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瑞‧高登(LarryGolden博士 譯者:許桂綿 出版社:生命潛能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初版
班級:幼四甲 組員:495i0016 何佳恬 495i0017 呂采蘋 495i0043 林宜臻 495i0046 王庭芳 495i0052 張念慈 指導老師:高家斌 老師
目次 推薦序 對青少年心理問題多一份用心 陳信昭 推薦序 尋找愛的魔杖 安.維儂 作者序 現代心理治療的樣貌 個案1 樂高飛機飛啊飛 蘇珊.霍布森 個案2 害怕泰迪熊的男孩 泰瑞.柯特曼 個案3 見證死亡悲劇 布魯斯.聖湯瑪斯 個案4 寄養的惡夢 朱勒斯.史波特&珍.布魯克斯 個案5 家庭的祕密創傷 羅拉.格拉納托 個案6 一顆防衛的心 亞瑟.克拉克 個案7 孤僻的曼蒂走向人群 芭芭拉.赫勒喜
個案8 把期末考卷丟到垃圾筒 賴瑞.高登 個案9 你選擇活下去嗎? 傑佛瑞.麥賀特 個案10 步步皆痛苦的女孩 芭芭拉.唐恩&雷伊.李維 個案11 家庭暴力的傷痕 維瑪拉.比拉利 個案12 和平解決校園爭端 柯克.辛克&約翰.利特瑞爾 個案13 青春期風暴 桃樂絲.布林 個案14 我的地位到哪裡去了? 瑪莉珍.佛爾 個案15 請給我一個家 絲克蒂.藍德斯&諾拉.克利斯汀貝瑞 個案16 營造溫暖而信任的關係 派屈克.歐麥里
內容簡介 「長大」這件事,對現今許多孩童來說,似乎較以往困難多了,因為大環境的變化速度過快,往往造成社會、學校甚至家庭功能的扭曲,令人措手不及、難以應付。孩童在面對這樣的遽變,若沒有得到適當的支持與照料,便很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失衡。
本書記錄了十六個兒童諮商個案的真實故事,每一個案皆由不同諮商師親筆撰述,所述及的案例非常多樣性,包括憂鬱症、恐懼症、適應障礙、人格障礙等等。每一個案都依序以「簡介-概念形成-過程-結果-討論」的方式完整呈現,令讀者能輕易了解每一故事的來龍去脈,且每位治療師都不會自我設限採用單一的諮商理論或策略,來處理眼前的個案問題。本書對於專業的諮商師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對於父母、教師們更具有提醒的作用。面對有問題的孩童,沒有所謂的神奇之鑰,但若能反覆參考本書內容,從中找尋靈感與鼓舞,你可能找到點石成金的魔法棒!
作者賴瑞‧高登(Larry Golden)博士 美國德州大學的副教授及諮商教育計畫聯絡人,擁有心理學者執照,從一九七六年開始設立私人的諮商工作室,其專長為兒童與家庭諮商。 賴瑞曾出版過多本書,包括《學校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技巧》(Psychotherapeutic Techniques in School Psychology)、《協助家庭面對兒童問題》(Helping Families Help Children: Family Interventions with School-Related Problems)、《防範青少年自殺》(Preventing Adolescent Suicide)、《道德標準案例》(Ethical Standards Casebook)第四版、《婚姻與家族治療個案研究》(Case Studies in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作者自序 我想,每一個供稿人(諮商師本人)從他們早年經驗裡(許多是有上級監督的狀況)所遇見的實際個案中挑選一些例子出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有一些甚至請他們的監督者共同來完成他們的個案故事。這些故事應當能對訓練諮商師的指導者起若干鼓舞的作用。每一個案故事的呈現方式如下:
‧簡介:第一段敘述個案的問題和基本故事背景,讀者應知,每一個案中主角及關係人的身分都已經更改名字,以保護當事人。(此一段落沒有標題。) ‧概念形成:作者在此討論其治療目標和策略。他可能提出理由,解釋為何他採用某一理論架構,例如阿德勒學派、認知學派、行為學派等等。診斷的理論基礎也在此加以討論。
過程:這是諮商師實際與案主接觸的經過。在諮商輔導時段裡,發生了些什麼事?治療師和案主(當事人)之間的關係隨著時間的進展有什麼改變? ‧結果:作者描述諮商的結果,不論是更好或是更壞。我並未要求作者一定要針對他們最成功的案例來寫,我想要的是最感動他們的案例。 ‧討論:每一位諮商師在事後都會有一些檢討,在後見之明的引導下,這一段落他主要解釋自己當初或許在策略上可以有不同的作法。除此之外,作者還在此侃侃而談與這些深受困擾的少年相遇、相處後,所引發出的個人和專業上的成長。
◎案例一 樂高飛機飛啊飛 蘇森‧霍布森 蘇森‧霍布森是一所鄉村小學裡唯一的諮商師,四歲的個案安德魯表現出明顯的受虐的症狀,他受到染有古柯鹼毒癮的母親凌虐。老師說他常常躲在桌子底下,一受到刺激,就會猛烈地拳打腳踢,他的行為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三大症狀,1、不斷重複受虐經驗:常做惡夢。2、逃避行為:他逃避談論自己的創傷,不願意與任何人互動或接觸。3、情緒擾動不斷增強:會出現暴怒、高度警戒和誇大的緊張行為。 霍布森原本想採用行為修正法來改變安德魯,但最後選擇以兒童為中心的遊戲治療,以達到更深層的療癒效果。霍布森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安全無慮、充滿關懷和溫暖的諮商環境,讓安德魯在其中自由表達對於受虐這件事的想法和感覺,幫助他療癒情緒,改善在課堂上和在寄養家庭中的行為。
