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代东方史 第一节 古代埃及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 第三节 古代波斯 第四节 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 第五节 古代印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06/06 e 2007 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7 年 12 月 数据来自《 2008 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 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Advertisements

00003-E-1 – December 2005 《 2005 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部分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 11 月 21 日 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第一讲 : §1.1~§1.3 数学起源与古希腊数学 §1.1 数学思想的萌芽. 古代巴比伦的数学.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古 代 埃 及.
第四章 古代印度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古印度” “天竺”或“身毒”.
第一章 两河流域文明.
世界三大宗教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姚灿城).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人类文明史已经有5千多年了,这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又有多少超出现代的文明等待我们去发掘……
第3课  古西亚文明.
本作品仅供教师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盈利,任何问题和建议,请致:
失落的帝国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古代印度 ——四大文明古国之三 21世纪教育网经纬社会思品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巴比伦 中国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第五章 古代希腊罗马史 第一节 古代希腊 第二节 古代罗马.
古代埃及 泉港一中 历史组 陈上合.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西方文明之源——希腊文明 邓.
古代西亚国家.
第 3 课 西方文明之源.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第四单元 世界古代史 第16课时 史前时期的人类与亚欧非古 代文明 第17课时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四章 上古印度 参考书目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二节 雅利安人的奴隶制城邦 第三节 孔雀帝国 第四节 上古印度文化 作业.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 世界古代史.
第十七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和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古代文明为什么产生在大河流域;对种姓制度的认识.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代印度.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1、人类的诞生及其进化。(原始社会) 2、四大文明古国与希腊罗马文明。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奴隶社会)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Chapter 3: Ancient Indian Law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上古希伯来文学 《圣经》 《次经》 《伪经》 《死海古卷》 《塔木德》 《希伯来圣经》(旧约)(39卷) 希伯来神话与犹太教规、民族伦理规范 1、律法书(托拉、摩西五经) : 希伯来神话与犹太教规、民族伦理规范 《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 《民数记》《申命记》 2、历史书: 出埃及回迦南后的复国历史.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两河流域.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第十章 方差分析.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第三节 常用外贸B2B平台简介 一、阿里巴巴 国际交易市场( 中国交易市场( 日本交易市场( 全球批发平台(
第六讲 “东方问题”、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扩大与完成
多元文化概論.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12 埃及的金字塔 ——苏教版第十一册 执教者:王尧尧.
历代志下.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第2课 大河流域— 人类文明的摇篮 黄石十四中 历史组.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外美术史 主讲:贺瀚.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五万人归回 犹大 巴比伦帝国 波斯帝国 希 被 掳 (1) 被 掳 (2) 被 掳 (3) 归 回 被掳70年 哈巴谷 俄巴底亚 耶利米
杀害伯利恒 四境婴孩。 大希律 ( BC) 亚基老 (4 BC - 6 AD) 犹太、撒玛利亚、以土买 (犹太人和外邦人各半) 特拉可尼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古代东方史 第一节 古代埃及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 第三节 古代波斯 第四节 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 第五节 古代印度

第一节 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文明的起源 二、从古王国到新王国 三、后期埃及 四、古代埃及文化

一、尼罗河文明的起源 1、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 1798年拿破仑的入侵。 ◎ 埃及学的奠基: 商伯良之象形文字。 马斯伯乐之考古发掘。 ◎ 马涅托(前300年)的《埃及史》 与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31王朝。

2、自然环境 ◎ 位置 利比亚沙漠、 努比亚沙漠、 阿拉伯沙漠、 地中海。 ◎ 交往通道 西奈半岛。 ◎ 天然的屏障与交往的障碍之双重作用。 ◎ 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性 与历史进程的相对连续性即非中断性。 区别于两河流域。 ◎ 干旱的气候与特定的水源。 ◎ 河谷与沙漠。 广袤的瀚海与绿色的丝带。 人烟稀少与人口稠密。 ◎ 上埃及与下埃及。 ◎ 尼罗河: 农业与纽带。

3、古代居民 ◎ 北非的土著与西亚的移民之混合群体; 前者属于含姆语系,后者属于塞姆语系。 ◎ 希腊罗马统治时期, 特别近代殖民主义时期, 印欧语系亦融入埃及。

4、史前文化 ◎ 旧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 ◎ 史前文化遗址 主要分布于上埃及, 包括巴达里、 阿姆拉和涅伽达。 ◎ 铜石并用文化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 农业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女性雕像和墓葬规模。 ◎ 铜石并用文化 阿姆拉文化。 即涅伽达文化Ⅰ。 前4000-3500年。 农业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雕像和墓葬的变化。 ◎ 分布于河谷之外的高地。 巴达里文化与阿姆拉文化的连续性。

