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章 涎 腺 Chapter 6 Salivary Glands. 涎 腺 【概 述】 外分泌腺 ; 三对大唾液腺 , 许多小唾液腺 ; 湿润粘膜 , 溶解食物 , 促进消化 。
Advertisements

第二节 细胞核和细胞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初步学会辩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 、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列表描述细胞核和各种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关注鉴别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消 化 系 统消 化 系 统 制作人 余 寅. 概述 消化系的组成 消化管 口腔咽 食管 小肠 大肠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上消化道 盲肠、阑尾 结肠 直肠、肛管 下消化道 胃.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广州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李锦新 No 组成: 功能: 1 、消化、吸收 2 、内分泌 3 、免疫 消化管.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第三章 结缔组织 ( connective tissue) 组成 结缔组织 细胞 大量的细胞间质 纤维 基质 组织液.
吸 收 吸 收 Absorption Absorption 湖南医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吸收、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吸收、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护理专业 2 学时 授课内容: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内分泌 Endocrine 李锦新 No 广州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3-1 食物中的養分與能量 趣味科學實驗:膨糖的製作 3-2 酵素 重要性 可改變代謝作用反應進行的快慢 成分 蛋白質 影響因素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分泌 (一)成分及作用 由胰腺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分泌的碱性液体。pH=8.0,1.5L/日 水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ystem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结缔组织 第3章 Connective Tissue.
第3章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消 化 与 吸 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15章 消化腺 Digestive Glands.
内 脏 学 第十章 腹 膜 Peritoneum 一、腹膜概述 二、腹膜的功能 三、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四、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第十一章 消化腺 Digestive Glands
第 三 章 结 缔 组 织 Connective Tissue 牡丹江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第二章 基本组织 (primary tissue).
男性生殖系统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第十二章 消化管.
第14章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第十章 消化管(2学时) 基本内容: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黏膜的特点及区分各段要点;胃腺、肠腺结构  
第14章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牡丹江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制作:王殿凯.
男性生殖系统 GHL.
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皮 肤 Skin 南通大学  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第二章 基 本 组 织 学习目标 1、掌握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致密结缔组织、骨骼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 消化系统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解剖教研室.
第13章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张晓丽 6202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实验八 消化系统疾病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溃疡病、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各型肝硬化的肉眼形态区别。
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组胚教研室.
第12章 Immune System 免疫系统.
呼吸系统.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五册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③佝偻病是缺____或_______引起的,夜盲症是缺________引起的.
第14章 消化管 刘 虹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消 化 腺Digestive Gland 主讲教师:彭 柯 思考题.
肌肉组织Muscular Tissue Shiping Ding Zhejiang University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第十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各项生命活动.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第十五章 消 化 腺 (digestive gland)
涎腺(salivary gland) 学习要求: 掌握涎腺的基本组织学结构和各大涎腺的组织学特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第十七章 免疫系统.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章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组成 口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功能 消化: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单糖和甘油酯等 吸收 排泄

上皮:复扁(口、咽、食管和肛门) 一般结构消化管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 单柱(胃、肠) 粘膜 固有层:结缔组织,胃腺、肠腺 粘膜 固有层:结缔组织,胃腺、肠腺 粘膜肌层:薄层平滑肌 粘膜下层(submucosa):结缔组织 皱襞 - 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突起 食管腺、十二指肠腺 粘膜下神经丛 肌层(muscularis) 骨骼肌/平滑肌 内环外纵(胃为三层),肌间神经丛 外膜(adventitia) 纤维膜(fibrosa,食管、十二指肠大 部和大肠末段) 浆膜(serosa,胃,大部分小肠和大肠)

系膜 浆膜 肌层 粘膜下腺 消化管模式图 粘膜下层 消化管外腺的导管 肌间神经丛 固有层 粘膜腺 粘膜肌层 淋巴小结 环行肌 神经元 纵行肌 粘膜层 上皮 固有层 粘膜肌层 粘膜下神经丛 淋巴小结 纵行肌 环行肌 粘膜腺 肌间神经丛 消化管外腺的导管 皱襞 肠绒毛 环行肌 纵行肌 神经元