諮商師幫安德魯安排每週三十分鐘的個人諮商時段,一開始安德魯並不願意和諮商師說話,但經過遊戲治療,以遊戲的語言來介入輔導過程,而不是用大人的語言來幫助他。安德魯每次的諮商時間都會拿樂高來組裝飛機,諮商師在和安德魯在飛行遊戲中會開始他們的遊戲語言及對話,安德魯開始會主動和諮商師說話,也會和諮商師玩摔飛機和修理飛機的遊戲。 最後安德魯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可以開心的玩耍,而且與他人適當的互動,他不再躲在桌子底下,也不再打同學。
◎案例二 害怕泰迪熊的男孩 泰瑞‧柯特曼 四歲的比利因為一次與泰迪熊有關的負面事件,竟演變成對所有的填充玩具如狗、貓甚至口香糖,出現莫名的恐懼症。比利的媽媽把毛病的源頭指向比利三歲時發生的一樁意外。比利正在玩一隻泰迪熊時,不小心跌了下來,磨破了膝蓋,他哭喊著,媽媽就立即上前去安撫他,替他包紮傷口。為了使情勢緩和下來,媽媽假裝責打將他絆倒的泰迪熊,之後比利每次見到那件泰迪熊就大哭,最後媽媽乾脆把熊給丟了。然而事情卻演變成,從今以後,比利看到每一隻泰迪熊都會開始又哭又叫。而且原本比利只是害怕泰迪熊,但害怕的東西卻越來越多,甚至連所有的填充玩具,包括貓、狗、洋娃娃和其他很多物體出現恐懼的症狀,只要一看到這些東西,就會開始尖叫大哭,任憑大人怎麼安慰都沒用,唯一使比利停止哭鬧的方法就是把那件東西移開或把比利遠遠帶離開,是他永遠不再看到。 治療師柯特曼運用了阿德勒學派的理論處理比利的問題,根據阿德勒理論,兒童的不當行為可分為四個目的:關注、力量、報復、不足。以阿德勒的觀點來看,比利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力量」,他利用他的害怕來強調、宣示對他人及四周環境的某種控制力,比利的恐懼行為其實是一種為取得力量的企圖。
治療師採用了遊戲治療的技巧為比利諮商,並定期與其母親交換意見。治療師一開始要和比利建立平等、治療形式且接納的夥伴關係,一開始比利對治療師充滿了防備,說話都非常警慎,就像個八十歲的老人,比利也告訴治療師他會害怕的東西,讓治療師知道他在的時候治療師不可以吃口香糖,讓大家知道他是老大。最初的四到五次諮商,比利都非常嚴肅,從不笑和顯現情緒,比利不斷的告訴治療師,你應該是想要讓我停止對這些東西感到害怕,但我認為你做不到。但經過幾次的諮商,在遊戲過程中,治療師把不一定要事事掌控的觀念值進他的頭腦。治療過程中,治療師也跟比利的媽媽進行諮商,治療師告訴她,如果她希望比利停止這種行為,她就必須停止對比利行為毫不放鬆的掌控。 最後比利的媽媽開始讓比利多一些照顧自己的機會,也嘗試讓他自己做決定,比利的媽媽現在已經懂得如何適當轉移比利的注意力,而不去屈從他的恐懼。比利也開始像個正常的四歲小孩,會開心的笑,也慢慢放棄了對填充玩具的害怕了。每個禮拜比利都會向治療師宣告,下次他應該就不再害怕某樣東西了。
◎案例三 見證死亡悲劇 布魯斯‧聖湯瑪斯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凱西,年僅七歲,聰明伶俐,但她卻在這麼小的年紀就親眼目睹妹妹被車子撞上,妹妹的過世,使得凱西的雙親婚姻破裂,母親因為精神上的問題而住院治療。妹妹死後,父母都發現凱西行為的變化,凱西變得很叛逆,也比之前更孩子氣,她總是與人距離遠遠的,不願意說出心裡的感覺,那件事情顯然在他心中留下很深的傷痕。她害怕單獨一個人,害怕聽到警報器的聲音,對於過馬路尤其警張。 兒童心理治療師布魯斯知道凱西尚未把自己內在的感覺和想法表達出來,一開始的諮商主要以藝術治療為重點,凱西會開始畫畫,說說畫中的故事,說說她自己,說說她的家。透過遊戲和繪畫治療,凱西重演了一遍妹妹的死和後續所面臨的家庭破裂悲劇,問題反覆在她的畫中顯現,凱西利用畫中的角色、動物,作為悲劇事件的導引者和扮演者,藉由畫中想像自己對妹妹的對話,凱西漸漸消除了自己內心中的罪惡,免於讓自己頹廢枯萎。
◎案例四 寄養的惡夢 朱勒斯‧史波特 & 珍‧布魯克斯 一位七歲的男孩透過兩名治療師─朱勒斯‧史波特和珍‧布魯克斯的協助,努力度過混亂不幸的人生局勢。早年為外祖母收養的經驗,或多或少彌補了西恩年輕生命裡太多的失落。不到十一歲,他就已經歷了極度貧窮、母親染上嚴重酒癮和毒癮、祖母和母親相繼過世。他從不知道父親是誰,西恩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由於沒有任何家人在身邊,他和母親的一對夫婦友人住在一起,最後又由一對夫婦收養,這對夫婦後來也分居了。他的治療師布魯斯第一次見到西恩時,便認為他的行為反應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 西恩對於學校中同儕之間正常的互動行為所甚少,他想學習,但苦於無法集中注意力,他很容易分心卻又希望服從和取悅他人。雖然實際年齡為七歲,但西恩的興趣和遊戲內容卻還像一個五歲大的小孩。他的智力水平也落在平均水準以下,治療師選擇使用動力心理治療法,嘗試讓失根的西恩得到補償的最佳方法,藉此提供他穩定、安全和教育的機會。
布魯克斯的諮商治療一開始,西恩和治療師輪流為彼此講故事,他渾沌不定的人生、覺得老被人誤解的感覺、對生活的不滿意、長久以來強烈需求安全感等等,透過這些故事而逐漸清晰起來。母親死後的那年秋天,正值學校重新開學,西恩覺得自己應該受到處罰,因為他始終認為是自己造成母親的死。在一次的諮商中,他說了一個有關死亡和復仇的故事,西恩有時候能夠信任大人,但有時候卻是非常害怕、充滿懷疑和維持高度的警戒心。他從一個故事學到教訓:「別接近任何人,因為它可能會傷害人。」這種交換說故事的治療在西恩住進新家後繼續進行,不過他仍舊覺得不被接受,甚至覺得自己很邪惡,常常被惡夢嚇醒,新父母對他很好,西恩接受他們對他的愛和呵護,但有時又表現得非常黏膩,深怕他們對他的愛就要結束了一般。在布魯克斯為西恩諮商的這兩年,西恩在情緒發展和社會發展上都有所進步,但西恩其他重要的情緒問題仍舊沒有完全解決,還需要更多的治療來發展推理能力、洞察力和理解力。