5、尼罗河文明的萌芽 ——格尔塞文化即涅伽达文化Ⅱ ◎ 前3500-3100年。 ◎ 与巴达里文化、阿姆拉文化之间的非连续性。 外来文化即包含两河流域的文化风格。 推测与西亚移民有关。 ◎ 象形文字的出现。 ◎ 冶炼术的发明。 ◎ 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扩大至上埃及与下埃及。 ◎ 国家的雏形: 上埃及的涅伽达与希拉康波里。 王陵与墓葬的差异。 小国寡民。 古埃及人称之斯帕特; 古希腊人称之为为诺姆。 法老时代地方行政区州的原型。

5、早王朝 ◎ 第1-2王朝,前3100-2686年。 都于孟菲斯。 ◎ 第一王朝的美尼斯或纳尔迈。 兼并战争:下埃及和利比亚。 统治上下埃及的王冠。 ◎ 第二王朝的哈谢海姆。 统一的完成。 墓葬(马斯塔巴)的变化: 诸如规模的扩大、 陪葬内容的复杂, 反映分化的加剧、 权力的增长 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二、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法老的时代与僧侣的时代 ◎ 埃及作为整体的和独立的发展时期: 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 1、古王国 ◎ 第3-6王朝,前2686-2181年。 ◎ 都于孟菲斯。主神拉神。

◎ 法老统治的时代 法老与国家的同一性:法老是社稷江山的象征抑或朕即国家, 法老的圣谕即法律,国有经济即国有土地构成物质基础。 在传统社会,忠君与爱国往往被视作统一概念而不可分割, 现代人称之为“愚忠”。 19世纪起,埃及经历了国有土地私人化的进程。 国有土地私人化进程 的经济意义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治意义则在于 否定国王与国家的同一性, 进而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 和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中国明清时期的皇陵与极度膨胀的封建专制。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们智慧的象征”(教科书46)。 ◎ 古王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金字塔:现存约80座,位于吉萨。 常见的三大金字塔即胡夫金字塔、哈佛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源于早王朝时期的陵墓马斯塔巴。 首座是第三王朝法老乔赛尔之墓,阶梯状,6层,约60米,内设走廊和墓室。 第四王朝均为斜面角锥体, 其中胡夫金字塔高140余米,哈弗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高22米而长57米。 ◎ 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者与古代埃及的社会形态 何人建造?奴隶?民工?外星人? ◎ 金字塔与古王国时期的政治文化。 中国明清时期的皇陵与极度膨胀的封建专制。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们智慧的象征”(教科书46)。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在于,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埃及政治文化的浓缩, 如同紫禁城和明清皇陵之浓缩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如同白宫和国会山之浓缩美国现代的政治文化。

2、第一中间期 3、中王国 ◎ 第7-10王朝,前2181-2040年。 ◎ 人民起义? 特征是王权衰落,战乱频仍,经济凋敝。 目前详情知之甚少,不宜妄做结论。 3、中王国 ◎ 第11-12王朝,前2040-1786年。 ◎ 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 ◎ 基本特征: 生产逐渐恢复,私人经济扩大; 政治重心南移,贵族势力尤存; 离心倾向明显,法老权力衰微。

4、第二中间期 ◎ 第13-17王朝。 前1786-1567年。 ◎ 希克索斯人入侵下埃及, 建第15-16王朝。 希克索斯人意为“外族统治者”, 语言与阿摩列人相同, 从何而来尚无定论, 可能来自叙利亚。

5、新王国 ◎ 第18-20王朝,前1567-1085年。 ◎ 都于底比斯,进入青铜时代。

◎ 法老的扩张即走出埃及。 雅赫摩斯一世。 图特摩斯三世。 拉美西斯二世。 东北部的巴勒斯坦、叙利亚 以及南部的努比亚的征服。

◎ 新王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底比斯的神庙。 ◎ 僧侣势力的膨胀,左右政局。

◎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废黜诸神包括阿蒙在内,独尊阿吞神; 没收诸神庙的财产; 迁都阿马尔那,改御名为埃赫阿吞。 目的:排斥神庙影响和僧侣势力,强化王权。 实质在于宗教改革形式的政治斗争。 教俗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了改革的失败结局: 恢复原有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 僧侣势力进一步加强,法老地位衰微。