口腔: 舌乳头(lingual papilae) 粘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层,无粘膜肌层 复层扁平上皮;硬腭部出现角化;口底部上皮薄 固有层:内含小唾液腺,下连骨骼肌(唇、颊处)或骨膜(硬腭处) 感觉神经末梢丰富 舌乳头(lingual papilae) 为舌背部粘膜形成的乳头状突起 1. 丝状乳头:遍布于舌背,数量最多 2. 菌状乳头:多散在分布于舌尖、舌缘,较少 3. 轮廓乳头:位于舌界沟前方,10余个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小血管 骨骼肌 味蕾 轮廓乳头

味蕾(taste bud ) 味觉感受器,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由三种细胞组成: 1. 暗细胞 2. 明细胞 3. 基细胞:干细胞,可相继分化为暗细胞和明细胞 味觉细胞;长梭形,游离面有微绒毛伸入味孔,基底面有突触 明细胞 暗细胞 基细胞 菌状乳头 丝状乳头 结缔组织 神经纤维 味腺 脂肪细胞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食管: 粘膜下层有食管腺(粘液性) 肌层:上1/3---骨骼肌 中1/3---混合 下1/3---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 内环肌 外纵肌 纤维膜 粘膜下层 粘膜肌层 固有层 上皮

胃 胃小区、胃小凹(gastric pit) 上皮:单柱 粘膜 固有层:贲门腺 幽门腺 胃底腺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结缔组织 肌层: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 外膜:浆膜

贲门 粘膜 贲门腺 幽门 幽门腺 胃小凹 固有层 胃底腺 下层 肌层 浆膜

LM:柱状,核圆,于基部,胞质基部强嗜碱性,顶部有酶原颗粒 EM: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顶部有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底腺: 主细胞(chief cell,胃酶细胞) LM:柱状,核圆,于基部,胞质基部强嗜碱性,顶部有酶原颗粒 EM: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顶部有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小凹 内分泌细胞 主细胞 颈粘液细胞 壁细胞 主细胞电镜像

壁细胞(parietal cell,泌酸细胞) LM: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 功能: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内因子 壁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颈粘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分泌酸性粘液;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 干细胞(stem cell):增殖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内分泌细胞 ECL细胞:分泌组胺,促进壁细胞泌酸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壁细胞 * G细胞:位于幽门腺,分泌胃泌素, 促进壁细胞泌酸和胃肠粘膜增殖 胃底腺干细胞(放射自显影图像)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ous-HCO3- barrier) (1)粘液层:不可溶性粘液凝胶 --- 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 --- 减慢H+向粘膜扩散 (2)表面粘液细胞→ HCO3- →中和H+ →H2CO3 碳酸酐酶 CO2 + H2O 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

小肠: 上皮:单柱(形成肠绒毛) 粘膜 固有层:大量小肠腺、结缔组织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复管泡状, 分泌碱性粘液和表皮生长因子) 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外膜:部分十二指肠--纤维膜 其余--浆膜

十二指肠 (左:模式图 右:实物图) 绒毛 小肠腺 十二 指肠腺 回肠纵切面(示环行皱襞)

小肠绒毛 (左:空肠 右:十二指肠 ↑中央乳糜管) 环行皱襞:距幽门5cm到回肠中段,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 小肠绒毛 (左:空肠 右:十二指肠 ↑中央乳糜管) ← 肠吸收细胞游离面电镜像

上 皮 1.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 LM:高柱状,绒毛游离面有纹状缘 EM: 游离面: 微绒毛:使细胞游离面扩大30倍 上 皮 1.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 LM:高柱状,绒毛游离面有纹状缘 EM: 游离面: 微绒毛:使细胞游离面扩大30倍 细胞衣:糖蛋白,含双糖酶、 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 是消化吸收的部位 侧面:紧密连接阻止肠腔内的 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 小肠吸收细胞模式图

