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院内转运早产儿的 低体温发生率 妇幼分院护理部
新生儿的体温特点 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A B 棕色脂肪少,产热少 C 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多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为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波动范围大 B 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多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为出生体重低,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菲薄,散热增加,体温不稳定 C 棕色脂肪少,产热少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皮下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产热功能的棕色脂肪含量少,产热量少,极易发生低体温
胎儿至新生儿过渡的体温调节 胎儿体温比母体高0.5℃ 生后要选择适中温度 羊水恒温,适中温度 通过对流、传导保持体温 体温随母体温度变化而变化 生后保温机制失效,随环境温度变化,22~24℃下, 新生儿体表温度以0.3℃/min、体核0.1℃/min下降 0.5h后,体表下降4~6℃、体核下降2~3℃ 模板来自于 http://docer.wps.cn 生后体温 生后要选择适中温度 适中温度:是指能维持正常体核(36.7~37.3 ℃)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新生儿的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最少、代谢最低。 3
低体温的危害 1 1 8 8 2 2 7 3 3 6 4 4 5 5 呼吸中枢抑制,R减慢、肺出血 低体温24后,合并感染、败血症 水电失衡 <33℃Hr增快;<28℃,减慢 血压进行性下降,皮肤紫绀、硬肿 2 水电失衡 混合型酸中毒 7 3 3 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不良 吞咽不协调,易误吸 6 体温降低1 <℃, 代谢少5%,低血糖 4 4 <35℃反应迟钝;<33℃半昏迷 <30℃反应消失;<26℃近死亡 5 5 血流缓慢,粘滞度增加 <26℃,微循环障碍DIC
快速、准确观察体温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体温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正常水平,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尤为重要
低体温的标准 分度 体温 WHO:正常中心温度(肛温 36.5~37.5℃) 体温过低:机体体核温度持续低于正常值,WHO将低体温分为3度 轻度低体温 36.0~36.4℃ 中度低体温 32.0~35.9℃ 重度低体温 <32.0℃ 2017/3/12
院内转运新生儿低体温的实际发生率(资料收集) 专有名词:低体温 用水银体温计插入肛门3cm处,持续3分钟测得的体核温度<36.4℃,均称为低体温。 测量对象:刚转入新生儿病区的新生儿 由本院产科1、产科2、产及手术室转运至新生儿病区的新生儿 测量时间: 1、转入新生儿病区后第一次测得的体核温度。 2、考虑气候因素,分别于夏季测量(8、9月份)2个 月,冬季测量(12.1月)2个月,转入新生儿体温。
原始表单截图
数据监测 8月 低体温发生率:54.2% 分布情况: 9月 低体温发生率:33.2% 分布情况:
数据监测 12月 低体温发生率:63.3% 分布情况: 1月 低体温发生率:52.4% 分布情况:
院内早产儿转运低体温汇总 时间 转运例数 低体温例数 发生率% 死亡例数 2015.8 58 32 55.17 1 2015.9 57 19 33.3 2015.11 60 38 63.3 3 2016.01 84 44 52.4 合计 259 133 51.4 6 2017/3/12
成立CQI小组 组长:周琴 组员:产房:吴晓琳、范荣、詹远、 新生儿:任义梅、李慧珠、孙雯、李焕珍 职责:调查院内转运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率,分析低体温 的发生原因,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降低院内转运早产儿 低体温的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并形成规范的流程
降低院内转运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 衡量指标: 每月院内转运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 监测期间院内转运早产儿低体温发生人次 低体温发生率%= 主题选定 降低院内转运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 衡量指标: 每月院内转运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 监测期间院内转运早产儿低体温发生人次 低体温发生率%= ×100% 监测期间院内转运新生儿总人次
目标设定 院内转运早产儿 低体温的发生率下降至20%
原因分析 为什么院内转运早产儿会发生低体温 患儿 护士 ? 物 环 对低体温危害认识不足 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 早产、出生体重低 未实施合适的保暖措施或无效 窒息,需心肺复苏等抢救 药物影响(镇静药、麻醉药) 未及时更换擦拭羊水的毛巾 疾病影响(感染、NRDS等) 擦拭毛巾未预热 产房或手术室局部的环境温度未达标 婴儿床无保暖加热设施 未准备转运用婴儿帽 产房与新生儿病房之间存在较大距离 极低、超低早产儿转运未覆盖聚乙烯薄膜 物 环
P:制定计划 产房助产士及环境准备 早产儿出生前保暖设施准备 早产儿出生后保暖措施 新生儿病区监测与保暖 转运保暖措施 提高对低体温危害的认识 保证分娩产房内环境温度 调节辐射台温度至30℃ 预热产包内擦身毛巾 立即擦干早产儿体表羊水 更换毛巾转移至辐射台上 新生儿病区监测与保暖 转运保暖措施 调节辐射台和暖箱至适中温度 及时监测体核温度并记录,总结 <1000g早产儿聚乙烯薄膜包裹保暖保湿 戴帽子、围床帷、准备好电梯
P:制定计划 1、提高护士对低体温危害的认识 通报连续4个月来监测的数据(2016-03) 护理部召开产房、新生儿科护士长及骨干护士会 议,共同学习新生儿体温管理护理措施,低体温 的危害性,通报4个月监测的数据结果,分析原因, 制定保暖措施
P:制定计划 2、做好产房环境温度的调控管理(2016-04 ) 产房及手术室的理想温度是25℃,每日监测 并维持产房及手术室的环境温度在24-26℃;调节 辐射台温度,维持在30℃;
P:制定计划 3、优化新生儿出生后护理流程(2016-04) (1)新生儿未出生前,准备2条预热毛巾,擦拭一 遍后,立即用另一条热毛巾包裹新生儿,维持新 生儿体温。所有操作均需在30℃的辐射台上进行 (2)<1000g的超低体重出声儿,在脐带处理完毕 后,将聚乙烯薄膜覆盖新生儿身体,减少散热 (3)监测新生儿体温,及时处理低体温
P:制定计划 4、改善转运设备和流程(2016-05) (1)给转运的小床装上床帏 (2)转运<2500g的低体重儿时,增加一条包被并预热 (3) 给转运的新生儿戴上小帽子
P:制定计划 5、新生儿病区及时监测体核温度并记录 (1) 对于转入的每一个新生儿在转入新生儿科 的5分钟内,监测直肠温度并记录,并根据病情、 体重和日龄安置在适中温度的暖箱内。记录体温 恢复正常的时间(2016-04始) (2)每月统计、通报并分析低体温的发生率 (2016-04始)
PDCA运行时间 D P C A PDCA 实施阶段2016.4~9月 计划阶段2016.2~3月 监测阶段2016.5~10月 实施后每月监测 模板来自于 http://docer.wps.cn 标准化阶段2016.11~12月 A
请提宝贵意见 THANK YOU FOR YOUR 模板来自于 http://docer.wp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