◎ 新王国后期的主要内容, 是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人之间的战争, 战场位于叙利亚地区。 决定性战役是卡迭什战役。 结局是两败俱伤。

三、后期埃及——古代尼罗河文明的衰落 1、铁器时代 2、外族入侵 利比亚人(22-24王朝)与努比亚人(25王朝)的统治。 波斯人(27、31王朝)的统治。 马其顿人的征服与希腊化时代→罗马人的统治。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埃及的阿拉伯化。 突厥人诸王朝的统治(阿尤布王朝与马木路克王朝)。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英国的殖民统治。 1952年革命与埃及的独立。

四、古代埃及文化 1、宗教: ◎ 崇拜对象: 小国寡民与诸多神灵的并存。 主神:太阳神即拉神/阿蒙神。 一神崇拜的尝试:太阳神即阿吞神。

◎ 宗教思想 灵魂不灭。 木乃伊。 金字塔。

2、文字 ◎ 象形文字之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 24个表意符号→22个腓尼基字母: 希腊字母与阿拉伯字母的源头。 纸草。

3、建筑:凝固的艺术 ◎ 孟菲斯附近的金字塔。

◎ 底比斯附近的巨型宗教建筑 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新王国时期 僧侣势力膨胀的浓缩 抑或物质体现。

4、科学 ◎ 天文学: 天文观测与星位的确定。 太阳历之3季12月365天:罗马朱里亚历、中世纪格里哥利历和公历的前身。 ◎ 数学:十进位。圆周率3.16。面积的计算公式。  ◎ 医学:木乃伊与外科学。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二、古巴比伦王国 三、亚述帝国 四、新巴比伦王国 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1、自然环境 ◎ 所谓两河流域,作为历史地理概念,特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相当于现在伊拉克,不包括上游地区,后者位于现在土耳其境内。 ◎ 所谓两河流域亦称美索不达米亚: 亚述与巴比伦;阿卡德与苏美尔。

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非规律性泛滥以及农业的非稳定性。 ◎ 气候干旱,河流构成主要的水源;河谷,灌溉农业。 尼罗河的规律性泛滥以及农业的稳定性 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非规律性泛滥以及农业的非稳定性。 ◎ 位置 天然屏障的缺乏与交往的非障碍性。 埃及的封闭性与两河流域的开放性。 农耕地区与游牧世界的并存与冲突。

2、古代居民 3、古代历史的重新发现 ◎ 首先在两河流域南部创造文明的苏美尔人: 苏美尔语属于非塞姆语系。 来源不详。来自中亚? ◎ 塞姆语系的分支 阿卡德人(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 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 3、古代历史的重新发现 ◎ 19世纪-20世纪初的考古活动: 遗址的发现: 亚述王宫与乌尔城。 楔型文字的泥版文书。 ◎ 德国人格罗芬特 译古波斯文。 英国人罗林生 译亚述文和巴比伦文。

4、苏美尔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 ◎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 (前4300-3500年) 公共墓地与墓葬的相似。 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制阶段。 出现最初的社会分化。

表明公共权力 借助于宗教的形式逐渐成熟, 文字符号的出现标志着 诸多社会群体之间交往的扩大。 ◎ 乌鲁克文化 (前3500-3100年) 社会分化明显。 神庙建筑的发展 表明公共权力 借助于宗教的形式逐渐成熟, 文字符号的出现标志着 诸多社会群体之间交往的扩大。

◎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 (前3100-2800年) 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 城邦成为两河流域 早期国家的历史形式。

◎ 早王朝时期 (前2800-2371年) 此处与埃及的斯帕特 抑或诺姆相似。 在两河流域南部, 苏美尔人 构成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势力。 城邦林立, 包括乌尔、乌鲁克、 乌玛、基什和拉伽什等。 最著名的统治者 是拉伽什的乌鲁卡基那。 此处与埃及的斯帕特 抑或诺姆相似。

