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温里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运动安全 —— 有请老卜 交通安全 —— 有请壮尼 饮食安全 —— 有请阿 Ju 1 、在骑自行车转弯时下列行为安全 的是() A 、头向后看 B 、伸手示意 C 、在机动车道上行驶,提早转 弯 D 、没车时闯红灯.
Advertisements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第十六单元 补阳药. 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诸证。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第十节 止血药 定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 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适应证: 出血证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 为咯血、咳血、鼻出血、吐血、便血、 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 可分为: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虚寒性 出血;出血兼有瘀滞。
1 止血药 一、含义 : 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 药,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 : 止血 。 三、分类 :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四、适应证:出血证。 五、配伍: 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防止止血留瘀。 六、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2 .关于炒炭止血的问题。
中药复方治疗痛经 的统计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新华医院 中医科 倪建俐. [ 摘要 ]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近二十年来治疗痛经的中药复方 176 首,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 法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在所使用的 62 种中药中,活血化瘀类 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第四章 袪风湿药.
第十五章 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八章 理气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二节 补阳药 1.特点: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主入肾经。因肾阳为一身之元阳,乃诸阳之本。此类药能温补助长肾阳,肾阳之虚得补,就能温煦其他脏腑,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的阳虚诸证。 2.应用:主治肾阳虚证。(怯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萎早泄,宫冷不孕,尿频遗尿;呼多吸少,咳嗽喘促;腹中冷痛,黎明泄泻;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水泛为肿;以及崩漏不止,带下清稀等证。
第十讲 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祛风湿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第十五单元 补血药.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第三节 补血药.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川乌 附子 一、教学重点 二、真伪问题:名称求真、药用历史、基原鉴定、产地采制 性状特点、显微特征、 理化鉴定、草乌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清热药.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气血同病辩证.
产后痹病案讨论 参与作案人员 李平 刘畅 杨吉祥 杨珍 罗小利 唐丽 侯昱昊 鲜子兰.
痛 经.
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
消食药.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二》 第二部分 常用中成药 ★学习技巧:重点是掌握每一个方剂的功能、主治,部分方剂需记住组成。
第 八 章 固涩剂.
利水渗湿药.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第八章 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掌握附子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了解干姜、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⑴⑵⑶.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消 食 剂.
中药学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二十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温里药

概说 【含义】 温里祛寒 治疗里寒证 又名祛寒药 【功效】 温里祛寒〔温里散寒〕 部分药物尚能助阳、回阳

【主治】 里寒证(寒邪直中脏腑,或阳气虚弱之证)

【配伍】 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 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 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 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凡热证、阴虚证忌用; 孕妇慎用。

附 子

功效主治 1.回阳救逆 亡阳证。 2.补火助阳 阳虚证。 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益火。 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3.散寒止痛 寒凝疼痛之证。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运用 ①特点:本品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凡寒实、阳虚、亡阳之证咸宜。 ②本品有毒,经炮制后方可入药,故一般不用“附子”作为处方用名,当用“附片”、“熟(制)附子”等。 ③先煎久煎30~60分钟,或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④孕妇忌用。 ⑤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⑥本品附乌头而生,故名。

干 姜

运用 1.温中散寒 为温中散寒之至药。 用于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寒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 2.回阳〔救逆〕通脉 亡阳证。 3.温肺化饮 寒饮喘咳。

运用 ①本品系生姜之宿根(老根)干燥而成。 ②生姜、干姜同出一物,均能温中、温肺。 生姜偏于发散风寒,长于走表; 干姜优于回阳救逆,偏于走里。 ③干姜、附子均能回阳救逆、温里散寒。 附子主要作用于心、脾、肾,以温肾为主; 干姜主要作用于肺、脾,以温中为主。

肉 桂

功效主治 1.补火助阳 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用治肾阳不足证。 2.散寒止痛 寒凝疼痛之证。 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疼痛皆宜。 如脘腹冷痛,单用或配温里药; 四肢厥冷,食少便溏,配温里药和补气药; 寒湿痹痛,如独活寄生汤; 寒疝疼痛,如暖肝煎;

功效主治 3.温经通脉 用于血寒经闭、痛经。 阴疽: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如阳和汤 4.引火归元 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等 本品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元。

功效主治 5.鼓舞气血生长 气血亏虚的病证 ①本品无补气补血作用; ②能温化阳气,助气血生化之源; ③在补气血方中作佐使药用。

运用 ①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音ju,利用蒸气使密封容器中的食物变熟〕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②畏赤石脂。 ③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

食疗举例 1.羊肉肉桂汤: 将6克桂皮放在1斤左右的炖肉中,炖熟之后,无论吃肉还是喝汤,都可以起到温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气胀的作用。 2.肉桂红糖茶: 桂皮3~6克,红糖12克,水煎去渣,分2次温服。可治妇女产后腹痛; 在月经前用3克桂皮、9克山楂肉、3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三五分钟,分2次服下,可治月经来潮时腹胀痛。

鉴别用药 肉桂与桂枝 同出一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桂枝长于散表寒,又能助阳化气; 鉴别用药 肉桂与桂枝 同出一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桂枝长于散表寒,又能助阳化气; 肉桂长于温里寒,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

吴茱萸

运用 1.散寒止痛 长于散厥阴肝经〔上行巅顶,下绕阴器〕之寒邪而止痛,善治寒凝肝脉诸痛。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 2.降逆止呕 长于疏肝降逆而止呕,兼能制酸止痛。 主治肝寒犯胃之呕吐吞酸。 3.助阳止泻 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运用 ※ ①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视力障碍(复视)。 ②黄连、生姜、吴茱萸均能止呕。 黄连清胃,主治胃中湿热之呕苦; 生姜温中,主治胃寒上逆之呕水苦; 吴茱萸下气,主治肝寒犯胃之呕酸。

高良姜

丁 香

高良姜 丁 香 鉴别用药 温中〔散寒〕:脘腹冷痛、呕吐 偏于止痛: 用于胃寒冷痛, 作用显著, 如良附丸。 1. 偏于降逆: 为治胃寒呕逆要药。 2. 温肾助阳: 阳痿,宫冷。 ※畏郁金。

小茴香

运用 1.散寒止痛 长于暖肝温肾而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2理气和胃 中焦虚寒气滞证。

附药 ※ 八角茴香 又名大茴香、八角。性味、功效与小茴香相似,但功力较弱,主要用作食物调味品。

花椒

运用 温中止痛 胃寒腹痛,寒湿吐泻 杀虫止痒 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荜茇 温中散寒止痛 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证

【学习要点】 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及主治。 2.功效比较: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干姜与生姜、肉桂与桂枝 3.掌握温里药的特点。 附子——心、脾、肾 肉桂——肾 干姜——肺、脾 吴茱萸——肝

【学习要点】 3.特殊用法: 肉桂——后下 附子——先煎(与石膏意义不同) 4.特殊功效:肉桂——引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 5.配伍禁忌: 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肉〔官〕桂——畏赤石脂 丁香——畏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