當西恩秋天回到學校,他的收養期還沒結束,他開開心心的去上學,但到了十月中旬,那些惡夢又出現了。治療又開始了,這一次由史波特博士來主導整個諮商,西恩此時開始畫起畫來,他用連續的畫來描述他的生活。由於西恩在被收養之前所經歷的漂泊,諮商師為他規劃的治療重點之一,便是想辦法讓他的生活有一種秩序感和一種可預期的感覺,幫助他發現自己的秩序和控制力。經過史波特博士九個月的動力心理治療,他不再自怨自哀,已獲得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可以去經驗並表達對母親或父親的感覺。治療師們假設,西恩之所以能在很早的時候發展出對世界的基本信任,大概要歸功於早年和外婆之間的親密感情。然而他仍舊否認許多感覺,被遺棄的恐懼仍湧上心頭,遇到新的壓力,就用哭來解決,他開始過一個正常小男孩的生活了。
◎個案五 家庭的秘密創傷 羅拉‧格拉納托 家庭秘密不但會阻礙關係的發展,也可能會造成一個引爆點。格拉納托認為一個秘密創傷使得夫妻之間溝通不良,結果讓十歲大的艾絲出現很大的障礙。身為學校的輔導諮詢師,格拉納托選擇使用婚姻和家族治療,嘗試打開家庭中的溝通管道,提高教養小孩的效果。 艾絲,十歲小學五年級,在華盛頓近郊的一所小學裡就讀。格拉納托描述艾絲是一位不願意合作、拒絕完成回家作業、拒絕遵守指示的學生,他好幾次從學校的大樓跑出去:他喜歡跟同學玩點名的遊戲:有時喜歡指使別人,但大部分則是把自己孤立起來,或許是為了逃避被同學排擠的窘境。
概念形成 艾絲一家對於學校而言是全然陌生的,沒有任何紀錄顯示過去艾絲的就學狀況,除了一份報告說明了艾絲有學習障礙。艾絲正接受聽覺處理困難的矯正,格拉納托懷疑他的困難多少是來自於雙語家庭的成長背景。由於艾絲的家庭剛搬到新社區、新學校,格拉納托把他的狀況診斷為「適應障礙症」,但後來格拉納托發現他的症狀是屬於長期而慢性的。
過程 在第一次諮詢中,艾絲的父母顯得十分不安,格拉納托也向他的父母問了一些私事,並在這之中希望父母可以信任他,在這之中他們一同讀了同意書,但他們對於資料的保密顯現若干不滿,尤其是當中提到了受虐的事宜,艾絲的母親說在以前他們的家-波多黎各,學校裡的校職員都不會談到任何觸犯他人隱私的事情,他認為每一件事都是機密、不可外露的。 第二次的諮詢中,所有的成員都到齊了,格拉納托問了他們來尋求諮商的原因,其中有一人突然大叫的說:『因為艾絲總是惹麻煩!』,接著格拉納托問有沒有其他人要說說有關於艾絲的事情,所以人都搖頭。在這次的諮詢中,格拉納托請每個人畫出一幅有關在家活動的圖,繪出每一個人正在做某件事,然後把畫給大家看。再根據這些畫分析每個人,最後他發現到艾絲的父母在談話中說的每天例行工作及儀式和畫裡的狀況有明顯的出入,原來是他們很少有時間可以和小孩吃飯但艾絲的爸爸卻畫出大家一起吃飯的圖;艾絲的爸爸平常都是自己帶小孩去上教堂,但艾絲的媽媽卻畫出全家人一起去上教堂的圖。 經過了十次的諮詢,發現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有顯現的進步,在最後一次的諮詢中格拉納托請每位成員說出對彼此諮商過程中所顯現的進步與回饋,最後艾絲的爸爸對孩子們說:「我們因為你們尊重家規而感到驕傲!」
結果及討論 身為學校諮商師,格拉納托充當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橋樑,他們總共做了十次諮商,與整個踅區所設的限制一致,他認為這個個案算是成功的,因為他協助了艾絲的家建立起父母的權威,也促成了父母雙方之間的溝通-----說出過往一個痛苦的秘密。最後艾絲的媽媽也遵從他的指示到另一中心接受進一步的諮詢。
◎個案六 一顆防衛的心 亞瑟‧克拉 亞瑟‧克拉克是學校的諮商輔導員,他描述一個名叫艾德的六年級生,他是個個性固執、抗拒心很強、對於他人所說的一切、一概以否認、合理化和責怪他人來面對。克拉克透露在這幾週的諮商期內幫助艾德從行為的覺察、理解到鞏固的過程中,說出他的理論基礎、懷疑及內心感受的點點滴滴。 概念形成 克拉克的第一個目標是與艾德建立友好的關係,讓他能再信賴和接納的氣氛下自在的暢談自己。諮商前期,他試圖運用各種諮商理論當中的建立信任技巧,嘗試在與艾德互動時顯現同理心、正面評價與真誠,為了更加了解艾德,我決定為他做一個簡單的性格評估,主要運用三種投射技巧及我個人對他行為的觀察。
過程 在第一次的諮詢前,艾德每一科目都出現不及格的狀況,如果我在事前漏掉這個訊息,對於他的說謊我將毫不知情。在第一次的諮詢中都呈現一種僵局,克拉克整個很灰心,或許是他太著急了,應該要在他的興趣上多多著墨。 接下來的這一次會面的間隔期間,克拉克決定問問愛得他對於繼續諮詢的看法,他對於輔導時段裡所進行的主要事項,仍顯現一派敵意和譏諷。在經過幾次的諮詢之後,以治療的潛力而言,他終於表達了許多具有意義的話,對於他們終於到達這一里程碑,接著克拉克想確定他們真的能夠有效處理他所表達出來的訊息,所以克拉克逐字逐句的記錄他所說的話,到目前為止克拉克終於不再感到灰心,因為隨著艾德逐漸向他吐露心事,對於他們的關係終於破冰而大鬆一口氣。 在這段期間裡,他們只有一次討論到艾德生命中一個非常關鍵性的矛盾:他與父親的關係,但他們並沒有再進一步的澄清艾德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很顯然的愛的對於父親是既憎恨又在意,既然艾德已在許多方面有所進步,對於這方面克拉克也沒再多說了。
結果及討論 為艾德輔導的主要成就是,在這幾星期裡,他的內在思想發展越來越精確而整合,而在這諮詢中最重要的成果會在諮商期結束後,才可能對其結果做出精確的評量。雖然在前期克拉克對於艾德容忍了他所顯現出來的行為:在中期階段,克拉克便轉化成挑釁的姿態,當面質疑艾德言談裡的矛盾,但這種方式會使案主覺得自己被脫掉防護衣,並感到特別容易受傷和脆弱。
◎個案9 你選擇活下去嗎? 傑佛瑞‧麥賀特 此個案主要是在說明治療師對案主自殺請向的評估。文中治療師探索了個案的家族史或宗教信仰等等,這些都有可能和自殺息息相關。 治療師先前寫過多篇的青少年憂鬱和自殺防治的文章,後來也幫青少年做了些自殺評估,這則認識非常沉重的,必須聽老師、家長或青少年本身訴說。研究這名青少年選擇死亡的可能性多大?