◎ 苏美尔人城邦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权的影响。每个城邦都尊奉自己的神灵,神庙构成城邦建筑的核心内容,神庙地产规模庞大,僧侣作为城邦的首领主持祭祀和掌管神庙地产,具有广泛的影响,神庙地产与国有土地之间界限模糊,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浑然一体,是为突出特征。 原始民主制的遗存,导致苏美尔城邦的民主政治色彩;氏族部落血缘传统的延续,则是苏美尔城邦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所谓的王近似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首领,至于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此时尚无从谈起。 ◎ 苏美尔人的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般认为,苏美尔文明的辐射范围曾经达到尼罗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苏美尔文明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响。

5、阿卡德王国(铜石并用时代) ◎ 前2371年, 乌鲁卡基那的统治结束, 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 由苏美尔城邦时期 进入阿卡德王国时期。 ◎ 前2371-2191年。 ◎ 阿卡德人是塞姆人的一支, 貌似阿拉伯人。 ◎ 阿卡德语→亚述语与巴比伦语。 ◎ 萨尔贡: 发迹于基什城邦, 即位后建新都阿卡德城, 降服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 乌鲁克、拉伽什诸城邦, 统治两河流域南部即巴比伦尼亚地区。 ◎ 前2191年 亡于来自东北部山区的游牧群体库提人。

6、乌尔第三王朝(青铜时代) ◎ 前2113-2006年。 ◎ 阿卡德王国灭亡以后, 经过库提人的短暂统治, 苏美尔人再度成为 两河流域南部的统治者, 是为苏美尔人最后的复兴。 苏美尔人城邦乌尔 成为新的政治中心; 乌尔第三王朝 统治两河流域南部诸地, 可谓苏美尔人的帝国。 乌尔第三王朝最著名的 统治者是乌尔纳姆, 《乌尔纳姆法典》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 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摩利人。

二、古巴比伦王国 ◎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后, 苏美尔人 最终退出两河流域的政治舞台, 两河流域出现了许多 阿摩利人建立的城邦, 包括伊新、拉尔萨、马里、 埃什嫩那、巴比伦等。 ◎ 前1894-1595年。 ◎ 阿摩利人与前1894年巴比伦建城。

◎ 汉谟拉比(前1792-1750年) 征服诸多城邦,首次统一包括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在内的两河流域大部地区。 汉谟拉比时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广泛发展,王室经济发达, 君主政治达到较高的水平,国王成为统一国家的象征。 《汉谟拉比法典》石刻现存于巴黎的卢弗宫,是研究汉谟拉比时代的重要史料。 ◎ 前1595年亡于来自北方的赫梯人。 ◎ 此后数百年间,来自扎格罗斯山的加喜特人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政治势力。

三、亚述帝国 ◎ 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居民是亚述人。 亚述人的语言与阿卡德人的语言 同属塞姆语系的分支。

◎ 古亚述 前2500-1500年, 相当于两河流域南部的阿卡德城邦、 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以及埃及的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 城邦时代。 保留原始公有制 和原始民主制的浓厚色彩。

◎ 中亚述 前1400-1078年, 相当于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和赫梯帝国时期。 两河流域南部此时处于混乱状态, 主要政治势力是来自扎格罗斯山区的加喜特人, 加喜特人的语言和种族归属尚不清楚。 政治生活从城邦向王国过渡, 君主政治逐渐形成。

◎ 新亚述 前935-612年。 铁器时代。 扩张:叙利亚、乌拉尔图、巴比伦尼亚、埃兰、埃及。 统治两大文明发源地。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强制移民政策。

四、新巴比伦王国 ◎ 前626-539年。 ◎ 迦勒底人,亦属塞姆人的一支。 ◎ 疆域:巴比伦尼亚、叙利亚、 巴勒斯坦、腓尼基。

◎ 尼布甲尼撒二世: “巴比伦之囚”(前586年)。 巴比伦城的建设与“悬苑”。 ◎ 前539年亡于波斯人。

◎ 提问:埃及与两河流域的比较? ◎ 小结 (1)埃及:诺姆→统一国家; 两河流域:城邦→统一国家。 (2)埃及之统一国家 古王国(前2686-2181) →中王国(前2040-1786) →新王国(前1567-1085); 两河流域之统一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1595) →亚述帝国(前935-612) →新巴比伦王国(前626-539)。 (3)统一与分裂的更替。 (4)大河流域与灌溉农业。 (5)埃及之 相对单一的人口构成与历史传统; 两河流域之 相对多元的人口构成与历史传统。

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 文字 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 文学 《埃努玛·埃利什》。 《洪水的故事》。 《吉尔伽美什和阿伽》。 苏美尔人的传说, 至古巴比伦时期 逐渐形成文字。

