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術發展史 西畫-1
倪蔣懷 (1894 ~ 1943) 說明: 倪蔣懷是台灣第一位西畫家是倪蔣懷,他的老師正是最早來台傳播西畫種籽的石川欽一郎。石川欽一郎任教於國語學校,該校是殖民地推行普及教育的師資養成所,普及教育引進西式課程設有圖畫課,因此國語學校也有一門圖畫科,教導準老師們將來怎樣教小學生畫圖。倪蔣懷是第一位接受石川老師薰陶而熱衷於繪畫的國語學校畢業主。石川欽一郎是水彩畫家,倪蔣懷也自然從水彩入門,入學得早,親炙教誨也早,所以是石川欽一郎首位門生,跑出台灣西畫第一棒。 倪蔣懷畢業後,國語學校改名師範學校,石川欽一郎再度來台專任師範學校美術教員。對美術有興趣的學生愈來愈多,台灣畫壇始初現萌芽。倪蔣懷後來投身煤礦業,在石川老師鼓勵下出錢出力贊助,推動萌芽中的台灣畫壇,並使之茁壯。
淡水淡江中學 1929 水彩 49.5x67 cm
淡水民家 1936 水彩 48.5x67 cm
淡水教堂 1936 水彩 49.5x66 cm
猴硐瑞三礦業 1928 水彩 48.5x67 cm
台北橋遠眺觀音山 1930 水彩 59x48 cm
倪蔣懷 1933 紙/水彩 33 x 48.5 cm
七星夕照 紙/水彩 32 x 48 cm
藍蔭鼎 (1903 ~ 1979) 說明: 藍蔭鼎生於西元一九○三年。十二歲時畢業於羅東公學校,十八歲擔任公學校美術教員,並於二十一歲時拜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為師,跟隨習畫四年,對其一生繪畫發展影響深遠。 藍蔭鼎曾前後兩次前往日本進修,作品多次入選日本帝展,在台灣畫壇具舉足輕重地位,曾為台灣最早的美術團體七星畫的發起人之一,同時為臺灣水彩畫會的成員,該畫會網羅了全台最重要水彩畫家參與,每年舉辦畫展,並與日本水彩畫會交流,開闊藝術領域。 藍蔭鼎受老師石川欽一郎的影響,以台灣山川風土之美做為其創作題材,一生創作不綴,擅長水彩、水墨與素描,早期受石川欽一郎繪畫風格影響,技法單純簡樸,中期以後,漸確立自己風格,加入中國傳統水墨筆觸,到了晚年此種技法運用更加成熟,形成他個人獨特繪畫風格。
木椰林細雨 1954 水彩 25.5*36 cm
城市風景 1955
鄉村風景 1955
竹林農家 1970
農家樂
農忙
水鄉
青山綠水村廓繞
元宵龍燈
買菜遇雨
木橋清溪
大屯春雪
海邊泊船
李澤藩 (1907~1989) 就讀小學時,他在美術上的天分已稍展露。後來進入師範學校,接受日籍老師石川欽一郎的創作指導,從此投入水彩畫的世界中。畢業後,李澤藩進入當時新竹最具規模、歷史最悠久的新竹第一公校(即今之新竹國小)任教。之後並曾到師大及國立藝專開課授業,教 導學生無數。一生獻身於美術教育。 有些藝術家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裡,他們內心的煎熬與熱情的奔放,成就了許多不朽的傑作。而李澤藩不屬於這一類,他在現實與理想中,找到平衡點,展現面面俱到的成就。對於自己的創作,李澤藩從來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也絕不標新立異;他的四個原則是:觀察自然、把握靈感、大膽嘗試、用各種方法表現到底。他將鍾愛的大湖等地之家鄉風物,化感受為靈機,深入自己生長的土地,以上乘的技巧、靈敏的觀察、細緻的感受,傳達了台灣本土的特質。以平凡踏實的腳步,成就了他不凡的藝術世界。
玫瑰花 1930 紙‧水彩 33×24.5 cm
北廓園客廳 1935 紙‧水彩 50×67 cm
台南安平港 1936 紙‧水彩 26.5×36 cm
吊桶(湳雅村農家風光)1937 紙‧水彩 51×68.2 cm
說明: 第一屆府展入選,算是在台灣美術發展插上一腳。此作品的空間處理值得一提。畫面左右兩側的石柱雖是部分,為畫面空間的第一層,內庭之寬而窄的柱子第二層,廟門外的景物又是第三層,層層的空間是李氏最拿手的傑作。天藍色,在爾後李氏的作品中是表達天、水的符碼,有明朗快樂的感覺。由此知道,他愛他所見的一切,樂在其中。 關帝廟內 1938 紙‧水彩 53×64 cm
內庭日斜 1946 紙‧水彩 73.2×58 cm
大橋邊 1953 紙‧水彩 55×76 cm
廟內(城隍廟)1956 紙‧水彩 58×75 cm
小憩 1956 紙‧水彩 93.3×54.3 cm
海岸秋日 1960 紙‧水彩 53.5×75 cm
九份 1960 紙‧水彩 39×54.5 cm
法雲寺山下 1966 紙‧水彩 55×76 cm
峽路(香港) 1967 紙‧水彩 54×39 cm
清水斷崖 1972 紙‧水彩 78×54 cm