概念形成 這次的個案是一位十二歲大就讀初中的馬克‧湯瑪斯和他的母親莉莎,母親和學校的諮商師談過後,主動打來想談談他兒子自殺念頭。學校諮商師和傑佛瑞熟識也給了他一點意見,馬克家族中早有自殺的案例。顯然他母親有嘗試過自殺,馬克的阿姨,也是在幾年前自殺身亡的。 在自殺評估訪談裡,治療師須和案主建立盟友關係,在這類訪談治療初期須展現同理心、善意、真誠和良好的溝通技巧,建立關係後,治療師就能繼續進行特定問題的評估,以便判斷案主的自殺機率。
過程 馬克和治療師的溝通過程中,他說曾想自殺的念頭可是想到媽媽的感受便放棄了。幾次的對談也發現他的自我建構非常良好,認為就算自殺死了,彌補錯事的責任也不會結束。治療師想強化他對家庭、朋友責任感的觀念,通常會停止自殺念頭。 結果 治療師和馬克每個禮拜會見面一次,三個月後,改成每個月兩次,馬克說他感覺好多了,也不再有自殺想法。 結論 馬克並不是個積極自殺的嘗試者,因此才可以和治療師簽下合約,保證自己不會有這樣的行為。
◎個案10 步步皆痛苦的女孩 芭芭拉‧唐恩&雷伊‧李維 案主是位十一歲大的女孩珍妮,他扶著柺杖走路,因為右腳嚴重腫起,一碰到就疼痛無比。病因不明,醫師也束手無策,最後把她轉介紹給雷伊‧李維(兒童醫院心理治療師),李維認為家族治療非常適合本案,但家長都已分居所以非常困難,於是他打給芭芭拉並請示治療上的意見,他們設計的治療計畫,不再改變珍妮本身,卻是改變身楚的環境、情勢、互動及關係。 治療師觀點 因為腳的關係,阻礙了他的生活,進一步發現因為父母分居,父親久久才來探望他們一次,當珍妮單獨和治療師聊天時,表現的很坦率,也很樂意對談,直到問起家中情形,他的臉色究立刻轉變,也說他要回到房間去。治療師也不斷的想方訪如何幫助珍妮,於是打給了芭芭拉希望給他些建議。
指導者的觀點 他掌握了一些基本了解,發現珍妮症狀會這麼嚴重,是從母親帶他們離開了父親,珍妮父親老說自己是悲哀的人,也說他太太是個愛說謊的人,一年前,父親陷入憂鬱,於是把太太和小孩送去娘家。 芭芭拉也很同情珍妮的處境,也很尊敬雷伊願意接手這困難的工作,也會盡量的幫助雷伊。 對於珍妮的問題,雷伊的初步想法是1家庭變遷2父母婚姻狀況不佳3父母飲酒問題 等等但是芭芭拉想,珍妮不良於行會不會是他內心問題,在過程中珍妮都坐在父母中鍵,他明顯表現出興奮,面露微笑也很滿足。
經過諮商後他們非常確定珍妮的心緒被家庭的苦惱佔據,就不會有心思放在身體上,於是希望父母親們可以破鏡重圓,一週後他們再回到諮商師的辦公室,珍妮是不需要拐杖的,顯然腳已能支撐部份重量,他看起來快樂多了,珍妮的母親也和父親回到當初戀愛的地方,珍妮曉得他的家庭將經歷重大的改變。 兩年後再打給他們詢問近況時,珍妮沒再發病了,父母親也在一起了。
◎個案11 家庭暴力的傷痕 維瑪拉‧比拉利 十二歲的賴瑞身體和心裡都有沿中的傷害維瑪拉‧比拉利想盡辦法給予挽救因為它有行為暴力。過去三年賴瑞一直住在治療中心,他被學校趕出去,因為暴力行為打達到不可制止的地步。 在治療師加入團隊治療時,賴瑞已在中心待三年了,第一次看到他就有難忘的經驗,賴瑞一直再騷擾他,一直跟他說你是我的諮商師?! 賴瑞也淡淡的說:你不因該對我們生氣,我們瘋了,所以諮商師不能對我們發脾氣。當諮商師覺得這是很好糾正他錯誤觀念時,賴瑞大聲尖叫就不見了。 頭幾次的諮商,讓賴瑞學到不能指使諮商師。他們就繼續治療,慢慢發現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喜歡閱讀也有音樂天賦,也慢慢教導他社會行為。
住在那裡的小孩都愛嘲笑他的嘴唇,有天他就哭著找諮商師,諮商師就問他原因,原來是有次父母吵架,他很害怕又口渴,媽媽說等等在喝,爸爸偏愛唱反調,賴瑞又怕他父親,所以就拿了牛奶,這時媽媽一時盛怒,把他的臉推進滾燙的爐子裡,隔幾天才去看醫生。賴瑞問諮商師嘴唇可治好嗎?他帶他去找整形外科醫生,醫生說沒半法,但賴瑞還是謝謝他。 另一件事就是父親的終身監禁,有次父親把岳母殺了,賴瑞說到現在還記得,外婆的死讓他很失落,因為他是唯一支持他的。事情發生後,有段時間都無法入睡,怕母親會不會也把他殺了。上學對他來說是個解脫,他會毆打年幼的小孩,他認為很有趣。
賴瑞提起自己很想見母親的渴望,於是諮商師就帶著賴瑞一起去找他母親,母親看到賴瑞沒有半句關懷的話也沒有擁抱,只是問他學校的情況,當賴瑞他們要離開時,母親跟他說找到工作就可以跟他一起住。 自從上次見面後,賴瑞又和以前一樣了,行為更加 惡化,兩個月後才把行為拉回正軌,也說明似乎母親還沒準備好與賴瑞的關係,但他還是為母親辯護,除非母親準備好,否則他沒辦法和媽媽重建關係。 結果 沒辦法改變賴瑞在家中不被喜愛的形象,也沒辦法給他失落的愛,更沒法幫他修復他的臉。 諮商師也辭去工作,繼續攻讀學位,賴瑞也交給下一位諮商師。
◎個案12 和平解決校園爭端 柯克‧辛克&約翰‧利特瑞爾 柯克‧辛克被請到一所中學,解決兩群青少女暴力的衝突。他使用焦點解決,來處理青少年個案,藉這方式慢慢灌輸正確的觀念。 三個八年級的學生,為時有七個月之久的爭鬥,似乎也沒緩和的趨勢,反而擴大,把其他學生也捲入了。 爭端的始末,安娜和珍妮佛嫁入夏日啦啦隊認識,變成為好朋友,安那家有許多問題,他常常向珍妮佛父母吐露,安娜母親是夏日拉拉贊助人,珍妮佛外型吸引人,所以很受歡迎,安娜因此產生忌妒,他母親也把珍妮佛從啦啦隊裡剔除,珍妮佛又和柯蒂要好,代替了安娜的位置,於是他們敵意漸深。學生看清楚兩邊的衝突後,慢慢開始選邊站。諮商師決定採焦點解決,結合同儕中心結合策略。
