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集機構感染控制措施指引 疾病管制局感染控制組制訂 疾病管制局感染控制組修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五脏六腑话养生 董飞侠 医学博士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生导师 副主任中医师 美国贝勒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Advertisements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Infections) 疾病管制局
104年護理機構感染管制查核作業說明會 疾病管制署 2015/3.
群突發.
緊急應變措施 H5N1流感防治教育訓練 感染管制委員會
長庚紀念醫院 林口醫學中心 感染管制組 邱月璧
疥瘡.
香港常見的傳染病 4C 9 江淑芳.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 業務簡報 單位:疾病管制科 報告人:王維芳.
全波長多功能微量盤式分析儀暨 冷螢光數位影像分析系統教育訓練 (需完成儀器說明與實機操作兩項訓練方可使用) 報名網址:
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系列讲座 强化企业信用管理 提高核心竞争力 广东省信用管理师协会执行会长 陈 文
精神專科感染管制及護理措施 主講者:吳夜珊 感控師 尊重、關懷、守護、落實.
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麗嬋
行銷研究 單元三 次級資料的蒐集.
諮商技巧與實務研討 主講人:蔡佩潔臨床心理師 .
按開憂鬱症的結 ---穴位玄機妙用 溫嬪容 醫師.
面試甄試準備要領 魯真 中興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洗手與隔離防護措施 吳宜珊 護理長.
傳染性防治與放射作業 感管措施 東元綜合醫院 吳秀卿感染管制師
第四章 蛇 重点: 1. 蛇人工养殖的场地设计。 2. 蛇人工孵化。. 第四章 蛇 重点: 1. 蛇人工养殖的场地设计。 2. 蛇人工孵化。
城区西北片区集中供热扩容工程 供热管理科 宋健敏.
2016年5月5日 WHO手部衛生活動主題 手部衛生與手術安全
可怕的 腸病毒 黃彥云
肺結核介紹與接觸者追蹤機制 主講者: 感控護理師.
史達林 費雯麗 蕭邦 勞倫斯 肺結核及 咳嗽禮儀 莫札特 雪萊 濟慈 葛利格.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建議
病 毒 性 肝 炎.
即 時 看 板 防疫小叮嚀~進入病毒性腸胃炎流行季節,請注意勤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 國內病毒性腸胃炎疫情概況 全球諾羅病毒疫情概況
即 時 看 板 防疫小叮嚀~進入病毒性腸胃炎流行季節,請注意勤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 國內病毒性腸胃炎疫情概況 全球病毒性腸胃炎疫情概況
即 時 看 板 防疫小叮嚀~進入病毒性腸胃炎流行季節,請注意勤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 國內病毒性腸胃炎疫情概況 全球病毒性腸胃炎疫情概況
傷 仲 永 王安石 S 孫子潔.
垃圾食品與肥胖的關係 敏盛綜合醫院 陳美月 營養師.
建造執照申請流程 附件7 收件 查核協檢項目? 不收件 協審 行政審查 決行 起造人 建築師
感染管制之防護措施 署立台北醫院 感控室 柯政欽 醫師 5/18/2008.
傳染性疾病防護 感管護理師/劉秀屏 101/08/09.
勞委會乙級證照項目(環境與安衛相關科系)
DONNING & REMOVING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for SARS
主題:細菌染色觀察法 組別:第四組 組員: 許閎茗499H0016 鄭昆皇499H0017 陳德宇499H0018 薛采晴499H0019
SARS臨床護理實務 台大醫院 護理部 黃月嬌 督導長.
商業實務報告 第三組 指導老師:林淑惠 柯宜廷 許家喬 顏妙玲
性傳染病問答比賽.
2.護理長及各單位主管擔任各單位監測咳嗽負責人 查核方式
住宅部門能源消費及節能意識之性別差異分析
主講者:吳夜珊 急性病房護理長兼任感控師 日 期:96年6月29日
人口密集機構感染控制措施指引 主講者:張淑華
常見的傳染病.
餐飲管理經營 – 單元五 餐 飲 安 全 衛 生 李宜玲 unit5餐飲安全衛生.
班級:車輛三乙 學號: 學生:王章嘉 指導老師:吳宗霖老師
甲、乙類大客車 車輛型式安全審驗或底盤車型式登錄 審驗補充作業規定說明 103年2月13日
群 突 發 處 理 主講人:黃宜玟感控師 林新醫院感染科
「簡易水土保持申報書」 內容及送審流程之探討
諾羅病毒(NOROVIRUS).
Diabete.
國際資訊安全標準ISO 27001之網路架構設計 –以國網中心為例探討風險管理
諾羅病毒 成員:陳姿菁 梁閔翔 許寧靜.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第三組 指導老師:林淑惠老師 組員: 柯宜廷 許家喬 顏妙玲 蔡佳君
手部衛生 (Hand hygiene).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動物實驗組 訓練課程 (二) 報告者:王意菁.
H1N1新型流感(Swine Influenza A (H1N1))
醫師交班作業查核結果 報告日期:107年3月19日 報告者:林建志 醫師.
Influenza Virus H1N1甲型流感.
自殺防治網絡轉介自殺風險個案通報流程 社政、教育、勞政、警政、消防….等 自殺防治網絡人員發現自殺風險個案 (註1、註2) 自殺威脅者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簡報內容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 疾病管制局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105年教育部熱血老師翻轉學生「教育愛」座談會
抽氣櫃 實驗桌 實驗桌 實驗桌 濕蝕刻室 抽氣櫃 生醫實驗室 光學實驗室 電子實驗室 電子儀器桌 光學桌 光學桌 冰箱 衣架 鞋櫃 OVEN
2019年度2-3月 全院性呼吸治療照護品質 呼吸治療科 黃靜芝 組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人口密集機構感染控制措施指引 疾病管制局感染控制組制訂93.10.07 疾病管制局感染控制組修訂93.11.29 疾病管制局感染控制組修訂94.03.24 疾病管制局第五組 修訂95.06.06 疾病管制局第五組 修訂98.08.11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首頁>防疫專區>院內感染>醫療(事)機構感控措施指引