高尔基体 乳糜微粒 胞质: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参与形成乳糜微粒 甘油一脂 滑面内质网 甘油三脂+胆固醇 脂肪酸 甘油三脂合成酶 磷脂 载脂蛋白 甘油一脂 滑面内质网 甘油三脂+胆固醇 脂肪酸 甘油三脂合成酶 磷脂 载脂蛋白 高尔基体 乳糜微粒 功能: 1.参与消化吸收 2.分泌肠激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形成胰蛋白酶

2.杯状细胞(goblet cell) 分泌粘液;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加 3.内分泌细胞 I 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 促胰酶素 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

小肠腺所特有,锥形,胞质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5.干细胞 位于小肠腺下半部,较小,柱状;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4.潘氏细胞 (Paneth cell) 小肠腺所特有,锥形,胞质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5.干细胞 位于小肠腺下半部,较小,柱状;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潘氏细胞光镜像(焰红与坚固绿染色) 潘氏细胞光镜像

小肠绒毛 (左:空肠 右:十二指肠 ↑中央乳糜管 小肠腺 中央乳糜管(central lacteal):腔大,内皮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运输乳糜微粒 有孔毛细血管:水溶性物质经此入血 少量平滑肌纤维:收缩可缩短绒毛,利于淋巴和血液运行 淋巴小结:十二指肠、空肠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小肠绒毛 (左:空肠 右:十二指肠 ↑中央乳糜管 ←

小肠三段的 比 较 图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环行皱襞 较高、多 高、多 矮、少 小肠绒毛 较高、多 高、多 短、少 叶状 长指状 短锥形 杯状细胞 较少 较多 多 十二指肠腺 有 无 无 淋巴小结 孤立 孤立 集合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大肠 无环行皱襞和绒毛 上皮中杯状细胞非常丰富 大肠腺发达,直而密 外纵行肌三处增厚形成结肠带 左:结肠壁模式图 右:结肠粘膜光镜像

阑 尾 腔小不规则 大肠腺短而少 粘膜肌层不完整 淋巴组织丰富 阑尾光镜像

淋巴组织 粘膜淋巴小结(咽、回肠和阑尾最发达)和弥散淋巴组织 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间质树突状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 回肠光镜像

微皱褶细胞(microfold cell,M细胞) 散在分布于集合淋巴小结顶部的上皮内,游离面有微绒毛,基底面胞膜内陷,凹腔内嵌有多个淋巴细胞 图 M细胞 抗原 淋巴细胞 进入 淋巴小结、淋巴结增殖分化幼浆细胞进入 淋巴、血循环 回 消化管粘膜 分化 浆细胞 分泌IgA + 分泌片(上皮细胞产生)形成 sIgA,消灭抗原 sIgA:分泌性IgA 分泌片:是吸收C基底面和侧面膜中的镶嵌糖蛋白。

肠道sIgA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左:内分泌细胞示意图(o开放型 C封闭型) 右:电镜像 散在分布,锥形,底部有大量分泌颗粒,分泌肽类和胺类激素 分为: 开放型:细胞有面向管腔的游离面和微绒毛;占多数 封闭型:被相邻细胞覆盖,未露出腔面;占少数 左:内分泌细胞示意图(o开放型 C封闭型) 右:电镜像

ECL细胞---组胺 D细胞---生长抑素 G细胞---胃泌素(gastrin) I 细胞---胆囊收缩素- 促胰酶素(cholecystokinin-pancreozymin, CCK - PZ) S细胞---促胰液素(secretin)

本章重点 食管的结构特点 胃的分层结构特点,胃底腺的细胞构成和功能,胃粘膜自我保护机制 小肠的分层结构特点,小肠腺、绒毛的结构与功能 各种小肠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三段小肠的形态特点 大肠粘膜的结构特点 阑尾的结构特点 胃肠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M细胞,sIgA) ECL、D、G、I、S细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