發展霸權的工具,因此不願擁護,也使共產國際的聲勢不如預期。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1.共產主義在東方的有限發展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1.共產主義在東方的有限發展 1920年「東方被壓迫民族會議」的召開: 背景-俄國向西方輸出革命、打擊資本主義既然無功,遂轉向東方鼓吹反帝國主義的另類世界革命。列寧宣揚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結果,這個說法頗得東方人民的支持與歡迎。 召開-1920年9月,共產國際在列寧的指示下召開東方被壓迫民族會議第一次大會,希望像威爾遜為東歐民族爭取民族自決一樣,藉此為東方民族高唱民族自決,甚至呼籲東方民族進行一場對「英國資本主義野獸」的鬥爭。 內容-反對民族壓迫,堅持民族自決權,支持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1.共產主義在東方的有限發展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1.共產主義在東方的有限發展 1920年「東方被壓迫民族會議」的召開: 結果-成立「東方各族人民宣傳與行動委員會」,負責協調各國共產革命的組織與活動,並且提供思想訓練、物質支援。 評價-激發民族仇恨以打擊帝國主義的作法,已嚴重扭曲世界革命的意義與國際主義的理想。亞洲地區的激進分子前往莫斯科學習,回國到處煽動反歐洲帝國主義的暴動,使亞洲情勢動盪不安。 影響-成果有限,僅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建立共產政權。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1.共產主義在東方的有限發展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1.共產主義在東方的有限發展 聯合陣線 : 1921年共產國際大會決議,各國共產黨可與其他黨派組成「聯合陣線」,以發展政治實力。如1924~1927年國民黨的「聯俄容共」。 代表共產國際對於純正的馬克思主義路線和共產革命,已不能絕對堅持。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2.共產主義的妥協 「一國社會主義」的暫時放棄世界革命。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2.共產主義的妥協 「一國社會主義」的暫時放棄世界革命。 1934年,蘇聯加入國聯以降低與西方陣營的敵對態勢,表示共產政權刻意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強調和平共處,但也隱藏其世界革命的動機。 共組「人民陣線」: 背景-1930年代起,歐洲法西斯勢力的擴張,造成社會黨人與共產黨人的不安,而蘇聯也急欲打破「紅色孤島」的窘境,所以透過共產國際的號召希望與歐洲各國的共產黨人、社會主義者與自由主義改革派人士結盟。 1935年成立「人民陣線」,最主要的行動綱領就是反法西斯主義。此舉代表共產勢力無力擴張,且須尋找盟友以自保。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2.共產主義的妥協 1939年8月〈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與影響: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2.共產主義的妥協 1939年8月〈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與影響: 德蘇兩國共同瓜分波蘭,並且蘇聯可以將波羅的海東岸國家納入其勢力範圍。 使德國無後顧之憂,避免兩面作戰的情形,因此在簽約後不久,隨即出兵波蘭,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蘇聯可爭取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並掌握寶貴時間以備戰,並使日本在國際上更加陷入孤立。 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損害了蘇聯與各國共產黨的威信,破壞了原先形成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蘇聯也失去世界革命的理想。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主義的妥協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主義的妥協 94學測: 右圖是有關希特勒與史達林關係的諷刺性漫畫。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中新郎結婚的目的為何? (A)化解俄國對德日反共公約的疑慮 (B)方便德國與東南歐獨裁政權合作 (C)壯大德國實力以嚇阻美國的干預 (D)免除德國東顧之憂以便對付英法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主義的妥協 (一)西方國家的反共與共產國際 2.共產主義的妥協 94學測: 右圖是有關希特勒與史達林關係的諷刺性漫畫。請回答下列問題: 兩人「結為連理」以後,對歐洲局勢造成什麼影響? (A)希特勒因此廢除凡爾賽和約 (B)希特勒乘機進占奧國與捷克 (C)德俄兩國進而協議瓜分波蘭 (D)英法對德轉而採取姑息政策
(二)共產主義發展的受挫 2.共產主義的妥協 1943年共產國際的解散:因共產國際並不受各國社會黨的認同和歡迎,同時為了向英美盟國示好,故解散之。 共產主義的變質:二戰後「冷戰」局面的形成,共產勢力大為擴展。但這種情形,與其說是共產革命的推展,不如說是蘇聯軍事強權的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