適用對象 人口密集機構內之住民及工作人員(含流動工作人員),含: 老人福利機構 長期照顧機構:長期照護型、養護型、失智照顧型 安養機構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 精神復健機構 榮民之家 兒童、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 矯正機關 因機構類型及住民特性迥異,各機構對於指引的運用,仍需依實際之可行性與適用性,修訂內化為適合單位所需之作業程序 凡長期照顧機構或安養機構等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精神復健機構、榮民之家、以及兒童、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矯正機關等人口密集機構內之住民及工作人員(含流動工作人員)。惟因不同類型的人口密集機構所收治之住民特性迥異,且各機構之設備及其醫療人力資源亦存有極大的差異,所以各機構對於指引的運用,仍需依實際之可行性與適用性,修訂內化為適合單位所需之作業程序。

人口密集機構特性 它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環境 入住機構內的住民可能存有潛在性疾病 與急性照護機構相較: 通常缺乏感染症診斷能力 較多的群體互動 住民和護理人員的比例高 通常缺乏感染症診斷能力 病程的記錄常常缺乏 一、可提供病患大量的全天侯的照護,是為家庭與醫療院所的中間橋樑。 二、(如:免疫功能低下、器官功能不佳、活動力限制、認知功能損壞、個人衛生維持能力減低和對治療需求,均增加了病患對感染的感受性。 三、例如:群體活動、團體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及群體床閑等,均使在慢性照護機構的病患比在家中獨自活動的病患多了獲得感染和傳播的危險因子。環境提供了許多疾病及感染的傳播機會,特別是在活動的聚集、專業和非專業的助理等照護人員普遍不足時。 四、應做的護理工作繁重,且各種資源遠比照顧急性病人的醫院少。缺乏全職的感染控制工作者,許多工作人員沒有受過正式的感染控制訓練。 五、缺乏像白血球計數、革蘭氏染色、細菌培養和胸部X光等等設備對診斷感染症重要而簡單的檢驗。 六、給付方式:因保險制度的限制,不常作微生物培養且需將檢體送至外面的實驗室檢驗,使報告結果傳達慢且資料品質不可靠,結果判讀可能是錯誤的。 七、缺乏洗手及空調設備。 八、醫師對病程的記錄常常缺乏,故主要依靠的是護理人員對病情的觀察及臨床表徵來判斷。此外,長期照護在護理機構如同住民的家,是他們長期居住的地方,所以舒適與感染管制措施必須達到平衡,故在急性照護醫院所發展的院內感染定義,並不適用於長期照護機構。