◎ 科学 天文历法: 阴历,年分354天12月,8年3闰。 数学: 10进位与60进位,圆周率为3。 ◎ 艺术 建材的局限:粘土。 多级寺塔。 悬苑。

第三节 古代波斯 相关问题 一、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早期历史 二、阿黑门尼德王朝 三、安息王朝 四、萨珊王朝

相关问题 ◎ 公元前六世纪,大致在中国春秋时代末期,西亚地区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包括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在内的塞姆语系的诸多分支丧失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印欧语系的分支波斯人异军突起,登上古代文明世界的历史舞台,征服西亚和尼罗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与此同时,同属印欧语系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相继步入文明,创造了灿烂的地中海文明;印欧语系的另一分支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建立国家,佛教诞生。此后千余年间可谓印欧语系的时代,印欧语系的诸多分支几乎主宰了整个的古代文明世界(只有东亚抑或华夏地区除外)。公元五世纪以后,在欧洲大陆,印欧语系的分支日尔曼人和斯拉夫人逐渐步入文明时代,进而成为印欧世界的主宰力量。至公元七世纪,塞姆语系再度崛起,来自沙漠瀚海的阿拉伯人作为印欧语系的崭新力量,取代印欧语系的波斯人,成为西亚北非广大地区的统治民族。

一、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早期历史 ◎ 自然环境 扎格罗斯山与兴都库什山之间的位置与地貌。 ◎ 早期历史 前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前5000年的铜石并用文化→前3000年的青铜文化。

◎ 埃兰 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 前2700年建国。 首都是苏撒,遗址出土于19世纪中叶。 与两河流域之间的战争与交往。 前639年亡于亚述。 埃兰人的语言目前尚未解读, 属于何种语系尚不清楚。

◎ 米底 伊朗高原西北的里海南侧。 米底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 前700年建国, 一度臣属于亚述帝国。 前612年联合迦勒底人灭亡亚述帝国。 前550年亡于波斯。

二、阿黑门尼德王朝 ◎ 波斯人与米底人同属印欧语系。 前2000年,波斯人与米底人可能自北高加索山区移入伊朗高原。 米底人位于伊朗高原西北,波斯人位于伊朗高原西南。 ◎ 波斯人的兴起 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 前7-6世纪臣服米底;10个部落,其中6个农业部落,4个游牧部落。 前558年建国;前550年灭米底。

◎ 居鲁士 前546-529年。 扩张: 降服小亚的希腊诸城邦, 灭新巴比伦, 进攻中亚,败于马萨革泰人。

◎ 冈比西斯 扩张: 征服埃及,建立第27王朝。 前522年,波斯发生高墨达暴动, 冈比西斯班师回国,死于途中。

◎ 大流士 平定高墨达暴动后即位。 扩张: 印度河、中亚、色蕾斯。

改革: 行省制(20余)。 军区制(5个)。 贡赋与货币 (中央发行金币, 地方发行银币和铜币)、 驿政制。 建立新都 波斯波利斯 (帕塞波里斯, 设拉子附近)。 旨在克服 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势力, 强化君主政治。

◎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衰落 前492-449年 波斯希腊的战争; 前431-404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 波斯利用雅典 与斯巴达之间的矛盾, 而进行干预 直至恢复控制小亚细亚; 前334年马其顿人的东征 与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灭亡。

◎ 琐罗亚斯德教: 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希腊语,古波斯语为查拉图士特拉)。 经典《阿维斯塔》。 教义是二元论思想, 即阿胡拉·马茲达与阿里曼的对立; 世界末日前夕救世主的降临; 末日来临之际,阿胡拉·马自达战胜阿里曼, 并将阿里曼投入火狱; 此后是灵魂复活与末日审判。 由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仪式是火的崇拜, 故亦称拜火教或祆教。

◎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主要历史遗产 一是政府抑或统治制度, 即君主制、中央集权制、行省制和驿政制。 二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思想, 流行于西亚诸多地区,延续至今。