同儕中心衝突解決法:基本概念是,協助年親人之間達成互惠的協議,最後導向衝突完美的解決。諮商師他們共同研討安全的計畫,如果去不安全的地點是需要家長陪同的。也慢慢帶領他們去思考,面對問題可以有哪些做法,也不需去理會挑釁的語言。經過兩次的諮商情況慢慢的改善,再回去的路上他們卻有說有笑。 結果 七個月後,校長說第一次的諮商,挑釁的語言和肢體的威脅就已停止,安娜也完成了學業。
◎個案13 青春期風暴 桃樂絲.布林 有些人認為一定有一個家庭能夠順利的把家裡的青少年成功的引渡到對岸,但是桃樂絲.布林敘述了一個健全範圍的家庭裡,家中的小孩凱蒂卻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嚴重的行為問題。桃樂絲.布林把這個目標設定為:改善母親和女兒之間的溝通,保證凱蒂不會逃家或自殺,經過七次諮商、費時四個月終於達成目標。
「我希望我父母別壓制我!」這是很多青少年的心聲,十五歲的凱蒂也是其中的一個,凱蒂的媽媽打電話桃樂絲訴說她們跟孩子又發生了狀況並請桃樂絲幫忙,諮商後發現凱蒂喜歡一個人關在房間裡聽音樂或看電視,偶而會去朋友家,和父母間的溝通有一大部分花在規則的爭執上,凱蒂時常覺得沮喪有時凱蒂會出現自殺的想法,但那只是個「訊息」而非真正的威脅,凱蒂的父母都有全職的工作,她倆還會去職業學校上課,凱蒂十二歲大的弟弟是個好學生,和家裡每一位成員都相處的很好。
概念形成 凱蒂正值青春期,正奮力度過邁向成人獨立自主的混亂階段。她想多跟朋友在一起少跟家人相處,其實凱蒂是個好小孩沒惹過什麼大麻煩,雖然學業對她而言沒那麼有趣,但她都會去上課,他不參與課外活動,下課就回家。診斷出她的狀況為「適應障礙症伴隨憂鬱情緒」,他視父母的管教為「嚴格的掌控」。其行為症狀主要為不願意參與家庭活動、揚言逃家、興起自殺的念頭、成績越來越落後。 桃樂絲認為凱蒂的家庭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她的父母很關心自己的女兒,他們只是會擔心自己的女兒所以一些生活上會有一些規定、侷限,但這些行為讓凱蒂覺得是種干涉、壓迫和不信任。漸漸的母女間出現溝通不良的狀況,在其中也發現媽媽很少表達出對女兒的關愛,爭吵和擔憂會迫使關愛和呵護退報背景裡去,桃樂絲的工作是再度為她們搭起溝通的橋樑:談一談,不是大吼大叫。桃樂絲請凱蒂和她的父母一起還參與諮商,練習溝通的技巧。由於時間的限制把目標歸納成以下幾點:
1.改善瑪莉和凱蒂之間的溝通。 2.取得凱蒂的承諾,答應不逃家或自殺。 桃樂絲所運用的策略為: 1.重新框架凱蒂令人憂心的行為,視其為正 正常青少年的反叛心理。 2.鼓勵正面訊息的表達和正確的聆聽來促進 溝通。
過程 第一次諮商的目的主要是蒐集資訊。整個諮商時段大部分是媽媽在發言,桃樂絲嘗試讓凱蒂談談問了些基本資料,當問到父母年齡時她笑笑的說不知道,這次諮商氣氛很緊張,這年紀的孩子又比較敏感,桃樂絲決定用較幽默的方式詢問,凱蒂開始願意聊聊,後來卻因為一個為何她父母要她來這的問題開始起了小爭執,在這個家媽媽是比較重要的角色,媽媽總是比爸爸苛求較多,桃樂絲問凱蒂逃家和自殺的事是否是個渴望?凱蒂證實是種渴望,桃樂絲便提出建議,凱蒂必須停止提出這樣的威脅,而媽媽得仔細聆聽他要說的話,他們倆都同意。這次諮商想要做些有助他們溝通的事變請他們想出可以對對方說的正面的事,
媽媽先開口:喔,我不知道。我猜凱蒂的優點是,她在做自己份內的家事時,都很負責。 諮商師:凱蒂,你知道媽媽對於你做家事負責任的態度很感激嘛? 凱蒂:(似笑非笑地)不知道。 桃樂絲為他們指定了作業:這個禮拜內,每個人至少要給對方一句正面的稱讚。 第二次諮商他們並未確實做上次的作業,所以藉由諮商的時間及力促使他們溝通,雖然過程中又是個衝突,於是這次一樣在出作業給他們。
第三次諮商他們有完成了作業,這次換問爸爸對於他們回去他觀察的結果是怎樣 第三次諮商他們有完成了作業,這次換問爸爸對於他們回去他觀察的結果是怎樣?爸爸回答時,母女倆在旁邊對於爸爸的回答相當的有興趣,這次諮商有個敏感的問題:如果凱蒂告訴爸媽她的自殺想法會怎樣!?凱蒂很肯定的是在開玩笑嘛?這樣媽媽會問她更多的問題!下一次的諮商要一個月後他們定了個約定,要凱蒂答應不會逃家或嘗試自殺。 第四次諮商聽凱蒂爸媽說事情都進展的很順利,但是又因為來諮商前在車上又發生了不開心的事,凱蒂想要去朋友家甚至過夜,她的爸媽答應她讓她去但是需要打電話回家做個報備,但是凱蒂怕爸媽又會問一堆問題,後來凱蒂還是默默的答應這樣的安排。
第五次諮商凱蒂的媽媽開啟了一個痛苦的話題,凱蒂會對媽媽說她討厭她,凱蒂媽媽聽了很難過、很傷心卻又不知道為什麼 第五次諮商凱蒂的媽媽開啟了一個痛苦的話題,凱蒂會對媽媽說她討厭她,凱蒂媽媽聽了很難過、很傷心卻又不知道為什麼?經過諮商師詢問原來是討厭媽媽對她吼叫,慢慢的她們開始學會說出自己的感覺。 第六次諮商他們彼此都進步了不少,他們會互相討論、給予稱讚,甚至一些彼此間的互動,凱蒂說她不再想要逃家了,全家人將中斷諮商,六個星期後再回來複檢。