指引目的 預防機構內感染 及早發現機構內發生感染群聚事件 妥適處理 採取必要感染管制措施

感染監測 感染監測由機構內受過感染管制訓練的醫師負責偵測、診斷及治療機構內感染之個案,由受過感染管制訓練之護理人員負責監測並採取必要之感染管制措施 辦理護理人員及住民服務員感染管制相關教育訓練 規劃獨立或隔離空間,供發燒個案或有疑似感染傳染病的住民暫留觀察使用。

人員管理-工作人員 健康管理: 任用前需作健康檢查;不可有任何接觸性或呼吸道之活動性傳染性疾病,如:開放性肺結核、疥瘡、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寄生蟲感染等疾病,應隔離治療或採取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至無傳染他人之虞(桿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須附檢驗陰性書面報告)等,並備有記錄。 每年需作胸部X光檢查。 若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等傳染性疾病徵兆之工作人員應主動向單位主管報告、戴口罩,並採取適當的治療及防護措施,有傳染之虞者應安排休假、治療,至無傳染性時方可恢復上班。

人員管理—工作人員 工作規範: 照護住民時應著工作服 遵守洗手的時機與原則 正確使用手套 執行各項侵入性治療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 工友清洗物品時需戴上手套 預防針扎:使用後的針頭不須回套,直接置入耐穿刺之針頭收集容器,以減少扎傷的機會 規劃、訂定集體發燒處理流程及群聚處理流程,並確認每位工作同仁熟知,並定期演練。

人員管理—住民 入住時需作健康評估: 入住時應有X光檢驗報告,如正在使用抗肺結核藥物治療者,則需有最近兩個月內3次痰塗片陰性的檢驗報告。 新進住民入院前一週內提供桿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及寄生蟲感染檢驗陰性等書面報告。桿菌性痢疾未提出書面報告者,得安排區隔一週,觀察有無腸道傳染病疑似症狀,經確認無虞後,始能進住一般住(病)房。 不宜收具有接觸性或呼吸道之活動性傳染性疾病個案,若需收治,宜採取適當隔離防護措施。 如患有必須隔離治療之傳染性疾病,應先收住於適當房間,必要時得轉至其他醫院治療。 必要時應請合約醫療機構定期實施胸部X光檢查。

人員管理—住民 入住時需作健康評估: 幼童應完成各項常規疫苗之接種,成年住民建議接受下列疫苗注射:流感(每年注射)、A型肝炎、B型肝炎、肺炎鏈球菌 發現法定傳染病,應主動通知轄區衛生主管機關,並立即採取隔離措施及作必要之採檢 如有需送醫治療或轉送其他機構照護之住民,辦理轉診作業時應明確告知載運住民之工作人員與將收治之醫院/機構,提醒其採行適當的防護措施,避免交互感染發生。 住民之外出應做成紀錄,並將紀錄保存。每週至少測量體溫一次,當所屬轄區社區或機構內出現群聚時,應每日測量

人員管理—訪客 訂有陪病及探病管理規範。 進入探視住民前後均應洗手。 應避免孕婦、幼兒及罹患傳染性疾病患者探訪。 訪客應做成紀錄,並將紀錄保存。

疑似群聚感染事件之處理 依「人口密集機構傳染病監視作業」相關規定辦理通報http://issap.cdc.gov.tw/ 發現疑似傳染病群聚事件時,應立即通報轄區衛生主管機關,並辦理以下處置 將疑似個案安排就醫,或移至獨立或隔離空間,啟動必要的感染防護措施及動線管制。 對疑似受到傳染性物質污染的區域及物品,採取適當的清潔消毒措施。 收集全體住民、工作人員名單(含:醫護人員、呼吸治療人員、住民服務員、清潔工及流動工作人員),實施初步的疫情調查,確認群聚的主要症狀及影響的範圍。 遵照衛生主管機關之指示,依據疑似感染的部位、疑似個案的分布,採集適當的人員與環境檢體送驗。