三、安息王朝 安息王朝与此前的阿黑门尼德王朝存在明显的联系性: 一方面,安息王朝与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建立者同属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 ◎ 前3世纪中叶,在阿尔萨息王朝即安息王朝兴起于伊朗高原。 安息王朝与此前的阿黑门尼德王朝存在明显的联系性: 一方面,安息王朝与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建立者同属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 两者具有亲缘关系; 另一方面,安息王朝与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统治皆开始于伊朗高原, 两者具有地域联系。 因此,可以说安息王朝与阿黑门尼德王朝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抑或安息王朝构成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历史延续, 直至其后称霸中东的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可谓历经千年之久。 教科书192-195页将波斯帝国等同于阿黑门尼德王朝, 而将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灭亡视作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 这种观点尚有商榷的余地。 ◎ 前247年-公元226年。 ◎ 丝绸之路。 ◎ 公元前2世纪,安息王朝与塞琉古王朝长期交战,争夺两河流域。 公元前1世纪开始,安息王朝与罗马人长期交战,继续争夺两河流域。

四、萨珊王朝 ◎ 226-651年。 萨珊王朝兴起于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 226年建国。 都于泰西封。 领有原属安息王朝的广大地区。 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 萨珊王朝的主要历史内容之一,是与拜占廷帝国长期交战, 两河流域与叙利亚是双方交战的主要场所。

◎ 7世纪初伊斯兰教 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以后, 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 大举入侵。 637年攻占首都泰西封。 651年萨珊王朝末代君主 逃亡途中死于中亚的木鹿。

第四节 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 一、赫梯 二、腓尼基 三、巴勒斯坦

一、赫梯 ◎ 位置:小亚东部。 ◎ 赫梯人的古代文明 曾经不为后人所知。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 西方人在小亚细亚的考古发掘, 包括赫梯城遗址 和大量的泥版文书残片, 使赫梯人的古代文明被重新发现。 多数研究者认为, 赫梯人的语言 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

◎ 前19世纪中叶建国, 领有地中海、黑海 与叙利亚之间的广大地区, 一度攻入两河流域, 攻陷巴比伦城。 16世纪后期铁列平当政时期, 君主制逐渐成熟。

◎ 前15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 是赫梯国家的鼎盛时期, 与埃及新王国争夺叙利亚。 前8世纪亡于亚述帝国。

二、腓尼基 ◎ 位置:黎巴嫩。 ◎ 腓尼基人(希腊)、 迦南人(自称)、 布匿人(罗马), 属于塞姆语系的分支。 诸多国家,无统一政权。 推罗、西顿、乌伽里特、毕布罗斯。 城市生活发达,贸易繁荣。

◎ 海上贸易 古代世界的商业民族。 前2000-1000年: 东地中海及黑海。 前1000-600年: 西地中海。 海外殖民与迦太基。

◎ 腓尼基文字 22个字母,辅音文字, 同阿拉伯语。 腓尼基文字是希腊/拉丁文字 和阿拉伯/希伯来文字的共同来源。 希腊人加入元音。

三、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地理概念。 希伯来:语言文化概念。 以色列:政治概念。 犹太:宗教概念。

◎ 目前所知巴勒斯坦的最早居民 是塞姆语系的一支迦南人。 前2000年后期抑或前1200年, 塞姆语系的另外一支希伯来人 移入巴勒斯坦, 从何而来尚不清楚, 据研究者推测可能来自 阿拉伯半岛(亚伯拉罕时代), 而据《圣经》的相关内容, 亚伯拉罕时代希伯来人自苏美尔地区迁至巴勒斯坦,后来其中一支移居埃及, 至摩西死后自埃及返回巴勒斯坦,均缺乏信史佐证。

情况或许如此: 希伯来人在亚伯拉罕时代生活在阿拉伯半岛, 后因饥荒而暂避于埃及, 至摩西时代由于不堪于法老的奴役, 而从埃及移入巴勒斯坦,征服迦南人。 耶和华的信仰始于摩西时代, 而共同崇拜耶和华 构成联系希伯来人各部落 进而形成联盟的纽带。

◎ 1200-1020年 士师(即军事首领)时代 12个部落, 传说源于希伯来人的祖先 雅各的12个儿子, 北称以色列,南称犹太。 ◎ 以色列人扫罗称王(前1020-1000年) →犹太人大卫称王(前1000-960年)并定都耶路撒冷 →大卫之子所罗门称王(前960-930年)。

◎ 所罗门之后,希伯来人发生分裂, 北方10个部落称以色列国,都于撒玛利亚, 南方2个部落继续拥戴所罗门之子而称犹太国,都于耶路撒冷。 以色列国于前721年亡于亚述, 希伯来人10个部落被强制移往各地,直至消失于同化之中。 犹太国于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 居民被囚禁于巴比伦,是为“巴比伦之囚”。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处于波斯帝国、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之下, 至7世纪中叶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