結果 一開始凱蒂進門臉上看似不悅,以為又發生什麼事了,原來只是因為牙齒矯正器還要再多等一個月才可以拆,凱蒂不再鬧彆扭,父母也認可她的感受,他們之間負面的溝通模式顯然已經不存在了。 討論 這個個案能夠快速的有進展,其關鍵為:1.把凱蒂的爸媽那入諮商的決定是對的,這比單單處理凱蒂好;2.設定明確、可達成的目標;3.這個家庭圓本就是個功能健全的家庭。
◎個案14 我的地位到哪裡去了?瑪莉珍.佛爾 佛爾的個案是有關一個家長的夢靨:喬原本是行為端正的青少年,突然間迷上毒品,成績直線下滑,而且出現嚴重的憂鬱症狀。 概念形成 第一次會面發現喬的狀況顯示出重鬱症的症狀。因為對喬使用藥物有幾點疑問,再加上他父母選擇自己支付費用不用健保,所以決定不轉介他去接受抗憂鬱劑治療。
一邊聽喬的敘述,一邊摘錄喬對此諮商的期望和目標,這些將在第二次諮商再度討論必要時做些修正,作為後續諮商的指標。1 一邊聽喬的敘述,一邊摘錄喬對此諮商的期望和目標,這些將在第二次諮商再度討論必要時做些修正,作為後續諮商的指標。1.從你的話語裡我可以感覺到,你想要控制心裡那種無價值感,而不是讓無價值感反過來控制你,而你希望我們努力於這個目標。2.你想要找到與你個性較為相近的朋友,同時又懷疑起那些你想要做朋友的人?3.你的第三個目標會不會是,你希望你的父母繼續傾聽你的心聲,就像他們現在正開始做的?以上所列的目標都是他所期望達成的,不過仍強調他交朋友的需求和找到自我歸屬感的渴望。
過程 喬自己為第二次諮商設定了議程,本於他希望與朋友有更深之連結的需求。在描述的同時給他黏土請他指定每一塊的角色,並且讓他將這些黏土依照某種意義來擺放,他把爸爸和媽媽放一起媽媽又在爸爸和喬之間,他哥哥則放在遠處; 另一個以黏土做角色扮演的遊戲,主角是喬和他同學。根據新角色我們又開啟另一段對話,他仍舊希望自己是某一群體的一份子,「成為某群體的領導者,至少是他們重要的一份子」。在其中一群體裡他覺得自己需要藥物、固定的性關係;在另一群體則認為只要沒事聊聊一些愚蠢話題就夠。
下一階段喬談了那些目前使用的藥物並且詢問其特性、是否容易上癮、其長期的效果為何等等。就自己所知的全都告訴了他。再三保證不會對她父母透露,除非他的生命有立即得危險後,喬又透露更多使用藥物的狀況,喬所關心的問題圍繞在藥物以某種方式真正影響他之前,他究竟可以吸食多少?在此感覺得出喬非常謹慎的衡量這些事實。喬對於自己行為的洞察頗有遠見,「如果我不去試而失敗了,那麼我還可以胡亂責怪,但如果我努力去試,而他們仍舊打敗我,那就是我的錯了。」喬對自己高度期望,正是使自己每下愈況的原因。慢慢的諮商師與喬的關係越來越融洽,甚至後面與他的父母諮商時,喬感到很放心,大概了解到諮商師會努力協助他與父母之間關係的改善。
接著就是進行父母教育的部份,建議他們參考一些教導傾聽技巧的書籍,他們互相練習,彼此給予很有建設性的回饋。 第三次會面中心話題圍繞在釐清對與錯、好與壞的問題上。1.藥物不是好東西,但它們讓人感覺很棒。2.我很害怕過度使用這些藥物,但其他人似乎顯的無所謂,他們根本不管。3.我尊重女孩們,不把他們當成性對象,但卻找不到女朋友。4.我希望有好成績,但又不想做家庭作業。喬說自己一遍又一遍想了這些事,「感覺好像是,這些事從前都行得通的,但不知為何,同樣的模式現在卻不管用了。」這一次信任感又增加了,喬心理的無價值感不再重壓迫他了,他說他這週不打算吸食藥物,並考慮週末要做個改變,不管如何他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
最後討論了未來的會面裡還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安排了最後一次諮商,回顧喬前兩個月的狀況,對照他現在並談談未來的期望,他希望持續現在這樣,感覺自己很好,他說他就算不好也有辦法面對處理。 結果與討論 四個月後得知喬加入棒球代表隊,正準備進入大學的各項步驟,也參與家庭活動,最重要的事藥物已不再是他的問題了。這幾次的諮商究竟發生什麼事?是如何從窘境到現在的順境?應該是他的爸媽發現苗頭不對開始傾聽他說的話,再安排第一次會面時就開始有了變化,「第一次他們覺得事情的嚴重性」,因此,喬不再需要訴諸危險行為來爭取他所需要的注意。他請求幫助的吶喊被聽見了。
大部分青少年尋求諮商時並未準備好要做個人的改變,除非改變的是別人。喬是例外,他討厭心裡老是出現無價值感,他非常明白自己對領導地位、友誼及未來的需求,他大概早已貪心自己的情形但不知道該去哪裡找需要的資訊,他不希望在被藥物牽制反而期待自己是一個傑出的領導人物,這些特質和父母採取的策略在在的幫助了他。
◎個案15請給我一個家 絲克蒂.藍德斯&諾拉.克利斯汀貝瑞 絲克蒂為他的案主-一名境遇悽慘的青少年,提供一份充滿支持性的諮商關係。她建議他採取法律途徑來解決他的需求。今天,只要是學校諮商師,想必都體會的到絲克蒂的無奈和沮喪,尤其是碰上如同本個案中不負責任的家長或監護人。同時,法律上對於受虐青少年的保障也不夠健全,其中的重重阻礙往往令人為之氣結。 個案正式接手時傑瑞十六歲,就讀九年級,他是家中年紀最大的小孩,其他分別是13歲山姆、12遂派蒂、9歲蘇珊、8歲李恩。派蒂十歲時就在父母默許下被外婆帶走。絲克蒂遇見傑瑞後,數年來,不時聽到他說用髒污的內衣洗臉,吃早餐時還從榖片裡取出蟑螂,泡穀片用的是水,而不是牛奶。在家裡他負責照顧弟妹,因為父母常喝的醉醺醺,而且還參與不法藥物的製造、販售與使用。社工部門早已注意他們九年之久了。