環境清潔與消毒建議 地板 護理站 公用廁所及浴室 病床及床旁桌椅 會客室 器械處理槽 污物間 儲藏室 洗手檯 清潔用具 500 ppm漂白水即0.05﹪濃度,市售漂白水5.25﹪稀釋100倍。 可用於各種環境區域污染之消毒。 100 ppm漂白水即0.01﹪濃度,市售漂白水5.25﹪稀釋500倍。

環境清潔與消毒建議 地板: 護理站: 應保持地板清潔,避免以掃帚掃地揚起灰塵。 桌面應保持整潔。 遭血液或體液污染應立即以500 ppm漂白水擦拭乾淨。 應有足夠的洗手設備、消毒性洗手劑、消毒液。 護理站應規劃為“清潔區”。工作人員未經脫除手套、洗手及脫除隔離衣(或罩袍)不得進入清潔區。 應與更衣室、用餐地點、污物處理室作適當的區隔,降低交互感染風險。

環境清潔與消毒建議 公用廁所及浴室: 病床及床旁桌椅: 隨時保持廁所之清潔,每日定期清潔並有紀錄。 若沾有血液、引流物、體液等,則以500 ppm漂白水隨時擦洗。 病床及床旁桌椅: 每天以清潔液或清水擦拭。 若沾有血跡、引流物、體液等,則以500 ppm漂白水隨時擦洗。 個案轉出或出院時,病床及床旁桌徹底的使用500 ppm漂白水清潔。

環境清潔與消毒建議 會客室: 器械處理槽: 污物間 每天以清潔液或清水擦拭桌椅。 隨時保持環境整齊清潔。 器械清洗後需以500 ppm之漂白水消毒器械處理槽。 隨時保持處理槽周邊之台面的清潔及乾燥。 污物間 隨時保持清潔及檯面之乾燥。 污物桶應加蓋並作適當的分類。

環境清潔與消毒建議 儲藏室: 洗手檯: 清潔用具: 隨時保持置物櫥櫃及檯面之清潔乾燥。 儲藏室應與污物室作適當的區隔。 隨時保持清潔及檯面之乾燥。 清潔用具: 清潔區與污染區之清潔用具應分開使用。 洗器械用之水桶與清洗拖把等之水桶分開。 清潔用具使用後,經洗淨消毒後,置於固定之位置晾乾。

器材及物品 醫療用品 換藥車 儀器 衣物及布單 其他器材

器材及物品 醫療用品 無菌物品應存放於清潔乾燥處並依有效日期排定使用順序,過期未用則須重新滅菌方可使用。 可重覆使用之醫材用後應先清洗再滅菌處理。 清潔物品與污染物品應分開放置且有明顯區隔。 依規定進行滅菌鍋之滅菌品質監測作業。

器材及物品 換藥車 換藥車應每日整理並檢視車上無菌敷料及器械之有效期限,若有過期應丟棄或重新滅菌處理。 無菌敷料罐、泡鑷罐應定期更換、滅菌。泡鑷罐內不須放置任何消毒液。 取用換藥車上敷料罐內之無菌敷料須以無菌鑷子夾取。 換藥車上之無菌物品若有污染,應即丟棄或經滅菌處理後方可使用。 取出而未用完之敷料,不可再放回無菌敷料罐內。 已倒出而未用完之無菌溶液,不可再倒回原溶液瓶中。 換藥車上應備有蓋之感染性垃圾桶並定期清理。

器材及物品 儀器 經常檢查並維持儀器表面的清潔乾燥。 用過之儀器或傳導線應以75%酒精或500 ppm漂白水等適當之消毒劑消毒後,方可供其他住民使用。 若遭血液、體液、引流液或大量嘔吐物污染時,應立即以500 ppm漂白水消毒擦拭。 侵入性醫療儀器之處理依相關規定辦理(如本署藥政處醫療器材使用規定、本局侵入性醫療作業感染管制準則)。

器材及物品 衣物及布單 有髒污應隨時更換。 污染之衣物及布單應置於污衣車內。 遭傳染性物質污染之衣物及布單應另行裝袋、封口,並標示「感染物品」再送洗衣房。 避免使用更換下之衣物、被單、包布代替拖把或抹布,擦拭地面或桌面。