◎ 犹太教(1) 希伯来人最初信奉多神教即万物有灵论,崇拜山、石、泉、树, 其中主神称耶和华,属于区域性的最高神灵。 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人逐渐形成独尊耶和华的宗教思想, 进而将自身的拯救寄希望于耶和华,信奉灵魂复活、末日审判、天堂地狱, 耶和华随之发展为唯一的神灵。

◎ 犹太教(2) 犹太教经典是《塔纳赫》, 包括“摩西五经”(亦称律法书) 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以及“先知书”即约书亚记、士师记等, 后收录于《圣经》的旧约之中。 另一经典称《塔木德》,即犹太教法典。 犹太教尊奉摩西为先知, 其宗教信仰源于摩西传布的启示。 教义包括一神崇拜和上帝选民等内容, 宗教习俗之一是禁食猪肉。

◎ 希伯来人的主要历史遗产 是一神崇拜的宗教思想, 犹太教构成基督教的神学渊源。

第五节 古代印度 一、自然环境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五、种姓制度 六、婆罗门教 第五节 古代印度 一、自然环境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五、种姓制度 六、婆罗门教 七、佛教 八、古代印度文化

一、自然环境 南部与北部的差异 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 ◎ 位置与范围 喜马拉雅山南侧 抑或南亚次大陆。 ◎ 孤立性 东、西、南三面环海, 北面高山纵横, 只有西北部的开博尔山口 和博朗山口几处通道与外界相连; 类似于东亚而区别于中东。 ◎ 北部称印度斯坦, 介于喜马拉雅山与文迪亚山之间, 大河流域包括印度河、朱木拿河、 恒河,地势低平。 南部德干高原,气候干燥。 南部与北部的差异 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哈拉巴文明 ◎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印度河流域。 ◎ 时间 前2300-1750年。 ◎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印度河流域。 ◎ 时间 前2300-1750年。 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

◎ 性质 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 谷仓、农作物、农具。 定居性。 ◎ 哈拉巴文字 2000余件文物, 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

◎ 创造者 土著达罗毗荼人? 外来者苏美尔人? 外来者伊朗游牧民? ◎ 消失 自然灾害? 外族入侵? ◎ 社会性质的无从确定。

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 雅利安人的到来 南俄草原→中亚→印度, 属于印欧语系。

◎ 吠陀时代 文献: 经典之“梨俱吠陀”(诗篇)、 “沙摩吠陀”(圣歌)、 “耶柔吠陀”(经文)、 “阿闼婆吠陀”(咒语) 史诗之《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 ◎ 前1400-600年。 婆罗门教经典《吠陀》: 梨俱吠陀、 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

◎ 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 前1400-900年。 印度河流域。 游牧→农业。 铁器时代。 雅利安人分为9个部落,部落称“贾纳”; 部落之下是村社,称“哥罗摩”。 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 ◎ 后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前900-600年。 印度河→恒河流域。 国家雏形。

◎ 列国时代 前600-400年。 亦称早期佛教时代。 中心东移恒河流域, 可能与波斯帝国入侵印度河流域 而形成的压力有关。 诸国并立, 佛经之所谓16国, 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

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1、孔雀王朝 ◎ 列国时代之后,印度经历了 摩揭陀在恒河流域的霸权时期。 马其顿东征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后, 印度进入孔雀王朝时期。 ◎ 前324-187年, 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西汉初年。 ◎ 阿育王(前269-232年) 南征德干高原,统治庞大的帝国。 改奉佛教,宣扬容忍和非暴力原则, 其实质在于统治者奉行暴力 与被统治者遵循非暴力原则的双重标准。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陷入分裂。

2、贵霜帝国 ◎ 公元1-5世纪。 ◎ 匈奴人的西迁。 大月氏人的迁徙: 河西走廊→中亚, 由游牧转入定居, 分5个部落。 ◎ 一世纪初, 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立国, 是为贵霜王朝, 领有中亚的巴克特里亚。 ◎ 一世纪中叶, 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 一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 都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 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 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五、种姓制度 ◎ 起源 征服与种族的对立。 早期吠陀时代。 ◎ 演变 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 (早期吠陀时代肤色的差异)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后期吠陀时代的诸多差异) →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荼罗)。 (孔雀王朝)

