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 进针法 毫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章 常用针灸疗法简介 THE TECHNIQU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dvertisements

1 2  1、定义 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防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根 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  一、概述.
头 针 河北北方学院 张萌. 概 念 头针:又称头皮针,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 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 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 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 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素问 · 脉要精微论》: " 头者,精明之府 "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腕踝针 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用针灸针 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灸特色疗法. 腕踝针的适应证 各种痛症:如各种急性扭伤,手术后疼痛、 换药疼痛 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失眠、焦虑、抑郁 其他各科的一些病症:内科、外科、妇科、 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
针灸治疗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针灸临床教研室 洪 杰.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兔子技術篇 保定.注射.採血 動物實驗組 張秀琪.
穴位注射.
针灸的基础知识.
针刀治疗技术.
了解键盘,练习指法.
面部按摩的作用与手法之面部按摩技巧的手法与作用
针灸与推拿技术.
靳三针疗法.
经外奇穴.
预防颈椎病自我按摩操 要减少颈椎病的发生,不但应注意纠正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还应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常做自我保健按摩,可缓解颈部疲劳,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麻风愈后者皮肤生理屏障功能的研究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室.
46、 痹 证.
第七章 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刺 法 灸 法 学 针灸基础教研室 秦晓光.
醒脑开窍针法.
您的诺和笔用对了吗 —诺和笔使用注意事项 肿瘤内一科 庞建芝.
毫针刺法.
浅表淋巴结检查.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毫针刺法(三).
俄罗斯方块:注意观察游戏中用到的 数学的知识
第二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
针灸医籍选 针灸推拿学院 诸毅晖.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评估达力士软膏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内经刺法.
古代刺法概述.
图表的创建.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常見的傳染病.
针刺对实验性肺水肿家兔呼吸状态的影响 针灸推拿学科 王培育 基础医学院 杜彩霞.
毫针刺法(一).
键盘分区 指示灯区 光标控制键区 主键盘区 数字键盘区.
授课教材: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小学信息技术 三年级 上册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美 术 专 业 手 语 教育名家工作室 张雪梅
X-射线荧光分析.
Harvard ManageMentor®
第十章 方差分析.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看一看,想一想.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2-1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函数的概念 例2.钟表问题
第五节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 一、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计算法 三、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长春理工大学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数字电路实验 数字电路实验室.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九宫趣味数学──手指关节计算器 上海浦东建平实验小学 王政皓.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第三章 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制作者:王翠艳 李晓荣 o.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田春林 2018年11月14日.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第十二讲 密码执行(上).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毫针 进针法 毫针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有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习掌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持针、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一)刺手与押手 针刺乃要求双手协同完成,左右手各司其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有痛之因” 刺手:持针之手,一般为右手。作用:掌握毫针,集刺手各部之力,使 针尖透入皮肤,再行运针。 押手:爪切按压局部,一般为左手。作用:探明穴位所在  促使经气聚散,感知穴位处皮肉筋骨的分布和气血运行 减轻进出针的不适感,转移患者注意力稳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便于施行各种手法。 双手各有不同作用,不可有所偏重,古人为防偏向刺手之用,而常更有重视押手之用如《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二) 持针姿势 临床根据用指多少及进针、运针的不同而分多种持针势。 二指持针:以拇食二指指腹持针柄。一般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及运针。 多指持针:以拇食中指指腹执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下段,小指抵针旁皮肤。一般用于较长针的进针及深部运针。 夹持持针:以刺手多指指腹执针柄,押手拇食指持针体下段其余指抵住针部皮肤。一般用于长针的进针及运针。见下图

二指持针式 多指持针式

二、进针法 进针法是将毫针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的各种透皮入针方法。又称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它是毫针针刺操作过程第一个重要步骤,亦是针灸医师临床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其操作应注意刺手和押手作用的协同配合及运用灵活的指力和腕力,力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毫针的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进针器具分等。现代常用的进针法如下。

  (一)以进针速度分法 1.速刺法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而入皮下的手法。它体现了进针快的概念,正如《流注指微赋》曰:“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学家多立足于进针快。快,可减轻进针时所产生的疼痛,而快的关键在于施针者指力的大小与手法的熟练程度。速刺法多用于四肢、腰、腹部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而入皮下的手法。它体现了进针稳、准的概念,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缓刺法在进针的过程中指力应逐渐加大,不可有停顿,以免产生疼痛。缓刺法多用于头面、胸背部腧穴。

 (二)以刺入术式分法 1.插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或其它手法,而直接刺入穴内的手法。又称直入法及注射式进针法。

2. 捻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入皮下的手法

3.飞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在捻动瞬间将针刺入,同时五指放开作飞鸟状的手法。短针多用。(进针同时可催促运气)

(三)以押手姿势分法  1.单手进针法  即以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抵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随指力进针时,中指随势屈曲,直刺之所要求深度。多用于短毫针。效率高。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主要用于短针的进针。即以左手(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夹持法: 以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用消毒干棉球),露出针尖,刺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刺皮下,直达所求深度。多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法: 以押手五指平伸(稳定局部)食中两指分开置穴旁,行针时食中两指夹持针身避免针身弯曲。长针深刺可用。具有较好的稳定局部作用。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还可用拇食指将腧穴部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适用于腹部穴。