器材及物品 其他器材 聽診器:每次使用前、後以75%酒精擦拭。 灌食用具:不同個案間不宜共用,並應經常維持清潔乾燥。灌食住民應主動監測紀錄個案消化及排泄狀況,腹瀉個案應採取立即的腸胃道感染防護措施。 便盆、尿壺:不同個案間不宜共用,並應經常維持清潔乾燥。用後須經消毒方可供其他患者使用。 推車、推床、輪椅和點滴架:應隨時保持清潔,有污染之虞時應以100 ppm漂白水擦拭。推床用床罩、被單應定期更換,如有髒污或疑似感染個案使用後應即更換。 空調應定期維護及濾網、出風口之清潔。 廢棄物處理:依廢棄物分類處理規定辦理。 個人防護器具:依院感控制之需,儲備足量之防疫物資。

防護措施介紹 標準防護措施 空氣傳染防護措施 接觸傳染防護措施 飛沬傳染防護措施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首頁>防疫專區>院內感染>醫療(事)機構感控措施指引

標準防護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 標準防護(Standard precaution)取代全面防護 (universal precaution) 洗手 (脫除手套後、照護不同病患之間 ) 手套(接觸血液 、體液 、分泌物 、引流物 (不包括汗液) 、 粘膜、不完整皮膚) 口罩、眼罩、面罩 隔離衣 病患照護設備 環境控制 被服 職業安全及血液感染控制 病患安置

空氣傳染防護措施 疾病:如肺核結、水痘… 防護措施: 標準防護措施 個人單獨負壓隔離病室 (6-12 times/hr exchanges) 個人呼吸防護具(至少為高分子口罩) 隔離衣 手套

飛沬傳染防護措施 疾病:Invasiv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meningococcal disease 、 influenza… 防護措施 標準防護措施 單獨病室 口罩 病患轉送 –減少運送過程中飛沬傳播

接觸傳染防護措施 疾病: 疥瘡、尖性濕疣…. 防護措施 標準防護措施 病患照護設備 手套、洗手 隔離衣 病患轉送

PPE 使用建議表(2007/06/27)疾病管制局醫院感染控制諮詢委員會審查通過

③任何時間對所有病患而言,標準防護措施是最基本的防備措施。 ①引發飛沫微粒(aerosol)產生的治療措施過程中會製造出不同大小的飛沫微粒(aerosol)。包括:氣管插管、引發氣霧或噴霧治療、誘發痰液的採檢、支氣管鏡檢查、呼吸道痰液的抽吸、氣管造口護理、胸腔物理治療、鼻咽抽吸技術、正壓呼吸器面罩(例如:BiPA,CPAP)、高頻震盪式呼吸器以及死後肺組織的切除。 ②可能情況下,應於通風良好(換氣率≧每小時12次)的病房、邊間或其他有最少人員在場的單人病房內執行引發飛沫微粒(aerosol)產生的治療措施。個人防護裝備應該覆蓋軀幹、手臂、手以及眼睛、鼻子及嘴巴。 ③任何時間對所有病患而言,標準防護措施是最基本的防備措施。 ④手套穿脫標準應與標準防護措施一致。若手套需求超過供應,應優先使用於接觸血液和體液(清潔手套)及無菌的區域(無菌手套)。 ⑤在清潔過程中,應穿戴手套、隔離衣或圍裙。 ⑥如果預期會被血液或其它體液飛濺到,卻無防水隔離衣可使用時,應於隔離衣外穿著防水圍裙。 ⑦如果高效過濾口罩有限,應避免執行會引發飛沫微粒(aerosol)產生的治療措施。 ⑧如果可能,近距離接觸病患時(小於1公尺),應使用護目裝備。 ⑨當病患離開隔離病房/區域時,病患應配戴外科手術口罩(如果病患可以忍受)。

使用正確的個人防護裝備以降低感染的危險 手套(非無菌) 隔離衣 保護性的眼罩或護目鏡 髮帽(用於高危險情況) 口罩(外科口罩) 口罩(高效過濾口罩)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