◎ 相关问题: 种族差异。 经济地位。 宗教生活。 法律身份。 ◎ 种姓的差异: 居住/婚姻/职业。 高级种姓为保持纯洁而不接受低级种姓的“不洁”的食物。 对于四种姓而言, 贱民则是极度污秽的“不可接触者”。 据《佛本生经》,婆罗门种姓一人在旅行时因饥饿难忍而接受贱民的食物, 后悔恨而死。 ◎ 相关问题: 种族差异。 经济地位。 宗教生活。 法律身份。

◎ 妇女地位的低下亦普遍存在于传统社会, 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而达到极端的程度。 妇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和丈夫; 所谓童婚的目的在于 保证避免妇女在婚前可能出现的不贞; 丈夫先于妻子死去被视作妻子罪孽所致, 故不可再婚而只能选择自焚。 ◎ 人的贵贱尊卑之分 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 如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在于借助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化。

六、婆罗门教 ◎ 雅利安人最初信仰多神教,但无偶像和庙宇, 主要表现为献祭。(早期的宗教大都如此)。 神灵包括后来婆罗门教中的梵天、毗湿奴、因陀罗。 ◎ 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确立于后期吠陀时代。 ◎ 经典:《吠陀》。

◎ 多神崇拜 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毁灭之神; 典型化身是“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 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 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

◎ 作为《吠陀》中最深奥的内容,所谓的“吠檀多”亦称“奥义书”, 即古代婆罗门教仙人的教诲,主要涉及世界的本原与人生的终极目的。 “吠檀多”包括如下的宗教观念: 梵天是世界的绝对灵魂; 物质世界的虚幻性; 灵魂的轮回转世; 梵我同一与摆脱轮回; 苦难存在于物质层面, 灵魂的升华是摆脱苦难的途径; 个人的灵魂来源于梵天, 最终将回归梵天,是为涅槃的境界。

◎ 婆罗门教没有系统的宗教思想、完整的教义和划一的教堂, 亦无正统信条与非正统信条的区分。 ◎ 婆罗门教的基本信仰是摆脱轮回, 直至与梵天同在, 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宗教活动的核心内容是 祭祀/苦行/布施的三位一体。 宗教习俗包括 遵守种姓的划分和不杀牛。

◎ 业力轮回: 造业(行为) →轮回(升迁) →达摩(规范) →梵我一致(终极境界)。 ◎ 种姓制度的神化: 梵天之口造婆罗门、 手造刹帝利、 腿造吠舍、 脚造首陀罗。

七、佛教 ◎ 背景: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 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 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抑或思潮, 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 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6年), 尼泊尔,刹帝利种姓, 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

“佛教主张的平等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一方面,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现实而反作用于社会现实; ◎ 特点 人生多苦: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 所求不得。 众生平等:种姓的差异 来源于职业的不同, 而无贵贱尊卑之分。 ◎ 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 相关评述 “虚无飘渺”、“空头支票”、“麻醉人们”、 “佛教主张的平等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一方面,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现实而反作用于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贫富的差异和阶级的对抗是文明社会赖以存在的历史基础, 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倡导平等则属虚无飘渺的空想,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历史例证不胜枚举,人民公社之一大二公的教训可谓典型。 佛教则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 婆罗门教 之轮回转世思想的继承。 ◎ 演变 释迦牟尼死后不久, 诸多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大会。 百年之后, 诸地长老举行第二次结集大会。 由于意见不一,形成门户派系。 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大会, 确定佛教的基本教义 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佛教取得国教的地位。

◎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之不拜偶像与大乘佛教之相信神的不同化身与崇拜偶像。 小乘佛教之强调自我修行和众生自救与大乘佛教之救人抑或兼度。 目前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大乘佛教分布于尼泊尔和东亚(包括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 ◎ 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

八、古代印度文化 ◎ 宗教社会与宗教文化 印度可谓宗教盛行的国度, 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 ◎ 文字 ◎ 宗教社会与宗教文化 印度可谓宗教盛行的国度, 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 ◎ 文字 哈拉巴文字。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 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 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

◎ 文学:宗教文学 《吠陀》。 《摩诃婆罗多》: 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 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 《佛本生经》: 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

◎ 艺术:宗教艺术 佛塔称“窣堵波”,供奉佛祖遗骨之处。 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 阿旃陀石窟, 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 ◎ 科学: 数字符号0-9的创造, 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