  (4)提捏法: 用押手拇食指将刺部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进针

  (四)以进针器具分法   1.针管针进针法 以特定的材料制成长短不一的细管代替押手。以相应的平柄或管针置于管内,针尾露于管上口,针管下口置于穴处,医者拍打或弹压针尾将针尖刺入皮下,再将套管抽出。   2.进针器进针法 将长短合适的平柄或管柄毫针,装入特制的笔式或玩具手枪式进针器内,下口置于穴上,医者拉扣内设弹簧,使针尖迅速弹入皮下,再抽出进针器。

(五)进针的四点基本要求 1.稳:即持针稳固,有较强的控针能力。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五)进针的四点基本要求   1.稳:即持针稳固,有较强的控针能力。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2.准:即进针准确,透皮入穴,一针中的,不偏不倚,方能取得较好的针感和疗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3.轻:即进针手法轻灵巧妙,得心应手。要练就“刺浮瓜不沉,刺睡猫不醒”的高标准要求,必须下苦工夫,多练常练,才能轻巧熟练,熟能生巧。   4.快:即进针透皮过程快疾,以减少进针疼痛。如《流注指微赋》说:“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家均认为 进针手法立足于轻快,而快的关键在于指力的大小与手法的熟练程度。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上述学习了体表位置进针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但临床上,亦常见体表取穴一致,而治疗作用有较大差异,为何?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有密切关联。我们说腧穴是立体。在这三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因而正确灵活运用三者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重要环节。

(一)针刺的角度 针刺角度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即指进针时针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其大小根据腧穴具体特点及治疗要求而定。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针刺角度图 斜刺 直刺 平刺

1 直刺: 针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大多腧穴,尤为肌肉丰厚部;及点刺法、徐疾法、提插法;及三棱针、皮肤针等多采用直刺法。 2 斜刺:针与皮肤表面呈40—60度之间,倾斜刺入穴内。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穴;(内有重要脏器或关节附近及皮肉不甚厚实部)及迎随法,引气而行法等。 3 平刺: 横刺、沿皮刺,针与体表呈15--25度角左右。适用皮肉浅薄处(头皮、颜面、胸骨等)及透刺法、腕踝针法(一针双穴或多穴)。

(二)针刺的方向 为进针时及进针后针尖所朝方向—针向。根据治疗要求而定。多针尖向病所,针尖向可导气而行。 与针刺角度及经脉循行方向密切相关 针刺角度重在以穴位的部位而定 针向重在根据不同病症 治疗的要求而定

如:颊车穴为例 面颊痛,张口不利——针向颞部斜刺,针感可放射到整个颊部 面瘫,口眼歪斜——针向口角平刺 痄腮——针向腮腺 牙痛——针向直透 根据需要而取用不同角度来导向

(三)针刺的深度 针入穴内的深浅度 原则——以即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各穴应刺深度在《腧穴学》中有明确记载。但临床实际运用,还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变动。 《素问 刺要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深浅应得当。 一般临床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年龄:青壮年,气足——深之,深而留之 老小,气弱——浅之,浅而疾之 2 体质:形瘦体弱——浅之度形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 形盛体强——深之知形肥瘦,知用针深浅 可结合8针感 3 部位:肌肉丰厚部,如四肢臀腹部——深刺, 腹深如井,背薄如饼 皮肉浅薄,如头面,胸背——浅刺 4 病情:《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阳症,表症,新病,虚证——浅取邪在表浅取,精气内夺,浅刺可减少精气耗损。 阴症,里症,久病,实证——深取邪入内深取引气,邪气有余深刺尽泄其邪。

5经络浅深:根据辩证论治所选经络不同各经循行深浅有异而有深浅不同取穴法。 6 手法:根据所用不同手法而选用不同深浅取法一般补法浅取引气入内,泻法深取引气外出 7 时令:“天人合一”根据自然界的变化,人气亦不 断有变动,随其变动,针刺各异。一般而言: 春夏——浅取,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万物生发 秋冬——深取,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物主收藏 8 针感:针感快,强者——宜浅 针感慢,弱者——宜深 可结合2体质

四 行针手法 重点 毫针针刺入穴后,要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不断调整针感强弱,或导向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手法,称行针或运针。即行针手法,其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可说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临床主要指提插法和捻转法。常可单独用或配合运用

1 提插法 当针尖穿透表皮,针芒在皮下或肌肉内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为。为一种纵向行针手法,针由浅向深谓之插,由深上退至浅谓之提,如此反复 进行即为提插法。 要求:其法是在针刺达一定深度后施行,运用指力要均匀,使提插呈直线形进出,如针身不能控制一定的方向而呈曲线形时,则可发生局部痛感或扭伤局部组织致出针后,遗留针感等。 注意提插幅度大小,层次变化,频率快慢及时间的长短等,根据患者特异性及治疗目的灵活变通。 结合一定的轻重,快慢规律,可起不同补泻作用。

2 捻转法: 进针时及针入穴内后,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 。这种使针在穴内反复前后来回的旋转手法称捻转法。即以拇食中指执针柄,一前一后交替转动。 要求:进针时,即捻转进针或针入一定深度再捻转,运用指力要均匀,角度适当,一般在180—360度之间,且不可长时间单向转动,可易致针身缠绕肌纤维,导致局部疼痛、滞针、出针困难。 具体其角度、频率、时间等根据具体要求具体变化。 结合一定的规律,不同轻重、快慢可有补泻不同作用。 上述为行针最基本手法,后述的各种不同补泻手法,可说均在此基础上发挥来。