說明: 此作有一極重要之表徵,為李澤藩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轉變之一,即以黑色(墨色)對樹石竹的皴擦以構成其陰陽面。以墨為骨,色為肉乃此作之大要。作品中,我們看見岩石之墨色的層次,遠山的處理,均有濃厚的國畫感覺。黃色、間有少許紅色便與黑色譜成畫面特殊的感覺。瀑布不是一瀉而下,極注重空間的他仍以岩石曲折表現由遠而近的流向。 奇萊山 1973 紙‧水彩 96×69 cm
大鐵頓 1973 紙‧水彩 75×99 cm
潛園懷古 1976 紙‧水彩 55×78 cm
浮水蓮花盛開(五股) 1979 紙‧水彩 37×51 cm
陳澄波 (1895 ~ 1947) 陳澄波於民前十七年二月二日出生於 嘉義。父親為前清秀才。從很小的時候起 ,陳澄波就時常抱著做大事的願望。一九 二四年陳澄波赴日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師範 科。一九二六年以畫作〈嘉義街外〉首次 入選日本第七屆帝展。 1929年研究科畢業後,受聘前往上海,任教於昌明、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33年因為上海政局不穩定,舉家遷返。 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他更欣喜若狂地提議倡辦美術學校,熱心地方公益,卻不幸在二二八事變中犧牲,空留遺恨於人間。
自畫像 (Self-Portrait) 1927 畫布‧油彩 41×31.5 cm。
入選帝展第七回之作。畫中呈現出規矩方正的學院作風。 嘉義街外 1926 畫布‧油彩 64×53 cm 入選帝展第七回之作。畫中呈現出規矩方正的學院作風。
裸女 陳澄波 1926 畫布/油彩 畫家家族收藏
夏日街景 陳澄波 1927 畫布/油彩 畫家家族收藏 日本第八屆帝展入選
清流 1929 畫布‧油彩 72.5×60.5 cm
橋 1930 畫布‧油彩 37.5×45 cm
我的家庭 1931 畫布‧油彩 91×116.5 cm
女人 陳澄波 1931 畫布/油彩 畫家家族收藏
上海碼頭 1932 畫布‧油彩 38×45.5 cm
嘉義街中心 1934 畫布‧油彩 91×116.5 cm
淡水風景(淡水) 陳澄波 1935 89.0x115.0cm 油畫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148,030,000 2006.10香港蘇富比秋拍
這幅畫繪於一九三五年,屬五幅以淡水為題材之作的其中一件,其餘四幅以不同角度繪畫,而這幅的景色包羅了淡水的荷蘭風格禮拜堂、紅毛城等主要景點。由於陳澄波一生的油畫不多,總數約四百幅,而畫淡水的更少,只有五幅,因此這幅畫的估價較高。 228,930,000 2007.11香港佳士得秋拍
淡水中學 1936 畫布‧油彩 91×116.5 cm
嘉義公園 1937 畫布‧油彩 60.5×72.5 cm
嘉義公園 陳澄波 1937 畫布/油彩 120 x 162 cm 台灣省立美術館典藏
池畔 1940 畫布‧油彩 91×116.5 cm
長榮女中學生宿舍 1941 畫布‧油彩 91×116.5 cm
長榮女中校園 陳澄波 1941 畫布/油彩 畫家家族收藏 長榮女中校園 陳澄波 1941 畫布/油彩 畫家家族收藏
碧潭 1946 畫布‧油彩 38×45.5 cm
廖繼春 (1902~1976) 廖繼春,一九○二年出生於豐原農家,自幼家境清苦。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未婚妻資助下,於一九二四年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一九二八年以作品〈芭蕉之庭〉入選帝展。回台後以教職終生,桃李滿天下。
廖繼春 〈裸女〉 1926 第一屆臺展 黃天橫收藏
芭蕉之庭 1928 畫布‧油彩 130×97 cm
小南門 1955 木板‧油彩 32×41 cm
觀音山 1956 木板‧油彩 36.5×45.5 cm
厝門前 1957 畫布‧油彩 91×72.5 cm
淡江風景 1961 畫布‧油彩 53×64 cm
靜物 1961 畫布‧油彩 72.5×91 cm
船 1965 畫布‧油彩 61×73 cm
靜物 1965 畫布‧油彩 72.5×91 cm
漁港 1966 畫布‧油彩 72.5×91 cm
愛河 1967 畫布‧油彩 45.5×53 cm
淡江風景 1972 畫布‧油彩 45×52.5 cm
玉山 1973 畫布‧油彩 38×45.5 cm
野柳早晨 1974 畫布‧油彩 50.5×61 cm
新公園 1975 畫布‧油彩 66×8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