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 疾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报告人:李琼芬 报告时间:15分钟
培训目的 掌握、熟悉 地震灾区疾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内容
疾病监测 目的 掌握灾区传染病疫情态势,为灾后防病工作提供依据 及时发现灾区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 及时发现传染病爆发疫情苗头 传染病流行预测 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
疾病监测 地震灾区疾病监测的类型 病例监测 症状监测
疾病监测 病例监测内容 依托现有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监测直报系统,对法定传染病进行监测 根据灾区历史疫情特点,关注重点为急性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肝、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疟疾、鼠疫、登革热、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炭疽、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疹、流感等
疾病监测 病例监测-报告时限 按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要求 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到医疗机构、各临时医疗点或监测点进行指导检查。 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鼠疫、霍乱、肺炭疽、SARS、脊灰,以最快捷的方式报告,不超过2小时 其他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 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到医疗机构、各临时医疗点或监测点进行指导检查。
疾病监测 症状监测-目的 关口前移,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例及传染病爆发苗头 症状→病例→集聚疫情→爆发
疾病监测 症状监测-程序 设立监测点(灾区各医疗机构,临时医疗点或监测点) 确定监测的症状/和临床症候群 确定报告人和报告方式 确定报告内容和报告时限 数据的汇总分析 资料的上报
疾病监测 症状监测内容 报告内容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发热伴出疹、腹泻(水样便、脓血便或血样便)、急性黄疸、脑炎或脑膜炎、其他发热性疾病、食物中毒。其中: 发热指体温高于38℃ 呼吸道症状包括咽痛、咳嗽等 脑炎或脑膜炎指出现惊撅、抽搐、喷射性呕 吐、颈项强直等 食物中毒指怀疑与食品相关的恶心、呕吐、腹泻、急性面容等 根据地震灾区疾病发生特点和其他因素,适当增加监测内容,如:犬伤,饮用水源及居住区域蚊、蝇、鼠密度等
疾病监测 症状监测报告时限 报告时限 实行日报告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如各监测点每天12::0时之前上报疫情监测组。
疾病监测 症状监测-资料分析 数据的汇总分析 每天汇总分析一次 分析内容 分症候群新发病人数、罹患率 分年龄组的发病数、罹患率 发生地点、变化趋势、有无病例集聚情况 ……
传染病(症状)监测日汇总报表 编号 症状名称 人数 其中小于5岁儿童数 1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 2 发热伴出疹 3 结膜红肿 4 县 乡 灾民安置点(村) 年 月 日 编号 症状名称 人数 其中小于5岁儿童数 1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 2 发热伴出疹 3 结膜红肿 4 腹泻(水样便) 5 腹泻(血便) 6 急性黄疸 7 脑炎或脑膜炎 8 其他发热性疾病
症状或症候群监测 乡镇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 发热伴出诊 腹泻 黄疸 脑炎或脑膜炎 其它发烧 食物中毒 狗或猫抓、咬伤 XX乡 XX镇 …… 合计 注:发热伴呼吸道症状:(1)流鼻涕(2)咳嗽(3)肌肉疼痛; 发热伴出疹:(1)红斑(2)皮疹; 腹泻:(1)水样便(2)脓血便; 黄疸:(1)皮肤发黄; 脑炎或脑膜炎:(1)发热(2)头疼(3)呕吐(4)抽风(5)烦躁; 其他发烧:发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 方式及内容 方式:主要依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内容:传染病爆发疫情、食物中毒、水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对象 传染病病例:重点急性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疟疾、伤寒与副伤寒、鼠疫、甲肝、登革热、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炭疽、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聚集性病例:传染病在自然村、学校、集中安置点等场所短期内发病超过一定的数量,但未达到暴发的标准 符合症状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调查内容 病人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 病人患病情况:发病时间、症状、体征、治疗措施与效果、采样与检测信息 流行病学信息:接触史或暴露史、外出史、预防接种史等 其他信息:如病人家庭人员情况、安置情况、环境卫生情况、附近是否有类似患者、附近医疗点类似患者就诊情况等
流行病学调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内容 事件名称、地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涉及范围、病人救治情况、实验室采样检测情况、控制措施等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