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务外包的实践与思考 魏育辉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2012年5月31日
发言提纲 一、开展流通外包的背景 二、流通外包的探索性实践 三、关于流通外包良性发展的思考
开展流通外包的背景 年新书入藏10-8.5万册 年图书外借32-26万册 年读者到馆90-110万人次 管理模式 藏、借、阅一体
开展流通外包的背景 人员结构变化 员工总数73人: 研究生20人 本科生29人 大专及以下24人 (2009年1月数据) 员工总数69人: 硕士 27% 学士 40% 专科及以下 33% 员工总数73人: 研究生20人 本科生29人 大专及以下24人 (2009年1月数据) 人员结构变化 学士 28% 专科及以下 35% 硕士 37% 员工总数69人: 硕士学位人员26人 本科生19人 大专及以下24人 (2011年12月31日数据)
开展流通外包的背景 面临的问题 图书馆发展定位 信息服务 知识服务 队伍建设以引进高学历人才为主,流通 空缺岗位不能得到有效补充 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复合型图书馆 基本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 成为科学信仰、创新思维和科学实现的培育场所,以及科学精神、大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地带 信息服务 知识服务 队伍建设以引进高学历人才为主,流通 空缺岗位不能得到有效补充 面临的问题
流通外包的探索性实践 具有可行性 2008年4月:流通外包的调研 外包商:物业公司、数据公司 2008年4月:试验性外包,逸夫馆二层20万册 2008年7月:签署外包合同 逸夫馆全部馆藏30余万册 2008年12月:旧馆部分书库外包,30万册 2009年3月:旧馆全部书库外包,50万册 非外包岗位:借还书、期刊阅览、新书展室、密集书库
流通外包的探索性实践 选择外包商所考虑的因素 与图书馆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互信任、易于沟通 外包人员的基本素质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保障 外包公司的管理机制 工作目标保障与成本核算
流通外包的探索性实践 外包效果 降低用工成本与管理成本 馆员的劳动惰性增加 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外包人员流动性较强 利于改善馆员队伍结构 利于提升服务形象 馆员的劳动惰性增加 外包人员流动性较强 外包人员缺乏主人翁意识 与馆员、读者的关系敏感 外包费用非完全可控
关于流通外包良性发展的思考 学校领导与人事部门的支持 成本可控和稳定的经费保障 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外包服务的专业化 风险防控机制 成熟、规模化的市场
关于流通外包良性发展的思考 学校领导与人事部门的支持 流通业务外包是图书馆改变单一的用工模式,建立层次化、多元化用工模式的有益尝试。 激活用工制度 降低用工成本 规避用工风险 提高管理效率 流通业务外包是图书馆改变单一的用工模式,建立层次化、多元化用工模式的有益尝试。 外包用工模式是定编管理体制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图书馆在严格的编制管理体制内,优化岗位配置,实现职能转化。 有利于当今用工环境下馆员的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 多元化用工应以强化图书馆核心能力为前提,避免盲目扩大; 外包人员同样代表着图书馆形象,应对他们给予必要的管理与人文关怀。
防止成本失控,亦应防止因过分强调节约成本而影响外包业务质量 关于流通外包良性发展的思考 成本可控和稳定的经费保障 控制成本是引进外包的主要目的之一。由于市场发展不成熟,短期内还很难建立透明的、市场化的外包服务收费机制。 外包关系双方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利益竞争与冲突,因此双方均需处理好长期合作收益与短期逐利之间的关系 不能准确地预测和控制成本 防止成本失控,亦应防止因过分强调节约成本而影响外包业务质量
关于流通外包良性发展的思考 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流通外包应适于劳务用工外包。 劳务合同: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主体就劳务的提供进行等价交换的合同,包括以给付劳务为合同标的的有偿合同。 外包服务招标: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 吸引最诚信和有实力的业务承包商。
关于流通外包良性发展的思考 外包服务的专业化 业务外包的目的: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使这些非核心业务的质量得到显著和迅速的改善,进而对核心业务起到支持和推动的作用。 在比较成熟的服务外包领域,我国已启动认证工作,目的是为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管理服务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关于流通外包良性发展的思考 风险防控机制 明确业务外包目标、评估潜在风险、科学决策 明确双方责、权、利和争议解决机制 合理的监督机制 良好的沟通 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合作关系 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程序 合同约束 战略伙伴关系
关于流通外包良性发展的思考 合作成就未来 成熟、规模化的市场 外包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图书馆提升服务职能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建立成熟、规模化的市场,是供需双方期待双赢的共同追求。 合作成就未来
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