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农村 根本原因: 措施: 意义 “ 一大二公 ” 人民公社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Advertisements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某某某的 个人简历.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Welcome ! DREAM.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关于汇率计算.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 【江苏考试说明】 1.俄国十月革命:①二月革命;②《四月提纲》;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九年级下册讲义 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二) 课程标准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内容解读
自主创业.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吉水三中王鹏.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猜猜我是谁?.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2013年度述职报告.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钢铁般的人是指谁?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十单元 第23讲 第23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五章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20、30年代的苏联.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Harvard ManageMentor®
第 3 章 基本概念.
6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5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4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Harvard ManageMentor®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我们 欢聚一堂 新员工入职培训 Westin有限公司 w 培训师 Westin 2016年3月19日.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直击高考

2008年考试大纲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C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2006年全国Ⅱ卷)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C

D (07江苏)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D

基础知识梳理要点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成就、存在的问题) (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标志、背景、特点、影响 、个人崇拜与大清洗运动 )

方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施 成就 问题 领导人的更迭: 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1、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 1、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 方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实施 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三个五年计划)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工业 成就 1937年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农业 集体农庄建立 1、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问题 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产品单调,质量低下 3、忽视轻工业影响人民生活的提高 4、损害农民的利益,农业长期停滞落后

苏联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外——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内——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内容、意义) 背景 外——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内——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 特点 经济: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政治: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作用: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1、经济: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 缺陷与弊端 2、政治:过分集中,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 3、影响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后来日益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教材12页)

斯大林个人崇拜 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从历史和理论上完全确定下来 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的扩大化)

标志: 背景: 特点: 影响(评价): 方针: 苏联社会建设 实施: 成就: 存在的问题: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本节知识结构 标志: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背景: 特点: 影响(评价): 个人崇拜与大清洗运动

综合延伸和扩展 十月革命后至30年代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 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P3)

知识运用

(05广东)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B

D (05江苏)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04北京)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 (1)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农业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末,苏俄(苏联)在农业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8分)有何经验教训?(4分)

答案: 探索: ①将没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 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④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 经验: 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农业政策; 教训: 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007四川文综)(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三 (4)材料三中图14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参照图15、16、17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3分) 体现: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作用:有助于冲破帝国主义外交孤立政策;有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助于新中国培养人才。

材料四 材料五 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撰写的工业化发挖掘人家提供了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5)根据材料四、五,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4分) 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原因:新中国缺乏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07广东单)30.(17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阅读史料:材料1:教材11页小字第二自然段;材料2:教材11页第一自然段小字; 请回答: (1)据材料1,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问题: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原则,对富农采取了过头的政策。 消极影响:脱离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从而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的协调发展。 (2)据材料2,苏联工业建设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快;以重工业为建设重点

联系: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3)据材料1与材料2所反映的现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联系: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1、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的内容如何?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联共“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增强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 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国家性质: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体制)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法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法制。

巩固练习: 1、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是 A 影响:加强了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 B 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处敌人 C 手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背景: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2、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使战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B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C 有利于抵制西方对东欧和苏联渗透        D 对亚洲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产生影响 C B

A B 3、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具体道路不同,在于其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4、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A B

C B 5、苏联制定1936年新宪法的目的是: A.为落实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B.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D.为了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 6、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 B.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C.全国大清洗运动结束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B

D C 7、1932年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有 ①苏联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 ③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8、导致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直接原因是: A 个人崇拜风盛行 B 国际反苏势力猖獗 C 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D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 C

对列宁的评价: 苏维埃俄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 复习:列宁有哪些重要事迹?

1922年月12月中下旬,列宁心脏病两度严重发作,经紧急抢救,右手和右脚瘫痪。列宁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向中央提出请求,让他每天有一定时间口授政治意见。列宁抓紧每天5至10分钟的宝贵时间,由秘书记整理出《日记摘录》等五篇文章和两封信件。 已处垂危的列宁,自然想到身后事。他十分牵挂身后谁人接班,战友的身影一个个在眼前浮现:斯大林坚定、果断、机智勇敢是党内公认的。他在列宁病重期当选为总书记,在党内有一定基础。但他最致命的弱点是脾气粗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容不得不同的意见;托洛茨基有“红军之父”的称号,精明能干,有军事才能和演讲天才,但过于自负高傲,锋芒毕露,难与人同事;季诺维也夫擅长鼓动演说,但却不善于观察实践和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布哈林是全党最喜欢的人物,但他的观点里面有一种烦琐哲学的东西。

列宁断断续续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在信中补充了一段对斯大林的看法和处理意见的话 :“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以斯大林从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其他方面同斯大林一样,只要 有一点强过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等。这种情况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想想从防止分裂来看,这不是小事。” 后来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层的事态发展,证明了列宁对斯大林认识的深刻。 1月21日晚上6时起,列宁病情急转直下,恶性发作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神智完全昏迷。当天晚上8时,巨星殒落,伟人长逝,时年仅54岁。

请思考:为何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斯大林的个人原因; 3、社会经济基础和认识根源: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缺乏监督体制; 2、斯大林的个人原因; 3、社会经济基础和认识根源: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