絲克蒂是傑瑞他們就讀的鄉村學校裡唯一的諮商師,學校裡很多老師對學生和他們的家庭都很熟悉,這些老師希望學生具備學習的熱忱,他們多半不願意考量個別家庭狀況。 傑瑞因為成績退步請求諮商師協助,後來有一次他上前去跟諮商師描述了他的故事,沒想到因為說了這個故事,最終竟改變了他一生。
概念形成 由於長期在家中遭到忽視和不當的對待,傑瑞遭遇到很大的社會適應和學業上的難題,而且每年越來越嚴重。 因她父母深陷於毒品的泥淖,傑瑞覺得自己彷彿被迫負起養育及照顧弟妹的責任,家裡沒有很多東西都是欠缺的,但他要洗衣、煮飯,傑瑞都是到隔壁鄰居家洗衣服。 傑瑞常常沒洗澡、沒穿襪子,他相信同學都會因家庭狀況而嘲笑他,課業上,認為他有能力進入所選擇的大學,小學的成績都在AB之間,但背負了照顧的重擔後佔據了他很多時間,後面的成績慢慢的退步,參加籃球代表隊的夢想也破滅了,他非常沮喪時常用無望這個字眼。
在九年級時一開始是希望諮商師幫忙他功課,後來傑瑞對諮商師信任漸增,慢慢的轉移到處理他在家中所受到的忽視和不當對待。 第一個目標是幫助傑瑞獲得力量,以便最終幫自己也幫弟妹們脫離家中的生活困境。第二個目標是幫助他在學校裡一切順利進行。對傑瑞的諮商,絲克蒂採用焦點解決的策略,那正是傑瑞所需要的解決辦法,此一策略運用的是正面思考的力量,而傑瑞需要非常多這方面的思考。
過程 第一次諮商是開學後的第三週,傑瑞托著腳步進辦公室把肩上背包往地上一放說:我沒辦法在這樣繼續下去了!諮商師問他:我該怎麼幫助你,傑瑞?他花很多時間幫弟妹們寫功課,結果自己沒時間寫自己的,成績最後得一堆F,於是他們決定在午餐休息時在指導教室來複習功課。 第二次諮商,傑瑞喜歡打籃球,但他已有兩三天一個人徘徊在走廊邊,諮商師:傑瑞怎麼了?你是把其他人都打敗了所以沒人要跟你對打了是嗎? 傑瑞沮喪的回不是,諮商師問他: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來解決?傑瑞只回答了不知道。後來傑瑞自己到辦公室說明為什麼,原來是因為他沒有穿襪子不能打球,他向他的媽媽提過但他媽媽只回了她不在乎,他們想到了辦法,決定把襪子放在學校櫃子裡這樣就可以有襪子穿了。
第三次諮商這次的會面最終改變了他一生,他詳細的敘述了他的家庭生活,他受不了這一切了,父母喝的醉醺醺倒在一旁沒人在乎他們的生活,,甚至有警察到家裏找人,他的父母把他們鎖在房裡,他們沒辦法跟警察說要找的人在哪,這不只是昨晚一天的事,大部分晚上也都是這樣的情形。傑瑞決定打電話給社工部門,他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認為媽媽是愛他們的只是不知道怎麼照顧他們,他打電話了。社工和傑瑞他們談了之後,去傑瑞家裡並告知他的爸爸要將小孩帶走,傑瑞暫時被安置在阿姨家。這段期間他們都過的很好,父母也已經和他們斷聯繫,進入毒品勒戒所,三個月後他的父母想要取回監護權,他們接受了諮商、上了親職教育的課,法院決定讓傑瑞自己一個人回去父母身邊,絲克蒂和社工人員都覺得很困惑、沮喪。 第四次諮商,傑瑞隔一天手上打著石膏到學校,什麼都不說堅稱要換學校讀否則他不會回家,他很氣那名送他回家的法官,他說:我才不要做他的白老鼠。 絲克蒂打電話給社工部門和警察局,最後終於讓傑瑞安置在一個寄養家庭。
結果與討論 一個半月後法院開庭,這次是為這個家的所有小孩決定出永久的監護權,最後審判決定傑瑞的弟妹全盼歸父母的監護權下,傑瑞則繼續留在新家庭裡,母親如何央求傑瑞都不為所動,傑瑞告訴他媽媽他必須做對他最有利的事。看到傑瑞和母親之間的互動,從未看過她如此的仔細聆聽,很高興傑瑞有這樣的勇氣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此個案如果考慮到長期的結果的化問題仍在,但是至少所有家庭成員都獲得了某種形式的支持和協助。這案子的成功歸功於社工部門快速有效的回應,以及傑瑞打了那通電話,此部門後來持續提供每週三次的家庭諮商,而且還提供理財的協助。
◎個案16營造溫暖而信任的關係 派屈克.歐麥里 此個案總計一百五十五次諮商、費時七年,完全沾不上短期治療的邊。想像歐麥里正面對這樣一名青少年,他的父親自殺身亡,心裡非常焦慮會與留下來的母親分離。ㄧ個小孩或許在情緒上準備好去體驗及表達哀慟。藉由為馬丁製造一個溫暖而信任的關係,歐麥里隨時守候在側,只等待他準備好敞開自己。打從一開始,歐麥里就採取「個人中心」的治療策略,同時採納「焦點解決諮商」的部份技巧,努力維持馬丁在家中和學校的行為正常。 馬丁被帶來諮商時年僅九歲,他是艾蜜莉和羅勃唯一的兒子,羅勃死時他們夫婦已分居一段時間。艾蜜莉在前一次的婚姻裡遇有一名女兒,她已經結婚,離開家居住。羅勃有酗酒的習慣,此外還被診斷出有躁鬱症但從未接受治療。
概念形成 即便父親尚在人世,馬丁原本的性格就極為複雜,時常情緒不穩定,有時甚至會暴怒。他對父親既愛又怕。家裡時常一團亂原因是父親長期酗酒,又患有躁鬱症。有時他們像好兄弟但有時又在大發一陣脾氣後突然消失好幾天,馬丁曾目睹父親多次對母親施以言語和身體的虐待。父親死後,他的症狀更加惡化。 整段上,馬丁開始表現出憂鬱症、對立反抗症和分離焦慮。不過隨著收到的各醫療專家傳來的資訊,診斷的判別越來越複雜。最初幾年的治療,馬丁的哀慟深埋在各種精神性的情緒障礙症裡。面對霸部份的治療工作,第一個任務通常是加入案主,第二個任務是重構其思想和行為過程,以便最終促成健全的功能運作。馬丁需要我相當程度的參與以及大幅度的重構。
過程 1989年馬丁九歲,治療的早期階段和馬丁建立關係真是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得非常小心,何時最好別去管他、何時可以在技術上輕推一下都要知道。某些時段的重點是解決他的哀慟,某些則根本不討論這主題。馬丁父親過世後一個禮拜他回學校上課,他不介意同學知道他爸爸的死,但不希望他們知道他是自殺死的。 學期結束馬丁似乎鬆了口氣,但他害怕母親會突然離開的分離焦慮,卻在這時浮出來了。艾蜜莉幫馬丁報名了夏令營,馬丁不甘願的參加了,但是不到一個禮拜他寫信給諮商師說想要回家,他贏了回家了。等開學後馬丁的分離焦慮越來越嚴重,看來已成為慢性的症狀了,於是開始嘗試各種手段介入,旗醫事讓馬丁在預定時間內打電話回家,讓他知道母親是安全的。
諮商師採用焦點解決策略,協助馬丁面對那些行為觀點上能夠定義的問題。焦點解決技巧、結合動力心理治療、支持性以及建立信任的策略等方法的結合,後來即成為我們諮商的主軸。對馬丁來講這個秋天讓他想起他和父親的回憶,真是個感傷的秋天。 1990年馬丁十歲,馬丁的分離焦慮已稍稍緩和,表達心中傷痛的能力也已增長了不少,但他的心情仍舊不穩定。馬丁被帶去看一名兒童神經科醫師,被診斷出馬丁有躁鬱症,開始給他服用抗憂鬱劑,他很怕會被帶去住院,跟醫師溝通後,同意住院會是最後的手段,馬丁鬆了口氣。整個春天馬丁的情況都很穩定,諮商師仍繼續鼓勵馬丁隨時跟他談談心理的哀慟,但這幾個月他不再提他父親,又或者已經把痛苦內化,這是失親的小孩所必經的發展階段。
這年夏天馬丁沒有顯著的進展,馬丁帶著原來的擔憂回到學校,艾蜜莉請馬丁的新老師務必表現出較多的彈性,諮商師支持這樣的作法認為這是適當的。 雖然馬丁需要特別的關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必須去學習適應環境。馬丁的挑戰是如何與一個他本能上不信任的大人相處。此後馬丁會表現出新的成熟度和自我控制能力,但又出現情緒和行為上大幅度的脫序。他開始在學校和家裡惹麻煩,艾蜜莉很沮喪,於是又安排馬丁給另一位醫生重新做評估並安排等後住院。 1991年馬丁十一歲,馬丁不斷遊走在新的情緒成熟度和先前的衝動行為模式之間,的確顯現出燥鬱的症狀。在住院過程中艾蜜莉不相信醫院的醫護人員盡了足夠的力,他們認為馬丁的問題較接近個人家庭的問題而不是大腦生化性的問題。他參加了團體、家族、家族團體治療,直到出院他都沒有接受真正醫療上的介入。出院後馬丁的行為更惡化,精神科醫師開始為他做鋰鹽的治療,後來加上抗憂鬱劑的使用症狀即獲得控制。
馬丁目前的階段建邁入青少年的獨立階段,正是一方面需要媽媽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她介入。當艾蜜莉開始約會馬丁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反應,他坦言不希望有男人在他家徘徊。他擔心母親受傷害也害怕自己會依賴一個最終可能離開他的男人。 1992年馬丁十二歲,初冬,艾蜜莉和馬丁遇上一場嚴重的車禍,馬丁開始情緒起伏不定,變的有些燥狂,後來慢慢的把情緒調整過來。這一年馬丁不再有分離焦慮了,因為他不再那麼需要母親了,反倒是愛蜜莉尚未準備好卸下教養的職責,馬丁對她的行為如今已發展成診斷上所說的「對立反抗症」。
1993年到1996年,在馬丁十三歲那年他又開始談他失親的哀慟,他已經好久沒談了,他想如果父親沒死牠現在會是怎樣 1993年到1996年,在馬丁十三歲那年他又開始談他失親的哀慟,他已經好久沒談了,他想如果父親沒死牠現在會是怎樣?!他還想知道自己有哪些個性特徵遺傳自父親,不論好與壞。很明顯的馬丁已成熟到足夠去面對、處理過去傷痛的情緒了。 1997年馬丁十七歲,最近馬丁開始談到自己覺得與同儕間越來越疏遠,馬丁決定要與那些不會引導它使用毒品的同學交朋友,一名17歲的青少年經歷了因不願屈從於同儕壓力而去飲酒或吸食毒品,最後遭到排擠這樣的問題是可以接受的。
結果與討論 諮商師在撰寫這個案的經過時,認為馬丁的諮商不但已經達成原先設定的目標,後來隨時間進展所增生的目標也都達成不錯的成果。馬丁極需一份根植於信任的諮商關係。如果沒有讓他覺得這是個安全的治療環境,他是不可能採取步驟遠離其既定行為模式。這份信任的關係提供了一個舞台,使我們可以在其中在運用其他的工具。行為方法導症、焦點解決技巧、心理教育策略等等,配合典型個人中心式的聆聽技巧,創造出一個芬圍兼顧了諮商關係的融洽和治療應有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